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证据法律制度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研究

三、民事证据采信制度的研究意 义
1、保障司法公正:通过严格的证据采信程序,可以防止证据的误用和滥用, 确保案件的审理公正公平。
2、提高司法效率:合理的证据采信制度可以提高审判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举 证和质证环节,缩短案件审理周期。
3、增强司法公信力:完善的证据采信制度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 任,提高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参考内容
标题: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研究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确保司法公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介绍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背景 和意义,分析现行制度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实践案例探讨完善建议,以期为民 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是指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定程序和 方式,通过调查、提交有关证据材料,以证明自己权利或抗辩对方权利的制度。 该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大小、 证据的采纳与排除、案件事实的认定以及最终裁决的公正性。
五、结论
民事证据采信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发展直接关系 到民事审判的质量与公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加强对民事证据采 信制度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审判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2、提高当事人参与度:一方面,通过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 识和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程序设计,为当事人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 便利。
3、建立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人员,对证据交换过程进行监督和 管理。这可以确保证据交换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同时, 对于违反证据交换制度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并予以严肃处理。
《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对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法规、实施情况、以及具体案例的分析,旨在揭示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与完善建议。
以期通过研究,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法律保障。
一、引言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旨在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证据收集手段,确保诉讼的公正、公平。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因此,对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的概述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相关事实进行调查取证的一种法律手段。
该制度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
其主要内容包括:申请条件、调查内容、执行程序、救济途径等。
三、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的实施现状(一)实施情况目前,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在各级法院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申请人资格限制、调查内容不明确等,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存在的问题1. 申请条件过于严格,导致许多当事人无法获得调查令;2. 调查内容不明确,导致调查过程中出现偏差;3. 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调查令的效力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四、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几起典型的民事诉讼案件,对其中证据调查令的申请、执行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在实践中的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五、原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申请条件和执行程序存在漏洞;2. 司法资源有限,导致法院在执行调查令时存在困难;3. 当事人对法律制度的了解不足,导致申请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偏差。
六、改进措施与完善建议1. 完善立法,简化申请条件,扩大适用范围;2. 加强司法资源的投入,提高法院的执行力度;3.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当事人对法律制度的了解和认识;4. 建立监督机制,对调查令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2020年5月1日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2020年5月1日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关于证据的收集、提交、审查和运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2020年5月1日,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进行了一些调整与完善。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证据的定义进行了明确。
新规定中,将证据定义为当事人用以证明其主张或对方反驳的事实的材料和信息。
这一修正使得证据的界定更加明确,有助于当事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证据。
其次,新的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证据的形式和途径。
在以往,证据主要以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等形式存在,而新的规则将证据形式扩展至电子数据、视听资料等新兴形式。
此外,在证据的途径方面,规则还增加了网络平台、公证机关等途径,便于当事人更便捷地获取证据。
第三,新规则对于证据的举证责任做出了一些调整。
根据新规定,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同时,对于难以举证的民事诉讼案件,可以适用推定规则,推定某些事实成立。
这一调整更加合理地分配了举证责任,使当事人更容易在诉讼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新规则还明确了证据的认定和审查标准。
在证据的认定上,规
则强调应当以合法、真实、充分的原则进行认定。
在证据的审查上,规则要求法庭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证据的审查,并对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充分性进行评估。
这一规定有助于保证证据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综上所述,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证据的定义、形式、途径、举证责任和审查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与完善。
