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王西艳)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引导语:《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张若虚的杰作之一,这首长诗之中虚与实两种艺术手法结合得非常完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的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一首灵愚共感的千秋佳作。
人们拜倒在她的脚下,被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给予了她无尽的称颂和褒扬。
如清代王运评价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阐述了这首诗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
闻一多更将这首诗推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尽管已有很多学界中人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美进行过不同解析,可笔者仍觉意犹未尽,试图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其潜在的艺术魅力。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所以虚实结合便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甚至小到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的确如此。
就绘画而言,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曾说:“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代画家兼诗人的方薰《山静居画论》中也说过:“古人用笔,妙有虚实。
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虚实使笔生动有机。
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此论对诗歌也同样适用。
中国古典诗歌就借鉴了国画中的这种传统技法。
叶燮在《原诗》里曾强调过创造诗歌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是“虚实相生,有无互立”。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有一段精彩的叙述:“诗有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
”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而不滞,离而不游,放得开,收得回,是诗人和画家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完整word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导入: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 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它的表达技巧。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 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虚实相应, 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 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雨霖铃》讲解及虚实结合表达技巧(同课异构比赛)
1、文中两处提到了 “饮酒”,分别在哪两句中? 请在词中画出来。 2、两处“饮酒”的情 境一样吗?前后是否矛盾? 请简要回答。
何 谓 2 .回忆已逝之境 虚 “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虚 4.联想揣测对方活动和心情 实 相 生 ” 实 是指客观存在的实 像、实事、实境 呢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课后巩固:
1.背诵《雨霖铃》这一首词;
2.试以今天所学 ——“虚实相生” 的表达技巧解读下面一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归纳
•
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辩明虚实性 质。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哪些是 虚?哪些是实?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分析作用效果(形象、意境、 情感、主旨)。
• •
课文回顾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相关链接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虚写 • 实写
梦境:“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自己的现状:“尘满面,鬓如霜” 等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2020中考语文备考: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2020中考语文备考:古诗中的虚实结合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备考: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备考: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浅谈虚实结合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同样,柳永以《雨霖铃》《望海潮》为代表的慢词为宋词的发展开创了先河,但有些人却囿于己见,看不到柳词的价值和意义。
可见,由于鉴赏者的审美标准不一致,其结论自然也会不同。
四、余论和结论柳永《雨霖铃》在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据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载:“邢州开元寺僧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好博。
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一日忽谓寺众曰:‘吾明日当逝,汝等无出,观吾往焉。
’众僧笑曰:‘岂有是哉?’翌日晨起,法明乃摄衣就坐,遽呼众曰:‘吾往矣,当留一颂而去。
’众僧惊愕,急起听之。
法明曰:‘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言讫,跏趺而逝。
”柳永及其《雨霖铃》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总之,柳永《雨霖铃》的差评是由于柳永身世遭遇的特殊性、文人相轻的习气以及读者审美情趣的差异性等因素形成的,但这些差评显然是不公允的。
相反,柳永《雨霖铃》是柳词和婉约派词的力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作者通联:安徽阜阳市第二中学。
浅谈虚实结合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赖梦晓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通过设想别后的情景,表达无限伤感之情。
以当前之事设想未来之情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这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而虚实结合的手法,更能使诗歌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
正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有以下情形:一、以当前之实景,写已逝或未来之虚景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写当前沦为阶下囚所见之景(实),回忆当“故国”“雕栏玉砌”(虚),再想到自己“朱颜改”(实)、身份改(实),凸显自己浓重的悲哀。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由赤壁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一三国赤壁古战场(实),联想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在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两种表达技巧,它们都与“虚”“实”这两个概念相关。
一种是“化虚为实”,另外一种则是“虚实结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为人称道,我们在给学生讲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到:李煜此处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自己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亡国之愁、思乡之愁写得具体可感,极言愁情如东流江水一样绵长深重。
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柳永表达自己送别情人的愁情也是缠绵悱恻。
他不仅仅通过画面的营造,写现实中送别情人的情形;同时,他还通过对与情人离别之后自己醉卧杨柳岸、独自面对晓风残月的场景进行了想象,他写下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实,只要细细品读,我们便能发现这两种表达技巧无论是内涵还是表达效果都有所不同。
一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往往指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去描绘抽象无形的情感,使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厚缅邈。
可以看到这里的“虚”与“实”分别对应的是“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事物”。
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其实非常常见。
李白的《赠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句子。
汪伦送我的情有多深厚?多少言语恐怕都难以表达。
但是,眼前就有可以用来讲清道明的,那就是这桃花潭的水,纵使深及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情。
有形的潭水喻及无形的深情。
