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
试论当代文学的商品化
试论当代文学的商品化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内容提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消费社会的建立导致了文学商品化现象的产生。
当代中国文学与商品社会、大众心理、文化市场、消费需求、艺术取向等诸多观念相互交织,与社会上的商业大潮相呼应,文学的商品性属性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得到充分发展以体现,而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当代商品文学源于何处又有应该走向何方呢?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欢迎,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但是大多数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或赞同都是处于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出发,要真正的了解文学商品化的利弊问题还是要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了解。
关键词:商品性审美性(艺术性)文学商品化文学的终极价值Try to talk abou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literatureAbstract:In the 1990 s, the China to speed up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literary commercialisation produc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ublic goods cultural market, consumer demand, art orientation, and many other ideas are intertwined, and social commercial tide photograph echo, the literature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and commercial properties in more and more literary works with ful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flect, and ignore the literary aesthetic attribut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from where goods should go where? Some people for literature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welcome, some people on literature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opposition, but most of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literature against all under their own or approval of the situation and start feeling,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commercialization literature or from objectiv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Key words: commercial aesthetic (artistic)Literature commercialization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terature目录一、文学的价值 (2)二、消费社会的文学商品化 (3)(一)文学创作理论与创作主客体的转变 (3)(二)消费时代的作品 (4)(三)消费时代的读者 (4)(四)文学商品化的现状 (6)三、文学创造应具有的审美价值追求 (7)参考文献: (8)试论当代文学的商品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取得了相当显赫的成绩,但是在当下文学依然在繁荣下面临这诸多问题,文学的商品化就是其中之一,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欢迎,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但是大多数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或赞同都是处于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出发,要真正的了解文学商品化的利弊问题还是要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了解。
论旅游业中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的关系
论旅游业中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的关系摘要:文化商品化现象对文化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正确认识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辩证关系的分析,提出旅游业可以结合“舞台真实”理论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文化商品化;文化真实性;舞台真实一.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概念的提出文化真实性也称文化原真性,原真性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具有“权威的”和“原初的”涵义。
在英文辞书的释义中,有原初的、真实的、可信的三种含义。
在文化遗产领域中,原真性一词最早用于博物馆,指一些精通文物的专家鉴定博物馆所收藏的艺术品是否真品,或者是否是它们所宣称的那件物品,判断该物品与其要价是否相符[1]。
19世纪60年代,原真性也逐渐被引入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之中,最初其含义与用于博物馆的原真性含义基本一致。
在分析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如艺术品、节日、仪式、饮食、服装、房屋等时,它们经常被描绘成原真或非原真,其标准是依据当地的传统或风俗去判断,在这个意义上,“原真性意味着传统文化和原生形态,真实感,真正的,或者唯一的。
”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家马坎耐在研究旅游与社会学的时候,把“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从此引起了人类学界、社会学界的重视。
虽然有人批评说,对“真实”的过分追求使旅游经历太简单化了,但这个问题在社会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研究。
文化商品化是相对于文化真实性提出来的,在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语境中,商品化是个带贬意的词汇,指原初不是用于出售的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被用于商品交换,既包括有形产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活动、事件、表演,甚至是人及其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文化商品化才引发有关文化真实性的讨论。
很多人认为商业化生成了大量的虚假节日、伪事件及大量生产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所谓的机场艺术品)。
