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学案及答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1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1第一篇: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12015届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012编制:吴英贤审定:张艳花《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丧之七日(sàng)不省所怙(hù)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斗斛之禄(hú)万乘之公相(shèng)辍汝而就(chuò)窆不临穴(biǎn)....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意思(1)时羞之奠“羞”同“馐”,美食。
(2)皆不幸早世“世”同“逝”,去世。
(3)敛不凭其棺“敛”同“殓”,给死人穿衣,装入棺内。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乃能衔哀致诚心中怀着。
表达(2)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准备。
精美的食物....(3)及长不省所怙知道。
依靠(4)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5)以求斗斛之禄古代量具,十斗为一斛。
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
.(6)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忧伤.(7)毛血日益衰指体质(8)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没有多少时间,不久....(9)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墓地(10)窆不临其穴下葬,将棺木放入墓穴。
..(11)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12)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
常常....【课后巩固】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D)A.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这样,指示代词②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音节助词..B.①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表修饰或顺承,连词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如果,连词..C.①汝殁以六月二日在,介词②相养以生,相守以死表修饰关系,连词..D.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虽然,连词..二、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其然乎,其不然乎?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与后一分句中的“其”构成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连词。
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表反问语气的副词.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及邪?意义、用法同例句.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千万,一定。
《祭十二郎文》答案学习资料
《祭十二郎文》答案《祭十二郎文》(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复。
2、明年,丞相薨一年。
3、吾去汴州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复古义:再,又明年古义:第二年去古义:离开。
今义:重复,往今义:今年的下今义:从所在地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莫如西归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吾书与汝日 书,名词动用, 写信 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客,名词用作动词,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6、恐旦暮死 早晚名词作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 ……的事业 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 夭亡。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 长,养育。
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 惟依 兄嫂(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宾语前置句,应为 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 于汴州佐董丞相(4)从嫂归葬河阳 省略句,应为 从嫂归葬于河阳” (5)未可以为信也 省略句,应为朱可以之为信也” (6) 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应为 为何”五、把握感情(一)感情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 问题2、本文有 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明确: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探究案:1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
2、 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 “抚汝指吾”的细小 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 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 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
祭十二郎文 导学案答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答案【文本一】:1. 祭十二郎文属于我国传统的楚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一吊人文献”。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哀思,情感表达的目的在于缅怀逝去的爱子,并通过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眷恋之情,强调了家族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楚地较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
2. 文章主要通过描述父亲祭十二郎的情景,勾勒了父亲因为十二郎的离去而深深伤感、悲痛的心情。
通过赞美十二郎贤德品行,回忆他的美好一生,再现十二郎生前的形象和品质,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十二郎的深切怀念和无限眷恋。
这种父子之间的互相爱戴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文章蕴含了浓厚的亲情和民族感情。
【文本二】:1. 该文从文字、艺术、历史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首先,在文本中运用了大量辞藻和修辞手法,透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十二郎生前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其次,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古代楚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家族情感。
2. 从艺术性上看,文章采用了楚辞诗歌的形式,辞藻华丽、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文中所抒发的情感真挚、哀怨,引人深思。
另外,祭十二郎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特点,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本三】:1. 通过祭十二郎文,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楚地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古代楚人对生死、家国、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表达。
这种情感传达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今人的思想启迪和情感震荡,具有积极的影响。
2. 祭十二郎文以伤感的主题、震撼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打动并感染着读者。
这篇文献激发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引起人们对亲情、人生、家族的深刻思考,将一种象征性的美感、文化记忆传递和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祭十二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之一,它体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抒发情感、传承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
文言虚词:其,抑,曷等。
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呜呼,其信然矣。
