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案
学经方精读:经方治病医案111例!
学经方精读:经方治病医案111例!病案1: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唐某某,男,48岁。
2010-3-10初诊。
形体肥胖,满月脸。
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牙痛,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差,随机查空腹血糖14.5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
口服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空腹血糖波动在9-10mmol/l之间。
颏下:口稍干,乏力,下肢酸痛,大便干结,舌暗苔白,脉沉滑数,辨证属少阳阳明郁热,治宜清泄肝胃郁热,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味。
柴胡12g,黄芩15g,半夏15g,人参15g,生石膏60g,知母15g,花粉18g,10副,嘱糖尿病饮食。
2010-3-20复诊,空腹血糖7.6mmol/l,无口干,乏力好转,下肢偶有酸痛,嘱停用口服药格列吡嗪,继续服用上方20副,嘱增加体育锻炼、减肥等措施。
2010-4-10三诊,患者诸证好转,空腹血糖6.3mmol/l,舌暗,苔薄,脉沉略数。
继续以原方治疗,加生水蛭粉5g冲服。
患者前后调治了四个多月,空腹血糖已降到5.9mmol/l,餐后血糖稳定在10mmol/l。
病案2:真武汤徐某某,男,50岁。
2010-6-15初诊。
患者形体消瘦,大腹便便,患糖尿病5年有余,血糖一直波动在11-12mmol/l之间,一直服用二甲双胍、美比达。
刻下:面色晄白,精神不振,头晕目眩,乏力,腰酸痛,大便溏浠,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弱。
辨证:少阴肾阳虚衰,以温补肾阳,予真武汤。
附子30g,干姜20g,茯苓30g,白术30g,生姜15g,白芍30g,10副,同时停用西药。
2010-6-25二诊:空腹血糖8.0mmol/l,诸证好转,效不更方,继续用原方调理两个月,血糖一直控制在5.0-6.0mmol/l之间,面色红润,无头晕,乏力,无腰酸,大便一日一次。
现以金匮肾气丸巩固治疗。
近日电话随访,精神好,体重上升两公斤,但腹部瘦小如常。
病案3:葛根芩连汤合四味健步汤朱某某,女,68岁。
2010-5-8初诊。
患者身材高大,形体肥胖,主诉有糖尿病史15年,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经方运用病案精选
经方运用医案精选(供中西医临床专业参用)编写唐瑛江花审校肖力强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经典教研室编2020年5月桂枝汤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烧汗出一年余,天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烧医治,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辩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式,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康复。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
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淅淅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那么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
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
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
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
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属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麻黄汤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颤栗,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葛根汤卢自昌医案:莫某,男,34岁,1986年8月21日入院。
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医治,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楚,执杖和行走时疼痛加重,伴有麻木重困感。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例1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
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
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发热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三剂,诸症解。
例3: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雨淋后,发热,恶寒(T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一周后,仍低热(T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
又继服二剂,症已。
经方医案50例
学习黄煌老师经验五十案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
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群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的求师之路,几多成功,几多失败,多少迷茫,多少辛酸。
