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小腿转筋徐迪华医案: 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
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
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
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
2年前有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
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
舌淡苔滑,脉软细。
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
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
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黄芪9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服5剂。
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
(中医杂志1959)按语: 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
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
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二、不安腿王明如医案: 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
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
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
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
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
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处方:生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
(浙江个医杂志)按语: 肝藏血,主筋。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
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三、属脘痛(急性胃痉挛)刘持年医案: 朱某,男,17岁。
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诊为急性胃痉挛。
处方:白芍l5克,甘草9克,3剂。
张仲景治伤寒的经典病案
张仲景治伤寒的经典病案1. 张仲景治伤寒的经典病案简介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药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张仲景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的病案,成为后来中医学治疗伤寒的重要参考。
2. 张仲景治伤寒的经典病案之一:桂枝汤治疗太阳证桂枝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的经典方剂之一,用于治疗太阳证。
太阳证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但病机较为复杂。
桂枝汤具有温里解表、宣肺发汗、化湿通阳的功效,因此被张仲景用于治疗太阳证。
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配,如加减桂枝、甘草、炙甘草、芍药、生姜、大枣等药材。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分方,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知母汤等。
3. 张仲景治伤寒的经典病案之二:四逆汤治疗阳明证四逆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的又一经典方剂,用于治疗阳明证。
阳明证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常伴有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四逆汤具有温中散寒、解毒利湿的功效,因此被张仲景用于治疗阳明证。
临床应用中,四逆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配,如加减干姜、附子、白芍、甘草等药材。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分方,如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苓白术汤等。
4. 张仲景治伤寒的经典病案之三: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小柴胡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的又一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少阳证。
少阳证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复杂,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口苦等症状。
小柴胡汤具有疏肝解郁、调和少阳的功效,因此被张仲景用于治疗少阳证。
临床应用中,小柴胡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配,如加减黄芩、半夏、枳实、生姜等药材。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分方,如小柴胡汤加桂枝、小柴胡汤加人参等。
《伤寒杂病论》实践病案3例
热入里 ,与下焦瘀血相交所形成 的太阳蓄血证 ,治则先小发
