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测量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4.距离测量

4.距离测量

经纬仪定线:
三、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一)平坦地面的距离丈量 (二)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 1.平量法

2.斜量法
任务三 视距测量及实训
一、原理及公式
(一)、视线水平时
(二)视线倾斜时的距离与高差
任务四 电磁波测距实训
一、分类
1.按测程分:短程、中程、远程。 2.按传播时间 t 的测定方法分:脉冲法测距、相位法
模块四 距离测量技能
任务一 了解距离测量基本知识
1、定义:
两点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的距离称为水平距离。
不同高度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倾斜距离。
2、方法: 钢尺量距 视距法测距 电磁波测距
任务二 距离测量及实训
一、钢尺量距工具
有:钢尺、花杆、垂球、测钎、 温度计、弹簧秤等(见附图)。
二、直线定线
1.定义:将分段点标定在一条直线上的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 2.按精度可分为:目估法和经纬仪法。 (一)目估定线 (二)经纬仪定线
测距。
3.按测距仪所使用的光源分:普通光源、红外光源、
激光光源。 4.按测距精度分:Ⅰ级、Ⅱ级、Ⅲ级。
二、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
三、全站仪测距简介
1.棱镜常数及大气改正数的设置 2.距离测量方法

《测量距离和时间》作业设计方案

《测量距离和时间》作业设计方案

《测量距离和时间》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本次作业设计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测量距离和时间的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测量准确性和技能。

二、设计目标1. 学会使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来测量距离和时间;2. 能够正确分析并解决测量中出现的问题;3.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1. 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测量距离和时间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2. 理论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实践训练:分成小组,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进行测量实验,比如使用尺子和计时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和时间。

4. 分析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探讨,找出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 总结反思: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测量距离和时间的理解。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2. 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表现评定成绩,包括准确性和实验技巧。

3. 学习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五、延伸拓展1. 继续进行更复杂的测量实验,如使用激光测距仪等高级工具;2. 探讨测量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3. 邀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测量演示和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真正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测量学》总结复习详解

《测量学》总结复习详解
测距原理 通过测量电磁波在待测距离D上往、返传播的时间 t2D,计算待测距离D:
1 D c t2D 2
测距方式: 脉冲式(直接测定时间) 相位式(间接测定时间)
四、直线定向 1、标准方向(3个) 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坐标北方向
子午线收敛角、磁偏角含义及其与三北的关系
2、方位角、象限角含义 3、坐标方位角推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和观测限差
等级 标准视线长度 (m) 三 四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差累计 (m) 红黑读数差 (mm) 红黑高差之差 (mm)
65 80
3.0 5.0
6.0 10.0
2.0 3.0
3.0 5.0
三角高程测量
二、 1、原理
如图
三角高程测量
Dtanα α i
M
v B hAB HB
四、掌握确定地面点位的概念。
1.地面点平面位置的确定和表示方法;
坐标系(测量坐标系和笛卡尔坐标系的不同)
2.测量工作的实质(即确定地面点的位置)。
五、掌握测量的基本工作 即测量角度、距离和高差。 六、测量工作的程序和原则(即“从整体到局部”、 “先
控制后碎部”、 “由高精度到低精度”和“步
步检
第二章 水准测量与水准仪
(折光系数一般在 0.13—0.16 之间)
D2 D2 两差改正: f C r (1 0.14) 0.43 (m m) 2R R
D 为两点间水平距离以千米为单位。 当两点距离大于300米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及大气
折光对高差的影响,所以加两差改正:
H B H A D tg i v f H A S sin i v f
平面控制

工程测量工(中级)复习大纲

工程测量工(中级)复习大纲

工程测量工实操模拟考核(中级工)复习大纲1. 简述用水平面代替球面的限度是多少?答题要点:(1)在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进行距离测量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而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距离的影响。

(2)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高程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进行高程测量时,即使距离很短,也应顾及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2.简述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答题要点: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局部。

边工作边检查,前一步工作未做检查不进行下一步工作。

3. 简述等高线有哪些特性?答题要点:(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程相等;(2)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3)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4)等高线与地形线正交;(5)两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水平距,等高线之间水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的大小成反比;(6)等高线跨越河流时,不能直穿而过,要绕经上游通过。