这些调整有助于提高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违法排除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违法排除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违法排除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确保案件公正审判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某些证据可能存在违法的情况,如果不予排除,将对案件的审判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了证据违法排除的原则和适用条件。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违法排除进行探讨。
一、证据的概念与分类在介绍证据违法排除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证据的概念和分类。
证据是指为了证明事实的真实性而提供的各种材料和信息。
按照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证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证据: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例如目击证人的证言、书面文件等。
2. 间接证据:间接证据是通过推理或连带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例如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
3. 循序证据:循序证据是指多个证据相互印证、补充的证据,通过多个证据的综合分析来确定事实。
二、证据违法排除的原则和适用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证据违法排除遵循以下两个原则:排除与得利无关的、排除对申请人不利的证据。
具体适用条件包括:1. 证据违反法律规定或侵犯合法权益:如果某一证据的获得方式违反了法律规定,或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该证据应当被排除。
2. 违反证据的采集程序:如果某一证据的采集过程中违反了法定程序,例如采用非法拘捕或非法搜查等手段获取证据,则应当予以排除。
3. 证据存在瑕疵:如果某一证据存在瑕疵,例如伪造、篡改或损毁等情况,则应将其排除。
三、证据违法排除的效果和适用范围证据违法排除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案件的公正和正义。
一旦某一证据被宣告违法并排除,对申请人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法庭将不予采纳该证据作为案件内容的认定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证据违法排除适用于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证据,不适用于设立事实、质证、举证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只有在具体案件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才能确定是否排除某一证据。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一、引言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其中涉及到的证据规则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本文将重点论述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分析其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基本原则1. 合法性原则民事诉讼法强调证据的合法性,即证据必须在法定程序下合法取得,否则将被排除。
这一原则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非法证据对诉讼结果的影响。
2. 举证责任原则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自行承担举证责任,即要求当事人对其所主张的事实进行证明。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在法院的审理中,都应当根据举证责任原则提供相应证据来支持或反驳对方的主张。
3. 自由证据原则自由证据原则是指自由选择证据的权利。
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选择合适的证据材料进行证明。
这一原则体现了当事人的自主性和公平性,确保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平等地位。
三、具体规定1. 证据的种类民事诉讼法明确了证据的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等。
当事人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证据种类进行举证。
2. 证据的采信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据的采信标准,即证据应当以能够确证事实的规定为依据,排除不能确证的证据。
法院在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时,应当综合考虑证据的来源、证人的证言和证据的内外一致性等因素。
3.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程序,包括诉讼参与人自行收集、法院提供协助收集和诉讼保全等方式。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来保全相关证据。
四、实践应用1. 合理运用证据规则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合理运用证据规则,选择合适的证据种类,并根据证据的特点和证明需要,采取相应的证明手段。
只有合理运用证据规则,才能在诉讼中充分展示事实真相。
2. 强化证据的法律效力证据的法律效力是指证据对案件的判决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的作用。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分级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分级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的证明力分级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证据能否被法院接受,并对案件的判决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证据的证明力分为四个级别,即最高级、高级、中级和低级证明力。
本文将对这四个级别进行详细阐述,并介绍它们在实际诉讼中的应用。
最高级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具有最高证明力的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最高级证据主要包括当事人的认可或承认、公证书、鉴定书、仲裁裁决书等。
这些证据在法律上具有确凿的证明力,对法院的判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双方提供的公证书显示他们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这一证据将被视为最高级证据,法院将无需对其进行进一步审查,可以直接依据该证据作出离婚判决。
高级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具有较高证明力的证据。
这类证据可以作为支持性证据,但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以达到充分的证明效果。
例如,当事人提供的书面证据、证人证言、物证等都属于高级证据。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对高级证据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其他相关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作出判断。
比如,在一起盗窃案中,被告提供了多张监控录像作为高级证据,法院将会将这些录像与其他证据进行印证,以确定被告是否确实参与了盗窃行为。
中级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具有一般证明力的证据。
这类证据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法院通过进一步的审查和证据链的完整性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典型的中级证据包括书面材料的复印件、照片、录音等。
对于这类证据,法院通常会要求当事人提供原始证据,并进一步核实其真实性。
例如,在一起非法侵占案中,原告提供了一份银行转账凭证的复印件作为中级证据,法院需要核实该复印件是否与原始凭证一致,并结合其他相关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低级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具有最低证明力的证据。
这类证据的可信度较低,法院一般不会将其作为主要证据来支持判断。
低级证据包括口述证言、短信、社交媒体截图等。
