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比较教育-第十章 皮亚杰与海伊斯科普

合集下载

【精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

【精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皮亚杰及其认知发展理论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理解皮亚杰及其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观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发,掌握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以及该方案组织幼儿教育课程的关键经验,明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影响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皮亚杰与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皮亚杰在30、40年代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认知发展理论,并据以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阶段论。在他1955年发表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智慧发展阶段》一文中,他对智慧发展的阶段作了首次全面的概述。这是他在从事大量有关儿童空间、时间、数量、速度、因果关系、数、几何等概念的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数量的简单积累,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过程,因此就可以按照认知结构的重组水平,把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按固定不变的顺序相继出现,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性质,都有与上个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这些发展阶段是互相衔接、相继出现的,每个阶段都体现着不同的认知特点。
(二)皮亚杰的主要成果
皮亚杰自191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瑞士、法国等国进行有关儿童心理,特别是思维发展的研究。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起,他开始了灌注他毕生心血的认知发展研究。经过50多年的钻研,皮亚杰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认识发生论体系,并写出了多本专著。他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详细研究了儿童出生头几年的心理发展,提出了有关儿童智力起源、象征行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写了3本著作:《儿童智力的起源》(1936年法文版,1953年英文版)、《儿童现实建构》(1937年法文版,1954年英文版)、《儿童符号的形成》(1945年,英译名《儿童的游戏、梦和模仿》,1951年)。在《儿童智力的起源》一书中,他重点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些外显特征作了描述,并以此来论证他所提出的同化(改变环境以适应行为)、顺应(改变行为以适应环境)、平衡(同化与顺应构成的结构系统)等重要概念。在《儿童现实建构》一书中,皮亚杰把观察的重点转移到婴儿的思想内容而不是心理过程上。他生动地描述了儿童空间、时间、因果关系概念等的萌芽,并设计了一些灵巧的实验来支持他的结论。在这本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婴儿对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规律。《儿童符号的形成》则重点论述了儿童符号功能的发展特点,认为游戏、梦和模仿都属于符号系统,蕴涵这意义所借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是智慧发展的一个部分。

学前教育怎么教,看看教育心理大师皮亚杰的实验总结,收藏不迷路

学前教育怎么教,看看教育心理大师皮亚杰的实验总结,收藏不迷路

学前教育怎么教,看看教育心理大师皮亚杰的实验总结,收藏不迷路皮亚杰是谁全名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1896年出生于瑞士若沙特,1980年逝世。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为了研究儿童认知,他设计了很多经典的实验,包括三山实验、守恒实验、钟摆实验、对偶故事法等,对认知发展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因他的杰出贡献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皮亚杰的儿童四阶段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伟大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无数赘述,他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儿童发展四阶段论、道德阶段发展论等各种理论,著作无数,深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而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他的儿童发展四阶段论,因为四阶段论是专门分析小学初中的儿童教育,对于我们的中小学儿童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感知运动解读那,个体的人之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经验认识。

比如说: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什么都抓,什么都吃。

这一个阶段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孩子9-12个月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就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很喜欢跟孩子玩藏脸游戏,抖音上还有很多玩那种拿着床单跟孩子玩捉迷藏,年龄小的孩子就可能会哭,他们以为爸爸或妈妈没了。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具有以下特点: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他们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他们会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说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海伊斯科普课程

海伊斯科普课程

世界。海伊斯科普课程注重提供丰富的感知刺激和运动机会。
02
前操作阶段
2-7岁左右,儿童进入前操作阶段,开始用符号思考,进行基本的想象
和游戏活动。海伊斯科普课程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促进儿童的想象力。
03
具阶段,开始进行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
海伊斯科普课程通过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活动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社会技能发展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 合作与交流,提高了沟通 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评估
教学策略改进
教师运用海伊斯科普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提升了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海伊斯科普课程,增强了课程开发、 整合和创新能力。
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对科学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专业素养得到 全面提升。
提高家长科学素养
通过参与海伊斯科普课程,家长可 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更好地引 导和陪伴孩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05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效果评 估
学生发展评估
认知能力提升
通过海伊斯科普课程,学 生的科学知识、探究技能 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显著 提高。
情感态度转变
课程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 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他 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精神。
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但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为核心的教学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 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 力。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 师会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 经验。
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

