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讲义纲要及综述9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史纲要

(讲义)

李胜洪

一.先秦书法/二.秦代书法/三.汉代书法/四.魏晋南北朝书法/五. 隋唐五代书法/六.宋辽金书法/七.元代书法/八.明代书法/九.清代书法/十.近现代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者, 应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让我们通过文字记载、实物资料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总体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先秦书法艺术

中国文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关于汉字的起源,有伏羲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一.汉字产生与艺术萌芽

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1.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

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2.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契刻在文字之前”。在整个古汉字使用时期,“契刻”都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殷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甲骨文是早期书法的代表。用笔起止显锋芒,有轻重粗细变化,两端尖、中间粗,可视为书法最初的用笔形式,章法上,甲骨文多为纵成行,横则有列与无列并存,疏密错落,变化丰富。结字上既有对称美、重心稳定、搭配匀当,又有一字多种结构的变化美,复杂的组合而呈多样统一性,方圆结合,开合有度,表现出原始的书法艺术形式美。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或雄浑、或秀丽、或谨巧、或工整。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

等主要构成因素。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甲骨文结体长方,初定汉字格局,而其章法大多是纵有行而横列不拘,又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显露出原始文化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开从上至下书写的先河。

西周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凸出的阳文称为“识”。(还有三说:1、刻为款,记为识。2、款在外,识在内。3、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反刻,模范铸造而成。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铸造后的笔画特征既丰满又柔韧交接处显团点状。在章法上,以竖列直书、自右向左行文最常见。比甲骨文更为端庄而稳定,体势恢弘,笔画凝重,形成古朴、典雅的风格,并影响了西周金文。

&两周金文早中晚时期的区别:

早期金文较为简短,笔画还有明显的波磔,但行款渐趋齐整,尤其是西周大盂鼎。清道光年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大意为:康王向盂叙述了周初文、武等先王立国经验和商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处讼罚,治民保疆土,并赏赐盂酒、命服、车马及人鬲、庶人、驭等1709个奴隶。盂铸造的青铜鼎有2件,一大一小,分别称大、小盂鼎。小盂鼎己失,只留下铭文的拓片;大盂

表作。

中期,自穆王始,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不仅更多长篇,金文形体有根大改变。书风也有了变化,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布局丰满,文字规整。

晚期,金文发展到高峰,点画写法、单字结构、章法布局都有严格的规律可循。代表作品,如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金文在我国文字及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留传至今的数量十分可观,目前已经见到的铸有金文的铜器有4000件以上。商周金文的单字共约3500字左右,可释者在2000字以上。其构字方法完全可用“六书”作解释。其中以形声字为最多,并逐步冲破了象形、会意造字方法的局限性,应该说金文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了。殷周金文的书体,已经开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书法美有意识的追求。

三.先秦时期的手书墨迹

殷商时代应该已有简册的存在,但由于材质的关系,在这些材料上书写的字迹,至今没有发现,因此商和西周的墨迹资料极少。但春秋战国之后,墨迹存留逐渐多了起来,主要书写在三类载体上;玉或石、丝织物和竹木简之上,或朱书或墨书,运笔起止呈露锋状,点画两端尖锐而中间壮实,时有柔劲的弹性表现,与双刀书契的甲骨文较为接近。

1.盟书

盟书是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建立同盟时埋在地下或沉于河水之中的誓约记录。目前发现的有两件: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和1979年河南温县出土的《温县盟书》。《候马盟书》计有5000余片,字迹清晰者约600余片。《温县盟书》计有10000余片。它们真实地保存了当时运用毛笔的方式和特点。起笔常常用力下按,形成点状或斜切角状,收笔出尖,笔画呈首粗层细的形状,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