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4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生精力萃于此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著书立说,不免有点急功近利之
心;而在古代中国,史家写史,往往要花费毕生精力。郑樵和
万斯同是比较典型的两个史家。
郑樵是南宋初期的一个史学家。他的《通志》,是继《史
记》之后的又一通史名著。郑樵( ,字渔仲,号
夹漈,福建莆田人。郑樵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职业史家。当时,
读书人多以科考为目的,知识面很狭,只读基本的经史著作,
而郑樵则以博学、著述为己任。少年时代起,他便立志读遍古
人书,精通百家之学。他后来有一句名言,称“大著述者,必
第 287 页
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 。这句话很能体现
他的博学精神。为了排除尘世的干扰,集中精力学习,郑樵
岁开始,和堂兄郑厚一起,到城北的夹漈山中,筑了三间草
庐。岁时,一度下山,投书地方官,希望从政,报郊朝廷。
未果,重回山中苦读。后来,郑厚耐不住苦读生涯,参加了科
考,走上了宦途。郑樵则继续在山中过着枯淡清苦的读书生
涯,不分时间地拼命写作。山中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有时厨
房断烟火,所有这些困难,没有难倒他。郑樵是一个典型的
读书人,事业上高要求,生活上则是低要求,自言“夏不葛
亦凉,冬不袍亦温,肠不饭亦饱,头发经月不栉,面目衣裳垢
腻相重不洗” 。亲朋好友们将他视为痴人、愚人、妄人。
郑樵是一个经世型的学者。他推崇《史记》式通史模式。
如何写通史,他有自己的想法。司马迁以来的史家,写史偏重
人,于纪传化了较多的笔墨,而他则更重视写事。他认为“史
为国家之大典,当留意宪章”,即社会各项制度。同时,志也
是很难写的,“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至于纪传,则比
较容易,“纪则以年包事,传则以事系人,儒学之士皆能为
之”。所以,他写通史,轻纪传,重典志,明确以“寻纪法制己
任。这一观念,直接决定了他研史、撰史的特点。
①《通志总序》。
《郑樵文集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
③《通志总序》。
④《郑樵文集寄方礼部书》。
第 288 页
郑樵研史,花精力最多的是《二十略》。他这么重视典志之
作,除以上两个因素外,还和他持独特的想法有关。传统的想法,
志源于“三礼”。而他则认为,“志之大原,起于《尔雅》”。
他用这个标准,对历代史书之典志进行了衡评,最后的结论是
“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义” 。为了扭
转这种局面,他投入了全身心的精力。《尔雅》是我国早期的
一部百科辞典,里面牵涉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由于古代中国

自然科学很落后,学人有重人文、轻自然现象,所以,碰上
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时,往往不知所措,或者
简单地引《尔雅》释之,或者阙如。“此星名”、“此地名”、
“此草名”、“此兽名”等等,至于具体是何星、何地、何草、
何兽,则说不清楚。
自然科学对郑樵来说,也是一个生疏的领域。他为了搞懂
它们,花了几十年时间。他在山中住了年,对各门学问做了
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年为经旨之学, 年为礼乐之学,
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 年为讨论之学。
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了一系列的专题著作,计有九大类,
种。这就为他写作《二十略》奠定了基础。
南宋初期,个人写史的压力很大。秦桧当政时,曾有禁史
之令。为了减轻风险,他早在绍兴八年( 即上书方礼
部,希望得到政府的认可。到绍兴十九年( ,郑樵见修
史准备工作已做好,便从中挑选了部,徒步两千里,到临
①《通志总序》。
第 289 页
安(今杭州),向朝廷献书。他的辛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著
作被收藏于秘府。此举鼓舞了他,回到家后,更加发奋著述。
绍兴二十八年( ,高宗亲自接见。郑樵乘召对之机,献
上《修史大纲》。朝廷封了一个官给他。不久,遭人弹劾,出
任外官,允给笔墨用具,许其回家修史。此后,他集中精力,
删订初稿,删节旧史之纪传,成《通志》。绍兴三十一年
,他再次上临安献书。时高宗不在,由留守宰相接待,
授予编修。次年,高宗回朝,命郑樵进献《通志》成稿。惜樵
已病死家中。
《通志》全书共卷,其中帝纪卷,后妃传卷,年谱
卷,略卷,世家卷,宗室卷,列传卷,载记卷。是书
体例基本仿《史记》,所不同的是,改“ 年表”为“ 年谱”,改
“ 书”为“ 略”,仿《晋书》增加“ 载记”而已。是书起传说时
代的三皇五帝,纪传迄隋,略迄唐。作为一个宋人,修史不敢
及唐、五代,是为一大不足。
《通志》是继《史记》之后的一部不朽之作,它虽有这样
那样的不足,但他的“会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自班固以
后,多为断代史之作,间有作通史者,又多不成功。《通志》
是比较成功者,此后的《弘简录》、《续通志》、《清通志》正
是在其影响下续作的。
二十四史,作为历代正史,绝大部分是集体合作的产物。
除了主编,绝大部修史人员是默默无闻的,他们为修史而献
身。在二十四史中,《明史》是比较特别的一部。说它特别,
一是因为它的编修时间特长,前后化了近六十年时间;二是因
第 290 页
为它有一个特别的“副主编”,他就是著名