自己虽然愚钝,但对中医的热爱还算坚定和执着。
医海中多年来一直痛苦的沉浮和坚强的挣扎着!对黄煌老师的人品学问一直仰慕已久,但深入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还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对老师著作的学习及临床经验的运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冷静的思考,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疗效的迅速提高,病源大量的增加,使我发现了前行道路中的一盏鲜红而耀眼的明灯!今就运用老师经验治疗的部分病案陆续发出,以就正于同道!一,长期低热案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
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2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
无恶寒身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
二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
胸片无异常。
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数日而无效。
他医投银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
舌红苔白脉弦,处方:柴胡24黄芩10清半夏10党参10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6五付水煎服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后,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后有一天未热。
精神较前好。
原方再进七副。
病人电话告知,自前热退后未在反复。
嘱停药观察。
后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愈。
按:小柴胡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
黄师认为: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来”有其特殊意义。
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
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
该病人发热日久,西医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后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前本人也用小柴胡治疗过发热,但那时的着眼点却是把往来寒热的方证仅仅认为是一阵冷一阵热,寒热交替的表现。
从而大大限制了小柴胡的临床应用。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29、芩桂杏甘汤证(1)咳喘案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
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
此为有水气。
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
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
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
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
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
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
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
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
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
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
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52、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医案:陈x x,男,12岁。
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
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
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
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一剂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
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2)大实类虚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1岁。
患者头晕体疲,不欲饮食,勉强进食则腹中胀痛不已。
自以为体虚而前来求开补药方。
询问先前所服药物,皆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不但不见疗效,而反更显体弱无力。
视其舌苔黄腻,切其脉滑而有力,不属虚证,因而再问其二便情况,果然大便干硬而小便黄赤。
此乃大实而有虚候,胃肠内有结滞,胃气不降,燥热上熏。
干扰清阳则头晕;腑气壅滞不通故腹胀疼痛;气蕴于里而不达于外则体疲乏力。
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3次,头晕顿时减轻,周身轻爽如释重负,腹胀愈其七八。
后用平胃散调和胃气而愈。
【解说】小承气汤是为治疗大便已经成硬,但尚未至操屎的程度。
所谓大便已经成硬,指的是大便干硬,但犹能形成条状。
临床所见,腹部胀满,大便干硬,辨为小承气汤证比较容易。
