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合集下载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它通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注入患者体内,来帮助其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输血反应,这是一种不良的生理或免疫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和处理输血反应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处理方法。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输血反应主要分为两类:非溶血性和溶血性反应。

1. 非溶血性反应:非溶血性反应是因为输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而不是输血所使用的血型不匹配导致的。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激活而引起的,如发热、寒战、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

2. 溶血性反应:溶血性反应是指输血时,受害者与供血者的血型不匹配引起的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下,供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受害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导致溶血现象。

溶血性反应的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呼吸急促、低血压等。

二、输血反应的监测对于输血反应的监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期观察: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这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

如果患者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 检测血液: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型鉴定、免疫球蛋白浓度测定等。

这有助于确定患者与供血者的血型是否匹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风险。

3. 监测输血速度:输血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输血速度,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

4. 使用输血设备:选择适合的输血设备也对减少输血反应有重要作用。

医务人员应确保输血管道的无菌,输血袋和输血管道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

三、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非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非溶血性反应,通常可以通过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其他措施。

2. 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溶血性反应,应立即终止输血,并迅速给予药物治疗。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r a o s. e u t FNHTRs p te t wi h e e s t e ma n e r o ma c e s n R s ls a in s t f v r a h i p f r n e, f lo d b l o n l i g a s a, o t n c il , mi i g o l we y a s i c ud n n u e v mi i g, h ls vo t n a d t e s o i t d s mp o I n u i n f p r wh t lo c ls, p a e e s c n nc e s t e i c d n e o n o h r a s ca e y t ms i f s o o u e ie b o d e l l t l t a i r a e h n i e c f FNI1Rs Co c u i n FNHTRS I ' . n ls o


CI OE N EI L H A RI D A NF G M C
暖圃
输 血 发 热 性 非 溶 血 性 反 应 临床 分 析
刘 坤学 谭琼 邓安 彦
( 充市 中心 医 院输血 科 四川 南 充 6 7 0 ) 南 3 0 0
【 要 l 目的 摘 探 讨输血 发 热性 非溶血 性反 应(N T s的临床诊 断 与治 疗 , 析发 生 原因 。 法 F H R) 分 方 对我 院 自2 0 年3 0 7 月至2 1年5 00 月 F H R 患 NTs F H R N Ts
d t we e e r s e t v l a a y e aa r r t o p c i e y n l z d, s umma i e t o c r e c FNHTRs l n c l i gn s s n t e t n , n n l s s f FNHTRs r z d he c u r n e c i i a d a o i a d r a me t a a a y i o

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2、出血倾向 :
因大量失血者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输血,当输血量相 当于病人的一个血容量时,则同时有大量的枸橼酸钠输入 体内,以致来不及氧化,即与血液中的游离钙结合,使血 钙下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加之库血中 的血小板数量和活性均减低,凝血因子不足,均可导致出 血。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出血。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针对 原因予以相应处理。大量输血时应间隔输入一个单位新鲜 血液,输血在1000ml以上时,可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 作静脉注射。
溶血反应的预防
输血中
1
观察病人反应
2
检测生命体征及尿量
溶血反应的预防
输血后
1 观察病情,注意迟发反应的发生
2
血袋输血器保留24h,以备检测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大量输血 —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1. 循环负荷过重 2. 出血倾向
3. 枸橼酸中毒、低血钙
4. 酸碱失衡 5. 体温过低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和领取:
1.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 血袋有破损、漏血; 3. 血液中有明显的凝块; 4.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 出血溶血; 7.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 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如凝集原A和 抗A凝集素)会发生红细胞凝集。
输血的原则
1、无论是输全血或成分血,均应采用同型血;
2、患者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必须重复做交叉配血 试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
3、在紧急情况下,如无同型血,则可输入“0” 型血。
输血前采血与合血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fs nrat n F H R) 输 血 反 应 中 最 为 常 见 的 一 种 反 应 【 u i ci , N T 是 o e o I J 。
表 1 输 血 成 分 与 非 溶 血 性 发热 性 输 血 反 应 的 关 系
它 是 指患 者 在输 血 期 间 或 输血 后 1 2h内接 受输 血 的患 者 ~
热 源物 质包 括 白细 胞介 素一 p( 一 p , 1 I 1 ) 白细 胞介 素一 (L 6 L 6 I- )
体温 升 高 1 o C以上 , 并排 除其 他可 导致 体温 升高 的原 因时 , 可 判 断为非 溶血 性发 热性 输血 反应 。 临床 表 现为寒 战 、 热 、 发 恶
心、 吐、 呕 出汗 、 皮肤 潮 红等 , 3 1 %的 患者 发生脚 有 %~ 0 。按 发 生原因、 机制 和 性 质分 类 , 分 为 免疫 性 反 应 和 非 免疫 性 反 可 应。 免疫 性反应 是 由于 抗原一 抗体 不相 容 , 由免疫 机 制而 发 经 生 的反应 , 由非免 疫性 因素 引起 的 反应 则称 为 非免 疫性 输 血
因抢 救及 时 , 无死 亡病 例 。
① 免疫性 : 主要原因是接受输血的患者血浆内含抗白细胞抗 体 , 常是 由于 以往 的输 血或 妊娠 而产生 此类 抗体 。 血时 , 通 输
输入 的血 液 中 的 白细 胞 和 接受 输 血 者体 内 的抗 体发 生 反应 刺 激产 生 和释 放 内源性 热源 物质 , 或通 过 补体 和 巨噬 细胞发
( 输 血 1 1 ) 行 调查 统 计 。 液( 共 04 0次 进 血 由深圳 市 龙 岗区血 站提 供1一 次性 使用 滤 除 白 细胞输 血 器 ( 京 双 威 实业 公 司 ; 南

