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各种波段解析
心电图各种波段解析
1、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电刺激由窦房结产生,经由节间传导通路而扩散至左右心房。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正常时节为0.06~0.12秒,电压小于0.22~0.25mvo
2、P-R间期:指以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
代表心房开始去极至心室开始去极的时间。
正常时间为0.12~0.2秒。
3、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在QRS波群第一个向下的波形就是Q波,正常时间小于0.04秒。
R波是一个高尖向上的波形,S波是在R波以后的向下的波形,正常QRS波群时间为0.06-0.1秒。
4、*T段: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间段,反映心室复极早期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正常的ST段应该在水平基线,在任何导联其向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o
5、T波:反映心室复极后期的电位变化。
正常时间为0.1~0.25秒,电压为0.1~0.8mv0
6、Q・T间期: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反映心室去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正常一般在0.36~0.44秒之间。
7、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在T波之后0.02~0.04秒出现,方向与T
波一致。
常见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分析
常见⼼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分析同步⼗⼆导联⼼电图正常⼼电图⼼律为正常窦性⼼律、⼼率、各波形、波段、间期、时限及电压等均正常。
常见异常⼼电图的分析诊断异常⼼电图指:⼼电图图形与⼼律有肯定异常且有病理意义者。
1、房、室肥⼤:1)左、右⼼房扩⼤2)左、右⼼室肥厚2、⼼律失常:起源异常1)期前收缩(早搏)2)⼼动过速(室上性、室性)3)颤动、扑动(房性、室性)传导异常1)⼀度房室传导阻滞2)⼆度房室阻滞3)三度房室阻滞3、⼼肌缺⾎、梗死:急性下壁、前间壁、前壁、侧壁等急性⼼肌梗死的⼼电图演变4、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低⾎钾、⾼⾎钾⼀、房、室肥⼤:1)左⼼房扩⼤2)右⼼房扩⼤3)左⼼室肥厚4)右⼼室肥厚1、左⼼房扩⼤:1、P波时限>0.12s2、P波呈双峰,峰距>0.04s3、Ptfv1<-0.04mm.s2、右⼼房扩⼤:P波振幅增⾼:Ⅱ>0.25mV,V2>0.15mV⼆、⼼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2)期前收缩(早搏)3)⼼动过速4)颤动、扑动1、窦性⼼动过速正常成⼈窦性⼼律的频率>100次/分。
2、窦性⼼动过缓成⼈窦性⼼律的频率<60次/分。
3、房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P′-QRS波群;2.P′-R间期>0.12s;3.QRS形态、时限正常(呈室上性)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未下传。
7、⼼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f波),⼼房率为350~600次/分。
QRS波群为室上性,室率⼤多120~180次/分节律绝对不规则。
8、⼼房扑动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锯齿状扑动(F波)。
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多不能下传⽽以固定⽐例(2:1,4:1)下传。
4、室性期前收缩:1.期前出现的QRS-T形态宽⼤畸形,时限常>0.12s2.连续发⽣三次以上的早搏为短阵室速短阵性室性⼼动过速6、阵发性室性⼼动过速1.频率在140~200次/分。
QRS>0.12s2.房室分离3.⼼室夺获4.室性融合波室性⼼动过速5、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有突发突⽌的特点,频率⼀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规则,QRS形态⼀般正常。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P波(1)左右心房期除极波意义:P波时间>0.11S左房肥大(2)方向:向上ⅠⅡavF、V3—V6(3)形态:图顶形切迹<0.04S(4)时间<0.11S(5)电压:胸导:<0.2mv肢导:<0.25 mv(二)P—R间期:1、激动心房传到心室所需时间2、正常心率60—100次/分P—R间期范围0.12—0.20S意义:P—R延长>0.20S:生理性:老年人运动员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范围:0.12—0.20S意义:P—R缩短<0.12S:主要见于预激综合症生理性见于心率加快,年龄越小(三)QRS波群:1、代表左右心室期除极1、时间:0.06—0.10S室壁激动时间V1V2<0.03S V5V6<0.05S时间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2、波形和振幅:肢导:avL R<1.2mL avF R<2.0mV若超过可能左室肥大胸导:V1、V2 R rS R/S<1 R1<1.0mv V5V6 R<2.5mvV3 R与S波大致相等3、低电压;R+S或Q+R绝对值和均小于0.5mV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
Q波(1)ⅢavL除处其他导联,Q波<1/4R波(2)时间<0.04S V1V2不应有q波可有QS型超过正常范围Q波称为异常Q波,最常见于心肌梗死。
S—T段:代表心室除极结束至复极开始的一段时间正常应在S—T段为一等电位线。
S—T段下移<0.05mv可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
S—T段上抬,在肢导、胸导V4—V6<0.1mv,V1—V3<0.3mv。
见急性心梗心包炎T波;心室复极波形1、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直立;avR倒置Ⅰ、avF、avL、V1—V3等导联可以直立,双向、倒置,如果在V1直立,V3就不能倒置2、振幅:T波不应低于1/10R,胸导T可达1.2—1.5mvV1导联T波<0.4mv ,V1T波过高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心肌梗塞早期,高血钾Q—T间期:正常范围:0.32—0.44S增大见于心甘情愿肌损害,心肌缺血,低血钾缩短见于高血Ca洋地黄效应U波;T波后0.02—0.04S出现小波,与T波方向一致,一般V3最清楚,但不超过0.2mv,U波增高常见于血K过低,U波倒置,冠心病,心肌损害。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及异常鉴别诊断