史家万斯同。布衣
万斯同修《明史》,是后人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万斯同( )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今宁
波)人。万氏家族,是清初甬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家族。万氏家
族的著名人物是万泰,他有八个儿子,人称“万氏八龙”。斯
同是万泰的第八个儿子,也是最为出色的一个。他的一生,大
体以康熙十八年为界,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岁之前,一直生
活在宁波。此后,到北京修史,直到逝世。
万斯同是清代浙东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是黄宗羲的
大弟子,受父亲的影响,万氏兄弟自少年时代起,便拜黄氏为
师。在黄氏众多的弟子中,万斯同是以史学见长的。斯同治明
史,是把它当作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来看的,“既生有明之
后,安可不知有明之事” 。
康熙十八年( ,清廷重开《明史》馆,江苏徐元文
任监修。万斯同因为和徐氏三兄弟关系密切,时正在徐氏家修
礼书,所以,也因此被举荐为纂修官。万氏答应后,即匆匆返
宁波,辞别黄宗羲,偕侄子万言,兴致勃勃地赶到了北京。但
当监修徐元文准备按惯例授他为七品纂修官时,斯同却又拒绝
了,这是为什么呢?无他,嫌权力太小。斯同进京修史,最大
的愿望是操纵《明史》的纂修,借史馆之力,以报先朝。斯同
是当时一流的明史专家,如何修《明史》,有自己的一套主张。
他是抱着强烈的使命感来修史的。结果,清廷只让他当一个普
①《石园文集》卷七《寄范笔山书》。
第 291 页
通的纂修官,负责写某一部分的初稿。这不仅不能实现他的修
史主张,而且有落入为清廷效力、背离自己遗民立场的可能。
于是,他选择了布衣身份,不入史馆,不署衔,不受俸。这个
选择是聪明的。
斯同拒绝纂修之任后,直接住在监修家中,替监修行使通
稿职责。斯同在《明史》纂修中,是怎样一个角色?这是后人
有争议的。据我的分析,也就是今天“副主编”一类的角色,
是个有实无名的史稿通稿人。清廷修史,汪由敦曾建议设通稿
人,协助总裁。他的意思是,总裁“一人精神有限,即临文不
苟,安保无讹?总裁先生机务殷繁,止可总挈大纲,别裁是
否,何暇覆案事实,一一用心!愚见应于纂修诸君内选学识深
邃、长于考据者四、五人,专事讨论。凡修过史稿,悉经参
阅,然后呈览,庶免舛错”。万斯同正是总裁请来审稿的学者。
万斯同儿子万世标也有类似说法。到了晚年,斯同因为目疾,主
要搞考核工作,属辞润色工作交由助手钱名世承担。斯同在北京
修史工作最长,总裁屡屡换人,而他却始终留用。在这余年
中,斯同的内心是不

愉快的,但为了明史纂修,他还是抛却了个
人的荣辱思想“,弃妻、子、兄弟不顾,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到了
明史纂修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