胞内菌和胞外菌
细菌的结构名词解释
细菌的结构名词解释细菌的结构:揭开微生物奇妙的面纱细菌是一类微生物,虽然它们微小到肉眼无法察觉,却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
对细菌结构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探索这个微观世界。
本文将对细菌的结构进行名词解释,从外形到内部结构,带领读者一同深入探索细菌的神秘之旅。
1. 外膜(Cell Envelope)细菌的外膜是它们保护自身免受外界环境的一层壳。
外膜由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包括磷脂、脂多糖、蛋白质等。
外膜不仅起到了维持细菌形状的作用,还能调节细菌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同时还能抵御抗生素等外界化学攻击。
2. 胞壁(Cell Wall)细菌的胞壁是外膜下面的一层结构,既是细菌的支撑架构,也是维持其结构完整性的关键。
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通过多肽交联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胞壁不仅仅起到了细菌形状的维持作用,还能提供保护、防止机械损伤和保持细菌内部环境稳定性的功能。
3. 纤毛和鞭毛(Cilia and Flagella)纤毛和鞭毛是细菌表面的一种突起结构,它们有助于细菌的运动和粘附。
纤毛相对较短,但密集地分布在细菌表面,通过协调鞭毛的运动来推动细菌前进。
而鞭毛则较长,数量较少,通常位于细菌的一端,通过弯曲运动来推动细菌移动或转向。
纤毛和鞭毛的运动机制是纤毛鞭毛蛋白的结构蛋白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所驱动的。
4. 核糖体(Ribosome)核糖体是细菌细胞内负责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器官。
细菌的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它们的大小和结构与真核生物的核糖体有所不同。
核糖体通过将RNA 转录为具体的蛋白质序列,实现了细菌体内蛋白合成过程。
对于细菌来说,核糖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机器。
5.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s)胞外聚合物是细菌分泌到细胞外的高分子物质,包括多糖、蛋白质等。
细菌通过产生这些胞外聚合物形成一种黏稠的物质,在它们周围形成保护性的微环境。
这些聚合物不仅能够帮助细菌附着在附近的表面上,还提供了一种遮掩和分泌毒素的方式,为细菌的存活和传播提供了便利。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
2、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3、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方式进行基因传递的接合性耐药质粒,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5、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6、菌毛(pilus):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7、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8、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细胞壁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细胞壁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某些细菌的L型仍有致病能力,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
9、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0、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1、抗生素(antibiotic):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一
绪论微生物:(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模式微生物: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比面值:把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面积成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odiversity):物种的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普通微生物学: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为普通微生物学,分学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
应用微生物学: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总学科是应用微生物学,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和食品微生物学。
第一章原核生物(prokaryote):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较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0.5到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免疫学题库及答案
人体免疫学题库及答案一、判断题1.(×)免疫是机体在识别“自己”和“非己”的基础上,排除非己的功能,总是有利于机体。
2.(×)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的功能。
3.(×)固有性免疫应答也称为先天性免疫应答,是经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4.(×)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同时发生作用。
5.(√)脾脏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其中央小动脉淋巴鞘为T细胞依赖区。
6.(√)各类免疫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
7.(√)中国人最早利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8.(×)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称为TCR,是一种分泌型免疫分子。
9.(√)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称为BCR,是一种膜型免疫分子。
10.(√)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活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1.(×)骨髓是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12.(√)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13.(×)甲胎球蛋白(AFP)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因为AFP是肿瘤特异性抗原。
14.(√)抗毒素(动物免疫血清)可以中和外毒素,但对人而言又是抗原,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15.(×)大分子物质都是良好的抗原。