(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二、基础知识掌握1、给划线字注音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 佐戎徐州 ( ) 汝遽去 ( ) 万乘之公( ) 相殒其生( ) 窆不临其穴 ( ) 尚飨()2、一词多义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始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虽虽暂相别虽万乘之公相诚诚知其如此天者诚难测如如吾之衰者如耿兰之报如不能守以终丧其未知其言之悲其后四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无知,悲不几时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从(吾)于东何为而在吾侧也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四、理清结构。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3《祭十二郎文》学案设计(含答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过程和方法: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文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情感与态度: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二、导读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2.解题《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3.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祭十二郎文》答案
《祭十二郎文》(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莫如西归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吾书与汝日书,名词动用,写信。
4、东亦客也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5、而视茫茫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6、恐旦暮死早晚名词作状语。
7、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夭亡。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1、长吾女与汝女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长,养育。
(五)、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4)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5)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应为“未可以之为信也”。
(6)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五、把握感情(一)感情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问题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祭十二郎文教师版(学案带答案)
祭⼗⼆郎⽂教师版(学案带答案)《祭⼗⼆郎⽂》学案班级:姓名:组名:组长:编写⼈:解婷婷审核:⾼⼆语⽂互研组编号:xs-5-3 课时:四课时【学习⽬标】1.积累⽂⾔词语,积淀⽂⾔语感,培养翻译能⼒。
2.体会⽂章的感情,把握课⽂边泣边诉的语⾔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化的优良传统,珍惜⽣命,关爱亲⼈。
第⼀课时【学习⽬标】读并体会⽂章的感情,整体把握课⽂。
【课前预习】⼀、⽂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军⼈物,唐宋⼋⼤家之⼀。
他主张⽂章要⾔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章,语⾔新颖流畅。
我们学过他的散⽂有《马说》,《师说》等。
唐宋⼋⼤家除韩愈外还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祭⽂: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种⽂体,也有⽤以祭神祭物的。
祭⽂⼀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吊唁慰问,号召⽣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背景介绍韩愈三岁时就死了⽗亲,不久他的母亲⼜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过活。
韩会有⼀个嗣⼦(愈次兄介之⼦,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成,排⾏⼗⼆,所以⼩名叫⼗⼆郎,年纪⽐韩愈⼩⼀点。
后来韩会四⼗⼆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个⽉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岁,⼗⼆郎也很⼩。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郎两个⼈,零丁孤苦,没有⼀天离开过。
韩愈⼗九岁时⾃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年的时间中,只和⼗⼆郎见过三次⾯。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郎永远⽣活在⼀起的时候,不幸⼗⼆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郎⽂”,叫建中备了⼀些时下的物品从⽼远的地⽅去致祭他。
这篇祭⽂,⼀字⼀泪,读来令⼈⼼酸。
【预习检测】写出加点字的读⾳。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课 祭十二郎文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祭十二郎文目标定位 1.理解祭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2.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背景探寻《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
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十二,排行,属家族大排行。
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
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
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
后来,韩愈的大哥、大嫂、二哥及二哥的长子百川相继去世,兄弟辈中只有韩愈一人,侄辈中只有十二郎一人。
韩愈自幼与十二郎共同经历了患难生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同时,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文学常识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浓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1 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解析
第1课祭十二郎文目标定位 1.理解祭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2.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背景探寻《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
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十二,排行,属家族大排行。
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
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
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
后来,韩愈的大哥、大嫂、二哥及二哥的长子百川相继去世,兄弟辈中只有韩愈一人,侄辈中只有十二郎一人。
韩愈自幼与十二郎共同经历了患难生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同时,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文学常识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浓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高二语文A《祭十二郎文》学案
高二语文A《祭十二郎文》学案编制:审核:时间:编号: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二、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附:评价文本(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预习文本,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2、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3)敛不得凭其棺() (4)悠悠苍天,曷其有极()3、古今异义(1)吾去汴州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3)将成家而致汝 (4)志气日益微4、词类活用成家而致汝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书与汝日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莫如西归长吾女与汝女汝之纯明宜业其者5、一词多义长:吾少孤,及长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长吾女与汝女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致:乃能衔哀致诚将成家而致汝诚:乃能衔哀致诚诚知其如此所谓天者诚难测其: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祭十二郎文》答案
一.注音闻汝丧(sàng)之七日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二.通假字(1)“羞”通“馐”。
美味佳肴。
(2)“世”通“逝”,死。
(3)“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曷”通“何”。
