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混套作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耕作学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当代⼈的需求,⼜不对后代满⾜其⾃⾝需求的能⼒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个区域或⽣产单位作物结构和配置的总称。
3、轮作: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种植⽅式。
4、免耕:⼜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犁、耙整理⼟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育期间不使⽤农具进⾏⼟壤管理的耕作⽅法。
5、茬⼝:是指在连轮作中给与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时⽇积:指作物维持⼀定叶⾯积的数⽬与叶⾯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指在⽥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为⽬的的⼟地利⽤。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个地区和⽣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地当量⽐,⽤来衡量间作对⼟地利⽤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积占耕地⾯积的百分⽐。
12、⽣态位:指⽣物在完成其正常的⽣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适应特征。
13、种植制度:是指⼀地去⽕⽣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式的综合。
14、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
15、边际效⽤:是指作物边⾏的⽣态条件不同于内⾏,由此⽽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16、⼟壤耕作:是指通过农机具的机械⼒量作⽤于⼟壤,调整耕作层和地⾯状况,以调节⼟壤⽔分、空⽓、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物特性及其对⽣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8、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分和养分的竞争。
19、农业资源:是指⼈类从事农业⽣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0、间作:是指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第四章 间套作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4)生长阶段与光能利用 ①作物生长初期,植株个体小,叶面积小;特别是苗期生长 较慢而时间较长的作物在此时期漏光更为严重。 ②生长旺盛阶段,植株基本定型,枝叶繁茂,叶面积指数大 最大值,田间封垄光停留在作物顶层平面状态,透光性差。 单一群体上层的光和强度超过上层叶片的光饱和点,形成对 光能的浪费。 ③生育后期,由于植株个体衰老,部分叶片枯萎脱落,叶面 积指数减小,再次出现漏光损失。 在单一群体中,由于漏光损失和光饱和浪费,作物一生 中对自然光热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从而也造成了对水肥等人 工投入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是单一群体不可避免的共性。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二、复合群体中次要竞争关系和主要互补关系
1.自然群落中的植物是自然复合群体
在自然群落中有空间上的分层性和时间上的
演替性,保证了植物能更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
相互间关系表现为次要的竞争与主要的互补关系。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1)互补:几种植物互为补充的利用光、热、水、养、气等 环境生态因子。 (2)偏利作用:某种植物由于他种植物的存在,得到了有利 的生存条件(减少病、虫、杂草的危害;攀援生长;吸收、 同化他种植物的分泌物等),而对他种植物并无伤害。 (3)互利共生:种间彼此依赖,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
农家院立体种植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立体种植 林 农 间 作 林 药 间 作
林 草 间 作
林 花 间 作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橡胶树茶树立体种植
(六)立体种养multistory cropping and raising
作物生产——间混套作
棉花西瓜1来自请说出下面 四幅模式图 个代表那种 2 耕作方式?
绿豆
高粱
小麦
3
玉米
4
小麦
总结间混套作的增长
原因?
从空间时间作物生长特点等方面
第四章 作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第一节 单作与间混套 作
武安职教中心 陈伟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的概念 2 掌握间换套作的技术要求增产原因, 3 了解在间换套作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4 了解间混套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能识别 出各种耕作模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 业技术给个进步的责任感
单作
单作:在一定时期内在同 一时期内种植一种作物的 种植方式。 特点: 群体结构单一,对环境条 件要求一致; 生长期一致,便于管理与 机械化作业; 对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 件利用不够充分。
间作
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 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 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的种植方式。 方式:条带状间作、农林间作 特点: 集约利用空间 带状便于机械化作业,比分 行提高工作效率 常用“//”表示
混作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 期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 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优点:简便易行,集约利 用土地资源。 缺点:作物间距小,分布 不规则,不便管理;要求 作物生态适应性一致。
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 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 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 植方式。 优点:充分利用时间延 长作物生育期提高复种 指数避免自然灾害。 缺点;多靠人工操作, 下茬作物易染病害 常用“/”表示
