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和译文
静喜能遗产,安慰利器实。
动能失其所,亦将无所得。
以静为王,庄主为本。
凡事宜少动,安慰无违背。
在道德经的第36章中,谈到了静与动的关系,强调了静态而非动
态的优势。
首先,静喜能遗产,指出通过静态的行为可以得到长久的
益处。
静态的思考与行动能带来深远的影响,使我们的言行得以保持
稳定和谐。
与此相反,过于频繁的动态行为往往会导致失去所追求的
目标。
同时,静态与安慰利器实相辅相成。
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稳,我们能够获得真正的安慰和慰藉。
动态的追求与忙碌往往只会带来短
暂的快感,而静心静气则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道德经强调以静为王,庄主为本。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在处理事
务时应以冷静和稳定为准则。
冷静的思考能够使我们作出明智而周详
的决策,稳定的行动能够带来可靠的结果。
因此,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保持平静和庄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我们应该尽量少动。
过于繁忙和浮躁的行
为往往会导致错误和矛盾的产生。
相反,安慰无违背,只需保持内心
平静,按照本心行事,便能避免冲突和困扰。
在总结道德经第36章时,我们应该牢记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通过
静心以及稳定的思考和行动,我们才能获得持久的利益和真正的安慰。
在面对挑战和选择时,应该保持冷静和庄重。
尽量避免过度的动态行为,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
经所倡导的理念。
《道德经》第36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道德经》第36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转载——【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翕”,音吸,收敛之意。
“固”,副词,姑且、暂且的意思。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这两句是说,自然界的一切物理现象,都是将要在吸聚、收敛之前,必然先要暂时扩张它。
世间事理亦同。
凡事尚在筹谋,还未运作之时,谓之“将欲”;事情已经发生,定于已然之时,谓之“必固”。
“将欲”是形容阴阳五行气数运行中的一种理势。
“翕”与“张”是比喻天地之道的自然运化形态。
天地之道,“将欲”之机不可知,“必固”之势不可见。
天道运行之理,犹如人之呼吸,吸气足后求其呼,呼之尽时求其吸,一吸一呼,一松一驰,一阴一阳,以此传输宇宙本源的道性物质,养育天地万物。
犹如人体肺脏以不停息的呼吸运动,吸聚外空间的新鲜空气,提炼人体生命所需的氧气、真炁等精华物质,进行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动。
生命不息,这种翕(xī)张运动永不停止。
天下万物之理,皆是有翕(xī)有张,翕张互依互换。
张之不足,则其机未尽,翕之反而至危;翕之不足,其势未至,张之反而至害。
“将欲翕”与“必固张”的机微,发之于外,用之于显态万物,都是既可知,又可见。
天地造物之道,就像风箱的道理一样,不吸聚便不能发散,不发散便不能吸聚。
有此翕张之妙,天地施化之道即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乾道不专一,不能致遂;坤道不翕聚,不能藏机。
不但天地如此,万物亦有吸张之理。
比如蛟龙,若冬月不潜于深潭之中,则春分之后便不能登天而变化。
又如尺蠖(huò)之虫,若身不屈便不能伸,不能屈伸便不能前行。
物理尚且如此,何况天地乎?天之道,人之理,物之势,未有不是此理者。
此理与易经的阴阳消息盈虚交替相通。
圣人观天道之张,便知大道将翕之机,是因张之势已尽,不得不吸聚;收敛之势已满,又不得不张开。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音版】将(jiāng)欲(yù)歙(xī)之(zhī),必(bì)故(gù)张(zhāng)之(zhī)。
将(jiāng)欲(yù)弱(ruò)之(zhī),必(bì)故(gù)强(qiáng)之(zhī)。
将(jiāng)欲(yù)废(fèi)之(zhī),必(bì)故(gù)兴(xīng)之(zhī)。
将(jiāng)欲(yù)取(qǔ)之(zhī),必(bì)故(gù)与(yǔ)之(zh ī)。
是(shì)谓(wèi)微(wēi)明(míng)。
柔(róu)弱(ruò)胜(shèng)刚(gāng)强(qiáng)。
鱼(yú)不(bù)可(kě)脱(tuō)于(yú)渊(yuān),国(guó)之(zhī)利(lì)器(qì)不(bù)可(kě)以(yǐ)示(shì)人(rén)。
【译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
”想要收缩它,必先扩张它。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想要柔弱它,必先强固它。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想要得到它,必先给予它。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顺着它的性子,满足它的要去欲望,使其被欲望所吞食,令他自取灭亡。
这即是“微明”既柔弱战胜刚强的道理。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水里的鱼是不能离开水的,离开水则不长久必死。
权谋、刑法、酷刑即是国家凶器,不能施加于人民,否则统治者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如同鱼一样。
《道德经》 第36章 柔弱刚强 原文释义解读

第36章柔弱刚强【原文】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
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注释】1、歙:敛,合。
2、固:暂且。
3、取:一本作“夺”。
4、与:给,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脱:离开、脱离。
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
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译文】想要收拢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让它强大;想要废除它,必先推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是一种微妙高明的道理。
柔能胜刚。
鱼儿不能离开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轻易向人展示。
【导读】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为人应明白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解读】本章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老子还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
这种观点贯穿《道德经》全书。
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这时,该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