形象自然鲜明,可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面对着国破家亡人逝的痛苦,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在未游双溪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李后主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而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必修五课本出现的《西厢记》中《正宫·端正好·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也异曲同工。
古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手法的具体应用
古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手法的具体应用古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手法的具体应用诗词鉴赏作为语文学科中考查能力等级最高(E级)的题目,主要涉及形象、语言、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
简言之,就是“象、意、境、技、旨”。
“虚实相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是经常出现的考查内容,考生在答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下面,笔者就此浅淡拙见,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
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
正如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理论中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简单地说,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和具体的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其他手法不同,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
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直接为实,间接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等等。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适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象、不同的方式。
明确虚实的内容,辨清二者的关系,将对鉴赏诗词大有裨益。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离别的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课例分析——诗词鉴赏中虚实结合手法一、背景这是一堂高考诗歌复习课,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方法一直是学生答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时因不会运用而造成不得分。
本课试从景物描写的方式入手,切入虚实结合的概念,希望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明晰的理解,进而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
二、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的含义能力目标:理解虚实结合手法在诗词鉴赏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高考题见识虚实结合手法等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考查的题型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的含义,正确使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答卷。
教学难点:虚实结合高考诗词鉴赏述语在诗歌中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关于古诗文鉴赏高考大纲是这样要求的: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们知道表达技巧一般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描写方式在诗歌中常用的就是对景物的描摩,包括远近高下、色彩明暗、动静结合、正面侧面、虚实结合等。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巧。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常碰到的虚与实的问题经常就是围绕着景物展开的。
我们平时常说的虚实结合一般就是指虚景与实景的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虚实结合手法
四、怎样解答虚实相生的诗词鉴赏题
对虚实结合的诗词,答题时的一般层次是:阐述 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 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 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 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 亦幻的境界。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 点说哪点就行);最后,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借助修辞化虚为实 诗词中当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的时候,诗人常 常不是空洞地抒情,而是借助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法 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感易于捕捉。 有人评论: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将“愁”变成水,李清照的“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进一步把“愁”搬上 了船。“愁”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 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却把这“愁”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让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 度,让我们可感、可见。
怎样赏析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一、定义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 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梦 境结合起来。 二、作用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渗透,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 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 味。
三、诗词中虚实结合常见的几种形式
1.借助想像虚拟意境 想象是虚写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有一定的现实依 据,却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能扩大诗词的容量。
月夜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通过想像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之 情。
3.借助梦境的描写化虚为实
当诗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尽情抒发时,常 转变角度,借助梦境来深化情感,使所抒之情更进一 步。
初中语文诗词阅读辅导之虚实结合
初中语文诗词阅读辅导之虚实结合
古诗词中常常应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添了必定的难度。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地的寻求。
使用典故
但在考题中呈现的典故应是大多数考生熟识的。
如1996年高考题中呈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斯,“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顺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多重诵读中体验虚实之美
在多重诵读中体验虚实之美作者:李正浪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年第04期【摘要】统编教材“古诗词诵读”专题的课文,教学重点在诵读,而不在解读。
收编于选择性必修上册诵读专题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重体验性诵读,可以立体感悟本诗虚实结合的主要艺术特色:一是组合式串读,在关联间初步体验虚实;二是还原式潜读,在意境间深入体验虚实;三是选择式跳读,在具泛间定向体验虚实;四是穿越式玩读,在出入间同步体验虚实。
【关键词】诵读,虚实,《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专题中的一首唐诗。
收编于诵读专题的古诗词,其教学定位在诵读,而不在解读。
选择性必修教材要求诵读的古诗词,相比于必修教材,其意蕴更丰富。
作为“孤篇盖全唐”的经典诗歌,其教学的价值点很多,而教者若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或者只让学生诵读,都失之偏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确提出“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多重体验性诵读,进而立体感悟本诗虚实结合的主要艺术特色,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抓住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诵读训练便有了目标,同时还能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诗歌意境的内核,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本诗体验性诵读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组合式串读,在关联间初步体验虚实“春江花月夜”系乐府旧题,诗题为五个“并列式”意象,采用名词意象叠加的列锦修辞。
