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讲义纲要及综述98
中国书法概要
![中国书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c6e351bf12d2af90242e6a3.png)
书法起源与演变
书法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而是由最早的刻画符号 —— 象 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演变而来。(书画同源)
最早的汉字刻画符号出现在陶器上(其实应该还有更原始 的文字,只是考古发掘没有找到相关印证)。最初的刻画 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十分确切的含义。
书法起源与演变
八千多年前,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 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代人能识 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约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 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 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 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 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容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沈传师书法
杨凝式〈韭花帖〉
柳公权书法作品
发展历程
宋朝
尚意宣情
宋朝书法尚意,意的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还倡导书法创作 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求书家 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 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 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 南宋的吴说、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得到进一步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 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0dabdc32cc58bd63186bdbf.png)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A绪论一书法1 谈谈你对书法的认识:古人说:1,书,心画也.2,书者,法象也.3,书法即心法也.4,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其人而已.今人说: 造型艺术线条艺术抽象艺术表现艺术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其内涵:表现对象:汉字表现内容: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表现形式:书写2请你谈谈书法在历代的称谓:汉代以前:书东汉后期:书艺魏晋南北朝:书道唐朝:书法宋朝:法帖日本:书道二书法发展的几个时期:1 原始萌生时期:史前至夏2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3 成熟期:东汉至南北朝4 繁荣期:隋唐至清朝三有关造字的传说:1 伏羲画卦说.2 神农结字说.3 仓颉造字说.四汉字结构:六书:指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东汉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东汉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通用的六书说指许慎的“六书”.许慎六书的含义:1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3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4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 转注:转注者,同意相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6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B 原始萌生期:史前书法(夏以前至夏)●汉字刻划符号,是史前的书法艺术,首先出现在陶器上.陶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的材料,其本身就包含有审美意味,先民们在制陶时,把均衡、对称、和谐、变化、节律等作为造型艺术的朦胧审美意识,又把游戏模仿等原始艺术形式,用简单刻划的线条形式装饰在陶器上.C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甲骨文:指上古时期(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多为当时王室贵族占卜的记录.1889年,由王懿荣、刘鹗发现.甲骨文主要出现在殷商时代,金文则兴盛于周代.金文从汉代就开始出土,唐代已有专门收集金石文字的著作,宋代出了专门的金石学著作,清代金石学大盛. ●金文: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懿钟和鼎为多,所以又称“钟鼎文”,还称作“大篆”、“籀文”、“古籀”.主要代表作:《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最早的时刻,传说是《岣嵝碑》,目前发现的是《石鼓文》.●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墨迹是殷商时代一陶片上的“祀”字.●秦汉以前的书法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出土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墨迹则是汉代竹木简.●秦统一后,李斯统一文字,世称“小篆”.秦六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山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目前留有拓片或刻石的有:《峄山刻石》《秦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被称为“秦四刻石”.●小篆:秦代厘定的小篆,笔画纤细有力,线条浑圆,又被称为“玉箸篆”.与大篆相比,其笔画匀称规范,字形结构稳定,严谨统一. ●碑:原指竖立的石头,后特指铭刻文字的竖石.其正面曰“阳”,背面曰“阴”,顶部称“碑额”,底座称“趺”,左右两面称“侧”.●汉隶:即汉代隶书,一般字体扁平,波磔明显,是隶书的典型形态.隶书虽然产生于秦代,但其成熟及发展高峰都是在汉代,而汉代以后,又出现并广泛使用可新的文字形态---楷书,所以“汉隶”又成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统指有典型隶书特点的书法作品.