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d39a7e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4.png)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说起“道”,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紫气东来”,也偶尔试着去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里所透露出的哲学。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都彰显出经典。
我不是个好学生,虽然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很深的讲解,但是这其中的“玄之又玄”,让我望“道”兴叹。
此书中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养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我最喜欢的文豪鲁迅先生说的:“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南怀瑾南老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体现出了道法自然为风骨的重要性。
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经典,能给疲惫的心灵带去力量,他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地对待人世间的种种,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鼓励我们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天下万物。
“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告诉我们时常要放空自己,当心无一物时,向内观,自己的心感受到内在的光明,才能探寻事物的本质。
“上善若水”,也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的浅薄理解:水的运动规律最接近道了,一个人甘于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放下自己、包容别人、返璞归真、像水一样至阴至柔、圆润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故道不可说,不可说。
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道”。
篇二: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道家弟子经常把《道德经》当经念,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业。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老子》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00261f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1.png)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d501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5.png)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https://img.taocdn.com/s3/m/410ad3d233d4b14e85246887.png)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因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去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
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
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包括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翻译老庄的高潮。
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初发生在文学家和艺术家圈内,逐渐扩展到了哲学领域。
[1]海德格尔通过译本熟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能够引用老庄,可以作为旁证。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之间的“因缘”,与他的思想转向有一定的关联。
人们公认1930年海德格尔所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是其思想转向的标志,在这篇讲演的初稿中,海德格尔曾经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后来因故删去了。
[2]然而,或许海德格尔对老子这句话太过钟情,以至于他念念不忘,20多年后终于还是让这句话“脱口而出”了:“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
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
人无法摆脱掉它。
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
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Licht)缺失。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隐秘),它保存住了这光明。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299f2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a.png)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篇1《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
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
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体现。
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
“塞翁失马”就是一个的例子。
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
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
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
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
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
然后又恢复正常。
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
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
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
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5df19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77.png)
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此章是“ 常德章 ”,又名“ 真朴章”,三次宣说“常德”。
“知其雄,守其雌”是老子道家守柔哲学的中道义,以常德摄持,柔不失强,强不失柔,强柔双运,无坚不摧,万心归一。