可编辑版
1
心电图各波间期的正常变 异是指由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电 图各波间期的变化。
可编辑版
2
一、P波的正常变异 P波切迹 正常情况下,P波的形
态一般呈圆滑形。在心电图机高度灵 敏或将灵敏度电压放大时,记录下的 P波常有切迹或双峰,但其双峰间的 距离应小于0.04s。
可编辑版
5
可编辑版
6
(二)QRS波形的正常变异 1.当心电图机敏感性高时,在R波的 降肢或在S波的升肢可出现模糊、钝错 或轻微切迹。 2.当心电图机敏性过低或阻尼过大时, 在R波与ST段衔接处可出现弧形转折 或正常转角消失。 3.当R波振幅较低时,可出现模糊、 钝错或轻度切迹。
可编辑版
7
(三)QRS波群电压的正常变异 1.QRS波群电压过高 与心脏至胸壁的距 离缩短有关,常见于体型消瘦者。 2.QRS波群电压过低 ①心脏转位:正常 心脏的平均心电向量的方向是由右后上方 指向左前下方。当心脏在胸腔中显著转位 时,QRS的平均心电向量的方向发生改变, 可致其在各肢体导联轴上的投影变小,使 QRS波幅降低。胸导联中的QRS电压可无 变化。②肥胖与皮肤干燥:皮下脂肪增多 和皮肤干燥,均可可使编辑心版 电的传导阻力增大8,
可编辑版
20
可编辑版
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编辑版
22
(二)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T波变异 1.交感神经兴奋 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恐 惧和剧烈运动时,T波常降低,有时倒置;其T波 变化可自行恢复正常。反之,当迷走神经兴奋时, T波振幅可明显增高。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见于年青女性,心电 图多表现为T波低平、平坦或倒置。多见于下壁 导联,也可见于心前导联,站立时描记的心电图 比卧位时描记的T波改变更为明显。服用心得安 后T波可恢复正常。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意义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将人体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可视化波形的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可以准确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是医生进行初步判断患者心脏健康情况的重要依据。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其意义。
正常心电图波形由一系列标准化的波形组成,包括P波、QRS波群、T波等。
这些波形代表了心脏在不同的电活动阶段的传导与收缩情况。
解读心电图波形时,医生会根据波形的形态、周期、间期、幅度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1. P波代表心房收缩:正常心电图中,P波形态应该是正向的,表示心房的收缩。
若P波有异常的形态或延迟出现,可能提示心房异常、心房扩大或传导障碍等问题。
2. 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QRS波群通常呈现出一组“Q-R-S”波形,表示心室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形态与幅度一致,时限也符合标准。
若QRS波群形态异常,可能暗示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问题。
3. T波代表心室复极:T波是心电图中另一个重要的波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与QRS波群的方向相一致。
若T波增高或倒置,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关注心电图的其他特征,如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以全面评估心脏功能状态。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对于评估心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 排除心脏疾病:正常心电图意味着患者心脏的基本功能正常,可以排除一些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如心绞痛、心电图异常、心律不齐等。
2. 评估心脏负荷:正常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负荷的变化。
例如,运动员的正常心电图可能会显示心率较慢,心室肥大。
3. 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正常心电图可能意味着病情相对轻微,可选择药物治疗;而异常心电图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手术治疗。
4. 监测心脏健康变化:正常心电图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心脏的变化。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
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
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
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
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
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 波不超过2.0毫伏。
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
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
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 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
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
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
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
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 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s)的乘积,测量时自P波基线下缘作水平 延长线与P波下降肢相交,此交点与P波终 点呈 水平间距为负向波宽度,水平线与负 向波底端的垂直距离为负向P波的深度。 在乘积前加负号,单位为“mm·s”。PtfV1异 常,绝对值增大,应以小于正常值表示。
