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详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胃经45个穴位详解
配伍: 配水突穴治瘿瘤。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 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 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功能: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 湿阳气。
主治: 不停的打嗝时,可以利用指压法指压气舍 穴,对止嗝非常有效,咽喉肿痛,气喘,呃 逆,瘿瘤,瘰疬,颈项强,为人体足阳明胃 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意义: 胃经气血由此输供头以下的身体各部。
运行: 经水循胃经地部下行水突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关联: (1)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2)《甲乙》: 禁不可灸。
取穴: 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 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前颈喉结外侧大约 三厘米处)。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 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 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 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 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 迷走神经。
缺盆穴
拼音: quēpén
别名: 天盖穴,尺盖穴
解析: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该 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 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 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 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 流之状,故名。2)天盖、尺盖。天,指穴内 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 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 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 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尺,在此意为 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 天部范围。
(经典)十二经络时辰及重要穴位详解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天宗: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处。防治妇女的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听宫:耳平前面一厘米,张口凹陷处。治疗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都可以点揉听宫得到改善。
--------------------------------------------------------------------------------
少冲:小指内侧指甲旁。防治急症,癫狂,昏厥。
--------------------------------------------------------------------------------
手太阳小肠经7:
13:00-15:00
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时前吃。
足太阳膀胱经8:
15:00-17:00
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合多喝水。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一、隐白穴(脾经) yǐn bái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析:1)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
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
阴,地部也。
白,气也。
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
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二、三阴交穴(脾经) sān yīn jiāo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人体穴位图大全及详解
人体穴位图大全及详解训练前按摩是指在体育训练之前进行的按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和运动表现。
常见的训练前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揉捏、拍打、挤压等,可以针对不同的部位和肌肉进行不同的按摩手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3)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是指在体育运动之后进行的按摩,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预防运动损伤。
常见的运动后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揉捏、拍打、挤压等,可以针对不同的部位和肌肉进行不同的按摩手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3.什么是医疗按摩?医疗按摩是指在医学的指导下,通过按摩手法对特定的身体部位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医疗按摩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进行不同的按摩手法,如针对颈椎病可以采用颈部推拿、揉捏等手法,针对肩周炎可以采用肩部推拿、拍打等手法。
医疗按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之,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不同类型的按摩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选择,无论是保健按摩、运动按摩还是医疗按摩,都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
运动训练前的按摩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预防疾病并促进身体各系统的器官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进行的运动活动。
按摩的具体操作必须根据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
对于能量消耗较多的运动项目,如中长跑、游泳、自行车、篮球、足球、排球等,采用按摩的方法可以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准备活动,从而为运动提供更多能量。
赛前按摩通常在起赛前15-30分钟完成,有时需要在竞赛前若干天进行按摩。
对于运动员出现赛前紧张、失眠、情绪不稳等症状,需要进行镇静安眠的按摩。
对于失眠时间较长、症状更剧的运动员,除了按摩法还需要按摩气冲穴、神门穴、行间穴等,但刺激的力度不要过重,以轻微酸胀感为度。
赛前状态的影响会妨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运动后按摩可以促使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等方面达到新的平衡,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
【经络大全】47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
【经络大全】47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穴位详细图解1、里内庭穴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
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
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地方)【印堂穴位的作用功效】1、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眼部疾病等2、治疗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3、治疗高血压、失眠、精神乏力等【作用功效】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印堂穴位配伍】印堂穴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疗目痛;印堂穴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印堂穴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印堂穴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印堂穴配攒竹穴治头重;印堂穴配丝竹空穴、头维穴治眩晕;印堂穴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印堂穴配支沟穴、足三里穴治产后血晕。
角弓反张痧:印堂穴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两眉角痛不已:印堂穴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印堂穴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3、俞府穴【俞府穴的准确位置图】【俞府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史上最全的穴位详解
史上最全的穴位详解穴位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么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
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
”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
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
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
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
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
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
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
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
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 讲解的很细致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讲解的很细致一:身体9要穴功效详解1 少商1.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
方法:消毒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3~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10~1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2.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3.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2 合谷1.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
配穴:三阴交用泻法,效佳。
2.牙痛:强刺激止痛好。
3.止汗,发汗:配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合谷、复溜双侧均针,以出现针感为度。
3 手三里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后遗感。
方法:弹拨,如弹拨患者右侧之手三里时,医者与患者对面而立,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使肘屈成90°,用左手的拇指弹拨患者右侧手三里穴处的肱桡肌,同时让患者活动不适之处,当即缓解或消失。