其 汗 以 解 表 。处 方 :桂 枝 1 g,芍 药 1 g,甘 草 6 O 5 g,生 姜 1 g,黄 芪 1 g,大 枣 1 O O 2个 。每 日 l剂 ,分 3次 服 ,药 后
汤。例 3依据伤 寒论 1 4条( 阳病六 七 日,表证仍 在 ,脉 2 太
微 而沉 ,反 不 结 胸 ,其 人 发 狂者 ,以热 在 下 焦 ,少 腹 当硬 满 , 小 便 自利 者 ,下 血 而 愈 。所 以 然者 ,以 太 阳 随经 ,瘀 热在 里
黄肌瘦 、少 气懒言 、颧红 目赤 、烦躁不安 ,诉 大便 七八 日一 次 、排便 困难 ,按其腹 满而硬 , 弦 ,舌暗苔黄 厚而干 。患 脉 者诉治疗 时多用各种 抗生素( 体不详) 具 治疗 。日甫潮 热,腹 硬便难 , 烦躁 脉弦 ,苔厚而干 阳明腑实证具 ,面黄肌瘦 、少
气 懒 言 乃发 热 日久 伤 津 伤 气 而 致 。遂 拟 大 承 气 汤 两 剂 , 日 每 1 ,分 3次 服 ,先 去 其 实 。处 方 :大 黄 1 g,芒 硝 6 剂 O g,枳 实 1 g,厚 朴 l g O 2 。因 恐 其 虚 不 耐 攻 ,嘱 其 于 欲 大 便 时 服 人
II 热米粥一碗 , II 待周身微汗出则停药 。两剂后遍身微汗出 , 自感身轻 ,无发 热恶寒 、头项僵 痛症状 ,脉弦 ;但仍 于每天 下午发 热至 3 ℃,大便已有 8日未行 。 拟处方 :桃仁 lg 8 再 0、 大 黄 lg、芒硝 6 、桂枝 1g、甘草 6 。日一 剂分三次服 , O g O g
故 也 ,抵当汤主之 。进行 用药。依 仲景之法用药 ,实如药 中 )
症状为伤寒古方病案
治。此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 足便得伸。
一舟子伤寒发黄,鼻内酸痛,身与目如金,小便赤而数, 大便如常。或欲用茵陈五苓,许曰:非其治也。小便和,大 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腑。今眼睛疼,鼻酸痛,是病在清道 中,若下大黄,必腹胀为逆。宜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 鼻中黄水尽,乃愈。
一武官为寇执,置舟中舼板,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 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 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 高。许诊之,曰:太阳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此仲景法也。指令医者治此药,一啜喘定,再啜热 缓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未尝用仲景方, 不知其神捷如此。
震按: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 文词古奥,理法精深,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 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惜 限于卷帙,不能全录,留此数则,以窥一斑。
项彦章治一人,病发热,恶风自汗,气奄奄勿属。医作 伤寒治,发表退热而益剧。项诊其脉,阴阳俱沉细,且微数,
伤寒 许学士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 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 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 黄芪。翌日脉尚尔,其家索发汗药,言几不逊,许忍之,只 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 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乎医者当察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取效临时,亏损五脏,以促寿限, 何足贵也。 〔附南史〕 范云初为梁武帝属官,时武帝有九锡之命。 云忽感伤寒,恐不得预庆事,召徐文伯诊视,问曰:可便得 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正恐二年后不起耳。云曰:朝闻 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于是先以火煅地,布桃叶, 铺席,置云其上,顷刻汗出,以温粉扑之,翌日遂愈。云甚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方药】知母六两(9克)石膏一斤(碎)(30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人参三两(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同白虎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
(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解说】本方用于阳明热盛,津伤气耗之证,或暑病见气津两伤者。
其特征是:在白虎汤证基础上突出烦渴不解,脉大无力之证,或兼见背微恶寒等。
在白虎汤中加人参,既清阳明之燥热,又能益气生津,一举两得。
【运用】一、发热许叔微医案:从军王武经病,始呕吐,俄为医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发热。
予诊之曰:当行白虎加人参汤。
或云既吐复下,是里虚矣,白虎可行乎?予日:仲景云见太阳篇二十八证,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当也。
盖吐为其热在胃脘,而脉致令虚大,三投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六))按语:本案始因胃热呕吐,误用攻下,邪气弥漫,而致内外发热,恰合《伤寒论》168条“伤寒,若吐若下,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之白虎加人参汤证。
本案叙证过简,除发热外,还当有大渴引饮,脉来洪大,汗出恶风之证。
二、遗尿许叔微医案:城南妇人,腹满身重,遗尿,言语失常。
他医日:不可治也。
肾绝矣。
其家惊忧无措,密召予至,是医尚在座。
乃诊之曰:何谓肾绝?医家日:仲景谓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此谓肾绝也。