4. 简述施工控制网的特点和布设原则。

答题要点:施工控制网的特点:(1)施工控制网控制范围小,控制点密度大,精度要求较高。

(2)施工控制网使用频繁。

(3)施工干扰大。

(4)施工控制网采用施工坐标系统。

布设原则:采取分级布设的原则。

5. 什么是施工放样?答题要点:施工放样,就是按照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将所设计建筑物的平面位置、高程位置,依一定的精度测放到实地上,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

6. 简述竣工测量的目的。

答题要点:竣工测量主要是检查工程竣工部位的平面位置与高程位置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作为工程验收和运营管理的基本依据。

7. 简述变形观测?答题要点:变形观测就是用仪器来测定地基及建筑物在荷重和外力作用下,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形。

8. 变形观测的任务是什么?答题要点:变形观测的任务就是周期性地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以求得在每个观测周期间的变化量(或变形值)。

9. 简述地下工程测量?答题要点:地下工程测量就是在地下精确的标定出工程的设计中心线和高程位置,指导工程的开挖和衬砌,保证相向开挖隧道的正确贯通。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说课材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说课材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复习第三单元:测量基本概念:1、常用的长度单位,从小到大: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计量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km),(主要用于计量行程,比如车速,两地距离等)。

人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常识用手势比拟,1毫米:两指尖微微张开,即身份证、硬币的厚度;1厘米:指甲盖的长度,即直尺上相邻两个数据之间的距离;1分米:两手指张开的距离,直尺上从0-10之间就是1分米;1米:两手张开,两臂之间的长度,老师上课用的米尺就是1米长。

熟记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2、常用的重量单位,从小到大:克(g)、千克(kg)、吨(t),每相邻的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平常我们多用克与千克表示(如食物、人体重量等),计量较重的物体时,用吨做单位(比如大型货物、汽车、轮船、飞机等的载重量)。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熟记进率,超市里购物,多观察包装袋上所标重量,多用克作单位;人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体重在25千克左右,成人体重大约在50-80千克左右;大型货物与车船载重一定用吨作单位。

熟记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3、单位换算方法:在熟记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小单位化大单位:小单位的数÷进率=大单位的数大单位化小单位:大单位的数×进率=小单位的数基本练习: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可用实物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填写)一棵树高约10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一块橡皮长约4()一桶花生油重5()一只曲别针重约2()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一头大象重4()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2、在○里填上>、<或=。

高中数学必修二距离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距离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距离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距离的概念,能够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重点:距离的定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复杂情况下的距离计算。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距离的概念,如何表示、计算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两点间的距离如何计算。

二、讲解距离的定义(10分钟)
1. 引导学生理解距离的定义,即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2.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距离的计算方法,如直线距离、曲线距离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来理解距离的计算方法。

2. 指导学生分析复杂情况下的距离计算,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计算两点距离。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引导讨论正确的计算方法。

五、拓展(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情境下的距离计算,如三维空间中的距离计算。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距离的计算,并思考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距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距离测量知识点总结

距离测量知识点总结

距离测量知识点总结一、距离测量的基本概念1、距离测量的定义距离测量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测定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距离可以用长度单位(如米、千米、英里等)来表示,也可以用时间单位(如小时、分钟等)来表示。

2、距离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的目的和方法,距离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类型。

直接测量是指利用直观的方法和工具(如测量尺、测距仪等)来测定地点之间的距离,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受到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间接测量是指通过间接的方式和工具(如卫星定位系统、测量仪器等)来测定地点之间的距离,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需要较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3、距离测量的精度距离测量的精度是指所测得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差异程度。

精度高的距离测量方法可以提供准确的距离数据,而精度低的方法则可能导致较大的误差。

二、常用距离测量方法和工具1、直尺法直尺法是最简单的距离测量方法之一,它利用直尺或测量尺对地面上的直线距离进行测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测定近距离的地面几何距离,但对于复杂地形和长距离距离测量来说,直尺法的精度较低。

2、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它利用三角形相似原理来测定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三角测量法需要通过测量角度和至少一个边长来计算出另外一个边长,因此需要测量设备和技术支持。

3、雷达测距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来测定距离的设备,它在军事、气象、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雷达测距原理是利用发射的无线电波经过目标反射后,再由接收器接收到的时间差来计算出目标的距离。

4、卫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是利用卫星信号来测定地面点位和距离的系统,它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应用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距离数据。

