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间套作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间套作课件
种类
时间间套作
在同一土地上,不同时间种植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在 冬季种植小麦,然后在小麦收获
后种植玉米。
空间间套作
在同一土地上,不同空间种植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在稻田 中种植水生蔬菜。
品种间套作
利用不同品种的特性进行间套作。 例如,将耐旱作物与耐水作物间套 作,以充分利用水源。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间套作需要农民具备较高 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05
间套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技术创新
1 2 3
智能化监测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 测间套作作物的生长状况,为精准管理提供依据 。
智能决策系统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决策系统,根据作物生 长数据和环境因素,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 建议。
间套作课件
目 录
• 间套作的定义与原理 • 间套作的种类与模式 • 间套作的应用与实践 • 间套作的效益与影响 • 间套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间套作的定义与原理
定义
定义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合理 安排种植顺序和种植方式,使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促 进、互利共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一种农业种植模 式。
无人机与机器人应用
利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进行高效的植保作业、数据 采集和巡田管理等,提高生产效率。
模式优化
种植结构优化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间套作种植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和发展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产出率,增加种植效益。
适应性种植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因地制 宜地选择适合的间套作作物组合和种植模式。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复合种植在耕地上的方式,与这种种植方式有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等。
1、间作套作的概念(1)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其特点是群体是结构复杂,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种管、收也不方便。
(2)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都有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前者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小部分,后者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
套作先用生长季节不同的两种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两者互补,使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提高全年总产量。
2、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3、间套作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
如水稻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
其次,要求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
例如,植株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
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第四章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 2.种子处理 使播种后发芽迅速整齐、出苗率高、苗全苗壮。
晒种 播前翻晒1-2天,可以增进种子酶的活性, 提高胚的生活力,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消毒 石灰水浸种、药剂浸种、拌种
1%的石灰水浸种是利用石灰水膜将空气和水中的 种子隔离,是种子上附着的病菌得不到空气而闷 死。
浸种催芽 • 种子发芽除种子本身需有发芽力外,还需一 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 浸种是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让种子吸足 水分。 • 催芽是人为创造一个适宜温、湿度,使种子 发芽。 • 种子吸水不足,则发芽率低,但吸水过度却 会使养分外溢,播后易烂钟。 • 浸种时间和催芽温度,随作物种类和季节而 异。
(1) 窄行条播 行距一般15-20cm
(2)宽幅条播 在播幅内撒播,幅间为空行,有利于提高播种密 度,便于田间管理。
(3)宽行条播 凡植株高大、营养面积大、需要中耕的作物,如 玉米、高粱等多采用之,行距一般为45-75cm。
(4)宽窄行条播 又称“大小垄”或“对垄”。
窄行可以增加植株密度,宽行便于田间管理,并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通风透光,高产田常利用这 种播种方式。
催芽时间(天)
2—4 6—7 5—6 1.5 1.5 1.5 1.5 2—3 2—3 5—7
— — — — — — 2—3 2—3 6—8 2—3 6—8 4—5 4—5 1—2
种子包衣 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 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