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大道无言无为,无形无象,但是它却存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
世间万物行事时依循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所以我们的有形世界所制定的法律,就是相对因果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互为生灭,谁也无法改变。
而大道却与这个完全不同。
大道本身是没有等级,因此,只要合于大道,万物也就不会有等级了。
倘若不合于大道,就一定会有等级,而且还会朝着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面变化发展。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在本章的前四句之中,老子具体分析了事物的发展情况,这几句话贯穿了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
在以上所讲的翕与张、弱与强、废与存、夺与予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
在对人与物作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较大。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原文叙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要想使它(人或事物)收敛,必定暂且使它扩张,要想使它弱小,必定暂且使它强大;要想废除它,必定暂且使它兴盛;要想夺取它拥有的什么东西,必定暂且给予它某些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徽妙、明通”的道理。
柔弱能战胜刚强。
鱼儿不能离开它生活的深潭,国家也不能轻易地把赏罚的策略和权谋拿出来炫耀。
【解析】本章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老子还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这种观点贯穿《道德经》全书。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这时,该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
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原。
大道无言无为,无形无象,但是它却存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
世间万物行事时依循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所以我们的有形世界所制定的法律,就是相对因果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互为生灭,谁也无法改变。
而大道却与这个完全不同。
大道本身是没有等级的,因此,只要合于大道,万物也就不会有等级了。
倘若不合于大道,就一定会有等级,而且还会朝着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面变化发展。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在本章的前四句之中,老子具体分析了事物的发展情况,这几句话贯穿了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
在以上所讲的翕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在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
在人与物作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较大。
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而刚烈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难以维持长久。
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地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原文:若以有无相生,天地之间,犹捧瑕玉。
唯大故能辱。
唯全故能缺。
盛兮其不室。
揣摩兮其未光。
安而不动,实际不成。
吾未见持志成者也,未见强志胜,成大业者也。
万物皆自然而然也。
虽然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译文:若以有和无相对,就像是手持有瑕疵的玉器一样。
只有伟大才会受辱。
只有完整才会有缺陷。
充盈的人将无处安室。
捕捉光芒的人将始终未见曙光。
安于不动,只是表象,实际上没有成就。
我从未见过坚持自己志向成功的人,也未见过强行实现自己志向的人,成就大事业的人。
万物皆是自然而然的。
虽然如此,我又怎能知晓天下万物的真相呢?感悟:这一章主要探讨的是事物的相对性和自然发展的本质。
作者通过比喻瑕疵的玉器,揭示了有和无、伟大和辱、完整和缺陷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对的存在是无可避免的,没有绝对的完美。
而只有伟大和完整的事物才会面对相对的辱辉和缺陷。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在追求事物的充盈和光芒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急于追求结果的过程中迷失了本质,缺乏安定恬静的心态。
只有安于不动,才能真正接触到实际的本质,才能够有所成就。
最后,作者强调了事物的自然发展和万物皆自然而然的观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的发展,外力的干预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思考:我又怎能知晓天下万物的真相呢?这也是在暗示人们应该谦虚谨慎地对待事物,不要自以为是,要有谦卑的态度去探索和了解。
道德经中的智慧和哲理触动了我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事物本就是相对的,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经验告诉我们,追求完美和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淡泊名利,安定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成长和进步。
《道德经》简读第三十六章

《道德经》简读第三十六章
*导读: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简读]
将欲噏之必先张,是谓微明柔胜刚。
如逞刚强示利器,若鱼脱渊必灭亡。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第1 页。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三十六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三十六章*导读: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歙,是合拢,收缩。
张,是放开。
如果将要收缩合拢,则首先要张开放大。
