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
老子的道论思想

老子的道论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地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这意味着天上神权的动摇,也正是地上王权衰落的反映。
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只是个形式概念,不是积极概念,“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的。
老子对“道”的定义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是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从原始道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老子的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
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象力的思想空间。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都在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道”并不远人。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物与欲:老子道论展开的中心问题

2023第8期·总第598期老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处都是政治建设,但老子之所以是出色的哲学家在于他不仅给出了无为政治的原则,而且为此原则提供了哲学依据,即道论。
这个哲学基础的基本问题是“物”与“欲”,即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关系问题。
这种判断可能会引起怀疑,为什么老子哲学的中心问题不是“道”与“物”的关系,而是“物”与“欲”的关系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在老子也不例外。
黑格尔说:“(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1〕老子对于物性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衡量正是其展开道论的中心问题,这在其体系中的关注是自觉的,观点是明确的。
“道”是老子讨论这个问题中给出的物性的表达,所以对老子而言,焦点问题不是“道”与“物”,而是“物”与“欲”。
一、道之为物“道”当然是《老子》的核心范畴,它是作为无为政治的哲学依据而设定的。
在《老子》文本中的“道”包括了道体和行道两层含义。
“有道”“无道”“失道”等意义的“道”是实践以道治国的行道而言,而作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的“道”属于道体性质。
这种道体不是独立在事物之外的存在,而是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所以它本质上是价值本体。
离开事物无所谓“道”,而人认知事物一旦要落入具体规律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老子》道论的思维范式研究”(21NDJC143YB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路永照,哲学博士,温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陈依凡,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老子基于理想政治中在上者对于民众管理的原则进行了哲学依据的思考,从而形成了以道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事物的基本属性与人的主观认识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心问题。
人把握事物是从特定角度进行的,由此认知事物的具体性质。
但事物有存在的整体性一面,即它们有处于内在矛盾作用和外在系统调节之中的性质,这种客观存在的道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
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1,道是和谐的老子认为,道是本原,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两性的变化是有序的,所谓“阴阳相推”,就是指阴阳的有序变化。
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道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
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事物的影象;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阴阳的和谐关系。
总之是说,道在表面上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的。
道是和谐的,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王弼解释上句说:“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
老子的话告诉我们,和谐是道的规律,认识了和谐就能够认识道的无形,道的玄妙,道的规律。
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道的运动是和谐的循环运动。
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的。
周而复始的循环圈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结构。
再者,运动过程也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是有序的,和谐的。
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
老子道论的内涵与理解

老子道论的内涵与理解本文以老子“道”的辨析作为全文的出发点,从“道”的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四个方面阐述老子道论的基本内涵,从而展示“道”的形而上视域。
标签:老子道道论“道”是中国哲学最高概念,它涵义幽深,包罗万有,揭示出一种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本质的存在。
它地位崇高,无可超越;可体而不可说,可求而不可离;自古至今,其名不去。
中国哲学以“道”作为最高概念,所以谈到中国哲学就不能不论“道”,发扬中国哲学的精神就不能不体悟“道”。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千多年来,老子哲学对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和起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枝鲜艳的花朵。
老子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着不同的哲学意涵。
有些章句中,“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章句中,“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章句中,“道”是指是指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因而,同样是论“道”,而哲学意涵却不尽相同。
但总体来说,在老子的道论中,他是把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合在一起探讨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于此,老子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
他说:“道者,万物之奥。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由之,老子的本体论而具雏形。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此,老子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表露无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由此,阐释了老子完善自我的修身论观念。
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道”的宇宙论古代中国人朴实地认为天地万物来源于一种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原始世界的逐渐分化才得以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
(完整版)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简论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

据 理 念 创 造 出 来 的 事 物既 有 物质 的 , 如床 、 子 。 有 精 桌 也 神 方 面 的 , 美德 、 。 如 善 还有 像 一 、 、 、 这 样 的抽 象 概 多 大 小
念。
的哲学 传 统 和成 就 ,但 武 断 地 说 中 国哲 学 没 有本 体 论 思
