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1

《祭十二郎文》韩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二、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谥号“文”,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6.结合全文,有关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汝”即你,多用于后辈。
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尔、公、君、卿、足下”等。
C、“矣、呜呼”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D、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禄,士死称不卒,庶人死称死。
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1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1第一篇: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12015届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012编制:吴英贤审定:张艳花《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丧之七日(sàng)不省所怙(hù)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斗斛之禄(hú)万乘之公相(shèng)辍汝而就(chuò)窆不临穴(biǎn)....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意思(1)时羞之奠“羞”同“馐”,美食。
(2)皆不幸早世“世”同“逝”,去世。
(3)敛不凭其棺“敛”同“殓”,给死人穿衣,装入棺内。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乃能衔哀致诚心中怀着。
表达(2)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准备。
精美的食物....(3)及长不省所怙知道。
依靠(4)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5)以求斗斛之禄古代量具,十斗为一斛。
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
.(6)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忧伤.(7)毛血日益衰指体质(8)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没有多少时间,不久....(9)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墓地(10)窆不临其穴下葬,将棺木放入墓穴。
..(11)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12)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
常常....【课后巩固】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D)A.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这样,指示代词②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音节助词..B.①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表修饰或顺承,连词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如果,连词..C.①汝殁以六月二日在,介词②相养以生,相守以死表修饰关系,连词..D.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虽然,连词..二、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其然乎,其不然乎?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与后一分句中的“其”构成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连词。
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表反问语气的副词.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及邪?意义、用法同例句.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千万,一定。
祭十二郎文 导学案答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答案【文本一】:1. 祭十二郎文属于我国传统的楚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一吊人文献”。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哀思,情感表达的目的在于缅怀逝去的爱子,并通过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眷恋之情,强调了家族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楚地较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
2. 文章主要通过描述父亲祭十二郎的情景,勾勒了父亲因为十二郎的离去而深深伤感、悲痛的心情。
通过赞美十二郎贤德品行,回忆他的美好一生,再现十二郎生前的形象和品质,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十二郎的深切怀念和无限眷恋。
这种父子之间的互相爱戴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文章蕴含了浓厚的亲情和民族感情。
【文本二】:1. 该文从文字、艺术、历史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首先,在文本中运用了大量辞藻和修辞手法,透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十二郎生前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其次,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古代楚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家族情感。
2. 从艺术性上看,文章采用了楚辞诗歌的形式,辞藻华丽、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文中所抒发的情感真挚、哀怨,引人深思。
另外,祭十二郎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特点,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本三】:1. 通过祭十二郎文,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楚地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古代楚人对生死、家国、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表达。
这种情感传达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今人的思想启迪和情感震荡,具有积极的影响。
2. 祭十二郎文以伤感的主题、震撼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打动并感染着读者。
这篇文献激发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引起人们对亲情、人生、家族的深刻思考,将一种象征性的美感、文化记忆传递和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祭十二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之一,它体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抒发情感、传承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祭十二郎文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祭十二郎文本课话题——感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为侄儿的死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这也是感恩于兄嫂对自己的抚养。
开头至“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极点。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儿子陈斌强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每天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人教版高中语文——孟郊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卢梭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盈盈地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羊有跪乳之恩,牛马有反哺之义。
——谚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不省.所怙.(xǐnɡ)(hù) 兄殁.南方(mò)汴.州(Biàn ) 曷.(hé)归取其孥.(nú) 斗斛.之禄(hú)辍.汝而就(chuò) 窆.不临其穴(biǎn)丞相薨.(hōnɡ) 遽.去(jù)佐戎..(zuǒ)(rónɡ) 万乘.(shènɡ)夭.其嗣.(yāo)(sì) 殒.其生(yǔn)奴婢.(bì) 颍.水(yǐnɡ)尚飨.(xiǎnɡ) 闻汝丧.之七日(sà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 (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致⎩⎪⎨⎪⎧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将成家而致.汝(使……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2)幸⎩⎪⎨⎪⎧皆不幸.早世(幸运)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 (3)省⎩⎪⎨⎪⎧不省.所怙(知道)汝来省.吾(探视) (4)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最初,初次)汝之子始.十岁(才) (5)诚⎩⎪⎨⎪⎧乃能衔哀致诚.(名词,诚意)诚.知其如此(连词,如果,果真)所谓天者诚.难测(副词,实在) (6)其⎩⎪⎨⎪⎧其.后四年(代词,那)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气助词,表示揣测)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客居)(2)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4)吾少孤.(名词用作动词,幼年丧父)(5)吾书.与汝曰(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寄信)(6)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7)恐旦暮..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8)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9)而视.茫茫(动词用作名词,视力)(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1)长.吾女与汝女(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3)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吾与汝俱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祭十二郎文教师版(学案带答案)