当代文化过度商品化现象
当代文化过度商品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受到批判和否定之后,当代文化,包括当代文学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解放了,禁区被打破,文化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化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过度商业化使当代文化,特别是当代文学面临灭顶之灾。
面对这一严酷现实,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过度商业化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过度商业化的当代文化,即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忽视、甚至不顾及社会效益及其教化功能,过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和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文化现象。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文化与商业产生了密切联系,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这是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但是,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但具有商业价值,还有精神属性和教化作用。
然而,随着金钱崇拜、娱乐至上风潮的盛行,文化产品越来越忽视其精神属性和教化功能,片面强调和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文化垃圾充斥市场,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最终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遭受创伤,因此,对过度商业化的文化现象,必须认清其危害,并采取果断措施切实改变这种局面。
过度商业化在当代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如下:(一)忽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当前,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演艺活动等各项文化事业中,普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教育人民、为人民服务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
例如:电视节目把收视率看作生命。
收视率的高低是评价节目优秀的主要指标,也是领导考核下属工作效绩的标准和兑现工资奖金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提高收视率,许多电视台的节目连篇累牍地播放娱乐节目、名星逸闻、奇闻怪事、武打凶杀、男欢女爱等内容。
出版部门发行书刊杂志,也同样首先考虑发行量的多少,以迎合社会上的各种新潮和时尚。
影视剧的制作、发行和上映也都把上座率(票房)看成是唯一标准或重要标准。
谁的上座率高,谁的造势大,谁就受到热捧。
于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文化产品从孕育到生产、从问世到推销,都离不开经济利益。
浅析当前文化产业商品化现象
浅析当前文化产业商品化现象作者:戴璇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5期摘要:文化产业商品化是文化产业适应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世俗化在社会更受到重视的结果,更是我们的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文化产业商业化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于我们的传播之上,也有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变化的方面。
文化产业商品化现象的趋势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结果,我们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品化;经济;市场;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的产业活动,目标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要,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经济和文化形态,其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
商品化指的是通过提供商品的手段来营利的行为。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产业的商品化现象日趋明显。
一、文化产业商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文化适应市场的一步——文化产业商品化文化产业的商品化就意味着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也要适应市场规则的需要,要与市场相连接。
文化产业商品化是通过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式,使之获得经济效益更新文化设备,以谋求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
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然跟不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而文化产业商品化的现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文化需要而出现的态势,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文化产业本身存在的艺术化是是个性的自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未能满足更多的受众群的需要。
因此出现了文化产业商品化,商品化有明确目的的表现被设计对象的主体的,这样的文化产品,能把受众面扩广,达到更好地文化传播目的,可以让大众能接受并明白。
文化产业图求更好的发展出现商品化现象最为正常不过,在如今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大时代背景下,商品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适应市场。
文化产业商品是个自然的过程,并不会影响文化本身的价值。
(二)世俗生活的兴起促进商品化的进程除了对市场的适应外,文化产业的商品化现象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世俗生活的兴起。
—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
性的研冤成果。美国社会学冢马坎耐(Dean Mac Cannell)①就认为,旅游是一种对“真 实”的“现代朝圣”,即当代的游客外出旅 游,主要是去寻找一种“真实,,的经历,如 宗教朝圣一样,具有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意义 和内涵。美国人类学家格雷本(Grabum)认 为,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程,如人生当中的 “生命礼仪”,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旅游使人的一生得到了更新,使身心得 到最大的恢复,如宗教中的仪式一样,其意 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旅游对 旅游者内心的陶冶或进化作用。而人类学家
①参见《东道主与游客》(Valene Smith主编,张晓萍、何昌邑等主译)中的“文化能用金钱衡量吗?”
