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谈
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谈在统编教材中,精读课文通常安排两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一课时处在课文教学开始阶段,一般需要处理字词句等基础性学习内容,还有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等。
除此之外,第一课时还有没有可以突破的教学内容呢?尤其是在围绕语文要素学习的课文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有没有需要改变的呢?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探究的问题。
一、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任何教學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能够指引教学的方向。
相对于单元、课文教学目标而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尽管属于下级目标,但依然具有相对完整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时,需要处理好新课标、单元、课文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与第二课时形成区分与梯度;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才是适度的。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课文中安排认识的生字有8个,多音字2个,会写的字12个,识记的词语16个,要求背诵前3个自然段。
对于上述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是自主学习生字词语(读写),交流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注意与画面感相联系;二是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每个自然段中的画面感;三是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自然段中的画面,尝试给画面起个名字,思考作者写出画面的方法,背诵第1自然段。
这些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落实生字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提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在积累优美生动语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背诵第1自然段,对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都可以采用背诵的方法进行积累。
二、设计灵动的教学程序有了适度的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通过具体教学步骤落实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常规性学习内容。
即让学生清楚每篇课文中必学的基础性知识,如在字词学习上尽量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课堂上重点讲解学生感到学习有困难的字词;在课文朗读上,通过预习尽量做到读正确、通顺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2.任务越位。
教师导入课题后,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
这样,在初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3.重心偏移。
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
其实,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它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感知文章脉络、整体把握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
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还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铺平道路,为形成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
二、科学确立教学目标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年段、教材、学情等,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不同的年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3.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随“学情”变。
三、优化教学策略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巧妙地优化教学策略,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可以从以下几点试一试:1.有效预习(1)要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或者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圈画出一类字和二类字,看似简单老套的预习方法,其实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拼读能力,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预习作业的布置,不仅要体现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安排。
老师在上课前应及时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错误普遍较多的地方,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激趣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做到注重开篇,导入自然,课堂过渡语言简洁。
精读课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
精读课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第一课时一、引言导入,揭题质疑导语、板书课题、读题、课题质疑,引发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拼读,注意读准字音;(2)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4)同座交流检查。
(低年段可分步提要求,要求一项做一项,一步一步落实)2、学生自学(根据课文内容留8——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三、交流分享自学情况1、教学“生字词”:(1)指名带读,适时正音;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2)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进一步巩固。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正音。
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四、作业1、写生字新词(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指导难字的书写);2、熟读课文。
(也可根据课文长短讲读一段后再做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听写生字词;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品读赏析1、出示导读思考题并指名读:(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哪个段落让你感受最深(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你认为哪部分内容写得最好,好在哪里?(根据教学目标及课后要求设计导读思考题)(2)找出相关段落,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读一读,品一品,并用短语或关键词在课文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3)和同座讨论交流你的感受和体会。
2、学生自学(根据课文内容留5——8分钟),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指导检查。
3、全班交流,品读赏析。
(1)通过自学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从哪儿看出来的,请把这个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出示重点段落的课文原文,指导朗读,相机板书文章脉络或重点词句)(2)请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导朗读)分享交流基本步骤:(生)请同学们看到第x自然段的第x句话(或某个词)---读这句话——谈体会和感受; (师)请带着你的体会和感受读读这个句子---谁来评点一下,他读得怎么样---教师(学生)范读——学生自己练读、指名展示读、齐读。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熟读精析”教学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
这就告诉我们,教学模式的内涵较为丰富、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方法,而且在一种教学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适应模式要求的教法。
在理论上.教学模式是从宏观上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教学程序。
今年,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的就是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年级承担的是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熟读精析教学法”。
一、模式流程:“熟读精析”教学在以思维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其模式是:定向自读―――精读精析―――感悟导行―――拓展延伸上述模式基本概括了“熟读精析”教学的阅读教学艺术。
该模式中,定向——讲究激励性;自读——提倡自主性;精读——讲究情境性;精析——倡导探究性;导行——注重实效性;拓展——主张积累性和针对性。
该模式“熟读”是学生行为,分“自读——精读——领悟读”,体现了学生以读为主的主动读书,由不懂到懂,到精读品味,到熟读成诵的过程。
“精析”是教师行为,分“定向——精析——领悟——拓展”的顺序,体现了教师以导为主的教学,坚持辅之以导,做到“定向”,以导向;“精析”,以开窍,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和引上理解文章的“路”的过程;“导行”,则注重学生的品德,把育人作为终极目标;拓展则是学生行为,让学生把知识内化。
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形成有机整体,是学生自主、自悟、自得的学习系统,是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促进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策略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策略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对学生而言具有“阅读价值”“样本价值”和“例文价值”。
对于这些价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要发挥其“阅读价值”,需要有选择地学;要发挥其“样本价值”,需要有重点地教;要发挥其“例文价值”,需要有针对地用。
一、应然价值: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什么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到六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一共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关注其中的“精读课文”,八个单元共计16篇,均指向单元主题精心选文,课后一般设计2~3题练习,紧扣语文要素的落实。
