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之垓下之围
司马迁《垓下之围》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项王军壁垓下(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注释】:①壁:原为营垒,此作驻扎解,名作动词。
②垓:地名,今安徽灵壁县南。
③汉军:刘邦的军队。
④是何:为什么,怎么。
/是,这,代词。
/⑤幸从:受宠跟随。
⑥骓(zhuí):毛色青白相杂的好马。
▲解释加点字:①逝:行走,跑步。
②阕:歌或词一首。
指“遍”。
▲翻译句子: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把楚地都已占领了吗?怎么楚人这么多呢)▲项羽此时处境如何?(原文句子回答)(“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文中性格特点?(把战败归咎于“时不利”、“天之亡我”、“骓不逝”,却没看到自己致命的败因——狂妄、轻敌。
/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史记》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
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作者、背景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一、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
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
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
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
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2、课文分析1)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作者:赵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9期摘要:《垓下之围》中,司马迁细节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
在充分展现项羽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霸王的悲剧形象,如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东城快战的匹夫之勇;乌江自刎的自暴自弃,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形象。
关键词:垓下之围项羽悲剧性格作者简介:赵宇(1977—),男,江苏仪征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讲师,文学学士《垓下之围》是很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之一,其节选部分出自《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垓下之围》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1.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霸王别姬是全剧的序幕,司马迁细腻描叙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点亮灯烛,夜起帐饮,慷慨悲歌的场景。
项羽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但此时此刻他最最割舍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爱妃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上空飘荡……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说明】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项羽本纪之垓下之围
——
延伸阅读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 无颜见江东父老、东山再起 ——英雄末路
注:皆出自《垓下之围》
延
伸
阅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读
★取而代之 ——霸气初现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项梁看了羡慕, 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 取而代也".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30篇——记述诸侯和特殊人物。 列传70篇——记重要人物(含少量少数民族 史)。 表 10篇——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 书 8篇——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衣锦还乡 ——目光短浅
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 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 乡了.("衣锦夜行',成语).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沐猴而冠——自毁长城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 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 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 然." 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 韩生烹了.
❖ (生与义)(使人物性格立体化)
功:
充分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朝 统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过:
1、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 2、放逐义帝而自立,导致众叛亲离; 3、专恃武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 4、刚愎自用,难以采贤纳谏; 5、不知自省,失败却推脱于“天之
亡我,非战之罪”。
人物形象
真诚多情 率真刚直 勇武少谋 知耻重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领略了项羽在别姬之 时的重义多情,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 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他既刚烈如火又柔 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 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
《垓下之围》
3.《史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 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 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 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 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 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 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 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 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 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 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 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 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 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 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 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 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 完就自杀身亡了。
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 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 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 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 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 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 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 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 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 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 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其中的一个场景结合原文句子分析描写手法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其中的一个场景结合原文句子分析描写手法典型题垓下之围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细节描写有几处?【答案】《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
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这三个场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
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突围快战,高潮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给予了惋惜与同情。
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
《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垓下之围(史记)
四、艺术特色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 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 浓郁的悲凉气氛。
四、艺术特色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丝 毫没有杂乱之感。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突然插入 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 疏密相间。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 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全文结构严谨,构思匠心独运。
思考: 一、项羽与刘邦争霸 失败,为何《史记》 中把项羽列为本纪? 二、从太史公曰可看 出司马迁对项羽秉承 怎样的感情?结合司 马迁个人经历思考 问 题 探 讨
第一场:垓下之围
理解课文 1. 战争形势如何? 2. 项王形影不离的两件宝贝是什么,对他们的感 情如何? 3. 霸王别姬歌中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4. 设想一下虞姬和歌的内容。 5.虞姬和《垓下歌》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6.项羽是英雄吗?这一段描写是否有损于项羽的英 雄形象?