16.(×)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17.(×)抗原与宿主间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弱。
18.(×)某些药物可以引起机体的超敏反应,故该药物是完全抗原。
19.(×)T细胞识别的是构象决定基。
20.(×)线性决定基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可直接被TCR识别。
21.(×)抗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
22.(√)隐蔽的决定基可因理化因素而暴露称为功能性决定基。
23.(×)TI-Ag既能引起体液免疫,也能引起细胞免疫。
24.(×)TD-Ag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类抗体。
胞内菌和胞外菌
胞内菌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宿主细胞 内的病原微生物来 诊断疾病,如采用 培养、核酸检测、 免疫学检测等技术
手段。
感染方式
胞内菌通过细胞内寄生方式感染宿主细胞 感染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和扩散 胞内菌可引起细胞病变和组织损伤 胞内菌感染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
对宿主的影响
胞内菌对宿主 的免疫系统有 抑制作用,使 其更容易感染 其他病原体。
定义和特性
胞外菌的定义:指在宿 主细胞外生存和繁殖的 细菌
胞外菌的特性:具有抗 药性,能够通过空气、 水源等途径传播,对宿 主细胞无害或轻微致病 性
感染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感染 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飞沫、气溶胶 等途径传播
消化道传播:通过食物、水等 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引起慢性感 染,对宿主造 成长期损伤。
胞内菌可诱导 宿主细胞凋亡, 从而逃避宿主 的免疫攻击。
胞内菌可影响 宿主的代谢和 生理功能,导 致宿主出现异
常表现。
防治方法
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隔离治疗:将患者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给他人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定义和特性
胞内菌的定义:指 能在宿主细胞内生 长繁殖的病原微生
物。
胞内菌的特性:通 常具有特定的感染 途径,如通过血液 传播或呼吸道进入 细胞内,在细胞内 寄生并破坏细胞结 构,引起宿主细胞
死亡。
胞内菌的种类:如 结核分枝杆菌、沙
胞内菌和胞外菌 对宿主的比较: 胞内菌往往导致 慢性感染,而胞 外菌则常引起急 性感染
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
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和生物体内。
其中,一些细菌具有粘附作用,能够附着在各种表面上,包括其他生物体、固体物体和液体表面。
这种粘附能力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它们在环境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原因之一。
细菌的粘附结构主要包括纤毛、鞭毛、菌毛和胞鞭等。
其中,纤毛和鞭毛是细菌表面的细长突起,由蛋白质组成。
纤毛相对较短,数目较多,呈覆盖状分布在细菌表面;鞭毛较长且数目较少,通常分布在细菌的一端。
这些细菌表面的突起结构通过细菌的鞘膜与细菌体内的运动蛋白连接,使细菌能够通过摆动或旋转的方式进行运动。
菌毛是一种较短、较粗的纤毛,通常由蛋白质聚合而成。
菌毛的分布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分散分布在细菌表面,也可以集中分布在某一区域形成菌毛带。
菌毛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细菌在液体中进行游动,同时也能够帮助细菌附着在不同的表面上。
胞鞭是一种具有粘附功能的细胞外纤毛。
它们通常与菌体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覆盖在细菌表面的胞鞭层。
胞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粘附的平台,使细菌能够附着在固体表面上。
这种粘附作用不仅有助于细菌在有限空间内生长和繁殖,还能够帮助细菌形成生物膜,从而更好地抵抗外界的压力和环境变化。
除了上述的突起结构,一些细菌还通过分泌胞外多糖物质来增加粘附能力。
这些胞外多糖物质可以形成一种黏性的胶囊,将细菌包裹在其中,从而增加细菌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面积,提高粘附能力。
细菌的粘附能力对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通过粘附在固体表面上,细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和生存空间,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抵抗外界的压力和竞争。
此外,细菌的粘附能力还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具有粘附能力的细菌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另一方面,一些具有粘附能力的细菌可以被应用于环境修复、废水处理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包括纤毛、鞭毛、菌毛、胞鞭和胞外多糖物质等。
链球菌结构
链球菌结构链球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
它们通常呈现为长链状,因此得名链球菌。
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同时也是人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对链球菌的结构进行描述,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微生物。
链球菌的结构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胞外多糖组成。
细胞壁是链球菌最外层的结构,由多肽聚糖复合物组成,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能力。
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是由脂质双层组成的。
它不仅起到维持细胞完整性的作用,还参与了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产生。
链球菌的胞质是细菌内部的主要结构,包含了细菌的遗传物质和各种细胞器。
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以环状DNA的形式存在,其中包含了细菌的全部遗传信息。
此外,链球菌的胞质中还含有核糖体、代谢酶和其他与细胞功能相关的结构。
链球菌的胞外多糖是指细菌细胞外分泌的多糖物质,包括肽聚糖、聚糖和其他复合多糖。
这些多糖物质在链球菌的致病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链球菌的肽聚糖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细菌附着在宿主细胞上。
此外,链球菌的聚糖还具有抗凝血、抗吞噬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等功能,从而增强了链球菌的致病性。
除了以上主要结构外,链球菌还具有一些附属结构,如鞭毛和菌丝。
鞭毛是链球菌表面的纤毛结构,能够使细菌具有运动能力。
菌丝是链球菌表面的纤维状结构,能够增加链球菌的附着能力和抗吞噬能力。
链球菌的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