农作物间、混、套作技术.doc
农作物间、混、套作技术
间、混、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一项有效种植方式,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农作物间、混、套作技术。
农作物间、混、套作技术:
1.作物种类和品种搭配要合理。
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高、矮秆作物搭配;深、浅根作物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搭配等。
间、混、套作物群体中,各作物间既能互补也会竞争,如处理不好、条件不具备,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减产,因此选择搭配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非常重要。
2.配置比例及方式要适宜。
要先确定主作物与副作物的种植比例,主作物所占比例应较大,副作物比例则应较小。
套作时,前作要为后播作物预留够空行。
3.适时播种,缩短共生期。
间、混作各作物,有的要求同时播种,有的应分期错开播种。
套作时,播种过早,共生期长,后作物受荫蔽时间长,播种过晚又不能保证正常的生育期。
一般应掌握”短期偏早”的原则。
4.加强田间管理。
间、混、套作的作物生长发育时间不同,对环境条件要求也有差异,应采用综合栽培技术进行管理,尽量使主、副作物都能健壮生长。
农作物间、混、套作技术就介绍到这里,遵循措施主要为确保套种作物全苗,培育壮苗,及时收获前作物等。
间混套作
作物的水平结构示意图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意义 在作物种类、品种确定后,合理的田间结构是能否发 挥复合群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作物间一系列 矛盾的关键。只有田间结构安排合理,才能既增加群体密 度,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它 技术措施的作用。如果田间结构不合理,即使其它技术措 施配合得再好,也往往不能解决作物之间争水、争肥,特 别是争光的矛盾。
Yi 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群体中的i作物的实际产量; Yij 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的产量。
M 是复合群体中作物的个数。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有时也用Relative Yield Total (RYT)表示。 例:
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大豆产量56.8kg。玉米单作的 产量为371.7kg,大豆单作的产量为75.3kg。则玉米+大豆的土地当量比 为 LER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
间混套作的作用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提高产量稳定性 增加产品多样性 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 提高品质 保护资源环境
间、混、套作的效应
Individual plant— population— community
由于间混作而产生的作物产量变化及各个成分(组成作物)在 间混作群体中与单作时的不同表现。
单一群体的缺点: 漏光多 透光差 个体间竞争激烈 难以通过增加LAI进 一步提高产量
农林间作 Agroforestry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相间种植,也有人称为多 层作。木本植物包括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农作 物包括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 Intercropping of perennial trees with field crops, in order to. • create more integrated, diverse, productive, profitabl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land-use systems. •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rees on farms and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diversifies and sustains production for increased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or land users at all levels.
种植制度1
营养生态位不同的表现
• 不同作物根系不同,有深有浅,有疏有密,分布的范围也 不同;
• 不同作物养分需要类型不同,如禾谷类需氮多,豆类可固 氮;
• 不同作物利用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能力不同,禾谷类只能 利用土壤中易溶性的磷和钾,而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利用 难溶性磷、钾能力强;
• 不同作物根系分布的时间差也有助于养分的互补。
22
生态适应性的选择—— – 根据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能共存于同一生态系统 内的高斯原理或竞争排斥原理,合理选择不同生态位 的作物,是取得间套作全面增产的重要依据。
–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ve exclusion priciple)或高 斯(Gause,1934)原理:如果许多物种占据一个特定 的环境,他们要共同生活下去,必然要存在某种生态 学差别(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它们不能在相同 的生态位内永久地共存。
– 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或兼有叶型上的一圆一尖,叶角 的一直一平,生理上的一阴一阳,最大叶面积出现时间上 的一早一迟等。
– 利用这些生物学特性差异,使其从各方面适应其空间分配 的不均一性,则可在苗期扩大全田的光合面积,减少漏光 损失;在生长旺盛期,增加叶片层次,减少光饱和浪费; 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实现密植效应。
17
– 幅宽:是指带状间套作时,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 距的宽度。
– 行株距:高位作物带内的行距一般比单作时小;矮 位作物带内的行距应小于单作的行距,以加大其与 高位作物的间距。
16
⑶ 间距
– 即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 是作物边行竞争最激烈的地带。间距过大则浪
47
– 例如—— • 玉米//大豆中,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分别为300和 90kg/667m2,单作下分别为400和150 kg/667m2, 此间作模式是否增产?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第三节 间作与套作
• 甘薯边际效应(边行劣势)可达3行,甘薯种植行数应>6 行,行数越大减产越少。