4 曲池1.降血压(1、2期效果较好):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数次,患者当即头脑清爽出针。
2.上肢要穴,可治半身不遂,肩周炎: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过5分钟行针1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3.丘疹及面部痤疮: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常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效更佳。
5 内迎香治红眼病。
取穴:在鼻孔内上方的鼻中隔处。
针法:清洁鼻孔,用三棱针由鼻孔的外下方向内上方刺入,有阻力时即出针,血即流出。
6 液门穴液门穴是一个消炎的药库,如果我们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当下见效。
液门,顾名思义:液体之门,有降浊升清的作用。
液体在人身经络之中循经而行。
有时人体表现的上火,并不完全是人体火多了,或者说水少了,很多时候是液体循行的道路不通畅了,有堵塞了,表现在堵塞的局部有病痛了,这时要想办法疏通液体循行的道路,液门穴当仁不让,我们可以用艾灸、按压治疗都会有效的,不少上火的症状当下能完全消失。
十二经络通艾灸穴位详解
十二经络通艾灸穴位详解一、十二经络通灸:1、手少阴心经:①少冲穴:位于手小指末节内侧,距指甲角0.1寸。
②神门穴:在掌后第1横纹上,从小指内测直线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
③少海穴:屈肘取穴,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gōng]骨内上髁【从肘尖向肘横纹方向摸到的骨尖】连线的中点处。
④(募)巨阙穴: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2、手太阳小肠经:①少泽穴: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外侧,距指甲角0.1寸。
②养老穴:正坐,掌心向下,用另一手从手臂下方绕过,食指指点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在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既是本穴。
③小海穴: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屈肘举臂,从肘尖向肘横纹约1寸凹陷处,用手弹拨该部位,有麻感可直达小指。
④(募)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
也就是从人体肚脐中间下三寸。
3、足太阳膀胱经:①至阴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②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膝盖后面的直线中间叫做委中穴)(禁灸,啄灸过一下即可);【膀胱经在实际施灸时,灸委阳穴(委中穴向外旁开1寸)】③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背侧正中线上,腘横纹中点到外踝尖横连线的中点下约1寸(2CM),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④昆仑穴: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4、足少阴肾经:①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②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③水泉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④阴谷穴:“委中穴”内侧一寸外。
正坐屈膝,当腘窝内侧,在腘横纹内侧端可触及两条筋(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腱),两筋之间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肾经27个穴位详解
肾经27个穴位详解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肾经27个穴位详解,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涌泉穴拼音:yǒnɡquán拼音别名:地冲穴别名解析:(1)涌泉。
涌,外涌而出也。
泉,泉水也。
该解析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
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2)地冲。
地,地部也。
冲,冲突也。
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
理同涌泉名解。
(3)肾经井。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故为肾经井穴。
(4)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其湿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木。
意义: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
意义运行运行: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
气血: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
气血取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取穴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解剖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功能:散热生气。
功能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主治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科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位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操作操作:针灸方法:直刺0.5-0.8寸;可灸。
悬灸法:将艾灸点燃后放于涌泉穴上方约2-3厘米左右施灸,以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两侧涌泉穴各灸5-10分钟。
人体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1)少泽。
少,阴也,浊也。
泽,沼泽也。
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
孝少,阴也、浊也。
吉,吉祥也。
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
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前谷穴Qiángǔ取穴方法: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人体穴位详解
人体穴位详解一:头部穴位(正面)头维寻找方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阳白寻找方法: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寻找方法: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睛明取穴方法: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寻找方法: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承泣取穴方法: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参看:人体穴位图.主治疾病: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一、隐白穴(脾经) yǐn bái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析:1)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
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
阴,地部也。
白,气也。
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
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二、三阴交穴(脾经) sān yīn jiāo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脏腑的联系。
一、隐白穴(脾经) yǐn bái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析:1)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经脉相连,穴气血为脾经体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穴气血来自地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部。
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
阴,地部也。
白,气也。
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
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侧神经。
二、三阴交穴(脾经) sān yīn jiāo 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侧,当足踝尖上3寸,胫骨侧缘后方(足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胆经44个穴位详解
胆经44个穴位详解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胆经44个穴位详解,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瞳子髎穴拼音:tónɡzǐliào拼音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别名解析:(1)瞳子髎。
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解析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
髎,孔隙也。
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
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
太,大也。
阳,天部的阳气也。
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
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
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关卡也。
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
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
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
曲,隐秘也。
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
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意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意义地。
运行: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运行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气血: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气血关联: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关联取穴: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取穴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系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措施: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1)少泽。
少,阴也,浊也。
泽,沼泽也。
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
孝少,阴也、浊也。
吉,吉祥也。
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
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营变化体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营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体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营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前谷穴Qián gǔ取穴措施: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十大保健穴详解