(二)播种期 一定地区的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播种期。 适宜播种的作用: 1.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 2.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 低高温、阴雨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因素,实 现高产优质; 3.为后茬作物适时播种创造条件,达到全年增产。
间套作栽培技术
间套作栽培技术
间套作栽培技术是一种种植作业技术,主要是在同一个田块内相继种
植多种不同的作物,使得地力充分利用,垄沟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可
以避免土地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土地质量的下降。
这种技术是一种复合农
业技术,主要是不同作物之间的生长环境差异性,利用这种土地植被受到
的日照、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因素的变化,实现作物间的天然调节,使得其生长繁殖得到充分发挥。
如何利用间套作栽培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具体的技术方法:
1、种植高中低三种作物,促进土地充分利用;
2、在相邻的三条垄沟上种植不同的作物,避免品种单一,容易染上
病害;
3、利用垄沟的空间,种植毛豆、茄子、贝贝红等蔬菜,增加土地产量;
4、将多个作物的需求相互补充,促进生产性物资的高效利用;
5、通过间套作法将各种作物优势相互结合,使其充分发挥。
间套作种植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减轻对土地和环
境的压力,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种植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农民在
选择种植作物时要根据本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采取不同的
种植方案。
同时,在间套作栽培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作物之间的生态和相互
关系,避免种植不合适的作物从而降低产量。
(4)间套作的技术要
(三)少耕和免耕 1、少耕 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 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2、免耕 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在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 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及农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 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少耕、免耕的基本做法
(1)用生物措施代替土壤耕作
(4)果、粮、菜间作
2.主要套作类型
(1)小麦玉米套作 (2)小麦春棉套作 (3)小麦花生套作
3、立体种养模式
稻鱼种养
玉米食用菌模式
三 轮作与连作
(一)概念
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农作 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 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 式。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的,也称为 连作。
三、田间管理
(一)科学施肥 (二)查苗补苗
应遵循用养结合、需要的原则、经济的原则
(三)间苗定苗
(四)中耕培土 (五)灌溉排水
(六)防止病虫草害
四、收获和贮藏
(一)确定收获期 收获适期为生理成熟期。如棉花、油菜、豆类、
1、种子、果实 花生
2、块根、块茎类 地下贮藏器官膨大基本停止,地上再生新叶趋 于停止、转黄時收获。
(四)浸种催芽 催芽温度一般25℃-35℃为好。分为高温破胸、 适温长芽、低温炼芽3个过程。
(二)播种
1、确定播种期
2、确定播种量
3、采用适宜的播种方式 撒播 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然后覆土,多用于育苗。
条播 在畦面按一定距离播种,种子在土壤内成行分布,或直接用条 播机播种 点播 穴播或丛播,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开穴播种,每穴播种一至数 粒种子 精量点播 将单粒种子按一定距离和深度准确播于土内,获得均匀一 致的发芽条件,促使每粒种子发芽,达到苗齐、苗全、苗
第四章--3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
• 这说明分蘖的消长不仅是植株个体特性 的表现,而且还与群体的大小有关。
• 当某处缺少几株时,其周围的个体会生 长发育更旺盛,以弥补空缺,这就是群 体自动调节能力.
一、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
(2)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及个体内器官间的关系 Ø群体的结构和特性是由个体数及个体生育状况 决定的,而个体的生育状况又反映出群体的影响。 Ø这是因为群体内部诸如温度、光照、CO2、湿 度、风速等环境因素,是随着个体数目而变化。 群体内部的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单株数目和生 长发育。
➢ 稻、麦、油菜的结实层在上部,花生的结实层 在下部(土中),玉米的结实层在中部,大豆棉 花的结实层上、中、下部均有分布。
➢ 结角层结构质量直接反映产量与品质。复合群 体还包括间套作作物间的空间配置。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
1. 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保穗(果)增粒 增重;
作物栽培的对象是作物群体,在作 物生产上就必须根据作物群体与个体及 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采 取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调控群体发展 过程,提高群体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 能力。
一、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
2、作物群体的特点