边际效应 边际优势:间套作中的高杆作物边行通风条 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 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边际劣势:
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 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 内行的现象
3、套作生产确定行数还应根据作物的主 次关系 –如麦棉套作时 –小麦为主时,小麦应保证基本的种植行数 –棉花为主时,小麦应减少种植行数,根据 棉花要求保证棉花行数。
行数 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来
表示,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
行数确定:
1、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 2、边际效应大小(边际效应大,行数少;反之行数多) –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如
小麦/棉花+甘薯条件下
• 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行数 越多,小麦边行优势的利用效果越差。 • 棉花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可达4行,棉花种植的行数应 <8行,行数越少增产越多。
玉米食用菌模式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 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 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 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处,套种每种 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第三章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水稻和旱作物的混套作
简介:水稻和旱作物的混套作是一种种植方式,通过合理配置水稻和旱作物的种植比例和布局, 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应用实例:在水稻田中套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利用水稻田的剩余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地的 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优势: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增加作物多样性,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汇报人:XX
考虑作物间的相互关系,合理搭配不同作物,避免竞争和相互抑制,实现互补作用。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根系分布特点,合理安排播种顺序和时间,有利于提高土壤 利用率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透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作物抗逆性。
科学施肥和灌溉
施肥原则: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果树和蔬菜的混套作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简介:果树和蔬菜的混套作是一种常见的种 植方式间混套作应用实例,通过合理配置树 种和蔬菜品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 效益。
配置方式:根据果树和蔬菜的生长特性和市 场需求,选择适合的树种和蔬菜品种进行搭 配,如苹果树下种植大蒜、葡萄架下种植木 耳等。
添加 标题
注意事项:在实施混套作时,需要注意作物间的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合理配置种植密度和施肥 量,避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
07
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混套作的发展前景
增加作物多样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提高土壤肥力和可持续性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
混套作面临的挑战
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混套作技术的要领和操作方法。
第三节间套作
5、补偿效应
•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 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草害和 旱涝风害,且当一种作物受害时, 其它作物能充分利用未被受害作 物利用的环境因素,以弥补受害 作物的产量损失。这种效应就称 为补偿效应。
上述五大效应,就 是间作套种增产的基本 理论依据,因而实行间 作套种,应尽可能利用 上述五种效应,利用越 多越充分,效果越好。
•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可增加30%就业率 从社会 资源利用来说,我国人均耕地少,但劳动资源丰富,又有 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 于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 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 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 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农林牧的协调发展 间、混、 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 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 间的矛盾。甚至陆地作物与水生农用动植物争夺空间的矛 盾,从而起到促进多种作物全面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更 深层次发展的作用。
4)立体种植(Multistoery cropping)
• 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 从平面、时间、空间上多 层次利用空间(资源)的 种植方式。
5)立体种养(Multistory cropping
and raising)
• 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 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 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 构;或同一水体内,高经济 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 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 构。