●汉代书法艺术的代表是碑刻:1 摩崖: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代表作:《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等.2 石经:把《周易》《论语》等经书刻在碑上:用隶书刻就.代表作:《熹平石经》.3 汉隶碑刻代表作:《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东汉崔瑗《草书势》.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东汉蔡邕.代表作:《笔赋》《笔论》《篆势》《九势》.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东汉赵壹《非草书》. ●汉代代表书法家张芝有“草圣”之称,擅章草,书迹亦佚,传《冠军贴》《急就章》等.杜度擅章草,书迹亦佚.崔瑗擅章草,书迹亦佚.●魏: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要书体.钟繇:“正书之祖”,又称“钟元常”“钟太傅”.代表作:《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等.《三体石经》指古文、小篆、汉隶.●晋:行书昌盛西晋代表书家索靖善草,代表作:《七月帖》《出师颂》《急就章》《月仪帖》等.卫guan 擅草、行,卫觊之子,卫恒之父.代表作:《顿首州民帖》.●《三希堂法帖》(乾隆时翻刻)三希帖指:晋王(王旬)《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书法世家:王: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谢:谢尚、谢安、谢万等.郗:郗鉴、郗昙等. 庾:庾翼、庾亮等.卫:卫恒、卫铄(卫夫人)等. ●章草:隶书的草体:又称“隶草”:它解散了隶书,注重书写便捷,从简从速,但又字字独立,保留刻隶书的某些笔画特点,末笔常用隶书典型的波挑收尾.●草书:一种结构简略,行笔流畅的书体,由章草演变过来,到唐代,在张旭、怀素笔下更加放纵,其笔势连绵环绕,字型变化繁多,成为“狂草”.●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书家墨迹:西晋《平复帖》(章草).●“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又称“王右军”.代表作:《兰亭序》《快雪时情帖》《丧乱帖》《平安帖》《孔侍中帖》《初月帖》《十七帖》《月毅论》等.王献之:王羲之之子,又称“王大令”.代表作:《中秋帖》《鸭头帖》《廿九日帖》《洛神赋十三行》《地黄汤帖》等.●行书: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兼有楷、草两体的某些特点.即较楷书书写自由,又较草书工整,易识易写,广为流传.●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它是通过保持汉隶的结体,省改其波磔,同时增加章草的钩ti,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帖:本意指绢帛书卷前面的题签.其意义延伸经历了三个扩展阶段:1,由作品标签扩展为帛书本身;2,由帛书扩展为汇集名家的刻帖;3,由刻帖扩展为一切装裱成册的作为研习书法之用的书写、椎拓、影印的文字.●“北碑南帖”:南北朝时,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所以帖多,北朝没有禁令,所以碑多.故历来有“北碑南帖”之说.帖宜于行草,故以流美为能,温婉妩媚,风流妍妙.碑宜于楷隶,故以方严为尚,豪放劲健,质朴厚重.●“南铭北碑”的南铭指《瘗鹤铭》,北碑指《郑文公碑》.“北碑”:又称魏碑,指北魏时代,在北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种种碑版,基本上属于楷书,书法史上称北碑时期的楷体为“魏体”.魏碑作品主要分四大类:1龙门造像《龙门二十品》.2云峰刻石《郑羲下碑》《登太基山诗》《登百峰诗》等.3四山摩崖《尖山摩崖》《岗山摩崖》《葛山摩崖》《铁山摩崖》等.4邙山墓志《元倪墓志》《元显隽墓志》等. 其他作品:《崔敬邕墓志》《张玄墓志》《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等.代表书家及作品:郑道昭《郑羲上下碑》《论经书诗》等.郑述祖(道昭之子)《天柱山铭》《云居馆题记》等.南朝碑刻:《瘗鹤铭》和“二爨”.“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千字文:南梁,安成王侍郎,周兴嗣撰,叙述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当面的知识,为一千多年来启蒙的教科书和书法家临习创作的典范文.南陈名僧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遍施浙东诸寺.有《智永真草千字文》传世.墓志:墓中记载死者姓名,籍贯和生平的石刻,形体呈方形,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是北魏以后墓志的定制. ●南朝四家:1、(宋)羊欣代表作:《笔精帖》.论著《采古来能书人名录》.2、(齐)王僧虔代表作:《王琰帖》《御史帖》等.论著:《书赋》《论书》《笔意赞》《答高第论书启》等.3、(梁)萧子云代表作:《千字文》(草书)、《史孝山出师颂》(章草)、《进写古文启》(正书)等.4、(陈)智永代表作:《真草千字文》《仿钟繇宣示表》等. D 繁荣期:(隋唐---清)●隋唐统一中国后,在朝廷置书学博士,唐朝专立书学,以书为教,以书取仕.●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李世民《晋祠铭》.楷书●初唐四大家:1、欧阳询,又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论著:《三十六法》《八诀》《传授诀》《用笔诀》.代表作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温颜博碑》行书《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史事帖》《行书千字文》等.隶书《房彦谦碑》.2、虞世南,又称“虞永兴”.论著:《书旨述》《观学篇》《笔髓论》等.代表作:楷书《孔子庙堂碑》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等.3、褚遂良,又称“褚河南”.代表作: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等.4、薛稷(山西万荣人)代表作:楷书《信行禅师碑》.楷书四大家: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柳公权(唐)、赵孟fu(元). 颜真卿代表作:楷书《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行书《自书告身帖》《刘中使帖》《祭侄文稿》《裴将军诗帖》.柳公权名句:“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为法矣”.代表作:《金刚经》《玄秘塔碑》《兰亭诗帖》(或称《兰亭诗并序》)《神策军碑》等. 什么是“永字八法”?《用笔法》中载有“永字八法”“八法”就是八种笔画的写法.“八法”的名称为:1、侧(点).2、勒(横).3、努(竖).4、ti(钩).5、策(挑).6、掠(撇).7、啄(短撇).8、磔(捺).具体解释如下:(一)点别称“侧”,欧阳询说“点如高峰坠石”,要书写出其势态.(二)横别称“勒”,似“勒马收缰”.书写时须逆锋入笔,然后转成中锋右行,至末端稍上行,随即向右下顿笔,再左回收笔.行笔时不能顺锋滑过,笔画呈左低右高知势.(三)竖别称“努”,努即“力”,竖画要有力度,要直中有曲,避免出现生硬之态.(四)钩别称“ti”,“ti”即踢之意,出钩前先顿笔,蓄势而出,力量凝于笔端.(五)挑别称“策”,就是仰横,意指运笔要如“扬鞭策马”,书写时,先顿锋落笔,然后提笔向上,速度稍快些,蓄势于收笔,笔画要短而有精神.(六)长撇别称“掠”,指运笔如飞燕掠檐而下之弧线,中锋行笔,力至笔端.(七)短撇别称“啄”,如鸟啄食之意,动作要利落,顿锋起笔,调整笔锋,边行边提,不可作呆滞之态.(八)捺别称“磔”,意思是书写之时要虚势向左逆锋轻轻落笔,着纸后调锋铺毫右行,边行边按,至捺角处微带仰势出锋收笔,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明显.。