因为这些证据存在较高的可篡改性和不确定性,法院在运用其进行判断时会更加审慎,需要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分析。
我国证据制度

我国证据制度我国证据制度是指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证据的规定和运用方式。
证据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司法公正的保障,直接影响着案件的审理结果。
我国的证据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健全的体系。
我国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法定主义。
法定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是可以作为证据的物证、书证和证人证言。
根据这个原则,法官只能依据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来认定案件事实,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作出决定。
这种制度可以从根本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司法决策过于主观和任意。
我国的证据制度中也包含了若干特殊规定和例外情况。
例如,我国允许使用非法证据,即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在特殊案件中,一些非法手段所获得的证据,在确保证据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破格使用,从而为打击犯罪提供有力的工具。
我国的证据制度还包括逆推责任和推定规则。
逆推责任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据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可以推定该方对该行为及其后果负有责任。
这种推定规则一般适用于危害后果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减轻受害人举证的难度。
推定规则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某些已知的事实可以推定其他未知的事实。
例如,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不使用安全带,可以推定对方在发生事故时没有履行保证行车安全的义务。
在证据收集和运用中,我国的证据制度还注重保护提供证据的权益。
一方面,法律规定证据的提供人有权享有证据保护和保密的权益,确保证据不被滥用和泄露。
另一方面,如果证据被滥用或泄露,提供人可以以民事、行政和刑事等不同方式追究责任。
总之,我国的证据制度是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它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以及提高司法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在证据收集和运用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规范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的解释和规范,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与固定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与固定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定,其中对于证据的收集与固定也有明确规定。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的收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结果以及法院的判决依据。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与固定进行论述。
一、证据收集的方式与原则1. 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是一种常见的证据收集方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可以提请法院传唤与案件有关的证人,并要求其出庭作证。
对于证人证言的收集,法院应当采取敦促出庭,传唤出庭和强制出庭等方式,确保证人的真实陈述,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2. 书证书证是指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据,如合同、文字凭证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据作为证据的一种形式。
当事人应当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书证,法院应认真审查并酌情采信。
同时,在提交书面证据时,还需要告知对方当事人,确保双方的知情权。
3. 物证物证是指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如文件、物品、照片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提供物证作为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会对物证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对证据的保管和鉴定进行安排。
同时,对于涉及涉密或特殊性的物证,法院应当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确保证据的真实性。
4. 鉴定意见在一些需要专业知识的案件中,鉴定意见是非常有价值的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对于需要进行鉴定的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委托符合条件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会对鉴定机构的资质进行评估,并根据鉴定机构的意见进行案件审理。
同时,鉴定意见应当客观、准确,法院会对其真实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
二、证据的固定和保全证据的固定和保全是为了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民事诉讼法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定来保障证据的固定与保全。
1. 证据固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9条的规定,当事人、律师、法官可以通过提请法院勘验、要求鉴定、查阅相关案卷资料等方式,证明与案件有关的事实。
民事案件举证责任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的责任。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举证责任的转移以及举证责任倒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这一规定明确了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当事人未提供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
”这一规定明确了当事人举证义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对方提出的主张,可以提供证据反驳。
当事人未提供证据反驳的,其主张不予支持。
”这一规定明确了当事人反驳义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义务。
三、民事案件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1. 按照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则。
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2. 按照公平原则分配举证责任。
即当事人之间在举证能力上存在差异,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公平地分配举证责任。
3. 按照法律规定分配举证责任。
即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举证责任,当事人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四、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转移1. 当事人之间的转移。
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对方,但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2. 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转移。
当事人可以与第三人约定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第三人,但第三人应当具备承担举证责任的能力。