5、测距仪测距仪是一种便携式的测量设备,它可以通过激光、超声波或电磁波等方式来测定目标的距离。

测距仪在建筑施工、野外勘测、体育训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地图测量地图测量是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估算地面距离的方法,它适用于需要快速估算距离的场合,但精度较低。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全部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全部教案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训练
重点
难点
1、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3、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总结
作业
设计
1.填空。(练习纸)
1厘米=( )毫米 2厘米=( ) 毫米
1分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60分米=( )米
2.算一算
1米- 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练习纸)
粉笔盒的高约1 ( )。 光盘的厚大约 ( )毫米。
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3、长度单位的换算
计划课时
9
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毫米和分米的知识后,通过计算,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
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课时
安排
三、测量(9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
吨的认识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1、毫米的认识
计划课时
9
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分析
P21-22例1.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本课时是学习毫米知识。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测绘课件】04距离测量

【测绘课件】04距离测量

1.直线定线
用经纬仪法定线,沿给定方向用钢尺概量打下一系列木 桩,桩间距小于钢尺尺长,桩顶钉上白铁皮,用经纬仪在白 铁皮上划出定线方向线和垂直方向线(读尺指标)。
图4-2J4
2019/2/2
测量学第四章
12
2. 精密量距方法
1)用水准仪测出相邻两桩顶之间的高差; 2)用拉力计和尺夹对检定过的钢尺施加标准拉力,每一尺段均 需在钢尺的不同位置量取三次,用桩顶垂直方向线读取钢尺 两端刻划,同时测量钢尺丈量时的平均温度,做好记录。三 次丈量的差值小于限差时,取均值为最后结果。超限时重量。
2019/2/2 测量学第四章 24


信号的周期为T,一个周期信号的相位变化为2, 信号往返所产生的相位移为:
2ft 则:t 2f
(a) (b)
1 1 1 c AB距离:D ct c 2 2 2f 2 f 2 2 2
式中 f──调制信号的频率; t──调制信号往返传播的时间; c──调制信号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 ——调制信号的波长。(图4-7)
(1) 直接测定时间:如电子脉冲法(美:最先进仅 达到±0.3m的精度) (2) 间接的测定时间:相位法(通过测量电磁波信 号往返传播所产生的相位移来间接的测定时间)。
2019/2/2
测量学第四章
23
相位法测距原理:
如图为测距仪发出经调制的按正弦波变化的调制信号的往 返传播情况。 信号的周期为T,一个周期信号的相位变化为2, 信号往返所产生的相位移为:φ
w 钢尺量距:其精度约为1/1 000 至几万分之一
w 铟瓦基线尺量距:其精度达几十万分之一 w 电磁波测距:其精度在几千分之一到几十万分之一
2019/2/2 测量学第四章 3

《测量距离和时间》作业设计方案

《测量距离和时间》作业设计方案

《测量距离和时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测量距离和时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和负责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距离和时间?2. 如何用尺子测量距离?3. 如何用计时器测量时间?4. 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距离和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测量距离和时间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2. 学习:教师先讲解如何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

接着,教师讲解如何使用计时器测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的时间段。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

4.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练习测量距离和时间,并在下节课分享经验和成果。

四、评价方式:1. 学生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认真测量、数据记录等。

3. 教师观察评价: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反馈,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尺子、计时器等测量工具。

2. 实验材料:不同长度的物体、计时器等。

3. 学习资料:教科书、练习册等。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3.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课时一、设计目的:本次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实践活动,掌握距离和时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第3单元:测量 复习课件(43张PPT)

第3单元:测量 复习课件(43张PPT)

3厘米 > 25毫米
60毫米 < 8分米
90厘米 = 9分米
二、深化知识
3、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100 米 10 分米 10
100 厘米 10
毫米
1000
二、深化知识
长度单位来换算, 互相进率要记全。 相邻单位十进率, 隔一是百隔两千。
二、深化知识 4、千米的认识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 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用符号“km”表示。
二、深化知识
租船方案 限乘6人/只 限乘4人/只 总人数

6
0
36

5
1
34

4
2
32√
④ 按方案③⑤3 ⑦能恰好把4人装完。 34

2
5
32√

1
7
34

0
8
32√
二、深化知识
(2)哪种租船方案最省钱? 方案③:6×4+5×2=34(元)
方案⑤:6×2+5×5=37(元)
方案⑦:6×0+5×8=40(元) 34<37<40 答:方案3最省钱
过15( C ),飞行速度却很快,时速在50( D )左右。
A.千米
B.分米
C.毫米
二、深化知识
二、丽丽走100米大概是200步,她从家到学校走了1800步, 那么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1800里面有9个200 100×9=900(米) 答:她家到学校大约有900米。
二、深化知识 6、吨的认识
一、知识梳理
测量 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认识千米 千米的认识 千米和米的关系
估计长度
一、知识梳理
测量

