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课的内容,课题2《原子的结构》。
本课将带领学生们探索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帮助他们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以及原子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原子结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如水、金属、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1.原子的构成o介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o通过动画演示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o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原子的分类o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的不同,将原子分为不同种类的元素。
o介绍元素周期表及其意义。
o通过实例,讲解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及其性质。
巩固练习1.判断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A. 正确B. 错误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原子的分类?A. 金属元素原子B. 非金属元素原子C. 氦原子D. 氢原子3.填空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关系?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2.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或观看视频,了解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原子的构成和分类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时存在一些困难。
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并尝试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或虚拟仿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完成巩固练习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习题训练,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结语与展望本课通过对原子的结构及其分类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练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知识,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前练习〗写出锂、钠、钾、铷、銫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电子排布式。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周期系: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
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1个电子到8个电子;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
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2、周期表我们今天就继续来讨论一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是什么关系?所有元素都被编排在元素周期表里,那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说到元素周期表,同学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制作的,至今元素周期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层状、金字塔式、建筑群式、螺旋型(教材p15页)到现在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还待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周期表中,把能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之为周期,有7个;在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能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之为族,共有18个纵行,16 个族。
初中化学说课稿原子结构
初中化学说课稿原子结构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化学课,主题是“原子结构”。
本节课是针对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接着,我将阐述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知识点的引入、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
最后,我将分享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并能够解释原子序数、同位素和离子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尊重实验事实的态度。
教学内容与安排:1. 引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金属的导电性、水的溶解性等,引出物质的微观结构。
- 向学生展示不同元素的实物或图片,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点和差异。
2. 讲解原子结构- 首先介绍原子的概念,解释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 接着,详细讲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强调原子序数的重要性,解释它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有关。
- 通过实例说明同位素和离子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多样性。
3. 实验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使用静电球展示电子的运动,或者通过化学实验观察离子的形成。
-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4. 课堂练习- 设计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 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管理与评价:1. 课堂管理- 在讲解和实验过程中,维持课堂秩序,确保学生的安全。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 对于学生的问题和疑惑,给予耐心的解答和指导。
2. 学习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高二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范例
高二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范例
转眼间高中新的课程又将开始了,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高二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范例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 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填写第5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板书]1、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师 ]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 ] 讨论总结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 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②颜色不同;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总结] 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
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材分析】在《必修2》模块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本节第一课时中,又进一步认识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元素周期律,概念性强,比较抽象,故应注意以具体的数据和事实为载体,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关系的教学。
教材在“学与问”和“科学探究”栏目中安排了较多的问题,其意图无疑是为概念形成与迁移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平台。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电离能、电负性等新的概念,同时突出概念关键字词的辨析,强化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另外,本节课教材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素材,教学时要突出这些资源的运用,同时注意利用数据和图表方法来探究有关规律,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及其周期性。
2.能应用元素电离能、电负性解释某些元素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中运用分析、图表等方法,体验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离能、电负性等科学概念的学习及鲍林等化学家创新的史实,体验科学概念的价值,感悟科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电离能、电负性。
【教学过程】【任务引入】指导学生以任务练习形式复习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强化对其内在联系的认识。
投影:(1)请写出基态原子的外层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所有元素的名称与符号:①n s2n p3(n=2~4)②3d6~84s2③3d104s1④4s1(2)指出这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说明属于哪个区。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案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3、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4、知道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5、知道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6、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1、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2、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分区2、电离能、电负性[知识要点]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元素周期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的结果)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
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这也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为什么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的原因。
2、元素周期表:(体现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⑴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第一周期中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即第一个能层,而第一能层只有一个能级,该能级最多只容纳2个电子,所以第一周期只有两种元素。
因此元素周期系的发展就像螺壳上的螺纹一样螺旋上升的.⑵、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
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引用典籍,导入新课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
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讲课设计一、教课剖析:(一)剖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长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生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色出发,联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研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地点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生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确立了基础。
只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着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剖析学生1、知识技术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确立了必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想法、总结概括法,拥有必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依据以上两个剖析,我确立本课教课目的以下二、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认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问题研究和议论沟通,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想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获取提高。