细读之,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从出处看,出自名家之手的就占据了一半之多,即便非名家名篇,也都文质兼美;从文章内容看,几乎篇篇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浅显易懂;从文章写法看,每个单元内的两篇,往往从不同角度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习作方法和技巧。
这些精读课文,对学生而言到底具有哪些学习的价值?教师如果对其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恐怕就要辜负编者的良苦用心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必然大打折扣。
笔者在系统梳理深入研读的基础上,认为精读课文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价值:(一)“阅读”价值:在了解“写什么”中培养阅读能力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虽然有别于常规单元,但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首先是以“课文”的身份存在的。
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存在,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
即便是指向习作的精读课文,也首先承载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功能。
如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习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具体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学生首先必须知道课文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体会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然后才可能学以致用,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样本”价值:在体会“怎么写”中领悟习作方法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作为样本供学生学习的,它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凭借,既为学生体会“怎么写”提供素材,又为学生完成单元习作提供学习的样本。
小学三年级精读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的过程严谨而不紊乱。
学生能更好的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们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地交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突出重点,综合训练一篇课文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一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但这并不是不分轻重缓急,平均用力,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综合训练。
突出重点,进行综合训练。
四、渗透方法,融会贯通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说出正确的结论,还要引导他们悟出一些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
所谓“渗透”,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内化为一种能力,进而反复运用五、围绕重点,精读探究围绕确定的教学重点,或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章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体会思想感情。
六、拓展练习,激励评价学生学完课文后,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认识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度拓展,巩固学习成果。
根据所学内容,或者开展相关阅读,或者进行多样化练习。
特别是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通过情境性填词、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两课时教学任务及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两课时教学任务及教学模式低年段两课时任务(1、2年级)第一课时:识字、写字;了解部分重点词句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是识字(要教给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巩固识字、写字;进一步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朗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重点是朗读,加强复述和背诵。
中高年段两课时任务(3~6年级)第一课时:完成字词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对文章内容层面的把握第一课时必须完成。
)第二课时:直奔重点,学习语言规律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要体现一课一得。
读写训练点明确,可以做读写结合;如果读写训练点不明确,可以以一篇带一篇、一篇带多篇,进行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精读课两课时教学模式(仅供参考)第一课时一、自主读课文,完成如下初步任务1、标自然段,画生字词。
2、了解主要写了什么。
3、初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纠正字音,指导书写较难生字。
2、检查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朗读正确、流利。
3、读重点句段,教给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逐渐运用方法尝试独立概括主要内容。
4、边读课文边读体会,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安排文章的格式。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处理非重点段落。
适当教给方法。
四、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铺垫1、复习与新知相关的旧知识,如,提问词语,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铺垫导入。
2、激情导入。
二、品读课文1、出示自学提示,提出一个贯穿主线的大问题,并给出学法提示。
2、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批注,感悟,交流等。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在其中教给品读方法。
以重点段为例子,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作品的人文内涵,同时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总结写作方法或学习方法,深入理解内容。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示课件 1)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
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
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 2)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教学过程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1.认识“间、谴”等 7 个生字,会写“汛、挽”等
10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
等词语。
教学目标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
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
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搭石(第一课时)》
称
《搭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
课文。
重点: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 教材分析
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
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学生学习能 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
力分析 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
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学策略选 择与设计
1、设疑:投石问路。 2、引读:感受乡情。 3、拓展:情感升华。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汛期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我们现行使用的这套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把课文分成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这三类,在教学中通常的具体安排是,精读课文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选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就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让大家明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
一、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呈现得非常清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就是说,低年级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识字写字教学,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能够把文章读顺、读懂即可。
从中年级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开始有了具体化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看出,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在“理解”、在“感悟”。
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课文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完成哪些任务呢?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低年级要重点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读懂课文(完成朗读指导、进行语言训练);中年级除了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之外,还要有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写少量的字(课文长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高年级识字量少,甚至到了六年级没有识字任务,那么在第一课时就是要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的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等。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记叙游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每个游览的地点,作者都抓住了主要特点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来写,比如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变化大”、洞口的“宽”、外洞的“高大”,重点写了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黑、奇、大”。