·35·
万方数据
民族艺术研究。
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 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 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 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并且 还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 实尺度。”D](P26)劳动既是形成国民财富的源 泉,也是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从而也是价 值的决定因素。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学 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接受并发展了斯密 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马克 思在经济学方面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完成了 劳动价值论体系。19世纪70年代,注重商 品的效用的边际主义理论开始创立。新古典 学派经济学用静止状态的供求均衡分析取代 了古典学派的积累概念。新古典学派开始把 论证集中到个人地位,它的判断标准是依据 个人主义来确定的。“劳动价值说和剥削概 念系来自生产条件的探讨。新古典学派则把 注意力转向交换,并把效用概念作为商品相 对价格理论的基础。”[2】‘晰’不论是注重商品 的价值的劳动渊源,还是注重商品的效用问 题,这些经济学的讨论都似乎没有关注不同 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进行商品交换的时候的 文化制约。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摘要】宋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和文化艺术商品化的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兴盛为文化艺术商品化提供了土壤。
宋代商品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商业繁荣、市场活跃、通商便利等方面,使得文化艺术品的流通更加便捷。
文化艺术商品化带来了艺术品价值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宋代官窑瓷器的商业化生产和书画艺术品的市场化流通,显示了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实践。
通过对宋代商品经济与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密不可分,文化艺术商品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展望未来,宋代商品经济与文化艺术商品化仍将保持密切关联,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关键词】宋代商品经济、文化艺术商品化、特点、影响、实践、官窑瓷器、书画艺术品、商业化生产、市场化流通、关系、经济发展、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货币经济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农田水利和农具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提高也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也为商品经济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宋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支持和调控,例如颁布了多项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法令政策,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可以概括为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工商业兴起和政府支持四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文化艺术商品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条件。
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为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文化艺术商品化的意义文化艺术商品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文化艺术品变成商品,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流通,使更多人能够接触、欣赏和购买到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文化艺术商品化也为文化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激励他们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浅论文化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特殊性
浅论文化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特殊性【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文化在实践中也已经显示出产业性质的一面。
至今,学术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商品的研究仍比较少。
基于此点,本文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特殊性。
【关键词】文化商品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市场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文化经济化趋势下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被发掘出来的产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culture goods)和文化服务(culture services)的定义分别为:文化产品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包括书籍、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服装设计;文化服务是满足人们的文化兴趣和文化需求的行为。
文化服务虽然不是物质产品,但是可以促进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典型的文化服务包括许可及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服务、音像发行、表演艺术和文化活动、文化信息的推广以及书籍、录音和人工品的保存等。
一、文化商品消费的特殊性传统的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对人们满足程度、幸福或者快乐的度量单位。
古典经济学家假设效用可以准确度量,并且用基数来表示,被称为基数效用轮。
基数效用论的两个重要内容是:利用边际效用递减得到需求定律,不同的人的效用可以比较,加总个人效用可以得到社会福利。
在说明边际效用递减时,基数效用论举了很多例子,最常见的就是吃包子:人在饥饿的情况下,吃第一个包子感觉到很满足,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满足感降低,吃第三个、第四个的时候满足感又变更低,到了吃第五个的时候,很可能效用为负,因为这时吃包子的人可能已经很饱了,多吃反而会不舒服。
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这一假设得出了递减的边际效用曲线,并进一步推导出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但是,这一假设应用在文化商品上却并不绝对成立。
典型文化产品的消费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很可能是递增的。
例如,人们在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时候可能并不觉得好听,但是经过反复收听之后就可能觉得琅琅上口并哼唱起来。
