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浅析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浅析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大未成年人权益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对案件审查后的不起诉分为存疑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和证据不足存疑不起诉三种。

目前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不起诉的决定控制较严,适用率低,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很不相适应,急需进一步完善。

今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其中专门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该制度是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设立的用于指导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方针、原则、各个诉讼环节的特别规定,对于加大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特征根据新修改条文的规定,并且有悔罪表现的,由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进行考察监督,通过考验期的,由人民检察院做出不起诉决定的相关程序。

其具有以下特征:(一)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对象局限于未成年人,成年人犯罪的,不适用该程序。

这是附条件不起诉与原有不起诉程序的最本质区别。

(二)规定了适用该制度的条件是未成年人犯上述三种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并且其主观上具有悔罪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根据情况做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三)对于适用对象设立了一段时间的考验期,由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考察,如果被监督对象能够安分守己,遵守规定,人民检察院就应当做出不起诉决定,相反地,则应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

这正是该程序之所以成为附条件不起诉之原因。

二、设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目的(一)主要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这一准则出发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我国的个别省份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封存或者不登记其犯罪记录以及本文所探讨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内的只适用于未成年人的专门程序,也是为了与上述相关法律相协调,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包括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两个方面,主体改革的内容是在保持在设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目的。

附条件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

附条件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

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作者: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赵广林律师(一)、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区别1、法定不起诉。

也称“绝对不起诉”,其有两个特点:一、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只要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只能作出不起诉;二、作出法定不起诉的原因是不应或无法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即人民检察院没有或丧失追诉权。

根据刑诉法规定,法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是具有以下六种情形之一:(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属于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的;(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所谓“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是指犯罪嫌疑人虽然实施了达到犯罪程度的危害行为,但是根据法律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

如: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损害后果的;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的行为,不属于刑法第17条规定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构成正当防卫的;构成紧急避险的;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根据刑法第12条规定的溯及力原则不应当追诉的。

2、酌定不起诉。

也称“相对不起诉”、“微罪不起诉”,其适用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犯罪情节轻微;三、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所谓“免除刑罚”,依照刑法的规定,主要有:(第10条)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第19条)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20条)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21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22条)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4条)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第27条)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8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67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第68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351条)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第383条)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第390条)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392条)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附条件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认为可以不立即追究刑事责任时,给其设立一定考察期,如其在考察期内积极履行相关社会义务,并完成与被害人及检察机关约定的相关义务,足以证实其悔罪表现的,检察机关将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我院于2008年4月,首次举行对拟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举行不起诉听证会。

虽然此次不起诉听证会并没有冠以附条件不起诉的衔头,但是其实质上是附条件不起诉的一个雏形。

我们从这次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是对嫌疑人采取审判后免于处罚形式,则这一“犯罪”标签将伴随着未成年人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而通过此种方式,能使未成年人免于犯罪前科,加以适当的引导,将使他们更容易回归社会。

此后我院制定《新会区人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工作规定》,将附条件不起诉对象规定在未成年罪犯,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的感化挽救以及警示教育工作。

附:《新会区人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工作规定》新会区人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工作规定第一条为深入推进中央政法委布署的三项重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高检院《关于深化检察改革2009年—2012年工作规划》等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本规定办理刑事案件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坚持全面把握、区别对待、严格依法、注重效果的原则,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第三条附条件不起诉应当具备的条件:(1)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犯罪嫌疑人为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3)犯罪嫌疑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且已达成刑事和解协议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的。

(4)犯罪嫌疑人犯罪前表现一贯良好,犯罪后及时悔罪并积极配合办案。

(5)其他符合具备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形。

第四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处理:(1)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2)属惯犯、累犯,或具有黑恶、恐怖组织性质的;(3)犯罪嫌疑人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正在服刑期间的;(4)没有监护条件的犯罪嫌疑人;(5)其他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

最高检指导性案例——附条件不起诉5件

最高检指导性案例——附条件不起诉5件

最高检指导性案例——附条件不起诉5件第二十七批指导性案例2021-03-03胡某某抢劫案(检例第103号)【关键词】抢劫在校学生附条件不起诉调整考验期【要旨】办理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应当准确把握其与不起诉的界限。