十大保健穴详解1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养畜,是六条阳经所汇,是提阳的重要穴位,这个穴位对我们的脑血管病头痛、失眠、脑鸣、动脉硬化、脑瘤、内脏下垂病症(肾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具有很好保健作用。
经常艾灸百会对我们的眼睛也很好,艾灸百会穴会让脑供血充足后对我们的记忆力也有提升。
2涌泉穴艾灸百会一定要加涌泉穴,涌泉是补肾的要位,也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对失眠有很好效果,而且他最主要的是补肾气、引热下行,涌泉位于足少阴肾经末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是补肾要穴!通过补肾气把我们的“水”提上去,大家知道水能灭火,把水补足后体内的干火自然降下来,而且把上体的於、热等邪气引下来。
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一定要先艾灸涌泉穴,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上身的穴位配的太多的时候也需要加上涌泉穴,它是调节全身的要穴,经常艾灸涌泉可以防病、养生、保健、补肾。
3大椎穴大椎穴位于脖子的十字路口,上可以至头,下至胸椎,还通于肺,调节呼吸系统的疾病。
而且还能放射到两个胳膊,所以对颈椎病压迫的胳膊麻木、胳膊半身不遂、神经麻痹、末梢神经炎手肿胀等都可以用大椎穴。
大椎也是六条阳经之所汇,补阳气特别好,还有很多疾病都可以配大椎穴,例如:胳膊麻木,半身不遂,神经麻痹,末梢神经炎手肿胀,上肢发凉,增强免疫功能,鼻炎,退烧,血液毒素较多出痘痘,血小板减少等,都可以艾灸大椎!4中脘中脘是大穴,脾胃皆汇于中脘,六腑汇于中脘,胃大小肠膀胱有问题都可以用中脘,它也是调节气虚特别好的一个穴位,中脘位于胸腔骨正中最下端与神阙连线中点,中脘是调节气虚最好的一个穴位,例如中气不足,心慌气短,面色苍白,贫血,食欲不好等,都可以艾灸中脘,脾虚造成的四肢肌肉萎缩无力也需取穴中脘,因为脾湿后天之母,我们的五脏都是靠脾来滋养的,所以脾的功能强,则五脏强,身体强,所以中脘是调理五脏脾胃的重要穴位!5神阙神阙字面意思是神住的地方,根据这个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人对这个穴位是非常重视的,神阙条街脾胃、倡导、神志方面的疾病,调节全身,是抗过敏很好的穴位。
肝经14个穴位详解
配伍: 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中风昏 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间使穴治梅核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行间穴
拼音: xínɡjiān
解析: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 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 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 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 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2)肝经 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 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 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 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 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 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 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 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功能: 燥湿生风。
主治: 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 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 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 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肝脏病,牙痛, 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 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 要穴位之一。
操作: 针刺: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
意义: 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运行: 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 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关联: 肝经荥穴。
取穴: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 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 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 趾边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
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风池穴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
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3)完骨穴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风府穴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
别名:舌本穴,鬼穴。
名解:风府穴。
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
府,府宅也。
风府穴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穴。
模块三:头侧面(1)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2)颊车穴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3)翳风穴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神庭穴定位:在头正中线上,入前发际0.5寸处。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鼻渊、癫狂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6)丝竹空穴定位:在眉尾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头痛及其眼疾病的治疗与美容保健。
(7)地仓穴定位:口角旁开0.4寸,直对承泣穴处。
主治:常用于口眼歪斜的治疗与保健。
(8)承浆穴定位: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名解:承浆。
承,承受也。
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
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
(9)听会穴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口眼歪斜、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
(10)率谷穴(率骨穴)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常用于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惊风、慢惊风的治疗。
模块四:胸腹部(1)膻中穴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
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中脘穴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
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
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3)天枢穴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
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4)气海穴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
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
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5)关元穴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
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6)缺盆穴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的治疗。
(7)梁门穴定位:在脐上4寸,任脉的中脘穴旁开2寸处。
主治:常用于食欲不振及胃肠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8)气冲穴定位:天枢穴直下5寸,在耻骨结节处上方,任脉的曲骨穴旁开2寸处。
主治:常用于外阴肿痛、腹痛、疝气、阳痿、月经不调、下肢冷痛的治疗。
(9)冲门穴定位: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约在腹股沟外上缘,股动脉的外侧。
主治:常用于腹痛、疝气、小便不利、带下等病症的治疗。
(10)大横穴定位:在任脉的神阙穴(肚脐)旁开4寸处。
主治:常用于腹部疼痛、腹胀、泄泻、便秘等病症的治疗。
(11)盲俞穴定位:在肚脐神阙穴旁开0.5寸处。
主治:常用于腹部胀痛、便秘、泄泻的治疗。
(12)建里穴定位:在脐上3寸处。
主治:常用于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的治疗。
模块五:腰背部(1)大椎穴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
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2)肩井穴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
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
(3)天宗穴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4)命门穴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
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5)腰阳关穴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模块六:背部2(1)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2)心俞穴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3)肝俞穴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
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
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4)脾俞穴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
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
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
(俞穴图)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5)肾俞穴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
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
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6)八髎穴位置:骶椎。
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7)风门穴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8)膏肓穴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9)至阳穴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0)灵台穴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1)肾俞穴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