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15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韩愈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①师:②说:③师说,5.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句读.( ) 或不.焉( ) 位卑.( ) 近谀.(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蟠.( ) 六艺经传.( ) (二)初读感悟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学者:②所以:③受:④其为惑.:⑤其闻.道也:⑥固:⑦吾从而师.之:⑧吾师.道也:⑨夫庸.:⑩无.贵无贱: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思考2】解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师道:②其出.人也远矣:③犹且:④问焉.:⑤众人:⑥而耻.学于师:⑦圣益.圣:⑧所以:⑨其.皆出于此乎:⑩于.其身.也:⑪则.耻师焉:⑫惑.矣:⑬句读:⑭或.师焉:代⑮或不.焉:⑯小学:⑰遗:⑱士大夫之族.:⑲不齿:⑳乃.反不能及:2.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时:3课时学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第一课时预习积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3.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3. 第一段学习:(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说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吾师道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内容学习: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学习目标】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学习重点】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学习难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学法指导】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彼童子之师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2)词类活用①而耻学于师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小学而大遗⑤不耻相师⑥位卑则足羞2.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内容学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二学习第三段: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一词多义师:①圣人无常师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贤: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师不必贤于弟子(2)词类活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翻译下列句子: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内容学习:(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三学习第四段: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于:①不拘于时②学于余2. 翻译下列句子:(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 内容学习:(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四.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2.论证上有破有立3.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C.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方法)D.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学习的风尚)2.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今王鼓乐于此C.置人所罾鱼腹中D.将军身披坚执锐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成以其小,劣之5.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二、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二)阅读课外下文,完成9~11题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9.与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群怪聚骂②指目牵引A.①素善留侯张良②非能水也 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吾得兄事之C.①必复之全之②沛公军霸上 D.①不耻相师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10.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犯笑侮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B.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C.而增与为言辞增与:诬加D.余以为过言过:过失、错过11.句子翻译正确的分别是()(1)辱书云,欲相师A.承蒙您来信说,希望能互相学习B.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想拜我为老师C.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师D.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学问,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观点,感受论证特点。
4、点燃同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忱,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并积累写作素材。
一、说标题
“师说”的含义:
“说“这种文体:
二、说
我所知道的韩愈:
三、说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变化;读出韩愈文章气概磅礴,感情充足的特点,读准蕴含的感情。
(二)、设疑争论沟通,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无信息?
第1页/共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一代宗师为何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千古流芳的佳作呢?
、
3“行古道”详细指什么?文中如何体现?
4、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5、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从那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四、说感想(思绪拓展)
1、文章虽说是写给李蟠的,现在你还会只是这么认为吗?你觉得他还写给谁看的呢?为什么?
2、说说我心中抱负的师生关系或抱负的老师。
五、说素材
展现我所收集到的有关“尊师重道“的名人名言、事迹、典故等。
付缘
第2页/共3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师说》教学设计15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二、情境导入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师说》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提高文言语句翻译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论证方法。
3、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使用说明】1、独立完成本学案,注意对自己存在问题和疑惑的记录和总结。
2、各组组长督促落实,争取全部达标。
3、课时预设:3课时【导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补充: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补充导入:《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预习自测:自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 ( ) 经传 ( ) 李蟠( ) 或不焉()贻 (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给有标注的字、词、句解释和翻译: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挖空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一、必备知识(一)文化常识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 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师说导学案(教师用)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和句式。
2、“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预习案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背诵全文。
重难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翻译柳宗元的话:三、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四、整体感知课文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难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预习检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 师襄.(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 作《师说》以贻.之( ) 2、找出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无贵无贱: 古: 今: 吾从而师之:古: 今: 今之众人: 古: 今: 小学而大遗:古: 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今: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今:4、活用现象: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 ③耻.学于师 ④小.学而大.遗 ⑤圣.益圣,愚.益愚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③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④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⑤师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⑦之 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师说》导学案15
《师说》导学案15《师说》导学案15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师说》【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知识与能力)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难点: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自主预习】一、解题: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读准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李蟠(pán) 巫(wū)医针砭(biān)阿谀(yǘ)郯子(tán)苌弘(cháng) 师襄(xiāng)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现象【预习检测】文言现象整理:1、列出课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释意义2.古今义对比整理古之学者古:今:句读之不知古:今:小学而大遗古:今: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古:今:吾从而师之古: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整理(2)之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3)其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整理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导学案15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师说»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知识与能力〕
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难点:
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那么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激趣资料】
【一】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自主预习】【一】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读准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医针砭〔biān〕阿谀〔yǘ〕
郯子〔tán〕苌弘(cháng) 师襄(xiāng)
句读dòu——读书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现象
【预习检测】文言现象整理:
1、列出课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释意义
2.古今义对比整理
古之学者古:今:
句读之不知古:今:
小学而大遗古:今: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古:今:
吾从而师之古: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整理
〔2〕之课文中出现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课文中出现17 次,用法整理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渔人甚异之
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我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和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交流
【小组疑问】将小组的疑问写下来,和别的小组一起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
1、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怎样从理论上作初步论证?
2、第二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与上段什么关系?
3、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
4、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赞扬李蟠?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总结本文在语言、论证结构上的特色
【当堂检测】【基础提升训练】
一1、以下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作«师说»以贻之
C、吾从而师之
D、彼与彼年相假设也
2、以下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以下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传B .绝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之学者必有师
C、利
D、师
金就砺那么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阅读以下语段,按要求答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
5、解释加点词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2〕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写出这段文字批判的三种错误态度及结果。
〔1〕态度结果
〔2〕态度结果
〔3〕态度结果
7、对本段意思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措施
怎样认识韩愈在文中所讲的从师的道理?讨论后提取文章的精华及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