大班数学测量远近教案(精选)ppt

大班数学测量远近教案(精选)ppt
适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3. 小组合作法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适用于需要多人配合完成的测量活动。
教学方法
4. 游戏教学法
将测量知识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 适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1
2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提高课 堂效率。
多媒体素材
如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用于丰富教 学手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6
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方法
01
02
03
04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他们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
问题解决能力。
作业评估
通过布置和批改作业来评估学 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小测、单元考和期终 考试,以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
3
适用于展示动态测量过程、丰富课堂内容。
教学手段
01
2. 实验器材
02
提供测量工具、模型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操作。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03
教学手段
3. 互动白板
利用互动白板进行实时演示和讲解,增强师生 互动。
适用于展示测量过程、讲解重难点。
教学手段
4. 教学游戏
设计测量主题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教师进行测量远近的示范操作,让学 生明确了解操作流程。
测量工具介绍
介绍用于测量远近的工具,如尺子、 绳子等,并说明其使用方法。
实践操作
分组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远近,并 记录结果。

距离测量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距离测量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距离测量的实施步骤有哪些1. 确定测量目的在进行距离测量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确定测量的目的。

根据目的的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因此确立明确的测量目的对于后续的实施步骤非常重要。

2.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根据测量目的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是测量工作的关键一步。

常用的距离测量仪器包括测距仪、全站仪、GPS定位系统等。

根据具体的场景需求,选择适用的仪器进行测量。

3. 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际的距离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测量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清理测量路线上的障碍物、检查测量仪器的状态等。

这些准备工作能够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4. 测量操作4.1 设置仪器参数根据测量需要,在测量仪器上设置相关的参数,如测距仪的参考高度、误差限值等。

确保仪器的参数设置准确,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4.2 进行测量按照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

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单次测量或多次测量以取得更准确的结果。

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确保测量仪器与被测物之间没有遮挡物,并保持稳定的操作手法。

4.3 记录测量数据在进行测量的同时,需要及时记录测量数据。

可以使用手写记录表、电脑软件或直接在仪器上进行数据记录,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数据处理包括测量数据的整理、筛选异常值、计算距离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更准确和可靠的测量结果。

6. 结果评估与报告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判断测量的准确程度和达到的测量目标。

根据需求,撰写测量报告,将测量结果、方法和过程进行总结和整理,便于后续的参考和应用。

7. 问题排查与改进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仪器故障、环境因素等。

需要及时排查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以上便是距离测量的基本实施步骤。

在进行具体的距离测量工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不断总结改进,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solidworks尺寸标注引线 PropertyManager复习进程

solidworks尺寸标注引线 PropertyManager复习进程

尺寸标注引线PropertyManager在尺寸标注引线 PropertyManager 中,您可指定尺寸的显示。

如果选择多个尺寸,则只有适用于所有所选尺寸的属性才可使用。

尺寸界线/引线显示可用的箭头和引线类型取决于所选的尺寸类型。

箭头方位。

您可以指定箭头相对于尺寸延伸线的方位:向外、向内、智能、指引的引线。

智能指定在空间过小、不足以容纳尺寸文字和箭头的情况下,将箭头自动放置于延伸线外侧。

指引的引线可以相对于特征的曲面而以任何角度定向,并可平行于特征轴而放置于注解基准面中。

尺寸被选中时,尺寸箭头上会出现圆形箭头控标。

当指针位于箭头控标上时,它的形状将变为。

当您单击箭头控标时(如果尺寸有两个控标,可以单击任一个控标),箭头将向外或向内反转。

尺寸链。

选择此项可显示尺寸链。

样式。

当尺寸具有两个箭头时,您可以为每个箭头选择不同的样式。

此功能支持JIS 尺寸标注标准。

只有当尺寸标注标准分别指定单独的样式时,尺寸 PropertyManager 中才会出现两个清单。

指定以半径标注圆弧或圆的尺寸。

半径直径指定以直径标注圆弧或圆的尺寸。

线性尺寸线打折指定以缩短(折断)的半径尺寸线标注尺寸。

这在半径中心点位于工程图外、或与另一工程图视图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很有用处。