中国书法讲义
![中国书法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bc1713a58fafab068dc0236.png)
使笔毫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笔毫在不同情况下均处
于最良好的状态,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各种笔势,
形成理想的线条。这个原则,古今一贯始终不必班变。
赵孟 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
字亦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1、执 笔 昔人论书,必首言执笔。执笔之法,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宋
《大克鼎》是西周中期
孝王时代的重要青铜器之 一,1980年出土于陕西扶 风,原器现藏于上海博物 馆。《大克鼎》是西周中 期金文书法的代表,刻有 28行290字,用笔厚重尖 挺,字形较方整,字与字 之间有凸出的界格把它们 分开,行列整齐,具有雍 容典雅之美,与同时出土 的《小克鼎》相比,文字 的装饰性比较浓重。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 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 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 (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 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 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 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 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 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 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 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 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 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 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 吉凶之事件。
2 金文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 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 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 或阴或阳。
书法史述略
![书法史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5151ad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8.png)
书法史述略
中国的书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书法史的简要描述:
1.甲骨文书法: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至西周早期,甲骨文书法是最早期的书法形式之一。
甲骨文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其书法风格古朴灵动。
2.金文书法: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金文书法逐渐兴盛。
金文为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法线条刚劲有力,形成了独特的字体。
3.隶书:秦汉时期,隶书成为主要书写体。
隶书为古代官方文书的书写体,其线条刚劲肃穆,规规矩矩,为后世楷书的基础。
4.魏晋风度:魏晋时期,书法开始风行于文人雅士之间,形成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风度书法。
5.唐宋六朝书法:唐宋时期,书法进入繁荣期,六朝时期的书法大师擅长行楷书写,唐代的草书也相当发达。
6.元明清书法:元明清三个时期,书法继续发展。
元代以怪诞奇特见长,明代注重笔墨,清代则较为承袭前贤。
中国书法史概述
![中国书法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c225a6ae45c3b3567ec8b6b.png)
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
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
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先秦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一般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汉字的起源时期。
原始汉字的面貌和形成时期没有确切的证据被发现,而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汉字形态,从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5万片的甲骨出土。
甲骨文开始成为人们艺术欣赏的对象,并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中国书法的元素:汉字书写的结体、布局等等。
显然,把文字刻写到坚硬的甲骨远比写到竹简、缣帛或纸张上,要难得多。
人们大多认为,在使用甲骨文的时代,能够同时掌握文字识别和刻写技术的人是非常少的,而这些人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些书法家。
尽管如此,在当时书法也不大可能从生活实用中区别出来,人们还没有有意识地去创造和欣赏书法作品。
商、周两个朝代,青铜器得到普遍地使用。
一些青铜器上还铭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
由于铭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大多是钟和鼎,金文也称为钟鼎文。