当链球菌侵入人体时,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可以帮助其抵抗宿主的免疫攻击,从而存活下来。
链球菌的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和酶可以使细菌进行复制和代谢,从而增殖和感染宿主细胞。
此外,链球菌的胞外多糖和附属结构也可以增加链球菌的附着能力和抵抗宿主免疫攻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链球菌的致病性。
链球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其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胞外多糖。
链球菌的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能够侵入宿主细胞并引起感染。
通过了解链球菌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微生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护我们的健康。
原核细胞的分类
原核细胞的分类一、按细胞形态分类1. 球菌(Coccus):球形的原核细胞,如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
2. 杆菌(Bacillus):长形的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3. 弯曲菌(Vibrio):弯曲形的原核细胞,如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二、按细胞壁组成分类1. 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细胞壁由厚层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如葡萄球菌。
2. 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细胞壁由较薄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如大肠杆菌。
三、按细胞内结构分类1. 原核细胞(Prokaryotes):细胞没有真核细胞的核膜和细胞器,如细菌和蓝藻菌。
2. 古菌(Archaea):细胞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具有真核细胞的核膜和细胞器,但没有真核细胞的染色体,如甲烷菌(Methanogens)和嗜极菌(Halophiles)。
四、按能源获取方式分类1. 光合细菌(Phototrophic bacteria):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光合细菌(Cyanobacteria)。
2. 化能细菌(Chemotrophic bacteria):通过化学反应获取能量,如大肠杆菌。
3. 脱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如厌氧细菌(Clostridium)。
五、按运动方式分类1. 鞭毛菌(Flagellated bacteria):具有鞭毛结构,通过鞭毛的摆动进行运动,如沙门氏菌(Salmonella)。
2. 肌动菌(Gliding bacteria):通过细胞壁表面的特殊结构进行滑动运动,如肠球菌(Myxococcus)。
六、按代谢方式分类1. 好氧菌(Aerobic bacteria):需要氧气进行代谢,如大肠杆菌。
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宿主抗感染免疫(免疫防御)
免疫逃逸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 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中的不同种 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 微生物群,也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 –某些曾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致病菌
(二)传播途径(外源性感染)
呼吸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消化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皮肤创伤 节肢动物媒介 性传播:STD 多途径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转归
机体免疫状态
感
侵袭力 致病菌的毒力
染
毒素
发
生
细菌因素 致病菌侵入宿主的数量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G-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 大量内毒素; 局部病灶内大量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
–菌血症(bacteremia)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在血液中极少量生繁殖, 而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 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
基本特点:
– 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在医院内; – 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 感染对象是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但主要为
住院患者,传播方式已密切接触为主; – 分离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株。
医院感染的分类
– 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感染 自身的正常菌群或潜伏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 殖而导致的感染。
– 外源性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 环境感染:污染的医护用品、诊疗器械或空气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常考)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 ASO实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是一种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有链球菌O抗体中和实验。
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 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
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
包膜:是包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并以出芽方式释放时,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类脂构成的囊膜,包裹在核衣壳外。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细胞损害。
传染性免疫:又称带菌免疫,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随细菌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 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细菌的种类及其生态分布