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浙”,会写“鹃、郁、肩、臀、笋”,了解“石钟乳、石笋”。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孔隙小的特点,了解课文是怎么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孔隙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么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在前一课的学习中,我们跟着巴金爷爷欣赏了海上日出的变化之美,今天我们要继续跟着书本去旅行,完成这一站的旅行手记。
(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交流内容预设1:游览景点,金华的双龙洞,顺势教学生字“浙”。
预设2:理解“记”,借助字典知道是记录的意思。
2.仿说题目老师游了千岛湖,那就可以写记淳安的千岛湖,你游了(),就可以写()。
(二)反馈预习1.第一题,关注“月”的位置和大小,学生练写“臀”2.第二题,根据预习情况教学词语。
预设1:“笋容易写错”。
预设2:借助图片了解“石钟乳、石笋”。
二、借助图示,理清顺序过渡语:同学们真厉害,课前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下面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去双龙洞看看吧。
(出示学习提示一)学习提示一:1.边默读课文,边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
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流程篇一: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小学语文中段精读课文教学操作流程(三读模式)(注:时控仅供参考)主要策略:1、面向全体、强调自主。
2、突出方法、强化训练。
主要目标:1、简化环节、易于操作。
2、注重效率,增大效益篇二: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精读课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精读课“精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
教师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过程。
精读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精读课如何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由于课文类型、体裁、题材的不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不同,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一般不对教学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讲究实效的教学过程。
但是,考虑到许多教师设计教学时把握不好,因此,还是提出了一些精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的程序供参考。
一、精读课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在教学程序上,体现简化实效。
二、低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的程序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
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也就大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
古诗内容较深,学生只要能读会背,对内容的理解不作硬性要求。
这样看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读,特别是朗读。
在反复、逐步深入的朗读中强化识字,积累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一篇低年级课文的教学顺序可以安排为:“初读──读正确;熟读──读流利;理解地读──读出感情”。
“初读”:要求是读正确,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
这一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或创设情境等手段。
第17课《爬天都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7课《爬天都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5页精读课文《爬天都峰》【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升入四年级,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第一课时已经会读会认会写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本节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设计理念】在新课标指导下,本课我采用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讲台留给学生。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会写“级、链”等八个字,会规范书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
正确理解“石级”等词语。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情境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教具准备】预习提纲、多媒体课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总模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精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de)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步:1、学生用自己喜欢(de)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de)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第二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de)问题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de)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de)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de)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de)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de)有效性,不可走形式.2、在学生个体自读(de)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de)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de)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对于课文中(de)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de)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de)有效性.对于学生提出(de)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de)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de),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de)教师作适当(de)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对于文章(de)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de)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de)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de)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de)语气,表达出人物(de)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de)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de)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de)或感受最深(de)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de)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de)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de)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de)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de)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de)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de)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de)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de)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de)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de)美.特别需要指出(de)是,并不是所有(de)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de)要求不同,在单元里(de)地位不同,课文(de)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de)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de)课,可以从学生(de)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de)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de)课可直接从课文(de)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de)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de)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1、回忆主要内容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de)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de)课后问题)3、在理解内容(de)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de)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de)读写训练.5、读、背、积累.三、总结四、布置作业略读课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de)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de)预习情况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读连接语(de)提示,明确要求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de)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de),也可以是表达方面(de),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de)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de)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de)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de)情感.