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住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段辨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
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回来,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闷,渴望挣脱压抑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心胸,在走出门外看到荷塘美景时,又生怕这只是自已臆想的一场梦,舍不得打破这场景,于是轻手轻脚走回家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体现了荷塘的宽阔,“田田的”叶子又体现了叶子的密度,“层层”的叶子说明了叶子之深。
形容词AA式的重叠一般用来表达强调、以及程度的加深,在句中可做状语和谓语。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说明了树的错落有致和茂密繁盛,同样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谓语等,也表程度的加深。
“粒粒”是量词的重叠,代表“每一”,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过后能和谐文章的音律,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语言便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精妙绝伦的比喻《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比喻的喻体,既有栩栩如生的人,也有形象逼真的物。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 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 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 潸潸了。” ——(选自于《匆匆》) 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 些,还有许多许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多用 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篇二: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 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 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 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有:静静地﹑悄悄地﹑ 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 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 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那么,朱自清先生他为什么 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 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悄然无声。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
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表体现。一方面作者他渴求着 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所以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 片天地。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 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惊起了家人。表面上写的 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同理, “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 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 去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 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 不愿醒”不愿意从梦中醒过来。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得。 所以“轻轻地”突出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 之情。
散文《荷塘月色》的叠词运用
散⽂《荷塘⽉⾊》的叠词运⽤散⽂《荷塘⽉⾊》的叠词运⽤散⽂《荷塘⽉⾊》之所以脍炙⼈⼝,誉满⽂苑,除了因为它具有含蓄的内蕴,精巧的结构、多彩的修辞外,还因为它运⽤了朴实⽽丰富的词语,就其运⽤的叠词便遍布全篇,这些词语的运⽤,正如⼀粒粒的明珠,⼜如碧天⾥的星星,光彩夺⽬。
全篇所⽤的叠词,可分为名词叠词、量词叠词、副词叠词、形容叠词等四类,下⾯试谈谈《荷塘⽉⾊》中的叠词的妙⽤。
⼀、名词叠词在⽂中的运⽤之妙本⽂中的名词叠⽤只有两个:“星星”“⽇⽇”,名词的叠⽤表⽰含有“每⼀个”的意思,:“⽇⽇”即“每⼀天”,“星星”表⽰“每⼀颗星星”,这两个叠词⽤得极好。
⽂章的开头,作者点出“颇不宁静”的⼼情之后,接着写出所想,“⽇⽇⾛过的荷塘,在这满⽉的光⾥,总该有另⼀番样⼦”,⾃然地引出夜赏荷塘景致的下⽂,同时,从这对另有⼀番样⼦的希冀中,可见作者平时⼼绪不是很平静,⽆⼼赏景,“⽩天⾥⼀定要做的事,⼀定要说的话”,不得不做,不得不说。
这个“⽇⽇”岁⽉是苦闷和⽆奈的!“⽇”的叠⽤,把作者持续处在不宁静的⼼情中的情景写了出来。
⾄于“⼜如碧天⾥的星星”,⼜是另⼀种情景,另⼀种情。
荷塘⾥缀着⽩花,在⽉光下,像碧天⾥闪烁的繁星,景⾊迤逦迷⼈。
如果这⾥的“星”不是叠⽤,那何以表达出迷离繁茂的景致呢,否则就只能给⼈⼀种孤单、虚幻的空空之感了。
⼆、量词的叠⽤带来的妙处量词的叠⽤是“乘起来”,表⽰的是量的增多,如“层层的叶⼦”、“⼀粒粒的明珠”、“缕缕清⾹”、“层层”“缕缕”都如“⼀粒粒”的⽤法,表⽰⼀层⼜⼀层,⼀粒⼜⼀粒,⼀缕⼜⼀缕。
这⾥不仅表⽰量多,⽽且还表⽰物态的情状意味。
通过运⽤这些叠词,作者把满塘荷叶、⽆数荷花、幽幽的荷⾹呈现在读者⾯前,给⼈⼀种浓郁的诗意,充实的感觉。
三、副词的叠⽤本⽂中有两个重叠的副词---“渐渐”、“悄悄”,这两个叠词都是⽤来修饰动词的。
“⽉⾊渐渐地升⾼了”,“渐渐”⼀词把⽉光冉冉升起来的形态描绘出来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运用之美学浅见作者:余春山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我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叠词手法。
其意义在于,不仅增强了了语言的音节美,感性地诠释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更为重要的是扩张了单位语言的内涵承载力,实现了单位的语言的增值。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单位语言,其传达的意项是有限的,其表达的向度也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一个单位语言的量词“颗”,它仅仅指示一种物体的存在样式,再如一个单位语言的形容词“曲折”它也只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和特征:但如果将这些单位语言进行叠加或交叉叠加,就能有效地改变其表意的单一性,从而提供与日俱增的理解域和想象空间。
如将“颗”叠加为“颗颗”,就不仅实现了数的增加,同时,作为双音节,读起来会产生一种音节美。
对“曲折”一词进行叠加,它不仅指示一种物体的样式特征,而且还指示物体或事物的态势,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還可以传达“优雅的、运动的、丰富的、轻柔的”意项。
结构主义美学认为,作家的创作不仅是承担改造自然(文学素材)的任务,同时刀要完成改造语言的任务。
文学语言与生活言语或自言语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语言是作家选用特定的组合方式将生活言语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成为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单位语言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是改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在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对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扩张语言的意项,具有积极的意义。