这些铭刻于钟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记述当时天子、诸王侯、贵族的祭祀典礼、狩猎、征战、诏命、封赐等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一般认为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汉字形态,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风格相近的特点,后来则渐渐拉开距离,越来越具有独立的风格特征。
也有人认为金文有自身独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时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远之”(《礼记·表记》),主要用来占问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样受到重视,所以导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金文风格厚重雄浑、典雅壮丽,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盘》。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a96b3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d.png)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一:书法史知识点(准确背诵并默写出划横线的部分)1.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2.“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以称为“殷墟文字”。
自1899 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3.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固器物以钟和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籀文”“古籀”。
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4.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虢(guó)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5.《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6.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32 行499 字。
7.《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8.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9.“秦书八体”指的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音shū)书、隶书,八种秦代时期的字体。
10.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小篆的笔画比大篆细,细如玉箸(即玉制的筷子)一般线条,所以有“玉箸篆”之称。
11.汉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摩崖,石经,碑刻等,摩崖代表作有《石门颂》;石经代表作有《熹平时经》;碑刻代表作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
12.汉代《石门颂》,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草隶”之称。
13.“摩崖”指镌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
14.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为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代表作《九势》《笔论》。
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为东汉的蔡邕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为东汉的赵壹《非草书》。
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西,东汉之交的杨雄,指出“书,心画也。
”15.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是东汉张芝,《冠军贴》传为其代表作。
16.“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
《中国书法史》主要内容
![《中国书法史》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00c502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8.png)
《中国书法史》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书法历史的著作。
该书从文字的起源与演变入手,全面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历程和发展。
首先,该书讲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背景,包括古代的文字使用和书写工具等。
接着,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书法的风格特点和代表人物,如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
此外,还分析了书法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如绘画、文学、音乐等。
书中对于各种书体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其艺术特色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书法作品,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此外,《中国书法史》还强调了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它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史》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书法历史的著作,对于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b53f9539783e0912a2162a76.png)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一、书法演进过程中的书体变化我们看下面的“图书”两个字。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书体,楷书。
这也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一种书体,隶书。