(1) 群体结构、特性及自动调节功能
Ø禾本科作物同一稻麦品种,同时播种的植株,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密度较大的群体中, 其分蘖数目会较早达到高峰,且分蘖高峰维持时 间较短;相反?
➢ 流则是指控制养料运输的器官―输导系统。 ➢ 但是,源库流三类器官的功能不能截然分开,
而是可以互相转变或替代。
三、作物群体的源库流
源与作物产量
第三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
一、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三、作物群体的源库流
《蔬菜栽培学》复习题资料
《蔬菜栽培学》复习题资料09园艺《蔬菜栽培学(上)》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蔬菜的定义及其作用蔬菜是指一切可供佐餐的植物总称。
包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少数木本植物以及食用菌、藻类、蕨类和某些调味品等。
蔬菜具有以下作用:2.试说明蔬菜的生产方式和栽培特点。
生产方式:自给性、商品性、专业化、季节性蔬菜生产。
栽培特点:①种类繁多,食用器官多样化。
②对栽培条件要求高,需精耕细作。
③绝大多数需育苗④保护地栽培。
⑤采后处理。
第二章蔬菜生物学基础1.试述蔬菜作物的几种分类方法及其对蔬菜栽培的意义。
分类方法:植物学分类法、食用器官分类法、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意义:①植物学分类法能了解各种蔬菜的亲缘关系,在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种、及种子繁育方面有重要意义。
②食用器官分类法对掌握栽培关键技术有一定意义。
③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将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基本相似的蔬菜归为一类,综合了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比较适合生产上的要求。
2.农业生物学分类中,哪几类属于喜温性蔬菜?哪几类属于耐寒性蔬菜?喜温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薯芋类、水生蔬菜。
耐寒性蔬菜:白菜类、甘蓝类、根菜类。
3.简述蔬菜作物的八大起源中心及其代表作物(最少记2-3种)。
①中国中心:白菜、芥菜、萝卜、丝瓜、竹笋②印度—缅甸起源中心:黄瓜、苦瓜、丝瓜、茄子、苋菜③印度—马来西亚起源中心:冬瓜、山药、生姜、黄秋葵④中亚西亚中心:菠菜、蚕豆、洋葱、大蒜、芫荽⑤近东中心:甜瓜、莴苣、胡萝卜⑥地中海沿岸中心:甘蓝、芜菁、芹菜、石刁柏⑦阿比西亚中心:西瓜、甜瓜、豇豆、扁豆、豌豆⑧中美中心:番茄、辣椒、南瓜、菜豆6.诱导耐寒性蔬菜生殖生长的条件有哪几个?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商品菜栽培和采种栽培有何指导作用?条件:低温春化、长日照,其中低温尤为重。
商品菜栽培要抑制其生殖生长,栽培期要避开低温,防止通过春化。
采种栽培则要促进其生殖生长,满足低温、长日条件,促进抽臺开第三章蔬菜园艺技术基础第1节蔬菜种子1.简述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纯度、净度、千粒重等概念。
4 间套作
0 0 两个种群彼此不受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 竞 争 :直 接 干 涉 型 - - 两 个 种 群 相 互 直 接 抑 制
3 . 竞 争 :资 源 利 用 型 - - 两 个 种 群 在 资 源 缺 乏 时 间 接 抑 制
4. 偏 害 作 用
- 0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不受影响
5. 寄 生 作 用
+ - 种群 1 个体通常较 2 小
套作(relay cropping),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 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有行间套种、带状套种、连环套、 整田套(下茬作物混种在整个前茬田间)。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处,套种每种 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4 间套作
§1 间套作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6. 捕 食 作 用
+ - 种群 1 个体通常较 2 大
7. 偏 利 作 用
+ 0 对种群 1 有利,对种群 2 无影响
8. 原 始 合 作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无依赖关系)
9. 互 利 共 生
+ + 对两种都必然有利(有依赖关系)
2~4: 负 相 互 作 用 — 竞 争 ( com petition) ; 7~9: 正 相 互 作 用 — 共 生 ( sym biosis) ;
n Yi
LER Yii 4 间套作 i1
§1 间套作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三、间套作效益计算
例: 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大豆产 量56.8kg。玉米单作的产量为371.7kg,大豆 单作的产量为75.3kg。 则玉米+大豆的土地当量比
间套作立体种植模式设计PPT课件
(1)使用前观察电表的指针是否指于零点, 如有偏移可轻轻调整电表上的机械零螺丝, 使指针回到零点的位置。
.
12
(2)校正开关”置于“零点”的位置,慢 慢调整“粗调”及“细调”两个旋钮,使 电表指在零点的位置。
(3)将测杆插在插座上,上端的螺塞压紧 使探头密封,“校正开关”旋至“满度” 位置,慢慢调整“满度调节”旋钮,使电 表针指在满刻度的位置上。
(3如果敏感部件—热球上有粉尘,可将探 头在无机乙醇中轻轻摆动,去掉粉尘,切 不可用刷以及其它用具清洗,以免损坏热 球及使热球位置改变,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土壤湿度测定。用取土法或目测法。
.
15
4、观测资料的整理
在完成各个测点及观测内容后,首先将多项观 测记录进行误差订正和查算,并检查观测记录 有无陡升或陡降的现象,找其原因决定取舍,然 后计算读数的平均值,最后查算出各气象要素
(4)然后再拨动“校正开关”置于“零位” 的位置,慢慢调整“零位粗调”和“零位 细调”旋钮,使电表指针回到零点位置上。
.
13
(5)经以上步骤后,轻轻拉动螺塞,测杆 探头露出,即可进行观测。测定时,使测 头上的红点面对风向,从电表上读出风速 的大小。因风是阵性的,指针左右摆动, 所以定出所需测定的时间内读数次数(一 般在1--2分钟内读十个数),再取平均数, 最后根据所得的平均数查仪器所附的校正 曲线,得出被测风速。
.