对于涉罪未成年在校学生附条件不起诉,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原则,找准办案、帮教与保障学业的平衡点,灵活掌握办案节奏和考察帮教方式。

要阶段性评估帮教成效,根据被附条件不起诉人角色转变和个性需求,动态调整考验期限和帮教内容。

【基本案情】被附条件不起诉人胡某某,男,作案时17周岁,高中学生。

2015年7月20日晚,胡某某到某副食品商店,谎称购买饮料,趁店主方某某不备,用网购的电击器杵方某某腰部索要钱款,致方某某轻微伤。

后方某某将电击器夺下,胡某某逃跑,未劫得财物。

归案后,胡某某的家长赔偿了被害人全部损失,获得谅解。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一)补充社会调查,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案件提请批准逮捕后,针对公安机关移送的社会调查报告不能充分反映胡某某犯罪原因的问题,检察机关及时补充开展社会调查,查明:胡某某高一时父亲离世,为减轻经济负担,母亲和姐姐忙于工作,与胡某某沟通日渐减少。

丧父打击、家庭氛围变化、缺乏关爱等多重因素导致胡某某逐渐沾染吸烟、饮酒等劣习,高二时因成绩严重下滑转学重读高一。

案发前,胡某某与母亲就是否直升高三参加高考问题发生激烈冲突,母亲希望其重读高二以提高成绩,胡某某则希望直升高三报考个人感兴趣的表演类院校。

在学习、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胡某某产生了制造事端迫使母亲妥协的想法,继而实施抢劫。

案发后,胡某某母亲表示愿意改进教育方式,加强监护。

检察机关针对胡某某的心理问题,委托心理咨询师对其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检察机关综合评估认为:胡某某此次犯罪主要是由于家庭变故、亲子矛盾、青春期叛逆,加之法治意识淡薄,冲动犯罪,认罪悔罪态度好,具备帮教条件,同时鉴于其赔偿了被害人损失,取得了被害人谅解,遂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比较研究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比较研究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比较研究作者:王嘉瑶来源:《商情》2019年第15期《刑事诉讼法》于2012年3月14日修改后新增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至此,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共有四种不起诉模式:法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区别明显,而其与相对不起诉皆是根植于起诉便宜主义,都是将起诉裁量权交给检察院,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二者在适用上存在竞合,使得司法实践存在困难,因此对二者作出比较尤为重要。

一、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两种制度概述(一)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法律依据新刑诉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日本称之为起诉犹豫,德国称之为附条件不起诉。

我国沿用了德国的概念,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性格、情况、犯罪性质和情节、犯罪原因以及犯罪后的悔过表现等,对较轻罪行的犯罪嫌疑人设定一定的条件,如果在法定的期限内,犯罪嫌疑人履行了相关的义务,检察机关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一项诉讼制度。

我国现行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依据,详见《开0事诉讼法》第271条至第273条,其中第271条规定了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四个条件:一是未成年人涉嫌的犯罪为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规定的犯罪;二是可能判处1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三是符合起诉条件;四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

(二)相对不起诉的定义及法律依据相对不起诉,也称酌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这一规定是适用相对不起诉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对相对不起诉适用条件的规定。

根据这一规定,人民检察院适用相对不起诉必须具备两个实体条件: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符合犯罪构成的要件,已经构成犯罪;二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附条件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

附条件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

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作者: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赵广林律师(一)、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区别1、法定不起诉。

也称“绝对不起诉”,其有两个特点:一、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只要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只能作出不起诉;二、作出法定不起诉的原因是不应或无法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即人民检察院没有或丧失追诉权。

根据刑诉法规定,法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是具有以下六种情形之一:(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属于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的;(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所谓“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是指犯罪嫌疑人虽然实施了达到犯罪程度的危害行为,但是根据法律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

如: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损害后果的;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的行为,不属于刑法第17条规定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构成正当防卫的;构成紧急避险的;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根据刑法第12条规定的溯及力原则不应当追诉的。

2、酌定不起诉。

也称“相对不起诉”、“微罪不起诉”,其适用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犯罪情节轻微;三、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所谓“免除刑罚”,依照刑法的规定,主要有:(第10条)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第19条)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20条)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21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22条)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4条)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第27条)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8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67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第68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351条)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第383条)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第390条)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392条)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附条件不起诉顺口溜