(三)QRS、ST-T测量 QRS波群、J点、 ST段、T波和U波振幅的测量统一采用QRS 起始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 部为一斜段(受预激波、心房复极波的影 响等),以QRS波群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步心电图记录中进行。在同步记录的12导 联心电图中最早的QRS起点至最晚的QRS 终点的间距为实测QRS时间。这样会使某 些导联的QRS的起点出现等电位线,即起 始向量垂直于该导联所致。
心肌梗死Q波的诊断标准是建立在单导联 心电图基础上的。因此,某些导联异常Q 波的时间可能包括了一段等电位线,而使 Q波宽度变窄。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及变异,伪差产生原因,辨 认及预防
心脏在每次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并 传布全身,使身体各处产生电位差。通过 心电图机将体表的这种电位差记录下来所 得的时间—电压曲线,即为心电图。它是 心肌电活动的反应。
凡不是由于心肌的电激动或激动传导的顺 序及心肌本身组织而发生在心电图上的改 变,都 称为“伪差”。
挫折和切迹;各波的时间及电压均应在正 常范围以内;各波在相应的导联中,其方 向也应是正常的;P—R间期不应延长或缩 短;ST段的偏移不应超过正常范围。
合乎标准,一般常规心电图每一小纵格代 表0.1 mV的电压,测量正向波的振幅,应 从等电位线上缘测量至波顶;测量负向波 时应从等电位线的下缘测量至波底。
0.75s,则: 60
心率 ------0.75
= 80(次)/分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并以图形化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
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运作状况,诊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等方面提供依据。
在心电图中,不同的波形代表着不同性质的信号,因此,对于不同波段的正常值及其含义的了解非常重要。
P波P波是心电图中表示心房收缩的第一个正波,又称为房性波。
正常情况下,P波的时长约为0.08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心室的收缩,如果P波出现异常,则可能表示存在心房颤动等问题。
PR间期PR间期是心电图中表示房室结和希氏束的传导时间,即心房收缩结束后到心室收缩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时长为0.12-0.2秒,如果PR间期时间过短,则可能出现房室早搏等问题。
如果PR间期时间过长,则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
QRS波QRS波是心电图中表示心室的电活动的波段,它由三个波组成,分别是Q波、R波和S波。
正常情况下,QRS波的时间一般在0.06-0.1秒之间,振幅不超过1.5毫伏。
如果QRS波形态异常,则可能表示存在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等问题。
ST段ST段是从QRS波的末尾到T波的起点之间的时间段,它通常被用来观察心室的充电状态和失衡情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水平,如果出现明显的抬高或降低,则可能表示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问题。
T波T波是心电图中表示心室舒张的波段。
正常情况下,T波呈现一个向上的圆顶形状,时间一般在0.15秒以内,振幅在0.5毫伏以内。
如果T波出现异常,则可能表示存在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等问题。
以上就是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对于医学工作者和患者来说,了解这些数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电活动变化,对于预防和诊治心脏疾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011-01-18 20:19:36)原文地址: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作者:千里之外广西医科大学三附院实习生、轮转生教案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几种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 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正常值及异常临床意义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样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开端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 P 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 0.11s 。
电压:肢导联<,胸导联<。
当 P 波方向不切合窦性P 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 波异样。
P波异样:1、P 波增宽。
P 波时限≥ 0.11s 为增宽。
P 波时限≥0.11s ,<0.12s 称房内传导延缓。
P 波时限≥0.12s ,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 P 波称二尖瓣 P 波,其时限≥ 0.12s ,呈 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 0.04s ,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 I 、aVL、V3-V6 导联较显然。
aVR导联多呈 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
可由“风心”二尖瓣狭小,或二尖瓣狭小伴闭锁不全惹起。
也可见于部分惹起左房长久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
冠芥蒂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惹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 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 波增宽;纯真二尖瓣返流初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 波增宽。
这集中状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和缓阻滞。
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 (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次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伸,进而 P 波增宽。