但腑气不通,邪实于内,反见虚赢之象者,却不容易辨认。
曹颖甫用大承气汤治头痛,认为是“阳明燥气上冲及脑”;本案用小承气汤治头晕,辨为“燥热上熏,干扰清阳之位”。
二者方证虽然不同,但其辨证思路及治法的选择则基本一致。
这类情况临床不属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此外,凡服承气类方剂,临床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辨证明确时,当下则下,若明知腑实当下,而又恐攻下伤正,则延误病情;二是服药后,得大便利则止后服,不可过服求快反而伤正。
胡希恕的9个经方医案精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胡希恕的9个经方医案精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案1崔某,男,38岁。
1969年3月17日来诊:慢性阑尾炎,屡次发作。
与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合方加薏苡仁。
其中白芍五至六钱,薏苡仁八钱至一两。
三剂症已。
编者按:此案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阑尾炎的治疗经验”的崔某案所指并非同一人,将其年龄、来诊时间对比可知。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提到:“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合方,宜作煎剂,治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的合并证。
后世舒肝散之适应证,大都宜本方······加大薏苡仁用量治慢性阑尾炎不宜下者,甚验。
”胡希恕先生在讲座中更进一步阐述:“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合方治阑尾炎的时候,如果病是慢性的,没有太大的热象,也有柴胡证,大致都可以用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不过当归、川芎两味温性药不要用得太多,都搁6克就行,最好再加薏苡仁。
薏苡仁这味药,它有排脓的作用,因为陈久性的阑尾炎,它有化脓的转机,但不是太明显,而腹痛是经常见到的,这个情形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
”案2郭某,男,37岁。
素有神经衰弱,工作紧张时,则心烦,身热,汗出,头晕,无精神,失眠多梦,遗精。
苔薄白,脉沉弦。
初诊(1965年4月14日)与二加龙骨牡蛎汤。
二诊(1965年4月21日)热上冲,汗出已,遗精未作,但多梦,咽干不思饮,肌肤热而自觉寒,小便清长,下肢沉,四末凉。
鼠蹊部位不适。
仍与上方,附子增为二钱。
三诊(1965年4月30日):现除精神紧张时稍头疼,吃饭急时致胃不适外,诸症尽除。
与上方加减,将息。
编者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座中谈到:“这个方子(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非常好使,我常用它。
还有一个二加龙骨牡蛎汤,这两个方子可以配伍着用。
二加龙骨牡蛎汤是上方去桂枝加白薇、附子,附子的量不要大,最大量也不要过6克,开3克至6克。
这两个方子我经常并着用,也不去桂枝,因为这个病有气上冲,头眩、发落,上冲得非常厉害,气上冲,不往下走。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5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5【141】痿证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姜⨯,男,20岁。
1993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于1993年6月始,四肢末梢感觉异常,行走两腿无力,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服用强的松、维生素等药物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八月下旬做神经活检术,伤口愈合后病情继续恶化,以至完全不能行走,特情刘老诊治。
患者被抬入诊室,神情沮丧、四肢无力、可见上肢及大、小腿肌肉已萎缩,以物刺其手足指(趾)尖,毫无痛觉。
腰膝酸软、有时遗尿、头晕、自汗出、舌红苔白、脉大无力。
此阴阳营卫气血俱虚,邪气内侵所致。
治当调和营卫气血,补益肝肾阴阳,为疏两方:一方:黄芪4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2枚、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二方:熟地30g、肉桂4g、附子4g、肉苁蓉12g、党参12g、巴戟天12g、远志10g、山萸肉15g、石斛30g、茯苓20g、麦冬18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薄荷2g、菖蒲20g、生姜3片、大枣5枚以上两方交替服用。
服药三十剂,患者渐觉双腿有力,乃停服“强的松”。
又续服三十剂,患者四肢能抬举,已能坐起核站立,末梢皮肤知觉逐渐恢复,双足背、趾尖有针刺感,小腿外侧肌肉拘紧。
此瘀血内阻,经络不通之象,为拟以下两方:一方:双花10g、防风6g、白芷6g、陈皮10g、炙甘草6g、穿山甲10g、浙贝14g、天花粉20g、当归20g、乳香6g、没药6g、赤芍15g、皂刺10g、川牛膝15g二方:桃仁10g、红花10g、羌活4g、没药6g、地龙6g、秦艽10g、炙甘草6g、牛膝10g、五灵脂10g、当归5g、川芎10g、香附12g 两方交替服用,服至三个月,下肢拘急、疼痛消失,架拐可走十余步,后弃拐亦能走二三步。
嘱其加强肢体锻炼,并疏加味金刚丸(萆薢、木瓜、牛膝、杜仲、肉苁蓉、菟丝子)、大补阴丸(龟板、生地、知母、黄柏、猪脊髓)等成药服用。
经方医案(一)
经⽅医案(⼀)背部发热案许某,年可四⼗,夜卧常觉背部灼热难忍,早起痰涕俱带⾎丝,咽⼲不适。
⼩便黄。
五更起解⼤便,溏⽽易下。
据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与⼩柴胡加⽯膏、葛根;便溏者,太阴虚寒也,更加⼲姜15g。
取药后,疑⽯膏为煅者,故弃⽽未⽤,但⽤余药煎服之。
⼀剂知,数剂则病已。
少阳、厥阴病,每多寒热互呈,于此可见。
⾯肌痉挛案⼀王某,男,年可五⼗。
⾃云从⼗余年前⼀次外感发热后遗留下⾯肌痉挛之证,每于劳累、紧张后左眼睑及周围⾯肌抽动。
余思此乃元⽓虚损,⽓⾎不⾜以养分⾎之证。
