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一、绪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1.2 意义二、改革目标与原则2.1 改革目标2.2 改革原则三、学区划定与管理3.1 学区划定3.1.1 学区划定依据3.1.2 学区划定程序3.1.3 学区调整机制3.2 学区管理3.2.1 学区管理机构设置3.2.2 学区管理职责3.2.3 学区管理指标与考核四、学校资源配置与公平保障4.1 学校资源配置原则4.2 学校资源配置方式4.2.1 人员配置4.2.2 教育设施配置4.2.3 教育经费配置4.2.4 教育教材与学习资源配置 4.3 学校教育公平保障4.3.1 资源均衡机制4.3.2 社会支持机制五、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5.1 家校合作机制建立5.1.1 家校合作协作机构设立 5.1.2 家长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 5.2 社区参与机制建立5.2.1 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5.2.2 社区教育服务建设六、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6.1 师资队伍建设6.1.1 职业发展机制6.1.2 师资评价机制6.1.3 师德师风建设6.2 师资培养6.2.1 教师培训计划6.2.2 教师培训机构与资源6.2.3 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七、监督与评估7.1 监督机制建立7.2 评估机制建立7.2.1 教育质量评估7.2.2 学校绩效评估7.2.3 教师评估八、法律名词及注释具体列出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解释。
附件:1.附件一:学区划定程序示意图2.附件二:学校资源配置方案样本3.附件三:家校合作协议范本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解释12.法律名词2:解释23.法律名词3:解释3。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正文】一、背景和目标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学校资源配置、学生入学问题等方面存在不均衡问题。
为了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力求在管理机制、资源配置、入学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教育公平性和质量。
二、总体思路1-坚持立法为依托,明确学区管理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促进、学校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学区管理。
2-健全学区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区规划、资源配置和监督评估体系,确保学区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分类管理原则,根据地区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管理政策和措施,推动学区内学校的多样化与优化升级。
4-优化入学制度,确保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入学机会,通过多渠道择校方式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三、学区管理机制1-学区规划(1)制定并更新学区规划,以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因素为依据,科学规划学区内学校布局和容量。
(2)统筹规划学区资源的利用,做到公平、合理、高效。
2-资源配置(1)建立健全的学区资源配置机制,包括教育经费、师资、教材设备等方面的统筹管理。
(2)注重学区内学校的差异化发展,根据学校特色和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推动优质学校的发展。
3-监督评估(1)建立学区管理的内外部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性的监测评估。
(2)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和学区管理的重要参考,通过持续改进和激励机制,提高学区管理水平和学校绩效。
四、入学制度优化1-多渠道择校(1)建立丰富多样的择校渠道,包括学区内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招生、公办民办学校择校等。
(2)鼓励家长和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长和发展需求的学校,提高学生入学的满意度和教育质量。
2-入学公平机制(1)建立入学公平机制,确保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2)取消各类形式的超前招生,严禁商业化招生行为。
学区制管理改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学区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学区制管理改革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学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1. 完善学区制管理机制,形成高效、有序、协同的学区管理格局。
2. 优化学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4.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三、主要任务1. 完善学区制管理机制(1)建立健全学区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学区管理职责,确保学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制定学区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学区教育发展目标,确保学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3)加强学区内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学区教育改革与发展。
2. 优化学区教育资源(1)合理配置学区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学区内部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教育服务。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2)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育事业,提升学区教育整体水平。
4.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加强学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2)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
2. 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
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区教育现状,为改革工作提供依据。
3. 制定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
根据学区教育实际,制定学区制管理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措施。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管理,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特制定本《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因此,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必要的,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二、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区划分和学校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每个学区内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区划分⒈学区范围的确定将根据实际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定义务教育学区。
⒉学区内学校的分类根据学校特点和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将学区内的学校分为基础学校、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等不同类型。
⒊学区内学校的数量控制根据学区人口和学生需求,科学确定学区内学校的数量,并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过度集中或资源过剩。
四、资源配置⒈师资力量通过调整学校师资结构,合理分配优质教师资源,确保学区内每所学校都能拥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⒉教育设施与硬件根据学校规模和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设施和硬件资源,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⒊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区内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学资源的流动和交流,提高教育质量。
五、教育管理机制创新⒈学校自治与监管相结合在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强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⒉完善学校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评估机制,对学校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⒊家长参与与社会监督提高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多方面共同监管的机制。
附件:⒈学区划分图示⒉学区内学校名单及分类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学区制管理:即将教育区域划分为学区,并通过学区划分来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小学学区管理实施方案
小学学区管理实施方案一、学区划分。
根据当地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和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将本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学学区。
学区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居住地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学区范围。
二、学区管理机制。
1. 学区管理委员会。
设立学区管理委员会,由当地教育局、学校领导、家长代表等组成,负责学区内小学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学区内的教育管理问题。
2. 学区内学校资源共享。
学区内的小学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区管理委员会应建立学生管理档案,对学区内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和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 学区内教学质量评估。
定期对学区内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提升,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 学区内教师培训。
学区管理委员会应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学区管理工作。
1. 学区招生管理。
学区管理委员会应根据学区内小学的招生计划和学生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入学,确保学生就近入学。
学区内学生应定期进行学习和生活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学生的友谊和团结。
3. 学区内家校合作。
学区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区管理效果评估。
学区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对学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分析学区管理工作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学区管理效果。