想 还是 不 能让 人 信 服 。尽 管 “ 论 ” 否 被视 作 是 一 种 本 道 能 体论 , 尚待进 一步 确认 , 老子 “ ”的根本 思 想具 有 浓厚 但 道
的 “ ” 理念 ” 开讨 论 。 道 与“ 展
“ ” 道 的属 性 趋 向是 单 一 的 , 不是 繁 多 的 。 《 而 老子 》 为 , 认
整个 世 界 应 该有 一 种 单一 的本 质 ,不 断 挖 掘 现象 追 求这 个 单 一 本 质 的 过程 就 是 接 近 “ ” 过程 。柏 拉 图 的 “ 道 的 理 念 ” 显 然 不 满 足 于这 样 高 度 概 括 的本 原 理 论 , 则 而将 “ 理 念 ” 作 是 每 一种 具 体事 物 的 本 质 。从 这个 角度 上 说 , 视 所
[ 中图 分类 号 ]0 3 B 2
[ 文献 标识 码 ] A
[ 章编 号 ]0 5 3 1 (0 10 4 0 2 — 2 文 10 — 1 52 1 )1— 1 10
虽 然 西 方哲 学 可 以沿 着 柏 拉 图 的道 路 创 立无 数 精 确 的本体 论 或 排斥 本 体 论 的哲 学 体 系 .而 中 国则 没有 这 样
基 于这 样 的认 识 . 为 现象 世 界形 成依 据 的 “ 念 ” 作 理 就 应该 不是 单 一 的 , 而是 每 一类 事 物所对 应 的 “ 相 ” 型 。这 是 “ 念 ” “ ” 巨大差 异 , 理 与 道 的 因为 “ ” 惟一 的 。《 子 》 道 是 老 第 四 十八 章 中 “ 学 日益 . 道 日损 ” 表 述 就 表 明 了 为 为 ③的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一)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一)内容提要:站在春秋战国——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实证”的立场考察老子的道论,可以看出,老子提出“道”,是为了超越西周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克服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的局限;老子用“无”来形容“道”,是为了突显“道”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性特征(相对于上帝的人格性特征而言),和超感觉、超形象、无始无终的普遍性特征(相对于天道自然观的局限性而言);而其道论的究竟目的,则在于“因大道以明人事”,整合春秋时期出现裂痕的天人关系,以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关键词:道、老子、哲学突破、无。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郭店竹简《老子》的面世,老子是谁,《老子》是如何成书的,老子道论的形上特征和辩证思维特征是什么等,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但还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如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老子为什么用“无”来形容“道”?老子论“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等,仍需要我们结合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从实证的层面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要回答这一问题,《老子》书中有两句话最值得注意:一句是“象帝之先”;一句是“可以为天地母”。
前者出自《老子》第四章,后者出自第二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这两章,前者是说,道体虚空,但其作用却永不穷竭;深远绵长,好像是万物的祖宗。
没有形象,又似乎存在。
不知它从何而生,似乎比上帝更在前。
后者是说,道体混沌,在天地之先。
无声音,无形象,无对待,无改变,循环往复,可以为天地的母亲。
两章的内容,意在描述“道”的本源性特征。
老子道论

老子道论浅析摘要:“道”从原始的“道路”、“引导”意义开始,经历了从本源的“道”到形上学“道”的回归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认识和思考。
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道”既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普遍的规律。
它是超感性的本体存在,是万物之根本、宇宙之大全、世界之总原理。
老子“道”的思想对于我国历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
本文对老子“道”的释义和内涵进行了解读,并试分析了老子“道”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关键词: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2-0064-02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著的《老子》即《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得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虽然全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对“道”进行了反复说明,提到了七十多次。
可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道”的内在涵义最初“道”的含义是具体的道路、途径,《说文》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到春秋后期,“道”有了方法、原则、规律的意思,人们借用道路之“道”来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人事的法则。
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即指天体运行的轨道,“人道”,指人事遵循的法则。
这时的“道”已经有了哲学的意味,为“道”转化为最高的哲学范畴透露了一些先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
那么何谓“道”呢?老子将“道”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和提升,除了部分保存“道”的原始直朴的含义外,还被赋予了一个更重要的独特新意,他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物之所以为物的“所以然者”。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

毕业论文题目: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学 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学 院: 人文学院专 业:历史学教育班 级: 历史032姓 名: 林 云 长日 期: XXXX年XX月XX日指导教师: 陈 志 贵目 录摘要 (Ⅰ)A b s t r a c t (Ⅱ)一、天道无神 (1)二、“有”“无”之辨 (4)三、科学之“道” (8)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4)摘 要老子在《道德经》中建构起了一套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区“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在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中,建国以来学术界和史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老子哲学中的“道”是唯物性抑或唯心性的哲学属性划分。
如果抛开这种唯物、唯心的划分方法,改从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构成的作用去考察,便会超越上述价值取向,而窥见另一新天地。
本文将从老子的天道观、有与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老子之道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三方面内容去论证老子之道的唯物性。