予曰:今脉浮大而长,此三阳合病也,胡为肾绝?仲景云: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证也。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伤寒的病案分析资料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例伤寒患者进行病案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该病例为男性,年龄55岁,已婚,工程师职业。
他在过去的两周内出现了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并于近期就诊。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初步怀疑为伤寒病。
二、临床表现1、高热:患者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到39.5℃,伴有寒战和畏寒感。
2、头痛:患者头痛明显,并伴有眼眶深陷的表现。
3、腹痛: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而且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神经过敏、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6、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三、影响因素1、病原学因素: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2、环境因素:伤寒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污水处理不善或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3、个体因素:长期携带伤寒杆菌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四、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伤寒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常规治疗的关键。
在确定诊断后,应尽早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寒热疗法:对于高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冷水擦浴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3、调整饮食:伤寒患者食欲不振,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摄入,可以采用分食、多餐少量的饮食方式,以及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
4、流质摄入:在伤寒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适宜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流质,以预防脱水和营养不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关键字:柴胡桂枝医案桂枝汤治疗小柴胡汤大黄甘草黄芩和解少阳大枣四逆汤疼痛摘要:柴胡桂枝汤方药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 芍药一两半(6克) 黄芩一两半(6克) 人参一两半(6克) 甘草一两(炙)(3克) 半夏二合半(洗)(7克) 大枣六枚(3枚) 生姜一两半(切)(6克) 柴胡四两(1 2克) 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 46) 解说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
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发表于:2010-10-18 11:50:36柴胡桂枝汤方药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 芍药一两半(6克) 黄芩一两半(6克) 人参一两半(6克) 甘草一两(炙)(3克) 半夏二合半(洗)(7克) 大枣六枚(3枚) 生姜一两半(切)(6克) 柴胡四两(1 2克)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 46)解说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
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
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
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
运用一、肩背疼痛(肩周炎)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 9日初诊。
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
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柴胡16克,黄芩1O克,半夏1O克,生姜1O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伤寒论经典病案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肾 主虚无实 肾阳虚 肾气虚 肾精亏虚 肾阴虚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六腑: 胃阳虚(虚寒) 胃阳盛(胃热) 胃阴虚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 膀胱湿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p119)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附:病案
❖反治法——塞因塞用