如白起藉赵括之攻势,首先张开国境,以诈败诱赵兵入围,然后封闭国境,断其后路,终使数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如果将要削弱它,必须暂时壮大它。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如果将要废弃它,必须暂时兴举它。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如果将要夺取它,必须在开始先给与它。
如易牙为了取得君主的宠信,杀子煮肉献于恒公,而齐恒公终饿死于围困之中。
事物如此变化,并非有意造作以及人为的诈术,而是天地气运在大道运化中有升沉变迁、消息盈虚之数。
万物兴亡,成毁起伏,离合盛衰,自然而已。
故《素书》中云: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盖是此意。
是谓微明。
微明,是自然之道在事物中的微妙玄机。
《阴符经》云:其盗机也。
《周易系辞》中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正如上文所列举的彰着、显明、已成的张开、强胜、兴旺、给与者收歙。
柔弱胜刚强。
柔弱中隐含着潜在的刚强。
谦让柔和的君子,常胜过横暴刚强的小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圣君明王深知大道运化万物的微明之妙,他们潜修密行,正性修德,削残除暴,敬天爱民,不仅能平洽天下,而且能保持身固命坚。
若将此利器彰示于天下,横暴愚顽的小人得之,必徇私舞弊,相诈逞狂,贬正败贤。
不仅祸国殃民,贼害天下,而且会因此身败名裂。
以鱼不可以脱于渊,引喻利器示于天下不但不能修齐治平,而且会导致倾覆败丧。
这好似脱了渊的鱼一样,非但不能生息,而且会枯死。
道德经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出生入死。
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①。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②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③,入军不被甲兵④。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⑤其刃⑥。
夫⑦何故也?以⑧其亡死地焉。
译文出生入死。
生命的历程是一种迁徙的旅途,从出生即开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
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弱年占有十分之三,(精力充沛的壮年占有十分之四),僵化衰亡的老年占有十分之三。
人往生,行为不轨往于死地者亦有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原因?因其求生往多贪求亡度而致死。
听闻善养生者,陆行不遭受猛兽伤害,入军不遭受战争伤害。
兕无所用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善养生者循道循理循法得福祉消灾免祸亡有死地。
注释①“出生入死。
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生命的历程是一种迁徙的旅途,从出生即开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
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弱年占有十分之三,(精力充沛的壮年占有十分之四),僵化衰亡的老年占有十分之三。
人往生,行为不轨往于死地者亦有十分之三。
”凡事有度,不超限度,掌握适度原则,适可而止。
超过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徙:迁移,迁徙;改变,变化。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岁,则0岁~21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22岁~49岁为壮年时期,50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八十岁,则0岁~24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25岁~56岁为壮年时期,57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九十岁,则0岁~27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28岁~63岁为壮年时期,64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一百岁,则0岁~30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31岁~70岁为壮年时期,71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
……科学研究人员认为,目前人类的寿命正在缓步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似乎没有界限。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道德经》赏析,第三⼗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
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
译⽂: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
它,必先给予它。
这就叫做虽然微妙⽽⼜显明,柔弱战胜刚强。
鱼的⽣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
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炫耀,不能轻易⽤来吓唬⼈。
赏析:
⽼⼦的这⼀章是说:天道要去“歙之”、“弱之”、“废之”、“取之”,⼀定是因为他⾃⼰先“张之”、“强
之”、“兴之”、“与之”的缘故。
所以这⾥是两个主语,前者是“道”,后者是那个被作⽤的对象。
万
事万物都有⼀个“度”,从天时上说,从冬⾄到夏⾄是“阳进阴退”的,从夏⾄到冬⾄是“阴进阳
退”的。
冬⾄和夏⾄分别是⼀年⾥阴⽓和阳⽓最盛的⼀天,可是就在这⼀天开始,开始⾛下坡
路。
凡事到了“张之”、“强之”、“兴之”、“与之”的状态,说明它已经⾛到了“盈”的状态,既然到了
那个状态,等待它的命运就只有“消”。
区别仅在于是主动的⾃⼰来“消”还是让“道”来给
他“消”——“歙之”、“弱之”、“废之”、“取之”。
道德经《三十六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十六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三十六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道德经第36章意思

道德经第36章意思
《道德经》第36章的意思是: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
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水,国家的有效力量(利器)不可以轻易展示。
这一章揭示了道的一种规律:任何事物都在向着自己的反面方向转化,而且任何力量都不能完全消灭或扭转这一规律。
这个思想与道德经的整个理念相符,强调了道的无为和自然特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道德经》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道德经》第 36 章讲了什么道理?