从而使读者对老子的道这一物质性的存在有一个直观且深刻地了解。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的唯物性AbstractIn the "Tao Te Ching" ,lao zi builds up of a series of "Tao" to the highest areas of philosophy. "Tao" is a philosophy core of the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ulture "ideology of the most noble concept,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Right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study, since the founding of academics and historians matter poser. Controversial primarily focu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s "Tao" the materialistic nature or idealist philosophy of ownership division. If this cast aside materialism, idealism arrangement, changed the cultur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on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it will be beyond tha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o get a glimpse of another new world. The article will be the metaphysics, between the haves and have-not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and Lao zi and modern technology of three aspects to the argumentation of Lao zi materialism . So that readers of the Tao of this material is a deep intuitive understanding.Key words : Lao zi 《Tao Te Ching》the materialism of "Tao"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老子的“道”论

老子的“道”论
关于“道”,还是得到老子的《道德经》里去找答案,老子的道论至少含盖三个方面的意思
1.宇宙万物的生成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道生无极,无极生阴阳太极,阴阳两仪生天地人三才,由三才产生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而产生的,气冲阴阳而调和(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这段话揭示了大道产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过程。
2.本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即有物质混合而成,它产生于天地之前,寂寞地生存着,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
这段话揭示了先天地而存在,自本自根的混元道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根本。
说明道是客观存在,并非老子虚构的概念(并非如任继愈等所谓的专家闭门造车所的理解)关于这个问题,没有实修过《道德经》的人没法切身体会的。
只有打坐念诵道德经,才能进入虚无的自然状态,去观察大道的奥妙!!才会有“原来老子说的是这么回事”的感悟!!
3.价值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要效法大地,地要依法于天,天要服从大道,大道效法本身自然。
既然大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原动力,那么万事万物就必须依法于大道,“唯道是从”、“尊道贵德”。
简而言之,〈道德经〉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世界大同的指导书!(真水无香)。
关于老子之道的几个问题

关于老子之道的几个问题老子之道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阐述,因而,如果存在不同乃至相反看法,都是自然、正常的现象。
不同看法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老子之道的理解和认识。
老子之道究竟是实际的存在,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这个问题是由陈鼓应先生提出来的。
他自己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
”(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这个回答恐怕并不符合老子作为一位中国古代先哲的思维特性。
按这种说法,老子关于“道”的一切特性的描写,就仿佛一位数学家在随意构造、推导关于纯数学方面的定理,而不受任何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若是如此,这个“道”不仅“可道”,而且是“恒道”;这个“名”不仅“可名”,而且是“恒名”。
但是,老子不仅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1章》),而且说明观察、体悟“道”的方法,就在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1章》)。
这表明老子之“道”并非纯数学的智力游戏,而是反映了一种客观实在。
事实上,尽管老子道论具有丰富内涵,但不管是哪一种意义的“道”,无不是从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中思考、体悟出来的。
特别是,从修道、体道角度而言,这种“道”就更加离不开每个人的亲身实践和经验。
牟钟鉴先生说得好,《老子》“段段饱蘸体验”(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49页)。
老子关于“道”之特性的描述,诸如自然、无为、虚无、清静、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等,无一不是“饱蘸体验”的。
其中,“自然、无为”最具根本性意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37章》)这两条特性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可以归结为“自然无为”。
这既是“道”本身的特性,因而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同时又具有修道的方法论意义。
老子“道”论研究

老子“道”论研究摘要:对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道”的理念进行分析,将老子所阐述的“道”及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对本体之“道”、道的有无统一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对现今我国伦理思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的理念;演变;现实意义一、“道”之演变历程“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于《老子》之中。
可“道”由形下之器向形而上的演变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
“道”字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的青铜铭文之中,本意是指人们日常所行走的道路、途径。
直至西周晚期,“道”这一概念才被广泛使用,写法也骤然增多,《金文诂林》中就有六种之多。
《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
”《尔雅·释宫》谓之:“一达谓之道”。
从“道”这一原始意义上来看,“道”具有确定的指向,是人们达到目标的必经之路,其可以被引申为事物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然趋势;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需要在“道”上来回往返,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道”可以为人们提供达到既定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便可引申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
由此,“道”字便不断地超出了其本意范围而朝着一个新的哲学概念而演进。
这些普遍意义和抽象性绝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而是古人在无数次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和总结中逐步概括出来的。
“道”由一个具体的生活名词上升为一个极具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其间经历了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
从“道”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一哲学的抽象化进程开始于《诗经》。
《诗经》是反映我国先民日常生活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出现了一些以“道”言喻事理的诗句,如《诗经·秦风·蒹葭》中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等诗句,此处“道”看似仍有“道路”之意,实则为先民运用文学手法,借道路的迂回、遥远来隐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处境,用以表达心中之悲痛。
可见,此时的“道”字已出现了与本意相脱离的苗头,尽管尚未脱离本意,但它却是具体之“道”向抽象的哲学范畴演变过程中的艰难而重要的一步。
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也是老子哲学的 理论基础。“道”字在《老子》一书中出现了 73 次, 由 此可见, “道”是道家以至整个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那么, “道”字在老子这里又作何解释呢?