32例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32例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个 案与 短篇 ・
嘲 Ⅲ 嘲 嘲 厂 卜 嘲 _ 嘲
3 2例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不 良反 应 分 析
李彦锋 , 周 翼 , 蒋志敏 , 李 波。
( 乐 山市 中 医医院 : 1 . 检验 科 ; 2 . 手 术 室 ,四川 乐 山 6 1 4 0 0 0 )
科技 出版 社 , 1 9 9 7 , 6 0 — 6 2 .
李灿泉 , 刘 江 平 .输 血 前 不 规 则 抗 体 筛 查 对 输 血 安 全 的影 响 [ J ] .
大众健康 : 理论版 , 2 O l 2 , 2 8 ( 1 1 ) : 2 7 3 — 2 7 4 .
谢霞 , 安宁 , 王文婷 , 等 .输 血 前 免 疫 血 液 学 相 容 性 检 查 的 重 要 性 及其注意事项[ J ] . 细胞与分 子免 疫学 杂志 , 2 0 1 2 , 2 8 ( 1 2 ) : 1 3 3 8 —
1 33 9 .
[ 2 ] 左 宏莉 , 郭伟 鹏, 徐 群丽 , 等. 1例 Rh抗 原 变 异 体 分 子 机 理 研 究
[ J ]. 新疆 医科大学学报 , 2 0 0 8 , 3 1 ( 1 0 ) : 1 1 4 6 — 1 1 4 8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8 )
、 2 5 ~9 2岁 。 1 . 2 方 法 交 叉 配 血 微 柱 凝 胶 卡 、 血型正反定型 、 不 规 则抗 体 筛 查 卡及 相 关 仪 器 设 备 均 购 自 长 春 博 迅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 对 临床 回报 的输 血不 良反 应 单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输 血 反 应 的 诊
3 讨 论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作者:刘铮张伯伟张丽刘玉振康轶青杨贺才程四国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35期【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从而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以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79例,占28.83%。

在79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男34例,女45例,分别占43.04%和46.96%。

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54例,由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5例,由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有9例,由洗涤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例,其他类型的血液制品未见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报告。

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浆类血液制品(包括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结论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应尽可能使用滤白红细胞,确保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关键词】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合理输血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又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1]。

目前,临床上通过交叉配血和对供血者与受血者标本的核对及免疫合血的应用,已使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降低,然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病率却为10%~40%,特别是多次输血、妊娠、肿瘤、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更高[2]。

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较为常见[3]。

本文通过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以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了解本地区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从而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其相关信息。

输血观察及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输血观察及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输血观察及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输血过程监控过程
输血观察及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一、输血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对婴幼儿、意识不清、全麻、用大剂量镇静剂不能表述自我感受的患者,尤其应注意。