与精读课文(de)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de)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de)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de)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de)有效性.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六、教师小结七、布置作业“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一、导入新课教师应该谈话(de)形式,归纳引入新课.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de)层次)1、会说基本句子.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2、能按顺序说.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3、完整具体地说.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de)交际能力.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语文园地”教学模式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教学中,无论是“我(de)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de)学生.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de)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de)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习作”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一、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de)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de)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de)内容先试写下来.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de)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de)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de)数量等.二、谈话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de)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三、习作指导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de)内容以及学生(de)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de)过程.1、汇报交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de)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4、集体交流.学生可以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de)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de)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de)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de)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de)习作.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de)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de)疑难,帮助有困难(de)学生.6、交流评价.写完(de)同学可以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四、归纳总结根据学生(de)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de),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de),课后完成草稿.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一、导入新课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教师将本次习作中(de)优点以及存在(de)问题向学生做汇报.2、进入情境.在汇报(de)基础上,选择适当(de)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二、欣赏、讲评(一)出示本次习作(de)内容与要求.1、指名读.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de)重点.结合本次习作(de)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二)优秀佳作欣赏1、出示优秀(de)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de)观点.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de)要求和重点,从词语(de)运用、语句(de)通顺、表现手法(de)运用、情感(de)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三)问题习作评析1、出示不成功习作.教师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四)互动交流评改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de)习作.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de)精彩之处或者不足(de)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de)过程中有理有据.(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de)习作(六)再次展示自己(de)习作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识字”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de)方式来激发学生(de)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de)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de)字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de)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de)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de)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de)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de)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de)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de)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①出示带音节(de)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②出示去掉音节(de)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③出示单独(de)生字,多种形式认读.④交流与生字相关(de)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de)地方,交流好(de)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这一环节(de)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教师要抓住有特点(de)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内容(de)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de)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de)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de)主要内容等.二、阅读理解把第一课时余下(de)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抓住文中有特点(de)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de)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四、指导写字(1)出示要书写(de)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de)位置.(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de)字范写.(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4)作品展评.教师把书写特别好(de)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五、自主选学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de)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六、课堂总结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一、确定专题,明确要求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de)问题情境,确定专题,弄清专题研究(de)内容,范围等,即让学生理解专题,知道此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研究,去探索.二、自由分组,确定子专题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大专题(de)基础上确定子专题,即要研究大专题中(de)哪一小方面.三、制定计划,商讨内容和方法学生在组内制定研究计划,即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法研究子专题,明确组内(de)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de)任务.四、教师总结,布置下一步学习内容第二课时(课外部分)一、分组活动二、整理资料三、商讨如何展示▲分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对学生遇到(de)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展示形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de)特长,选择最擅长(de)形式.▲展示准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de)准备中,对学生准备过程(de)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第三课时一、激情导入二、总结各组活动情况,提出展示要求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一般有调查报告,情境剧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式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de)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要求应适中,且学生易理解,方便操作,目标达成应较为顺利,应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de)兴趣和积极性,为今后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四、教师小结当然,这只是一般(de)操作范式,针对不同(de)教学内容,以及本校实际,教师也可作适当(de)调整.数学教学模式总结◆总模式※简要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是研究(de)准备阶段.