收稿日期: 2007- 09- 04 作者简介: 许亮(1983—),男,中国古代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 mail: xuliang1314521@sina.com
- 81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第 6 期
无穷的一种实存体和总规律。
还是阴气、阳气与和气? 第三, 如何理解‘生’字? 是出
与 “道”字在老子哲学中所处的地位一样, “理 生之生? 还是产生之生? 还是出现之义? ”[2]由于有这
念”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 所以柏拉图的哲学又被 么多的歧义, 所以历来学术界就存在着关于这一句
人们称为“理念论”。
话的各种不同的解释。
何谓“理念”? 在希腊文中, “理念”是指 idea 或涵和外延是极其广泛的: 它首先是一 种形而上的实存者, 亦即一种先于任何具体存在物 的先天存在, 这种先天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 体; 其次, 它还是一种规律, 亦即万物以之为生、万物 恃之以存的总规律; 最后, 从道用层面而言, 它不仅 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法则或权术, 亦是人类生存发 展所依循的准则。简言之, “道”是一种先于万物而存 在 、产 生 万 物 而 施 泽 、哺 育 万 物 而 不 恃 、作 用 万 物 而
第 9 卷第 6 期 2007 年 12 月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摘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基于对古今的历史性考察,老子提出了旨在复元古的道论思想主张。
老子道论思想本身就是其思考古今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建构道论思想体系时,老子的古今观念是渗透其中的。
在老子道论思想中“古”已经内化成“道”的基本属性,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崇元古与崇道在老子那里成了二而为一的概念。
而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重新刻画其古今观念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性的影响渗透到了他对文艺的相关认识之中。
老子否弃文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以及“复归”的发展论思想无不是这一思想特征的具体体现。
后世文学批评家刘勰等人对老子这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出老子古今观念及其文艺思想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古今观念;道论思想;文艺思想作者简介:李波,男,西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1 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126-08古今观念是指人们在古今认识的基础上对古今关系、古今发展历程所形成的理解以及由此构成的观念,它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今问题形成的观念性认识。
古今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一种观念形态,它作为人们观念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其他思想观念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而由于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古今问题在先秦诸子那里显得尤为突出。
在先秦思想家们看来,古今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区分,更是一个关涉理想社会建构的文化选择。
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已成为一种文化祈向的时间标识。
总之,古今问题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故此我们对诸子思想的探究显然也离不开对其古今观念的考察。
但是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从古今观念层面对先秦诸子思想展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古今意识相当强烈的老子而言,在古今观念层面研究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谈老子道论的母性本位意识

谈老子¨道¨论的母性本位意识口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沈香萍摘要:<老子》始终贯穿着“以母为本”的主题:老子把道称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用母扣子的关系来比喻道和万物的关系,进而提出“玄牝“的概念:老子所幢憬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老子“以母为本”思想的历史依据。
关键词:老子;母性本位:意识一、道为“天下母”“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
《老子》首章说:“道可道……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始”和。
母”没有明显的区别,两者都指“道”。
所谓“始”,<说文》:。
始,女之初也。
”可知“始”的本义是女子怀孕之初。
<说文》:母,“从女,像怀子形,一日像乳子也”,“始”即“母”,“母”即“始”,两者都是“生命力”的源头。
是万物最后的根源,是天下万物的大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第五十二章)王弼注:母,本也。
子,末也。
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
“母”指称的是“道”。
“子”指万物。
也就是说老予把道比喻为母亲,天地万物都是从“道”这个母体中生育出来。
老子用母和子的关系来说明道和万物之问的联系.是“道”即母的更深一层的说明。
二、。
道”即“玄牝”道不仅为“天下母”.老子还把这种母性提高到形而上日:‘非其伦也!’鲞遍比其佳者四五人。
皆日:‘非其伦。
’是时吴王之女有第六者,则盎之内妹,裱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
盎问日:‘孰与吴王家第六女美?’又日:‘非其伦也。
’盏托乎大骇日:‘天下岂有斯人乎?”’对于任氏的美貌具体怎样,没有在文字中直接表明,仅仅通过家童之口,不再细说。
给人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寻味。
<无双传》从故事开头至长乐驿之会以前,都未对刘无双有正面叙说。
只是做了简单的勾勒。
王母称她“端丽聪慧”。