脾气虚便秘证 王某,女,40岁。来诊时已有11日未大便,脉沉弱无力但 不细紧,面色不红,亦无热像,腹胀难忍,但触之不硬,再考 虑到她手足并不冷,脉也不细紧,只是沉弱无力,所以不能攻 下。而且根据她行走快时就感到气短,当时认为是中气虚,加 之她的体质较弱,不能强行攻下。 经分析后,我当时处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二钱,枳壳 四钱,嘱服一剂。 第二天晨起后,她早早赶到我家,告我说:“门大夫,您 昨天那付药可把我泻痛快了。我晨起后即有便意,随后便下很 多,便也不干了,肚子一下子就松快了,您这泻药真顶事。” 我说:“这方子中一味泻药也没有,此方是给你补的”。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门纯德著/人民卫生出版社/P49)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伤寒病案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26例仲景, 方剂, 应用, 临床十年前,我开始接触中医。
在翻阅中医书籍的过程中,听说《伤寒》《金匮》是中医立法处方的典范。
因而就以涉猎的心情浏览了二书,尽管二书辞义深奥以致不能尽解其意,但仍然为其叙述之周详、处理之严慎、立法之简洁所深深吸引。
于是开始研读了一些所能弄到手的各家关于《伤寒》《金匮》的注释本。
这样就更加感到《伤寒》《金匮》条理严密和方剂的神奥。
然使我感到疑惑是的,一般中医尽管崇奉仲景,而对仲景诸方却绝少采用。
询诸各相识中医,则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二点:1、仲景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地点不同,因而仲景所立诸方难以采用,特别是流行性热病的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分证治疗已取代了伤寒的六经。
2、仲景的方剂严森简洁,如辩证不慎或稍有疏忽,即祸不旋踵,不如后世诸方平易而易于掌握。
以上二种说法,虽然言之成理,但总难以消除我胸中的疑问。
72年暑假,我自身偶患流感,诸医遍试桑菊、银翘及其各式变方均无疗效。
自忖诸症状极似麻黄汤证,即自拟麻黄汤一剂以试,方内麻黄用至二钱,那知方至药店,营业员拒不给药。
理由是:“时值夏月,重用麻黄二钱,真是以人命为儿戏。
”及经再三说明,始勉强给配,不料服后,竟霍然汗出,一剂而愈。
因而心中以为,只要方证相符,仲景方剂既不会不适于今人,也不会招来飞祸。
因些随后偶而为相识者进行治疗时,只要症状符合仲景诸方所列证候,就给予开列经方,而时常效如桴鼓。
现将我年来典型的运用仲景方剂的治验数则条列于下:(一)1975年3月9日本校教师的一个七岁女孩,平日身体一向强健,五天前突然发高热(40度),喘咳,血象检查:白血球20000/mm3,中性78%。
一医院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作西医常规处理,效果不很好,家长央求我予以中医治疗。
诊之,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直喊头痛,气喘而咳,无汗,脉浮紧数,脉摶110次/分,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太阳为病表卫不宣,虑其化热内传,拟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处以麻黄汤(生麻黄钱半,桂枝一钱,杏仁二钱半,生甘草一钱)服后三小时,渗然汗出,体温下降,诸症悉除。
伤寒--病例分析
伤寒--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张某,男,20岁,持续高热和腹泻8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有黏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
4年前曾患血吸虫病,接受锑剂治疗,后未恢复,此后无血吸虫疫水接触。
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背侧隐约可见3颗比米粒小,压之褪色的淡红色皮疹。
血液检查:白细胞未见升高,中性粒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0.30,肥皂反应1:160。
大便检查:见少许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致病菌。
分析题:1.本例疾病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什么?3.本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参考答案:1.诊断:伤寒。
依据:持续高热(病菌释放内毒素),肝脾肿大(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所致,因此血中白细胞也未见明显升高。
),腹痛腹泻(回肠淋巴组织病变最为显著),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点(伤寒杆菌阻塞毛细血管)。
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最为明显,其炎症性质属于急性增生性炎。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坏死细胞的碎屑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伤寒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形成的小结称为伤寒小结。
病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肠道病变:表现为回肠下段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出现四期变化,即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愈合期;②其它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肝脾肿大,骨髓巨噬细胞增生;③其他器官变化:如带有伤寒杆菌的胆汁、心肌变性、皮肤的玫瑰疹和肌肉的蜡样变性(凝固性坏死)等。
由于存在这些病理变化,因此临床出现以上症状。
3.并发症有:①肠出血肠穿孔(穿孔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②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③其他(胆囊长期排伤寒杆菌成为重要传染源,还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等)。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伤寒之厥阴病案