修道是明理,修德是修品格性情,修道在虚空法界上修,修德在人世间修。
修德必须以修道为指引,不然就没有着落,道妙德善紧密相连。
虚空法界和人世间相隔悬殊, 但修道与修德都必须在心地上修,这是共同的。
上章老子讲“常善救人”, 善人和不善人都有道性,故平等无二,都可修常德,再造复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新人。
这是“救人”的理论依据 ,如果人不是道所生,没有潜藏的道性,那人不可能获得拯救。
圣人妙观善人和不善人的道性,以化恶人为善人,让恶人生起一颗善心作为事业。
第1章宣讲常道,此章宣讲常德,道德双行,结构严谨。
常德有三知三守三归气象,就是三德九品。
第一德是婴儿德,第二德是无极德,第三德是纯朴德。
释德清说:“ 上章言行道之妙 ”,圣人不以知道为难,而以守道为难。
上章圣人以五妙法济世救人,把恶人逆转为善人,把善人再造为圣人。
圣人是道者,善人是德者,恶人是失者。
修常德是实现“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4C)的具体实修法,是妙法的体现。
三德九品,最后归于“朴”,恢复纯朴的自我,回归圆满法性,与道同体。
守雌、黑、辱三贱位,这是心法,是心灵的逆转 。
“知其雄”、“知其白”、“知其荣”,这都是世间的成功者,是世间法的优胜者,他们必须第二次修行,修出世间法。
常德是在守柔上下功夫,分三大步九小步 。
世间的雄者外表强大,但内心忐忑不安,焦虑极重,心灵没有归宿,没有安全感。
“静为躁君”,雄者都是躁动者,他们的心需要被安抚,因此常德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老子以证悟者的法眼看见雄者渴望常德,以安慰自己的心灵,所以修常德是就把一切人的无上妙法。
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美学意境
![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美学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ea6ab82e0740be1e650e9a9d.png)
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美学意境作者:程文敏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1期摘要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如流动节奏表达出来。
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
明与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
这确是中国山水画上空间境界的表现法。
“计白当黑”作为中国山水画中特殊的一种艺术语言,与西方绘画中的空白不一样,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空间间架,所有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生动的源泉。
本文通过论述山水画中“计白当黑”的规律及涵义,由深入浅,进而探索出中国画境界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计白当黑中国画审美境界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将自然山川绘于壁上,说道:“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当中“道”含有很深的道家思想,实中之虚,虚实相间,山水画讲究章法的变化,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等等诸多问题,从谢赫“六法”中“置阵布势”和“经营位置”就可以看出中国画在章法构图上的讲究,笔与墨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都与《易经》中的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物的阴阳和谐、阴阳统一都在中国画中很明显地表露出来。
在山水画中线条的繁简、刚柔及墨色的浓淡,画面的黑与白、虚与实都源自《易经》哲学。
清代邓石如最开始提出“计白当黑”这一概念,说道:“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中国画中画家对于留白的巧妙布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画中物象皆有源理。
《美学散步》中宗白华讲道:“中国画的空白在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一、“计白当黑”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沉淀,在南宋时期渐渐达到顶峰。
不同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画,其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有中国的禅宗思想对中国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画“计白当黑”理论也大部分源自于这些思想。
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精品10篇)
![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精品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d607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0.png)
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精品10篇)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篇1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
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
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
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
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
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
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
“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
![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b9181b68bd63186bcebbccd.png)
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作者:刘青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代表性人物,其书《老子》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本文对其中蕴含的无为不争的思想加以浅析,并且分析其在当下生活中依然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老子;《老子》;自然;无为古代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思想活跃,学派众多,文化典籍丰富纷繁,史称为诸子百家时期,其中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构筑起了三大哲学体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道家以“道”为核心,其蕴含的无为不争的处世思想给予我们博大智慧。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书《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全文围绕“道”和“德”阐述了老子无为不争的思想,在第八十一章中这样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可见,这是老子对人的品性的最高描述。