使用尺寸控标将中心和折弯重新定位。

如果您将直径尺寸移动到不合适的视图中,该尺寸会打折。

在标注尺寸线打折的半径或直径时,尺寸标注也会显示为Z 字形。

以穿过圆的实线显示标注径向尺寸。

ANSI 标准下不可用。

实引线空引线单箭头/实引线单箭头/空引线双箭头/实引线双箭头/空引线与轴垂直(在您对径向尺寸选择线性时可用)多转折引线(可用于半径、直径、倒角尺寸或孔标注)与轴平行(在您对径向尺寸选择线性时可用)尺寸置于圆弧内。

指定尺寸箭头位于圆弧的内部。

可将此选项与箭头设定(向内或向外)结合使用,以符合您的工程图绘制标准。

使用文档第二箭头。

对包含外部箭头的直径尺寸(非线性),指定以文档默认的形式设置第二箭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离测量第四章距离测量第一节直接测量的工具和直线定线一、直接测距的工具直接测距(或直接量距)的工具有:钢尺、皮尺、测绳等,如图4-1所示;辅助工具为测钎、测杆、垂球等;若丈量精度较精确,尚须拉力计(弹簧秤)、温度计。

(a)钢尺(b)皮尺(c)测绳图4-1直接测距的工具从测距精度的角度来看,钢尺量距较为精确,皮尺量距较为粗略,测绳的精度最低,但三种工具测距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钢尺直接量距。

1.钢尺钢尺也称钢卷尺,如图4-1(a)所示。

尺身宽为10~15mm,尺长有20m、30m或50m等几种规格。

钢尺的按照基本分划的大小,有以厘米为基本分划,适用于一般量距;也有以厘米为基本分划,但尺端第一分米内有毫米分划;更有以毫米为基本划分,后两者适用于较精密的丈量。

钢尺的各分米和米的分划线上都有数字注记,按其零点位置的不同,分为端点尺和刻线尺两种,如图4-2所示。

端点尺以尺的最外端点作为尺的零点,刻线尺以刻在尺前端“0”刻划线作为尺的零点。

钢尺刻划线的最大注记值,通常称为钢尺的名义长度。

例如所谓50m钢尺,即钢尺名义长度为50m。

钢尺的优点:钢尺抗拉强度高,不易拉伸,所以量距精度较高,在工程测量中常用钢尺量距。

钢尺的缺点:钢尺性脆,易折断,易生锈,使用时要避免扭折、防止受潮。

(a)端点尺(b)线划尺图4-2端点尺与线划尺2.测钎测钎一般用钢筋制成,上部弯成小圆环,下部磨尖,直径3~6mm,长度30~40cm。

钎上可用油漆涂成红、白相间的色段,如图4-3(a)所示。

通常6根或11根系成一组。

量距时,将测钎插入地面,用以标定尺端点的位置,亦可作为近处目标的瞄准标志。

3.测杆测杆,也称标杆或花杆,多用木料或铝合金制成,直经约3cm、全长有2m、2.5m及3m等几种规格。

杆上油漆成红、白相间的20cm色段,非常醒目,测杆下端装有尖头铁脚,便于插入地面,作为照准标志,如图4-3(b)所示。

(a)测钎(b)测杆图4-3测钎与测杆4.锤球、弹簧秤和温度计等锤球用金属制成,上大下尖呈圆锥形,上端中心系一细绳,悬吊后,锤球尖与细绳在同一垂线上,如图4-4所示。

它常用于在斜坡上丈量水平距离。

弹簧秤和温度计等将在精密量距中应用,如图4-5所示。

图4-4垂球图4-5弹簧秤与温度计二、直线定线在直线上确定临时点的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用于两点间距离较远,或地表起伏,一尺段不能量完时,则在直线上标定若干临时点,以便分段丈量。

相邻临时点间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尺子的长度。

方法有测杆定线和仪器定线两种,前者用目估,精度较低;后者常用经纬仪定线,精度则高。

1.测杆定线的基本方法如图4-6所示,若在互相通视的A、B两点直线上标出临时点a、b等点的做法是:现在A、B两点上竖立测杆,然后测量员甲站在A点测杆后1~2m 处,用眼睛同时瞄准A、B测杆。