真武汤下条⽂中曾有『筋惕⾁瞤』之症,故以附⼦理中加芍药主之。
初服之,未见⼤效。
服药约⼗余剂后停药。
年余之后,渠妻告余其证⼤减云云。
⾯肌痉挛案⼆盖某,男,44岁,因近⽇⼯作劳累,⾃觉⼝⾓时有抽动,遂疑为中风之兆,乃求诊于余。
余笑⽈:『勿虑也,此⾮中风,乃⾯肌痉挛尔。
』⾯部乃阳明胃经之分部,思虑劳累则伤脾胃之⽓,分⾁失养,故⽽瞤动也。
与附⼦理中,五剂⽽愈。
胃痛案⼀ 王某,⼥,时年四⼗余,⽗亲同事也。
素患胃痛症,经中国医⼤确诊为疣状胃炎。
由于⼀直担⼼会恶变,故多年来⼀直四处求医问药。
01年时来省中医求诊,时某师开了许多清热消炎、抗HP的中药,服后未见好转。
02年夏,我即将赴穗读研,彼思盍令⼩⼦试之乎。
因观其⼈⾆脉皆有寒象,且性多犹疑,此太阴⼈兼柴胡证也,疏理中汤合四逆散与之。
03年寒假归家复见之,⾔服药⽉余,疼痛⼏⽆。
乃令再服原⽅⼀⽉,以资巩固。
⾄今⼗余年,多次相见,其胃痛均未再发。
纳差案马某,男,约⼆⼗六七,体瘦,纳少。
2016年以来辞职在家,平素好⽹游。
其母因其饮⾷少进⽽忧,求予授⽅。
时读蔡长福先⽣书,彼谓纳差之⼈,多是外感未解,予颇以为然,因与柴胡桂枝汤加⼲姜、⽩术。
服后饮⾷颇进,饭量⼤增,唯熬夜上⽹之习不改,其效未能持久。
蔡先⽣所论,虽不尽合经义,然亦有可采处。
肩漏风案 唐某,男,年近四⼗,患肩背痛、恶风寒,下肢多汗,⾆淡红,苔薄⽩⽔滑,脉浮缓,与桂枝汤加黄芪、附⼦,约进⼆⼗余剂⽽愈。
黄煌经方医案
第一:黄煌经方治疗肝病肝病: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症狀,沒有治本之法。
民間療法:壁虎+蟾蜍+斑毛蟲…等等→以毒攻毒一、茵陳蒿湯【傷寒260: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頻、短、無皆是),腹微滿者】原方:茵陳蒿6兩梔子14枚大黃2兩黃煌:茵陳蒿30g 梔子15g 制大黃10g(茵陳蒿→退黃專藥)1. 本方適用於”急性” 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膽道感染見黃疸,色鮮明(陽黃→有光澤: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變色黃短少,腹滿,舌紅苔黃膩(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2. 患者體質:身目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兼有身熱便結,口乾燥煩,舌紅脈數(陰黃:晦暗如煙薰非本方証)3. 可治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證;新生兒黃疸紅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陳8g梔子4g大黃3g)4. 本方治黃疸多與大小柴胡湯合用矢數道明曰:與小柴胡湯合用,治療熱毒鬱肝,症見黃疸、腹脹。
與大柴胡湯合用,治療膽道感染、膽囊炎5. 本方證不必見便秘(大黃於此方中不必後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黃主退黃、除腹滿6. 本方劑型可用灌腸二、小柴胡湯(天然之干擾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黃煌方:柴胡10g 黃芩10g 薑半夏10g 黨參12g 生甘草6g 乾薑6g 紅棗10g1. 小柴胡湯主治慢性肝炎(濕熱內蘊)症見寒熱往來(往來即指纏綿難癒、節律不定→肝指數變動)、胸脇苦滿(右上腹肝區隱痛、胸悶)、默默不欲飲食(精神抑鬱、社會壓力)2. 小劑量長期服用(因為此藥亦須由肝處理),兩個月檢查肝指數一次,无改善或肝功能反異常即停3. 體質:青年人多,膚色黃暗、偏瘦,舌脈無明顯異常,肝功能基本正常,易食慾不振,睡眠障礙,常與五苓散、茯苓豬苓合用 (便稀, 口渴無津) (不辨體質曾有間質性肺炎之後遺症)4. 脂肪肝病人數上升 (酒肉油炸..) 中醫可治調代謝補虛三、小建中湯經方:桂枝3兩芍藥6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飴糖(麥芽糖)1升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於桂枝) 炙甘草3~6g生薑3~6片/乾薑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1. 本方為強壯性保肝藥,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體型:多瘦、膽紅素不高、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乾結、小腿抽筋、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質嫩紅2. 芍藥當重用,赤芍為佳(膽紅素高時尤有效!茵陳無效時可試)(黃疸越深,預後越差) 原發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渾身發癢如蟲咬,大便乾結如栗,右側腰部肌肉酸痛→芍藥乾草湯(小建中湯主要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 (需合用西藥熊去氧膽酸→優思弗,效果才出來)3. 按照中醫養肝柔肝學說加減(龍骨牡蠣山藥枸杞鱉甲北沙參)飴糖一般不用,以生麥芽取代4. 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湯 (芍藥牛膝石斛丹蔘)四、茵陳五苓散(治濕>熱)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原方:茵陳蒿10分五苓散5分黃煌方:茵陳蒿120g 豬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茯苓20g 桂枝12g/肉桂10g 1. 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見輕度黃疸(膽紅素偏高),兼下肢浮腫、大便不成型者若有腹水者→加懷牛膝20~40g赤芍20~60g。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倪海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治疗感冒咳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他的经方医案中,有一些非常有效的方剂可以缓解感冒咳嗽的症状,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例子。
1. 方剂一:川贝雪梨糖水【方剂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