但是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指人应该不随意作为。
不争也不是消极逃避,反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1 顺其自然“无为”思想和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是相联系的,“无为”蕴含着对自然事物及规律的尊重和认识。
《老子》第七十三章中写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在老子看来,天地自然万物是由“道”来统掌控的,而“道”的特性就是自然,按照“道”来行事,便可以很好地应付外界情势的变化,普通人依照自然无为来处世,生活才能井井有条,收获人生,反对违反自然和规律。
“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值其反,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不争,从输臝的小圈子中跳出来,不要什么事都去争抢,乱了自己的心性,反而争不到。
另外,“不为”的思想也是由“道”自身的柔弱性决定的。
道家通过长期对自然万物深入观察,发现柔弱的事物与刚强的事物相比,反而更加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在老子看来,世上坚强的东西是缺乏生命力的象征,而柔弱的东西却充满了生机,这里的“柔弱”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胜于刚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老子的人生智慧演讲稿
![老子的人生智慧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1d721b8c77da26925c5b01d.png)
老子的人生智慧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又名老聃。
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仕于周”,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的史官。
约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大内战,老子所掌管的图书在内战中被带走,而是老子乃“免于归居”。
至凼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是一部辩证法的经典,也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典。
一、后身则身先,无私则私成,无身则可以寄天下人生就好古罗马的角斗场,每一个人都被卷入到这个残酷的战斗之中;人生也好比一场永无休止的赛跑,每个人都拼命地想争先;人生也好比过一座独木桥,每一个都使劲地往前挤。
在人生的这场苦斗中,我们却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那些一上阵就使出浑身解数的人,那些大喊大叫不知道积蓄力量的人,那些不会使用智巧只会一味莽撞蛮干的人,结果都是早死或惨死,就是幸运存活的话,也是满身伤残。
而那些有头脑、有智慧、有涵养,不显山不露水,善于积蓄力量,胸有韬略之计的人,往往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他教给我们的第一条智慧就是如何在一个“乱世”中全身保命,进而又教我们如何用智慧而不是用武力去争先,再进而又教我们如何做才能成就伟业,乃至成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他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这就是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是由于它不是把自己产生出来的(天地在时间上没有起点),所以能长生。
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人后,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得到保全。
因其无私,所以才成就了个人事业。
他还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章)这就是说,受宠或遭辱感到吃惊,把大患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为什么“宠辱若惊”呢?受宠本来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惊喜,失去它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
![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f3c46b7b84ae45c3a358c01.png)
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道德经》的逻辑与智慧系统概述一、《道德经》的整体逻辑和智慧系统不同于西方经典的逻辑严谨、语言明确,国学经典深奥晦涩、语言多义,以至于当代颇多学者,据此认为我们的古人缺乏逻辑思维,甚至由此判定我国古代没有所谓的真正的哲学。
如果他们能体味到《道德经》的奥妙,就会发现此言的确差矣。
我们的古人相信宇宙有一种逻辑,这一逻辑支配着整个宇宙井然有序地运作。
所以,他们在写作时,往往撇开了极为繁琐的逻辑论证而直入宇宙逻辑,解构、展示宇宙逻辑。
所以说,中国古人不是没有逻辑!恰恰相反,他们具有更为深奥的逻辑,这种逻辑不是合于人的逻辑,而合于宇宙逻辑。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如此。
整部《道德经》前后顺序严谨,内在逻辑严密,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堪称天书,堪称来自宇宙深处的人间大智慧。
下表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感悟,整理的《道德经》逻辑结构。
表1 《道德经》的逻辑结构部篇篇的主旨章节道经:第一篇:前言陈述写作初衷,研究方法和核心第一至三章论述宇宙大道及体悟宇宙大道的四重境界结论。
第二篇:初级阶段论述人对“宇宙大道”有所感觉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下不同的智慧层次。
第四章至十三章第三篇:中级阶段论述人对“道纪”(宇宙大道的代理“一”)有所感觉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下不同的的智慧层次。
第十四至二十四章第四篇:高级阶段论述人明了“宇宙大道”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下不同的智慧层次。
第二十五至三十三章第五篇:玄级阶段论述人明了“大道泛兮”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第三十四至三十九章一境界下不同的智慧层次。
德经:论述运用宇宙大道修身及治理天下的程序第六篇:提纲论述德经的主题。
第四十至四十一章第七篇:道生之论述如何运用“道生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第四十二到五十章第八篇:德蓄之论述如何运用“德蓄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第五十一至六十一章第九篇:势成之论述如何运用“势成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
第六十二至七十二章第十篇:天治之论述运用运用“天治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
道家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家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ab52df0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9.png)
道家智慧:天⼈合⼀道法⾃然关于道家思想的发展,奠基⼈⽆疑是⽼⼦,关于⽼⼦的⽣平基本⽆考,就连⽼⼦究竟是谁都有三种说明,分别认为是:李⽿(早于孔⼦)、⽼莱⼦(与孔⼦同时)和太史儋(后于孔⼦)。