文化商品化的唯物史观解读及其现实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商品化 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跨 国公司和国际品牌成为文化商品市场 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全球文化交流 和融合。同时,本土文化产业也逐渐 崛起,通过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商品,促进了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创意产业崛起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产业逐渐成为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意产业 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强调人的智慧 和创造力。文化商品化作为创意产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人的智慧和 创造力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 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政府应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资金支持、优先采购等方式,鼓励和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
03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同时
,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人才,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文化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文化商品的质量与内涵
通过提高文化商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水平,提升其质量和内涵 ,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文化商品化的进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文化商品化 的出现和发展。
文化商品化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文化商品化刺激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 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的变革
文化商品化改变社会结构
随着文化商品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 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03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传 统文化保护
政府应倡导并鼓励学术界、文化艺术 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传统文化 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01
重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
《文化经济学》第六章 文化商品
二、文化商品的特点
1.与生俱来的知识产权性。 2.内在意义价值的潜隐性。 3.意义世界生命周期较长。 4.价值量构成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文化商品的价值
一、 文化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 含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文化商品的 价值应当是凝结在文化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是主 体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作 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后所产生和发挥的效益的广泛有用 性。
2.文化商品价值判断两重性的第二个层次构成:文化 商品的潜在精神价值和文化商品交换价值。
文化商品潜在精神价值。文化产品自身蕴藏的精神价值 还没有被广泛体验、感知、欣赏并且通过市场交换进入 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时候,它无法发挥社会效用,它 的价值就还是一种潜在的、有待实现的价值。
文化商品交换价值。文化商品只有而被消费者广为消费 的时候,它潜在的价值才成为现实的价值。
3. 由于文化商品具有其他商品所没有的双重属性,社会 关于文化商品的检测、检验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也 是不一样的。
一般商品的检测、检验和评估的指标体系,都可以 有整齐划一的量化的指标体系为标准,而关于文化商品 的社会标准和检查、评估的标准则会由于检测、检查主 体的文化背景和价值标准不同,奉行的意识形态不一样, 而采取不同的标准。
三、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
1.公共财政直接投资。 2.产业政策扶持。 3.政府采购。 4.委托生产。
二、文化商品的类型——公共文化产品与私人 文化产品
1.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保罗·萨缪尔森: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
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
的消费不会减少该商品或服务对全社会的供给。它包 含两方面的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 为零。
人类学视野下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
人类学视野下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既可以开发为单独的旅游商品,又可以和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提高产品的质量。
我国是一个民俗文化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文化迅速被广泛商业化,比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风情表演、民俗产品的开发、民俗节日的商业利用等等。
文化的商业化,使人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
长久以来,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一直是人类学专家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的一种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旅游商品,变成舞台表演等形式,这种“舞台化”了的文化不真实的文化,与真实性相反,而且还会使原本的文化发生“文化函化”现象,破坏原有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成为旅游资源,进而商品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且,这种商品化不仅能给当地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还将有效地促进一些民族地方文化的认同、复兴、传承、推广和发展。
那么,在中国这个文化资源大国,将如何处理好文化商品化和真实性的问题?本文将对旅游中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作一些简要的探析。
一、文化的商品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
有形文化通常都是指一些我们可以通过五官直接感知的实际存在物,如建筑、服饰、装饰等,而无形文化又有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来无形的服务也成为了商品的一种,商品化过程无时不在发生。
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同样也是可行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商品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以它的交换价值衡量其价值,而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作为商品提供给游客。