此状况常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次序改变,除极时间延伸, P 波增宽,并有 P-R 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
房性心律心房除极次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先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伸,P 波增宽。
2、P 波电压增高。
正常P 波较低钝,电压< 0.25mV ,当 P 波在 II 、III 、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如 V1导联正向部分 P 波电压>(国家考试中心用),双向时≥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称肺型 P 波。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1.P前1/3右房除极,后1/3左房,中1/3左、右房。
窦性: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激动源于房室交界:Ⅱ、Ⅲ、aVF倒置,aVR直立,(逆行P波)宽度<0.11s。
若有切迹或双峰,峰距<0.04s,。
振幅:肢导<0.25mV。
胸导<0.2mV,PtfV1<0.04mV。
<0.05mV,无意义。
2.P-R 0.12~0.20s,老年人心动过缓,P-R延长不能>0.22s。
3.QRS 肢导:Ⅰ、Ⅱ、Ⅲ在无电轴偏转时主波向上,aVR向下,Ⅲ波越高,aVL越深。
胸导:R逐高,S逐浅。
V1-2,主波向下多呈rS,R/S<1;V5-6主波向上多呈qR或Rs,R/S>1;V3-4R/S≈1。
Q应小于同导联R波1/4,时间<0.04s。
主波向下的波(aVR除外,主要V1、V2)不应出现Q波,但可呈QS。
正常:0.06~0.10s室壁激动时间(V AT):R峰,V1-2<0.03s,V5-6<0.05s。
电压:肢体:R aVL<1.2mV,R aVF <2.0mV,R aVR<0.5mV,RⅠ+RⅢ<2.5mV。
胸导:R V1<1.0mV,R V1+S V5<1.2mV,R V5<2.5mV,R V5+S V1<4.0mV男或3.5mV女低电压:肢导<0.5mV,胸导<0.8mV。
4.ST 下移<0.05mV,ST上移,在肢导及V4-6<0.1mV,V1-2<0.3mV,V3<0.5mV。
5.T 一般与QRS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6直立,aVR倒置。
电压:<R的1/10,称低平。
胸导可达1.2~1.5mV。
6.QT 心率:60~100bpm,QT间期为0.32~0.44s,QTc=QT/√R-R,应<0.44s。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
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
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
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集中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
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
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
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 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如V1等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且大于II、III、aVF导联的电压时常称为先心性P波(先心性P波时II、III、aVF导联的P 波电压可正常)。
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及正常值
V1V2无q波;avR的Q波无意义
3.T波:代表心室的快速复极阶段
方向:与QRS波群的主 波方向一致;
T波在I、II、V4~6向上, aVR向下;假设V1向上, 那么V2~6就不应向下。 电压: ≥ 1/10R 形态:顶端圆钝光滑、
7.ST段:代表心室的早期复极期, 一般位于等电位线上。
抬高: < mv;〔V1V2 < 0.3mv;V3 <0.5mv〕 压低: < mv;
波:T波之后0.02~0.04″出现的振幅较小的 波,方向与T波一致。多见于胸导,尤其 是V3,其机理目前不明。
怎样阅读心电图:
1.心电图方格纸的意义:
=300大格/R~R〔P~P〕大格
心率不规整时:
计算10s或20s内P波或R波个数,
分别乘以6或3;
3心律:冲动的起源及节律。
4顺序分析P-QRS-T。
1.P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电压: 肢导mv;
胸导mv;
时间: s;
形态:
方向:P I、II、III、avF直立
P avR倒置
•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的电位 变化;
命名:Q波 P波之后第 一个负向波;
R波 P波之后第 一个正向波;
S波 R波之后第 一个负向波;
s;
形态: 肢导: I、II、III及avF以正向波主;
心电图纸由横竖均为1mm间隔的小方
格组成。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做了统 一的规定:
横向:时间。走纸速度为25mm/s,每1
S;
纵向:电压。外加1mV的电压基线升
心电图常用图表
君哥整理,恳请指出当中的错误和不足,小弟不胜感激!谢谢大家!!!2011-10-09电轴偏移:ⅠⅢ尖对尖,电轴向右偏,Ⅰ,Ⅲ口对口,电轴向左走。
(正常+90º至-30顺钟向:正常的V3V4出现在V5V6上逆钟向相反┎─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心电图机十二导联分别接在什么位置红黄黑绿分别夹在左腕、右腕、右踝、左踝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交点处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v7:左腋后线与v4同一水平 v8:脊柱旁与v4同一水平18导联心电图的颜色顺序及位置口诀:红黄绿棕黑紫,手和胸一样,左脚绿右脚黑。
PS:脚上可以接反,但是手上不能接反!心电图的导联分为肢体导联和胸导联。
颜色顺序分别如下:肢体导联:红色:右上肢黑色:右下肢黄色:左上肢绿色:左下肢注:肢体导联有个记忆方式红配黑。
黄配绿。
在操作的时候一定不要搞错了。
胸导联:V1:红色在体表的位置: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黄色在体表的位置: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绿色在体表的位置:V2,V4连线的中点V4:褐色在体表的位置: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5:黑色在体表的位置:左腋前线与V4同水平V6:紫色在体表的位置:左腋中线与V4导联同一水平一般情况下只用做6个胸导联,记忆胸导联有个方法,就是以乳头为界,最关键位置找到V1后面就好办了。