17
七、思考题
1、取实测中的时间、测定位置(高度或深 度)作出间套作模式,单作条件 一天内 的光强变化曲线或模拟方程(列表亦可) 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湿度、风速的差异。
2、根据测定资料,对单作与间套作复合群 体的植株状况与农田小气候作出综合评价。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完整word版)耕作学复习题
绪论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二、填空12、种植制度包括、、等方面.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是非题1、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我国耕作制度的中心目标。
二、选择题1、粮食的安全系数2、恩格尔系数3、精确农业中“3S”技术4、我国耕地红线5、弱筋小麦与强筋小麦三、填空1、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
2、宏观调控功能的意义(1) ,(2),(3) 。
3、世界各地农业的基本历史进程是从到再到。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1),(2),(3),(4),(5) .5、21世纪世界农业将、、、、、等类型发展。
6、新时期农业向多功能发展,有“5F”功能:(1) ,(2),(3),(4) ,(5) .7、我国农业的特点是(1) ,(2),(3) ,(4) .8、种植业生产目标可概括为“十个字":,,, , .9、新农村建设是按照“、、、、”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农业规模效益的途径:一是,二是。
11、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四个途径:(1),(2),(3),(4)。
12、持续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指、、等方面。
123、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1),(2),(3),(4)等。
14、在营养管理上,提高肥料利用率采取的措施有:(1),(2),(3)。
15、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应当注意两个原则:一是 ,二是。
16、科学发展观是指、、、地发展。
四、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2、养地制度五、简答题1、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是什么?简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建立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第二章作物布局一、是非题1、农村产业结构2、C4作物与C4作物3、耐荫作物4、喜湿润型作物5、短日作物与长日作物二、选择题1、纬度、海拔与温度的关系2、作物CO2的补偿点3、作物耐寒性的强弱4、作物耐热性的强弱三、填空1、作物布局的意义主要有(1),(2) ,(3),(4) 等.2、作物布局的原则:(1),(2),(3) ,(4)。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一、间套作生态种植模式原理间套作耕作体系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之一,也是现代生态种植最常见的基本模式之一。
间套作种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可称为立体农业。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保留下来的传统优势间套作种植体系具有物种多样性丰富,种间互作条件合理,产量品质突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特点。
其种间互作是正确搭配间套作物种的关键参考因素,种间互作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间竞争作用和种间促进作用,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前者大于后者,则表现为间作劣势;后者大于前者,表现为间作优势。
从空间角度将其划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两部分种间互作。
1.间套作物种间地上部种间互作植物间合理的间套作搭配模式因其明显的间作优势而被种植者保留下来,间作优势被认为是植物间种间促进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通过种间资源的竞争与分配如何达到种间促进作用的呢?植物地上部种间资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间等,高杆植物为喜阴植物营造了弱光遮阴环境,同时减少了田间杂草带来的竞争,空间生态位得到合理分配,产生互惠共生的结果,如半夏、苍术、柴胡与玉米的套作。
有研究发现在植物互作中增温通常会削弱种间、种内竞争。
天麻与板栗相间作的实验表明,层叠的树冠可以阻挡阳光直射,降低温度、保持湿度,为喜凉爽湿润的天麻和密环菌创造了适宜生境,最终促使天麻产量提高。
合理间套混种使复合群体叶群分布趋向理想,群体内消光系数变小,形成合理的冠层分布,提高光照叶面积指数,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使得复合群体获得高产。
在分配不合理的窄行模式下,光合生理指标下降。
种间互作还包含了植物间传递的化学物质,植物挥发到空气中的化学成分,作为植物间的化学通讯物质,可诱导自身或邻近植物作出化学防御行为,如茉莉酸甲酯、乙烯、水杨酸甲酯,有助于驱散害虫,体现出植物种间互作的间作优势。
第四章 杂草的防治方法
二、综合治理地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综合治理的前提条件
1 调查主要杂草的分布、发生和种类与动态规律, 明确优势种、恶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草的生物学、树突学、杂草 的危害程度和防治的经济阈值。
2 摸清本地区传统的治草习惯、措施、现行杂草防 治的技术、经济条件以及进一步提高杂草综合防 治水平的条件。
3 在确定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低耗的持续农 业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体系基础上,找出有利 于控制杂草的措施环节,加以强化与杂草防治 体系相衔接。
第四章 杂草防治的方法
第一节 物理性除草
一、人工除草(manual contuol): 人工拨出、割刈、锄草等措施来 有效防治 杂草的方法
二、机械除草(mechanical control):在 作物生长的适宜阶段,根据杂草发生和危害 的情况,运用机械驱动的除草机械进行除草。
除草机械包括:中耕除草机、除草施药机、 用于耕翻、兼有除草效果的耕翻机械如电耕 犁、机耕梨、旋耕机等
(二)耕作栽培治草
1.耕作治草:借助土壤耕作的各种措施,在 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消灭杂草幼芽、植 株或切断多年生杂草的营养器官。“间歇 耕法”(立足于免耕,隔几年进行一次深 耕)
2. 覆盖治草:在作物田间利用有生命的植物 (作物群体、其他)或无生命的物体(如秸秆、 稻壳、泥土或腐熟有机肥、水层、色膜)在一 定的时间内遮盖一定的地表或空间,阻挡杂草 的萌发和生长的方法。(作物群体覆盖抑草、 秸秆覆盖、腐熟有机肥和干土覆盖)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杂草的萌发和生长, 减轻杂草对作物生长的干扰和危害。
第三节 化学防治