测量员乙持测杆由B点走向A点,按照测量员甲的指挥,左、右移动测杆位于AB直线上为止,定出a点,依次再定出以后各点。

从直线远端(以A为起始点)走向近端的定向方法,称为走近定线较高。

反之,测量员乙持测杆由直线近端走向直线远端的定线方法,称为走远定线。

走近定线法叫走远定向法精确些,这是因为走近定线过程中,新立测杆不受已立测杆的影响。

图4-6测杆定线2.经纬仪定线当直线定线的精度要求时,可用经纬仪定线。

如图4-7所示,欲在AB直线上精确定出1、2、3等中间点的位置,一名测量员将经纬仪安置于A点,用望远镜十字丝瞄准B点,制动照准部。

另一名测量员在距B点略小于一尺段的位置按经纬仪观测者的指挥移动测钎,当测钎与望远镜十字丝交点完全重合时,将其在地面上标定出来即为1点。

同法,向下纵转望远镜,在地面上标定出2、3点的位置。

图4-7经纬仪定线第二节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虽然近代有了先进的测距工具,但是在当前测绘工作中,钢尺量距还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测距方法。

钢尺量距方法,按测量精度分为一般精度量距和精密精度量距两类,精密测量已逐步被光电测距的方法所替代,因此本文仅介绍一般方法。

所谓一般精度距离测量(或一般精度量距)是指每丈量一尺段,只需准确到厘米级的丈量方法。

根据地势条件,分为平坦地面的丈量距离和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

一、平坦地面的距离丈量丈量前,先将待测两个端点A、B用木桩(桩上钉一小钉)标定出来,然后再端点的外侧(必须位于A、B直线的延长线上)各竖定一测杆(如图4-8所示),清除直线上的障碍物后,即可开始量距。

量距时可采用先定线后丈量或边定线边丈量。

图4-8平滩地区一般钢尺量距示意图量距工作一般由两人进行。

后尺手持钢尺零端,站在A 点处,前尺手手持钢尺末端的沿丈量方向前景,至一整尺长度处停下,拉紧钢尺。

后尺手以手势指挥前尺手手持尺左、右移动,使钢尺位于AB 直线方向上。

然后,后尺手以尺的零点对准A 点,当两人同时将钢尺拉紧、拉稳时,后尺手发出“预备”口令,此时前尺手在尺的末端划线处,竖直的插下一测钎,并喊“好”。

这样就量完了一个尺段。

接着,前、后尺手将尺举起前进,同法量出第二个尺段。

依此继续丈量下去直到最后量出不足一整尺的余长q 凑整至厘米读出读数。

AB 的全长为AB D n l q =⨯+ (4-1)式中:l 为钢尺长度;n 为整尺段,q 为不足一整尺的余长。

为了进行检核并提高精度,一般要往、返各量一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量距精度通常用相对误差K 来衡量。

1=D D K D D D D -=-返往均均返往 (4-2)式中:D 往为往测时的距离;D 返为返测时的距离,D 均为往返测的平均值。

在平坦地区,钢尺量距的相对误差一般应不大于1/3000,在特殊困难地区,其相对误差也不应大于1/1000。

二、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1.平量法地面起伏不大时,可将尺子拉成水平后进行丈量。

如图4-9,欲丈量AB 的水平距离,应先将钢尺零点对准地面A 点,拉平钢尺(目估判定),然后用垂球将钢尺上某分划线投至地面1点,此时在尺上读数,即得A -1的水平距离,同法丈量1-2,2-3两段。

在丈量3-B 时应注意使垂球尖对准B 点。

各测段丈量结果的总和既是AB 水平距离。

图4-9平量法示意图2.斜量法当地面倾斜坡地较大时,可用下面两种方法测量其水平距离:(1)如图4-10,直接丈量出AB 的斜距L ,再测量出A 、B 两点之间的高差h ,可按下式计算水平距离D :22=D L h -(4-3)(2)用经纬仪定线时,由经纬仪横轴量到视准轴瞄准处距离D ′,再测定其竖角α,用下式计算水平距离D :cos D D α'=⨯ (4-4)图4-10平量法示意图三、高低不平地面的距离丈量沿地面量距沿地面量距,当某些尺端的地面高低不平时,前后尺手应同时抬高并拉紧尺子,使尺子悬空并保持大致水平。

