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教师版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教师版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提高诵读与翻译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预习检测: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注: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汴州biàn 殒其生yǔn 不省所怙ɡū 遽去吾jùB.万乘chénɡ 夭其嗣sì 曷其有极hé 窆不临其穴biǎnC.辍汝chuò 取其孥nú 尚飨sūn 兄殁南方mòD.奴婢bì 丞相薨hōnɡ 汝来省吾xǐnɡ 少而强者qiánɡ注:怙:音hù;乘:音shènɡ;飨:音xiǎnɡ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注:A,羞-馐;B,世-逝;D,敛-殓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捕捉)辞.不赴命(拒绝)B.遽.去吾而殁(立刻)不省所怙.(依靠)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D.止.一岁(只)远具.时羞(准备)3.A(A.逮,等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课前预习案一、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二、预习文本,疏通文意1、完成《名师一号》基础知识部分。

2、我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有:3、我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有:课堂探究案第一个环节:基础夯实第二个环节:诵读全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请勾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谈被感动的原因。

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感动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将这样朗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情感基调、情感起伏、技巧、快慢、重读、抑扬等。

)第三个环节:文脉探究小组讨论,理清本文的思路。

第四个环节:问君能有几多情设疑:本文以“情”作为文章的线索,文中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找出对应的文句,仔细品读。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段。

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基础知识积累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引子:( 1 )闻丧致祭正文:(一)( - )叔侄情深(二)( - )十二郎之死(三)( - )沉痛吊慰结语:()哀思无限三、参考译文(1)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

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能衔(含,怀着。

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

)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

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

中年兄殁(死亡,同没。

)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

)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编写人:任玉芳审核人:高二语文组时间:2009-2-2【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学习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十二郎真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学习作品夹叙夹议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鉴赏、讨论法。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往年做过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其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了南北朝以来的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作品收为《昌黎先生集》。

代表作《马说》《师说》等。

背景介绍:韩愈自幼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和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之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文体知识: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这篇文章却不拘一格,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世传诵。

【学习过程】:一、逐段诵读(1—5),读准字音和句读,翻译重要词语和句子。

(A级)(一)字音1、闻汝丧()2、及长()3、不行所怙()4、兄殁()南方5、吾往河阳省坟墓()6、归取其孥()7、丞相薨()8、佐戎()徐州9、汝遽()去吾10、万乘之公相()(二)翻译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第一段:1、丧:2、乃:3、诚:4、羞:第二段:1、不省所怙:2、既:3、就食:4、早世:5、翻译句子:惟兄嫂是依第三段:1、省:2、止:3、果:4、成家:5、少年:6、旅食:7、翻译句子: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我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题目:《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一篇鲜明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祭十二郎文》的深入学习,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文本分析1.文本概述《祭十二郎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村民为了祭奠因报仇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而产生的一系列反抗斗争的故事。

本文通过笔墨蕴含的劳动阶级智慧,抨击了黑暗的农村生活和封建官僚的残暴行为,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2.文本特点(1)独特的笔墨:《祭十二郎文》的笔墨独特,采用了鲁迅一贯的骨感笔法,描写了乡村生活的丑陋和封建官僚的残暴,生动地表现了重重困难和艰辛的生活现实。

(2)深刻的思想内涵:《祭十二郎文》的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邪恶,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精神。

(3)强烈的审美价值:《祭十二郎文》的审美价值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本解读1.深入解读(1)祭十二郎:祭十二郎是村民对受到冤屈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进行纪念的仪式。

十二郎被冤杀的原因是他为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官府发生争执。

为了表彰十二郎的公正和勇气,村民们开始了祭拜仪式,而这个仪式后来演变成了一场反抗斗争。

(2)反抗:小说通过村民的反抗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村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让自己受到欺凌和侮辱。

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与封建官僚进行斗争,揭露了官僚集团的丑恶面目。

(3)人性的深度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鲁迅通过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体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以期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文本背景《祭十二郎文》描绘的是中国农村社会黑暗而凄凉的生活场景,与中国革命斗争时代相呼应。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民间信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通过祭拜十二郎神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本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欣赏和解析。

一、了解主题和结构1. 主题: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2. 结构:故事叙述与主题呈现相结合二、了解背景与作者1. 背景:《祭十二郎文》是明朝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人间偶遇神明十二郎,并为他赶走恶魔而得到了神恩,之后又代表众人给十二郎神祭拜感恩的故事。

2. 作者:故事的作者不详,但显然是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三、了解文本内容1.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个庄园,发现那里的小孩受到巨狼威胁。

四人施展法力,将狼赶走,发现原来是守护庄园的神明十二郎使用罩门法来试探他们。

十二郎对唐僧表示感谢,并为他们指引了唐朝御医的府第。

但还是有恶魔在后续的旅途中找麻烦,四人打败恶魔后,十二郎神收了他们为义侠弟子。

之后,唐僧与侍女白晶晶一道代表众人前来祭拜十二郎神。

2. 主题呈现通过叙述故事细节,文章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的传统2) 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感恩精神3) 人与神明的和谐关系四、了解文化内涵1. 祭祀文化的传承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感情和寻求庇护。