这个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书体,也是“图书”两个字,是小篆。
这个是“图书”的大篆。
这个也是“图书”两个字,是一种甲骨文写法,出现在大篆之后隶书之前。
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它就有了。
那么我们接着看,这是行书的“图书”二字。
这是在我们所熟悉的草书出现之前的一种古朴的草书,叫章草。
这是草书的“图书”二字。
我们看上面列举的这些书法体式,它们究竟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根据这些字的形态,如何能推敲出哪一种是源头,经历了哪些变化才生成了后来这么多的字体?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图”字最早的写法出现在商周时期,最早的“图”字外边是像城池一样的一个方框,里面有各种不同的造型,相当于城池里的各种建筑物。
“图”本身的含义是描绘及记录所视图像,所以其构成有方有圆,也有不规则的形状。
最早的“书”字中间的竖画和两边分叉的笔画代表毛笔,右边是人的一只手,没有把五个指头都画出来,只画了一个大拇指,然后四指中的中指连通到小手臂的位置,呈现出手抓毛笔的造型。
这只手抓着毛笔,在一种器皿中蘸着什么,今天我们知道蘸的应该是墨汁。
蘸来干吗呢?来书写。
今天繁体字书写的“書”,底下不是“日”字吗?大家不要认为是太阳的意思,最早的时候它表示一个盛墨汁用的盛器,中间的小横点是装饰用的笔画,代表里面有东西,所以它并不是“日”字,跟太阳也没有关系。
这就是“图书”二字最早的形象。
在下一步的变化中,表示手的笔画圆转之后向前伸了,一下子抓住了笔杆。
代表毛笔毫毛的两个笔画依然在下边存在着,蘸墨汁用的容器空了,象征里头有东西的装饰性小笔画没有了,但是有一些小点在旁边,说明书写的时候带出来了墨汁。
进一步的变化是什么呢?圆转的笔画变方了,里头出现了一个口,然后下面很多不规则的小短笔画完全变成了非横即竖的笔画。
中国书法简史概述
![中国书法简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1ef140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6.png)
中国书法简史概述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等阶段。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时期出现了小篆和大篆,为后续的隶书、楷书奠定了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尚神”的行书和“尚韵”的草书。
唐代则是“尚法”的楷书和“尚势”的隶书的代表时期。
宋代以后,书法艺术逐渐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出现了各种风格和流派。
此外,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秦代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唐代文化繁荣,使得楷书成为了代表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字体;而宋代则注重文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得行书和草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变化。
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国书法简史》等书籍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书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书法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11a96310975f46526d3e168.png)
《中国书法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书法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适用专业:书法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这门课以历史上的书法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同时在书法的历史演变中揭示发展与演变规律,展示中国书法的宏观框架和脉络。
使学生掌握书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把握、理解、分析中国书法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习《中国书法简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书法文化和卓越成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信念,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及审美判断能力。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书法现象转折时期的关健人物、典型作品作深入的分析和多角度的阐述。
难点:由于历史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浅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书法家及经典作品之间的错位和互换。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教学法、直接讲解与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先秦和秦代书法(10学时)1.教学内容(1)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商周以及春秋战国书法(3)秦代书法2.重、难点提示(1)了解和掌握汉字源起和书法发生的关系,特别要掌握书法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2)了解先秦时期主要的书法现象,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第二章两汉书法(15学时)1.教学内容(1)西汉东汉时期的书法(2)汉代的书法教育(3)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2.重难点提示(1)了解和初步掌握两汉时期的简读金文、刻石书法,重点掌握简牍和汉碑书法。
(2)重点掌握由篆而隶,由隶而草的历史转换。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15学时)1.教学内容(1)三国两晋名家书法(2)刻石书法以及简牍写本墨迹(3)著名的书学理论2.重难点提示(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简牍墨迹、碑刻、摩崖、墓志、造像题记、砖文等,重点掌握简牍书法和北魏墓志。
中国书法史大纲
![中国书法史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09d865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7.png)
中国书法史大纲
目录
引言
[象形与装饰] 一、混沌初生二、甲骨文与金文三、多样的书风四、隶变
[刻石异彩] 一、秦代的小篆二、汉简、汉金文和帛书三、汉代刻石与砖瓦铭文四、书体的嬗变五、文人书家的兴起
