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虚实结合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

②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 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
虚)
• 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 • ⑤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 请简析本诗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艺 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 术手法的?有何作用?
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②三、四句将“梅花落”的曲名拆用, 构成一种虚景,仿 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 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牛刀小试:
•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 风骤雨。 • 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 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 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 ,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二)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侧面写、曲写、想象虚构)
霜鬓明朝又一年。
(三)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法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法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是以下诗人李商隐常用的手法,下面我们来分析其诗文特点。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总结:作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把巴山夜雨实写,与共剪西窗烛虚写相结合,给予作者一种思想感情,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6.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7. 忆从太学诸生列,我尚弱龄君秀发 8.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判断“虚实”的依据是什么
• 1. 眼前为实,梦中为虚 • 2. 当下为实,回忆为虚 • 3. 现状为实,想象为虚
关键词:梦 关键词:忆 关键词:想、念、欲、应
• 整句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中的
•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
诗在有字句处, 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李渔《中国画论·神韵》
随堂练—感受“虚实结合”的妙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实写:“我”和“童子”的对话 虚写:我问的内容,隐者超然洒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 答: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 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 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 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 深深的无奈之情。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 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 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 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 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巧妙运用虚幻和现实元素,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深远的内涵。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1. 对景抒情
例子:《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月光是真实存在的,而“地上霜”则是通过虚构赋予了诗歌更加凄美的意象。

2. 春风化雨
例子:《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以“香雾云鬟湿”和“清辉玉臂寒”来描绘春天的美好,通过虚实结合,使意境更加鲜活。

3. 写景抒情
例子:《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夜色、画屏、流萤,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元素,但通过古人的想象和抒发感情,创造了一幅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4. 虚实相生
例子:《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诗人对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向往,这里的楼可以看作是实实在在的建筑,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境界的提升,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5. 借景抒怀
例子:《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通过“白云深处有人家”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人借景抒发了对山水景色的感怀,将现实景物与自己的情感巧妙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常常能够让诗歌更加富有情感、意境和艺术性。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判断标志

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判断标志

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判断标志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却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

诗词中重要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尤其使用得广泛且不易被学诗者把握,这里就浅谈一下“虚实结合”手法中“虚”的判断标志。

一、表示假设----纵使、纵有、应、须、遥知等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和梦幻混合起来。

“纵使相逢”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应不识”的“应”把其中的无奈、悲痛表现了出来,而这种设想的标志“纵使”和“应”就是下面梦境(虚)开始的标志。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中通过“想得”和“应”两词描绘了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讨论着自己这个远行的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我和家人听闻蜀中大地收复蓟北后,想象着要“放歌”“纵酒”来共庆失土的收复,还要与年少的儿女作伴一起回故乡,结束自己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回家的畅想,事实还没发生,或者还没来得及发生,而所有这些景象都是从“须”这个字引发出来的。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实写“山舞银蛇,远驰蜡型”,后面用“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一个“须”字引发了下面的联想,是虚写的标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奇登高,插茱萸是作者遥想之事,此处的“遥知”便是下面“虚”景的标志。

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借助假设设想,寄托绵绵情思的有很多篇,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表示比喻------如、似、像等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到“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认为有比兴实句可以变为虚句或活句,无比兴虚句则变为死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一、诗歌中虚与实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

“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1、已逝之境。

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

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

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三、“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高考古诗复习——虚实结合

高考古诗复习——虚实结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已逝之景之境)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 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 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 好祝愿。
五、布置作业(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
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 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 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 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 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 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 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 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 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神仙鬼怪的世界、梦境)忽魂 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每周一诗10(塞上听吹笛.虚实结合)

每周一诗10(塞上听吹笛.虚实结合)

每周一诗第10首边塞征战诗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羌:古代民族。

羌笛:一个古代民族的乐器。

戍楼:军营城楼。

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鉴赏】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照着戍楼,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后两句写的是虚景: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相关介绍】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并称“高岑”)等。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知识点】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一、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

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古诗文阅读虚实结合

古诗文阅读虚实结合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虚实结合的古诗词

虚实结合的古诗词

虚实结合的古诗词(一)虚实结合的概念在古诗词中,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这种技巧通过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以达到丰富诗词意象和意境的效果。

(二)虚实结合的古诗词:唐诗唐诗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屡见不鲜,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等八句描绘的是现实的场景,是诗人听到客人描述瀛洲后的现实反应;而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开始则是诗人的想象和梦境,通过对比现实世界与虚幻的神仙世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亦是虚实结合,描绘了马儿飞驰的景象以及诗人一天之内赏遍长安花卉的情景。