附条件不起诉顺口溜

附条件不起诉顺口溜
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法律机关决定不对某人
进行起诉。

下面是一个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顺口溜:
附条件不起诉,法律保护有约束。

条件合规勿再犯,免除法律的惩罚。

合作积极并认错,机关或许会宽宥。

但若违约再犯罪,法律将再度严惩。

这个顺口溜通过押韵和简洁的表达,概括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基
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它提醒人们要遵守条件,积极合作,并且警示
再次违法会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顺口溜,不代表具体法律规定和程序。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检察机关决定不立案侦查,或者在侦查阶段决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机制,旨在实现法律的公正与灵活相结合,提高法律审判的效率,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首先要明确一些条件。

一般来说,这些条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件属于普通刑事案件,对社会公共利益不构成重大危害,未犯滥用职权、枉法裁判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其次,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自愿认罪,并主动退赔赃款、返还被侵害人的财物,积极抵偿被侵害人的损失;再次,关键的被害人达成谅解,对犯罪行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且被害人同意主张民事赔偿权利;最后,犯罪人具备良好的社会表现和悔罪表现,未再犯罪,有较强的自我改造能力。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对司法审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它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犯罪率。

一些较轻的刑事案件,不论是对被害人还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相对较轻,通过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可以依法给予犯罪人一定的宽大处理,增加犯罪人对法律的敬畏,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侦查机关的工作效率。

一些犯罪案件确实存在一定的犯罪事实,但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较小,刑罚适用的必要性不高。

通过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可以及时了结这些案件,减轻侦查机关的工作负担,提高侦查机关的工作效率。

最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也有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对于一些犯罪案件,被害人达成谅解后,已经基本得到了赔偿,没有继续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可以尊重被害人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然而,也要看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实施的标准操作性和可操作性要求高。

由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以及标准符合实际情况的操作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多,需要尽量公开、透明的程序。

对于被害人、犯罪人、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利益,特别是对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财产权等,要进行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权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适用关系探析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适用关系探析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适用关系探析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适用关系探析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附条件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两种不起诉方式的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晰,因此探讨它们之间的适用关系也变得比较复杂和深奥。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附条件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就是在追诉刑事犯罪案件的过程中,根据被追诉人的具体情况,在不追究民事责任的前提下,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暂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法律手段,一旦被告人履行完毕,检方则撤销对其的起诉。

因此,附条件不起诉的核心是条件,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条件才能够免于追究。

附条件不起诉有以下的特点:1、宽恕性强附条件不起诉作为一种刑事法律程序,重点是更加注重对于犯罪人的善意和懊悔,而非更多的处罚手段。

因此,这种方式具有宽恕性强的特点,能够提升犯罪人的认罪悔罪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2、条件具体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必须具体而明确,一旦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者出现了违反的情况,就会导致这种方式的失败。

3、适用面窄附条件不起诉适用面相对比较窄,需要根据具体的犯罪情况和被告人的态度来判断。

因此,这种方式仅限于一些轻微的犯罪案件。

二、相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协商达成和解意向,并达成了一些具体的协议,在此基础上,被害人可以放弃对犯罪人的民事赔偿权利,而检察院也可以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不予追究。

因此,相对不起诉的核心是和解协议等种种的协商,一旦达成协议,检方会对被告人免于起诉。

相对不起诉有以下的特点:1、权利性强相对不起诉的双方之间达成协议的核心是为了保护各自的权利,确保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侵犯;因此,权利性强是相对不起诉的一个重要特征。

2、依赖性强相对不起诉还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为在双方达成协议之前,犯罪嫌疑人必须与被害人达成具体的协议,这需要一定的协商能力和协商技巧。

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有哪些

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有哪些

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有哪些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家了解多少,相信⼤家了解不是很多吧,⽐如⼩编就是连概念都不知道,接下来,店铺⼩编就这个问题为⼤家整理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有哪些”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如果有兴趣就往下看吧。

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有哪些适⽤条件根据刑诉法修正案第⼆百⼋⼗⼆条的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应符合以下条件:第⼀,主体条件,适⽤未成年⼈犯罪案件第⼆,罪名条件,必须是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侵犯公民⼈⾝权利、财产权利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轻微犯罪的犯罪,并且是依法可能被判处⼀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单处罚⾦处罚的犯罪。