【配伍原理】川贝母有清热化痰的功效,雪梨能润肺止咳,冰糖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服用方法】将川贝母研成细末,雪梨削皮去核,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放入川贝末和冰糖,再煮10分钟即可。
【功效】此方剂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润肺止咳,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2. 方剂二:柴胡桂枝汤【方剂组成】柴胡、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配伍原理】柴胡具有解表解表的作用,桂枝能温里解寒,甘草能调和药性,生姜和大枣有助于药物的煎煮和增加口感。
【服用方法】将柴胡、桂枝、甘草、生姜、大枣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再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此方剂能够解表散寒,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3. 方剂三:苏子附子丸【方剂组成】苏子、附子、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配伍原理】苏子能温肺止咳,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有助于调和药性和增加药效。
【服用方法】将苏子、附子、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制成丸剂备用。
【功效】此方剂能温肺止咳,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寒咳症状。
4. 方剂四:三拗汤【方剂组成】苏子、半夏、生姜。
【配伍原理】苏子有温肺止咳的作用,半夏能化痰止咳,生姜有辛散寒的作用。
【服用方法】将苏子、半夏、生姜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制成药丸备用。
【功效】此方剂能温肺化痰,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通过倪海厦的经方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感冒咳嗽的治疗非常有心得。
这些方剂在临床中经过验证,对于缓解感冒咳嗽的症状非常有效。
然而,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这些方剂时,最好还是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42、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
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
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
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五剂。
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
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
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
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
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
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
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
舌苔滑腻,脉弦滑。
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
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
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经方案例集锦(一)
经方案例集锦(一)1. 一肾病综合征,全身高度浮肿,阴囊肿如茶壶,中西药叠用无效,患者喘气难安。
后改用三拗汤合五苓散,药后15分钟即大汗淋漓、小便通畅。
开了3剂药,仅服1剂,浮肿大消,余药未再服而改方调治。
当时用三拗汤的思路依据是宣肺利尿、提壶揭盖,用五苓散则是温阳化气利水。
2.一女,患肝硬化10余年,因腹水加重住院,其小便不利,点滴难出腹胀脐突,喘促难安,命在旦夕,诸法叠用而乏效。
观其舌面光净无苔有裂纹,断为真阴涸竭,仿照张景岳补下启中法,重用生地黄、熟地黄各90克,并加芍药、山茱萸、五味子等,岂料药后小便渐出,逐日好转,未及半月出院。
3.一女患崩漏3年,历经中西医诊疗无效,当时天寒大雪,患者却不断地喝冷水,据此并结合其脉证选用白虎汤加阿胶,病情迅速好转直到治愈。
对于时方医来说,无法想象崩漏与白虎汤有何联系。
4.一患者,面如红枣半月观其有低热、口渴等症,查血糖正常,一时难以着手,细问后知其小便不利,再结合其脉浮数,便认定其为五苓散证,5剂而愈。
5.一高龄女患者,素有咳喘,一次复发,初在门诊输液治疗1周病情难以缓解转住院治疗。
观其咳喘不止,咳痰黏稠,舌面及咽光净而干。
仅以麦门冬汤原方两剂而愈,令人不可思议。
或许有人认为前面的治疗起了作用,可后来我以此方治疗有类似脉证特点而未经其他治疗的咳喘患者,用此方仍然疗效可靠。
6.另一患者胃痛数月,痛甚难忍,査为胃溃疡,观其痛甚则脘部隆起如块,不可触按。
以大建中汤原方3剂而愈,并没有用什么白及、瓦楞子之类的药,当然更没有用西药。
7.一患者因胆结石服排石药两个月,因苦寒药过重,后出现顽固性呕吐,吐大量清涎,住院治疗多日不效,邀我会诊,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两剂而愈。
8.一女年近五旬,患崩漏大半年,查为子宫肌瘤,妇科认为必须手术,患者拒不从。
观其有口渴多饮等症,按经验用白虎汤加味,十剂血止。
9.某些方证若非通过特殊的案例是很难理解的,如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及174条去桂加白术汤。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1、案例一:肠胃不和