厥阴病病案1.牛某,男,48岁。
主诉:腹痛3日。
现病史: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2天,时作时休,发作时右胁疼痛,如割似钻,连肩彻背,四肢厥冷,心烦呕吐。
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度冷丁、冬眠灵等治疗,疼痛不止。
既往有蛔虫史。
检查:舌淡边尖红,苔白有齿痕,脉弦。
大便化验有蛔虫卵。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蛔厥证。
证型:寒热错杂。
证候分析:右上腹剧烈疼痛,时作时休,为蛔厥证特征之一。
蛔虫上窜入膈,可发生心烦,甚则伴有阵发性剧烈腹痛和呕吐,若一旦蛔虫内伏,其心烦、腹痛等证即可随之而缓解。
蛔虫内扰气机逆乱则脉弦,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
舌淡边尖红,苔白有齿痕为寒热错杂之征。
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
乌梅、细辛、干薑、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2.索某,男,57岁。
主诉:胃脘疼,心下痞满,腹疼腹泻2年余。
现病史:两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疼,心下痞满,腹疼腹泻等症状,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诸症更加重。
现症:近1周来每日大便2~3次,质溏,常有饥饿感,但又不欲食,伴见肠鸣、头疼、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厥阴病。
证型:肝热脾寒,寒热错杂。
证候分析:腹疼腹泻由脾虚肠寒,运化失司所致。
阳虚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逆冷。
头疼、口苦咽干思饮由肝失疏泄,木火上炎所致。
肝热脾寒,气机升降失常,故胃脘疼,心下痞满。
常有饥饿感,但又不欲食,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细等皆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象。
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缓急止痛。
方剂:乌梅丸。
处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制附片川椒桂枝党参黄柏3.刘某,男,37岁。
主诉:食后呕吐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感冒后出现腹泻,服用泻火药、抗生素后出现食入即吐,胸满痞胀,气短体弱,大便溏,尿不黄。
检查:舌淡有干白苔,舌尖及边发红,脉细濡。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一、吐泻(患性胃肠炎)张志民医案:陈某某,男,5岁。
昨晚发烧,今晨末退次,拉稀二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微黄,脉沉数。
系胃肠症状,病届在里。
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与葛根芩连汤。
经服3剂,病愈。
按语:本案系太阳阳明合病。
邪留太阳则发热;邪陷阳明则吐利,胃络通心,浊热循经上扰心神则昏迷、嗜睡。
故予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紧阴止利。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二、脱肛胡献国医案:车某某,男,52岁,1984年5月6日初诊。
主诉脱肛两月余,三月前患肝硬化腹水住某院内科,经护肝、利尿、维持水电解平衡等处理,腹水消退而出院。
因便意频频,临厕努挣而使直肠下垂。
近来逐渐加剧,始则用手推后可以还纳,以后手推也难以还纳。
曾以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月余未见起色。
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
四诊合参,当属湿热之邪阻滞肠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
治以清热化湿,疏利气机。
处方: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5克,木香5克,麻仁15克,杏仁10克,5剂。
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腹胀减轻,大便通畅,便后直肠能自行还纳。
药既对证,效不更方,宗上方调理半月,脱肛痊愈。
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因框患肝硬化腹水,利尿后损伤律液,使肠道失润,大便秘结。
又观其脉证,一派湿热之象,故断本案为湿热下注,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有是证使用是方,不可落升提中气之巢臼,经用葛根苹连汤清利肠中湿热,并加麻仁、杏仁、木香等以润肠通便,果获良效。
三、掉眩(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陈奖文医案:李某某,男,68岁。
因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致使双下肢功能受限两年。
据诉多年来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
证见面赤声亢,头晕头痛,双下肢不听指挥。
脉弦滑有力。
处方:葛根60克,黄芩、黄连、胆星各15克,夏枯草、野菊花、地龙、败龟版各30克。
日1剂。
连服21剂,病告痊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老恕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老恕
老恕是一位医学才华横溢的中医名医,他在治疗伤寒方面有着卓越的
成就。
以下是他治疗伤寒的部分验案精选:
病例一:患者男,25岁,发热头痛,口渴。
舌苔薄黄,脉浮大数。
老
恕查看患者后,确诊为伤寒病。
他首先给患者开了一副清热解毒的中