3. 人民法院的转移。
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当事人。
五、民事案件举证责任倒置1. 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
对于法律明确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民事案件,当事人不承担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证据举证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证据举证的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争议的核心,而如何举证以及举证的法律效力是参与诉讼的当事人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问题。
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对当事人证据的举证有着明确的规定,旨在维护公正、公平的诉讼环境。
一、举证责任的落实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举证责任原则上由谁主张就由谁举证。
当事人主张的事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由主张的当事人举证。
举证责任的落实在实践中往往是一项困难的任务,特别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因此,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把握好举证责任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二、证据的形式1. 书证:指书面文书,包括公文、契约、信件、会议记录等。
书证在民事诉讼中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举证方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件复印件,并在提交书证时盖章或者签名。
2. 物证:指与案件有关的物质证据,如毒品、刀具等工具物证。
当事人应当将物证交给法院保存,并提交清单和鉴定书等相关证明文件。
3. 证人证言:指对案件有知情能力的人的证言。
证人应当真实陈述,且承担作伪证的法律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尤其是涉及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事项时,证人证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4. 鉴定意见:通过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事人可申请法院进行鉴定,并在举证期限内提供书面申请及相关费用。
三、保密与公开在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举证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
法院在收集、分析和使用证据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公众利益和社会公正的案件,应当予以公开。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直播、录像等方式进行公开庭审,增加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证据的价值评估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价值评估。
具体来说,法院会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重要性以及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等。
对于证据中存在的瑕疵或争议,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补充证明或者出示其他证据,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律师诉前调取证据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主张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高诉讼效率,我国法律规定了律师在诉前调取证据的相关规定。
本文将从律师诉前调取证据的法律依据、程序、限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律师诉前调取证据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
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二)有充分理由证明该证据对于证明案件事实有重要意义;(三)在合理期限内提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律师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条规定:“律师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予以准许。
”三、律师诉前调取证据的程序1.提出申请律师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如需调取证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申请时,律师应当提供以下材料:(1)申请书,载明申请调取的证据种类、范围、用途等;(2)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证明材料;(3)有充分理由证明该证据对于证明案件事实有重要意义的证明材料;(4)在合理期限内提出的证明材料。
2.法院审查人民法院收到律师的申请后,应当依法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1)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2)申请调取的证据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3)申请调取的证据是否对于证明案件事实有重要意义;(4)申请是否在合理期限内提出。
3.法院决定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予以准许;认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不予准许,并告知律师。
4.律师调取证据律师在获得人民法院准许后,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
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深化

第一,举证制度尚不健全,举证责任无法落实。突出表现有三点:一是对当事人举证的指导和引导性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形成制度。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发布的司法解释《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对“导引”工作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对导引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职责要求未作明确统一的规范,更未作出必须贯彻实施的要求,致使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执行,有的法院不执行。加之,民事案件类型繁多,情况复杂,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法律水平的制约,使当事人举证制度很难推行。二是对举证时效的问题争议较大,操作混乱。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举证既是一种义务,又是一种权利,当事人有权在任何审理阶段和审级法院提出,法院不能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既不是国外的经验,又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更不符合公正效率的价值取向原则,应当建立举证时效制度。由于理论上的争论与分歧,使改革实践中对时限的设立规定混乱,出现一个地区与一个地区的不同,一个法院与另一法院的差异,甚至一个法院内部一案与另一案的矛盾。至于时限内容更不统一,有的规定一审开庭必须提供;有的规定应在一审合议前提交;有的规定至迟必须在一审审限内提出。尤其是二审和再审的时效问题与一审与原审产生矛盾,无法衔接,成为举证时效制度的难点问题。三是对当事人举证与法院调查取证的关系与范围仍未界定和理顺。尤其对“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取证的“原因”和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应当查证的范围理解不一,产生分歧,造成法官之间,法官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之间的矛盾和争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深化