叠词手法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手段,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主要体现在对客物象的描绘中。
从形式上看,主要是通过单位语言(词)的叠加或交叉叠加,改变原有单位语言的单一态势,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式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语言向前运动的动力,正如乐曲的强弱变化作为节奏动运动的动力呈示在每一个单位音节里,而这些单位音节的维持和延续就构成了乐曲的旋律,叠词才法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美。
且看下面的例子(下画线为引者所加,下同):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月色 叠音词探究
《荷塘月色》叠音词探究凌金明叠音词具有音节整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音词,从而使《荷塘月色》产生了婉丽柔美的美感效果。
从《荷塘月色》使用的叠音词的词性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形容词,如: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全文共用了18个描摹形态的叠音形容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摹的准确。
例如第1句,如果你把“静静”改为“安静”或“宁静”,把“薄薄”改为“稀薄”或“轻薄”,就缺乏温馨美好的情境效果了。
又如第2句,如果你把“远远近近”和“高高低低”概括为“到处”,就会使荷塘四周由近及远的空间感、高低错落的立体感消失殆尽。
这些描摹状貌的形容词颇有《诗经》中“兼葭苍苍(渺茫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枝叶袅娜繁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飞满天的盛大貌)”的艺术效果。
二是量词,如:1.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 这些树将一片荷围住。
叠音式量词具有和婉亲切的特点。
如果把“日日”改为“每日”,把“层层”改为“各层”,便失去了和婉亲切的韵味。
其次,从本文使用的叠音词的结构形式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是“AA”式,如:1.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AA”二字式叠音词具有轻柔、细腻的特点,这一类叠音词在文中使用最广泛,单第四、五两自然段就有十多个。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篇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涧/脉脉不得语。
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
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荷塘月色中第六段的叠词,是以“荷叶”和“荷花”两个词进行了反复的重叠使用,如“荷叶上”、“荷叶满”、“荷花荷叶”、“荷塘里”、“荷影摇曳”等等。
这种反复的叠词使用,让这段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荷塘、荷花、荷叶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节奏感,使整个句子更加流畅优美。
在文学作品中,适当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验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荷塘月色第六段叠词的妙处还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叠词的音韵美,如“荷花荷叶”、“荷叶满”等,这些音韵的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悦耳的韵律感,使整个段落更具有诗意和韵律美,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通过叠词的使用,使得作品中的荷塘、荷花、荷叶等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记忆。
1/ 1。
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材解析
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材解析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材解析一、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参考答案】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
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惶之中。
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自清,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一法”,因为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
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
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外猎人在无边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一句话,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二、《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叠词,有何妙处?【参考答案】1.运用叠词描摹景物,生动传神。
如“田田”二字,把荷叶那“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粒粒”两字一叠,那未开放荷花晶莹剔透的形象仿佛跃然欲出:而“脉脉”一词赋予了塘中流水以情窦初开的少女般的情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更是在表现出树多,把这些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致送入了读者眼帘。
2.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
叠词的运用,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有的徐缓舒展,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回环婉转,可谓音韵丰盈,余音缭绕,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叠词的音乐美,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了诗的韵味。
3.叠词的运用表达效果契合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氛围。
文中的叠词多适宜用轻声的语调朗读,其轻柔的语调十分适合课文轻柔的情境,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绵延不绝,令人回味。
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参考PPT
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 阔而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
7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
了。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 5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 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
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 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 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
6
第三: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
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 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 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 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
2