总结:小学学区管理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区管理委员会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先”的理念,切实加强学区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第一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均衡优质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原则,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机制,积极开展学区制改革实践与探索,实现学区内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三、主要措施㈠科学设置学区。
1.学区设置原则。
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相对就近”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2.学区组建形式。
学区设置可采取城乡帮扶、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
学区设置主要有以下形式:(1)城乡帮扶形式。
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学区制改革实施方案提纲
学区制改革实施方案提纲一、背景分析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区制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学区制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制定学区制改革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2. 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 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4. 推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方案1. 制定学区划分方案根据当地教育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划分学区,确保每个学区内学校数量合理、教育资源均衡。
2. 完善学区内学校资源配置加大对学区内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条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3. 推进学校分类管理依据学校所处地域、办学条件、学生特点等因素,分类管理学校,给予不同类型学校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措施。
4. 强化学校内部管理鼓励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5. 加强学校间合作鼓励学区内学校开展资源共享、教育合作,促进学校间协同发展,提高整个学区教育水平。
四、保障措施1. 组建专门工作小组成立学区制改革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学区划分、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等工作,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2.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学区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3. 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学区制改革的财政支持,确保改革资金到位,保障改革顺利推进。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区制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改革的认识和支持度。
五、预期效果1. 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通过学区制改革,能够实现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区制改革能够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使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3. 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学区制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一、前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公平、有效的学区制管理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
三、学区划分1、学区划定原则学区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公平原则:坚持资源均衡、有序合理,不得做出偏向某一学区的决策。
- 效益原则:学区划定应充分考虑学校的规模、资源配置、教学水平等因素,确保学区的运行效益最大化。
- 协同原则:学区划定应促进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2、学区划定程序学区划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确定学区划定的范围和标准。
- 制定学区划定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
- 经过评估和论证后确定最终的学区划定方案。
- 实施学区划定,并进行动态调整。
四、学区管理机制1、学区管理机构设置根据学区划定方案,设置相应的学区管理机构,包括学区教育局、学区教育委员会、学区督导组等。
2、学区管理职责学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落实国家和地方教育方针政策,制定学区内的具体实施细则。
- 组织制定学区内学校的教育计划和管理规定。
- 组织学区内的教育督导,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 统筹协调学区内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 其他与学区管理相关的工作。
五、学校评估与监督1、学校评估制度建立学校评估制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及时公布。
2、学校监督机制建立学校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定期检查和督导,确保学校按照教育政策规定开展工作。
六、家校合作与家长参与1、家校合作机制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家长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活动,组织家长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参与。
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
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学区一体化是指将原有的教育行政区划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内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学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学区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居住分布、教育资源配置、交通便利等因素,确保每个学区内的学校能够尽可能均衡地分担教育任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的问题。
同时,学区划分还需要考虑到教育公平的原则,尽量减少因为学区划分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
其次,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学校管理体制和教育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在学区一体化的框架下,各学校之间应该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学校管理体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区内教育的发展。
另外,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学区内的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共享和师资培训,提高整个学区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区一体化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可以通过学区内的教育教学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的落实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区一体化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为学区一体化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教育部门也需要积极配合,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学区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总的来说,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通过学区一体化,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整合和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希望通过学区一体化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模式改革纪实
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模式改革纪实变“学校人”为“学区人” ——沔城镇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模式改革纪实沔城学区中心学校蒋海堂10年秋季学期初沔城镇__中学的数学教师张义琼主动报名到__二小任教了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沔城__二小地处镇__是在原来的村小七红小学的原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其办学规模较小师资紧缺有些科目又难以开设应在__二小就读的学生纷纷转出。
原先__中学对各位教师每学期进行一次绩效考核两次综合排名在最后几位的教师属于支教人员。
因为采取的是末位淘汰制支教教师走在大街上背后总有人指指点点;来到小学因心里有情绪也不受小学教职员工的欢迎。
去年7月开始市教育局在沔城镇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模式改革试点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变“三所学校”为“沔城学区” 我镇作为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直辖沔城__中学、沔城__小学和沔城__二小。
20__年开始我镇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就启动了几年来三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办学条件好了可学生留不住、教师流不动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
一方面随着农村初中生源的大幅减少造成大量富余教师;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的集中造成小学教师严重缺编特别是小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缺编导致有些课程无法开设而__中学的富余教师又不愿意向小学分流。
该镇学生纷纷转到城区学校严重制约了该镇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只有转变原来的工作思路树立均衡发展新理念把工作重心从学校硬件建设转向管理体制创新在优化教师结构、均衡教师配置上下功夫。
”20____年7月沔城镇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模式改革。
沔城镇中心学校与沔城__中学合并成立沔城学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学区制”管理模式。
原沔城中心学校校长蒋海堂兼任沔城__中学校长负责组织并实施沔城学区的各项工作;原沔城__中学副校长万书才任沔城__中学第一副校长主抓沔城学区__中学的各项工作;原中心学校副校长定佩莹主抓沔城学区小学的各项工作。
学区化管理实施方案