道德经第36章讲了什么道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句话是道德经第36章的主题,也是这一章所要讲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得到某些东西,你必须先付出同等的代价。
这是一种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商业成功。
以下是我对这个主题的深入解析。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从未付出就得到回报。
如果你想得到某些东西,你必须先为它付出代价。
这个代价可以是时间、金钱、努力、信任等等。
例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你必须付出数年的练习和学习时间,以及大量的金钱购买乐器和音乐课程。
如果你想在职场上取得成功,你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无论你想得到什么,都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我们想得到某些东西,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我们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将会付出代价。
例如,如果你选择不努力学习,你将会失去良好的成绩和未来的机会。
如果你选择不诚信地经营业务,你将会失去客户的信任和业务的成功。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第三,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如果我们想得到某些东西,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有些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
例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你需要不断地写作和修正自己的作品,同时要接受批评和挫折。
如果你想打造一家成功的企业,你需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地努力和创新。
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不懈,不断前进。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珍惜所拥有的。
如果我们想得到某些东西,我们需要珍惜所拥有的。
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忽视了已经拥有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钱,你需要珍惜已经拥有的财富,并谨慎地管理它。
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朋友,你需要珍惜已经拥有的友谊,并积极地维护它。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即将要……,若要……歙xī,吸气。
必,必然,一定,肯定。
固,确定,固然,已经。
固,通故,表示原因。
必固,必定先要……,必定已经……,必定因为……将欲……必固…… 有两种用法:·表示前提条件,若要……必先……·表示趋势和起因,将要……必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说的是人体的呼吸动作。
生命不过一呼一吸而已。
老子通过呼吸动作来阐述天地万物的运作机理。
一吸一呼,一有一无,有无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即,若要吸气,必先扩张胸部。
若要呼气则必先收缩胸部。
若要呼气,必先吸气,吸满则开始呼气;呼尽则又开始吸气。
与之相应的胸部运动:吸气扩张,扩张到极限则开始收缩呼气;收缩到极限则呼气到尽头,又开始扩张吸气。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歙张之机理在于适得其反,物极必反。
欲吸,必先呼,呼尽则能吸。
欲呼,必先吸,吸满则能呼。
欲张,必先缩,缩到极限才能开始扩张。
欲缩,必先扩张,扩张至极限才能开始收缩。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弱之,示弱。
若要弱之,必先强之。
若要示弱,必先自强。
己不强则无以示弱。
弱之,使……变弱。
将要弱之,必因强之。
要使他人变弱,必因自身增强。
己不强则人不弱。
反过来说,将欲强之,必固弱之,若要变得强大,必先懂得示弱。
可见,无论如何理解“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自强、示弱都是硬道理。
强弱之机在于自强而示弱。
“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不是知道别人厉害所以自己夹着尾巴做人,而是知道自己强大而主动选择谦让不争,居下示弱。
示弱是强者的专利,只有强者才有资格示弱。
弱者示弱是万般无奈别无选择。
弱者之弱是窝囊,是真弱。
通常,力大为强,力小为弱。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最新版)目录一、道德经第 36 章原文及译文概述二、道德经第 36 章的感悟三、道德经第 36 章的应用启示正文一、道德经第 36 章原文及译文概述道德经第 36 章原文如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该章节的译文大致为:想要收敛,必先扩张。
想要削弱,必先加强。
想要废除,必先兴起。
想要获取,必先给予,这就是微妙的智慧。
柔弱能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展示给人。