细菌的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细菌是生物界中最为普遍的生物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中。
细菌有多种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生态分布也非常多样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的种类及其生态分布。
一、细菌的种类1.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是指细胞在染色时显现出紫色的一类细菌,这是由于它们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革兰氏染色阳性颜色素造成的。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包括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是指细胞在染色时显现出红色的一类细菌,这是由于它们的细胞壁中的革兰氏染色阴性颜色素不易被革兰染色剂染色造成的。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杆菌等。
3.兼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生长,它们的代谢方式非常多样化。
兼性厌氧菌包括伤寒沙门氏菌、假单胞菌、念珠菌等。
4.细胞外寄生菌细胞外寄生菌是一类不能在自由环境下生长繁殖的细菌,它们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生长。
细胞外寄生菌包括百日咳杆菌、破伤风梭菌、衣原体等。
二、细菌的生态分布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土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可以参与到无机物质的转化和有机物的分解中,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生物量的产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土壤细菌有消化不良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
2.水体中的细菌水体中的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们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如江河湖海、地下水、雪融水等,也存在于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人工水体中。
有些水体中的细菌可以帮助处理废水,有些水体中的细菌则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
常见的水体中的细菌有蓝藻、细菌性肺炎杆菌、霉菌等。
3.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包含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来源于土壤、水体、人和动物体表等等。
很多空气中的细菌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益生菌、大肠杆菌等可以帮助维护人体健康。
但是,有些空气中的细菌却会引发疾病,如空气传播的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常见的空气中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根瘤菌内分泌物质的研究进展
根瘤菌内分泌物质的研究进展根瘤菌是一类与植物根部共生的土壤细菌,可以与植物根部形成根瘤。
这种特殊的共生关系使得根瘤菌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固定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同时植物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根瘤菌分泌的内分泌物质在这个共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根瘤菌内分泌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根瘤菌的内分泌物质可以分为胞内和胞外两种。
胞内内分泌物质主要是指在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胞内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如激素、氨基酸和酶。
胞外内分泌物质则是指通过细菌胞体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包括多糖、蛋白质和多肽。
这些内分泌物质通过与植物细胞进行信号传递,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在众多研究中发现,根瘤菌内分泌物质对于植物根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根瘤菌通过分泌信号分子(Nod因子)来与植物根部进行识别和信号传递,从而促进根瘤的形成。
Nod因子通过与植物根部识别蛋白结合,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根瘤的发育。
此外,根瘤菌还能够通过分泌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如植物生长素和胞分裂素,加速根瘤的形成过程。
除了对根瘤形成的调控,根瘤菌内分泌物质还可以影响植物的抗逆能力和养分吸收。
研究表明,根瘤菌通过分泌一些抗逆蛋白和氨基酸等物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增强其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同时,根瘤菌分泌的胞外多糖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磷等养分的有效性,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效率。
这些发现为了解根瘤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植物的育种和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根瘤菌内分泌物质的研究进展迎来了更多的突破。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使得科研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根瘤菌内分泌物质的组成和功能。
同时,高通量技术的应用也加速了对内分泌物质的筛选和验证过程。
通过建立相关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科研人员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深入挖掘根瘤菌内分泌物质的潜力。
此外,对根瘤菌内分泌物质的研究也涉及到蛋白质定位、分子交互和药物开发等多个领域。
胞内分枝杆菌治疗方案
胞内分枝杆菌治疗方案1. 胞内分枝杆菌简介胞内分枝杆菌(Intracellular Burkholderi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以其在细胞内繁殖和生存的特点而得名。
胞内分枝杆菌在环境中具有耐受性,并且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溃疡和淋巴结肿大等。