王生见其“资质明艳。
若神仙中人”。
文字不多,简单的侧面勾勒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问.究竟刘无双如何。
吸引之处不在话下。
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浪漫的结晶。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老子地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地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地社会历史观.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地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地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对道地规定性和实质地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地关键性环节.经过长期地初步地研究,笔者对老子“道”地规定性作了这样地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地形而上地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地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地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地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地根本特性,真善美地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地集中体现.b5E2R.(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人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地建构是重要地,因为它是全部问题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地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个很长地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地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地“以无为本”地本体论.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地“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地,那么老子就应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人.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是宇宙生成论地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地命题就必须作出有说服力地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地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地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生地,而“有”是由“无”所生地.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世界上有地只是千差万别地具体事物,“有”只是对这些具体事物地抽象,因而“有”并非现实地存在,它何以能生万物呢?再说,“有生于无”也只能是在“有无相生”地意义上来理解,否则就只能是有违常识地“无中生有”了,而“有无相生”地本质涵义是对立面地相互依存而并非有与无地相互产生.由此可以证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宇宙生成论地命题是不能成立地.但是,逻辑判断与事实判断不同,如果说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天下万物,虽然与事实不符,但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地.这样一来,“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从而归根结底成了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和发展变化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而所谓形而上地根本依据也就是本体.这样一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其说是一个宇宙生成论地命题,不如说是一个本体论地命题了.p1Ean.说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者,还有两个更为重要地理由:一是先秦其他学派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关注地主要是社会伦理及政治问题,他们地论著虽富有实践理性精神,但明显欠缺于形上学地思考,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创立玄妙地本体论;二是《老子》中还有一些关于道本体地更为直接地论述,比如第四章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三十四章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九章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五十二章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人.由此亦证明,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立并不晚于古希腊.DXDiT.(二)老子道本体论地现代诠释就世界范围来看,哲学本体论地发展是有一个过程地.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客体至上论——主体至上论——“主—客”两极论——主体际论——交往实践观及其“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模式论.东西方地古代哲学大体都可归之于客体至上论,而交往实践观及其模式则是哲学本体论地最新发展.对后者,任平先生作了创造性地阐释.RTCrp.老子地道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本体论最新发展地交往实践观及其基本模式有无历史性地联系呢?是有地.我们知道,对于较为复杂地哲学思想来说,是可以而且应当结合新地实际作多角度、多层次诠释地,对于老子哲学这样博大精深地思想体系就更应如此.比如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这一命题,既可按其顺向作宇宙生成论地诠释,又可按其逆向作本体论地一般诠释,还可从主客体关系地角度作本体论地特殊诠释.