项 羽 本 纪 〃 垓 下 之 围
导读
一、走进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 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 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 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 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 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宫刑。三年后被 赦,担任中书令,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 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课件
• 垓下之围简介 • 垓下之围的情节分析 • 垓下之围的人物形象 • 垓下之围的艺术手法 • 垓下之围的影响与评价 • 垓下之围的课堂互动与讨论
01
垓下之围简介
垓下之围的背景
楚汉相争时期
垓下之围的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 的历史背景下,是刘邦与项羽两 大军事集团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 。
政治手腕高明
01
刘邦在垓下之围中运用政治手腕,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出其
高明的政治智慧。
善于用人
02
刘邦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垓下之围中,他借助张良、韩信等
人的智谋,成功化解了危机。
坚韧不拔
03
刘邦在面临困境时,始终保持冷静和坚定,展现出坚韧不拔的
品质。
其他人物的形象分析
张良的形象
张良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在垓下之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运筹帷幄之中,决 胜千里之外,展现出卓越的智谋和战略眼光。
对偶
在垓下之围中,作者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对仗等方式 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描绘场景,使得语言更加优美、有节奏感。
05
垓下之围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垓下之围作为古代文学经典,对后世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历 史传记文学的先河,为后来的历史小 说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垓下之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和 元素,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
人物刻画
在垓下之围中,作者通过对项羽、 刘邦等主要人物的刻画,使得故 事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 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
垓下之围的语言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使得语言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感受到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
垓下之围①司马迁项王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⑥,美人和之⑦。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26。
乌江亭长○27檥船○28待,谓项王曰:“江东○29虽小,地方○30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32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3,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34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35,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固之配迁,亦其宜矣。《史》《汉》之文,皆天 地间之奇文章也。……虽然,马之于班,俱得天 才之厚,而其发为文章,固自相悬殊。杨万里尝 比马为太白,班为少陵,盖一则如仙翁剑客,一 则雅士骚人也 。 郑鹤声《史汉研究》
“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 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 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 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 为帝王家谱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 究法》)
“迁喜杂说,不顾道所可否;固贵谀伪,贱 死义。”(苏洵《苏老泉先生全集》卷9)
《项羽本纪》
1.《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篇 章之一。它记叙了项羽由少年时期到起义,由起义灭 秦到楚汉争斗,直至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形象 地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的形象。形象中透 视着作者的赞美、同情、哀惋之情。这是一曲英雄的 颂歌与哀歌。 2.《项羽本纪》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一、吴中起事。 二、杀宋救赵。(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三、鸿门宴。四、 楚汉之争。五、垓下之围。
5、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人物风 采
吴见思《史记论文》:“‘可奈何’、‘奈若 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 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钱钟书《管锥编》:“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 如本篇末写项羽‘自度不能脱’,一则曰‘此天 亡我,非战之罪也’;再则曰‘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三则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 再三言瓦脸, 寿字立眉和如斗星目掩盖不 了眉宇间的愁肠百结。脸谱 带有哭相,同时又表现出超 凡脱俗的伟力和气质。这个 脸谱典型地诠释了项羽的形 象— 悲剧英雄。
垓下之围
(一) 项羽性格特点.
《史记·垓下之围》注释、分析
垓下之围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⑥,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⑦!”歌数阕⑧,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⑨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⑩,麾下⑪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⑫溃围⑬南出,驰走。
平明⑭,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⑮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⑯,迷失道,问一田父⑰,田父绐⑱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⑲,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⑳不得脱㉑,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㉒七十余战,所当者㉓破,所击者服,未尝㉔败北㉕,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㉖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㉗决死,愿为诸君快战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㉙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㉚。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㉛山东㉜为三处㉝。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㉞,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㉟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㊱而叱㊲之,赤泉侯㊳人马俱惊,辟易㊴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和“垓下之围”试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以示之者三 , 项王默然不应。 ”刘邦为什么要 “ 距关”?为什么又主动登
门谢罪 ?范增为什么多次 以 目 示意要杀刘邦 ?这些问题 , 项羽根本没有 考虑。他完全被眼前 的虚假现象所迷惑 , 忘记 了自己的远大 目 标 ,因而 不知如何是好 。项羽还被封建礼教严 重束缚 ,亲亲之谊使他不仅没有处 分私通敌方 的项伯 , 反 而听信其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不义也 ,不如因 而善遇之 ”的说词 , 并按此行事。范增 多次 以目示意 , 项庄舞剑 ,项伯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他始终没有触动 , 这是 “ 义 ”字制约 了他 , 使他不 愿在宴会上暗算敌手。结果放走了刘邦 ,留下 了无穷的后患 。 鸿 门宴放走刘邦 固然是一个大错误 ,但如果以后策略得 当也不会导 致失败 。可惜的是项 羽接二连三地犯错误 ,使 自己逐渐陷入被动。就在 鸿门宴后不几天 , 项 羽领兵进驻咸阳。如果他有政治头脑 ,就在咸阳建 立项氏王朝 ,中国历史一定是另一个样子 。但他只知报仇雪恨 ,又一次 忘记 了自己的政治 目 标, 一到咸 阳就杀人放火泄私愤 ,“ 收其货宝妇女而
门与项羽见面时 , 刘邦更是卑躬屈膝 ,言必称 “ 将军” , 并把先 入成阳的
行动说成是 “ 不自 愿” , 把 “ 得复见将军”当做 自己莫大的幸福。为了逃 避罪责和摸清底细 ,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 “ 小人”的挑拨 ,装 出一
七 十余战 , 所 当者破 , 所击者服” ,在击败秦军 、 推 翻秦王朝的过程 中建
变了原来 的主意 。为了 自 我辩解 ,居然主动地把曹无伤告密 的事说 了出 来, 真是没有政治头脑 到了极点 ! 饮酒 时,“ 范增数 目项王 ,举所佩玉诀
《垓下之围》解析
《项羽本纪》
• 钜鹿之战:
•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 (破釜沉舟)
• 鸿门宴:
•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
• 霸王别姬 • 东城快战 •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英雄末 路,多 情无奈, 悲剧氛 围笼罩 天地。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 最突出的体现有二:
• 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 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 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
•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后段对应)“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钱钟书评:“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 再次,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 思考:① “阴陵迷路,田父绐之”说明了什么?