这种技巧使得诗词意象更为丰富,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对眼前月光和自己内心乡愁的艺术再现,既写实又写虚。

4、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的“故国”的“雕栏玉砌”虽然存在,但却并不在眼前,这是诗人通过回忆和想象创造的虚象。

(三)虚实结合的古诗词:宋词以下是一些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宋词: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苏轼对眼前实景的描述,同时穿插了自己对历史的回顾和想象;下阙则转写梦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则是苏轼通过梦境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整首词上下阙的结合,既写实又写虚,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2、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主要记叙词人一夜的悲喜交集的情感体验。

词句中的“昨夜”、“浓睡”、“卷帘人”等都是具体的现实情境,而“海棠依旧”则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或想象。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

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3、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寄语洛城风日道④,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

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府第在洛阳城西。

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诗中实写了赤壁的险峻景色与自身状况,虚写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通过虚实对比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2. 《乌衣巷》 - 刘禹锡
- 诗中“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则是虚景,通过虚实对比表现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3. 《望江南·多少恨》 - 李煜
- 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虚写往昔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凄凉处境形成对比,凸显出梦醒后的悲哀。

4. 《西塞山怀古》 - 刘禹锡
- 诗中前四句虚写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为后文议论做铺垫,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5. 《越中览古》 - 李白
- 诗中前三句虚写越王勾践破吴归的往事,与今日王城故址的荒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6. 《月夜》 - 杜甫
- 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虚写未来团聚的喜悦,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 词中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虚写梦中相见的情景,表达了词人
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8.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 诗中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9. 《虞美人》 - 李煜
- 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等句虚写故国的繁华景象,与词人当前的凄凉处境形成对比,表达了亡国之痛。

虚实结合的古诗

虚实结合的古诗

虚实结合的古诗
虚实结合的古诗有:
1、《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3、《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含山店梦觉作》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古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古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高考虚实联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虚实联合就是把抽象的陈述与详细的描绘联合起来,或许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绘与回想、想象联合起来。

与拟人不一样。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详细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目前为实,将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写和实写互相依存,互相浸透,以达到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的目的,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成效,进而大大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

虚实主要表此刻情形描绘中。

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形,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光景;虚,是指空幻的情形,是在诗歌表达中不可以直接看到、摸到的情形,主要表现的方式有梦幻、回想、联想、将来等。

1.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将来之景四类。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述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浩大热情的神仙嘉会场面。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极写梦中往昔繁荣的帝王生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豪形象和赤壁之烽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绘。

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绘赤壁雄奇壮阔的光景,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分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2.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联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照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照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激烈对照,进而突出要旨。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照手法。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前三句侧重虚写越王勾践养精蓄锐破吴后荣华威严、茂盛喧闹的旧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照,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17
再 见!
精选完整ppt课件
18
知识回顾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雨霖铃》
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1、神仙鬼怪的虚幻世界和梦境。诗人往 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 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
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②三、四句将“梅花落”的曲名拆用, 构成一种虚景,仿
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
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精选完整ppt课件
32
精选完整ppt课件
33
诗(词)中如何运用虚实结 合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的规范格式:
①指出手法;
②点明虚实;
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再这梦现一,了史火实一烧。尊赤显还壁然酹江
月。
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精选完整ppt课件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 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 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精选完整ppt课件
22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 一、明手法(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 二、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A.烘托渲染某种氛围,
• 三、析效果 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B.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精选完整ppt课件
13
牛刀小试:
• 《送魏二》王昌龄
•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 风骤雨。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既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

一、虚写与实写的类型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就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从描写内容上看,“虚”就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主要指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中“春花秋月”、春风(东风)拂槛、明月照楼等都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美好景色。

下片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宫中的红粉佳人也已迟暮。

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诗人竭力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在虚实对比中突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悲愁悔恨。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具体景物描写是实写。

下片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都是对赤壁之战中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想象还原,是对历史事件的虚写。

词人怀古伤己,借对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在多数情况下.诗人都在正面描绘景物特征。

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常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化实为虚,以虚写实,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诗词鉴赏中也可以看作是虚实结合。

例如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情感。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诗人与友人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的空间;“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被商人抛弃后的孤独悲伤的心境。

这里正面写景为实,侧面烘托出的情则为虚。

再如xx的《xx》: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了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中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四、当前之景为实,已逝、设想之景为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去描述此时不在眼前,却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用已逝之景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自己
内心复杂的情怀。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再如他的《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再现了往日热闹繁华的景象,反托出今日处境的凄凉。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

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

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总之,实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