就后者而言,似可诠释为:“道生一”之“一”指主客体尚未分化、混而为一地阶段或状态;“一生二”之“二”指主客体已经分立,主体可以作用于客体地阶段,不过此时地主体尚未分化,因而还是抽象地而不是具体地,只包括自己不包括“他者”地;“二生三”之“三”是指一分为二地主体和它们借以发生相互作用地客体,这种客体因为处于两主体之间,因此称为中介客体.这样一来,在作为本体地“道”中就有了“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地基本模式.不过,因为这一模式是蕴含在作为存在本体地道中地(“道”及其依次所“生”地一、二、三皆可视为作为初始状态地道在形而上范围内地延伸,因而在总体上仍然属于道地范畴,这从“三生万物”等同于“道生万物”可得以证明),所以它是形而上地,而非实体性地.5PCzV.那么,蕴含于道本体中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地基本模式与存在于“道”外地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此模式是老子治国论地基本图式即“体道悟道地明王圣君——作为治国地主要依据和杠杆地道——广大民众” 地抽象表达形式)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说,前者是后者在形而上领域地聚焦点,后者是前者在形而下范围内地展开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地范式.我们知道,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地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地社会历史观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作为社会历史领域普适性最强地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就好比这片原始森林中最高大地树木,而蕴含于道本体中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地形而上地基本模式就是这种参天大树借以出生和长成地种子.这种参天大树地全部基因和信息都包含在当初地树种之中了.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与老子道本体中所蕴含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模式地关系,如果作一形象比喻地话,可以这样说:当今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是当初蕴含于老子道本体中地“火种”在穿越了2500多年地时间隧道之后,在新地时代所燃起地新地火焰.jLBHr.(三)老子道本体论地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老子道本体论最大地特点是什么呢?是凸显和强调“无”地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作为本体地道是“有”与“无”地统一,其中地“有”是指道具有作为本体地实质性内容,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无”亦有“似无而实有”地涵义,因而对于“有”可不特别提及;而作为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变化和消亡根本依据地东西,必须具有无限地包容性和无限地能量,所以老子称之为“无”.而这里所说地“无”,具有两个最重要地涵义:一是否定性,就是要剥离道本体可能存在地一切具体地规定性,亦即要彻底否定道本体地有限性,以便实现其对终极存在地体认.在这个意义上说,否定性是道本体地本质特性,或者说道本体具有否定性地本质.二是具有空间上地无限性,时间上地永恒性,以及形而上地超越性.只有具备以上两种内涵,道本体才能具有无限地包容性、无限地能量和无限地生命力,才能胜任天地万物存在本体之使命.xHAQX.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纵观世界哲学发展史,高瞻远瞩地指出地,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万物之本地负概念——‘无’地范畴,这都表明人类认识前进地重要里程碑.”年轻学者朱晓鹏在评述老子地道本体时也说:“能够认识到存在本体地否定性本质并用否定性地方法来描述这种存在本体,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地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已经能够从无限性、普遍性地抽象思维高度来把握存在本体.”LDAYt.(四)老子道本体论地方法论意义老子地道本体所具有地否定性、无限性、永恒性、超越性及其所体现地思想方法有什么价值呢?它对于拓展人地思维空间、培育人地博大胸怀、增强人地辩证思维能力,对于深入研究宇观世界以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具有重要地启迪作用.现在,仅以道本体所具有地否定性本质所转化地否定性方法为例作一说明:否定性方法地创立之所以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意义,主要是因为它所表达地否定性认识在内涵上比一般地肯定性认识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灵活得多,它实际上是事物发展中矛盾转化地对立统一规律地集中体现.许多重要科学定律地界定方式就是采取否定式地,如宇宙基本原理地表述就是:没有任何一个点是宇宙地中心;在东方宗教和哲学中,对作为至上者地终极实在也主要是从否定性方面而不是从肯定性方面来描述和领悟地,如印度教教义对“梵”地描述就是这样地,它说:“梵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至高无上,既超越是,又超越非.”道本体所具有地无限性、超越性地特点,也启示我们要学会以一种博大地胸怀、开放地心态和超越地精神追求去看待和处理现实中地各种矛盾和得失,特别是人与人地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地关系问题.诸如此类,可以说皆是对老子道本体所体现地原则和方法地体认与运用.Zzz6Z.本体论地建构对于哲学体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地.这是因为:哲学,由于其特殊地思想使命需要它能够成为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人地认识领域)作出高度抽象和根本性阐述地逻辑一贯地思想体系.正因此,这样地思想体系就需要一个基础,即出发点、归宿点和一以贯之地逻辑中心,这就是本体,它地理论形态就是本体论,而本体论是哲学上地一种追本溯源式地意向性追求.老子之所以建构和推崇形上本体地道及其自然无为地本质特性,旨在为社会人生地合理地存在方式提供形而上地根本依据.对于一种哲学而言,如果没有本体论地建构,就缺乏形上学地思维,就无法超越经验事实和实践理性,就没有一个统摄整个哲学体系地东西,因而就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论述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体论是哲学地灵魂,一种缺少本体论建构地哲学,就像是一座没有神像地寺庙.(dvzfv.。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道论思想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道论思想作者:李健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7期道是老子的思想起点、核心范畴,具有先在性,道是一种整全状态,是一种永恒自在,道是天地的本原,也是人的本原,因而道也是人的生存的根本依据。