学区化管理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区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学区化管理是指以学区为单位,对学校进行整体管理和资源配置,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下面将从学区化管理的背景、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背景。
学区化管理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单一学校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协调等问题。
而学区化管理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学区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实施方案。
1. 学区划分。
首先,要对学区进行合理划分,确保每个学区内的学校数量合理、规模适中。
学区划分应考虑到学生的居住分布、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尽可能使每个学区内的学校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2. 教育资源整合。
其次,学区内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整合,包括教师、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
通过资源整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教学质量评估。
针对学区内的学校,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通过评估,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学校的改进提供依据。
4. 教学协作。
学区内的学校应该加强教学协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以提高整个学区的教学水平。
5. 学生流动管理。
对于学生的流动,学区内的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和协调,保证学生的流动不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三、效果评估。
学区化管理实施后,应该对其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学区化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学区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学区化办学实施方案
学区化办学实施方案一、学区化办学的背景和意义。
学区化办学是指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学校的管理和资源配置,旨在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学区化办学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学区化办学的实施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通过学区化办学,可以将教育资源有序地分布到各个学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和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学区化办学可以推动学校在教学、管理、师资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3. 促进教育公平。
学区化办学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学区化办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1. 制定学区划分方案。
根据城市规划和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区划分方案,确保每个学区内的学校数量和规模合理,避免学校过度拥挤或资源过度集中的情况。
2. 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明确学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实现学区内学校的协同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培训等方式,加强学区内各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4.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材、教学设备等,确保学区内每所学校都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学区化办学的保障措施。
1. 政策支持。
加大对学区化办学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学区化办学提供政策保障。
2. 资金投入。
增加对学区化办学的资金投入,确保学区内每所学校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
学区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学区管理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区管理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区管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各界参与,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形成一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为了推进学区管理改革,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建立健全学区管理机制。
学区管理机制是学区管理的基础,是保障学区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建立由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学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学区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学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其次,我们将加强学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进学区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区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我们将建立学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学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将加强学区管理的财务保障。
学区管理需要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才能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们将加大对学区管理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学区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学区管理经费的合理使用。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学区管理的队伍建设。
学区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我们将加强学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建立健全学区管理人员的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为学区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我们将加强学区管理的社会参与。
学区管理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效。
我们将建立学校、家长、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学区管理机制,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学区管理改革。
总之,学区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将按照上述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学区管理体制,提高学区管理水平,为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5.02.17•【字号】鲁教基发〔2015〕3号•【施行日期】2015.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5〕3号各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精神,创新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将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小学和初中学校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格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学区设立与管理(一)学区设立。
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以初中招生服务范围为基础设立学区,可以由1所初中与几所小学组建成1个学区,也可以由几所初中与若干所小学组建成1个学区。
学区设立具体办法各地可因地制宜确定。
(二)管理体制。
建立学区理事会,负责学区业务协调工作。
学区理事会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授权范围内行使业务管理职能。
学区理事会主任实行任期轮流制度,产生办法由各地自行确定。
(三)运行机制。
学区理事会由学区内小学、初中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代表性人士等组成。
建立理事会工作章程,依据章程进行管理,保障学区各项工作有序、科学开展。
学区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区内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尊重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特色,调动学区内各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三、学区主要任务(一)统筹招生培养。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以学区为单位,统筹开展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排查摸底,实行九年一贯制招生,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对口入学。
学区制实施方案
学区制实施方案一、背景学区制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通过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将学生按照居住地划分到不同的学校就读。
学区制可以有效解决学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高教育公平性。
因此,学区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广泛采用。
我国也在不断推进学区制的改革,旨在优化学生入学政策,提高学校资源的分配效率。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区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区制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学区制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学区划分,达到以下目的:1.解决学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高教育公平性。
2.提高学校资源的分配效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3.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三、学区划分原则学区制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学区划分应公平、公正、公开,不能偏袒任何特定群体。
2.就近原则:学生应就近入学,减少交通成本和学生上下学时间。
3.均衡原则:学区划分应尽量使每个学区的学生数量相对均衡,避免学区之间差异过大。