药方子,同时叮嘱患者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过度劳累。
经过一
周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病例二:患者女,40岁,发热、头痛、咳嗽、乏力。
舌苔黄腻,脉滑数。
老恕诊断为湿温病(伤寒的一种)。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清热化湿
的中药方子,同时建议患者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例三:患者男,60岁,持续高热、头痛、咳嗽、气喘。
舌苔黄腻,
脉弦数。
老恕诊断为暑温病(伤寒的一种)。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清暑
化湿的中药方子,同时建议患者要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清
淡易消化。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是老恕治疗伤寒的部分验案精选,他的治疗经验和方法对于现代
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医案——伤寒(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解清泄法治愈“伤寒”发热但头汗出证病案:瞿某,女,38岁。
初诊:1991年2月14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但头汗出已一月有余。
患者去冬12月间因持续发热,去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肥达试验阳性,确诊为“伤寒”。
1周后热稍衰出院,出院后复发热,经中西医继续治疗,病不解。
诊查:先形体作寒,继而发热,入夜热更重,且脘腹内有灼热感;热重时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至天明热衰,头汗亦收;胸闷呕恶,口渴,舌苔薄黄,脉沉细涩滞。
辨证:邪留少阳,兼入阳明。
治法:和解少阳,清泄阳明。
处方:柴胡5g 枳壳10g 黄连2g 吴茱萸0.5g 六一散15g(包煎)制半夏10g 茯苓10g 青蒿10g 两剂二诊:2月16日。
呕恶已平,寒热头汗及脘腹灼热未见减轻,口渴频饮,苔薄黄欠润,脉来涩滞较扬。
邪郁尚未外达,热灼胃津耗伤。
原方去黄连、吴茱萸、制半夏,加鲜石斛20g,黄芩10g,白薇10g,知母10g。
3剂。
1三诊:2月19日。
寒热未作,头汗收,脘腹内灼热减轻,口尚渴,脉来畅利,苔薄黄已润。
方中再增天花粉10g,3剂。
药后脘腹内灼热消失,口渴减,继以生津养胃清热法善其后。
按语本例抓住发热但头汗出这一特点,确认为邪热留于少阳兼入阳明之候。
正如《伤寒绪论》云:“大抵头汗虽主少阳,然属阳明湿热不得发越者最多。
”治以和解与清泄并进,继因热灼津耗,再增甘寒生津之品,病即告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178,夏奕钧医案。
夏奕钧,1913年生,汉族,江苏省江阴市云亭镇人,江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夏氏16岁从堂伯夏维祺学医,3年后转学于江阴名医朱莘农。
22岁悬壶宜兴市鼎蜀镇。
医声渐振,以治疗外感病见长。
1959年在南京中医学院第一期师训班学习。
从医六十余年,名噪遐迩。
在学术上对气火学说颇多发挥,擅用苦辛合法,临床辨证重于脉舌,并对脐诊及喉诊的研究有独到之处。
伤寒之太阴病病案
太阴病病案分析1.林某,男,52岁。
主诉:反复腹痛、泄泻1年。
现病史:1994年4月18日就诊。
大便下利达1年之久,先后用多种抗菌素不效。
每日腹泻3~6此次,呈水样便,伴有里急后重感,腹部有压痛,以左下腹为甚,畏寒,发低热,舌红苔白,脉沉弦。
检查: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太阴病证型:太阴腹痛证证候分析:患痢日久,致脾胃不和,气血不调。
腹泻而痛,里急后重,为脾家气滞血瘀之象。
脾为土,肝属木,脾家气血不利,使肝木之气不达,故脉见沉弦。
又因久利伤阴,气血郁滞,脾阴不和,故见舌红。
治法:调和脾胃,活血和络。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2.唐某,女,27岁。
主诉:小腹疼痛剧烈6天,便秘5天。
现病史:产后15天,大便不行5天,小腹疼痛急剧,恶露6天已尽。
刻下腹痛剧烈,急迫难忍,夜间尤甚,无便意,舌淡苔白,脉象沉弦。
检查:下腹部拒按,压痛明显。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太阴腹痛证型:大实痛证候分析:产后多虚,多瘀。
患者素体虚弱,脾胃虚寒,中阳不足,寒湿内生,湿阻气滞,络脉瘀阻故见腹痛剧烈,气滞不行,腑气不畅,故见大便秘结。
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故见舌淡苔白,病在太阴,属里虚寒证,故脉沉,腹痛故见脉弦。
治法:通阳益脾导滞行瘀通络方药:桂枝加大黄汤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生姜大黄3.李某,男,54岁。
主诉:腹满疼痛伴呕吐、泄泻三天。
现病史:患者素有胃病,常吐清涎,食欲不振。
某日不慎受凉,头痛项强,身热恶寒,体痛,用火熏法治之,病虽缓不愈。
三天后,见口干而苦,头昏眼花,往来寒热,一日数次,身体疼痛,上腹部胀痛,大便三天未解,苔白根部黄腻,脉弦细数。
某医诊为少阳兼阳明腑实,与小柴胡调胃承气汤。
药后吐泻不止,腹满更甚,有时腹部剧痛,四肢厥冷,周身疼痛,恶寒蜷卧,苔白滑,脉沉微。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伤寒病例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抓感。
伤寒病案
相关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 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
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白虎加人参辩证要点:在白虎汤的基础上伴见气津两伤。 即在发热、汗出、烦躁、口渴、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燥、 脉洪大基础上又有口渴、饮水数升,或背微恶寒、时时恶风、气 短乏力之气津损伤,便为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汤相关条文 179、219、350)
