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文最新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认读词语:映照燃烧顿时一碧如洗赞美脸庞挺拔热闹非凡1/ 42、听写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二、学习课文1、围绕听写的句子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2、听录音朗读25自然段,在你认为美的地方作上记号。
3、组织交流北大荒秋天的美。
天空:(1)理解词语一碧如洗、流云等。
(2)读银灰、橘黄、血红等词,照样子换个词语读一读。
(3)读长句,进行换词换句练习。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______、一道_____、一道_____、一道_____,就像____________。
小河:(1)理解清澈见底,找出与清澈相关的词语。
(2)结合所找词语读比喻句,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躺在---------------------------------------------------------------范文最新推荐------------------------------------------------------ 句中的作用。
(3)把握语气,自读小河部分。
原野:(1)理解热闹非凡,说说生活中哪些场景也可以用这个词。
(2)原野上是怎样热闹非凡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写法。
(3)找一找:生活在这里的人是用哪句话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的?认识大豆摇铃千里金。
(4)想想说说: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会捧出什么宝物来?4、小结:跟着作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这时候你最想说什么?三、拓展阅读1、小黑板出示2003年4月8日《人民政协报》上的《北大仓可能变成北大荒》的资料。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司马光的智慧与勇气,引导学生学习他敢于担当、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故事情节理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故事情节,理解司马光砸缸救友的过程。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与行为。
4.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难点:通过故事学习司马光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故事情节图,角色扮演道具。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故事情节理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故事情节,理解司马光砸缸救友的过程。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与行为。
5.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板书设计1. 司马光2. 故事情节图:展示故事的主要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3. 关键词汇:列出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帮助学生记忆。
4. 问题讨论:列出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业设计1. 课文复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一个角色,写下角色的内心独白。
3. 问题讨论:学生写下自己在问题讨论中的思考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和进行问题讨论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角色扮演方面还有待提高。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暴”等5个生字,会写“暴”等13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暴风雨”等词语。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根据题目内容展开想象,预测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预测故事和续编故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老屋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懂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学生将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
2. 课文理解:学生将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屋的形象。
3. 故事续编:学生将尝试续编故事,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根据题目内容或文字展开想象,预测故事情节。
2. 难点:根据提示对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续编。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2. 新授:学生通过自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实践:学生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老屋的形象。
4. 拓展:学生尝试续编故事,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课文主题,突出教学重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
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学生将阅读相关的故事,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续编故事,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3. 生字词练习:学生将复习本课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边读边想小学描写的景象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描写了这所小学怎样的景象呢?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1.认真阅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请你勾画相关语句与同学交流。
(1)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交流要点:从“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可知,这所小学的小朋友从不同的地方来上学。
从“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可知,学校里有很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
从“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可知,这所小学是一所美丽而团结的小学。
(3)除了“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还有苗族、藏族、土家族、彝族、白族、维吾尔族等等。
(4)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其他四字词语替换它吗?“绚丽多彩”意思是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
可以用“五彩斑斓、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等词语来替换它。
2.读2—3段,想想上课时、下课时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1)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交流要点:上课时,教室里不同民族的小学生齐读书发出好听的声音。
小动物们被这声音吸引过来安静地听着。
下课时,同学们尽情玩耍、游戏,引来小动物们观看。
(3)“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跑来了两只猴子”这是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上课时“安静”的美、和谐的美,同时衬托了同学们读书声音的好听。
3.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4自然段呢?(1)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交流要点:自豪、开心的语气。
因为“我们”很喜欢这所小学,为自己在这所可爱的小学学习而骄傲。
学习任务二: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对比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提示:可以从“上学路上”“上课时”“下课时”“学生服装”“学校环境”“周围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课文描绘了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形成的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4个自然段,前3段结构相似都是总分段,第4段是全文的总结句。
其中第2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是非常典型的总分段式,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很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前3个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山里孩子特点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总分段。
教学难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总分方法谈谈自己的愿望。