利用一些除草剂进行防治杂草,它在现在农业的丰 产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目前农药的格局:除草剂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抗除草剂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将改变除草剂的应用 格局。 草甘膦、草丁膦等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1. 引言1.1 农作物间套作的含义农作物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或同一季节内,栽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活习性、生长节奏、栽培要求不同的作物,使它们在同一地段内、同一季节内或不同季节内相互协同,互相促进,达到互惠互利、提高综合效益的一种种植方式。
农作物间套作是一种多权衡效应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利用不同作物种类、生物特性的差异,通过复杂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农作物间套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作物的互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资源的过度耗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农作物间套作通过多样性和薄片性的资源利用、食物利用和病虫害及其天敌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1.2 农作物间套作的意义和作用农作物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通过各种作物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达到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的一种种植方式。
农作物间套作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多种作物,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田多元化种植,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2. 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不同作物之间的交替种植可以减少某一种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减轻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3. 优化土壤环境:采用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浪费。
4. 提高农田经济效益:不同作物之间相互配合,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种植成本,还能够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作物间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农业种植中,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物生产——间混套作
棉花西瓜1来自请说出下面 四幅模式图 个代表那种 2 耕作方式?
绿豆
高粱
小麦
3
玉米
4
小麦
总结间混套作的增长
原因?
从空间时间作物生长特点等方面
第四章 作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第一节 单作与间混套 作
武安职教中心 陈伟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的概念 2 掌握间换套作的技术要求增产原因, 3 了解在间换套作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4 了解间混套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能识别 出各种耕作模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 业技术给个进步的责任感
单作
单作:在一定时期内在同 一时期内种植一种作物的 种植方式。 特点: 群体结构单一,对环境条 件要求一致; 生长期一致,便于管理与 机械化作业; 对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 件利用不够充分。
间作
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 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 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的种植方式。 方式:条带状间作、农林间作 特点: 集约利用空间 带状便于机械化作业,比分 行提高工作效率 常用“//”表示
混作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 期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 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优点:简便易行,集约利 用土地资源。 缺点:作物间距小,分布 不规则,不便管理;要求 作物生态适应性一致。
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 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 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 植方式。 优点:充分利用时间延 长作物生育期提高复种 指数避免自然灾害。 缺点;多靠人工操作, 下茬作物易染病害 常用“/”表示
第四章 作物种植制度教材
3.制定作物布局的决定因素
(l)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基础 (生产地点与区域化、比较利益原则)
(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是导向 (3)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保障
4.制定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区域发展 (2)因地因时制宜,发挥自然优势 (3)坚持土地的用养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适应当地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5)坚持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种加结合,实现
4.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发展多熟复种,有 无充足的劳畜力和机械 化条件,也是复种成败 的重要因素。在热量、 水利和肥料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劳力负担和机 械化条件则是决定复种 的重要依据。
5.技术条件
1)作物组合技术 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 利用生育期短的作物代替生育期长的作物 开发短间隙生长期的作物 再生栽培
混作在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于分别管理,并 且要求混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
混作和间作都是于同一生长期内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作物在田间构成复合群体,是集约利用空间 的种植方式,也不计复种面积。
4.套作
指在前季作物生育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 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套作能充分利用时间,延长作物的生长 期,提高复种指数,是集约利用生长季节的 种植方式。