主要农作物国内市场较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比较 (2002)
项目
国内较国际市 场市场价格高
小麦 10%
玉米 11.5%
棉花 23.5%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
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 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 间作、混作、套作和复种
§1 间混套
间作、混作、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 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
• 公元前1世纪,西汉《汜胜之书》:“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 “区种瓜……又种薤十根”、“又可种小豆于瓜中”。
•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以发挥作物间的 互利关系;“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以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 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 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 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一)、种植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
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
—高位作物,宽窄行种植、带状条播、宽行密株、一穴多株、 大行通风透光,保密度、用边行优势
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 主作物,密度与单作相近,确保产量不低 副作物,肥-多 套作时,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
概念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 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体在田间的垂直分布,是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在田 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多少及作物、 品种的选择密切有关。(比较简单,选定了作物品种就确定了)
临河地区农作物主要的间混套作模式
娜,
050 10 0 050 100)
0 5 0 :. 10 0 2巴彦 淖 尔 市 l 区绿 色 食 品发 展 中心 ,内 蒙 古 临 河 临河
中 图分 类 号 :3 4 S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9 9: ̄n10 — 9 72 1.40 3 03 6 /js.0 7 0 0 .0 0 .5 i . 1
文 章 编 号 :o 7 0 0 (0 0 — 04 0 l0 — 9 72 1)4 0 9 — 2 I
临 河 区 属 于 中 温 带 半 干 旱 大 陆 性 气 候 .其 特 点 是 降 水 量 少 、风 大 、气 候 干燥 ,年 降 水 量 1 88mm,年 蒸 发 量 2 3 . 3. 2 67 ml 年 平 均 相 对 湿 度 为 52 . 均 气 温 68 , 夜 温 差 大 , i. 1 .% 平 .℃ 昼 无 霜 期 10 . 年 日 照 时 数 3 1 . h ≥ 1 o 4d 2 03 . 0C积 温 为 2 7 .~ 8 61
旬 温 床 直 播 育 苗 。4月 中 旬 开 沟 起 垄 , 面 宽 2 0 2 0m, 上 垄 1 3 c 沟
E 宽 6 ~ 0 m.底 宽 2 ~ 0 m, 沟 深 2 — 0 m。用 1 0 r 宽 , l 0 7c 5膜 覆 盖 沟 底 及 沟 沿 两 侧 .膜 两 边 压 在 垄 .0 ~ .0
3 2 .℃ . 阳 辐 射 总 量 为 6 4 1 ~ 3 .8 Jc 。. 理 有 效 幅 2 11 太 1 .3 6 75 k /m 生
论间混套作
论间混套作黄锦鹏,魏晋贤,邢珮玲【摘要】间混套作是耕作制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现在国内有效地发挥有限土地与空间等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从间混套作的概念和实际作用入手论述间混套作的优劣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间混套作等方面等内容【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关键词】单作;间作;混作;套作间混套作是人类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成层性和演替行建立的人工复合群落。
合理的间混套作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作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是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间混套作群落内各种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不相同,对生态条件的利用有着互补与竞争的关系,合理的间混套作群体互补大于竞争,因此表现增产增收。
1 间混套作的相关概念单作是指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清种,如大面积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
这种方式作物群体结构单一。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
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先播作物的生长期间,在其株间或行间在播种(移栽)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套作比单作能够集约土地、时间和空间、套作和间作都是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两者都有共生期,间作的共生期较长,套作的共生期较短。
2 间混套作优劣研究2.1 间套作的稳产性间套作作物产量的风险性更小,例如:Rao(1990)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农艺措施条件下连续4年试验表明,以木豆为主体的间套作比分别单作具有持续的产量优势,且风险性小、花生珍珠粟间套比在单作情况下的风险小、同时,以木豆为主的间套作风险性也相应较小。
2.2 间套作中辐射利用间混套作可利用植物高杆和矮秆不同类型的互补作用,充分利用太阳的光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02-间混套作相关概念讲义
小麦/西瓜
小麦/棉花
Wheat relay-intercropped by tomato and then by cabbage 来源: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徐会连
套作与间作的判别标准
间套作本质区别:套作增加一季作物 增产机制和效果的本质差异: 间作主要利用作物间的形态差异从空间方面提高对耕地的利用效果,合理
间作效应