空腹血糖27mmoll尿糖黄头痛而胀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苔黄脉象滑实而洪数阳明热证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热胜伤津耗气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大清气热加人参益气以化生津液
伤寒论 辨阳明病 病案讨论 病例一
病例一 吕某,男,49岁,工人。2008年3月 就诊。口渴善饥半年,现症:消谷善 饥,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夜间 需进食饮水,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 头痛而胀,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 苔黄,脉象滑实而洪数。辅助检查: 空腹血糖27 mmol/L,尿糖(+++ )。
胃热则能食 热胜伤津
阳明经热胜,气血运行不畅
消谷善饥,烦渴多饮,舌苔黄,头痛而胀, 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苔黄,脉象滑实 而洪数——阳明热证
滑主里热,洪数主 里热蒸腾,气血涌
热扰心神
盛。滑实洪数—里
热炽盛伤津之相。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口干舌燥,
伴轻度乏力——热胜伤津、耗气
阳明热胜 津气两伤
邪热炽盛,伤津而至脱液、 耗气
李保柱:伤寒大数病案
李保柱:伤寒大数病案
昔燧人氏仰观北极而定方名,伏羲氏因之而画八卦,帝尧受命,使大挠造甲子,容成以造历数,八卦九宫之旨,自此兴焉。
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以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屐一,此为不易之常道也。
黄帝又命风后为太乙式,以预知风雨,水旱,兵革,饥谨,疾疫,灾害,九州十二国治乱兴替等,惠利天下,遵而用之,太乙之法由是而出焉。
神农尝百草,黄帝问天师,伊尹创汤液,医药之道兴焉。
汉末疾疫肆虐。
天下大乱,仲景张机伤横夭之莫救,悯生民之涂炭,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一部十六卷,以疗人病,虽未能尽愈诸病,但遵法而用之,尚可救民于水火,书成之时恰值兵火之余,断编残简,散佚不全,魏太医令叔和王熙,搜采仲景旧论,撰为《张仲景方》十五卷,传流于世,独遗一卷《太乙九宫占数》秘而不宣。
仲景之道从此湮没不彰,伤寒学术之争由此兴焉。
张仲景不但以方名,而且还以数著,为便于同道参研,特摘录几则伤寒大数病案以飨读者。
影视明星傅彪:1963癸卯年,农历8月初10生,2005年患肝癌病逝,终年
48虚岁。
文章转自公众号:伤寒大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主里热,洪数主 里热蒸腾,气血涌 盛。滑实洪数—里 热炽盛伤津之相。 热扰心神
阳明热胜 津气两伤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口干舌燥,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口干舌燥, 伴轻度乏力——热胜伤津、耗气பைடு நூலகம்热胜伤津、 伴轻度乏力 热胜伤津
邪热炽盛,伤津而至脱液、 耗气
相关条文: 相关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 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辩证诊治:阳明病 病因病机:阳明热胜、津气两伤 症候分析:(如前图) 治疗方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主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用药: 知母18g 石膏50g 炙甘草6g 粳米9g 人参10g 三付 水煎服
O(∩_∩)O 谢谢! 谢谢!
伤寒论 辨阳明病 病案讨论 病例一
病例一 吕某, 吕某,男,49岁,工人。2008年3月 岁 工人。 年 月 就诊。口渴善饥半年,现症: 就诊。口渴善饥半年,现症:消谷善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 饥,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夜间 需进食饮水,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 需进食饮水,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 头痛而胀,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 头痛而胀,急躁易怒,小便频数, 苔黄,脉象滑实而洪数。辅助检查: 苔黄,脉象滑实而洪数。辅助检查: 空腹血糖27 空腹血糖 mmol/L,尿糖 ,尿糖(+++ )。 。
病史:口渴善饥半年 病史:口渴善饥半年——热 胃热 热 现症: 现症: 消谷善饥,烦渴多饮,舌苔黄, 消谷善饥,烦渴多饮,舌苔黄, 头痛而胀,急躁易怒, 头痛而胀,急躁易怒,小便频 舌苔黄, 数,舌苔黄,脉象滑实而洪 数——阳明热证 阳明热证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 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 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 热胜伤津、 热胜伤津、耗气
阳明热胜 津气两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大清气热,加人参益气以 白虎汤大清气热,加人参益气以化生津 清气热 益气 热退保津,津液充足以退热。 液。热退保津,津液充足以退热。
辩证分析:
胃热则能食 热胜伤津 阳明经热胜,气血运行不畅
消谷善饥,烦渴多饮,舌苔黄,头痛而胀, 消谷善饥,烦渴多饮,舌苔黄,头痛而胀, 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苔黄,脉象滑 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苔黄,脉象滑实 而洪数——阳明热证 而洪数 阳明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