作者:程宗璋
民诉法关于证据的规定

民诉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方面的基本法律。
该法对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合法、公正、公平的审判。
根据《民诉法》的规定,证据是指当事人或其他人用以证实其提出的事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等能够作为判断事实真伪的材料。
证据的目的在于确立将要判断的事实,因此,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诉法》明确要求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的证据类型。
法定的证据类型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
当事人在举证时必须按照法定的证据类型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
其次,《民诉法》规定证据的提供必须具备真实性。
有关证据必须能够真实反映事实,并且其内容完整、准确、可信。
对于书证、物证等物质证据,当事人应当依法保管,保持原样,不得破坏或更改。
对于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口头证据,法院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核和质证。
此外,《民诉法》还规定了证据的提交、质证和认定程序。
当事人应当按照法院的要求提交证据,并对对方的证据提出质疑。
法院会根据法定的质证程序,对证据进行严格审核和质证,同时可以依法采集调取相关的证据。
对于证据的认定,法院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合理分析和判断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量。
最后,《民诉法》还规定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证据不得采纳的原则。
即证据必须合法获取,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
同时,证据还需符合法律规定的保密原则,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是为了确保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这些规定的实施可有效保障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顺利进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民事证据规则

民事证据规则民事诉讼案件解决中,证据是重中之重。
判断认定一方事实的关键,就在于足够的、有力的证据的支持。
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民事诉讼中,无证据,不予信;有证据,未尽用,不予调查。
”各种民事行为的发生,均需要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以保证民事关系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
因此,民事证据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以民事证据规则为核心,对民事证据制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民事证据规则的概述民事证据规则,主要是指民事诉讼中证据合法性、有效性、可靠性依据什么样被接受,什么样不被接受,以及如何运用证据,其中证据的分类、证据的准许性、证据的评价、证据的排序、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据的有效性,以及无法出具的证据的处理过程的法律规则统称。
二、民事证据规则的内容(一)证据的分类民事证据,一般包括书证、人证和物证三类。
书证一般有来往信函、收据、合同书等;人证一般有证人证言、被诉方证明书等;物证包括文书证件、物品等等,这些都是民事证据的基本内容。
(二)证据的准许性证据准许性,指的是证据有没有被法律认可,且能否被法院接受,以及作为证据的事实有没有被法律认可作为有效证据的法律规定。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准许性的规定。
它规定:民事证据以事实为根据,以证明有关事实的物证、书证和人证,均被法律认可为有效的证据,提供给法院以便判决。
(三)证据的评价证据的评价,是指证据的有效性,其主要是指证据的权威性、关联性、特征性以及可靠性等主要特征。
(四)证据的排序证据的排序,一般按照证据的有效性大小来进行排序。
从有效性角度看,书证、人证和物证三类证据是彼此间有本质区别的。
书证有其本身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书证本身不能独立立足,必须结合人证证明以及配合物证。
(五)证据的可靠性证据的可靠性,即它的可信度。
一般而言,可靠的证据包括:证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以及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证据的客观性和清楚性,及证据的客观实力和相关性,及证据的证明价值等。
(六)证据的有效性证据的有效性,即它能够反映事实的真实性,承担起责任证明的能力,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证据的准许性,二是证据的有效性,三是证据的有效性。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法规,其中第六十条涉及到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本文将对该条款进行详细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并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民事诉讼。
一、法律背景和目的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有义务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是否存在,从而获得自己诉求的实现。
该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诉讼公平,维护诉讼秩序,使司法程序更加公正合理。
二、原告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原告通常享有举证便利,即法院会相对于被告更容易接受原告提供的证据。
原告应当提供与其诉求有关的证据,并负有证明责任。
如果原告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主张,法院可能对原告不利认定。
三、被告的举证责任被告在民事诉讼中同样有着举证责任。
当原告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证据后,被告有义务提供与原告主张相悖的证据,来反驳原告的指控或主张。
被告如果不能提供相反的证据,法院可能认定被告对于原告主张的事实成立。
四、特殊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会有所变化。
比如,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原告首先需要提供相关的初步证据,证明自己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
而被告因为了解自己公司的内部情况,有更好的能力提供相关证据,以证明原告的知识产权并不存在。
五、举证责任的严格性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相当严格的,当事人需要提供全面、准确、合法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如果不能提供具备说服力的证据或证据不充分,法院将根据法律判定本案。
六、法院的举证责任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外,法院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举证责任。
法院有义务调查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并在审理过程中根据证据来审定事实。
法院对案件事实有调查权,并有权利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以了解案件的真相。
七、证据收集和保全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有义务积极地搜集证据,并可以申请法院进行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是指在诉讼程序中,某一当事人对可能会遭到破坏、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提出申请,要求法院进行保全。
我国证据制度的特点

我国证据制度的特点我国证据制度的特点我国证据制度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规定了在诉讼过程中如何获取、保护和运用证据,以确保公正、公平和合法的司法判断。