⽼⼦的思想都在《道德经》中。
⽼⼦在《道德经》中提出⼀种“有物混成”且“独⽴⾃存”的宇宙起源论,还提出了世界存在与运⾏的原理是:“反者道之动”,⽽对于存活于其中的⼈类⽽⾔,应该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
在书中⽼⼦提出了很多的政治、社会与⼈⽣哲学观点,但重点都在于“保⾝”⽽不在于⽂明的“开创”。
可以说他是以⼀套出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的,⽽⽆意制造社会的新⽓象,因为在⽼⼦看来那些都不是“⼤道的根本”。
⽼⼦之后就要说到庄⼦了。
庄⼦也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开创者,所以“道家思想”⼜称“⽼庄哲学”。
庄⼦的思想与⽼⼦的思想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庄⼦更详尽地处理了⼈与⾃然的关系、⼈的可开创能⼒,包括智慧上、认识能⼒上和⾝体能量上等等。
庄⼦同样站在“天道⾃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的“⾃我修养”到⾯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
《庄⼦》的内七篇是全书的重点,是庄⼦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夫论”再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庄⼦之后就是列⼦,但现存的《列⼦》⼋篇并不是列⼦所作,⽽是东晋⼈张湛所作,可以说这本书反映了战国⾄魏、晋之间的道家思想。
在书中对原本道家思想中“⽆为”的⼈⽣观有所改造,它强调⼈在⾃然天地间的积极作⽤,并认为⼈在⼀种“不任强使⼒”的⽣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存状态。
到三国时代,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直处在动乱与不义的环境中,知识份⼦普遍转向⽞学清谈的风⽓时,王弼以其对⽼⼦思想的深切体悟,注解了⽼⼦《道德经》⼀书。
王弼的《⽼⼦注》中注重“体⽤之分、有⽆之别”,诠释出了:“贵⽆”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将易经的研究⽅向转以纯粹的⽞学思想。
(注:在⽞学中主要分“贵⽆”和“贵有”⼆派,但我个⼈还是倾向于“⽆、有”同样重要!)到了西晋,郭象注解了《庄⼦》,在他的《庄⼦注》中主张:“独化”理论。
“知其白,守其黑”蕴含的老子智慧
![“知其白,守其黑”蕴含的老子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66a7c28558f5f61fb736668a.png)
“知其白,守其黑”蕴含的老子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
【守其黑】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下文是转自于网络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视角,让各位网友自行参悟。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为明知本性洁白,明白是非对错,却守持混黑的态势,外表要装成愚钝,笑看尘世变幻,和“知荣守辱”、“大智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看似简单的“知白守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具有深邃的辩证思想。
“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种人生哲学,当我们深处光明之中,却要去守住黑暗。
常常被人误认为和“大智若愚”一样,认为这都是消极的处世之道。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守黑”和“若愚”并不是要我们愚钝不化,就像一个人站在光明中往往看不清黑暗,但在黑暗中却可以看见光明。
即使我们看清了事物本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蒙昧的状态。
这会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是对“道”的另一种描述。
西方人的个性比较张扬,中国人通常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内敛、含蓄的,“知其白,守其黑”也是国人韬光养晦主张的一种表述。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https://img.taocdn.com/s3/m/aedae9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e.png)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德经》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
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贷),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字注解:知,知道,明白。
雄,比喻躁动、强硬。
雌,比喻柔软、柔和、安静。
溪,比喻涓涓细流的宇宙能量。
荣,比喻世俗荣华富贵,浴,精血盈满。
辱,比喻俗人对下等人的看法。
浴,比喻充足的宇宙的能量。
朴,不被雕琢的木,引申,不变。
白,比喻清楚明白地勘察有形事物。
黑,比喻宇宙的精微物质不被人所见。
看不见。
天下,宇宙时空能量。
貸,比喻宇宙的能量。
引申为『与道合一』不需要再行功温养了。
器,比喻万物所用的精微物质。
比喻承载万物的工具。
制,规定、制定、制式、制宪。
割,切断,截下,多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元·张山峰(非张三丰)《采真筑基歌》云:牢固阴精是筑基,筑基惟在守其雌。
守雌不动牢坚固,牢固阴精是筑基。
明·张三丰《真铅歌》云:雌里怀雄成至宝,黑中取白见灵芽。
金多水少方为贵,阴盛阳衰未足夸。
恢复到身心合一的婴儿状态,使安静柔和的心性不离开自己的身体,保持这种状态,能使宇宙的能量像涓涓细流的水一样不断地进入体内,基本点是要守住自己安静柔和的心性,恒久不变。
这就是老子讲的『知其雄,守其雌,』老子把这种婴儿状态比作『为天下溪』。
使安静柔和的心性不离自己的身体,能保持这种恒久不变的婴儿状态,这样能使宇宙的能量像涓涓细流的水一样不断地流向体内。
其实安静身心达到没有躁动的时候,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自动运转,而且会获取宇宙能量。
老子这种观点,如今已得到世界各学科的认同。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自身恢复到不被外界干扰的状态,能达到机体的精血充足盈满。
基本点是,明白世俗荣华富贵能耗损我们宝贵的能量,即使受辱也要守住与世不争的态度,恒久不变。
道德经读后感20篇
![道德经读后感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013333a98271fe910ef962.png)
道德经读后感20篇道德经读后感(一):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要20多页,可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必须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期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欢乐、简便、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日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可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提高,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可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20f341da0c22590103029d08.png)