患者王某,女,40岁,主述近期肠胃不和,食欲不振,经常腹胀腹痛,大便干燥难解,舌苔白腻,脉沉紧,被诊断为脾胃湿阻型疾病。
方药:建中汤加减。
组成:白术15克,茯苓15克,茯苓3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疗程:连服7天。
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肠胃症状有所减轻,食欲开始好转,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大
便通畅,舌苔薄腻减轻,脉象转缓。
2、案例二:胃痛泄泻
组成:苍术15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仙茅10克,艾叶10克,黄
柏10克。
3、案例三:脾胃虚弱
4、案例四:脾胃寒凉。
经方医案--猪苓汤
经方医案--猪苓汤猪苓汤是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以及尿路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疾病的专方。
我以前不太重视这张方,对于阴虚水停也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既是阴虚水停则当用知柏地黄汤之类以坚阴才是。
一次,我治疗一中年女性,经常患尿路感染,动辄发热、尿血。
先用柴胡桂枝汤不效,后改用猪苓汤加山栀却获效满意。
遂后,病人将此方广泛传播与患有类似疾病的中年妇女,竟然均有效果。
该类病人常常伴有心中烦躁,因此我每加山栀、连翘、黄芩以除烦。
也有与四逆散合方使用的机会。
泌尿系感染出现的尿频、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征与下利的里急后重表现很相似,只不过是部位前后的不同罢了。
尿路结石伴有疼痛者,则要与芍药甘草汤合用;肾积水者再加牛膝。
曾治一肾积水病人,其人腰酸腰痛,上腹部有压痛,以本方与大柴胡汤合用取效。
猪苓汤在生殖系统疾病中运用也相当的多。
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症见带下量多色黄,经来腰酸腹坠,常加黄芩、黄柏、连翘、山栀或合用二妙散。
这种配伍也同样适合于男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尤其那些嗜酒者,下肢有浮肿者。
另外,本方还可以与四妙散合用治疗痛风;加山栀、连翘治疗失眠;治疗小儿老人的下利等。
《伤寒论》也有“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的治验。
猪苓汤与五苓散有很大的不同。
病位上,五苓散主全身的水液代谢异常,猪苓汤则侧重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为主的下焦疾病。
病性上,五苓散用桂枝,又要白饮服,服后须多饮暖水,其证偏寒;猪苓汤用滑石,其证偏热;舌象上,五苓散证舌体多胖大,边见齿痕,舌苔白,猪苓汤证舌多红而少苔。
猪苓汤方中的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阿胶主治血证。
有人认为阿胶是养阴药,但究竟是养肾阴还是肝阴肺阴?很难说清。
所以,我认为此说不妥。
阿胶本为止血药,这是仲景用药的定例。
那么,仲景为什么于此处用阿胶呢?《伤寒论》第84条给出了答案。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点出了下焦湿热者易患尿血的潜在病理,指出了淋家与尿血的内在关系。
《许家栋纯经方医案系列》(纯经方原创医案连载)
《许家栋纯经方医案系列》(纯经方原创医案连载)
2.十二年咳喘案《许家栋纯经方医案系列》
李*荣,女,44岁。
090321
患者12年前产褥之月咳嗽一个月,未治疗,自后即咳嗽喘憋,吐白色泡沫痰,口干多饮,饮热水,大便干结三四日一行。
平素无汗,咳喘甚时可憋至汗出。
此次因感冒而咳喘加剧,经当地门诊静滴治疗一周乏效,怕冷,时时心慌,纳可,溲可。
脉沉沉弦滑,舌淡紫暗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处方: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射干20 麻黄20 紫菀20 款冬花20
生姜20 五味子30 细辛25 大枣30
生旱半夏40 桂枝30 白芍30 干姜30
炙甘草30 生石膏40
四剂。
思路:1.下不厌迟,加之兼有表证,更要慎用下法,故而未用攻下。
2.患者的口干是饮阻,不是阳明热。
3.此证之喘憋汗出不避麻黄,具体还可以体会麻杏甘石汤,
在表的水饮和阳明热会导致这种汗出。
经方医案集锦(三)
经方医案集锦(三)医案16:刘某,女,25岁,2015年3月2日就诊,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妊娠5个月,今晨始脘痛伴呕吐,渐至右下腹疼痛,急送县医院求治,医生为难,嘱其转南京治疗。
当即转南京某三甲医院,同样难以选择治疗方案。
不得已又返回求治。
初诊:患者腹痛呻吟不止,口干,肢厥,恶寒,不思进食,舌淡红润,苔黄腻,脉滑数。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阳性。
辨证:患者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加之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阳性,故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因其恶寒兼脉滑数,乃外有表寒,内有湿热,寒热夹杂,取大柴胡汤加味表里双解。
处方:柴胡30g,黄芩30g,生甘草20g,生大黄10g,白芍30g,枳实15g,金银花100g,牡丹皮20g,黄连10g,防风20g,白芷15g,5剂。
二诊:2015年3月7日,诉服药1剂疼痛减轻,刻下稍乏力,纳可,余无不适,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滑。
右下腹无压痛、反跳痛。
柴胡10g,黄芩5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茯苓30g,炙甘草10g,金银花3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20g,7剂。
三诊:2015年4月6日,近日遇见其家人,得知患者近来体健无何不适。
按语:阑尾炎古称肠痈,经方有大黄牡丹皮汤,然临床疗效时有不佳。
本人常常用华佗肠痈方,其特点是重用金银花,疗效更确切。
初入临床时,每年用中药治愈多例阑尾炎,费用不足百元。
如今阑尾炎均去手术治疗,费用数千或上万。
此患者却因妊娠之故,多家医院谢绝治疗,不得已来服中药而愈。