学前比较教育-考题资料(第九章-第十三章)(详细整理)

学前比较教育-考题资料(第九章-第十三章)(详细整理)

学前比较教育-考题资料(第九章-第十三章)(详细整理)09 蒙台梭利一,选择题【全国试题】 1. “儿童之家”,此名称起源于意大利2.1907年,蒙台梭利开办了第一所“公寓幼儿学校”,又称儿童之家3. 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了“儿童之家”的经验,出版《适用于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4. 1929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哪个国家成立丹麦5.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由一个细胞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即心理胚胎期 6.最早将敏感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发展并运用于儿童教育中的是蒙台梭利 7.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和区域教育活动内容 8.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集体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主题教育活动 9.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个别教育活动实现的形式是区域活动10.蒙台梭利的区域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训练、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和艺术表现11.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三要素的核心是有准备的环境(2次)12. 蒙台梭利提倡在设计儿童“工作材料”时,一种材料只发展儿童某一个方面的具体能力而不是多个方面多种多类的能力,这体现了困难度孤立的原则13.蒙台梭利提倡儿童的每一种“工作材料”都应该能够满足儿童内在发展需求,能够长时间把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在操作“工作材料”的活动中,这体现了内在奖惩的原则14. 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感觉教育 15.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终极目的是创建新社会 16. 在当代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半日活动安排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区域教育活动二,名词解释1. 《蒙台梭利教育法》(P264)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儿童之家”的经验,出版《适用于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英文译为《蒙台梭利教育法》,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2. 心理胚胎期【02 全国 2021年10月】(P272)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一个概念。

指儿童从出生的“精神空白”到1岁左右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心理感受点和器官的“心理胚胎期”。

新版教材比较学前教育知识点汇总

新版教材比较学前教育知识点汇总

新版教材比较学前教育知识汇总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教育概念,《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是奠定了朱利安作为比较教育学之父的著作。

2.“比较教育是一种历史的教育,是教育史研究从过去到现在的继续。

”持此观点的教育家是康德尔。

3.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比较教育学家除施奈德、汉斯以外,还有康德尔。

4、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的国别是美国,于1933年发表了《比较教育》。

5、汉斯用的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汉斯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研究》。

6、“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观点的是萨德勒。

7、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比较教育学家除施奈德、汉斯以外,还有康德尔8、从范围上来说,学前比较教育学科研究的范围是学前教育的整个领域。

9.学前教育的特征:开放性、跨学科性、可比性。

(三个的定义要区分,能做选择题。

)7.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包括:整体研究、局部研究、专题研究、总体研究。

(能够理解做选择题)8、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说明11比较教育有跨学科性。

9、“从认识别人而得到的自我认识,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

”这是贝雷迪的观点。

10、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是整体研究11、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研究,就这一类问题从比较中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的研究方法是专题比较12、为了研究瑞吉欧教育模式,研究者到意大利采用瑞吉欧模式的幼儿园去工作,参加该幼儿园的一切活动,这种研究法叫现场研究法13、研究人员用书面或通信的形式收集材料、设计表格、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称为问卷法14、通过分析重要的学前教育的文献、文件资料来了解外国学前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称为.文献法15、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比较,或者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交叉比较,称为 .纵向比较16、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或几个学前教育问题甚至整个学前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称为横向比较。

幼教理论特色课程海恩斯科普海恩/斯科普课程

幼教理论特色课程海恩斯科普海恩/斯科普课程

幼教理论特色课程海恩斯科普《海恩/斯科普课程》Haiensikepukecheng海恩/斯科普课程(High/Scopecurriculum)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韦卡特(D.Weikart)创立的海恩/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研制。

它与凯米课程一起,被称为最有影响的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

海恩/斯科普学前教育方案最先源于韦卡特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

其基本目的是帮助这些儿童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一个认知中心的课程。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海恩/斯科普课程也在不断得到充实、修正和完善。