②“乃谓其骑曰:何如?”二字说明什 么?
自刎乌江
•拒渡 •赠马 •赐头
《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迅 鲁
——
韵 之 《 离 骚 》
史 家 之 绝 唱 , 无
——汉·司马 迁
一、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1、司马迁的家世与家庭 2、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3、遭李陵之祸
贤发愤之所之所趋异也篇 , 大 抵 圣于鸿毛,用《诗》三百泰 山 , 或 轻 。
死 , 有 重 于
人 固 有 一 死 ,
1.《史记》通过为人物作传记 的方式,形象地表现了时代的
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2.《史记》追求历史真实的 “实录”精神。正如班固所评 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
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作者/沙海艳《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
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在垓下之围这一场景中,先写项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立见项羽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接着写项羽的种种表现,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后“大惊”,并且“夜起”、饮酒。
一位力能拔山、豪气盖世的英雄竟然有这些惶惶不安的举动,也反衬出气氛的高度紧张。
这时的项羽已经意识到他的战败已经不可挽回,想到自己力能举鼎、纵横天下,现在却连自己心爱的美姬和宝马都不能保护,项王禁不住慷慨悲歌,潜然泪下。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性格的另一面。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项羽是一位天下皆知的大英雄,但那时那地的项羽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项羽本是一个勇猛豪爽,甚至有点冷血的大丈夫,但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位铁血英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手下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这悲歌与流泪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场景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虽然明知不免一死,然而面对越来越近的死神的阴影,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而起,神勇倍增。
他告别了心爱的美姬,抹干了死别的泪水,仅带了八百壮士,竟然奇迹般地冲破数重包围,向南撤退。
在五千汉军的追击下,他手下的勇士越来越少,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至东城时锐减至“二十八”人,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是田夫的欺骗,这也是项羽为以往的残暴付出的代价,揭示了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在这时,他决定不再奔走逃避,他向部下许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课件.ppt
的困境。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项王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场面描写?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2、这里表现出当时项羽怎样的心境?
英雄穷途末路的心情。
3、这里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4、指出其中的侧面烘托方法?
一是“兵围数重”“四面楚歌”的环境描写;二是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人物反应
– 乌江自刎——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 多情又无奈的心境;
东城快战——连斩数将,展露了勇猛善 战的英姿;
乌江自刎——宁死不辱、知耻重义 的一面。
课文分析而
又无可奈
奈的心情,
• 四面楚歌 同时也暗
• 霸王别姬
示出项羽 不善用人,
众叛亲离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伟大的史学家、 文学家和思想家。10岁跟随孔安国、董仲舒等 名儒治学;20岁时出外游历,足迹遍及南北各 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传说。元封三年 (前108)37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读到大量的 皇家藏书。于太初元年(前104)继承父志开 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由于为 不得已而投降匈奴的李陵申辩,得罪汉武帝,被 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含垢忍辱,发愤著 书,终于写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4、“何如?”表现项羽的 自负、得意、
自
我满足
乌江自刎
•拒渡 •赠马 •赐头
*笑言拒渡——知耻近乎“勇”
*宝马赠亭长,头颅赐故人——重情重义
宁死不屈, 揭示了项羽 内心世界知 耻重义的一 面,同时也 表现出他走 投无路,只 能一死的英 雄末路心情。
垓下之围原文、注释及知识点整理
垓下之围①司马迁项王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⑥,美人和之⑦。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26。
乌江亭长○27檥船○28待,谓项王曰:“江东○29虽小,地方○30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32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3,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34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35,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
一、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前202)
名籍,字羽, 秦末反秦重要领袖 名将,楚军统帅。
(二)情节结构
1、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英雄末路, 刚强镇定, 多情无奈, 悲剧氛围笼 罩天地。
2、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骁勇善战 临危不惧 勇武豪爽 轻信自负 不知自责自省
3、乌江自刎
• 拒渡 • 赠马 • 赐头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视死如归
(三)人物点评
司马迁评项羽
三、题解
本文是《史记》中《项羽本纪》的一 小段。《项羽本纪》分前后两部分。前一 部分是本传,后一部分是论赞。前一部分 又分两大段,第一大段记述项羽的成功, 第二大段记述项羽的失败。第一大段包括 项羽出身、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 西屠咸阳等情节;第二大段写分封诸侯、 诸侯叛离、刘项斗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 刎等情节。
四、课文研读
(一)主要内容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 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 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 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 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 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 节,如千古悲歌《垓下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 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 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13 垓下之围