二、道德经第 36 章的感悟道德经第 36 章主要讲述了收敛与扩张、削弱与加强、废除与兴起、获取与给予之间的微妙关系。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因此,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从对立面思考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这一章节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柔弱并不是真正的软弱,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处世之道。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收敛自己的光芒,隐藏自己的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取得成功。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这一章节强调了国家利器不宜轻易展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和冲突。
在国家外交中,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以和平共处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
三、道德经第 36 章的应用启示道德经第 36 章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我们要学会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从对立面思考问题,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要保持谦逊低调,藏而不露,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取得成功。
36章译文

36章译文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译文:将要收敛(的时候),必定(是)已然伸张;简析:“翕”与“张”相对。
“翕”即“收敛”,“张”即“伸张”。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翕”写为“噏”或“歙”。
“翕”是“噏”和“歙”的声旁,三字读音均为“xī”。
在古文中,这三个字相互通假。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中,“固”字被写为“故”。
在古文中,“固”字有时被用为“故”的假借字。
“固”与“故”是同源字,其本字皆为“古”,“古”有“久远、已久”之义。
《说文解字》对“固”的释义为“四塞也”;《说文解字注》补充说:“四塞者,无罅(音xià)漏之谓。
《周礼夏官掌固注》云:固,国所依阻者也。
国曰固,野曰险。
按凡坚牢曰固。
又事之已然者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
”《道德经》本章中的“固”字,应为“故”的假借字,取《说文解字注》中的释义“事之已然”。
一个人“张开”嘴巴的状态,是不可长时间保持的,最终必将“合拢”嘴唇。
一个人的“张开”眼睛的状态,也是不可能持久的,最终必将“合拢”眼皮。
所以,“垂帘塞兑”是道家内丹功修炼的最基本手段。
所谓“垂帘”,即“垂下眼皮”;所谓“塞兑”,即“闭上嘴巴”。
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译文:将要减弱(的时候),必定(是)已然强大;简析:凡人的呼吸“粗重”,此之为“强”;而圣人的呼吸“细微”,此之为“弱”。
所谓,道家内丹功修炼,在“垂帘塞兑”之后,即是“调息”,逐渐达到“气息绵绵”的状态。
3、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译文:将要废灭(的时候),必定(是)已然兴起;简析:凡人之心,俱皆“杂念纷飞”,此之为“兴”;而圣人之心,则是“万念俱灭”,此之为“废”。
“止念”是道家内丹功“入静”的根本方法。
“听息”、“数息”、“观想”、“定慧”、“持咒”等修炼入门功夫的根本动机,皆是“持咒”。
4、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译文:将要摄取(的时候),必定(是)已然施与。
简析:简体字“夺”字由繁体字“奪”与“敚”两字合并而成。
当“夺”与“与”相对时,其字应为“敚”。
道德经重读第三十六章微明

道德经重读第三十六章微明第二十七章提出了袭明概念,实际上不但讲了圣人善于救人救物的智慧,更指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一层层从外面脱壳,一层层从里面生新,如大葱一样,最后从葱叶的顶部生花结籽,又得时而由籽出新,周行不殆。
第三十六章老子又提出了微明的概念。
我们知道,拂晓天色微明时分,似明似暗,然而人们都可以由之推断不久就会红日出东海,天色大明。
老子仔细观察微明状态,由之想到了其他许多自然现象,将之归为一类,从中总结出事物变化的规律性周期性对立统一的联系性与相互转化性。
第一,老子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这是说,你看吧,欲落在树上的鸟儿,会先特别张开翅膀保持平衡姿态。
你看吧,它落在树枝上将要合上翅膀之前,总是先扑拉着张开翅膀,寻找出最稳定合适的落脚点,才合上翅膀。
这与太阳出来之前天色突然似乎有一些更黑暗的感觉一样,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太阳立刻就要出来了。
老子认为,鸟儿懂得大道,懂得微明,才按照先张后合的次序,稳稳地站立在树枝上。
第二,老子讲,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这是讲,你看狐狸捉鸟吧,不断干扰鸟儿飞翔在深谷之间,一次比一次力气小,用时长。
鸟儿们最后必然疲劳无力了,就会从空中掉落下去,被狐狸捉走,美美吃上一顿。
你看曹刿论战吧,先让敌军反复示强进攻,三鼓之后,敌人没有了锐气,疲劳了,自己才一鼓作气,将齐军打败。
中医想退去病人的高烧,总是给些发汗药、麻黄桂枝一类,实际上都是热性药,迅速促进身体进入更高温、能发汗的状态,以至于汗水淋漓,随之高烧就会退去,身体得以进入舒服获得康复的状态。
那些只用冰块退热的方法,往往很难凑效。
甚至于将小病治成大病,危害很大。
老子认为,欲弱先强,与欲明先暗的微明过程是一致的。
事物进入最强的状态,必然会向弱的方向转化,如同登到山顶,必然会向低处行走一样。
第三,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你想让某种事物作废吗?那就先让他充分表现吧,大肆流行吧,人们都明白了它的害处,就会群起而攻之,将之消灭。