在我国,证据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宪法赋予了证据制度法律地位。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地位高于一切,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法律。
证据制度在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遵守证据制度是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法定义务。
第二,我国证据制度注重保障当事人的权利。
在我国,当事人在案件中收集证据的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辩护律师有权提出证据请求,法庭也有责任保护当事人的证据权利。
此外,我国还设立了临时性的保全措施,比如查封、扣押、冻结等,以防止证据被销毁或者篡改。
第三,我国证据制度倡导增值免负债原则。
这种原则强调证据的价值大于成本,即当事人在诉讼中充分发挥证据的作用时,他们不需要承担过多的成本。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一系列简易程序,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并通过打破传统证据形式的束缚,鼓励当事人提供各种类型的证据,如音像资料、电子数据等。
第四,我国证据制度实行竞争性的原则。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双方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法庭在审理中对不同证据的认可和使用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一原则既体现了公正公平,也激发了当事人提供更多、更有力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
第五,我国证据制度注重真实性和确凿性。
我国法律要求证据必须是真实、可靠和确凿的,以确保司法判决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为此,我国设立了严格的证据收集、保管和调取规定,以及相关专门人员的参与,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确凿性。
总的来说,我国证据制度具有法律地位高、注重保护当事人权利、倡导增值免负债、实行竞争性和注重真实性和确凿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保护了当事人的权利,确保了司法判断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为公正、公平和合法的司法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16.5 民事诉讼证据法律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 第五版)

(3) 自认的法律确认和撤销自认
1.当事人举证
自认的事实与已经查明的事实不符 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当事人的自 认不能违反现行法律规定。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0年
(3) 自认的法律确认和撤销自认
1.当事人举证
第9条规定,有下列 情形之一,当事人 在法庭辩论终结前 撤销自认的,人民 法院应当准许:
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五版) 第十六章 解决旅游纠纷的法律制
16.5 民事诉讼证据法律制度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0年
考试说明
时间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判断题 单选题 多选题 分值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0年
学习要求
1
了解
熟悉
B
A 熟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 证据的若干规定》的主要内容 (2020改变描述方式)。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0年
二、《民事证据规定》的主要内容
当事人
证据的审核认定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0年
二、《民事证据规定》的主要内容
1.当事人举证
(1)
当事人起诉与反诉应提供 的证据
(2)
当事人自认的表现形式和 规则
(3)
自认的法律确认和撤销自 认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0年
(2) 当事人自认的表现形式和规则
1.当事人举证
诉
讼
3
代 理
人
自
认
《民事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 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 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 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 事人的自认。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2020年
民事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全文

民事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全文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主张事实的基础,也是法院查明事实、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公正和证据的真实性,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收集、举证、调查和证明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规定。
下面是《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全文: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对所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第一款原告应当证明自己的主张,被告对自己的抗辩应当提供证据。
但是,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一)法律规定原告举证责任属于被告;(二)当事人之间有约定;(三)诉讼参加人之间有共同的证据责任。
第二款对不在法庭上发表意见、提出主张或者抗辩的第三人,当事人对其的主张或者抗辩应当提供证据。
第三款法院对当事人的请求提交证据进行审查。
对需要证明的事实,被请求人应当提供证据。
第四款出示证据应当出示全部的原件、副本、提取件和鉴定书、鉴定结论书。
法院在审查证据过程中发现不完整的证据,应当责令当事人补充。
第五款提供证据,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一)书面证据应当以原件提供。
原件不能提供的,可以提供副本。
通过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发出的书面证据,当事人发出方在接收方签收后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副本;(二)物证应当以原物提供。
原物不能提供的,可以提供拍摄、录像、照片、物证提取书等物证材料;(三)视听资料应当以原件提供。
原件不能提供的,可以提供副本;(四)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应当以原件提供。
原件不能提供的,可以提供副本或者由法院复制。
第六款当事人对方已经明确承认的事实,不需要提供证据,但是对方变更了不予承认的,应当提供证据。
以上就是《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全文。
该条规定了当事人举证责任、证据的提供方式以及对已明确承认事实的证明等内容。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提供证据,确保诉讼的公正和证据的真实性。
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

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活动的公正公平进行。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民事诉讼证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第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提取和采信原则。
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诉讼证据应当以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等方式加以提取和采信。
当事人可以主动提出证据,法院也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