[魏晋风度] 一、禁碑风气二、钟繇时代三、经典“二王” 四、魏晋书法精神五、东晋刻石
[南妍北质] 一、南朝风流二、北朝刻石三、南北融合的滥觞
[盛世的典则] 一、隋代书法二、初唐之音三、盛唐风范四、晚唐的延续五、杨凝式
[意趣与妙理] 一、北宋前期二、宋四家三、南宋书坛四、刻帖与金石学的发展
[复古之风] 一、赵孟頫二、篆隶复兴三、康里书风四、隐逸的两极
[流派思潮] 一.明初的两脉二、“天下法书归吾吴” 三、董其昌四、个性解放思潮五、明代刻帖和书法著录
[碑学兴起的时代] 一、清代帖学二、书风的转变三、“扬州八怪。
四、师碑实践五、碑学的总结
[多元气象] 一、碑派新风s 二、融合之路三、帖学的回归。
书法史教学大纲
![书法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68960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9.png)
书法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及其与文化艺术的关联,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理解中国书法与文化艺术的内在联系;
3. 掌握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和书写规范;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 中国古代字画的产生和发展
- 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国书法的分类和流派
- 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特点和演变
- 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3. 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和书写规范
- 用笔技法和构图技巧
- 字形结构和笔画顺序的研究和实践
4. 中国书法与文化艺术的关联
- 书法与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关系
- 书法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介绍书法史的基本知识和内容。
2. 实践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字帖练和作品创作,提高书法技能和审美能力。
3. 讨论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和作品评析,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五、考核方式
1. 书法作品:学生完成指定的书法作品,体现对所学内容的理
解和运用能力。
2. 书法报告:学生撰写书法相关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展示对书
法史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六、参考资料
1. 赵孟頫《兰亭集序》
2.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4. 颜真卿《祭侄文稿》
以上是《书法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安排,祝您学习顺利!。
书法讲座讲义
![书法讲座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2f1311eff00bed5b9f31d2b.png)
书法讲座讲义课题:中国书法简史授课人:时间:地点:听课人员:书法爱好者授课前言:(略)一、中国文字的起源说法(一)、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
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
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
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下面,我们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说法(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文字的创始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
诸多学者说法不一,但都认为这时间大约相当于传说的五帝时期之初上至三皇时期。
二是文字创制的方法或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历代学者各抒己见,缺乏共识,这包括:1,文字源于结绳。
中国书法的历史研究综述
![中国书法的历史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f30b25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7.png)
中国书法的历史研究综述中国书法,古人谓之曰:“文化之瑰宝,艺苑之奇葩。
”中国书法在古代以及现代的世界文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之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好。
因此,我们应为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感到自豪。
“书法”本指汉字的书写方法。
现当代人们把用毛笔书写的笔迹或作品称为“书法”,同时,书法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书法是指从故到今那些显示在各种载体材料上的汉字笔迹;狭义上的书法则是指那些用毛笔书写的秀美的、有观赏价值的书迹。
我们平常说的“法书”和“书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法书”是指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著名的书迹、作品,往往为人们反复临习、模仿;成为人们师法的“样本”。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对书法的要求是挺高的,考生一般在很小的答卷中答题,所以答卷一般很为后人所爱,并根据考卷上的字体书法可猜测考生的学术水平。
古代的人们无法用语言交流,但是他们可以用刻在石壁、石头上的符号来记下自然现象,后来,文字就渐渐萌芽了。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古来的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
产生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那时国家大事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用牛骨等在在火中灼烧,根据裂纹的形状来对事物做出解释。
而刻在牛骨上的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至今识读的最早的文字,在它之前应该有一个较长的汉字萌生、演变的时期,如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其形颇类文字,但由于作为文字的形、音、义难以确定,因此我们还难作文字学的分析,所以一般我们认为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也是中国书法的源头,距今已经有3000余年了。