文化的商品化也就是意味着文化也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在产品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文化商品化也往往更多的顾及公众的一般爱好,它会使文化的发展和展示更多的维持在最能带来收益的现实或潜在的顾客的水平上,这会对文化本生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容易错误的的开发。
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论文
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论
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商品经济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艺术的商品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市场化的经济体系中,商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本形式。
因此,文化艺术领域的商品化自然而然地被推动了起来。
同时,商品化也为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商品化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其次,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发展对商品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出现为商品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因为文化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渴求和追求美好的表现形式,其消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和审美性。
这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然而,文化艺术商品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商业文化艺术作品往往过于强调商业性而忽略审美性,这导致了文化艺术的降低和低俗化。
其次,由于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价格往往很高,这导致了独立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困境。
最
后,文化艺术商品化的模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商品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发展,同时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出现也为商品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文化艺术商品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促进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人类学视野下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
人类学视野下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既可以开发为单独的旅游商品,又可以和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提高产品的质量。
我国是一个民俗文化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文化迅速被广泛商业化,比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风情表演、民俗产品的开发、民俗节日的商业利用等等。
文化的商业化,使人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
长久以来,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一直是人类学专家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的一种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旅游商品,变成舞台表演等形式,这种“舞台化”了的文化不真实的文化,与真实性相反,而且还会使原本的文化发生“文化函化”现象,破坏原有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成为旅游资源,进而商品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且,这种商品化不仅能给当地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还将有效地促进一些民族地方文化的认同、复兴、传承、推广和发展。
那么,在中国这个文化资源大国,将如何处理好文化商品化和真实性的问题?本文将对旅游中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作一些简要的探析。
一、文化的商品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
有形文化通常都是指一些我们可以通过五官直接感知的实际存在物,如建筑、服饰、装饰等,而无形文化又有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来无形的服务也成为了商品的一种,商品化过程无时不在发生。
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同样也是可行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商品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以它的交换价值衡量其价值,而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作为商品提供给游客。
文化的商品化也就是意味着文化也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在产品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文化商品化也往往更多的顾及公众的一般爱好,它会使文化的发展和展示更多的维持在最能带来收益的现实或潜在的顾客的水平上,这会对文化本生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容易错误的的开发。
从经济普及论看商品文化的特性
从经济普及论看商品文化的特性作者:边恒然来源:《商场现代化》2019年第10期摘要:管理学(Management Science)和经济学(Economics)一样,都是一门显学。
虽然两门学科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是却又有相继增益的传承与互补。
据此,过去的历史昭示着一个事实:不同的社会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商品文化。
如果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文化中总结归纳商品文化的特性,工作体量十分庞大。
其中,有两种方式可以解释商品文化:直接推演和间接论证。
鉴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根本性上带有商品经济的特征。
本文将采用间接分析的方法,通过经济普及论的基本观点透视商品文化的主要特性,以期为深入理解商品文化提供一种相对简明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经济普及论;商品文化;同构关系一、商品文化的多样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新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商业。
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从商品文化的角度解释社会现实。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商品文化(commodity culture)指的是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习俗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凝聚力等。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为平等交换的商品理性的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商品文化。