用锤球将尺子端点或某一分划投影到地面,亦得到该段的水平距离。

如果为整尺段和较长的尺段,则尺子中介还需要有人托尺。

使尺子能大致保持水平。

四、钢尺量距的误差及注意事项1.钢尺量距的误差(1)尺长误差:如果钢尺的名义长度与实际长度不符,将产生尺长误差。

尺长误差具有积累性,即丈量的距离越长,误差越大。

因此新购置的钢尺应经过检定。

求出其尺长改正数。

(2)温度误差:钢尺的长度随温度而变化,当丈量时的温度与钢尺检定时的标准温度不一致时,将产生温度误差。

按照钢的膨胀系数计算,温度每变化1℃,丈量距离为30m对距离的影响为0.4 mm。

(3)钢尺倾斜和垂曲误差: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量距时,钢尺不水平或中间下垂时,都会使丈量的长度值比实际长度大。

因此丈量时应注意使钢尺水平,当整尺悬空时,中间应有人拖住钢尺,否则将产生较大的垂曲误差。

(4)定线误差:量距时,钢尺没有准确地放置在所量距的直线方向上,使所量距离不是直线而是折现,造成丈量结果偏大,这种误差称为定线误差。

(5)丈量误差:量距时,在地面上标志尺端点位置出插测钎不准确,前、后尺手配合不佳,余尺尺段读数不准等都会引起丈量误差。

这种误差队长梁结果的影响可正可负,到校不定。

在丈量中应尽量做到对中准确,配合协调。

2.钢尺量距应注意的事项(1)伸展钢卷尺时,要小心慢拉,钢尺不可卷扭、打结。

(2)量距前,应认清是端点尺还是刻线尺,以免出错。

(3)量距时,钢尺应逐渐用力拉平、拉直、拉紧,不能突然猛拉。

(4)转移吃段时,前、后尺手应将钢尺抬起来往前走,不应再地面上拖拉摩擦。

(5)单程量完后,前、后尺手应检查各自手中的测钎数目,避免算错整尺段的数目。

(6)量距工作结束后,要用软布擦干净钢尺上的泥和水,然后涂上机油,以防生锈。

第三节钢尺长度检定与改正一、钢尺长度检定钢尺两端点分化线之间的标准长度称为钢尺的实际长度,端点分划的注记长度称为钢尺的名义长度。

实际长度往往不等于名义长度,存在一个差值。

然后用这样的尺子量距,每丈量一个尺段包含一个差值。

随距离的增长而积累,而且属于系统误差。

另外,钢尺量距时的温度对尺长也有影响。

因此,钢尺需要经过检定以求得尺长方程式,据此进行量得长度的改正值。

另外,量距时用不同的拉力拉直钢尺,会使尺长有微小的变化。

因此,量距时一般规定,对30米的钢尺,用100N拉力;对50米的钢尺,用150N拉力。

钢尺的实际长度应是在规定的拉力下,以温度为自变量的函数来表示。

这就是钢尺的尺长方程式,即:()000l l k al t t =+∆+- (4-4)式中,l 表示钢尺改正后的长度(m );l 0表示钢尺的名义长度(m );∆k 表示尺长改正值(mm );α表示钢尺的膨胀系数,其值为0.0115~0.0125mm/(m ·℃);t 0标准温度,一般取值20℃;t 表示丈量时的温度。

二、钢尺长度改正钢尺量距的长度改正,在理论上应包括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计算经各项改正后的水平距离。

实际上,如果距离丈量的相对精度要求高于1/3000时,在下列情况下,才需要进行有关项目的改正。

(1)吃长改正值大于尺长的1/10000时,应加尺长改正;(2)量距时温度与标准温度(一般为20℃)相差±10℃时,应加温度改正;(3)沿地面丈量时的地面坡度大于1%时,应加高差改正。

各项改正如下:1.尺长改正尺长方程式中的尺长改正值∆k ,除以钢尺的名义长度l 0,可得到每米尺长改正值,再乘以量得长度D ′,即可得到该段距离的尺长改正为0k kD D l ∆'∆= (4-5)2.温度改正将距离丈量时的平均温度t 与标准温度t 0之差,乘以取自尺长方程式中的钢尺的膨胀系数α(尺长方程式中代表αl 0),乘以量得长度D ′,即可得到该段距离的温度改正为()0t D D t t α'∆=- (4-6)3.温度改正在倾斜地面丈量时,用水准仪测得直线两端点的高差h 。

用两点间的倾斜距离S 和高差h 按h D D D S ∆=- (4-7)算得该段距离的高差改正∆D h ,如果沿线的地面倾斜不是同一坡度则应分段测定高差,分段计算高差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