依据以上两个剖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课要点和难点:(四)教课的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教课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效地达成教课目的,突出教课要点,打破难点,我准备采纳以下教课策略,下边说教课策略的设计三、教课策略:(一)教课模式1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纳“复习引入——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稳固练习”的教课模式。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和元素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和元素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教材,对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册教材介绍了原子和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特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掌握原子和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及元素的分类。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特性,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及元素的分类。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实物,如铁、水等,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好奇。
通过问一些问题,如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可回答出“原子”的概念。
2. 呈现知识点在讲解原子和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视频等。
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特性。
3. 进行互动讨论设计一些互动的问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例如,请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常见的元素,并探讨它们的性质有何不同。
4. 实验展示通过简单的实验,如用镁带和火柴点燃、用电解水进行水解等,展示原子和元素的性质。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加学生对原子和元素的实际认识。
5. 总结与提升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并进行小结提问和思考。
可设计一些小练,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搭配合适的图示。
示例如下:原子和元素- 原子: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元素: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六、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和元素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理解还有待深化。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进行一些练习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2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出发,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对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进行定性地判断。
但是,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仅有定性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本节教材引入“电离能”这一描述元素性质的物理量,旨在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教材通过对电离能定义的描述,电离能变化规律及其本质的讨论,引导学生在必修2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构(原子结构)—性(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电离能解释或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用书中提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定义,知道同种元素逐级能及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知道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能够应用元素电离能说明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解释某些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理解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基于图表分析设置多个层层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展开学习活动,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情景为起点(提出问题),问题探究为中心(探究问题),问题解决为终点(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分析、探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完成对“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学习与建构。
环节一:提出问题(问题情景为起点)[PPT投影]科学史话:在布瓦博德朗发现元素镓之前,门捷列夫准确预言在锌与砷之间存在类铝元素和类硅元素。
[提问]在19世纪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时代,门捷列夫就能准确预言,让人非常钦佩。
你知道门捷列夫成功预言的依据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元素周期律。
[师]今天,就让我们每位同学也来当一次门捷列夫,依据必修2所学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下列推测。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2、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3、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4、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5、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能力与方法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与态度重点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难点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半径2、电离能(1)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①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KJ•mol-1②意义:通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
(3) 电离能的应用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元素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结构决定的,那具体影响哪些性质呢?[讲]元素的性质指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
[学与问]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投影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右,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逐渐升高,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称为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内涵丰富多样,下面,我们来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板书]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半径[投影]观察图1—20分析:[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2.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使核对电子的引力增加而带来原子半径减小的趋势大于增加电子后电子间斥力增大带来原子半径增大的趋势。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元素的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从而为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划分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探讨,揭示元素性质的内在规律,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原子的诞生和能层与能级的概念,使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重点阐述了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中电子的填充规律。
然后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探讨,让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最后分析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 2 中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对元素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原子结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的概念。
(2)掌握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
(3)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书写电子排布式,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层与能级的概念。
(2)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构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说课稿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说课稿各位教师,大家好,我是今日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头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头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本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讲解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内容;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讨论来探索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逻辑;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以及应用。
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分为三个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为其次课时,主要内容是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过渡: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举行分析,还要对同学的状况有清楚明白的控制,这样才干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举行分析。
)二、说学情同学学习了碱金属、卤素和元素周期律后,对同族或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已有初步了解,可以此为新学问的生长点,建立起"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举行本课教学时,应当充分调动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想法识,以试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试验探索与思量沟通交替举行,凸显同学的主体作用。
(过渡: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初步控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控制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之间关系的推导,培营养析和推理能力。
3.增加对化学现象的探索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爱好。
(过渡:按照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的递变逻辑。
【难点】元素性质的递变逻辑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办法:)五、说教学办法讲授法、试验探索法。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说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
二、学习目标的设定
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1.建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会比较钠、铝、钾三种元素金属性强弱;会比较氯、湨 、硫三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3.会用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当证据,证明元素的金属性 、非金属性强弱。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论证元素性质比较(金属性、非金属 性),关注核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 2.能设计并用实验证明元素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强 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验先理论分析再实验证明的化学原理知识学习的一 般方法。
四、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 1.Na、Cl两种元素具有金属性,还是具有非金 属性? 请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角度 说明理由。 2-1.比较Na、Mg两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并从 前面学习的都是金属元素,这里直接给出 原子结构角度说明理由。 了非金属元素,让学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 2-2.易不易失电子到底取决于什么? 活动过程(提出问题、分析假设、实验设计并 2-3.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预测。 实施、得出结论),学生不觉得难,逻辑关系 3.比较Na、K两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从原子结 清晰、表达准确、知识全面。 构角度说明理由,并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预测。 4.分别比较Cl和Br、Cl和S元素,你能得到哪 些结论?说明理由,并设计实验证明预测。
五、教学反思——学习活动关注思维发展
是热闹吗?