譬如,社会制度、政治形态、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商品文化。
为了更好理解造成商品文化多样性的因素,笔者将用同心圆表示其影响的程度。
如下图所示,其核心因素是价值观念,政治体制和组织结构作为主要因素,始终离不开社会化生产力这种外在因素。
三种因素始终围绕商品理性运转,每种因素仍然可以继续分为不同的类型: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
2.政治体制和组织结构:多元性、平等性、制约性、民主性和法制性等。
3.社会化生产力:社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等。
如此来说,每种影响因素都会至少驱动一种商品文化形成,而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排列组合又会产生新的商品文化。
经济人类学对商品分析的文化视野
三、文学人类学对文化的重要作 用
1、解读文化:文学人类学通过研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帮助我们深 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它启示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应摒弃偏见,充分认识到 每种文化的独特性。
2、理解文化:文学人类学文化的动态发展,它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意象等元素,揭示文化的演变过程。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 理解文化的复杂性。
谢谢观看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旅游可以为文化提供传播的途 径和平台。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了解各种文化 的特点,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文化可以为旅游提供丰富多 彩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旅游业带 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文化视野下的商品分析
商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然而,在文化视野下, 商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文化因素对商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商品的设计、生产和消费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和需求存在差异,这使得商品在市场中的表现 各不相同。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 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将食物 与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例如,东方国家的稻作文化和 西方国家的游牧文化,以及不同宗教信仰对饮食的特殊规定,如伊斯兰教的禁 酒文化、佛教的素食文化等。
五、结语:人类学视野中的饮食 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人类学视野中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增进跨文化理解和包容。此外,通过对饮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进行研究,我们还可以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从经济角度看文艺亦不能“商品化”
作者: 游焜炳
作者机构: 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39-42页
主题词: 商品化 商品经济 交换价值 文艺生产力 商品性 消费水平 艺术价值 文艺活动 生产与消费 文艺消费
摘要: 商品经济的大潮正在激荡着社会的每个角落。
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一分难堪。
或许,它应当有一套远非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么倾斜的亲规范?这篇文章谈的是文艺,不过我们可以由此想得更多……欢迎更多人加入讨论,谈谈现状,谈谈对策,甚至谈谈自己的困惑和不平。
浅析文化商品的几个问题
浅析文化商品的几个问题摘要:文化商品,因为其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使其具有了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经济特性。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探析了文化商品的特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化商品市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一、文化商品及其界定标准。
所谓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
我们一般把通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劳动而生产的文化与其载体的结合体,称为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
文化劳动产品一般是以物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物态形式,而文化劳动服务则一般是以人的活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非物态的活动形式。
如电影光盘可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产品,而正在上演的舞台戏剧对消费者而言,则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服务。
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能否成为文化商品,具有两条判别标准:第一,精神效用标准。
一般物质产品的本质具有物质属性,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
而文化商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决定于其精神或思想内容的属性;不是取决于对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决定于对人们精神的满足。
虽然有些文化商品具有物质形态,但其物质形态只是人们所需求精神的物质载体,如人们购买光盘,需要的不是光盘本身,而是光盘中所包含的音像内容;人们购买书籍,也不是需要书籍本身的纸张,而是书籍中记录的内容。
总之,作为文化劳动产品的文化商品,可能会有多种效用(包括物用效用),但精神效用却是文化商品的标志性效用,不具有精神效用或者精神效用不是该商品的最主要效用的商品,决不是文化商品。
第二,交换对象标准。
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只有在作为人们的交换对象时才能成为文化商品。
从劳动价值论来看,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本身具有作为等价交换的价值基础,能够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
而从现实性来看,当人们以生理与生存为主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最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 精品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摘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三个重要表现特征坊市合一、坊郭户籍的建立和同业行会的形成。
商品意识在城市社会中迅速滋长和蔓延,并向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渗透。
文学艺术也开始了商品化的进程,许多文艺作品成为文化消费品,由此导致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变化。