篇二:朱自清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 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 容词﹑副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 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 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 有:静静地﹑悄悄地﹑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
叠韵无穷,妙用可究-《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之“叠词”联赏
传感觉 这路上阴森森的,……
效果
如临其境 凸显色泽
具体鲜明
动感十足 表达内心
小结
TEACHING STRATEGY
通过对表格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 1.以叠词摹声音,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以叠词着颜色,凸现出色泽韵致。 3.以叠词绘形态,使形象具体鲜明。 4.以叠词写动作,增强语言的动感。 5.以叠词传感觉,表达微妙的内心。
TEACHING STRATEGY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使用非常 普遍。叠词的妙用有:
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 魅力;
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 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 声声悦耳,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4.叠词还可使情感抒发丰富化。
二、学有所求:“叠词”妙用探析
TEACHING ANALYSIS
(三)删改叠词:深悟叠词作用
1.删除法: 比如《荷塘月色》1段: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迷迷糊糊地)哼着
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删除前后效果对比: 删除三个叠音词,慢慢地、柔柔地语句的舒展美消失了,还破坏了宁谧的
意境,而且月亮升高渐进的过程,妻子半梦半醒的状态,我不忍打扰的心 态都不能细腻描摹出来。
3
ABB、AA
二、学有所求:“叠词”妙用探析
TEACHING ANALYSIS
(二)赏析叠词:初明叠词效果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前后排为单位自行组成一个小组,根据“写作对象”,将
预习时勾画出的叠词进行分类,并赏析相应的表达效果。靠窗的同学负 责《故都的秋》,靠走廊的同学负责《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重点字词知识点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重点字词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重点字词知识点
叠词运用的作用:
加强语意,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1、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2、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孤寂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
4、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浮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代“浮”呢?泻照结论:“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
结论:
1、情景交融。
在写景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
2、用词准确生动。
“浮”“泻”“画”“笼”等。
3、运用叠字,有一种音韵之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章节和谐。
4、运用大量的比喻、通感等修辞,形象地描绘景物。
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
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文章一《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朋友,你要是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定会被那文中巧妙运用的叠词所吸引。
比如说“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些叠词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荷塘美景的想象之门。
你看“曲曲折折”,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你感觉到那荷塘不是规规矩矩的,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形状和韵味?它不是一眼就能看全的,而是充满了神秘和未知,让人想要去探索。
再来说说“田田”,一提到这个词,那满池挨挨挤挤、生机勃勃的荷叶仿佛就出现在了眼前。
它们是那么的茂盛,那么的充满活力。
还有“亭亭”,把舞女的裙形容得如此优美动人。
让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身姿婀娜的舞女,穿着飘逸的裙子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这些叠词啊,让整个荷塘月色都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荷塘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二《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咱今天就来聊聊《荷塘月色》里那些叠词的妙处。
你想啊,“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这“层层”俩字,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感觉到那叶子特别多,一层又一层的,特别厚实?还有“缕缕”清香,这“缕缕”就不是那种一大股子的香,而是一丝丝、若有若无的,轻轻地钻进你的鼻子,让你忍不住使劲儿去闻。
“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多美的画面啊!“静静”让人觉得这月光特别温柔,不闹腾;“薄薄”呢,又让那青雾显得特别轻盈,好像随时都会飘走似的。
这些叠词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在文字里蹦跶着,把那荷塘月色的美一点点地展现在咱们眼前。
它们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加细腻、更加真实,让咱们读着读着,就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片荷塘。
文章三《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嘿,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荷塘月色》里那些有意思的叠词?就拿“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来说吧。
“远远近近”的树,让你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一片树林,有的离得远,有的离得近,错落有致。
而“高高低低”呢,把树的姿态都描绘出来了,有高的树直插云霄,有低的树矮矮地趴在地上。
《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
《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作者:余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3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传世之作,是现代文学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
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
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
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遣词用语的习惯。
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匆匆》)……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说《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免费范文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