相关原文为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一章。
一章:有将昆成,先天地生。
悦穆,独立不改。
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道是完满的,道是有无混合而成的。
老子说:“有将昆成。
”《尔雅·释诂》:“将,大也。
”将有完满之意。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是“有物混成”,显然,“有物混成”不如“有将昆成”。
因为“物”没有体现道的地位,甚至还会误解为具象之物;“将”更为丰富和明确,即道是完满的。
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天地为先,而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这是对之前思想的批判。
老子说:“先天地生。
”道先于天地,道是天地的本原。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老子最大的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了一个…道‟。
” 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有时间上的先后,这说明老子的道论属于本原论,而不是本体论。
万物具有差异性,万物是杂多,而道是一、道是整体,道是整全的和谐体。
老子说:“悦穆”。
“悦穆”在《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释文是“敚穆”。
“敚穆”其实就是“悦穆”,《文子·精诚》中的“老子曰:……夫道者……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一句可证。
“悦穆”就是整全的一,混为整体。
通行本《老子》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文子·道原》说:“老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里不是“悦穆”,而是“寂兮寥兮”。
“寂兮寥兮”只表述了道的无声无形,而“悦穆”还表述了道是一个和谐体。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十七章有“道恒无名,朴,虽微”一句,其“微”字表述了道的隐微,即道的无声无形。
帛书老子道论破译报告

帛书老子道论破译报告题目是《帛书老子道论破译报告》?听起来就像是个神秘的考古发现,不过咱们得从头聊起。
老子啊,大名鼎鼎的老子,就像是古代的达人,智慧比什么都高。
这位大神生活在好几千年前的中国,以道家哲学的奇妙思想闻名于世。
话说那时候,老子可不是坐在家里喝茶聊天,而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他觉得人类社会太复杂,就像是一盘大杂烩,啥都有,弄得人心里乱糟糟的。
所以,他研究了一番,写了一本书,就是传世的《道德经》。
这本书里,老子可是说了不少道理。
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别太努力也别太懒散,要得其道、而保其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他喜欢用一些比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说事物发展有个规律嘛。
有趣的是,老子还强调了“无为而治”,意思是有时候啥也不做反而事情自己就解决了,咋听咋有趣!他说人要像水一样,柔软而又强大,能顺着缝儿就别往墙头撞。
这些话,说得简单点就是,遇事别太急,淡定从容最重要。
对了,老子还说了不少关于政治和社会的理论。
他觉得统治者要以慈悲为怀,像妈妈一样疼爱百姓,不能老是欺压人民,否则天打雷劈的后果自然而然就来了。
他还说人类社会像是个大钟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小齿轮,转动才能让整个社会运转得顺畅。
《道德经》虽然文字简单,但是意味深远。
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无数的哲学家和文化人,连孔子都对他叹为观止。
这本书不但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老子虽然生活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思想却像是现代人生活的晴雨表,时不时地提醒我们,生活要有点哲学,别总是忙忙碌碌地跟自己过不去。
听完老子的道理,不知道你有啥感想?或许你也会觉得,原来古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酷”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论”浅说
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上由以往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嬗变。
当世界上有识之士分析了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各自的利弊和当代全球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原始道家文化。
因此,深入挖掘道家文化的核心“道论”的精义,对发展着的中国和世界,对“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思想观念的嬗变,重塑民族之魂和世界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一书作为其社会政治学说-“德论”立论的基础-“道论”,以其丰赡的学养和深邃的思考,阐发得格外高远也格外宏富,其宇宙论、社会论和人生论,几乎涵盖了被后世称为宗教、哲学、史学等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并且其思想的光芒历久弥远,甚至超越了种族意识成为了人类意识和宇宙意识。
首先,《老子》的“道论”以无以伦比的智慧确认了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进行了超因果的推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王弼注《老子》第二十五章,下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
《老子》“道论”开篇就在“独立”和“周行”的情状下,即既不可分割又不是静止的状态中,以完全抽象的概念阐发了“道论”,确认了宇宙本体。