问题是思维(de)起点,良好情境(de)创设是问题产生(de)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de)、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de)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de)创新性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de)产生过程中(de)主体作用.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de)进行情境(de)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de)绝对化.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创新性(de)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de)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de)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de)财富变为更多人(de)财富,加强高效(de)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de)方案.特别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de)过程,使课堂变为“活”(de)课堂、学生自己(de)课堂.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自由(de)环境才是真正利于创新成果(de)出现,教师应给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de)限制,赋予学生一些机动(de)自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de)方式汇报自己探究(de)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de)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de)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de)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de)意见和意愿,珍惜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de)灵感.在学生非漫无边际(de)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de)备课顺序,按照学生(de)思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汇报中自主“做”结论.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不是最后(de)结果,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或其他方面(de)现象作出新(de)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de)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de)问题进行新(de)研究,在其中仍有很大(de)创新空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de)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de)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de)成功,享受创造(de)快乐,在创造性思维(de)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de)欲望,同时引发更加深入(de)思考.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给他们成功(de)机会,并允许他们任意选择学生回答自己所设计(de)问题.这样,问题(de)设计与学生(de)实际生活联系会更加紧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已经完成(de)题目结合自己生活(de)实际进行改编,以在练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de)主体作用.在课外,开放性作业(de)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de)创新空间,使能力(de)培养真正成为课内外、校内外(de)中心.可以尝试实践如:做一做、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制表、搜集资料等新(de)数学作业方式.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de)学习有一个明晰(de)、清醒(de)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de)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de)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de)题目,一般以学生(de)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de)学习负担为宜.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作业(de)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de)原则.可以将教材中(de)习题按照不同(de)要求进行适当(de)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de)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de)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de)类比学习为主.不论是哪一种拓展,都在学生(de)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以提高学生(de)学习质量和思维质量.★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简要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1. 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de)一种方式.该情境应贴近学生(de)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de)重要源泉.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de)生活化,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de)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de)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de)功能发挥.2. 趣味化情境.根据学生(de)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de)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de)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de)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de)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de).趣味化(de)情境创设还可以采用讲故事(de)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de)是,不要把情境(de)趣味化一味(de)表现在视觉上(de)强刺激、活动(de)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de)动物情境(de)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3. 活动化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de)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de)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de)热情.4. 知识迁移情境.这样(de)情境并不需要华丽(de)语言、生动(de)画面、活泼(de)形式、课件(de)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de)朴素(de)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de)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de)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de),它(de)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de),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de)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de)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de)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de)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de)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de)(de)设计过程.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一)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de)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de)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de)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de)课.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2. 唤起学生已有(de)知识经验.3. 利用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尝试.4. 反馈交流.反馈交流一般分三步:(1)交流——“说出你所知道(de).”(2)提问——“讲出你还不明白(de)”.(3)解疑——“解释你所疑惑(de)”.(二)合作学习1. 合作学习小组机制(de)建立.2. 合作学习小组(de)操作建议.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de)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de)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de)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de)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de)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式:1. 小组展示.2. 组际切磋.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设计练习(de)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1. 专项练习.2. 跟踪练习.3. 变式练习.4. 拓展练习.★小学数学练习课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模板
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模板古诗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学策略应体现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1一、重视古诗“背景”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
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
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
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
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