4.稳定原则:学区划分应稳定,不应频繁更改,以给学生和家长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
四、学区划分方法学区划分是学区制实施的关键步骤,为了确保学区划分的科学合理,需要采用以下方法:1.综合考虑:综合考虑学生数量、学校数量、交通便利性、学校设施等因素,确保划分的学区在人口分布、学校资源分配、交通成本等方面达到较好的均衡。
2.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学生家庭居住信息、学校分布情况等数据,进行科学的学区划分。
3.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学区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学区划分。
五、学区调整机制学区划分并不是一次性确定的,学区制的实施需要建立学区调整机制,对学区划分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
学区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测规划:建立学区划分的预测规划机制,根据人口变化和学校资源分配的变化,提前进行学区调整的规划,并进行合理的预测。
2.根据需求调整: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资源的变化,及时调整学区划分,保证学生能够就近入学且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行动方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行动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行动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推进我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内涵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
经过 5 年左右的努力,全省中小学规划布局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普及,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制度机制基本建立,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更加成熟,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监测指标持续提升,学生“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的特色印记日益明显,25%的县级行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认定。
到2035 年,所有县级行政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认定,为建设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
二、工作措施( 一)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突出德育实效。
各学校要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制定并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
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系统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作用,用足用好用活团课、队课开展教育引导。
完善“红绿蓝”德育体系,聚焦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教育,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经典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充分利用好我省各类博物馆、史志馆、规划展览馆和纪念馆等场馆资源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突出教育实践特色新名片。
继续实施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2.提升智育水平。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上好每一堂课。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推荐学区制管理实施方案
推荐学区制管理实施方案学区制管理是指根据学生所属地区划分学区,并按照一定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
学区制管理可以使教育资源更加合理、公平地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下面是一份学区制管理实施方案的推荐:一、学区划分1.按照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情况,将城市或地区划分为若干学区。
2.学区应尽量保持均衡,避免出现资源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的情况。
3.划定学区的原则应以便利学生就近入学和保证公平竞争为基础。
二、学区办学模式1.学区内的学校应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2.学区内的学校应实行“公办+民办”的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资源投入。
3.学区内的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包括普通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学区资源配置1.根据学生数量和需求,合理配置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室、设备等。
2.学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和活动。
3.学区内的学校应定期进行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四、学区管理机构1.建立学区管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学区内的教育管理和政策制定。
2.学区管理委员会应由相关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组织代表组成,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共同决策。
3.学区管理委员会应定期组织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区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五、学区管理政策1.建立透明、公平、科学的学区管理政策,确保学区内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2.学区管理政策应包括学生选拔、课程设置、教师培训、评估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力求公正公平。
3.学区管理政策应根据学区内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六、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1.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2.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协作,利用社区资源和力量,丰富学生的教育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3.社区应积极参与学区教育工作,为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区化治理实施方案
学区化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区化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区化治理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通过学区化治理,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2.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公正,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社会参与,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具体措施。
1. 制定学区划分规则,根据学校数量、学生分布、教育资源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学区,保证每个学区内的学校数量和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
2. 完善学区内学校设施,加大对学区内学校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3. 推进教师资源共享,建立跨学区的教师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师资培训、轮岗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利用。
4. 加强学区内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学区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5. 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学校与家长、社会资源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保障措施。
1. 政府支持,加大对学区化治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学区化治理的顺利实施。
2.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区化治理,共同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3. 监督评估,建立健全学区化治理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学区化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学区化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五、总结。
学区化治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以上的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和完善学区化治理的工作,为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
学校义务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义务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其中学校义务教育改革更是备受关注。
这一方案旨在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义务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学校义务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先对学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监督,实现学校内部的事务标准化管理,推动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二、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改革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学校义务教育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改革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和奖惩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校义务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学校义务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优化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并且注重科学、文化与艺术等多元化教育。
此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等。
五、推行差异化教育差异化教育是学校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不同,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学校义务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推行差异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创新能力。