目前,胞内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多见,并且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胞内分枝杆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 胞内分枝杆菌治疗方案根据目前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以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胞内分枝杆菌治疗方案:步骤 1: 确定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在开始治疗之前,需要对胞内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进行评估。
这可以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样品,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完成。
步骤 2: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根据胞内分枝杆菌的耐药性谱,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氟喹诺酮类(如ciprofloxacin)和碳青霉烯类(如meropenem)是胞内分枝杆菌常用的治疗药物。
然而,由于胞内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单一药物治疗可能不能有效控制感染,因此联合治疗也是常见的选择。
步骤 3: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确定药物的剂量。
通常,胞内分枝杆菌感染需要较高剂量的抗生素,以确保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同样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常用于轻型感染,而静脉给药则适用于严重感染。
步骤 4: 治疗时间和疗程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时间和疗程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一般情况下,治疗时间至少为2周,严重感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重要的是,在治疗期间持续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耐药性出现,可能需要进行治疗方案的修改。
步骤 5: 辅助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胞内分枝杆菌感染,辅助治疗和预防措施同样重要。
包括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营养均衡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避免疲劳和压力等。
细胞破碎简介
第四讲细胞破碎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概述不同类型的细胞分泌目标产物的类型:●动物细胞多分泌到细胞外培养液●植物细胞多为胞内产物●微生物(细菌/酵母/真菌)胞内、胞外对于胞内产物需要收集菌体或细胞进行破碎。
概述大多数情况下,抗生素,胞外酶,一些多糖,及氨基酸等目标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
有些目标产物存在于生物体中。
●尤其是由基因工程菌产生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在细胞内沉积。
●脂类物质和一些抗生素包含在生物体中。
概述☯细胞破碎(c e l l r u p t u r e)技术是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物质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
☯细胞破碎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型生化物质(产品)的基础。
☯为了研究细胞破碎,提高其破碎率,有必要了解各种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
细胞壁结构对破碎的影响☪微生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外层均为细胞壁,细胞壁里面是细胞膜,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仅有细胞膜。
☪通常细胞壁较坚韧,细胞膜脆弱,易受渗透压冲击而破碎,因此细胞破碎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细胞壁。
☪不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完全相同,故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不同,细胞破碎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细菌细胞壁结构细菌细胞壁结构◆破碎细菌的主要阻力是来自于肽聚糖的网状结构,其网结构的致密程度和强度取决于聚糖链上所存在的肽键的数量和其交联的程度。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大不同。
◆革兰氏阴性菌典型的生物是大肠杆菌,通过这种细胞生产了很多细胞重组的产物。
酵母细胞壁的结构示意图真菌的细胞壁●真菌的细胞壁较厚,主要由多糖组成,其次还含有较少量的蛋白质和脂类。
●不同的真菌,细胞壁的组成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大多数真菌的多糖壁是由几丁质和葡聚糖构成,少数含纤维素。
●与酵母和细菌的细胞壁一样,真菌细胞壁的强度和聚合物的网状结构有关,不仅如此,它还含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纤维状结构,所以强度有所提高。
●红面包霉菌细胞壁具有同心圆层状结构主要存在三种聚合物●最外层(a)是α-和β-葡聚糖的混合物,●第2层(b)是糖蛋白的网状结构●第3层(c)主要是蛋白质,●最内层(d)主要是几丁质。
胞内菌与胞外菌
1.吞噬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 无氧 溶酶菌、乳酸、乳铁蛋白 有氧 H2O2 髓过氧化物酶 2.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补体)(主要)
阻止黏附 sIgA与粘附素 调理作用 IgG的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激活补体溶菌 IgG、IgM抗体与细菌抗原结合 中和毒素 抗毒素(血液中的IgG抗体)
和破坏胞内菌感染细胞,使细菌散出,再经抗体或 补体的调理作用,被吞噬细胞消灭发挥抗胞内菌
快
见
学
要
乐
!
们
该
如
,
说
此
拜
短
拜
暂
,
,
(二)抗胞内菌感染
1.吞噬细胞作用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 ROI RNI NO 中性粒细胞 NK
2.细胞免疫作用:主要作用。CD4+Th1和CTL. 3.局部黏膜免疫: sIgA
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特点: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
的细胞免疫, 1)CD4+T细胞通过MHC II类分子的抗原递呈
途径发生免疫应答,在抗胞内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2)CD8+T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杀伤
3.细胞免疫的作用:CD4+ Th2
胞内菌分类、特点及举例
特点
举例
在宿主体内主要寄居 在细胞内生长繁殖, 兼性胞内菌 也可在体外无活细胞 的适宜环境中生存和 繁殖。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 分枝杆菌、伤寒沙门 菌、嗜肺军团菌、布 鲁菌等