那么,朱自清先生他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谴词用语的习惯。
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选自于《春》)“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选自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选自于《匆匆》)……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
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形成音韵美﹑音乐美。
论《荷塘月色》中叠词英译
英
文: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 这 里 的 译 文“winding……water,what…… ”“layers of leaves”采用的是头韵法,达到音义相映, 时空延绵,形象通感,使译文有了音乐美,读起来仿 佛是在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十分享受。 三、结语 汉语叠词的英译是一门艺术,散文叠词的翻译பைடு நூலகம்更是要求译出散文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译者可以运用 翻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译文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 文。重叠词的翻译有时会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因此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争取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 并译出原文的风味。
(南京商校)
种辅音相同的现象, 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 英语中独特的方法来传达出汉语叠词的含义。然而,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外宣文本英译 研究
——以遵义市旅游外宣文本英译为例
王菲菲 何婧媛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国家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 2020 年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 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在中国 逐步成为旅游强国的前景下,恰当地对旅游外宣文 本进行英译已成为我国旅游战略所需,也成为翻译 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这些繁荣的景象背后 却存在着令人难以忽视的现实,那就是目前国内的 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总体质量较低,存在错译和不当 翻译等现象,难以达到旅游外宣推介的目的。因此, 笔者以遵义市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为例,研究功能 翻译理论对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翻译理论 1971 年, 德国语言学家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功 能翻译理论的雏形。赖斯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文本 功能应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译者应着重考虑翻译 的功能性而不是对等性。随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 密尔(Hans Vermeer)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 其基础上提出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 程,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由翻译的功能和预期目 的所决定。后来,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提出翻译行为论,指出翻译是一种 带有目的的行为,在翻译中,翻译的环境、翻译过程 的行为和参与者角色三方面相互影响并起着重要作
朱自清散文为何爱用叠词
一语文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通常会指出,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往往喜欢用叠词。
叶圣陶先生曾说:“他(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朱佩弦先生》)仔细阅读了朱自清的一些写景抒情散文,发现确实如此,从他早期的名作《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后来的《荷塘月色》《白马湖》《春》以及《欧洲游记》,他不仅使用而且另造了不少形态多样的叠词。
例如:“头涔涔”“泪潸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匆匆》);“垂垂”“黯黯”“富富丽丽”“疏疏”“郁丛”“盈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田田”“层层”“脉脉”“阴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垂垂”“峭楞楞”“缕缕”(《荷塘月色》);“曲曲折折”“大大小小”“满满”“软软”“闪闪烁烁”(《白马湖》);“偷偷”“嫩嫩”“绿绿”“轻悄悄”“绵软软”“密密”(《春》);“迷迷濛濛”“粼粼”“稀稀疏疏错错落落”“汪汪”“光光”“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白茫茫”“严严”“皑皑”“冉冉”(《欧洲游记・瑞士》)……为何朱自清喜欢用叠词?教师们通常会作出这样的解释:朱自清先生原来是诗人,诗人写作散文,追求词藻华美是很正常的,这是他个性爱美的体现。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叶圣陶回忆朱自清早期创作时说:“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我唯有身体力行,告诉我的孩子们老师爱你们,老师也爱写作——我们的人生太需要文字来帮助我们沉淀,我们的生活也太需要文字来帮助我们铭记,所以和文字做朋友吧。
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并且,没有之一。
如果,生活是一条河;如果,文学是一条河……如果孩子们注定要涉水过河,那么,我想,我该拉着孩子们的手,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岸上的指挥者。
让我们共同涉涉生活的水,共同寻找戏水的欢乐。
(无锡市山北中学)朱自清散文为何爱用叠词石 莉学者柳无忌后来回忆说:“我慕朱自清的名字而选了他的课。
浅谈《荷塘月色》中叠字的表达效果
浅谈《荷塘月色》中叠字的表达效果(重庆科能高级技校,重庆400030)【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传道授业解惑必有术。
这个“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学的美学欣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欣赏;叠字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有风格。
叠字,就其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来说,都是汉语特有的。
它具有语言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它标志着汉语词汇构词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力强的丰富性,它更表现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形象性。
《尚书·尧典》“汤汤流行之水,所在方方为害,又其势奔突荡荡然,涤除在地之物,包裹高山,乘上丘陵,浩浩盛大,势若漫天”。
显然“荡荡”是状其奔突之势,“浩浩”是写其漫天之形。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正是用《尚书·尧典》中的叠字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水势的。
《诗经》运用叠字的频率很高,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的近两百篇。
《文心雕龙·物色篇》有一段文字说得很好:“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融融’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情貌无遗矣。