2)争时技术
采用育苗移栽、套作方式, 从而弥补本田生育期的不足及 解决前后作季节矛盾。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录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观点: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 要点 ] :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观点: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此中的相互联系、共同演变、调理控制和连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门路。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观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门路。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因素构成;②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限制;③因素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构成成分不一样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色: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构造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观点:是指在必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经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色:一个完好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要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据有必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拥有必定的均衡关系。
(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 4)生态系统的构造的观点[ 要点 ] :指生态系统中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散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色。
三种构造:物种构造、时空构造和营养构造。
( 5)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指在人类的踊跃参加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合理的生态构造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变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构成: 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理者与主体花费者——人类), 2.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4)生长阶段与光能利用 ①作物生长初期,植株个体小,叶面积小;特别是苗期生长 较慢而时间较长的作物在此时期漏光更为严重。 ②生长旺盛阶段,植株基本定型,枝叶繁茂,叶面积指数大 最大值,田间封垄光停留在作物顶层平面状态,透光性差。 单一群体上层的光和强度超过上层叶片的光饱和点,形成对 光能的浪费。 ③生育后期,由于植株个体衰老,部分叶片枯萎脱落,叶面 积指数减小,再次出现漏光损失。 在单一群体中,由于漏光损失和光饱和浪费,作物一生 中对自然光热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从而也造成了对水肥等人 工投入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是单一群体不可避免的共性。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二、复合群体中次要竞争关系和主要互补关系
1.自然群落中的植物是自然复合群体
在自然群落中有空间上的分层性和时间上的
演替性,保证了植物能更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
相互间关系表现为次要的竞争与主要的互补关系。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1)互补:几种植物互为补充的利用光、热、水、养、气等 环境生态因子。 (2)偏利作用:某种植物由于他种植物的存在,得到了有利 的生存条件(减少病、虫、杂草的危害;攀援生长;吸收、 同化他种植物的分泌物等),而对他种植物并无伤害。 (3)互利共生:种间彼此依赖,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
农家院立体种植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立体种植 林 农 间 作 林 药 间 作
林 草 间 作
林 花 间 作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橡胶树茶树立体种植
(六)立体种养multistory cropping and raising
1.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与鱼类 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 济价值的水生的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 2. 前者如玉米(甘蔗)和菇菌﹑稻和鱼共同种养,后者如藻 (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
(2)北魏《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桑 园间作绿豆、小豆。 2. 面积不断扩大,分布广泛
除西藏、青海两省未见资料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 有分布。从地貌类型看,平原、山区、水田、旱地、都 有采用。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3. 类型多样,局部走向规范化 立体种养技术的规范化,有利于保持和提高现代 的运用水平,有助于向运用得高的和深度发展。 4. 集约种植水平提高。 (1)多作物、多层次程度加强; (2)较为普遍的引进现代化科学技术; (3)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产量效益、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3)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 反映间混套作对土地的利用效率 Yi LER Yii Yi—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的i个作物的实际产量; Yii—该作物在同样面积上的单作产量 LER>1说明增产,间混套作有利,>1的幅度越高, 增产效益越大。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2. 优点 (1)不仅能阶段性的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 延长后作物对生长季的利用。 (2)在一年两熟不足,但一熟有余的地方可通过套 作实现一年两熟。 (3)间(混)作主要是集约利用空间,套作主要是 集约利用时间(季节)。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五)立体种植multistory cropping