法院应当在庭审阶段拥有重要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进行审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第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原则。
在进行诉讼活动时,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必须是合法的。
比如,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能是违反法律规定采集和取得的证据,不能是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不能是虚构的、伪造的证据。
法院对此有权不予采信,并可以以此为依据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第三,民事诉讼证据的充分性原则。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要充分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法院需要综合各种证据进行研判。
在对案件进行审判时,法院要充分利用办案时所掌握的证据,采取各种合法的方式,以便获取更多的证据,确保审判结果的正确和公正。
第四,民事诉讼证据的保密性原则。
根据法律规定,司法机关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时,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保密内容的证据,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并避免对外泄露。
保护证据的保密性是司法机关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主要包括提取和采信原则、合法性原则、充分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
这些规定的实施有利于确保诉讼活动的公正公平进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民事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

民事证据规则的若⼲规定我国的民事诉讼各⾃有各⾃的证据规则,进⾏不同的诉讼就要按照相应的规则来收集证据、然后进⾏质证。
诉讼活动的不同,对于证据的要求和相应的规则也是不同的,例如常见的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证据规则就有不同的明⽂规定。
那么我国关于民事证据规则的若⼲规定是怎样的呢?请跟随店铺⼩编⼀起在下⽂中进⾏具体了解。
民事证据规则的若⼲规定为保证⼈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依法⾏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当事⼈举证第⼀条原告向⼈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条当事⼈对⾃⼰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以证明当事⼈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条⼈民法院应当向当事⼈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证据,可申请⼈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因新产品制造⽅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对其产品制造⽅法不同于专利⽅法承担举证责任;(⼆)⾼度危险作业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就受害⼈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倒塌、脱落、坠落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或者管理⼈对其⽆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五)饲养动物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或者管理⼈就受害⼈有过错或者第三⼈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六)因缺陷产品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七)因共同危险⾏为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为的⼈就其⾏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因医疗⾏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诚公司2009年度第三期普法培训我国民事证据法律制度监察审计部2009年8月3日培训提纲一、我国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二、各种特殊证据的证明效力三、法院对证据证明力的审核认定四、法院收集证据的条件和范围五、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六、民事证据的证明对象七、实务中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注意要点培训内容讲解问题一、根据我国法律明文规定,民事证据具体有哪几种?解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我国法定民事证据共有七种,它们是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勘验笔录、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
问题二:复印件在司法实践中的证明效力如何?在如果只有复印件,没有原件及其他证据情况下,复印件能否独立作为证据被法院采信?解 答:在实践经济活动中,复印件一般容易被伪造、篡改,其证明效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且较其他证据证明力要弱。
根据法律规定,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不能作为独立证据使用,也不会被法院认定为证据。
因此,我们在实际业务中,务必要注意对原件的收集和保存。
问题三:商务活动中,通过往来传真签订或变更的合同是否有效?对我们实际业务往来中产生的传真件能否作为证据,在诉讼纠纷中被法院采用?解 答:依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传真也是签订合同的一种方式,因此是有效的。
关于传真件的证据效力,司法实践中并不一般的否定传真件的法律效力。
传真件的法律效力,需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通常以下几种情形下传真件具有法律效力: 一是对方当事人认可传真件的内容;二是传真件中所表述的内容,能够被其他书面证据(文件、信函及电子邮件)所佐证,或被有关事实所佐证;三是传真件上面有发出方传真机的号码和发出日;四是发出传真件的一方保留了发出凭证(一般传真机是有这个功能的)。
但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某些技术性手段可以变造传真件的内容。
传真件在作为证据使用时,在对方当事人予以否认的情况下,传真件是不能单独证明法律事实(上述情况除外),一般仍需要通过其他补强证据(双方商谈合同过程中形成的其他传真件、邮寄的样品等)来佐证,从而形成一条无懈可击的证据链。
因此,如果事情紧急,双方通过传真件形式缔结合同,成立合同法律关系,当事人最好采用证据补强的措施,再通过书面文本确认。
金额较大的合同,最好直接采用正本形式签署,或者先以传真件签署,正本后补。
问题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签证款应经业主盖公章和监理工程师确认,否则无效。
但如果签证只有业主的盖章,监理工程师没有确认,这种情况下该签证是否有效?承包单位是否可以主张以该签证作为结算的依据?解 答:因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了签证必须经业主盖公章和监理工程师确认才生效,此时,没有监理工程师签字但盖有业主公章的签证,因缺少合同约定的生效要件,不能作为直接索赔的依据。
但是,如果业主盖了公章,至少可以说明业主对签证所发生的事实的认可,只是对其中的价款可能不认可。
因此该签证可以作为一个证明实际工程量发生的证据,并根据实际工程量要求相应的工程价款。
该签证效力通常是通过诉讼或仲裁经鉴定方可最终得到认定。
问题五、施工过程中,应由发包方签认的工程价款增加,发包方拒不签字,那么承包方的施工日志、隐蔽验收记录或相关会议纪要等能否作为结算证据?解 答:如果发包人拒不在工程联系单或签证单上签字确认,就不能直接作为索赔的依据,此时就需要有其他的证据证明工程量的发生。
施工日志系施工单位单方面编制,对发包方没有约束力,不能作为结算的依据。
隐蔽验收记录虽然有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签字,但是隐蔽验收记录一般只是对隐蔽工程质量进行确定,不能反映工程量的变化和价款的调整;对于会议纪要,能否作为结算依据,要看发包方是否参加并签字。
否则不能作为结算依据。
问题六、在经济活动中,双方当事人对是否签订合同、合同是否变更过、合同是否已经履行等问题发生争执,在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律规定会怎么解决?解 答:在法官对所有的证据方法都已经穷尽以后,仍不能做出该事实存在与否的判断时,就出现证明责任问题。