第三,主观条件,是⾏为⼈有悔罪表现第四,程序条件,是⼈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的意见。

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刑诉法修正案第⼆百⼋⼗三条规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进⾏监督考察。

未成年犯罪嫌疑⼈的监护⼈,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加强管教,配合⼈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作。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以上⼀年以下,从⼈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起计算。

附条件不起诉附带处分附条件不起诉刑诉法修正案第⼆百⼋⼗三条规定,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的活动情况3、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4、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附条件不起诉撤销新刑诉法第⼆百⼋⼗四条规定: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在考验期内发现有下列情形之⼀的,⼈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1、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罪需要追诉的2、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在考验期内没有上述情形,考验期满的,⼈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的关系是什么

附条件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的关系是什么

附条件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知道,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具有共通之处,如⼆者都体现了起诉便宜主义,都对节约司法资源能够起到很⼤的帮助作⽤。

但⼆者也存在适⽤对象、适⽤罪名等⽅⾯的差别。

那么附条件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的关系是什么?为了给你解答相关的疑惑,店铺⼩编为您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供您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附条件不起诉的适⽤众所周知,起诉便宜主义是世界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不起诉作为起诉便宜主义的重要体现,其具有节约司法资源、案件分流、保护犯罪⼈的“⼤宪章”的机能。

具体到附条件不起诉,其对未成年犯罪嫌疑⼈实施了充分的改造、矫治和保护。

附条件不起诉,在⽇本叫起诉犹豫,在美国从案件分流的⾓度来说,叫暂缓起诉,在德国叫附条件不起诉,它⽐较接近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设置的附条件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依据字⾯意思来看,就是指办案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是要附条件的,当条件成就时,办案机关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当条件未成就时,办案机关应当撤销不起诉,提起公诉。

依据《中华⼈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71、272、273条之规定,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对于未成年⼈涉嫌侵犯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般来说,⼤抵有: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2、办理未成年⼈案件的⽅针政策,即“教育、感化、挽救”⽅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和“两扩⼤、两减少”政策;3、轻刑化和⾮刑罚化的国际趋势;4、诉讼和解的精神和原则;5、诉讼经济原则;6、起诉便宜主义。

依据这些理论和政策依据,加之法律规定,我们来阐述附条件不起诉的适⽤条件,主要包括:(1)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的;(2)有悔罪表现的;(3)对象是未成年犯罪嫌疑⼈,其中“⼀年有期徒刑”,依据刑法的⽂理解释和⽬的解释来看,是就犯罪⾏为的宣告刑⽽⾔,⽽不是法定刑,通常是指初犯、偶犯、过失犯罪、轻微的故意犯罪。

附条件不起诉属于酌定不起诉吗

附条件不起诉属于酌定不起诉吗

附条件不起诉属于酌定不起诉吗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形下,是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不起诉决定有法定不起诉、酌情不起诉等,那么附条件不起诉是不是属于酌定不起诉?下面由我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附条件不起诉属于酌定不起诉吗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并不属于酌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是检察机关使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而附条件不起诉明显是有不起诉条件的。

附条件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

“附条件不起诉”仅适用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涉嫌实施犯罪行为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诉适用于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形。

(2)适用主体的权限不同。

对于附条件不起诉案件,检察院享有自由裁量权,即可以选择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案件,检察院享有自由裁量权,即可以选择是否起诉。

(3)法律效力和后续法律效果不同。

在法律效力上,对于被附条件不起诉的,被附条件不起诉人有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验期;酌定不起诉的,如果被不起诉人在押,应当立即释放。

在后续法律效果上,对于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在考验期内有法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在考验期内没有法定情形,考验期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对于酌定不起诉人,人民检察院如果发现不起诉决定确有错误,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撤销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

(4)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救济制度不同。

酌定不起诉中,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对申诉的处理,由检察院根据案情决定。

在附条件不起诉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检察员提出,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谈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谈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后,新增加了“特别程序”,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第五编第一章,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正式以法律形式被纳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之中。