关键词宋代;商品经济;文化艺术;商品化;价值观;审美观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特征从总体情况来看,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其主导性的经济模式仍然是自然经济,而处于次要地位的城市商品经济却获得长足的发展,呈现空前兴旺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坊市合一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
宋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中心,长期实行坊市制,将坊与市分隔开来。
坊是城市居民生活区和行政管理单位,市是交易场所。
市场管理极为严格,周围有高墙环绕,营业时间以市场大门的关闭为准。
一般日落市门就关闭,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于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宋初虽有所恢复,但无法重现旧貌。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开封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的观象①。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打破了旧的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突破了交易时间和区域的限制。
朝廷对这种现象虽然干预过,但屡禁不止。
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和咸平中998—1003年曾两次试图恢复坊市制,都终归失败。
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认可这一事实,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倒,宣告旧的坊市制彻底崩溃。
商店与作坊临街而立,坊与市合为一体,标志着近代城市的雏型已出现。
当时的东京开封已是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
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
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并且 还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 实尺度。”D](P26)劳动既是形成国民财富的源 泉,也是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从而也是价 值的决定因素。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学 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接受并发展了斯密 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马克 思在经济学方面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完成了 劳动价值论体系。19世纪70年代,注重商 品的效用的边际主义理论开始创立。新古典 学派经济学用静止状态的供求均衡分析取代 了古典学派的积累概念。新古典学派开始把 论证集中到个人地位,它的判断标准是依据 个人主义来确定的。“劳动价值说和剥削概 念系来自生产条件的探讨。新古典学派则把 注意力转向交换,并把效用概念作为商品相 对价格理论的基础。”[2】‘晰’不论是注重商品 的价值的劳动渊源,还是注重商品的效用问 题,这些经济学的讨论都似乎没有关注不同 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进行商品交换的时候的 文化制约。 一切经济活动中都存在两大基本的主客 观因素——区域与民族,这两大因素的融合 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过程。从生产力的角
民族艺术研究。
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价值
——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
1"-3张晓萍
摘
要: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商品化是经济人类学关注的一个重点。文化商品化是否剥夺了
文化价值的独特性,使文化内涵消散和流失,是争论的焦点。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一切 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其文化制约,区域与民族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由于文化差异和民族 差异而产生的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商品化是个自然的过程。并不损害原有文化的价值。旅游
的东西在生产时都包含了几个要素,即土地, 劳动和资金。那么这些东西就可以是剃须刀, 半导体收音机,也可以是宾馆设施。但有一 点:为什么或在什么时候,商品购买者会为 某种文化活动所吸引而到这个地方去旅游? 而从事旅游业的经济学家和策划者们也掩饰 了这一问题,也把地方文化当作一种“自然 资源”来开发,它们认为这也是土地要素的 一部分。所以按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任何 能被赋予价格的东西都能够被买卖,文化也 可以当作快餐店里的东西来买卖,可以被当 作商品来对待。而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些 活动虽然从经济上获利了,但从文化上说, 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获利,因为商品化实际是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任何可以出售
商品的东西,因为可以在别的社会文化中产 生新的效用而成为了商品。如某些民族中很 神圣的仪式活动,对于那些不属于这个文化 人们来说,这些活动就很难具有神圣性,而 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戏剧性的表演,娱神、消 灾祈福等在这个特定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 对另一些文化背景中的人来说经常是不会接 受的。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对双方来说,要 求文化上的他者完全按照自身的文化逻辑理 解自身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根据美国《旅游百科全书》的解 释,[41(ml啦’商品化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 中,文化产品进行买卖是自然的事。
①参见《东道主与游客》(Valene Smith主编,张晓萍、何昌邑等主译)中的“文化能用金钱衡量吗?” ・35・
万 方数据
民族艺术研究。
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 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
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
创造和塑成新的需求的方法。人们现在的为 了满足他们目前愿望的合作方式,影响着他 们将来的愿望以及想成为的类型。……既然 经济制度具有这些效果,而且甚至必须具有 这些效果,那么对这些制度的选择就涉及到 某种关于人类以及实现它的制度的设计方案 的观点。因此,这个选择的做出必须不仅建 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道德和政治 基础上。”C3](P2S9-260)而道德和政治基础的建立 又不是可以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相分离 的。政治、经济、道德等都与特定的文化理 念相关联。 就现代旅游而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 展,民族文化旅游、跨族际的旅游已经成为 了旅游业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这其中 发生的商品交换活动就更加需要从文化的角 度进行审视。事实上,人类学的大量资料已 经告诉我们,就是诸如衣食住行这样一类最 基本的人类生存活动都是与具体的民族的文