(郭店楚简《老子》就以此段开篇)而这正暗合了人类100多年前才搞明白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并且,又对“道”由粗到精、去伪存真地在意识上真切地确认它(“其中有信”)。
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大勇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只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以“有”为本体论的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生成之“道”不去再追问。
这就有认识的局限性。
而《老子》“道论”却对“独立”、“周行”的宇宙本体提出了疑问: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
这个“先天地生”的“道体”渊渊湛湛,或存或无,好象是万物之宗本。
但按形式逻辑推下去,这个“万物之宗”是谁生的呢?这就不是形式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
因按因果说,“物物者非物”。
那么既生物又非物的东西是什么?这比光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麻烦多了。
即使按超银河系的现代宇宙论质能关系说,如果因果论的物质是时空条件下的有限性的话,那么“道”
这种“独立”得不能分割的东西,就是超时空条件下超因果的无限性。
这种完全彻底的超时空的无限的抽象概念,比西方“存有论”的宇宙观和本体论超越得多,既不是“上帝”概念所能比拟的,也不是佛教单向度的来世概念所能比拟的。
其次,《老子》“道论”表达了社会政治论——“无为”。
《老子》作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学说,其“道论”必然要在“德论”上有所体现。
而“德论”的“无为”又是其社会政治学说的核心概念。
所以对“无为”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尤其要对“无为入无间”作细致的分析,方能对“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法哲理有透彻的了解。
更能对“道论”有所阐发。
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二十九章)“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也就是说,根据其“阴阳和谐”的天道认识论,老聃认为作为执掌“天下神器”这种现象是不可为的,是不好按照私己意志“为”、“执”的,是必须“无为”的。
对于“无为”的本质,曾经“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的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
”接着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对于《老子》这种“不为物先,不为物后”、“因物与合”的“无为”论,《淮南子》一书是这样解释的: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淮南子·原道训》)。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
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
”(《淮南子·主术训》)。
“¨¨¨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
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
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
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
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
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若夫以水熯井,以淮灌山,此
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
”(《淮南子·修务训》)。
《淮南子》这种“不先物为”“莫从己出”和“私不入公”的解说,基本上说出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实质内容。
只是如亚里士多德分析“中庸之德”一样,听着易解,做着难办;因为在物易察,在事难握。
相比之下,还是不如《老子》原书的“无为入无间”简洁明白。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间。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对于“无有入无间”,已故的高亨先生说:“此从王弼本,亨按:‘无有’当作‘无为’,乃后人误改。
‘无为入无间’,是说无为的政治都达到无间隙之处,即无为而无不为之意。
下文: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即承接此‘无为’而说,便是明证。
”(高亨著、华钟彦校《老子注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3第1版)
其实,《淮南子》解释的“无为”,还是在于主客二分的弊病,而不能达到“无间”的程度,也就是没有上升到“道论”的程度来解说。
按“道论”的角度,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戈国龙先生解释说:“凡有为必有限,有为只能是部分的,有为只能使你从道中分离出来;你无为,道
就有为,无为使你与整体和谐。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5页)这就是“道论”基
础上的“无为”,这才是“无为入无间”的本真意上的那个“入”的内涵。
进一步说,不论是《史记》、《淮南子》或高亨的《老子注译》,对“无为入无间”的解释,都是停留在主客二分之“间”字上面,没有真正达到那“入”的境界。
而“入”的境界才能达到“无间”,也才能是完全意义上的“无为”,也才是“道论”的境界。
以此而论,古今中外的所谓“修道”、“悟道”、“体道”等等词汇,都没有“入道”一词的境界高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欧氏几何中直线与圆的“切点”,既是圆本身又是直线本身,是直线与圆二者的“因物与合”。
从理论意义上说就是这种“无为”境界的“入”。
再如人的呼吸也是这样,越无为越自然,越合乎“道”;等到你有意识去感觉它,反而是有为了,不自然了;只有你睡着了才真正“无为”了,才是真正的合道自然,醒来也才会神清体舒。
这就是“道论”意义上的“无为”。
再次,《老子》“道论”表达了人生论——“贵柔”。
既见于第四十三章,也见于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几句话是《老子》一书的总纲,提纲挈领地包含了“道德”的社会论和人生论,又抽象地孕含着宇宙论和认识论,并且用“和谐”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去分析,也很有哲蕴。
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