祭⼗⼆郎⽂教师版(学案带答案)《祭⼗⼆郎⽂》学案班级:姓名:组名:组长:编写⼈:解婷婷审核:⾼⼆语⽂互研组编号:xs-5-3 课时:四课时【学习⽬标】1.积累⽂⾔词语,积淀⽂⾔语感,培养翻译能⼒。
2.体会⽂章的感情,把握课⽂边泣边诉的语⾔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化的优良传统,珍惜⽣命,关爱亲⼈。
第⼀课时【学习⽬标】读并体会⽂章的感情,整体把握课⽂。
【课前预习】⼀、⽂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军⼈物,唐宋⼋⼤家之⼀。
他主张⽂章要⾔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章,语⾔新颖流畅。
我们学过他的散⽂有《马说》,《师说》等。
唐宋⼋⼤家除韩愈外还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祭⽂: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种⽂体,也有⽤以祭神祭物的。
祭⽂⼀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吊唁慰问,号召⽣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背景介绍韩愈三岁时就死了⽗亲,不久他的母亲⼜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过活。
韩会有⼀个嗣⼦(愈次兄介之⼦,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成,排⾏⼗⼆,所以⼩名叫⼗⼆郎,年纪⽐韩愈⼩⼀点。
后来韩会四⼗⼆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个⽉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岁,⼗⼆郎也很⼩。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郎两个⼈,零丁孤苦,没有⼀天离开过。
韩愈⼗九岁时⾃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年的时间中,只和⼗⼆郎见过三次⾯。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郎永远⽣活在⼀起的时候,不幸⼗⼆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郎⽂”,叫建中备了⼀些时下的物品从⽼远的地⽅去致祭他。
这篇祭⽂,⼀字⼀泪,读来令⼈⼼酸。
【预习检测】写出加点字的读⾳。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课 祭十二郎文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祭十二郎文目标定位 1.理解祭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2.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背景探寻《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
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十二,排行,属家族大排行。
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
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
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
后来,韩愈的大哥、大嫂、二哥及二哥的长子百川相继去世,兄弟辈中只有韩愈一人,侄辈中只有十二郎一人。
韩愈自幼与十二郎共同经历了患难生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同时,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文学常识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浓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祭十二郎文》学案(生).doc

敛不先(凭借)其棺使者妄称以廖(答应)之耳 员(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⑧敛不凭其棺,窒不临其穴。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B.惟兄嫂是依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辍汝而就(接近) 涅(突然)去吾而殁 抱无涯之成(忧伤) 止(停止)二岁 《祭十二郎文》学案题号 1 234567答案一、基础训练部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皆州(bian) 殒(yun) (gu) 掣 jti) B.万乘(chGng) ® (si) <(he) 窒(bian) C.稼汝(chud)学(nil)尚 (sun) 纹(mo) D.奴婢(bi)薨(hong) 省亲(xing)强者(qiang)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 I.匕(等到)得软脚病B. 不省所值(依靠)C. 其又何尤(怨恨)D. 远县(准备)时羞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肯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B 、 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C 、 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D 、 而不悲者无与期矣 吾独卷困乎此时也 4. 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C 、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5.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汝殁以六月二日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教学目标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一、导语《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
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
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
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韩愈《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含答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华中师大牟定附中高二语文备课组主编:杨平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重点)2.过程和方法: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文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情感与态度: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难点)课堂设计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2.解题《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3.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十二郎文 教师版(学案带答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班级:姓名:组名:组长:编写人:解婷婷审核:高二语文互研组编号:xs-5-3 课时:四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读并体会文章的感情,整体把握课文。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新颖流畅。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有《马说》,《师说》等。
唐宋八大家除韩愈外还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二、背景介绍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读来令人心酸。
【预习检测】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查漏补缺】【课堂检测】在课本上标注前三段翻译。
韩愈和《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