教学方法:个别、分组、尝试、鼓励、游戏。
教学组织形式、意图:文章有3个自然段,分成3组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学情分析:总分段式学生并非初次接触,但是这篇课文从几方面来写具体总起句较难归纳,所以应引导学生经过有效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合作学习提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了解课文1、2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培养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
难点:第一自然段总起分述的关系不很明显。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画,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
2、是呀,山里的孩子可真爱劳动,这节课就学习课文;山里的孩子(揭题齐读)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二、自学课文要求。
1、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想想想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4、问提几个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提出不懂的地方。
2、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同桌互读)3、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读后学生评议。
4、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讲授新课。
1、先学第一自然段。
找到结实健壮的这句话划下来,齐读。
△健壮是什么意思?2、山里的孩子身体长得结实、健康、强壮,这是为什么呢?读读第一自然段,认真想一想,轻声说一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方案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 深入理解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
-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描写,进行简单的景物描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精读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进行描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懂得珍惜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这需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中的相关描述,例如“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通过这段原文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草地颜色的变化与蒲公英花朵的开合状态密切相关。
- 体会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文中作者对草地的描述充满了好奇与喜爱,如“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种情感可以从作者对草地颜色变化的细致观察以及对蒲公英花朵特点的生动描写中体现出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语句,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要像作者那样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还存在一定难度。
例如,作者不仅观察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原因,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并掌握这种观察的深度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身边常见事物的变化,如树叶的颜色变化等,来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
1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
- 拓展学习:阅读推荐作品,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自我提升。
- 反思总结法:鼓励学生通过反思,不断优化学习方法。
作用与目的:
- 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 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持续进步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与《大青树下的小学》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选择一些描绘校园生活、自然景观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校园风光和儿童生活。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信息素养。
(3) 教学软件: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设计趣味性练习和互动游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相关预习资料,包括课文朗读视频、生字词卡片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八、板书设计
① 知识点:
- 生字词:详、晨、洒、序、的民族
- 课文结构:总-分-总
- 情感表达:对小学的喜爱与赞美
② 重点句:
-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美丽的,也是欢乐的。"
- "清晨,阳光洒在大青树上,洒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③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彩色粉笔,将生字词和重点句进行突出显示,增强视觉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统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6-7分钟
三、聚焦新鲜词句,体会校园美好
学习提示: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中,有哪些令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呢?请你边读边把这些词句画下来,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1.自学批注。
2.交流分享。
(2)借助校园环境的特点感受欢乐祥和校园生活。
2-3分钟
四、小结与梳理
1.小结新鲜词句的主要特点。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学习任务二】
自学批注与分享交流中,聚焦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习任务三】
我发现文中最具新鲜感的词句:
【学习任务四】
通过与大青树下的小学对比,从自己所在的校园中选本单元后续课文: 《花的学校》 《不懂就要问》
2.学生所在的校园地图
教学重点:关注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分析新鲜词句,感受学校独特的环境与各民族小学生团结友爱的面貌。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3分钟
一、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回顾上节课所感知的内容结构。
2.整体感知,简要梳理课文结构。
3-4分钟
二、发现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句
1.上学路上和来到校园的情景。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2.能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第二课时教案)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第二课时教案)人教部编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大滩完小黄凤萍教学要求:1.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二、品读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1.孩子们,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因为近视而漏刮了一根。
这根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疯长起来。
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浓厚的胡子令胡萝卜先生很发愁,但这根胡子在别人看来却有着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用处。
(大屏幕出示这段内容)a.读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解放练读)b.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对自己来说是忧愁,对别人来说呢?c.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什么难题?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e.还有可能帮助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想一想,说一说。
所以说:帮助别人,喜悦自己。
3.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4.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
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喜悦,因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喜悦。