V7:红色在体表的位置:腋后线V8:黄色在体表的位置:肩胛中线与4,5,6水平V9:蓝色在体表的位置:脊柱旁线V3r--V6r:电极放在右胸V3--V6相对应处。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率160~250次/分室率140~200次/分70-130次/分60-100次/分房扑房颤心室扑动F波频率:250~350次频率350~600次/分,V1导联最清楚频率200-250次/分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QRS时间≥0.12秒;QRS心电轴一般正常V1、V2 QRS波群呈rSR′或M型;Ⅰ、V5、6导联S波≥0.04秒且增宽,有切迹;avR呈QR型,R波宽而有切迹V1R峰时间≥0.05s;V1 V2 S-T段降低,T波倒置;Ⅰ、V5、6 T波方向与终末S波方向相反,仍为直立(如果QRS<0.12秒,称为不完全性RBBB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①QRS≥0.12秒;QRS心电轴不同程度左偏②V1,2导联呈QS波或r波极小,S波宽而粗钝呈rS波;Ⅰ、avL,V5、6导联R波宽阔、粗钝或有切迹,③Ⅰ、V5、6Q波减小或消失④V5、6的V AT(R峰时间)≥0.06秒⑤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左前分支阻滞(LAH)①心电轴显著左偏,-30~-90°,>-45°诊断可靠;②Ⅱ、Ⅲ、avF呈rS型,S波较深,SⅢ>SⅡ,Ⅰ、avL呈qR,R avL>RⅠ; ③QRS无明显增宽,﹤0.12S君哥整理,恳请指出当中的错误和不足,小弟不胜感激!谢谢大家!!!2011-10-09左后分支阻滞(LPH)①心电轴显著右偏达90~120°,>110°为可靠;②Ⅰ、avL导联呈rS型,Ⅲ、avF导联呈qR型,且q波时限<0.025S,RⅡ<RⅢ,③QRS时间正常或稍增宽,<0.12S。
心电图各波段的名称、意义、正常值及相关异常的意义之欧阳数创编
≥0.04
<1/4R
> 1/4R
心肌坏死、纤维化
R峰
时间
V1-2≤0.04
V5-6≤0.05
V1-2>0.04右室肥厚
V5-6>0.05 左室肥厚
QRS
0.06-0.10
(60-100bpm)
>0.12
左室肥大(0.10-0.11)
室内传导阻滞
室性搏动
高钾血症
左室相关:
RV5,V6≤2.5、RI≤1.5
各胸导联均<0.8
肥胖、气胸、
心包积液
V1:rS,V3:RS,
V5: qR
J 点
QRS与ST交点
多在等电线、随S-T偏位而移位
ST
段
心室缓慢复极时间
长Q-T间期综合症
心肌缺血
低钙血症
心室早期复极化
高钙血症
下移:各导联≤0.05
抬高:肢导/ V4~V6≤0.1
V1~2≤0.3,V3≤0.5
超过正常限度
心电图各波段的名称、意义、正常值及相关异常的意义
时间:2021.03.02
创作:欧阳数
名 称
意 义
形态、 时间(s)
电压(mV)
正常值
延长
缩短
正常值Βιβλιοθήκη 增高(抬高)降低(压低)P波
心房除极
<0.12(切迹峰距<0.04)
I,II,aVF,V4-6直立,aVR倒置
左房大
房内传导阻滞
无临床意义
肢导<0.25
高钙血症
低温
短QT综合征
时间:2021.03.02
创作:欧阳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
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 毫伏。
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 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
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
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 R间期越长。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
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
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2.0毫伏。
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
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
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 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
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
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
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
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波型。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
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
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
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
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在Ⅰ、Ⅱ、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
如果V1直立,V3不能倒置。
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心前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毫伏。
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7)Q-T间期: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一般心率70次/分左右时,Q-T间期约为0.40秒。
一般可查表。
凡Q-T 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
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
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8)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导联特别是V3较清楚,可高达0.2~0.3毫伏。
U 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
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有关心绞痛CCS分级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
心绞痛Ⅰ 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
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