➢不论在宿主体内或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外,都只能在活细胞 专性胞内菌 内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细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细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主要包括:细胞外构造层、细胞膜层、细胞壁层、细胞内构造层和细胞器层。
细胞外构造层是细菌最外层,主要由外膜和外膜聚合物组成,细菌外膜影响细菌的抗病性、吸收营养、生长发育等,外膜聚合物则可以维护细菌的形态,抵抗环境的冲击。
细胞膜层即细胞膜,是细菌结构的基础,其主要由脂肪,脂肪酰胺,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是调节细菌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重要屏障,它能够吸收外界的物质,维护细菌的完整结构。
细胞壁层是细菌细胞壁的重要构成部分,由多种多酸构成。
细胞壁主要通过提供细菌细胞的形状,维持温度,阻止外部物质穿过膜,抵抗外部环境的病原体等抗菌作用保护细菌。
细胞内构造层由核和细胞质组成。
核是细胞的胞核,它主要负责细胞的遗传特性,影响细菌的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细胞质是细胞内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细菌生长发育的主要位置,由多种细胞内结构组成,传导细胞内的物质活动。
胞内菌和胞外菌
胞外菌 胞内菌
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的比较
胞外菌
❖ 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外;胞外菌感染时;病菌 主要位于宿主细胞外的血液 淋巴液 组织液等 体液中
❖ 大多数的致病菌都是胞外菌 主要致病机制与 外毒素 内毒素等毒性物质引起局部化脓性炎 症
❖ 常见的胞外菌主要有葡萄球菌 链球菌 脑膜炎 球菌 淋球菌 厌氧芽胞梭菌和多种革兰阴性杆 菌
过氧
❖ 细胞免疫的作用:CD4+ Th2细胞
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分泌多种淋巴因子
❖ 体液免疫:抗体 主要
阻止细菌粘附:SIgA起重要作用
调理吞噬作用: IgG Fc+C3b →吞噬作用↑
激活补体溶菌: 抗体+补体→攻被动免疫
胞内菌
兼性胞内菌:在宿主体内主要寄居在细胞
➢ 因其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体液免疫对胞内菌作 用不大 故对这些菌的清除需依靠细胞免疫
➢ 胞内菌进入机体后;一般先由吞噬细胞吞噬;但吞噬 后不能将其杀死;反而有助于病菌的扩散 经过7—10 天;待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病菌的特异性细胞免 疫;才能逐步杀灭胞内寄生的病原菌
胞内菌引起的免疫应答
❖ 吞噬细胞作用: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
简单总结
感染类型 举例
主要免疫类型
胞外菌 感染
胞内菌 感染
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
体液免疫为主; 抗体协同吞噬细胞杀灭清除
细菌
兼性:结核 细胞免疫为主
杆菌 麻风杆 主要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
菌等 专性:立克
发挥作用
次体等
内生长繁殖;也可在体外无
活细胞的适宜环境中生存和
胞
繁殖
内
举例: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伤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总结
感染类型
胞外菌 感染 胞内菌 感染
举例
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
主要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为主, 抗体协同吞噬细胞杀灭清除 细菌 兼性:结核 细胞免疫为主 杆菌、麻风 主要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 杆菌等 发挥作用 专菌进入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
非特异性的吞噬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随 后以体液免疫为主,通过抗体、补体的调 理作用发挥杀菌作用,以及抗毒素对外毒 素的中和作用而达到抗胞外菌感染。两者 配合,共同消灭病菌。
胞外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 溶酶菌 H2O2 过 氧化物酶 细胞免疫的作用:CD4+ Th2细胞 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分泌多种淋巴因子 体液免疫:抗体 (主要) 阻止细菌粘附:SIgA起重要作用。 调理吞噬作用: IgG Fc+C3b →吞噬作用↑ 激活补体溶菌: 抗体+补体→攻膜复合物 中和细菌外毒素: 人工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根据致病菌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胞外菌 胞内菌
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的比较
胞外菌
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外,胞外菌感染时,
病菌主要位于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 组织液等体液中。 大多数的致病菌都是胞外菌。主要致病机制 与外毒素、内毒素等毒性物质引起局部化脓 性炎症。 常见的胞外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脑 膜炎球菌、淋球菌、厌氧芽胞梭菌和多种革 兰阴性杆菌。
胞内菌引起的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作用: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NK 局部黏膜免疫: sIgA 细胞免疫作用: CD4+Th1和CTL(主要) 1)、CD4+Th1: 体内最主要的T细胞,占总量的90-95%; 能识别MHC II 类抗原(MHC II位于抗原提呈细胞上) Th1细胞:辅助细胞免疫应答; Th2细胞:辅助B细胞合成抗体。 2)、 CD8+T细胞(CTL): 受MHC I 类分子制约( MHC I 位于一般细胞表面) CTL是细胞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 分泌IL2、IL4、IL8等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功能,介导炎症 反应
胞内菌
在宿主体内主要寄居在细胞 兼性胞内菌: 内生长繁殖,也可在体外无 活细胞的适宜环境中生存和 繁殖。 举例: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伤寒沙门菌、嗜肺军团菌、布鲁菌 专性胞内菌:不论在宿主体内或体外,都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举例: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胞 内 菌
胞内菌感染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主要位于宿主细胞内的称为胞 内菌感染。 常导致慢性感染。病变主要由病理性免疫损伤引起。 伴迟发型超敏反应。 因其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体液免疫对胞内菌 作用不大.故对这些菌的清除需依靠细胞免疫 胞内菌进入机体后,一般先由吞噬细胞吞噬,但吞 噬后不能将其杀死,反而有助于病菌的扩散。经过 7—10天,待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病菌的特异 性细胞免疫,才能逐步杀灭胞内寄生的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