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喜悦吗?不管喜悦还是不喜悦,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三.放飞想象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说说你的预测。
(例如:帮助老奶奶把散落的青菜用胡子捆起来;帮助丢了跳绳的小女孩做成跳绳。
)下面是节选的原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一起来读一读吧,看一看和你预测的有哪些相同和例外。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和温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
2. 词语理解: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3. 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想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关注和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和校园文化。
3. 词语理解: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情感表达: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想象。
六、板书设计1. 《大青树下的小学》2. 课文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情感表达。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蜜蜂》优质课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4蜜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蜜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
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在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设计说明《蜜蜂》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学习本文就是在了解蜜蜂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片段教学是中年级的重点,所以本课在设计上,重点抓住作者做实验的准备阶段、过程,以及结论的表述几个部分,通过提出“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品味全文。
采用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式解词,抓住重点词语去品析句子等方式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达到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
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难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根据法布尔做的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
2.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1.开火车读生字词卡片。
2.回忆作者围绕这个实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欣赏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寒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停顿,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绘。
4. 感悟诗境: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5. 背诵古诗: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提高朗读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枫桥夜泊、寒食3.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晚霞、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清明、扫墓、寒食、东风、御柳斜4. 诗句描绘:山行、枫桥夜泊、寒食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人教新课标
“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每个小组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请各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造句、作文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检验一下大家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3)任务驱动法:布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层面:培养学生以下情感:
(1)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
(2)尊重和珍视祖国的领土和资源。
(3)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和追求。
2.态度层面:引导学生形成以下态度:
(1)积极探究未知事物,培养好奇心。
1.知识层面: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优美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资源特点。
(2)难点:对长句子、复杂句子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2.技能层面:
(1)重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
(2)难点: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灵活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表达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逐层递进,突破难点:
(1)对长句子、复杂句子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示例和练习,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表达中。
4.巩固拓展,提升能力: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造句、作文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2)学会合作、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3)珍惜学习机会,自觉承担学习责任。
3.价值观层面:塑造学生以下价值观: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书写“亲、父、啦、响、羽、悄、吞、哦、捕”10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通过阅读“翠鸟捉鱼”一段,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回顾全文,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学习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引导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2、师生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都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1)作者观察了下雨时船上的情景。
(2)作者观察了小鸟的样子。
(3)作者观察了小鸟捉鱼的动作。
3、师小结:上节课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作者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感情读一读这一段:后来雨停了。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4、过渡:作者不光对翠鸟的外形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精彩,对翠鸟捕鱼这一部分描写的更是画面感十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学习“翠鸟捕鱼”,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
1、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课文中的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动作敏捷)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
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2、交流预设:(1)翠鸟飞得很快。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翠鸟一下子冲进水里,一个“冲”字,写出了翠鸟动作迅速。
(2)翠鸟捉鱼的本领很好。
(谈体会)“没一会儿”它又飞起来了,还衔着一条小鱼,时间很短。
(理解“衔”,叼着)3、作者对翠鸟捉鱼这一场景的观察,主要是体现在翠鸟的动作上。
除了“冲、衔”,翠鸟还有哪些动作,请你圈出来。
(1)学生自由读书、圈画、交流(冲、飞、衔、站、吞)(2)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①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
②请听老师范读,注意加点的动语,边听边想象翠鸟捉鱼的画面。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篇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翠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翠鸟的,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翠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翠鸟的。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PPT演示。