六、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均衡优质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原则,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机制,积极开展学区制改革实践与探索,实现学区内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三、主要措施㈠科学设置学区。
1.学区设置原则。
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相对就近”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2.学区组建形式。
学区设置可采取城乡帮扶、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
学区设置主要有以下形式:(1)城乡帮扶形式。
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乡镇学校+乡镇学校:由1所优质乡镇学校+若干所相同学段另一乡镇薄弱学校,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校在参加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村小学、教学点教育质量。
(2)集团化办学形式。
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3)学校联盟形式。
小学+小学:1所优质小学+若干所薄弱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初中+小学:1所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通过开展有效的初中、小学衔接教育,促进联盟内学校共同发展。
初中+初中: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优质学校+优质学校:若干所相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各县(区)可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创新。
(二)创新学区管理机制。
1.明确学区管理职责,创新学区管理机制。
各县(区)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管理权限。
⑴采取城乡帮扶形式的一般以城市(城镇)学校为学区长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形式的一般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采取学校联盟形式的一般以初中学校为学区长学校。
要明确学区长管理学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学区长学校与学区内学校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强化学区长学校管理学区内学校的统筹权。
⑵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
学区长学校负责对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
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
2.建立学区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校安全管理等协作机制,搭建学校管理交流平台,提升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统筹学区招生工作。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以学区为单位,统筹招生工作。
同学段学校组建的学区,可实行学区统筹招生、分区教学、年级部管理等管理形式。
不同学段学校组建的学区,可根据实际实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整体规划初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九年一贯制学生培养模式。
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可实行“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等方式。
“单校划片”的初中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
“多校划片”的初中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招收学生。
1随机派位工作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并指导初中学校做好与招生范围内小学的对口衔接工作,畅通学生入学渠道,规范入学程序,避免学生辍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
(四)建设和共享学区资源。
1 根据自治区《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桂教基教[2017]12号)精神,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认真总结2016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判学位供给和入学需求形势,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方式,通过地段划片(单校划片)、多校划片等方式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
1.改善学区学校办学条件。
各县(区)要按照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学区学校基本项目建设,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配套建设教师周转房,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实现学区教育资源共享。
构建学区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学校特色活动育人课程、优秀课件、图书馆、功能教室、运动场所、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鼓励各学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教育+互联网”资源共享模式,通过优质课程资源网上共享、一体化网上教研和教师培训、开设网上活动育人课程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动态实时共享。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工作。
(五)加强学区队伍建设。
1.打造学区管理团队。
加强学区管理人员配备,每个学区设学区长1名、副学区长及管理人员若干名,均由各学校工作人员兼任。
定期组织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
加强学区管理后备人才储备,从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区管理人才。
2.配齐配足学科教师。
根据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城区、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
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
配齐配足各学科合格教师,重点向村小学、教学点倾斜。
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3.促进学区师资交流共享。
统筹教师资源,建立健全校级领导、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实现学区内优秀师资共享。
通过交流任教、跨校兼课、师徒结对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实现学区内各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共享,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
各县(区)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24.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称评聘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各县(区)可根据推进学区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内教师轮岗交流实施方案,按距离远近、艰苦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促进教师流动。
2根据《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市教人[2016]10号文),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六)全面提高学区教育质量。
1.统一学区课程实施。
学区长学校要指导学区内成员学校严格实施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规范学生教辅材料管理。
建立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课程改革机制,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支持学校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
2.统一学区教学研究。
学区要实施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教研活动。
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坚持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小学与初中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衔接,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反馈,通过对来源于不同小学的学生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分析研究,推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帮助小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共育学生核心素养。
学区要统筹组建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研究和推进学区德育工作,共享德育资源。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合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组织协调开展学区内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共创学区文化。
各学区要统合区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传承学校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对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升,形成鲜明的学区育人特色。
通过组织开展校际间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研学旅行等交流活动,增强师生对学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整体提升学区办学品质。
5.统一学区质量评价。
学区要统一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
加强学区内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综合分析与整改提高。
注重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四、强化保障措施㈠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学区制管理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市级统筹、以县(区)为主、各部门协同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
各县(区)要把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协同抓,完善领导和决策机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及时研究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
各县(区)人民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
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能责任,全面负责本县(区)学区制建设工作,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