其三:韩愈和《祭十二郎文》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 ,世称_____________ ,唐代着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___ 一起倡导了“ __________ ”,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祭十二郎文》学案三104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 20 周第 104 课时时间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祭十二郎文》学案三【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诵读课文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
‘三、分析课文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4分钟时间找出1-3段重要的实词、虚词,归纳文言常识,并试着翻译课文。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2、自学指导:指名轮流翻译课文第三部分。
(10分钟)3、讨论(1)、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3)、作者写此文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哪三个方面。
四、当堂练习 15分钟1、.准确翻译下面句子:①.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④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2.拓展迁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
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敞撤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今国致乐不已。
马食府粟,狗履刍秦,三室之妾俱足桀肉。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遂。
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
文言虚词:其,抑,曷等。
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呜呼,其信然矣。
(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二、基础知识掌握1、给划线字注音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 佐戎徐州 ( ) 汝遽去 ( ) 万乘之公( ) 相殒其生( ) 窆不临其穴 ( ) 尚飨()2、一词多义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始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虽虽暂相别虽万乘之公相诚诚知其如此天者诚难测如如吾之衰者如耿兰之报如不能守以终丧其未知其言之悲其后四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无知,悲不几时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从(吾)于东何为而在吾侧也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四、理清结构。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16-17语文《唐宋八大家》学案10祭文 祭十二郎文 含解析

祭十二郎文本课话题——珍爱亲情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当他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重要性。
当我们能体会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走远。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特别是亲情。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王峥嵘,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佛山村4组村民。
1995年,王峥嵘与丈夫结婚后,走进佛山村一个人口多、病人多、缺少劳动力的家庭。
婚后,丈夫为了生活外出打工,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全都压在她一人肩头.她没有一句怨言,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亏待老人。
20年来,她照顾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80多岁聋哑的大爷公,以及患有癫痫病的大伯哥,用淳朴善良酿造大家庭的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王峥嵘靠着自己的努力,照顾着一家老小,得到邻里乡亲的一致好评。
王峥嵘家及她本人分别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第六届辽宁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代诗人)王建2. 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黄宗羲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4。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大仲马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丧.之七日()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 )佐戎.徐州()汝遽.去吾()万乘.之公相( ) 窆.不临其穴()【答案】sànɡhùmòxǐnɡnúhōnɡrónɡjùshènɡbiǎ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敛不凭其棺()【答案】(1)“羞”同“馐”,美食(2)“敛"同“殓”,给死者穿衣入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诚错误!(2)省错误!(3)致错误!(4)就错误!【答案】(1)名词,诚意/连词,如果/副词,实在(2)动词,知道/动词,探望(3)动词,表达/动词,使……来/动词,达到/名词,兴致,情趣(4)动词,趋、赴/动词,就职上任/动词,接近/动词,完成/动词,接受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________(2)毛血日.益衰()________(3)东亦客.也( )________(4)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________(5)而视.茫茫()________(6)惟其所愿.( )________(7)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________(8)将成家而致.汝( )________(9)长.吾女与汝女()________(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2)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名词作动词客居(4)名词作动词继承……事业(5)动词作名词视力(6)动词作名词愿望(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夭折(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家;使……来(9)动词的使动用法养育,使……成长(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将成家而致汝..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子结婚。
高二语文A《祭十二郎文》学案

高二语文A《祭十二郎文》学案编制:审核:时间:编号: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二、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附:评价文本(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预习文本,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2、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3)敛不得凭其棺() (4)悠悠苍天,曷其有极()3、古今异义(1)吾去汴州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3)将成家而致汝 (4)志气日益微4、词类活用成家而致汝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书与汝日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莫如西归长吾女与汝女汝之纯明宜业其者5、一词多义长:吾少孤,及长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长吾女与汝女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致:乃能衔哀致诚将成家而致汝诚:乃能衔哀致诚诚知其如此所谓天者诚难测其: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着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顺汝办治。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柔顺和静),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
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微小)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zhūn xī,埋葬)尚未谋耳。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旁葬汝女阿印。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旷渺,南望原隰(xí,低湿的地方),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三、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之七日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孰谓汝遽()去吾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四、课文解析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第一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只依靠兄嫂。
“依”的宾语“兄嫂”前置。
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
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特殊句式:1. 使取汝者始行:此句为倒装句,其中“_____”是标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倒装句式,全句该是“吾念汝从吾于东”,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特殊句式: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然乎其不然乎:以上两句是选择复句,构成“其……其……”格式。
意思分别是“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是这样呢或不是这样呢”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耿兰之报,无月日。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其然乎其不然乎特殊句式: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此为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是“盖东野之使者不知以月日问家人”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第二部分,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特殊句式:则待终丧而取以来:省略句,全句该是“则待汝终丧而取之以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殓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