二、输血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输血速度,保障安全、有效输注。

三、注意患者的主诉,了解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及体征,严密观察有无溶血反应的发生。

四、输血反应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取回库血应放置在室温下30分内输注。

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为4小时。

2、成分输血按说明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输注。

3、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4、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低渗性或高渗性液体。

5、输血前后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献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6、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尤其是开始输血的15分钟内要慢,不超过30滴/分,然后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7、加压输血的患者,应有专人守护,防止空气栓塞的发生。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分析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分析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分析作者:赵丽梅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5期摘要:目的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7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输血者,按照发热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输血期间发热患者110例为研究组,输血后发热者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体温与伴随症状及输入血量和体温变化情况等。

结果两组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且年龄越大患者的发热反应出现时间越迟,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特点;护理分析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s)是输血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其指的是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的1~2h内体温上升≥1℃,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畏寒等[1]。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实施护理,以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127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127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输血者,按照发热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输血期间发热患者110例为研究组,输血后发热者1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1例,女66例,年龄 22~86岁,平均年龄(56.12±14.12)岁;41例血液病患者、34例外伤患者、23例恶性肿瘤患者、28例其他患者。

1.2方法首先建立血液反应预报系统,由采集血液至受血者的全过程予以追踪监督与预警;院方制定相关输血反应报告与处理流程,将输血时出现的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则均由血站负责。

其次制定FNHTRs记录表格,并由值日护理人员填写出现发热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类型、诊断、输血前的体温、发生发热反应的具体时间、体温变化、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发热后输入的血液量,妊娠情况、输血次数,处理情况等;最后对收集的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主要包括患者发热时的最低或最高血压、最高体温、最低血氧饱和度[2]。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对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结果:有11%的患者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有63.6%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发热,有36.4%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过敏;患者的性别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而患者的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均对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

结论:需要重视临床上出现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一定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措施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输血的临床应用也更加的广泛[1]。

虽然输血可以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也会对患者造成一些不良的反应,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严格的遵守输血方面的规章和制度,在输血之前对患者的血型进行严格的匹配输血,使患者由于血型的不合而带来的溶血性的输血反应得到减少,但是进行匹配的血型的输血还会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非溶血性的输血反应,但由于其反应比较的轻微而容易被忽略[2-3]。

本文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各临床科室中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10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的年龄为3~82岁,平均年龄为(48.6±5.2)岁;有30例为首次接受输血,有70例为反复接受输血;有3例为接受大量的输血(输血量高于2000mL);有40例为手术用血,有60例为其他用血。

1.2方法对来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进行相关的输血操作,并对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之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从而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13~2014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血液中心的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以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79例,占28.83%。

在79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男34例,女45例,分别占43.04%和46.96%。

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54例,由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5例,由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有9例,由洗涤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例,其他类型的血液制品未见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應的报告。

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浆类血液制品(包括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结论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应尽可能使用滤白红细胞,确保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38℃)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 结果2. 1 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274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79例,占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28.83%。

在79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男34例,女45例,分别占43.04%和56.96%。

患者年龄8~85岁,平均年龄55.4岁。

41例有既往输血史,38例为首次输血。

2. 2 不同血液制品类型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情况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54例,由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5例,由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有9例,由洗涤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有1例,其他类型的血液制品未见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报告。

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浆类血液制品(包括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 讨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性反应主要是由患者体内存在的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与献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发生作用的结果[4]。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目的:观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分析影响非溶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以及门诊部门进行输血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发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比例,分析导致非溶性反应的特点及其原因。

结果:发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有36例,发应发生率为9.47%,常见的输血反应是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反应发生率和受血者自身的体质、性别、血液制品的种类以及输血次数等因素均有关(P<0.05)。

结论:应加强对非溶性输血反应的重视,正确观察分析非溶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和原因,采取及时的预防和对应处理措施,降低非溶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标签:非溶性输血反应;反应特点;反应原因;应对措施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运转的重要器官,随着现代输血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以及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输血已经临床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输血也容易引发非血溶性输血反应、细菌感染、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以及感染性休克循环负荷过重等多种不良反应,近年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非溶性输血反应,且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受血者的身心健康。