中国书法至此处于“幼年”阶段,中国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其性质与特点和汉字的性质与特点有关。
大致说来,中国书法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成熟的汉字并不象形,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用一句英国美学家只尔的话说,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汉字是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用笔和刀在一定材料上显示的汉字,刀笔趣味鲜明别致,特别是毛笔在纸上提案使转,使纸上的墨迹千变万化、奇趣横生、意味无穷。
中国书法史元代书法综述
![中国书法史元代书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f77c8cd67ec102de3bd8921.png)
元代书法综述资料参考书目:新编书法教程学书引论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史(七卷本)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建都与大都(北京),至元十六年灭南宋,至惠宗至正二十八年为朱元璋所灭,统治中国98年,传十帝。
作为第一个君临华夏的少数民族,元朝的统治者虽然还在执行民族等级,歧视政策,但他们也深知汉文化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因而汉文化的发展没有停滞,反而有推进,书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元灭南宋后,即将其内府图书礼器辇运大都,并特许京官借阅,其中有王羲之《王略帖》,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等巨迹。
元代不少皇帝如英宗,文宗,顺帝等都有书名。
元初功臣,如宰相耶律楚材及汉人翰林承旨姚妪,翰林学士王磐等也都擅书,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利于书法发展的环境。
特别重要的是,为了搜罗汉族知识分子为新朝服务,程钜夫奉世祖之命下江南访求“遗逸”,列赵孟頫于24位南宋遗民之首,举荐给皇帝,既给赵孟頫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也为元代文化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寻找了一个领路人,决定了元代书法的主流。
但并非所有华夏俊才都被吸纳到了朝廷,相反,在元代隐逸文人的数量相当可观,其中的才俊之士,往往游戏人生,游戏笔墨,从而实际上走向了一条与主流书风大不相同的道路,形成了元代书法重要的一个侧翼。
一,赵孟頫,鲜于枢及奎章阁书家元代书法最具影响力的,是以赵孟頫为首的,以复古出新为道路的书家群体。
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陷,使书法的发展进入一个较为健康的轨道。
他自己的书法,行书深入右军堂奥,风雅润致,潇洒流美,楷书融唐铸晋,既端庄朴实,又流畅婉丽,形成独特的体势,获“赵体”之称。
他的书学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书法,甚至影响了明代前中期的书法发展。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等。
在元代统治者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下,赵孟頫虽官至一品,荣际五朝,但实际上在政治上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带着思想重压,闭门弄翰,面壁研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史纲要(讲义)李胜洪一.先秦书法/二.秦代书法/三.汉代书法/四.魏晋南北朝书法/五. 隋唐五代书法/六.宋辽金书法/七.元代书法/八.明代书法/九.清代书法/十.近现代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者, 应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
让我们通过文字记载、实物资料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总体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先秦书法艺术中国文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伏羲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
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一.汉字产生与艺术萌芽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1.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2.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契刻在文字之前”。
在整个古汉字使用时期,“契刻”都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 甲骨文和金文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殷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
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
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甲骨文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用笔起止显锋芒,有轻重粗细变化,两端尖、中间粗,可视为书法最初的用笔形式,章法上,甲骨文多为纵成行,横则有列与无列并存,疏密错落,变化丰富。
结字上既有对称美、重心稳定、搭配匀当,又有一字多种结构的变化美,复杂的组合而呈多样统一性,方圆结合,开合有度,表现出原始的书法艺术形式美。
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或雄浑、或秀丽、或谨巧、或工整。
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甲骨文结体长方,初定汉字格局,而其章法大多是纵有行而横列不拘,又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显露出原始文化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开从上至下书写的先河。
西周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
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凸出的阳文称为“识”。
(还有三说:1、刻为款,记为识。
2、款在外,识在内。
3、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反刻,模范铸造而成。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铸造后的笔画特征既丰满又柔韧交接处显团点状。