例如,在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 产量分别为5250、10500、1200kg/hm2,单作产量 分别为7500、13500、3000 kg/hm2,则:
土地当量比(LER)=
套作玉米产量 +套作小麦产量 单作玉米产量 单作小麦产量 间
作大豆产量 +
单作大豆产量
= 10500/13500 + 5250/7500 + 1200/3000 = 0.7778 + 0.7 + 0.4 = 1.8778
五、土地当量值(Land equivalent ratio)
土地当量值(LER)是指在同样管理水平下,单位面积内间混套
作下作物产量与相应作物单作产量比值之和表示。
n
LER yi y i1 ii
单位面积内间、混、 套作中第i个作物的 实际产量
单位面积上第i个作 物单作时的产量
LER> l,表示间混套作有利 LER> 1,幅度愈高,增产效益愈大 LER< 1,表示间混套作无利可图
间作可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套作主要利用共生作物生长发育的时间和形态差异,着重从时间维度方面
提高对耕地的利用程度,处理得当可以延长资源利用期(增收一季作物), 大幅度提高耕地生产力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一、间套作生态种植模式原理间套作耕作体系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之一,也是现代生态种植最常见的基本模式之一。
间套作种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可称为立体农业。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保留下来的传统优势间套作种植体系具有物种多样性丰富,种间互作条件合理,产量品质突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特点。
其种间互作是正确搭配间套作物种的关键参考因素,种间互作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间竞争作用和种间促进作用,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前者大于后者,则表现为间作劣势;后者大于前者,表现为间作优势。
从空间角度将其划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两部分种间互作。
1.间套作物种间地上部种间互作植物间合理的间套作搭配模式因其明显的间作优势而被种植者保留下来,间作优势被认为是植物间种间促进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通过种间资源的竞争与分配如何达到种间促进作用的呢?植物地上部种间资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间等,高杆植物为喜阴植物营造了弱光遮阴环境,同时减少了田间杂草带来的竞争,空间生态位得到合理分配,产生互惠共生的结果,如半夏、苍术、柴胡与玉米的套作。
有研究发现在植物互作中增温通常会削弱种间、种内竞争。
天麻与板栗相间作的实验表明,层叠的树冠可以阻挡阳光直射,降低温度、保持湿度,为喜凉爽湿润的天麻和密环菌创造了适宜生境,最终促使天麻产量提高。
合理间套混种使复合群体叶群分布趋向理想,群体内消光系数变小,形成合理的冠层分布,提高光照叶面积指数,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使得复合群体获得高产。
在分配不合理的窄行模式下,光合生理指标下降。
种间互作还包含了植物间传递的化学物质,植物挥发到空气中的化学成分,作为植物间的化学通讯物质,可诱导自身或邻近植物作出化学防御行为,如茉莉酸甲酯、乙烯、水杨酸甲酯,有助于驱散害虫,体现出植物种间互作的间作优势。
耕作学:第五章 间套作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一. 间、混、套作的基本概念
3. 混作(Mixed Cropping)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混合种植两 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 作作物在田间分布一般无规律。
4. 其他间作方式 玉米||葱 茭白||青菜 葱||蚕豆 玉米||西瓜 甘蓝||西红柿 青菜||蚕豆
第5章 间套作
第5章 间套作
二. 主要的套作类型和方式
1.麦田套作两熟 (1) 小麦/玉米 这是中国华北平原玉米产区普遍采用的一种种植方式。
第5章 间套作
(2) 小麦/春棉 中国的主产棉区也是主产粮区,粮棉生产的矛盾突出,实行粮 棉套作两熟,可以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促 进粮棉双增产。
第5章 间套作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一. 概述
2.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 应性,包括了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生物 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 态位)。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LER m y i
Yi:间、混、i1套作y 中ii 第i个作
物的实际产量;
Yii:第i种作物单作的产量。 LER>1,表明间、混、套作有
增 产 作 用 ; LER<1 则 对 产 产 不 起作用。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二.间套作的作用
2. 间套混作的意义 (1)有利于增产 (2)有利于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名词解释
14、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5、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6、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的种植和养殖结构。包括: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三种类型。
20、光资源的互补:主要指,复合群体近乎伞状的冠层结构
,有利于群体内垂向光趋于均匀化,提高作物对光的转化效率;矮位作物对弱光的适应性和要求,缓解了光强不足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套作播种时间上的错位可从时间上互补不同作物对光的需求。
4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是指能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其度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其生长模拟模型的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气象、土壤、作物特性数据及栽培管理措施输入模块。
第二部分为主要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块。
第三部分为模拟结果的数据或图形输出与分析模块。
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的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11、间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2、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3、多熟种植:
26、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连续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27、换茬:是指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28、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业概论试题
农业概论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渔业通常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和淡水渔业。
广义的渔业还包括。
2.农业发展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和现代农业三个历史阶段。
3.从物质生产及其转化效率上看,作物经济产量是和两者的乘积。
4.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主要有⑴;⑵;(3)边行效应;(4)作物间互利关系;(5)增强抗灾能力。
5.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油菜、芝麻是我国除大豆以外的四大油料作物。
6.作物以耕地种类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作物;_______________ 作物。
7.果树种类按季相分,可分为三类,如苹果属______________ ,甜橙属_______________ 。
8.森林按培育目的或作用分类,可分为用材林、、。
9.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主要包括⑴;(2)两大类。
10.我国养殖的十几种鲤科鱼类,正常所需的氧溶量一般要大于毫克/升,最适为毫克/升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变化在80〜240kcal/cm2之间,其中东部主要农区平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部则为______________ 。
12.自然生态系统具有(1)整体性或平衡性;(2)程序性;(3)可更新性;(4)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等特点。
13.目前有两种农业能源消费类型的国家: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
14.在人口发展过程中,目前,发达国家经历了人口演变的阶段。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大多仍处在阶段。
第三章多熟种植
2、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通过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甘肃河西走廊小麦玉米间套作的“吨 粮田”产粮水平相当于一般农田的3-4倍,亩产值和纯收入分别 增加2-3倍和1-2倍。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比一熟增产89.7%, 亩成本虽增加58.6%,但由于亩产值提高86.4%,因而小麦成本 反而降低66.4%,亩纯收入增加102.7%。
北美洲和欧洲热水资源对发展多熟种植较为紧张,人少地 多,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历史上以单作为主。复 种青饲料与耐寒短生作物是多熟种植特点,用于农牧结合 和土地用养结合。
(1)传统多熟制发展:
多熟制缓慢发展期(春秋战国——北宋初)。人口始终徘徊在 5000万左右,人均耕地多达20亩,多熟种植有零星分布。长江流 域主要有:小麦-水稻、水稻-水稻、水稻-绿肥、水稻-再生稻等复 种二熟;黄河流域:麦-豆-谷两年三熟。
90年代后期到现在又有下降, 由于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务 经济发展,以及轻、简农业技术应用扩大,南方水田的冬闲田 面积增加,单季稻面积扩大;北方地区的间作套种面积也有下 降。
1、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粮食总产量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 位面积年产量,我国扩大耕地潜力已经很小,集约利用时空资源、 提高复种指数是重要途径之一。
合理的间套作就可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 品。由于多熟增产,缓解了进一步开垦荒地的压力,因而减少 了土地的退化、沙化或草原与林地的破坏,保护了生态,促进 农业可持续发展。
1、我国多熟种植发展潜力
以热量水分为主要指标,估算我国在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下可 能达到的种植指数的潜力约为180%-190%, 其中:东北地区 110%; 西北地区120%; 华北地区190%;华东华中地区210%; 西南230%;华南250%。
[4] 间混套作效益原理
[4] 间混套作效益原理
间混套作效益原理是一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经济收入的利器,
它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能够增加种植结构的多样性,以及丰
富农民地块利用方案,可谓一举多得。
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把更多面积的土地管理好,可以节省大量的投入成本,减少不必要
的糟蹋;
2、对于资源的节约利用,间混套作优化的施肥结构能够充分按照营养
的特点和质量的特性,把资源优化地利用起来,以此提出效益;
3、由多个品种组成的混合作物种植时,利用不同的种类和品种间的协
同作用,充分发挥土壤本身的资源优势,使土地更充分得以利用。
二、增加种植结构的多样性
1、种植多种作物,能够满足不同中间价位不同市场需求,可以根据当
前市场价格变化收购不同作物,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多样性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吸引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从而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3、间混套作结构改造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不同品种特性,增加种植效果,带动作物数量多,收入多。
三、丰富农民地块利用方案
1、间混套植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的土质、土壤肥力条件、用水量、施肥量依据,采用不同的作物致灾组合,增添农民使用土地的有效方法;
2、针对农民的特殊需求,在不同地块面积的局限,套植出各式各样的组合,丰富地敲定出不同的配套措施;
3、间混套作更注重耕作技术,除了耕作技术的完善外,还需考虑并结合当地种植习惯,使其合理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间混套作效益原理的各项原理介绍,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套植的强大优势,实现农业结构优化、提高收入、增加经济效益。
只有科学种植、节约资源,农民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rowing two or more crops together wide enough to permit separate crop machine production but close enough for the crops to interact.