【知识链接】<<老子》中的成语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
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3、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
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
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
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
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6、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
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
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大巧若拙“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
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8、大智若愚“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
读透《老子》10句话,一生做个明白人
![读透《老子》10句话,一生做个明白人](https://img.taocdn.com/s3/m/16442fda03d8ce2f016623a0.png)
【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
”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
“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
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
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
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
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
似乎也是说反了。
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
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
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知其白,守其黑”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编者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从内心坦然放下。
【守其黑】从而达到个人境界的提高。
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因为,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唐代黄滔创作了一篇散文《知白守黑赋》文词优美,值得一读:知白守黑赋白之能知,须守黑于所为。
黑之能守,则知白而无咎。
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
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炫实矜华之鬼。
是宜采厥理,扣其辞。
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或元黄而可得,或苍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彻万物,昭彰一时,故为祸患之所之。
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视之而不见,亦晓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蒙众惑,故为安宁之所则。
繇是任怀霜而怀雪,不在明言。
纵如璧以如圭,终须默识。
如此则准绳万国,龟镜八区。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
有于不有,无于不无。
亦犹玉之贯虹,以韫石而为妙。
珠之象月,以蚌胎而为殊。
论于物而物且能尔,验于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钓璜于西渭之滨,扣角向南山之夕。
须知刖足以招祸,莫若漆身而遁迹。
君不见斗牛乌兔,垂大明而或隔阴霾。
麟凤龟龙,作嘉瑞而常居薮泽。
则知以白藏黑兮,道无不全。
以白离黑兮,理其不然。
若内包乎皎皎,当外处乎绵绵。
故怀希代之珍者被褐,负不羁之才者草元。
然后宏彰典式,克免危颠。
夫如是则垂戒无垠,推诚触类。
靡令受彩之质,或爽处蒙之意。
吾徒也勉之哉,佩带斯言而勿坠。
下文是转自于网络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视角,让各位网友自行参悟。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意为明知本性洁白,明白是非对错,却守持混黑的态势,外表要装成愚钝,笑看尘世变幻,和“知荣守辱”、“大智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看似简单的“知白守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具有深邃的辩证思想。
“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种人生哲学,当我们深处光明之中,却要去守住黑暗。
常常被人误认为和“大智若愚”一样,认为这都是消极的处世之道。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守黑”和“若愚”并不是要我们愚钝不化,就像一个人站在光明中往往看不清黑暗,但在黑暗中却可以看见光明。
即使我们看清了事物本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蒙昧的状态。
这会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是对“道”的另一种描述。
西方人的个性比较张扬,中国人通常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内敛、含蓄的,“知其白,守其黑”也是国人韬光养晦主张的一种表述。
做人不能太高调,即使你很厉害也不要太蛮横,不要随意出风头,应该谦虚一点、柔和一点。
谁也不喜欢蛮横高调的人,你在星光灿烂的同时也暴露了你的缺点,你看现在多少高调的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下围棋讲究“知白守黑”,就是要纵观全局,立足一处。
传统的水墨画讲究的是白与黑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境界,把握虚实,运黑为白。
可以说老子的“知白守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书画家们也受益无穷。
老子的这句格言虽然不如“大智若愚”那么有名,但是对欧洲哲学家的影响却很大,黑格尔就非常欣赏“知白守黑”,用黑格尔的说法就是虽然知晓光明,却将自己沉浸在深深的黑暗中。
借用诗人顾城的说法:“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也是“知其白,守其黑”的另一种解释。
《老子》第二十八章中还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严复曾说过:“守雌者必知其雄,守黑者必知其白,守辱者必知其荣;否则雌矣,黑矣,辱矣,天下之至贱者也,奚足贵乎!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
”这段话是说我们在学习《老子》时,往往强调“守黑”,而忽略了在对待白与黑时,老子不仅“守黑”,而且“知白”。
只有对于“白”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才能处于“黑”的一方。