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能证明,则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在商务合同纠纷中,在合同订立或有效与否发生争执时,由主张存在合同关系的一方举证;在因合同关系变动与否发生争执时,由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在因合同履行与否发生争执时,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问题七、在诉讼纠纷解决过程中,如果当事人不能收集证据,是否可以向法院申请收集?向法院申请收集证据有哪些限制?解 答: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但必须有当事人的申请。
提出申请的人必须是当事人本人或其代理人,同时须提交正式申请书。
当事人提交申请书符合申请提交的期限,即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
当事人申请法院收集证据的范围限制在三项情形:一是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二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三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问题八、在发生纠纷时,有哪些事实无需我们当事人来证明?解 答: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存在如下七种情况下,无需我们证明:(1)众所周知的事实;(2)自然规律及定理;(3)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4)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5)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6)自认的事实(自认后可能会危害国家、社会或他人利益的除外);(7)推定的事实。
问题九、什么是视听资料证据?日常中的手机短信能否作为有效证据来使用?解 答: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反映的声音、图像以及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在实践中,视听资料通常包括录像带、录音带、电影胶卷、微型胶卷、电话录音、雷达扫描资料和计算机存储数据资料等。
在一般情况下,手机短信一经发出,即在接受方的手机上有直接显示,具有客观性;同时,每一个手机号码均对应一个唯一的用户,短信的收发行为则发生在两个特定的手机用户之间,手机短信与民事行为具有关联性;其三,手机短信是手机用户自己手机上储存的信息,其来源渠道和取得方式均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性。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短信一般被法院作为间接证据来采用,并直接影响法官的判断。
但是,随着科技的出现,篡改手机信息来显的诈骗案件出现,使短信作为证据使用增加了一些难度。
实践中,还需要严格审查手机短信取证环节是否完整、证据形式是否有瑕疵、与其它诉讼证据是否有矛盾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全面地认定案件的事实。
问题十、在经济往来中,我们私录的录音材料在法律上能否作为有效证据来使用和得到认可?解 答:在实践中,对私自录音的合法性,不宜不加区别的一概否定。
在录音是属于录制人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谈话情形下,如果录音不存在侵入他人住宅、侵害个人隐私或其他商业秘密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情形,也不存在欺诈、胁迫、利诱等情形的,即使该录音没有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仍可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被法院认可。
问题十一、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发生利用网络侵犯他人权利的案件,这类侵权事件,侵权证据网页常常被删改,我们应该如何收集有效证据?解 答:鉴于网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行为人对网上侵权事实可以随时修改或删除的特性,致使网上证据极容易消失,因此网络侵权取证的及时性就非常重要。
根据实践司法案例,网络取证一般采用的是公证维权的方法,即申请公证机关介入,收集保全证据。
公证处接到受害人申请后,按照其提供的网址,用公证处的电脑当场拨号上网,确认申请人所说的侵权网页后,立即对该网页进行打印,并制作公证书,将打印出的网页以附件形式粘贴于公证书中,为该受害人取得有效的证据。
问题十二、在纠纷发生后,哪些几类人不能作为证人?自己的亲属、朋友以及其他可能有利害关系的人能否作证人?解 答:根据法律规定,不能作为证人的,共有三类:一是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主要指精神病人),不能作为证人。
但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二是诉讼代理人,因与证人的地位是冲突的,诉讼代理人不能在一个案件中既做代理人又做证人。
三是以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参与民事诉讼的检察人员身份出现的,不能在案件中作为证人。
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和其他利害关系的人是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人的证言在证明力上要小于其他的证人证言。
问题十三、如果实际中只存在一份证据(孤证),那么在哪些情况下,通常不会被法院采纳?解 答: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下5种只有一份证据的情况下,法院不会采纳: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3)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5)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问题十四、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法官面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一般从哪些方面认定该证据是否有效?解 答:法官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定:(1)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2)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 3)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4)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5)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问题十五、在纠纷发生后,如果一方当事人能够证明证据在对方当事人手中,但对方拒绝提供,此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法律如何规定?解 答:如果该证据为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持有时,在我国的诉讼实践中,允许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将该书证作为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证据,由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收集。
同时,如果有证据证明该书证确实为对方当事人持有,而该对方当事人又拒不提供的,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问题十六、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法官面对双方当事人同时提供的几份不同的证据,一般从哪些方面认定诸多证据效力大小?解 答:法官在认定多项证据间证明力大小时,遵从以下法律规定:(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3)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4)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问题十七、无论是在经济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收集证据时,应当如何收集有效的证据?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解 答: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1)首先注意证据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