今天,它已不再局限于处境不利的儿童。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坚决反对把本方案视为一种狭隘的皮亚杰主义课程。

我们把它视为一个教育方法的一般框架,强调在其中由儿童和成人共同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制定。

”也许是因为这种强调,该方案被称为皮亚杰式课程中最重视教师作用的一种。

海恩/斯科普学前课程方案最大的特点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发展所必需的一系列“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

正在课程目标上,海恩/斯科普课程初期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成功奠定基础;后期则强调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促使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协调发展,培养主动的学习者。

在这里,主动学习不仅是一个教学策略,而且是目标本身。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海恩/斯科普课程方案的设计者确定了10类58条“关键经验”,如:创造性的象征、分类、语言与文字、数概念、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音乐、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关键经验”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莱单”,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营养”。

对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提示物”,指明应努力促使儿童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也为教师观察、支持儿童学习、为儿童计划活动、评价早期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提供了指南。

另一方面,“关键经验”是儿童通过适合自己的多种活动获得的。

这些活动既可以由教师来组织,也可以由儿童自发开展。

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1.因素分析法: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被称为因素分析法。

2.比较教育: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本国教育的借鉴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借鉴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实践;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接触的日益频繁,各国学前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学前教育的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4.区域研究: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

5.问题研究:是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

6.功能论: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织的程序或练习材料,是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7.学科论: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8.情境论: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培养起应付未来生活的能力。

9.先行计划: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的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至一年的保育。

10.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这可能是今天美国最著名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从皮亚杰的理论发展而来,该模式忽视社会的和情感的目标,对英国等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大影响。

11.银行街模式:又称为发展的相互作用的模式,继承了由杜威首创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被其他人误认为是“就让孩子玩”的模式。

12.直接指导模式:它起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他是美国早期儿童课程大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一位成员。

他强调强化训练,因而有助于应试教学,他不能满足贫穷的、处境不利的儿童的需要。

13.发展适宜性课程:8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发展适宜性课程方案的建立与发展,反映了早期教育的新潮流,该课程简称为发展性课程。

即把适应儿童的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重视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即个别儿童的发展差异,反映了课程发展的综合趋势。

学前比较教育笔记

学前比较教育笔记

学前比较教育绪论1.(1)朱利安与康德尔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比较教育之父:康德尔:《比较教育》2.(1)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一方面在于借鉴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接触的日益频繁,各国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学前教育的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2)学前比较教育的意义:①加深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②吸取外国学前教育的经验教训,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借鉴③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3)学前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比较法为主)①调查法:包括参观访问法、现场研究法、问卷法②文献法:通过分析重要的学前教育文件来了解外国学前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

③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④分析法:学前比较教育研究中最具理性色彩的部分,通过适当运用因素分析、质量分析、数量统计等方法,对比较研究的结果……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

3.(1)学前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全面考察学前教育,而不是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研究和分析问题②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考察学前教育,而不是以静止的、凝固不变的观点研究和分析问题③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学前教育理论,而不是以主观想象来分析和判断问题(2)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①区域研究:指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

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

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

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剖面的研究。

②问题研究: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

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王马龙海伊斯科普 (High/Scope 课程是当今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幼儿教育方案之一。

其开发始于 1962年, 当时是海伊斯科普佩里 (校名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个部分, 最初的目的是为美国处境不利的儿童编制一个特殊的学前教育课程。

1963年,课程开发人员开始接触皮亚杰的理论, 认识到皮亚杰理论所研究的认知发展问题也就是他们课程开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他们开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设计课程,即后来的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

70年代初, 认知发展课程在根据一整套关键经验来组织学校课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套关键经验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和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们在 10年的儿童教育实验中所得的经验。

同时, 70年代以后, 海伊斯科普课程也被广泛应用于所有经济背景和所有能力水平的儿童,并取得了广泛的成功。

进入 90年代以后,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应用已遍及世界的许多国家,成为当代主要的学前儿童课程模式之一。

一、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组织(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关键经验海伊斯科普课程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吸取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 其主导思想就是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

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幼儿认知发展应获得的 49条关键经验展开,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的各种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条件, 帮助幼儿在其活动中逐步获得这些经验,以促成他们良好的发展。