这一阶段应让学生把古诗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理解注释,想象画面来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诗意的朗读。
这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定位及策略
|语文教学应该走向何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因此,强化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关联,将阅读引向表达,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走向。
教材中习作单元的设置,就是这一理念典型的体现。
作为举全单元之力共同助力一篇习作的编排构思,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就应该与普通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在承载要素和教学定位上有较大不同。
那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究竟应该承担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又应该怎样教学呢?笔者结合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夏天里的成长》和《盼》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一、深入解构,探寻“这一篇”的独特价值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又能有效地反刍于阅读。
因此,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需要发现并开掘课文中的教学价值、表达秘妙,只有找准“这一篇”独特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明确精读课文承载的教学价值,从而为整个习作单元的教学提供支撑。
首先,精准揣摩编者意图。
教材的单元篇章页明确地指出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是编者编排意图的直接体现,更是解读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价值的重要凭借。
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人文主题选用了萧统的名言:“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从中我们能提炼出相应的关键词语:“立意、中心”。
由此即可作出相应的判断,《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这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关注作者的“中心”“立意”,并洞察作者是怎样围绕自己的中心和立意展开描写的。
其次,深入捕捉习题要旨。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不仅考量学生的原始能力和文本特点,还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相关,是捕捉编者意图的重要途径。
这两篇精读课文的第一道习题的指向就极具共性:《夏天里的成长》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盼》的第一道习题则是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适性”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适性”教学策略作者:林文平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0年第04期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之间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精准的教学目标为“指挥棒”,通过精选合适的教学资源,运用灵活的教育智慧,组织有效巧妙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
所谓“适性”阅读教学就是适宜学生个性化阅读发展的课堂需求。
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平等、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能在积极参与中获取,能在自主构建中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一、立准目标,指引“适性”课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编撰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精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解读文本、分析文本、钻研文本的各项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训练。
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阅读方式方法的引导与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合作探究的研学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感受的体验,并能从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在情感熏陶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阅读审美乐趣。
然而要构建“适性”课堂,教师首先要对学情作充分的了解与分析,要明确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其次是要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确立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如此才能构建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在执教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教师从本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入手,文章叙述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牛吞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的故事;结合三年级学生对这类科普文章的好奇心理,制定如下的课时目标:1.了解牛吃食具有反刍现象;2.抓住描写青头、红头的对话语言,感受青头与红头的深厚友谊;3.通过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统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统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1-04-25T10:39:41.88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作者:韦泽琅[导读] 统编版教材在三到六年级的每一册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韦泽琅广西来宾市祥和小学高新校区 546100摘要:统编版教材在三到六年级的每一册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这是编写体例的一种创新,习作单元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单元主题向学生渗透相关的习作知识。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与习作是彼此咬合、相互衔接的,“读”的过程不能完全忽视“写”,要在阅读教学中提炼有用的习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能够习得相应的习作技巧,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精读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要坚持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充分地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读写水平,依据习作单元中的文本内容,不断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因此,笔者立足于教材,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统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立足文本阅读,挖掘文中写作手法教师要针对习作单元中所涵盖的课文内容来设计课堂阅读活动,充分地挖掘精读课文与习作相结合的切入点,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寻求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渗透本单元的习作知识,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布局特点、描写方法以及观察顺序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技能。
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阅读,不仅要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深度挖掘文中的写作手法,并给予适时地指导,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习作知识,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统编三上第五单元就是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观察”,所以在教学精读课文《搭船的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挖掘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的,进一步领悟哪些事物是细致观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我们现行使用的这套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把课文分成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这三类,在教学中通常的具体安排是,精读课文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选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就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让大家明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
一、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呈现得非常清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就是说,低年级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识字写字教学,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能够把文章读顺、读懂即可。
从中年级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开始有了具体化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看出,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在“理解”、在“感悟”。
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课文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完成哪些任务呢?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低年级要重点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读懂课文(完成朗读指导、进行语言训练);中年级除了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之外,还要有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写少量的字(课文长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高年级识字量少,甚至到了六年级没有识字任务,那么在第一课时就是要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的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不要断章取义、肢解课文,也就是说,在第一课时就要完成对一篇课文的精读讲解,避免出现第一课时讲一部分、第二课时讲下一部分的情况。