答:太史公的一段评议我认为是正确的。项羽在起兵灭秦的重大政治斗争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专恃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脑是其致命的缺点,也是他从威武的“西楚霸”的成功而一步步走到众叛亲离而终于“乌江自刎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
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第十二课:《垓下之围》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里所节选的垓下之围部分,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注意: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输但不服气
淮河 洪泽湖
东城
长江
乌江
细节探究
▪ 其次,以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后段对应)“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钱钟书评:“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项羽刚愎自用,至死不明白失败原因
大呼,驰下,汉军皆 披靡。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 马俱惊,辟易数里 。 垓下 斩汉一将。复斩汉一 都尉,杀数十百人。
毛
——
延伸阅读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 无颜见江东父老、东山再起 ——英雄末路
注:皆出自《垓下之围》
延
伸
阅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读
★取而代之 ——霸气初现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项梁看了羡慕, 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 取而代也".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外探究
• 思考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三 卧苦 百 破有
千 薪心 二 釜志
越 偿人 秦 沉者
甲 胆, 关 舟,
可 ,天 终 ,事
吞
不属
竞
吴
负楚
成
。
,。
,
垓下之围 —司马迁
❖ 1、知识背景、人物背景 ❖ 2、正文分析 ❖ 3、细节探究 ❖ 4、人物形象 ❖ 5、写作特点 ❖ 6、拓展学习 ❖ 7、延伸阅读 ❖ 8、课外探究
知识背景
一、司马迁和《史记》
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30篇——记述诸侯和特殊人物。 列传70篇——记重要人物(含少量少数民族 史)。 表 10篇——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 书 8篇——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东城快战
▪ 溃围失道 ▪ 怨天名言 ▪ 东城快战
展露勇 猛英姿 揭示性 格缺陷
细节探究
▪ 首先,以数字变化写项羽的日暮途穷:
项羽:“八百余人”—>“百余人耳”—> “二十八骑”—>“亡其两骑”…… 灌婴:“五千骑” “阴陵迷路,田父绐之”说明了什么? ▪ 项羽轻信寡谋,又暗含了失去民心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 今,八岁矣,身七十余 战,所当者破,所击者 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垓下 也。今日固决死,愿为 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 旗,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项羽本纪》
❖钜鹿之战:
❖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 (破釜沉舟)
❖鸿门宴:
❖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人物背景
正文分析
典型场景: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英雄末 路,多 情无奈, 悲剧氛 围笼罩 天地。
——勇猛无敌 阴陵
淮河 洪泽湖
东城
长江
乌江
细节探究
❖ “乃谓其骑曰:何如?”二字说明什么? 项羽 孤芳自赏自矜功伐
乌江自刎
❖拒渡:愧见父老—知耻重义 ❖赠马:知恩图报 ❖赐头:宁死不辱
细节探究
❖ ①项羽为何“笑曰”?
❖ (与“别姬”时“泣下数行”形成对比,面 对死亡,毫无惧色,义气十足!)
❖ ② “拒渡乌江”这一情节的安排作用是什 么?
★衣锦还乡 ——目光短浅
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 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 乡了.("衣锦夜行',成语).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沐猴而冠 ——自毁长城
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 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 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 然." 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 韩生烹了.
▪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 “项王吟唔叱诧千人 皆废”。
▪ “妇人之仁、匹夫之 勇”。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百姓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与垓下之围有关的诗歌
泽 人天不宜 东 间若可将
正有沽剩 道情名勇 是天学追 沧亦霸穷 桑老王寇 。,。,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领略了项羽在别姬之 时的重义多情,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 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他既刚烈如火又柔 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 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
拓展学习 后世众家的评论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 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 本纪》)
❖ (生与义)(使人物性格立体化)
功:
充分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朝 统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过:
1、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 2、放逐义帝而自立,导致众叛亲离; 3、专恃武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 4、刚愎自用,难以采贤纳谏; 5、不知自省,失败却推脱于“天之
亡我,非战之罪”。
人物形象
真诚多情 率真刚直 勇武少谋 知耻重义
司马迁(约前145~前87),出 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陕西韩城)
知识背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 主要以人物传记的体例再现了广阔的历史 生活画面。
知识背景
《史记》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记述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历史 的发展演变,其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 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