其中,“春”“夜”为时间意象,而“江”“花”“月”为空间意象。
诗题并没有采用“时间+空间”简单叠加的结构样式,而是将两个时间意象分作头尾。
这样首尾呼应,更加突出诗歌意境的时间元素——春夜,使得时间情境更加具体化。
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揣摩诵读。
有学生认为,一字一顿地诵读诗题,最能体现列锦修辞“散点化”的特色,同时还能体现诗人眼前真实所见之美。
如何识别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如何识别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包括想象、梦境、幻想、与所写之景相对的情、有形无形(闻听的常常有有形无形互换的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互换)念、忆(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
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思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原文及翻译: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应(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i,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梦:想象、虚实结合主客观结合:一蓑烟雨任平生怀古诗对过去景象的描绘为虚景,眼前所见为实景。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内心的情怀。
诗词作品和生活中的的虚实
诗词作品和生活中的的虚实最近发现大家对虚实的掌握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再简单说几句吧。
关于虚和实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如果我们现在打个比方,不是看诗词作品,而是看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是看一个人来说:实就相当于是人的肉体,躯体,虚就是人散发出来的精神思维,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足够的实,就缺乏健全的躯体,如果缺乏虚,就会显得很呆笨,精神力比较低下,比较差,大致是这么一个关系。
关于虚实的道理在人体和诗歌上其实是一样。
以诗歌来说明,实就是诗歌所营造的客观氛围,或者客观存在的东西和元素。
虚就是我们阐述表达抒发的志向和情感,它们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虚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所有的物体,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或者某个事物都是实,当然这是从宏观上狭义的理解来说虚与实,如果相对于名词而言,如果是动词,形容词,这些额外修饰的描述,或者表达的态度,意像情感,我们都称之为虚,这是狭义的虚实之分。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虚实,就是比较近在眼前的,数的过来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就是实,如果是远离的,比较模糊,不确定,数不清,比较朦胧的,这样在广义中称之为虚。
这样虚实的定义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说我们写诗要注意虚实结合,并且实的意像虚写,虚的意像实写呢?对于我们写诗来说,我们写诗真正的整体流程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是通过场景描写,通过某个事情的情节描写,来阐述表达一个道理,但是我们不会把一个道理或者感情,直接的说出来,总是通过某个意象,把它表达引出来,这个引出来要么就是看到某个景物,触景而生情,要么就是因为某个事情因为有所遭遇而感怀感遇,然后这样把自己的感情感受给说出来,我们作诗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不否认有个例,我是说绝大部分情况下。
举个例子来说一下,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我们知道它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如果说李白不写场景,月光照到床前,被月光吸引,抬头看到明月,从明月的意象想到故乡,然后低头怀念自己的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春风十 里”,写往日扬州城里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 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小结2:
虚和实一般有几种关系?分别有什么作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 心的。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设想别后的凄清之景:
……虚实结合,渲染和强化了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如
姜夔《扬州慢》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往日繁荣,“尽荠麦 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 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小结3:虚词结合题的答题步骤: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⑥ 飞流直下三千尺( 实 )
•
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
虚)
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 回忆:已逝之景 已逝之境 • 联想: 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二、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词。
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 )
虚 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已虚逝景英之 是发景作之者。境曾(。经这经类历 )
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
联想‘由此及彼,从
虚 • ④ 对遥方知的角兄度弟写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⑤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实 )
• 一、明手法(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 二、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A.烘托渲染某种氛围,
• 三、析效果 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B.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牛刀小试:
• 《送魏二》王昌龄 •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
风骤雨。
• 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 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梳理探究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虚实结合
学习目标
①掌握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分析技巧; ②归纳总结清晰规范的答题思路。
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 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诗歌中的“虚”: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 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 此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 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与恋人别 离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姜夔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 ,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 答案:
• 这首词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 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 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 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 朝割土分疆、国事衰微的悲痛之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 一、明手法(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 二、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A.烘托渲染某种氛围,
• 三、析效果 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B.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再 见!
2.小战热身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
和梦境。诗人往往借
想象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
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
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
虚 ① 鸾回霓车为反,衣衬虚仙现兮象实之显风。实这人为境就。兮叫马以列,如云麻之。君兮(纷情故将纷将写倍一愁增而直,其)来延将乐伸倍。下到增。未其来愁虎而;鼓不写断乐瑟绝,兮。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 参考答案: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 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 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