由于我国是第一次正式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方式制定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以及第一次正式将附条件不起诉纳入该程序中,因此该制度的引入将对我国刑事诉讼起到十分巨大的影响。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一)附条件不起诉的内涵附条件不起诉源于日本和德国,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来自于刑事犯罪增多导致的对诉讼成本的要求。

所谓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对于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附条件和附期限地暂时不予起诉,后根据被不起诉人的表现来决定是否终止诉讼程序。

因而附条件不起诉不是一种终局性的处理,期限届满后是否提起公诉,由检察机关根据嫌疑人在考验期间的表现决定。

在确立的缓起诉期间内,检察院为犯罪嫌疑人设立一定的义务,这种义务可以是一定的金钱给付,也可以是要求其为一定的行为。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了规定的义务,检察机关就对其做不起诉处理,诉讼程序随之终止;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检察机关就要对其进行起诉,请求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当然也可以根据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自身情况不为其设定这种负担,而是仅仅确定缓起诉期间,并在此期间内对其进行一定的观察,然后做出最终处理决定。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绝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之比较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四款(存疑不起诉:增加二次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一款(绝对不起诉:增加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刑法15条规定的情形)、第二款(相对不起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的规定,可以看出,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构成犯罪。

律师附条件不起诉意见书

律师附条件不起诉意见书

律师附条件不起诉意见书尊敬的法院:本人为**诉讼案件的代理律师,经过对案件的全面调查和研究,同时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与诉讼的长期性,特向贵法院提交了本份有条件不起诉意见书,以期得到贵法院的审慎考虑和支持。

一、案件事实及争议焦点经调查,本案系涉及**原告与被告之间的经济纠纷案件。

原告主张被告应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并提出了详细的证据证明其权益受到了侵害。

被告则对原告的主张提出了反驳,并提出了相关证据以支持其观点。

在审理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些证据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某些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证明力等方面存在争议。

此外,案件涉及的金额较大,一旦进入诉讼程序,所需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将会相当大。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提出以下有条件的不起诉意见。

二、有条件的不起诉意见本人代表原告向贵法院提出如下有条件的不起诉意见:1. 双方自愿进行调解:建议双方自行协商解决纠纷,通过平等协商达成诉讼的和解协议。

为此,本人建议两方委派代表进行协商,并指定合适的调解机构进行调解,以寻求案件的快速解决。

2. 赔偿金减少:根据案情调查,本人认为原告主张的赔偿金额过高,且存在争议的证据可能会对其主张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双方的合理权益,本人建议原告将赔偿金额适当减少,以达到相对公平和合理的赔偿。

3. 监管机构介入:考虑到本案涉及的经济纠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本人建议贵法院可以要求相关监管机构介入调查,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提供专业意见。

这将有助于确保案件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能为双方提供一个公平的解决机会。

三、意见的理由1. 促进诉讼和解:尽管本案中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我们认为通过对话和协商可以找到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

诉讼程序可能会导致长期的纠纷和不确定性,而双方进行调解则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且有助于双方之间的关系维持稳定。

2. 确保公正与合理:由于证据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本人建议通过减少赔偿金额和提供监管机构的意见,以确保案件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日益严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作为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一种特殊程序,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一种通过对被告人定下一定的条件来避免其刑事责任的一种程序,它是对被告人的教育和纠正性的一种措施。

与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不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实施更加重视对被告人的人身保护和教育、教化,旨在引导其改正错误,转向正确的道路。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概念、适用条件、实施程序、效果及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概念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指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经侦查机关证实有犯罪事实的,侦查机关可以在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调查、取证后,根据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判断,决定是否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

对于那些适用于该程序的未成年人,依据法律规定和办理要求,依照定为一定的条件,逐一予以解决,确实执行了相关纠正和预防措施后,才能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因此,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一种对未成年人适当的人身保护措施,是对其的教育和纠正性的一种措施。

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适用条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通常情况下,涉嫌的犯罪事实相较于成年人而言,认定上会更为严格。

因此,对于是否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也会更加审慎。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面是适用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条件:1.案件属于轻微犯罪或情节较轻者;2.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且已赔偿或承诺赔偿人民法院或被害人损失;3.尚未成年,对本人的言行受到教育或者进行教育是可以改正错误的,未必需要直接或者单纯的惩罚;4.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并有能证明他(她)向社会道歉和承诺不再犯罪的证据;5.他(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认真实践了法律法规,并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