非溶性输血反应在临床上往往症状较轻,只有发生严重的反应时才会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且临床上少有相关的文献报道和统计,本文主要通过对380例临床输血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其对应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以及门诊部门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输血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70例,受血者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年龄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43.5±4.7)岁。

受血者类型:380例输血治疗中,有2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占55.2%;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占21.1%;50例其它血液病患者,占13.2%;40例癌症患者,占10.5%。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全部分析对象来 自 20 0 9年 1 ~6月 台州市 部分医 院的临床 输血共 2 5 3 4例次。受血者年龄 2~8 3岁 , 中男 17 其 4 6例次 , 女 8 8例次。首次输血 6 9 次 , 7 8例 反复输血 16 65例次 。大量输血者 ( 血量 >2 0 m )4例 次。 因手 术用 血 9 7例 次 ,其 他用 血 输 I 00 L 1 1 13 4 7例次 。在输 注 的血制 品 中悬浮 红 细胞 占 6 . 5 %,其 他 占 9
响 N T 的 因素 ( <00 HR P . 5或 P .1 。结 论 应 对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引 起 足 够 的重 视 , 对 血 制 品进 行 必 要 的处 理 , 格 规 <OO ) 应 严 范 输 血操 作 , 防 和 及 时 处 理 非 溶 血 性输 血 反 应 。 预
N T , 由于 N R临床反应较轻微 , H R)但 HT 往往临床人员对其不够 重视 , 且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调查本中心血站供 应的血制 品 的临床输血 2 5 3 4例次 ,分析其 中导致 N R的比例 和原因 , HT 并
从 分 析 结 果 中寻 找其 应 对 措 施 。
2 . 引起 NIT 的原 因 2 - R I '
【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过敏 ; 发热 ; 因分析 ; 原 应对措施
【 图分 类 号 】R 5 . 中 4 7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编 号 】17 — 7 12 1 )3 1 0 文章 6 3 9 0 (0 0 3 — - 2 1 1
输血是 临床上 的重要治疗方法 之一 ,随着 我国输血技术 的 提高 以及成分输血 的大量应用 , 输血 的临床应 用范 围 日渐 广泛 。 输血虽能达到较佳 的治疗 目的 ,但 同时引起一定 的不 良反应 的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发生原因。

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FNHTRs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分析发生FNHTRs的原因。

结果FNHTRs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其次还包括恶心、呕吐、寒战、呕吐等伴随症状;输注单纯白细胞、血小板可增加FNHTRs的发生率。

结论FNHTRs临床预后较好,通过积极预防和治疗可明显降低FNHTRs的临床发生率。

标签: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输血诊断治疗原因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Analysis of ClinicalLIU Kunxue TAN Jing DENG AnyanCentral Hospital Blood Transfusion Nanchong,Sichuan 63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FNHTR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alysis of causes.Methods The hospital from March 2007 to May 2010 treated 184 cases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ummarized the occurrence FNHTR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 analysis of FNHTRs reasons.Results FNHTRs patients with fever as the main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also including nausea,vomiting,chills,vomiting and other associated symptoms;infusion of pure white blood cells, platelets can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FNHTRs.Conclusion FNHTRs better clinical outcomes through a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FNHTRs.【Key Words】Febrile non-hemolytic reactions;Blood transfusion;Diagnosis;Treatment;Reason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s)又称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是指在输全血或输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发热反应。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研究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研究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以及诊治方法。

方法: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7 月期间,我院接受输血的患者2838 例,分析其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本组共有136 例患者发生FNHTR,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寒战等;输入未去白血小板、血浆以及红悬液将增加FNHTR 的发生率。

结论:输入非治疗成分的白细胞是发生FNHTR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患者多次输血或者多次妊娠将导致FNHTR 的发生率增加。

输血中严格无菌操作,合理选择输血成分是降低FNHTR 发生率的关键。

【关键词】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时一种常见的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等,并且排除细菌污染、溶血、严重过敏反应等原因所致的发热性输血反应[1]。

目前临床认为FNHTR 的发生主要白细胞、血小板抗体和血液保存过程中生成细胞因子等因素有关,多见于输入多份血小板浓缩液、多次输血者或者多次妊娠者[2]。

为探讨 FNHTR 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本研究对2838 例受血者的FNHTR 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7 月期间,我院接受输血的患者2838 例(总输血次数为5205 次),其中,男1033 例,女1305 例;年龄在11-82 岁之间,平均为(46.9±12.3) 岁。