这 49条关键经验是在概括皮亚杰有关“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涉及到幼儿认知发展的各个领域:主动学习、语言、经验和表征、分类、排序、数概念、空间关系、时间关系。

这些儿童智慧发展所必需的最有效的经验主要是针对 3-5岁幼儿的。

各领域具体的关键经验为:1. 主动学习方面的关键经验让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探索通过直接经验来探索关系制作、转换和组合物体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和进行活动获得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使用大肌肉进行活动让幼儿自己做事,解决日常问题2. 语言运用的关键经验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有意义的经验描述物体、事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用语言表达情感由教师把幼儿自己的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并读给他听从语言中获得乐趣:念儿歌、编故事、倾听诗歌朗诵和故事讲述 3. 经验和表征的关键经验通过听、摸、尝、闻来认识物体模仿动作把图片、照片以及模型与真实的场景与事物联系起来玩角色游戏和装扮游戏用泥、积木等材料造型用不同的笔绘画4. 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1 分类探究和描述事物的特征注意并描述事物的异同,进行分类和匹配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和描述物体描述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或不归属的类别同时注意到事物的一个以上的特征 (如:你能找到既是红的又是木头做的东西吗?区别“部分”和“整体”(2排序比较:比大小、轻重、软硬、长短、高矮、宽窄等根据某种特征来排列物体, 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哪一个最长, 哪一个最短等(3数概念比较数和量用一一对应匹配的方式来比较两个数群的数量 (如:篮子里的苹果的数量和小朋友的数量是否一样多?点数物体和唱数5. 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1空间关系装拆物体重新安排一组或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 并观察由此而产生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事物和场景体验和描述物体的相对空间位置(如:在中间、在旁边、上去、下来、在顶上等体验和描述物体和人的运动方向(如:去、来自、进去、出来、朝向、远离等体验和描述事物之间和地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如:靠近、邻近、远离、紧靠、相隔、在一起等体验和表征自己的身体:有什么样的结构、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学习确定教室、幼儿园以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理解绘画和图片中所表征的空间关系识别和描述各种形状(2时间制定计划和完成计划描述和表征过去的事件用语言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并为此作好适当的准备按信号开始或停止一个动作识别、描述和表征事件的顺序体验和描述不同的运动速度在讲述过去和将来的事件时学习使用惯例的时间单位(如:早晨、昨天、小时等比较时间的间隔(如:短、长、新、旧、年轻、年老、一会儿、长时间等注意观察把钟表和日历当作时间消逝的标记观察季节的变化上述 49条关键经验并非是零散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的形成开始于19世纪初叶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比较教育这一概念。

利利安以此书奠定了“比较教育之父”的地位。

康午尔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受三个主要目的的指导:(1)“报导—描述”目的(2)“历史—功能”目的(3)“借鉴—改善”目的学前比较教育是比较教育学的一个分文学科,是以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示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教育学科。

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

局部研究——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另个别的、深入的、剖面的研究。

主题比较——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

总体比较——是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比较研究。

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一方面在于借鉴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经全,改进本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接触的日益频繁,各国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学前教育的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对象:从研究领域来说,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涉及学前教育整个领域,从研究时间来说,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学前教育为中心。

方法: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以比较法为主。

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1调查法2文献法3比较法4分析法学前比较教育的意义:1、加深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2、吸取外国学前教育的经验教训,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借鉴3、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1区域研究(整体研究、局部研究)2问题研究(主题比较,总体比较)学前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全面观察学前教育,而不是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研究和分析问题2、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考察学前教育,而不是以静止的、凝固不变的观点研究和分析问题。