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

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承诺一定条件下,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

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是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它既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制止犯罪行为,又有利于保护人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对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附条件不起诉适用于轻微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且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悔罪表现,愿意接受教育改造的情形。

具体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盗窃、诈骗、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轻微犯罪行为。

三、附条件不起诉的实施条件。

1.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2.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如实交代犯罪事实;3.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如实说明犯罪所得的情况;4.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5.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表示悔罪,愿意接受教育改造。

四、附条件不起诉的实施程序。

1. 立案审查,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立案审查,认定案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2. 协商达成,公安机关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协商,达成附条件不起诉的具体条件;3. 制定方案,公安机关根据协商达成的条件,制定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4. 执行方案,公安机关依法执行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教育改造,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

五、附条件不起诉的效果评估。

公安机关应当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悔罪表现、社会危害程度的变化、被害人的满意度等方面。

评估结果将为今后的案件办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保障。

公安机关在实施附条件不起诉时,应当严格依法操作,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附条件不起诉的公正、公平和合法。

七、结语。

附条件不起诉实施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制度,它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制止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被告在案件受理后无论经案件审查或司法判决前,
通过在检察机关强制执行的特定条件,确保被告未发生犯罪行为以期不起诉的惩罚性制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主要根据有关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以及被害人和社会对案件的态度
对案件进行审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行政处理。

该制度包括警示、赡养和教育,其目的是
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来教育和惩罚违反行为,从而促进案件的社会化处理,规范
案件的审查办理方式及调解措施的使用。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有效遏制犯罪较低且重复反复犯罪者,同时可以减少和简化司法机关程序,提高案件处理效率,避免案件仲裁和审判程序。

此外,它有助于解决公安机关繁重的执法和侦查工作,为受害者及早结案,有利于打击犯罪,避
免被告人犯罪视而不见,保护被害人,实现正义公平和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法治的稳定
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的秩序。

另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办法,可以更有效地处理特定案件,根据每个案件的严重性分类,提高案件处理效率,降低法院负担,教育或惩罚犯罪相
关者,保护受害者,建立公正的法律法规,维护公民的权利和权益的重要方法。

总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社会正义的倡导者,发挥着多方面和多种社会功能,
对有效地解决刑事案件,稳定社会秩序和提高社会福利,起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为了充
分发挥这种制度的功能,在实施和运行时有必要进行规范,推行有效的管理制度,以确保
被害人得到妥善的救济,犯罪分子受到科学合理的惩罚,优化司法资源,实现人性化、公
正化的社会司法服务,实现正义,有利于社会安全稳定。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附答案及解析 案例讨论十:附条件不起诉(特殊程序)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附答案及解析 案例讨论十:附条件不起诉(特殊程序)

案例讨论十、附条件不起诉(特殊程序)案例一:四川省的一名中学生曾以高出二本线41分的高分被四川省某高校录取。

但在之前,17岁的她却因为盗窃同学的存折,并从中取到了四千元钱,而将面临着刑事处罚。

令人欣慰的是,案件移送到渠县人民检察院后,查证该学生主观恶性较小,并在案发后退还了全部赃款,并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

因此,渠县人民检察院为该学生制定了附条件不起诉帮教措施,并发动社会力量给她改过的机会,使她的生活最终走上了正轨。

问题1:阐述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和价值。

案例二:2010年初,在宁波市北仑区某公司从事货运工作的山东人老王在行车途中,他不慎撞死一名行人,此后一度被刑拘。

老王来自山东农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开车几乎是他唯一掌握并可赖以谋生的技能。

他是家中的顶梁柱,父母、妻子及一个4岁孩子的各种开支都指望他每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