”语言艺术要做到“情貌无遗”,就是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所知者深”才能“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这是很有见地的。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也真可谓“情貌无遗”。
《荷塘月色》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日日”为什么不用“每日”?“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实际上是表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远比“每日”“每天”要强烈,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由于“心里颇不宁静”,要“在这满月的光里”去熟识的荷塘寻找“另有一番样子,”那么为什么不用“天天”而用“日日”?那是因为心情与音韵协调,“天天”是平声,“日日”是入声,入声字就更可以抒写“心里颇不宁静”,入声字要“短促急收藏”嘛!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渐渐”,真是“居欢惜夜促,在蹙怨宵长”(晋张华《情诗》)。
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中国文学形式,源于南宋时期。
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可以用来表达感情和情绪,也可以用来描绘景色。
它的叠词形式可以把景和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剪接性更强,更容易表达。
因此,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很强,在中国文学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是描述景色。
这种形式的叠词特点是在许多景色中循环描述,从一种景色移至另一种景色,以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印象,把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景色之中。
因此,荷塘月色叠词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在描绘景色上更加逼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更深的感觉。
其次,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是表达情感。
叠词形式把景和情融为一体,由景色引出体会,并将情感融入其中,将情感描写得更加准确、得体。
因此,通过这种叠词形式,读者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本身。
第三,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是增强剪接性。
叠词形式着重于叠入,强调相似的内容在连接中的重复,在一段文字中再现出另一段文字,使文章具有紧密的剪接性。
这样的文章不仅简洁、富有层次,而且易于阅读,使读者能够更容易抓住作品的主旨。
总之,荷塘月色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十分强大,它的叠词形式可以更准确地描绘景色,增强剪接性,并可以把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本身。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今天仍然非常有影响力。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叠词赏析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叠词赏析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很多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同时读起来又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
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传世之作,是现代文学中散文的精品,是美文中的美文。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
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
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副词有:静静地﹑悄悄地﹑轻轻地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等。
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散文,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词,实为罕见。
那么,朱自清先生他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叠词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由:
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可算是朱自清先生进行散文创作时谴词用语的习惯。
除《荷塘月色》一文以外,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
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选自于《春》)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
——(选自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
——(选自于《匆匆》)
当然,他的散文有大量叠词存在的地方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这里就不再一一地列举了。
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层层”﹑“星星”﹑“缕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
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形成音韵美﹑音乐美。
再加上“有……的,有……
的;”“正如……,又如……,又如……。
”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第三: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
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用语平实自然,描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阔而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它们传神的描绘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
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也加强了夜色的浓厚气氛。
“重重”写出了树的繁多和茂密。
“阴阴”则画出了树的色泽,如烟似雾,显得朦胧不清,黑黝黝的。
“隐隐约约”写出了顺着树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带远山”,只是这些远山看得并不清晰,给人以朦朦胧胧之感。
同时,这样写,也照应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郁郁”的树及“阴森森”的小路。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悄然无声。
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表体现。
一方面作者他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所以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
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
甚至怕惊起了家人。
表面上写的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
同理,“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
“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
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不愿醒”不愿意从梦中醒过来。
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得。
所以“轻轻地”突出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