第十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作业

第十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 )A.图式B.同化C.顺应D.平衡2.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因素是( )A.成熟B.物理因素C.社会经验D.平衡化3.皮亚杰把儿童智慧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依次是()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C.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4.海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的核心是()A.关键经验关键知识C.关键活动D.关键方案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6.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婴儿时期的智力发展主要属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7.通过主动与物体作实际的接触并对接触的事物加以操作、捉摸而获得的经验,皮亚杰称之为()A.成熟 B.物理经验C社会经验 D.平衡化8.在海伊斯科普课程关键经验中,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包括分类、排序与()A.配对B.分辨 C.识记D.数概念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涉及的四个基本概念是( )A.图式、成熟、同化、顺应B.图式、同化、顺应、平衡C.成熟、同化、顺应、平衡D.图式、成熟、顺应、平衡10.皮亚杰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相当于( )A.0—2岁B.2—7岁C.7—12岁D.12—15岁11.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思维的萌芽出现在()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2.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智力发展属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年龄为( )A.0——2岁 B.2——7岁C.7——12岁 D.12——15岁13.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主要属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4.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一日生活安排包括()A.五个环节B.六个环节C.七个环节D.八个环节15.根据海伊斯科普课程理论,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来探索属于( )A.主动学习方面的关键经验B.语言运用方面的关键经验C.经验和表征方面的关键经验D.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16.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A.图式B.同化C.顺应D.平衡化17.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属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8.海伊斯科普课程49条关键经验的提出是针对儿童()A.情感领域B.社会领域C.认知领域D.身体领域19.海伊斯科普课程围绕()A.关键经验展开B.物理经验展开C.社会经验展开D.个人经验展开20.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让儿童学习那些与自己已有知识有所不同的新事物的方法是()A.活动法B.自我发现法C.同伴影响法D.冲突法21. 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主要属于()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22.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智力发展属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年龄为( )A.0~2岁B.2~7岁C.7~12岁D.12~15岁23.皮亚杰将儿童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称为( )A.顺应B.平衡C.同化D.成熟24.根据海伊斯科普课程理论,幼儿通过听、摸、尝、闻来认识物体属于( )A.主动学习方面的关键经验B.语言运用方面的关键经验C.经验和表征方面的关键经验D.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25.海伊斯科普课程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幼儿教育方案之一。

海伊斯科普课程目标(简洁版)

海伊斯科普课程目标(简洁版)

排序
比较 根据某种特征排列物体,并描述他们 之间的关系 同时注意到事物一个以上的特征 区别“部分”和“整体”
数概念
•比较数和量:多/少,等量;更多/更少 ,数量一样多 •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群的数量 点数物体和唱数
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验
空间关系
装拆物体 重新安排一组或一个物体在空间的 位置(折叠、弯曲、铺开、堆积、 结扎),并观察由此产生的空间位 置变化 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事物和场景 体验和描述物体的相对空间位置 体验和描述物体和人的运动方向
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 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对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的强调
对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的强调 课程目标:过程取向----------------结果取向 课程内容:儿童经验----------------知识逻辑 教育方法:启发、诱导-------------传递、灌输 教育形式:个别、小组-------------小组、集体 课程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
目标小结
事实上,这些关键经验并非课程目标, 它们可以通过适合儿童不同发展水平的多 种活动得以获取,这些活动可以教师组织 也可以儿童自由开展。关键经验不是教学 日程,而是作为一种指导给教师实施课程 提供一种方式。
体验和描述事物之间和地点之间 的相对距离 体验和表征自己的身体:有什么 样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学习确定教室、幼儿园以及周围 环境中各物体的位置 理解绘画和图片中所表征的空间 关系 识别和描述各种形状
时间
制定计划和完成计划 描述和表征过去的事情 用语言推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并 适当做好准备 按信号开始或停止一个动作 比较时间的间隔
过程评价目标评价总目标皮亚杰式技能强调认知发展的关键经验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学习关键经验主动学习语言运用理解时间空创造性表征发展逻辑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具体目标运用所有的感官主动地探索通过直接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操作转换和组合各种材料选择材料活动和目的掌握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进行大肌肉活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与别人交流自己有意义的经验描述物体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由教师把幼儿自己的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并读给他听用语言表达情从语言中获得乐趣