“商品化”一词在旅游研究中一直被使 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商品化中的商品更 多的不是指一般商品的出售,如机票,胶卷 等,而是指一种本来不是用来出售的东西, 但现在被拿来出售了,如文化遗产及神圣的 东西拿来作展示表演等等。当某些东西不断 为了钱生产,又廉价地出售,就有可能为了 经济收益而不再顾及这些文化事物原本拥有 的意义,只是一味地屈从于外来需求的影响。 这样的过程被西方理论界称为“迪斯尼化”
或“麦当劳化”。
对地方文化的“剥削”。而商品化的后果, 是导致文化内涵的丧失,格林伍德最后指出, “旅游业只不过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现实包装 后,连同其他资源一起被拿来出售,但我们 知道,在任何地区,如果没有文化,当地人 就无法生存。所以旅游业正施加一种前所未 有的对人类的挑战”。 对于商品给传统文化真实性带来的破坏 这一说法,柯恩有自己独辟蹊径的看法。他 认为商品化未必会破坏文化的真实性。什么 是传统?什么是文化真实性?传统文化的保 留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按照文化变迁的 理论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恒常的 变迁当中,那就是说,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 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另外,文化 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恧且这种变化可以随 着时间的变化而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而被 大众旅客所接受。这一认识是极为富有洞察
同的命运,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商品被拒 绝,另一些商品被接受。最有意思的可能还 在于有相当多的被接受的商品的效用会当中,甚至某些在原来的社会中不是
带来文化上的破坏。所以他说,旅游业现在 再也不是旅游者的游戏了;旅游业并不像是 一些急功近利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万灵药, 他通过西班牙的巴斯克人所在的富思特拉比 亚举行的Aland仪式为例,对文化商品化进 行了抨击。这一观点未免陈义甚高。
活动中的“舞台真实”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对传统文化的神圣仪式等必将产生消解作用,
但也带来了文化创新和整合的机会。 关键词:旅游;文化价值;文化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6)05—0034—06
—
旅游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活动。 旅游涉及现代社会中的家庭、经济、自然环 境、社会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旅游与人类社 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旅游本身具有 的复杂特性,从而使人们有可能采取不同的 视角对旅游进行审视,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 理解。 西方已有许多人类学家将研究的重点落 脚于旅游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多富有启发
收稿日期:2006—08—16
①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主要研究旅游业中文化真实性的问题。
・34・
万 方数据
文化产业。
那什(Nash)等认为,旅游是一种新“殖民 主义”,是一种“帝国主义形式”,因为帝国 主义理论指的是一个社会在海外的利益扩张。 这些利益,不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 宗教的还是其他,都被强加给异族社会或被 异族社会所采纳,而旅游也具备这些帝国主 义的特点,“并且形成了一种帝国主义形式 的旅游”。这样一种观点更多的是从旅游目 的地处于弱势地位的角度来审视旅游者与当 地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地位的。而以色列希 伯来大学社会学家柯恩(Cohen)则是从旅 游者与当地人的互动中来理解文化的变迁的。 他认为,旅游是一种“涵化”的过程,随着 旅游和其他新的文化因子被引入目的地社会, 引发当地人民生活方式产生变迁的力量也开 始形成。尽管最初所产生的力量可能是微小 的,但由一笔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成 倍增加的乘数效应是有可能实现的。而在经 济方面产生这种“乘数效应”的时候,文化 的“乘数效应”也是完全可能产生的,即游 客与东道主之间产生了相互的文化上的影响, 而且这种文化上的接触导致了社会文化的变 迁,有时这些变迁简直就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不管这种变迁是不是人们想要的,变迁总会 发生。这些理论和观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 说明了旅游研究的复杂性,同时也预示了旅 游研究所具有的广阔前景。 对旅游文化的商品化作出较多关注的美 国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 Wood),就文 化是否可以出售、出售这些文化是否正当等 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见地的看法,①从而 也使得旅游文化的商品化问题开始在旅游研 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提出,旅游是 一种“文化商品化”的过程,但是把文化当 作商品来进行包装、定价、像商品一样出售, 这里的消极意义是很大的,因为这实际上 “剥夺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剥夺了构成文 将旅游中的文化的商品化斥为是消极的、 是“剥夺了文化的内涵”,是对文化“真实 性”的亵渎,是违背其文化主权等观点,一 方面使我们看到了旅游文化商品化中确实存 在的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实际 上也将问题简单化了。更进一步说,在这些 观点中实际上存在着文化是神圣的、高雅的, 而成为商品就意味着文化神圣性的消失等一 些基本的理论预设。 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早在原始社会 末期就已经出现,在现代社会达到了一个高 峰。自古希腊以来.,在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赖 以形成的原因方面,许多的经济学家都作出 了艰辛的探索。 古典经济学家主要是将研究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作为经济研究最主要的任务,其目的 就在于指出一国的富强之路。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开篇就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 化的方方面面,是对文化“真实性”的亵 渎,是违背其文化主权的。 对于这个问题,西方人类学家有许多激 烈的争论。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谁 是谁非,这一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本身就是对 旅游业开发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商 品化这一问题获得进一步的理解。 无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一 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 逻辑,即商品化而形成的,那么这就引发了 经济学的问题,即什么是商品?商品化是怎 么形成的?就旅游而论,自然就会引起对 “为什么不同的游客追求不同的商品?”“为 什么人的行为和经历也被当作了商品?”“文 化能被商品化吗?”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36・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商品固然包含着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商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的效用却是不同的。而在人们的不断扩大 的社会交往中,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往与碰 撞既可能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产生一 些误会,但同时也可能出现相互理解的可能。 这也就使得不同的商品在人们的交往中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