在《祭十二郎文》中,唐僧与白晶晶代表了人群,前来祭拜十二郎神,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又一次强调和延续。

2. 忠诚和感恩的精神《祭十二郎文》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赶走恶魔,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

之后他们又代表百姓来祭拜十二郎神,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忠诚和感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 以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 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 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时代背景:唐代文学与社会风貌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诗歌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巅峰。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流,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散文、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 。
请以“假如我能与十二郎对话”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生命、亲情和命运的 思考。
Part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悟
小组内交流
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分享自己阅读《 祭十二郎文》的体验和感悟,探讨文 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小组内对课文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祭十二郎文》导 学案
汇报人: 2023-12-31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 拓展阅读与对比分析 • 思考与探究题目设计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Part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韩愈生平及文学成就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 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STEP 03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天命”观念?这种观 念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什 么影响?
祭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们 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 文化?
创新性思维训练题目设置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十二郎?请设计一种有创意的纪念方式。

第六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六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背景解读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南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 岁来到京师谋生,25 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3.相关知识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

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的“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4.文化常识【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孟者,《说文》:“孟长也。

”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

仲,《说文》:“仲,中也。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doc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doc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_______ 第—周课题丄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祭十二郎文》白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Z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悄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一、二学时【知识链接】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人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牛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牛•者学习死者的站质楮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I•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口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1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1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预习案】【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丧之七日( ) 不省所怙( )归取其孥() 丞相薨( ) 去吾而殁( )终丧而取( ) 窆不临穴(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2)如吾之衰者(3)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5)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6)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7) 汝殁以六月二日(8)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9)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10) 其信然邪?其梦邪?(11) 其能久存乎?(12)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文本研读】(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祭十二郎文 学案

祭十二郎文 学案

“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编号:X41编制人:核心组审核:陈娟审批:使用时间:2013年月 _日班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识记诗人相关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在流畅翻译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脉络。

3.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你,深层体会韩愈对韩十二郎的情感。

【自学案】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孟津(今河南孟州)人。

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

[1]2.相关背景《祭十二郎文》,唐代韩愈作品,写于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十七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

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自主检测一、字音辨识行第()闻汝丧()之七日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 ) 佐戎()徐州孰谓汝遽()去吾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二、重点实词衔.()哀致.()诚掇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泽吊.()汝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三、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无知,悲不几时()四、通假字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⑧.以待余.年五、词类活用汝又不果.来业.其家东亦客.也莫如西.归中年..兄殁南方毛血日.益衰而视.茫茫惟其所愿.:传.之非其真邪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成.家以致.汝长.吾女及汝女乃能衔哀致诚.诚苍苍者欲化为白.矣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六、一词多义⒈致⒉就①乃能衔哀致诚()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致敬亭于幕府()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③将成家而致汝()③指物作诗立就()④何意致不厚()④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⑤余幼好书,家贫难致()⑥老妇前致词()⑦[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⒊之⒋始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①吾年十九,始来京城()②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③佯狂不知所之者()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⑤告汝十二郎之灵()⒌舍⒍其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②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③至舍,四支僵不能动()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④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④齐国其庶几乎()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⑤汝其善抚之()⑥屋舍俨然()⒎信⒏然①其信然邪?其梦邪?()①呜呼!其信然矣!()②愿陛下亲之信之()②虽然,我自今年来()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③吴广以为然()④低眉信手续续弹,()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⑤烟涛微茫信难求()⑤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⒐穷⒑书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①汝去年书云()②固将愁苦而终穷()②乃丹书帛曰()③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⒓以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①未始以为忧也()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②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主旨不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十二郎,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悲痛达于极点。
三、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11)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辩论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甲方:任何时候都不能够丢亲情。
乙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跟踪训练
1、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邻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首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未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三、鉴赏要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锁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课堂小结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作业
1.复习本课。
2.完成课时作业。
3.预习下一课。
资料、资料书目及网址
/page/07-04-02/22484.html
教学反思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元宝山区第一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课型课时
随笔
主备人
孙明科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基本的诗词虚词。
2.基本的文言句式。
3.学习祭文的基本格式;
4.学习韩愈的散文特点;
5.复习古典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四、板书设计。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
1.生离之情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
(遽尔汝殁,抱憾终生)(3)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
融情于事2.死别之情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萦迥于心(8、9)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10)
3.祭奠之情行负神明,追悔莫及(11)
2、词类活用:
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吾兄之盛德而夭起嗣:夭,动词使动,使……早死。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使动,使……长大。
3、古今异义: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4、句式: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
二、文章结构。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四、诵读、正音。
教师泛读,学生跟读,正音;
五、学生自读
问题: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3.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六、作业结构。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