学前比较教育自考真题整理-皮亚杰与海伊斯科普

学前比较教育自考真题整理-皮亚杰与海伊斯科普

201217.海伊斯科普课程主要的理论基础是A.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B.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C.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D.杜威的进步主义理论B29.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将外界现实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A.成熟 B.平衡C.顺应D.同化D201114.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一日生活安排包括【】A.五个环节B.六个环节C.七个环节D.八个环节C201014.在海伊斯科普课程关键经验中,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包括分类、排序与( )A.配对B.分辨C.识记D.数概念D15.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0~2岁)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A200911.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 )A.图式B.同化C.顺应D.平衡化D27.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B28.海伊斯科普课程49条关键经验的提出是针对儿童( )A.情感领域B.社会领域C.认知领域D.身体领域C200815.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A.同化B.图式C.顺应D.平衡B20073.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B17.从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问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皮亚杰称为【】A.成熟 B.物理经验 C.社会经验 D.平衡化C27.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主要属于【】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C28.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一日生活安排包括【】A.五个环节 B.六个环节 C.七个环节 D.八个环节C200623.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因素是()A.成熟B.物理因素C.社会经验D.平衡化D24.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思维的萌芽出现在()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A名称解释32.社会经验(2011)32.平衡化(2010)33.图式(2006)简答36.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要特点(2007)论述40.请详细叙述海伊斯科普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皮亚杰认知理论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皮亚杰认知理论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支持自我调节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前儿童逐渐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教师应鼓励儿童自我管理、制定计划、调整 学习策略等,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利用皮亚杰认知理论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能力
鼓励想象和假设
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无限的创造 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前儿童 提出假设、进行想象等方式,培 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能够理解事物的具体属性和关系。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概念推理, 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关系。
02 皮亚杰认知理论与学前儿 童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与教育方法
特点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出生到2岁左右,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语言和 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教育方法
教师作为评价者,观察儿 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 现,记录他们的观察、思 维和动手能力情况。同时 ,教师会给予反馈和建议 ,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进 步和不足之处。
通过评价,教师能够了解 儿童在科学学习方面的进 步和发展情况,为进一步 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同 时,儿童也能够了解自己 的进步和不足之处,激发 其继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
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理论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 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了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为后 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
架。
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 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 程。
儿童通过与环境互动, 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 结构,以适应新的信 息。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感知刺激,如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帮助 儿童通过触摸、观察、听等方式来认识世界。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模 仿和示范来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

学前比较教育-第十章 皮亚杰与海伊斯科普

学前比较教育-第十章 皮亚杰与海伊斯科普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P316)
这个阶段相当于初中阶段。此时儿童的认知结构已达到其最高的发 展水平。在此阶段的儿童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 ,得出结论。儿童已经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而且也能通过假设来解决各种问题。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思 维的中心片面化;思维转换性的无能;思维的非可逆性。这个时期 的儿童只具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逻 辑概念,只是到了该阶段的后期,最初的运算图式才出现。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P316)
一切教学均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去设计,并照 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适应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结构来组织教育 工作;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以适当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儿童各年龄阶 段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注意儿童学习的顺序 性,使儿童的学习有充分的准备,真正建立在儿童实际经验的基 础上,从而使儿童能进行有准备的、有效的学习。
第一节 皮亚杰与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一)生物学基础
(二)哲学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儿童的心理发展观(P310)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取得质的和 量的发展,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儿童心 理不断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通过活动对客体产生适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皮亚杰及其认知发展理论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理解皮亚杰及其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观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发,掌握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以及该方案组织幼儿教育课程的关键经验,明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影响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皮亚杰与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一、皮亚杰生平及主要成果(一)皮亚杰生平1896年9月16日,让·皮亚杰(Jean Piajet)诞生在瑞士南部依山傍水的秀丽小城纳沙特尔(Neuchatel)。

他年少聪慧,幼年时就在教父的引导下阅读了柏格森(H.Bergson)的《创造进化论》等哲学著作。

柏格森的观点给皮亚杰以极大的启示:理智、心灵原来与生命有机体一样,也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知识以及知识创造新结构的过程也可以研究,于是皮亚杰对认识论的问题就产生了兴趣。

中学时代,皮亚杰和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馆长以及日内瓦自然博物馆馆长相识并成为他们的助手。

在跟随馆长工作的四年时间内,遗传、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开始纠缠年轻的皮亚杰。

