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试行学区制的几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试行学区制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瑜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5年第05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21-02

2013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试行学区制”。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之一,学区制在全国多个省份陆续进入“试水”阶段。

简单来说,学区制就是中小学的分片划区式管理,通过“捆绑”机制,强校和弱校共同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无可否认,自我国实行学区制改革之后,试点学校和地区的改革成果已初步显现。不过,我国学区制的整体水平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我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探索和实干才能赶上欧美发达国家。

在实践中,我国学区制改革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如政府层面存在学区划分不均、职能模糊和权力开放性不够的问题;学区层面,学区内发展不平衡,即使本来相对实力就较弱的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提升,但其增速依然是远远落后于本身就实力雄厚的所谓“老牌名校”;成员校层面也存在办学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教师资源的共享难以取得事实上的突破;学区制的群众基础并不深,人民群众不了解学区制真正内涵、对学区制度缺乏心理认同,学生生源无法均衡流向学区内的成员校,“择校热”并没有真正降温等等。

笔者认为,进一步落实学区制建设,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本人这五大主体的共同努力。在这些主体中,政府、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又尤为重要。

(一)政府方面

1.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描绘区域发展的美好蓝图。

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从宏观的角度了解全国各地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分布和教学质量格局,找出薄弱地区,并且将宏观政策向这些地区倾斜,逐步摆脱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2.合理确定学区的划分和规模。即在划分学区时,不是完全按照行政地域划分,而是立足区域的社会经济水平、教师水平、办学水平等进行强弱搭配。同时,明确“动态学区”的概念,因为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区域条件处在不停的变化中,学区之间即使在划分的初始阶段资源配比相当,我们也不能保证经过年复一年的发展,这些学区的发展仍然保持均衡。在笔者看来,每6年进行一次学区重新划分是比较合理的。因为6年既保证了既定学区内各个成员校的充足发展时间,又符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现实(小学阶段6年,初中阶段3年),不会引发教育断层。

3.相应配套措施的跟进,行政体制的改革。资金方面,划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专项发展资金,改进评估制度,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

4.为学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

(二)学区区长及各成员校校长方面

1.管理和行政制度的变革。学区管理不能只在某一所带头校或成员校的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要强调开放性。学区内,每月应至少召开一次学区长和成员校校长之间的联席工作会议。此外,学区长应带头实现聘任制,竞争上岗,民主选举,让各成员校的校长都有机会成为学区发展繁荣的“舵手”。

行政制度的变革主要来自教学资源配置。首先,各校应完成教学资源和设备设施通用,切实做到教师轮岗制是重中之重。在教师行政关系保留在原学校的基础上,领头校的教师在学区内个成员校之间定期轮换,而其他成员校教师也可以定期、分批次轮换到带头校任教,统一教学策略和课程规划。

2.强化学区长和各成员校校长的主体性力量和影响力,合力构建区域文化。文化是联结和维系学区内各个成员校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区域文化对整个区域教育具有重要的驱动、凝聚、导向和辐射作用。

3.加大宣传力度,想方设法让家长明白学区制的真正内涵。因为只有家长转变传统的学校观念,理解“学区”的含义,亲身参与学区管理,培养出办学“主人翁”意识,“择校”的热潮才能真正散去,学区才能真正走向繁荣。

4.研发学区内的跨学校公共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跨校学生交流平台,打破时空限制。

(三)教师层面

1.打开心结,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每一名学生。作为教育的最直接参与者,教师的定位应当从“学校教师”转变为“学区教师”。在轮换交流中,放弃以往的校际差别对待心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注重培养心理归属感。

2.更加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保持浓厚的教研氛围。因为无论骨干教师的协同和辐射作用再大、教学资源配置再均衡,要从根本上改造薄弱学校还是得依靠校本教研。在学区“一校有课题,校校都讨论”的氛围下,科研能力越低的学校和老师越是要参与讨论。只有参与教研的老师数量多了、水平高了,校本教研能力才能有所提升,薄弱学校才能获得“源头活水”迎头赶上,区域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3.着力培养信息化素养。在新一轮学区制改革实践中,教师不仅应当注意使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计算机等,还应充分注意利用现有的社会性软件和网络平台,完成学区内甚至是学区间的教学资源分享,如课件共享、教学资料和视频共享等。

其实,不论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来看,还是从国民社会经济水平来看,学区制都有其存在、发展的价值。政府、学区、学区居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平等、良好、宽松的求学环境。虽然我国的学区制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但只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推进学区制改革实践,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终将来临,教育公平问题也终将完美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