是多样化吗?
是表面上参与的学生人数多吗?
… 是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了,就有实效了吗?
…… 要在学生心中播种能生根发芽的种子; 要能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
人教版·必修
化学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
三、学习过程的设计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得失电子的趋势, 环节1: 扭转原认识 不是得失电子难易的主要影响因素。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得失电子情况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都为8(氦为2) 不易得失稳定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 易失去不稳定非金属元素多于4 易得到不稳定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A. B. C. D.(1)易变为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易变为阴离子的是__________。
(3)易与氯气化合组成X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CD(2)A(3)D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2)预测该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电子,常表现为____价。
答案(1)第五周期ⅦA族(2)得到1个-1二、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名称锂钠钾铷铯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核电荷数 3 11 19 37 55原子结构 示意图原子半径/nm 0.1520.1860.2270.2480.265相同点 最外层均有1个电子,均有较强还原性递变性从Li 到Cs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1)钠、钾与氧气反应①实验现象: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钾燃烧更剧烈。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 +O 2=====△Na 2O 2、K +O 2=====△KO 2。
③实验结论:金属的活泼性:K >Na 。
(2)钠、钾与水反应①实验现象:相同点:金属浮在水面上;金属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高二年级化学组xx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例外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用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例外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疏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
产生渴望之情,我将本节课的知识设计到3个活动探究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学到知识。
[活动探究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创境情景、温故导新活动探究、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强化记忆自我小结、体验胜利分层作业、巩固提高3展示碱金属与稀有气体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总结出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回答每一周期中各有多少种元素及金属元素的数目。
教师帮助分析,学生总结得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
教师把元素周期系的周期发展形象地比喻成螺壳上的螺旋,便于学生记忆。
[活动探究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首先介绍价电子层和价电子的定义,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提出问题: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价电子总数是否相等?学生活动:观察周期表,分组讨论;由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可由多个学生回来,教师注意总结其中的优缺点)教师帮助整理得出正确结论。
[活动探究3]周期表的分区首先给学生介绍按电子排布可将周期表分为五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s 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除H外)都是金属?这样设计能化难为易,变没趣为欢乐,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相互评价暴露错误,获得真知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自我小结,体验胜利最后让学想一想全面回顾本节知识内容,总结本节课中的收获及体会。
(四)巩固练习,强化记忆加强训练,来巩固难点,通过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栏目的难点,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体现新课标教科书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材P24的习题中的第1、
2、5、6、9,达到烂熟判断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知识综合运用:(面向中等学生)思考:(1)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3、能力提高:(面向学有所长学生)探究:(1)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2)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
为什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知道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内容全部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必须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下面,说教学评价的设计
五、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地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观察、交流、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新知,充4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重视创建详尽的情景,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景中学习。
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学会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二)终结性评价
1、通过小组交流后,谈收获、体会、思想
2、留课后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