皮亚杰关于把生物学与认识论相结合的思想萌芽,就产生于他在生物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所积累的知识基础上。

他逐渐认识到,在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和认识领域中,人与客体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这两者之间的类似性日后成为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纳沙特尔大学期间,皮亚杰主修生物学,但一直保持着对哲学认识论问题的浓厚兴趣,并阅读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逐步放弃了柏格森的生命力和自然力的二元论立场,开始接受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和理性看作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界的统一力量的观点。

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一直在探索一种把生物学与认识论结合起来的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过程种逐步将自己的研究转向心理学的研究。

1919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数理逻辑和哲学课程,其后又到巴黎的比纳实验室,师从西蒙研究儿童心理。

海伊斯科普课程基本内容

海伊斯科普课程基本内容

海伊斯科普课程基本内容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基本内容——党阿娇文献综述1.1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海伊斯科普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在整个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早期儿童教育方案中得到广泛运用它立足于①“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并通过为幼儿创设有效的环境,其中包括时间环境、空间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保障了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实施,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国内对“瑞吉欧”师幼关系和环境创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1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国内对于海伊斯科普的变化以及历史启示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美国史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因而儿童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相对敏感的社会学课题,但是学者们从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尤其是经历过战争的感悟,都深刻地认识到儿童对于一国发展的重要性。

因而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海伊斯科普的变化及重要启示,希望能够对我国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价值。

因此国内学者对于海伊斯科普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展开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其中,国内学者杜威在研究中提到,儿童是一国未来的希望,通过对海伊斯科普的解读他发现,对于儿童之成长最为重要的仍然是教育,教育应该引导儿童的天性正常生长,要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深入了解他们,时刻围绕着儿童为中心。