《道德经》吕洞宾注释本: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道德经》吕洞宾注释本: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此章是盗天地之真一,阴鼎阳炉,刚火柔用,自知其密,纯粹精微的意思。
将欲二字,将尽而未尽的时候,未得先天之初,欲深息聚气,时合太和而噏之。
噏:合聚也。
将欲合聚真一,必先张侈于外,张侈定而后噏,保合太和,含弘万象,混一而成。
必先收属身心,身心定,而后含光内照,则真一之气强,气充足,然后以和柔之。
将欲弱之,必先待噏而强之之后,然后充满,方才以和制之,使其纯一不杂,合太和柔之。
是二八月之候也,卯酉之时也,无寒无暑,充和一气,谓之弱也。
得之矣,从有中而返无,欲废之矣,将欲废之先,必先兴起于中,充满四处,而后以和废之。
废的是有质无形之物,不但炼去有形的,连有质的要尽炼去之,而成光,炫灼于内,恐光散去而欲夺之,必先与之以和。
将欲夺之之先,以和而合天之化机,噏而聚合于一处,从中起于上,从上见于空,如鱼潜于渊一般,温温一性,包裹命根,虚见天心,谓之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是强也;国之利气,是明也;国之利器,是刚也;国之利气,是微也。
明则能以柔制刚,微则能以弱制强。
不明不微,为国之器;明也微也,为国之气。
刚强故多利,利则有害于身;柔弱亦多利,利则有益于己。
刚强之利,不公多害;柔弱之利,和平多益,只自知也,自明也。
入于玄,知不知为知,明不明为明,己之不知不明,安能示与人。
入于湛寂,合于真静,如此之妙,如此之微,玄之又玄,可以示人乎? 故不可以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及译文感悟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如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暂且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暂且兴胜它,想要夺取它,必先暂且给予它。
这就是知幽眇之理而收显着之效,即柔弱的力量来战胜刚强的道理。
就像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有利于国家的事物不能显示给别人让别人知道。
感悟:
本章是老子再次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柔弱胜刚强”这一微妙道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章节。
这不仅充分展现出老子看待事物的独特哲学思想,更提供了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入理解。
老子以强到极致反而走向衰弱的现象为例,通过《周易》中的天地否卦和地天泰卦,形象地揭示了“否极泰来、盛极必衰”的道理。
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无论大小,都会经历从柔弱向刚强的转变,而当刚强到一定程度时,便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以企业为例,当企业做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遭遇时事的变化,从而走向衰弱。
这与人的身体、四季的变化等自然规律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平衡和调整机制。
正如我们看到月圆时,便知道月有亏的时候,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
老子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消极观点,而是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提醒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时机,避免过于追求刚强而忽视了柔弱的力量。
这种柔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积蓄力量、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刚强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衰弱,而柔弱则是一种持久的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中寻找机会并避免过度刚强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也要认识到,柔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而是在积蓄力量、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老子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实力和优势。
正如鱼不能脱离池渊一样,我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保护自己的隐私。
在与他人相处时,适当地保持一些神秘感可以让我们更加吸引人,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过于透明而受到伤害。
老子的思想教导我们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刚强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衰弱,而柔弱则是一种持久的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中寻找机会并避免过度刚强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也要认识到,柔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而是在积蓄力量、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