有关概念
带 状 间作 便于 机械 化或 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作 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Yi 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群体中的i作物的实际产量; Yij 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的产量。
M 是复合群体中作物的个数。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有时也用Relative Yield Total (RYT)表示。 例:
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大豆产量56.8kg。玉米单作的 产量为371.7kg,大豆单作的产量为75.3kg。则玉米+大豆的土地当量比 为 LER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
复合群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种群相互作用的类型 0 表示无相互作用 + 表示对生长、存活或其它种群特征有收益(对增长方程加+项) - 表示种群增长或其它特征受抑制(对增长方程加-项) 物种 相互作用类型 1. 2. 3. 4. 5. 6. 7. 中性作用 1 2 0 0 两个种群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 直接干涉型 - - 两个种群相互直接抑制 竞争: 资源利用型 - - 两个种群在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0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不受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个体通常较 2 小 捕食作用 + - 种群 1 个体通常较 2 大 偏利作用 + 0 对种群 1 有利,对种群 2 无影响 原始合作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无依赖关系) + + 对两种都必然有利(有依赖关系)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四、利用代谢产物的有利影响(allelopathy) 五、减轻病虫害
套作的效应
一、延长光合时间,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利于提高单 位土地面积年产量。这是形成套作效益的主要原因。 二、躲避旱、涝、寒等灾害。 三、表现边行优势。 四、减轻病虫害。 五、缓解用工矛盾。
第五章 间混套作
INTERCROPPING
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间 、 混 、 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精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 是精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
• 公元前1世纪,西汉《汜胜之书》:“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 “区种瓜……又种薤十根”、“又可种小豆于瓜中”。 •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以发挥作物间的 互利关系;“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以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 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 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 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 建国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合理的轮作(换茬)、间作套 种和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有关概念
立体种养(multistorey cropping and raising) 立体种养 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 鱼类分层利用空问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 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 养的结构。
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 土地当量比 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 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一、提高作物群体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面积,提高 光能利用效率 1、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
增加受光面积 提高光合效率 分层截获,提高截光量,减少反射和漏射 异质互补
2、改善通风与C02供应。
单作与间作受光面积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农林间作 Agroforestry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相间种植,也有人称为多 层作。木本植物包括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农作 物包括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 Intercropping of perennial trees with field crops, in order to. • create more integrated, diverse, productive, profitabl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land-use systems. •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rees on farms and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diversifies and sustains production for increased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or land users at all levels.
间混套作的作用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提高产量稳定性 增加产品多样性 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 提高品质 保护资源环境
间、混、套作的效应
Individual plant— population— community
由于间混作而产生的作物产量变化及各个成分(组成作物)在 间混作群体中与单作时的不同表现。
单一群体的缺点: 漏光多 透光差 个体间竞争激烈 难以通过增加LAI进 一步提高产量
Contents
间套作的意义 Role and importance of intercropping 间套作的效应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间套作的技术 Techniques of intercropping 主要间套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intercropping patterns
混作的作物相距很近或在 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分别管 理,并且要求混种的作物的生 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
混作是落后的种植方式? 混作是落后的种植方式?
有关概念
套作(接替间作) Relay intercropping 套作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 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如 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后 季作物英文有时称为under-sown crop。 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作物种类
边l行
边2行
中间行
测定点数
大 豆 谷 子 花 生 甘 薯 棉 花 马铃薯
93.4 49.7 67.6 61.2 36.8 86.3
96.8 80.1 83.0 73.9 55.7 100.2
103.0 91.0 85.0 81.0 71.0 99.7
1 1 6 2 2 3
以单作产量为100%。沈阳农业大学,1963-1964
•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 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 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 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有关概念
有关概念
条(带)状间作 Strip intercropping 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如 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概念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 田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体在田间的垂直分布,是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垂直结构 在田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多少 及作物、品种的选择密切有关。 水平结构是作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由于作物根系吸收 水平结构 一定范围内的水分、养料,且植株在田间的横向排列与田间垂直 结构的形成密切有关,所以水平结构显得非常复杂和重要。 作物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构成作物的水 平结构。
二、加强对地力的利用 三、发挥边行优势
玉米的边行优势可涉及到3行。6行玉米间作时,边行比中间 行产量高71.2%。 隔根试验: 隔根试验 以单作产量为100%,隔根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18%,不隔根 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32%。 说明增产的32%中,18%是地上光热气的作用,14%是地下 肥水的作用。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的边行效应
有关概念
单作(sole/solid cropping) 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 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 净种或平作。
•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 要求一致; •生育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 与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间作(intercropping) 在同一田 间作 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 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 式。 Intercropping is the growing of two or more crops with at least one crop planted in rows. in proximity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农林间作与坡地农业
田篱间作 Alley cropping 或 Hedgerow Intercropping: 每隔4-6公尺宽以速生树种植成田篱,田篱之 间种植一般农作物。种植作物前修剪作为绿肥并且 避免遮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