在章法上,以竖列直书、自右向左行文最常见。
比甲骨文更为端庄而稳定,体势恢弘,笔画凝重,形成古朴、典雅的风格,并影响了西周金文。
&两周金文早中晚时期的区别:早期金文较为简短,笔画还有明显的波磔,但行款渐趋齐整,尤其是西周大盂鼎。
清道光年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大意为:康王向盂叙述了周初文、武等先王立国经验和商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处讼罚,治民保疆土,并赏赐盂酒、命服、车马及人鬲、庶人、驭等1709个奴隶。
盂铸造的青铜鼎有2件,一大一小,分别称大、小盂鼎。
小盂鼎己失,只留下铭文的拓片;大盂表作。
中期,自穆王始,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不仅更多长篇,金文形体有根大改变。
书风也有了变化,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布局丰满,文字规整。
晚期,金文发展到高峰,点画写法、单字结构、章法布局都有严格的规律可循。
代表作品,如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
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
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金文在我国文字及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留传至今的数量十分可观,目前已经见到的铸有金文的铜器有4000件以上。
商周金文的单字共约3500字左右,可释者在2000字以上。
其构字方法完全可用“六书”作解释。
其中以形声字为最多,并逐步冲破了象形、会意造字方法的局限性,应该说金文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了。
殷周金文的书体,已经开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书法美有意识的追求。
三.先秦时期的手书墨迹殷商时代应该已有简册的存在,但由于材质的关系,在这些材料上书写的字迹,至今没有发现,因此商和西周的墨迹资料极少。
但春秋战国之后,墨迹存留逐渐多了起来,主要书写在三类载体上;玉或石、丝织物和竹木简之上,或朱书或墨书,运笔起止呈露锋状,点画两端尖锐而中间壮实,时有柔劲的弹性表现,与双刀书契的甲骨文较为接近。
1.盟书盟书是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建立同盟时埋在地下或沉于河水之中的誓约记录。
目前发现的有两件: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和1979年河南温县出土的《温县盟书》。
《候马盟书》计有5000余片,字迹清晰者约600余片。
《温县盟书》计有10000余片。
它们真实地保存了当时运用毛笔的方式和特点。
起笔常常用力下按,形成点状或斜切角状,收笔出尖,笔画呈首粗层细的形状,少数两头都用尖形。
写得严谨而爽利,点画之间一无生硬的阻隔感,隐带一种笔断意连的行气。
这两种写法比较容易控制笔锋。
描画多有倾斜,竖画亦不垂直,因而结体欹侧活泼,与金文的庄严面目大异其趣,有些形式因素,似乎已经开启了后来隶、楷、行、草等今体字的写法。
从这两件作品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修饰、调整,而比较自然地使用毛笔,则今体字的萌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今体字的点画、结构,正是为适应书写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2.楚简帛书楚简帛书的文字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起收笔锋运用的变化不大,笔画里弧形而且倾斜,富有动感;字形多取扁势、侧势,有一种自然随意的效果。
书迹点画舒展,具有灵动感。
与之相比,秦简文字已隶化,但还带有一些篆字的结构方式,书风则尚质实。
郭沫若认为,其“字体虽是篆书,但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有别,体式简略,形态扁乎,接近于后代的隶书。
它们和简书、陶文等比较相近,是所谓民间的‘俗书’。
”并肯定它们是富有生命力的。
现在文字学家通常认为隶书主要出于秦地,受其它地区影响较小。
但楚简帛书的存在至少可以说明,在楚地(以及秦、楚以外的其它地区)同样存在正体文字俗化、简化的趋势——这正如在秦以外的其它地区也存在小篆化趋势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或许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秦而是其它六国之一的任何一个国家统一中国,也会出现类似于隶书的新字体,它的特点也应当是简便适用。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古代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章节要点与思考:1、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密切关系。
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道路上, 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2、“契刻在文字之前”。
在整个古汉字使用时期,“契刻”都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
3、先秦时期,古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4、“甲骨文”和金文等这些最早的汉字已具备书法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光辉起点。
第二章、秦代书法艺术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前221年,结束了诸侯割据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结束了上古的封建时代和封建制度,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始皇帝)。
而这项制度一直传袭、影响到清代。
秦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各方面都实施了许多新的政策,这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秦代是书法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石刻之祖”。
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鼓形石墩上,故称为“石鼓文”。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
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
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
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
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