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内科学 胃癌

合集下载

内科学教学课件:胃癌内科治疗策略

内科学教学课件:胃癌内科治疗策略

Control
Survival after IPHC
6-yr SR
IPHC
67.87%
Control 37.74%
(p<0.05)
紫杉醇类药物治疗腹膜转移
▪ 紫杉类药物腹腔化疗的优势
– 大分子、脂溶性 – 腹腔内局部浓度高 – 腹腔内药物维持时间长 – 很少引起肠粘连
H. Yamaguchi, J. Kitayama, H,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15, 7, 285-291.
ToGA研究开启了胃癌治疗的新篇章
BSC1 FAMTX2
C+S13 CF4 IF5
EOF6 DCF4 ECF6 ECX6
XP7 EOX6
曲妥珠单抗 联合化疗显
著延长 HER2过度 表达晚期胃 癌患者中位 生存期至 16.0个月
HER2-positive
X/FC*8
(HER2 IHC 2+ / FISH+ and IHC 3+)
腹腔化疗(Paclitaxel vs. Docetaxel )
▪ Paclitaxel
– 腹腔浓度更高(约血药浓度1000倍) – 有效时间更长:72小时 – 不能通过腹膜屏障 – 腹腔内播散病灶/游离肿瘤细胞中药物浓度低
▪ Docetaxel
– 腹腔浓度为血药浓度约500倍 – 有效时间约24小时 – 可以通过腹膜屏障 – 腹腔内播散病灶/游离肿瘤细胞中药物浓度相对较高
K. Miyamoto, T. Shimada,,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2, 2012, 963403. H. Yamaguchi, J. Kitayama, H,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15, 7, 285-291.

第九版内科学配套课件 16 原发性肝癌

第九版内科学配套课件 16 原发性肝癌
--孙思邈
第16章 原发性肝癌
授课人:XX XX
重点难点
掌握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肝癌的分型、分期、并 发症,AFP诊断肝癌的标准,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熟悉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B超、CT、MRI、X线肝血管造影等对 肝癌的诊断价值
了解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一、原发性肝癌的定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满足下列三项中的任一项,即可诊断: 1.具有两种典型影像学(超声、增强CT、MRI或肝动脉造影)表现,病灶>2cm 2.一项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病灶>2cm,AFP>400ng/ml 3.肝脏活检阳性 具有这些典型临床表现的HCC,诊断难度不大,但因其常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基本丧失根治性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1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内科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中晚期 并发症
肝区疼痛 、肝脏肿大 、 黄疸、肝硬化征象、 进行性消瘦、伴癌综合征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
病毒性肝炎在肝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HCC大体及组织病理 (HE)
三、HCC影像学特征 – 超声
三、HCC影像学特征 – CT、MRI及DSA影 像
A:CT平扫,肝右叶一团块状混杂低密度影,边界欠清;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C:增强扫描门 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D:MRI,T2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中央区域信号更高,病灶边 界较清;E:D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F:T1WI,病灶为较低信号影,其内有斑点状较高信号影;G:增强扫描动脉期,病 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H: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I:DSA,动脉期显示动脉拉直、扭曲、移位和肿瘤血管湖。

2024医学本科5年制内科学教案胃癌

2024医学本科5年制内科学教案胃癌

医学本科5年制内科学教案胃癌•胃癌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目•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观察要求•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录01胃癌概述发病率与死亡率发病率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

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胃癌的发病率较高。

死亡率胃癌的死亡率也较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死亡率上升。

病因及危险因素病因胃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种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生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等。

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不规律饮食、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被认为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机制病理分型胃癌可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等类型,其中腺癌最为常见。

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可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生理机制胃癌的发生涉及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此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等也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02临床表现与诊断症状与体征早期症状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

进展期症状上腹部疼痛加重、食欲减退、乏力、消瘦、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

体征晚期可出现上腹部包块、腹水、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03内镜检查胃镜及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0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等。

02影像学检查X 线钡餐造影、腹部超声、CT 、MRI 等。

辅助检查方法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内镜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鉴别诊断需与胃溃疡、胃炎、胃息肉等良性疾病相鉴别。