老王的妻子闻讯后,心急如焚,向亲朋好友四处筹款。

虽然经济条件有限,她最终还是想尽办法筹到了3万元,所在公司对老王有情有义,为他垫付了7万元,筹款总计10万元。

王家人带着抚慰金登门道歉,死者家属也认为在这起飞来横祸中老王的过错并不大,他们被王家人真诚的悔过态度感动了,决定原谅老王,并向政法部门表明了态度。

案件到了北仑区检察院,由检察院酌情决定是否起诉。

经北仑区检察院集体研究决定,老王最终被暂时免予起诉,老王则需要面临一段时期的考察,去当两个月“义务交通管理员”。

本案作为浙江首例交通肇事“附条件不起诉”案,引来了舆论的热议,支持者认为这是“以善代刑”的政策依据和实际成效,对犯罪分子的改造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否定者指出,司法改革事关国家法制统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地方司法机关,更应遵循法度、严格规范,要考虑改革的法律风险与合法性危机。

问题2: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此如何规定?案例三:自2006年11月开始,山东省蓬莱市人民检察院开始试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一年来,该检察院已经对10起案件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等特殊主体所涉嫌的法定刑较轻的案件,以及其他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初犯、偶犯、从犯等,所涉犯罪法定最高刑可能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罚金的轻微刑事案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程序性的刑事制度,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他体现的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互交融,在刑事诉讼中设计出比较完备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方法和程序,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一旦有越轨行为就会被贴上违法犯罪标签,不仅行为人会被社会视为异类,行为人的‘自我’概念也会产生戏剧性的变化而直接往社会所认定的标记走(逆反心理),最终愈演愈烈成为更严重的犯罪行为人。

[1]为了克服犯罪学上所谓的“标签效应”给被指控人(尤其是轻罪犯罪行为人)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各个国家的刑事政策和一些制度构建发生了某些转向。

具体而论,微罪处分、中间处分、附条件不起诉、起诉犹豫、缓刑和假释等都是其转向的具体体现。

然而,笔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因拥有自身的特点,在预防犯罪和矫治犯罪,以及化解刑事纠纷等方面能够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对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含义及其特征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公诉机关对符合提起公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其涉嫌犯罪事实和人身危险性的情况,认为可以暂时不予起诉的,而对其施加强制命令和行为规则,若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间内履行义务,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的情形,期满届满就不再提起公诉的制度。

[2]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起诉替代措施,附条件不起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轻微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达成谅解,维持社区安宁和社会稳定,集中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的核心精神,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要求。

同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对象只能是轻罪。

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目的就是给那些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情节较轻,且本人又有悔罪表现的犯罪嫌疑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避免因被贴上“犯罪标签”而带来的负面效果。

(2)检察机关享有是否附条件不起诉的自由裁量权。

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可以选择起诉也可以选择附条件的不起诉,行使自由裁量权。

除了检察机关外,其他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

(3)附条件不起诉是附期限和附条件的,这是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本质特征。

从实质来说,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本身是构成犯罪的,也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的要件的,但是综合考虑犯罪性质、年龄、处境等各种因素,而做出的暂时不予起诉的决定。

(4)这种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不具有终局性和确定性。

只有在考察期间犯罪嫌疑人没有被检察机关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该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才具有与不起诉决定一样的效力,否则,检察机关将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刑事政策根据(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附条件不起诉是在起诉便宜主义成为多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潮流的背景下,借鉴日本和德国不起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

起诉便宜主义,又称起诉裁量主义,是指虽然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但是检察机关斟酌各种情形后,有权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即检察机关对于起诉与否享有自由裁量权。

起诉便宜主义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诉讼程序。

自20世纪初期,起诉便宜主义已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并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立法,都不同程度地确认检察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起诉裁量权。

比如《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检察机关有权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根据个案犯罪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对犯罪行为人的矫正、对未然犯罪的预防等方面的考虑,最终裁量使一些犯罪案件不必流入审判程序。

而附条件不起诉正是通过行使不起诉自由裁量权来实现起诉便宜主义。

在刑事诉讼中,赋予检察机关以起诉裁量权,使其能够通过不起诉决定适时地终结一些已经开始启动的诉讼程序,不仅是效益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实现正义。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不仅符合起诉便宜主义的价值内涵,而且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核心精神遥相呼应,是对其在制度设计上的一次成功尝试。

所谓恢复性司法制度,简单来说,它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结果的犯罪处理方法。

恢复性司法程序是指通过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并经过专业人士充当第三者的调解,促进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解决犯罪发生后的实际问题。

[4]而恢复性结果是指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体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犯罪所受到的生活恢复常态,使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行为重新融入社区。