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
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
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
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e v olume),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
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
心脏在正常工作范围内活动时,搏出量始终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
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
在医疗实践中,射血分数比搏出量更有临床意义。
例如在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而心室腔异常扩大时,其搏出量可能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但它和已经增大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例已不正常,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说明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
左右心室相等的是每分输出量和博出量,由于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等,故射血分数不等.安静状态下作左室射血分数50-70%,运动时可达85-90%.通常所说的EF指的是左心室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较左室小,其EF值相对较大,具体数值没见统计报道常用心得安试验辅助鉴别非特异性ST-T改变是由心肌器质性病变引起,还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β受体高度敏感所致。
口服心得安进行心电图对比试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电图ST—T改变是心脏复极异常的表现,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病变有重要意义,许多原因都可能影响心肌复极过程。
致ST—T改变,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其发生不但与电解质紊乱有关,心脏神经官能症致ST—T改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心得安试验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心得安可通过β受体使植物神经系统恢复平衡,从而可纠正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而引起ST—T改变。
心得安试验是识别心电图ST-T改变系功能性或系器质性的一种鉴别诊断方法。
部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或T 波倒置。
口服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之后,可以消除ST-T改变,说明此类改变属于功能性而非品质性疾病所引起。
支气管哮喘与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判定标准以ST-T改变恢复正常者为阳性,说明属于功能性改变,临床上参照其他指标,可考虑除外病毒性心肌炎;ST-T 改变未能恢复正常为阴性,多属于品质性心肌损伤,可考虑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方法是:顿服心得安20mg,然后分别在第1,2,3小时描记心电图。
如ST-T已恢复正常,即为阳性,并可随时结束此试验;如果心室率已明显降低,而ST-T仍未恢复,即为阴性,只部分恢复即为可疑阳性。
如心率仍未明显降低,ST-T也未恢复者,可延长观察时间或改用三日法(即连续3d口服心得安),用于鉴别β受体功能亢进症和心脏神经症.临床试验分为1期临床试验,2期临床试验,3期临床试验,4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等等。
1(I)期临床试验: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试验,一方面是研究人体对这个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就是摸索人一次(或多次)最多可以使用的药物最大剂量是多少;另一方面是研究这个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情况,即药代试验,在药代试验中需要采集试验者的血样进行分析,根据试验的不同,采血的次数与时间间隔也不同。
一般参加1期临床试验的人员是健康人,不过对于象治疗癌症的一些药物,由于药物本身可能就有致癌作用或具有较强的毒性,因而多数是患者参加试验。
这种试验需要的参加者数量不多,一般只有二十人上下。
2(II)期临床试验:这个阶段是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还有安全性进行初步的评价。
这个试验是患者参加的,在试验中患者一般被分为两组(或多组),一组使用试验的新药,而另一组则使用已经上市(就是说能够在医院或药店买到)的对照药品。
通过新药与已上市药品的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对新药进行相应的评价。
这种试验参加的人数要多一些,国家要求总的试验人数不得少于200例。
3(III)期临床试验:这个阶段是对新药的治疗作用与安全性进行确认的阶段,因而需要的试验人数也就比2期临床试验要更多一些,我国的法规上要求使用试验药物的那一个组的人数不能少于300人,如果再加上使用对照药品的那一组的人数,一般能达到400-500人。
除了参加试验的人数多一些之外,3期临床试验与2期临床试验在试验的设计、执行与评价上都差不多。
4(IV)期临床试验:国家规定一些新药在批准上市后,还要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看看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这个新药时,它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毒副作用)怎么样、在特殊病人中使用这个药物的情况、是否要改进给药剂量等等。
生物等效性试验:严格来讲,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药物已经不是新药了,因为这个药物已经有上市的了,有卖的了。
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是健康人参加的(治疗癌症等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除外),要求的试验人数也不是很多,20例上下;同上面介绍的药代试验类似,也需要采试验者的血样,采血的次数一般是十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