医案17:戴某,女,84岁,2015年3月30日,左半身不遂两天。
初诊:近日感冒咳嗽,昨天下午,突然昏倒,随后出现左侧半身不遂,小便失禁,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言语不清。
舌淡红润,苔薄黄,脉弦滑数。
查颈软,身有汗。
辨证:中风,素有内热兼外感风寒,予以桂枝汤合小陷胸汤,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处方:桂枝30g,白芍30g,大枣20g,生姜30g,炙甘草20g,葛根30g,黄连15g,法半夏30g,全瓜蒌30g,5剂。
经方医案——精选推荐
经⽅医案1 、产后痹案吕某,⼥ 40 岁,产后全⾝关节疼痛近 3 年。
患者 2005-10-17 ⽇分娩, 12 天后开始全⾝关节疼痛、发僵、关节粘连感活动受限。
曾在浙⼤某医院按 “ 产后痹 ” 治疗吃中药 8 个⽉虽有⼩效但不尽⼈意。
刻下:双⼿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胸、腰、髋关节、踝关节等发僵肿痛,活动受限。
⾷欲不振,情绪容易波动,体中等,肤⾊浅⿊,⾆苔⽩,脉沉弦。
《⾦匮》⽈: “ 诸肢节疼痛,⾝体尩羸脚肿如脱。
头眩短⽓,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与本病相吻合。
桂枝 12 克,⽩芍 15 克,知母 10 克,⽢草 10 克,⽩术 2 克,⿇黄 10 克,⼲姜 10 克,制附⼦10 克,防风 10 克,当归 10 克, 3 剂⽇⼀剂。
⼆诊:关节胀痛有所减轻,患者对治疗增强了信⼼要求继续服⽤,⾆脉如前,原⽅ 6 剂。
三诊:关节胀痛,粘连感减轻,活动较以前灵活,原⽅继进 6 剂。
四诊⾄⼋诊:每诊后均感关节粘连感松解,胀痛续减,关节活动灵活,到⼋诊症状完全消失,共服药 51 剂,痊愈。
按语:产后痹历代都认为是产后⾎虚,百节空虚,风寒湿三邪趁虚⽽⼊,闭⽽不通所致。
此患者在浙⼤治疗 8 个⽉可能是按此论治。
故舍此理⽽直⽤经⽅。
本案多处关节胀痛可谓 “ 诸肢节疼痛 ” ,⾷欲不振是 “ 温温欲吐 ” 的延伸,关节粘连感活动受限与 “ 脚肿如脱 ” 暗合,可谓⽅证相应,本⽅融清热、散寒、祛湿、驱风、通络、活⾎、补虚余⼀炉,⾮后世堆砌之⽅可⽐。
故收全效。
另外,条⽂中的 “ ⾝体尩羸,脚肿如脱 ” 说明本类疾患可致虚、致损、致畸、致残,肢体肿胀或萎废不⽤。
这些症状也正是本⽅的适应症。
2 、肾结⽯,⼦宫肌瘤案王某,⼥ 24 岁。
2008-10-02 就诊。
⽉经淋漓不断 20 余天,左侧腹痛⼀天。
去市中医院检查。
超声诊断:左肾多发性⼩结⽯伴左肾轻度积⽔。
超声多普勒在⼦宫左前壁探及 1.9×1.4cm 类圆形中等回声的包块,诊为⼦宫⼩肌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阴证:同事一狼疮女患者,近期天冷口烦渴,唇干,多睡困乏,言“气力不够,如七八十岁老者”,头晕,肢厥,仅手心汗,腹满,大便时干时稀,舌上苔滑,阳脉微弱,阴脉弦紧,血压偏低,此真少阴证,慎勿妄治也,予四逆汤温之,数服而愈。
寒客少阴:忆某年堂姐夫春节间饮酒及饮食不节,咽喉遂肿痛,或予抗生素口服,或以清热利咽成药,屡治乏效,迁延日久,苦甚。
余曰:“咽为少阴经络所过,此为寒客少阴也”,与半夏汤少少含咽,数服而愈。
上热下寒证:上周门诊,一罗姓白塞病患者前来开益赛普,翻其门诊病历,已用该药半年以上,因既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数年乏效,故而改用益赛普。
然自言疗效仍差,口腔溃疡严重,疼痛剧烈,影响饮食和睡眠,苦不堪言,平素嗜饮,生活不规律。
观其舌苔厚腻发黄,大便偏烂,为上热下寒,寒药或热药均不宜,唯寒热并用可一试,与甘草泻心汤,一周后复诊,溃疡已愈,颇喜,要求继续调理。
更服一周,未发,遂予停药。
半年后复诊仍无恙。
少阴口渴:近一周忙于抢救一消化系统受累的狼疮患者,始呕吐频,干呕至胆汁出,自利,躁烦,嗜睡,昏,肢厥,唇口干燥,烦渴,饮水不解反吐,经抢救呕利渐止,精神转佳,仍厥逆,时燥烦,烦渴持续不能缓解。
此属少阴证。
论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予试以附子理中汤小勺频饮以防呕逆,孰料尽药后患者倍感腹温肢暖,口渴亦解。
若非亲而验之,真不知参、附之神效!
水郁腹痛:忆读研期间,曾治一亲戚,产后缺乳,自以麦芽煎水服用,后腹痛甚,腹中水声如吼,无肢厥、心下悸、小便不利,数治终无效。
此为麦芽寒水郁于腹中,故而得此疾,水去病自除。
于仲景诸方中求之,此非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所能当,乃以大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之,二服诸苦霍然。
有前医未曾治愈者,偶逢而询之:“病何以愈?”亲戚即以我方予之,阅后感慨:”此经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一类风湿关节炎女患者,年近五十,怕风,汗多,覆以衣被,不敢去之,此病何以得之?某年夏父生病住院,其去看望,途中热甚汗多,至病房空调下久坐后既得之,此为荣卫不和,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当晚即感身暖舒畅,而翌日已能去衣揭被。
类桂枝证:本周出门诊时,一狼疮患者食用小店炒粉后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周身不适,口渴,下利(臭秽),腹痛,苔白,脉促,此非太阳中风也,仲景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予大剂葛根芩连汤两付,翌日热退汗止,恶风消失,周身舒畅,唯腹痛明显,左下腹按之甚,续以桂枝加大黄汤而愈。
伤寒轻证:韶关的秋日忽凉忽热,昨日上半夜稍热,下半夜转凉,某赤身而卧竹席,遂稍感寒,晨起后头昏沉眩晕,身不适,微似有汗,为感冒轻证,午时予桂枝汤,小憩须臾,一身烘热,微汗而解。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邓某,我们风湿科一位狼疮患者,自诉便秘严重,一周方解一次,硬如羊屎,无恶臭,伴多关节烦痛,汗出,尤以胸背部为多,稍恶风,口苦明显,上腹顶胀,饭后尤甚,小便正常,苔白,脉细弱,予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服周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清晨皆有,上腹不适消失,自诉“消化功能已经正常”,喜来告我,我亦叹此方有良效。
仲景于【伤