李娟娟在研究中也指出海伊斯科普念的变更适应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深入研讨,重新发现儿童存在的意义、反思教育的方式、适应儿童心理发展、探讨儿童成长过程等,在彻底根除神权、父权等陈旧腐朽的儿童观方面起到了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国内外学者们虽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不同,但其研究都针砭时弊,①贾宏燕. 我们向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学习什么[J]. 新课程学习, 2010, 4(7): 2-3表明了儿童之成长对于一国经济发展、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3.顺应(accommodation) (P312)
顺应又叫做“调节”、“调整”,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 外界环境的过程。用皮亚杰的话说,“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 现实,叫做顺应”。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原有的图式加以改 造,使其可以接纳新的事物;二是创造一个新的图式,以接受新 的事物于图式中。
第一节 皮亚杰与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一)生物学基础
(二)哲学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儿童的心理发展观(P310)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取得质的和 量的发展,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儿童心 理不断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通过活动对客体产生适应。
总的来说,儿童思维(智力)的萌芽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则主要是表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在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直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P316)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二、皮亚杰论幼儿教育的新原则
(一)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对儿童进行教育(P318)
(四)在活动中对儿童进行教育(P319-P320)
教师要支持儿童主动探究的活动,让他们在自己的主动活动中, 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对儿童进行活动教育,并进一步提出了进行活动教 育的具体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冲突法和同伴影响法。
第三节 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 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三)激发和支持儿童的兴趣与需要(P319)
教师要以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为儿童创设主动活动的环 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事物。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殊需要与 兴趣,以满足每一个儿童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第三节 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 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1.主动学习方面的关键经验,如让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探 索等。 (P322) 2.语言运用的关键经验,如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有意义的经验,表 达情感等。 3.经验和表征的关键经验:通过听、摸、尝、闻认识物体,模仿 动作等。 (P323) 4.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分类,排序,数概念。 5.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空间关系,时间关系。(P324)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2.物理经验(physical experience) (P313)
物理经验主要指儿童在通过主动与物体作实际的接触并对接触的 事物加以操作、捉摸而获得的经验,即“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 的练习和习得经验”,主要包括物理经验(physical experience )和逻辑数学经验(logic-mathematical experience)。皮亚杰 认为,物理经验是重要的,它是一个重要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儿 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3.社会经验(social experience) (P314)
社会经验指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 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是儿童无法从和 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概念,社会经验是儿 童心理发展的必要和重要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思 维的中心片面化;思维转换性的无能;思维的非可逆性。这个时期 的儿童只具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逻 辑概念,只是到了该阶段的后期,最初的运算图式才出现。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P316)
前后两阶段之间相互交叉,并非截然分开。(P314)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四)儿童智力(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P315)
这个阶段相当于婴儿期,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来和外界接触并相互 作用,通过一系列摸、拉、推、掘、看、听等动作,进行同化与顺 应,并达到平衡,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儿童在这个阶段所 蕴涵的逻辑是动作逻辑。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四)儿童智力(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智力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各阶段之间又有密切的内在联பைடு நூலகம்。
各阶段的独特内在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各阶段出现的 顺序不变,但可以提前或延迟。
各阶段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相互之间不能逾越或互换。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必要条件,但前后两阶段之间有着 质的区别。
这个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此时儿童出现了具体运算的图式,能够 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并能运用逻辑思维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具体问 题。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可逆性,获得了各种守恒概念( 如物质、重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分类概念、序列概念、关 系概念等。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4.平衡化(equilibration)(P314)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平衡化或自 我调节。平衡化是儿童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即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平衡化促进个体智慧发展,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心理结 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二)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儿童智 力与思维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 结构。
1.图式(认知结构,schema) (P311) 图式是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图式是动作结构 或组织,这种结构或组织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景迁 移到另一种相同的情境中去。皮亚杰认为人的智慧结构就叫做图 式,也叫做认知结构,是人的头脑对外界环境作出较为恒定的反 应的一种方式。(P311) 人对事物的认识都通过头脑中的图式而形成,某一时期对事物的 认识是那一时期图式所具有的功能。人的图式是逐步形成和发展 的。图式发展了,人的智慧也就增长了。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2.同化(assimilation) (P311)
皮亚杰将同化解释为认知的过程,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 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对环境能动适应的一种形式。
个体的同化过程是受他已有的图式所限制,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 多,他所能同化的事物范围也越广泛;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少, 他所能同化的范围也就越狭窄。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2.前运算阶段(2-7岁) (P315)
这个阶段相当于学前期。此时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开始内化为表象 ,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概念也在迅速发展着。此外,儿 童的非言语表征和言语表征能力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思维开始 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并依赖直觉活动的帮助,表现出思维 的直觉性。
(一)皮亚杰生平
让· 皮亚杰(Jean Piajet),瑞士心理学家。 1921,皮亚杰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工作,特别是儿童 的认识活动和思维发展的研究:儿童的思维跟认知发展的认识论 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他灌注毕生心血的事业。(P305) (二)皮亚杰的主要成果
皮亚杰在30、40年代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认知发展 理论,并据以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阶段论。(P306)
学前比较教育
第十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 普教育方案
第一节 皮亚杰与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的新原则 第三节 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四节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影响
第一节 皮亚杰与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一、皮亚杰生平及主要成果
一切教学均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去设计,并照 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适应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结构来组织教育 工作;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以适当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儿童各年龄阶 段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注意儿童学习的顺序 性,使儿童的学习有充分的准备,真正建立在儿童实际经验的基 础上,从而使儿童能进行有准备的、有效的学习。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P316)
这个阶段相当于初中阶段。此时儿童的认知结构已达到其最高的发 展水平。在此阶段的儿童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 ,得出结论。儿童已经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而且也能通过假设来解决各种问题。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 的新原则
4.平衡(equilibrium)(P312)
在主体对环境能动的适应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技能活动之 间存在着一定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叫做“平衡”。平衡 首先是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人的认识的发展需要在这两 种活动中间有一种和谐一致的关系。
第三节 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 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是当今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幼 儿教育方案之一。其开发始于1962年,当时是海伊斯科普佩里(校 名)学前教育科研项目的一个部分,最初的目的是为美国处境不利 的儿童编制一个特殊的学前教育课程。 1963年,课程开发人员开始接触皮亚杰的理论,认识到皮亚杰理论 所研究的认知发展问题也就是他们课程开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他们开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设计课程,即后来的海 伊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