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 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1.特点: (1)套作时两作物的共生期不得超过任一作物全生 育期的一半。 (2)群体内既有种间关系,又有种内关系。 (3)第二种作物在头一种作物进入生殖期后,收获 期之前种植。 (4)套作各作物的种植面积计入复种面积。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分行间作:指两(多)作物隔一行相间种植。 分带间作:指两(多)作物隔几行呈带状相间种植。 分带与分行间作相比,分带便于管理,便于田间作 业,更适应机械化或半械机化,因而能提高劳动 生产率。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1. 特点: (1)间作是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 群体内既有种间关系,又有种内关系。 (2)间作时两作物的共生期至少超过其中任何一 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互补作用和利用环境资源,削弱竞争作用; (3)提高复合群体的生产力。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第三节 合理间套作的增产原理 (作物间的互补作用) 一、空间上的互补 合理的作物间混套作是将空间 生态位不同的作物进行组合 (1)形态上一高一矮,或叶形上一 圆一尖,或叶角上一直一平;
(2)生理上一阴一阳;
(3)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一早一晚; (4)兼有其中某几种情形。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4.协调不同作物争地争时的矛盾 (1)协调粮食作物与棉、烟、菜、药、绿肥及林果 之间的矛盾; (2)协调陆地作物与水生动植物之间的矛盾。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三、中国间混套作发展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1)战国西汉《氾胜之书》“每亩以黍(shu)、椹 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
立体种植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包括木本)从空间和时间上多层次同时集约利用环 境资源的种植方式。 1. 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 资源种植的特点,都有构成复合群体的阶段 2.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梯度)分带组合种植。 如在半湿润低山、丘陵地区,山顶种树、山腰种草 (果)、山脚种粮(菜)等。 3.立体种植中会同时包括间混套作,间、混、套 作也是立体种植的总称,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更高。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2.弊端:难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密度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同种作物个体之间的生长状况比较一致,其根系分 布深度和茎叶伸展的高度都在同一个水平,对生活条 件(各生态因子)的要求和反应都一样。当密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个体间对生活条件的竞争比较突出和尖锐, 如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受到极大的限制,单位面积上的 产量有限。 (2)密度与光合作用 在五个生态因子中,光能条件的竞争是人为不能控 制和解决的,而光合作用的大小又直接影响着最终的 产量。
(2)在一生境中存在相似的物种,但需要其空间、时间、营
养或年龄生态位的分离; (3)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才能缓和和减少竞争。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3.间混套作的复合群体对生态位的利用 (1)物种应尽量在分布、形态、生理、高度、年玲、
营养、时间等方面要有差别,即选择生态位上有
差异的物种或品种;
(2)各物种分别占领相应的生态位,才能充分发挥
第五章
间
套
作
2.间混套作组成的作物群体是人工复合群体 摹拟自然群落的分层性和演替性。
合理选择作物种类,运用田间管理技术,能
动的发挥种间的互补作用,削弱、抑制种间和种
内的竞争。体现为互补为主,竞争为辅。充分利
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3.A、B两种作物间混套作总产量与单产A+B总产量比较: (看见混套作是否合理可行) (1)A多增,B少减,大于A+B单作,多采取推广; (2)A增产,B增产;大于A+B单作,最理想,但难以实现; (3)A少增B多减,小于A+B单作,间混套不成功; (4)A减B减,小于A+B单作,间混套不成功。
耕作学
第四章
复
种
第二节
间套作的群体观点、理论和方法
运用群体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指 导种植方式的革新,才能收到良好的 效果。 单一群体和复合群体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一、单一群体难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易造成对资源(自然、社会)的浪费 1.单作好处:便于管理、机械化操作、无种 间竞争;大面积、精细耕作可获高产(发达 国家多为采用)。
(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可看作广义的互补关系)
(4)竞争:两个或多个生物争夺同一环境资源。同种个体间 的种内竞争(在单一群体中普遍存在);不同种个体间的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与种内竞争同在复合群体中)。 在稳定的群落中,种间的关系体现为互补为主,竞争为 辅。(相互依存的正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负相互作用)
耕作学
1.特点 (1)不同作物在田间的分布不规则,要求混种的 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 (2)混作为人工复合群体,群体内既有种间关 系,又有种内关系。 (3)集约利用空间。 (4)混作作物不计入复种面积。 2.优缺点 (1)混作能充分利用株间空间 (2)不便管理,不便田间作业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四)套作relay cropping
(1)
(2)
(3)
(4)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三、促进复合群体间的互补关系,减小竞 争强度
间混套复合群体间互补关系的生态位理论:
利用生态位理论,促进间混套作复和群体作物 间的互补关系,充分利用空间、时间、营养、等资 源,减少竞争,发挥群体增产效应。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1.生态位:生物在群体中的分布与功能,是生物在完成其正 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得对环境的综合适应性。这种分布与 功能表现在空间生态位、时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等方面。 2.生态位理论: (1)在复合群体中,不存在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3)密度与群体中CO2的关系 种植密度较高,通风不良,夜间散温较慢,群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