教学过程初读课文,品读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们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15课。
我们一起齐某某课题:15预备齐。
这是一篇观察作文,那作者观察了什么呢?2.女生读第一自然段,全班同学找一找作者写了什么呢?并画出来。
谁来说一说?(生:雨、船夫)那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PPT)“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师:作者把他们的交通工具都写出来了。
)“到乡下外祖父家去”(师:还写出了他的目的地)作者观察得真细致呀!作者还观察到她和妈妈坐在哪里?(船舱里)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作者还观察到那天的天气,那天的天气怎么样?(男生读)她观察到那天天还下着大雨,雨点打在哪?(船篷上)发出怎么样的声音?(沙某某沙某某地响)。
沙某某是一个拟声词,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的呢?(听)。
同学们观察得也很仔细。
作者还观察到了什么呢?(第一二组读)这一句作者观察到了什么呢?(船夫用力地摇着橹)这是对船夫的什么描写?(动作)。
总结:所以这一段话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ppt出示:听、动作)精读课文,品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后来呢?(齐某某句子:后来雨停了)这是一句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明了下面要写的是即将发生的情况。
下面发生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我看见XXXXXXXXXX红色的.长嘴。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句话。
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这句话的中心句(中心句就是,后面的话都是围绕着那句话写的)我请赵某某说一说他找的是哪一句?(生:我看见一只美丽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非常准确,同学们找的也是这一句吗?没找对的同学要改正过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小小的书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小的书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掌握“浩瀚、遨游、沐浴”等词。
2.学习诗歌,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生字,并能根据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积累词汇。
2.体会作者对小书柜的喜爱,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导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2、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主探究、分层指导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屏幕出示生字)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小组赛读评价:你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评论三、合作交流、品读课文(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作者为什么把书橱比作是“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你能说说“浩瀚”的意思吗?2.想像自己坐在自己喜欢的书前,津津有味地读书时的感觉,然后读一读这一节,通过你的情,你的声音传达给大家。
3.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画出诗中提到的人物,说一说课文中提到了哪些故事和人物?用几句话简要介绍一下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事迹。
从“漫游、遨游、沐浴”这些词中你体会出什么?2.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2—5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四、迁移拓展、自主发展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三)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书中有无穷的宝藏,“无穷的宝藏”指的是什么?平时从书中结识了哪些朋友?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2.全班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读书的收获。
五、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六、课堂练习:仿写诗句:我沐浴在知识的海洋,时而沉思,时而幻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是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准备:
一束蒲公英、小黑板、饼干糖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见他?他就是(出示蒲公英),你们想不想认识他?好,这节课我们就来
和他认识并成为好朋友,好不好?(以初次见面的形式跟学生打交道,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蒲公英有什么特点?(请学生说)这些特点课文里有没有写到?学生答后引入第一自然段。
(利用直观演示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中去。
)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这段主要讲什么?(花瓣落,绒球长,微风吹,小伞飘。
)哪句写得最美?你是怎样读?(指名读)然后齐读这一句。
2
、“小降落伞”指什么?他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旅行、安家、传播种子)
3
、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了,一阵微风吹来,他们便离开妈妈的怀抱,飞到广阔的地方去,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愉快。
同学们,咱们也跟着蒲公英一起飞起来,(学生在座位上自由摆动)同时齐读最后一句。
(赞可夫在《和老师的谈话》中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
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我紧抓住契机,把学生带进了蒲公英自由飞翔的优美意境中,促学生情感的生发,引导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朗读,读出了味,读出了形,读出了神。
)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这时太阳公公看见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对他们说了些什么?(指名说,出示太阳公公的话)同学们,老师考考你们,太阳公公的话读懂了吗?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不能去(
),能去(
)。
2
、太阳公公是用这样的语气说吗?他是怎么说的?(亲切地说)谁能读出“亲切”的语气,指名几个读,评出读出“亲切”的语气给予奖励。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他们是怎样说的?(出示句子)
2
、指名读这三句话,组织同学评议。
(
1
)句读出“坚决”语气;(
2
)句读出“轻视、向往”的语气;(
3
)句读出“得意”的语气
3
、同桌分角色对读,抽几桌读,评出好的给予奖励。
4
、四人小组读,自由选择形式演读,抽几组读,评出最佳小组奖励。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的读,多种形式的读,有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分角色读,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出语感,为理解课文提供了必要铺垫。
同时,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并采用最佳机制,不使学生有厌烦感。
)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的话,说法和做法各不相同,他们结果怎样呢?
2
、自由读,后指名说。
3
、小组讨论: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4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索学习。
)
●六、口语练习。
1
、那两颗种子临死前会说些什么?
2
、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的种子茁壮成长,他们在阳光下竟相开放。
到了秋天,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上了蒲公英妈妈。
当他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请你来当一回蒲公英妈妈,嘱咐一下自己的孩子。
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能让他们落到泥土中去,不去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
3
、学生练习说话。
4
、评议,选出最佳学生。
(此环节的设计也意在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的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
板书设计:
随风飘荡
亲切嘱咐
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黑黝黝
蒲公英
---
不同选择
百万富翁
欢乐
不同结果
干死
淹死
茁壮成长
(结构清晰,概括全文,重点突出,通俗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