“守黑”的“守”,并不是指退缩或回避,它不仅执“黑”的一面,也可以运用“白”的一面。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与不得不处于雌柔、不得不处于暗昧、不得不居于卑下是绝然不同的,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是被动接受,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老子提出“知白守黑”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
古人对宇宙本体的朴素理解衍生出了太极图,它也体现出“知白守黑”之道。
阴阳两极以黑白来体现,白者为阳,黑者为阴,围绕一个圆心周而复始的运转,包含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很强的辩证色彩。
老子“知白守黑”的思想不只是对个人,更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
既有对事物善良、美好一面的认识,也有对丑恶的正视,对黑与白的辩证把握让中国人学会了韬光养晦的为人处世之道。
下文是另外转自于网络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视角,让各位网友自行参悟。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函谷关令尹喜让他著书,老子于是手书五千言,也就是后来的《道德经》,然后骑牛而去。
后来《道德经》发展成了中国道家的经典,包罗万象,对后来中国的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这段话,就是出自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原文如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出生于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距离今天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老子在衰微的周王室担任藏书吏,相当于图书馆长,所以博闻强识。
春秋时期的语言,相对于后来唐宋时期的古汉语,意思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这段话,今天的人基本上都看不懂了。
造成春秋战国时期书面语言复杂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当时没有纸张,文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的,所以古代的文字,能省则省,相对于口语而言更加简化,一个字表达几个字的意思,所以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道德经》中的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如下: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道什么是雄壮刚强,却能够安心于雌柔软弱的状态,甘心处于溪流那样的地位。
甘守溪谷,人就不会背离道德,从而回归到赤子一般的天真无邪。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强敌当前,对方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选择暂时的退让,避免激烈的冲突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举个例子,唐朝时期,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帝之位。
北方的颉利可汗认为唐朝根基不稳,率领20万铁骑南下入侵中原。
李世民审时度势,和颉利可汗订立城下之盟,暂时讲和。
后来李世民励精图治,千里奔袭颉利可汗的领地,生擒颉利可汗,平定北方。
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明白什么是明亮清白,却能够安心于黑暗和被误解,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对象。
甘心处于这种状态,人就不会在道德上出现什么差错,从而回归到一种绵延无尽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当我们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辩解,而是要在这种被误解的状态下,继续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是非黑白,等到紧急的情况过去了再去分辨。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曹操的手下名将于禁,因为看不惯曹氏将令带领的青州兵飞扬跋扈,为非作歹的样子,有一次在青州兵抢劫百姓的时候,他让自己的军队狠狠地教训了青州兵。
后来遇到了敌人,被教训的青州兵跑到曹操那里去控告于禁造反,于禁没有分辨,而是先让自己手下的士兵列成阵势,打完了仗。
再去曹操那里和青州兵对质,曹操因此很欣赏他。
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明白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心处于卑下的地位,甘心处于低谷之中。
甘守低谷,人的道德就会更加充足,从而回归到混沌之初的淳朴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我们处于一种卑下的地位时,心里要知道什么才是荣耀的事情,但是要甘心处于这种卑下的地位,等待时机,一举改变自己的处境。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而且被俘虏。
夫差为了羞辱勾践,把他等成自己的奴仆一样看待,甚至让他为自己牵马。
士可杀不可辱,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愤怒自杀,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后来夫差将他放还越过,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后来率领越国的军队打败吴王夫差,灭了吴国。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人生的哲学和做人的道理。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我们在修行自己的道德品格之时,更要学会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这是又一种解读一千个中国人读《山海经》可能有800个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个中国人读《道德经》可能有一千种理解,有的从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阴谋诡计,有的看到修身养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可称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经》。
原句是这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我们来看看这三知三守的深义:一、知其雄守其雌明确知道雄强是什么样,却安然坚守雌柔的地位。
就好似天下最低调的河流深涧,永恒的大德不会丧失,恢复到婴儿一样纯然状态。
汉朝中兴是从光武帝刘秀开始的,刘秀为人非常和善,温文尔雅,完全与祖先刘邦是两种性格的人,却在历史上成为获点赞非常高的皇帝。
当年他在京城太学上学,然后回家种地务农经商,完全就是个和气的小帅哥。
当王莽篡汉以后,平常人从没想到刘秀这样文弱的书生会造反,结果两军阵前,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向着几十万敌军冲锋,激励了两万人的友军,创造了战胜几十万敌人的奇迹。
老子的道揭示了上善若水的道理,揭示了以柔克刚的奥秘,明白的人会有惊人的发现。
打败王莽建立东汉王朝以后,刘秀以柔治国,善待功臣,春风化雨,施恩天下,可以说是比较谦虚低调的有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