而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在于:犯罪不应当被认为是对公共规则的违反或者对抽象的法道德秩序的侵犯,而应当被认为是对被害人的损害,对社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以及对公共秩序的挑战,使犯罪的反应应当致力于减轻这种损害、威胁与挑战。

[5]在犯罪发生后,经由检察机关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促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协商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被不起诉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被不起诉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被不起诉人改过自新,为其重新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面对面的协商,一方面被不起诉人通过深刻反省,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及社会造成的不利后果继而产生的消极影响;而另一方面,被害人通过对被不起诉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物质乃至精神痛苦。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恢复性司法倡导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要征求被害人的意见,根据被害人的要求设定附加条件。

但这并不是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作出的必要条件,即使被害人不同意附条件不起诉,而检察机关综合考量,认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为宜时,仍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这是因为保护被害人利益不能影响司法工作正常进行,被害人由于其立场,往往过于注重自身利益,考虑因素不会太全面,而检察机关还承担着挽救犯罪人、维护公益的职责,这应该更为重要。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刑事政策根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不仅依赖其深厚的法理基础,而且也符合我国现行的一些刑事政策的要求。

一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其基本涵义是: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有宽有严,宽严适度;“宽”不是法外施恩,“严”也不是无限加重,而是要严格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惩罚犯罪,做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附条件不起诉就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的体现;二是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

虽然附条件不起诉不限于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是附条件不起诉的重点对象。

附条件不起诉可以使未成年人免于犯罪前科,使他们更易于回归社会,有未来和前途。

而如果是审判后免于刑事处罚,这是以有罪为前提的,这一犯罪标签对未成年人心理,以及未来回归社会伤害很大;三是诉讼和解的精神和原则。

附条件不起诉符合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最高法院提出的司法和谐。

实际上是,诉讼和解有利于减少上诉率、申诉率,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也是世界的潮流;四是诉讼经济的原则。

附条件不起诉能起到分流案件的作用,在起诉环节解决一部分案件,从而减少审判的负担,符合诉讼效率原则。

而且凡是经过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再犯罪率相对也少很多,他们会感受到法律的宽大,没有前科的阴影,从而更容易改过自新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理性构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由检察机关会同相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充分的考察监督,并根据考察监督的情况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具有机动性、灵活性的特点,既避免了作出决定的草率性,又有利于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挽救,对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发挥刑法的谦抑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刑事诉讼法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一)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附条件不起诉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犯罪嫌疑人与检察机关所达成的一个附条件协议的履行过程,应当同时符合一定的实体和程序条件:1.必须是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且属于轻微犯罪。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对于犯罪情节恶劣、重罪、累犯及犯数罪的,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2.必须经被害人同意。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履行特定之义务从而赔偿或者补偿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3.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并且同意该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附带处分所谓附带处分,是指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对犯罪嫌疑人科处的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履行的义务。

在规定期限内,犯罪嫌疑人履行了相应的义务的,检察机关将作出不起诉决定,终止起诉程序;否则,检察机关将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并给予相应补偿;3.提供免费的社会服务;4.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款项等。

(三)附条件不起诉的审查决定程序对于拟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由承办检察官向检委会报告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及听证的情况,检委会讨论决定后,依程序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应当报上一级检察院备案。

根据现有的检察工作规定,自侦案件的附条件不起诉还应报上一级检察院批准。

(四)附条件不起诉的考察、监督程序对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应当设置一定的考察期间,并建立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基层组织(包含社区、村组)、被不起诉人所在单位“四位一体”的考察体系。

由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基层组织、被不起诉人所在单位对犯罪嫌疑人在不起诉考验期间的行为进行监督考察,对被不起诉人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当考察期限届满时再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表现作出最后的处理决定。

(五)附条件不起诉的撤销犯罪嫌疑人在考察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检察机关应当依职权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继续侦查或起诉:1.违反法定义务;2.附条件不起诉前,故意犯有他罪,而在考察期间内被查处的;3.故意犯新罪的。

检察官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犯罪嫌疑人已履行的部分义务,不得请求返还或赔偿。

(六)附条件不起诉的救济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救济,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1.被害人、犯罪嫌疑人不服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检察机关申诉,请求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