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要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的训练与指导等。
明确了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也知道了第一课时应该教哪些内容,那么怎么教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使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更有效呢?“十二五”期间,我市语文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实施情•知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大连教科所成功立项,在多年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基础上,在宋所长的指导下,我们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为核心,博观约取联系实际,尝试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五步五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两年的课堂实践,此模式日渐成熟。
“五步”——指的是课堂结构五步曲。
即:读,从专题入手,进入新知。
测,汇报预学内容,以学定教。
议,遵循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悟,品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结,归纳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五学”——指的是学生学法的五要素。
即:趣中学,开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测中学,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定教学重点。
感中学,在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感知的能力。
悟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和掌握知识。
乐中学,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快乐地学习。
“五学”贯穿整个课堂,实现学习过程有趣的进入,快乐的结束。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正先生指出:“阅读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
整体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五步五学”模式就是要引导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由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由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由重视教师作用走向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具体来说,“五步五学”教学模式的流程为:读,导入新课——测,检查预习——议,整体感知——悟,细读感悟——结,整体升华。
(一)读,导入新课,抓住单元专题我们所用的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按专题组织单元,每册八个单元(六年下册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专题。
如六年上册的八个专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每一组元的导语都安排在这一组第一篇课文之前,一般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用来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第二段用来提示本组元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
每组元的第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就利用导语导入新课。
如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刚开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你们是否看见过这样的现象:水龙头不停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人不知去向;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被随手扔进垃圾桶,却只用了几页……你们是否想过,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这一组的专题是‘珍爱我们的家园’”教师就是用导语的第一段话来激发学习兴趣,并直接点明专题。
接下去让学生默读导语第二段,找到本组元学习重点。
在学生回答后梳理出一二三来,连同专题用课件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进行这一组第二篇课文的教学时,老师开课又继续点专题:“在‘珍爱我们的家园’这一组元,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这都是不忘专题的表现,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导入新课后,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低年级的导入,更加注重趣味性。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测,检查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所谓的“测”,就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测,这个“测”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检测,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检测。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预习内容的汇报反馈,了解自己对新知的把握度,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预习中所产生的疑问。
教师通过有效的检测,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准备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低年级的预习,教师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课堂上再通过检查督促预习,进而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选文较长,语文的课时又少,要想在两课时内完成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在一课时内完成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提高效率的前题就是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预习怎样才算充分?得把课文读熟,至少四五遍;得能利用相关资源查到一篇课文的相关资料;得能较准确地认读生字和词语,利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得试着把握主要内容和试着回答书后问题。
教师的预习检查,从词语开始,先是读词语,理解词语。
词语是包含生字的词语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法是让学生熟读达到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交流意思。
然后是读要求写的生字,在巩固识字的基础上交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为第二课时之前的练习写字奠定基础。
低年级在这个环节要很好地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
识字教学的步骤是:画出生字(课前)——读准字音(由词语的认读到单独生字的识记)——记忆字形(多种方法)——组词造句(运用实践)——复习巩固(把生字放到新词中)。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照自己圈画的词语是否准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课前预习功课的一个检查,更是通过这种检查培养学生词语的感受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低段学生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识字环节结束,可以顺势安排写字的时间,也可以把写字环节放到理解课文之后,指导要实,范写要到位,坐姿要强调。
中年级在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点写的时间,如果理解课文时间长,也可以完全放到第二课时。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000个汉字的任务在五年级下册已经完成,所以六年级书后没有横线条,也就是没有识字的任务,但是写字仍然是一项任务,老师在检查学生读书后“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之后,可让学生交流“哪个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为学生课后的书写练习做指导。
最后是检查朗读。
对正确流利者充分表扬,对朗读中的错误给予纠正。
(三)议,整体感知,培养感受能力议,就是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通过小组、全班的互议,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没有整体感知的任务,所以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而言。
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
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预习、提读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有效调控,课堂上尽量让更多学生获得这种概括的机会,因为这个环节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学生太啰嗦,提醒他概括点;学生太抽象,提醒他具体点;学生基本正确,提醒他人说得更好;优秀生说完,可让学困生重复。
同时,在这个环节要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如,串联段意法,概括要素法,文题扩展法,抓重点段法,抓中心句法,分析比较法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年级教概括的方法,高年级是运用方法的阶段。
(四)悟,细读感悟,培养理解能力悟,就是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环节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动而动全身”问题,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圈画批注,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点要往哪里打——朗读和背诵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课文中词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要抓住朗读的指导和语言的训练,采用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表演读等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阅读教学应彻底改变低段高教的弊端,把阅读还给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
说了这么多,最后落脚点就是一句话——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五)结,整体升华,获得情感体验结,就是归纳总结。
这一环节就是要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获得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