三.古今异义:(1)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2)成立,古:成长立业;今:创立,有根据。
(3)成家,古:安家;今:男子结婚。
(4)志气,古:精神;今:求上进的决心与勇气。
四.词类活用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代词,他的)(3)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4)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他们的,代奴婢。
)(5)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6)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第二课时1、C(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
)2、C(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3、A(A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4、B、E(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5、B(应该是“长为少祭”)6、B(应解释为“虽然”)7、C8、B(“回忆得不够”表述不当)9、(1)假使你不懂儒家的经文,也许不一定象这样苦守贞节。
祭十二郎文 教师版(学案带答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班级:姓名:组名:组长:编写人:解婷婷审核:高二语文互研组编号:xs-5-3 课时:四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读并体会文章的感情,整体把握课文。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新颖流畅。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有《马说》,《师说》等。
唐宋八大家除韩愈外还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二、背景介绍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读来令人心酸。
【预习检测】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查漏补缺】【课堂检测】在课本上标注前三段翻译。
韩愈和《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
其三:韩愈和《祭十二郎文》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 ,世称_____________ ,唐代着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___ 一起倡导了“ __________ ”,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
《祭十二郎文》教师学案三、研习课文,完成学案(一)给下列加点字词读音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二)通假字(写出所通字及其意思)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品。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无靠的样子皆不幸早世:()通“逝”,去世。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属于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的特点)①名词作动词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业其家业:继承……的事业东亦客也客:做客②名词作状语莫如西归西:向西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毛血日益衰日:一天天地③动词作名词而视茫茫视:视力惟其所愿:愿望④使动用法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夭折成家以致汝成家:使家成致:使......来长吾女及汝女长:养育,使……成长,⑤形容词作名词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苍苍者欲化为白矣白:白发⑥形容词作动词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四)古今异义:(1)吾去汴州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去(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开始存在或有根据。
(3)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
今义:男子结婚(4)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未可以为信也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⒈宾语前置①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是")②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③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⒉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⒊被动句吾又罢去(译为:我又被罢免)(六)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4、省: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11、世:①皆不幸早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5、特殊句式:生不能相养于共居。 其又何忧!
(二)内容提示: 第 10 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 11 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 12 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按:今天对《祭十二郎文》进行了整体感知,由于本篇是自读课文且篇幅较长,所以准备采用给时间学生预习(课下预习是空倒吹,根本没有人会当回事),学生翻译(一人1句或2句),教师点拨的形式进行!参考教案如下: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三、初读 1、范读正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知道所怙(hù) 兄殁(mò)死亡南方 省(xǐng)坟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①匆忙,急②惊慌去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不临其穴尚飨(xiǎng)汴(biàn):河南开封的别称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一说鬼神享用祭品孥(nú):①儿女。②妻子和儿女嗣(sì):①接续,继承。②子孙,继承人敛(liàn):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衔(xián):用嘴含,此文为“怀着”。
一、研读第三部分(10-12段)
(一)重点文言词汇:1、通假字:敛不凭其棺(殓) 以待馀年(余)
2、其它词语:吊汝之孤 以待终丧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窆不能临其穴
长吾女与汝女 尚飨
3、虚词“其”:其又何忧!曷其有极?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汝其知邪?其不知邪?
4、虚词“以”:取以来 以待终丧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事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板书:痛海之极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研读第一部分(1--3)
(一)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时羞之奠(馐) 不幸早世(逝)
(2)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 将成家而致汝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பைடு நூலகம்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第 9 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二、重点揣摩第5段虚词的作用
揣摩文章第5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点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1、研读第三部分; 2、总结全文,鉴赏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词语
羞:“羞”通“馐”,美味食物。世:“世”通“逝”,死去。兆:坟地,坟墓。
曷:“曷”通“何”,什么。怙:依靠。戎:军事、军务。尤:怨恨。
果:成为现实,实现。旅:旅居,在外地。诚: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抱:忍受 。 比:近来。
殒:死亡,这里指损害。吊:抚慰。抑: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或者。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第 5 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之情。
第 7 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 8 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第 2 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 3 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三)重点研读和诵读: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第二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3、整体把握
1、大意: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