输血成分主要包括去除白细胞或者未去除白细胞的红悬液、单采血小板以及血浆。

1.2 方法统计分析2838 例受血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输血前体温、基础疾病、输血成分、发生输血反应的时间、输血预热情况以及临床表现等。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 进行分析,以( x ±s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并经t 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经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溶⾎性发热反应
⾮溶⾎性输⾎发热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s,NHFTR)是指与输⾎有关,但不能⽤任何其它原因解释的1℃或1℃以上的体温升⾼,为最常见的输⾎不良反应。

NHFTR多发⽣于反复输⾎或多次妊娠的受⾎者,体内产⽣抗⽩细胞或⾎⼩板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为其主要原因,⼀些细胞因⼦包括IL-1,IL-6,IL-8,TNF-α等起增强或协同作⽤。

病⼈的相关情况如代谢速度、受体表达、抗细胞因⼦抗体等在NHFTR的发⽣中也是⼀个重要因素。

临床⼀般表现为寒战、⾼热、⽪肤潮红、头痛等,有时伴有恶⼼或呕吐,症状多在输⾎后1⼩时发⽣,持续1~2⼩时后⾃⾏消退,但其它反应有时也可⾸先表现为发热。

预防有赖于严格执⾏⽆致热原技术与消毒技术,对已有多次输⾎史者输⾎前可肌注哌替啶(度冷丁)50mg或异丙嗪
25mg,或选⽤洗涤红细胞,也可采⽤⼀次性去⽩细胞输⾎器移除⼤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如已出现发热反应,要⽴即减慢输⾎速度,严重者应停⽌输⾎,并适当应⽤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一概述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
血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输血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输血虽能达到较好
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目前,输血技术飞速
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还时有发生,因此还应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血
制品进行必要的处理,严格规范输血操作。

二病因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性别、受血者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等
因素有关。

三治疗
对输血后过敏反应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剩余的血液不能再输。

②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

对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

②给予患者阿司匹林。

③对高热患者可物理降温。

四预防
输血是有风险的,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掌握输
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多
次输血或有输血反应者应输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少白细胞的血小板。

有条件的可以做HLA配型或IgA抗体鉴定,选择与受血者HLA同型的洗涤
红细胞,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采用
无热源技术配制血液保存液,并严格消毒采血和输血器具,可以彻底去除输血器具中的热原,使热源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几乎绝迹。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2)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2)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2)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到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应急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血库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燥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症状与体征: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应急措施: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

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

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

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自身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也最严重。

原因是ABO血型不合的异型红细胞输注,其次是异型血浆输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3T15:11:37.8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黎畅
[导读] 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

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

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
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 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

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 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 ℃以上,且有发热症状。

(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

详见表1。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

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

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
高。

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输血前常规注射的激素类药物对输血反应的预防效果并不显著。

临床医护人员在向患者输入血液制品前应首先确保输血用品无菌有效,对有多次输血经历的患者应洗输入冷冻红细胞或洗涤过的红细胞,对体内存在白细胞凝集素或血小板凝集素的多次受血患者,应输入已去除白细胞或血小板的血液,也可输入去除浅黄沉淀层的红细胞悬液,最大限度避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6-7]。

参考文献:
[1] 付竹筠.滤器血袋滤血不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2):177,186.
[2] 周吉成,沈德才,谭彬宾等.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连续对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405-407.
[3] Imoto S,Kawamura K,Tokumine et al.Acut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and HLA class I antibody:advantages of solid phase assa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omplement-dependent assay.[J].Transfusion medicine,2010,20(2):95-103.
[4] 赵丽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5,24(15):224-224.
[5] 项嘉亮,黄伟刚,赖金养等.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状与防治[J].中国当代医药,2014,12(18):36-37,40.
[6] Dov?-Drnov?ek,T.,Klemenc,P.,Toplak,N. et al.Reliable determination of fetal RhD status by RHD genotyping from maternal plasma[J].Transfusion medicine and hemotherapy:offizielles Orga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ur? Transfusionsmedizin und Immunham?atologie,2013,40(1):37-43.
[7] 李晓明,胡嵩,龚国富等.hs-CRP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5):462-4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