寒杂病论】中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截然汗出而解”,又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仲景早早就教导我们,治疗阳明病非独承气辈、麻子仁丸等刚剂,有时宜用桂麻各半汤、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轻剂,即“和荣卫”、“通津液”、“小发汗”等等,可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痞证:室友吴某,重症医学科医生,近期上腹不适,按之濡,伴口苦,牙龈肿痛,晨起眼红,大便稍不畅,舌质红,少苔,脉浮,当为“痞证”,予大黄黄连泻心汤,沸水浸渍,须臾出汤液服之,一服牙龈肿痛如失,大便遂畅,数服诸症渐瘥。
吴某慨叹曰:区区二药,未曾料效捷如斯!不久因数饮酒及进食辛辣复发,自与前药服之而无效,余曰:此为酒辣之品引动湿热,前以寒药清之,今不宜再予药石攻伐。
后自多食水果、蔬菜调理渐愈。
桂枝汤:堂妹患过敏性鼻炎3年,一直服用抗过敏药。
近期鼻炎加重,一日喷嚏达数十次,常连续不断,不能自已,鼻涕亦多,无汗,手较凉,服用抗过敏药已乏效,甚为苦恼,气温改变时上症更严重,初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服数剂后症状稍有减轻,不再连续打喷嚏,但出现汗多、便秘,眼睛痒,予更方为桂枝汤,服用三剂后喜来告我:“喷嚏鼻涕眼痒症状仅在晚睡前和晨起时发作一下,白天不明显,大便已通,一日两次,稍稀,汗不明显”,嘱其减白芍量至原方量2/3,继续服用,巩固疗效。
少阳证:一詹姓老妇,既往类风湿关节炎和地贫,始病呕吐,目眩,当夜恶寒发作,翌日晨高热无汗,当地诊所予退热针后,热无缓解,但颈项微汗,颈以下无汗,口淡无味,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数,舌上白苔。
此属少阳证,仲景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少阳慎不可强责其汗。
遂予柴胡注射液先后肌注两次,渐转为低热,仍头项汗,余无汗,继以小柴胡汤,数时后覆被,周身微汗而解。
心下水证:大学见习时,乡中一邻里电话诉一身尽冷,肢厥,上腹最甚,肠鸣,小便利,夜寐时常以热水袋敷于上腹之上方能入睡,然翌日诸症如前,苦甚,治二十余日不愈。
电话与我求方治疗,初时予附子、干姜、半夏之属而乏效,为惑之。
后闻其曰“脐上水声鹿鹿”,此“心下悸”是也。
仲景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为,必作利也”,又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此即茯苓甘草汤证也。
一服症减,再服而愈。
灰指甲:前不久回家,一亲戚因灰指甲来求治,予荆芥连翘汤,两倍于常量,浓煎外洗患趾,八剂告愈。
柴胡桂枝证:小姑近日得太阳病,无热、头痛、鼻涕多、咽喉肿痛、有汗、口苦、食亦觉苦,全身关节痛,为柴胡桂枝汤证,与五剂而愈。
外用膏药亦需辨寒热:数月前,同门因在家劳作过甚致腕关节肿胀疼痛,屈伸受限,已有时日,初用“氟比洛芬巴布膏”后症状加重,后更为“复方南星止痛膏”而获效。
对急性期属热者前者较合适,而对慢性期属寒者后者为佳,用药当明辨寒热之别,即便“小小膏药”亦不例外。
复方南星止痛膏组成:生天南星、生
川乌、丁香、肉桂、白芷、细辛、川芎、徐长卿、乳香(制)、没药(制)、樟脑、冰片
寒咳:案一:某亲戚之子得太阳病,初时发热,后咳嗽久不愈,痰色及苔皆黄,小便尚可,有汗,恶风。
先与小陷胸汤投石问路,三剂乏效,即更为小青龙汤去麻黄、白芍加苦杏仁、桔梗,二服而瘥。
案二:上案亲戚同患太阳病,初咽痛甚,后表似解,微咳嗽,痰不易出,汗出,入暮口渴,二便和。
与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桔梗、天花粉等,数服而愈。
案三:余祖母素有喘疾,伤于寒,内外俱病,经治不愈,喘满咳吐,痰脓难出,微汗,此为隔上病痰,与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桔梗、紫苑、冬花,数服诸症悉除。
临证热咳之外尚有寒咳,寒咳多为咳久而不愈,或呛咳难忍,剧则胸痛掣腹,入夜难眠,甚为痛苦,屡与寒药如“瓜蒌、石膏、黄连”之属而乏效,盖与小青龙之“干姜、细辛、五味子”等辈可速愈,援引仲景法,有汗去麻黄,口渴加花粉,烦躁入石膏,痰脓难出者桔梗为优,喘重者添杏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一:予弟伤于寒,初时寒热作,续汗出咳嗽,已周余。
刻下干咳甚,夜间尤重,伴咽不适,感风即上二症剧。
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两剂,一昼愈。
余弟以前感寒后曾出现类似情况,是时身无汗,与麻黄汤,二服而愈。
案二:余一周前曾食咸鱼,后咳嗽、痰粘,微喘,小汗,鼻中涕出,咽干不适。
忆昔时遇此症屡用“干姜、细辛、五味、麻黄”而乏效,今更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日愈。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10 白芍10 生姜4片(切厚)大枣4枚(劈)炙甘草6 厚朴15 苦杏仁15 仲景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又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桂枝加附子汤证:一周前,母亲感冒,电话诉头昏,恶寒,鼻塞,有汗,又伴口干、鼻孔及唇周灼热,自觉“火大”。
于当地医院杂治数日,病仍不解,恶寒较前加重,言“干活时尚不自觉,静息时全身怕冷明显,手冷如死人之手”,余曰:勿妄自治也。
予桂枝加附子汤服之,一剂愈。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一周前,我亲戚的舅妈患伤寒,电话诉:恶寒重,无汗,喘息,不得卧,烦躁,小便黄,大便溏,无头痛、发热、咳嗽、口渴等,既往幼时起即患慢性支气管炎。
此时想起【金贵要略】中有关肺胀的原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伤寒论】中“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此症与原文颇为相似,思前顾后,尝试与1剂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小青龙汤诸药10克,石膏30克),虽然开出方,但是心里还是担心疑虑,岂料1剂后诸症大减。
研读伤寒金贵时,余尝怀疑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否存在,是不是原文记载有误,因为小青龙汤证常见到,但是加石膏汤证到底有没有呢?今日见到这一例,不知道能不能说明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