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恶性肿瘤如胃淋巴瘤、胃间质瘤等相鉴别。

诊断依据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VS03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具体适应证包括肿瘤局限于胃壁内、无远处转移、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等。

根据肿瘤部位、分期及患者身体状况,可选择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等。

内科医学学第四篇第六章胃癌课件

内科医学学第四篇第六章胃癌课件
胃癌课件
学习下面内容,了解胃癌的更多信息。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高钠饮食、香烟
发病机制
2
和酒精摄入。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
等长期胃黏膜病变发展成为癌前病变。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预防措施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定期体检、积极治 疗早期疾病和降低传染病感染率。
胃癌的分期和分型
分型
常见的包括肠型、弥漫型和混合型。
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肺功能、内镜下超声等全面体检。
胃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
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限 制性手术、全胃切除和淋巴结清 扫术等。
放疗
化疗
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患者。
与手术联合或单独应用,化疗方 案多样。
预后评估和随访
1 预后评估指标
包括年龄、性别、癌灶大 小、是否转移、病理分期 等。
2 随访方案
分期
包括TNM分期和洛阳分期两种。
胃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
多无症状或伴随腹泻、胃酸返流等。
中期
饭后饱胀、上腹胀痛和不适感、消瘦、贫血等。
晚期
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胃肠道出血、肝胆转移等。
胃癌的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包括胃镜、B超、CT和MRI等。
2
组织学检查
通过活检、胃液或胃黏膜细胞筛查,明确诊断。
3
其他检查
首次治疗后定期体检、B 超、CT等检查。
3 预防复发
坚持定期随访,改善饮食 习惯、避免烟酒等有益于 预防复发。
总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预防早期 发现和积极治疗对胃癌的控制至关重要。

【内科学】胃癌

【内科学】胃癌

【内科学】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1. 幽门螺杆菌感染 Hp作为人类胃癌的I类致癌原。

2. 环境因素①食物:胃癌发生与食物的配制、食用方法及组成成分有关。

长期吃高浓度硝酸盐食物(如烟熏和腌制鱼、肉及咸菜等)后,硝酸盐可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高盐及腌制食品可破坏胃粘膜屏障,利于致癌物质直接作用于胃粘膜。

多吃新鲜的蔬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减低胃癌发生的危险。

②土壤、水源:土壤、水源中的有机物或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与癌肿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如煤矿或石棉矿区居民胃癌发生率高于沙地或黏土带军民。

3.遗传因素:胃癌患者家族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

浸润型胃癌有更高的家族发病倾向,提示该型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是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

4.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息肉、腺瘤型息肉癌变率较高,特别是直径>2cm的广基息肉;③胃溃疡:多因胃溃疡边缘的炎症、糜烂、再生及异型增生所致;④残胃炎:癌变常在Billroth—II式胃切除后-年以上发生。

包括:肠型化生、异型增生。

因此,对上述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应注意密切随访。

【病理】胃腺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58%)、贲门(20%)、胃体(15%)、全胃或大部分胃(7%),可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病变局限而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胃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外层组织者称晚期。

1. 组织学分类:①腺癌:最多见,包括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②黏液腺癌:癌细胞产生的黏液在间质大量积聚,称胶质癌,如癌细胞充满大量黏液,将细胞核推向一侧,称为印戒细胞癌;③髓样癌;④弥散型癌。

2. 转移途径:①直接蔓延扩散至相邻器官;②淋巴转移:最常见;③血行播散:常见于肝,其次可累及腹膜、肺及肾上腺,也可累积卵巢、骨髓及皮肤;④腹腔内种植:癌细胞侵及浆膜层脱落入腹腔,种植于肠壁和盆腔,如可种植于卵巢,也可种植于直肠周围。

内科学教学课件:胃癌

内科学教学课件:胃癌
• 遗传因素 遗传型弥漫性胃癌 CDH1基因突变 散发性胃癌 一级亲属易感性较高
•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 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 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残胃 胃息肉 胃黏膜巨大皱襞症(Menetrier病)
诊疗经过
2005.11 患者赴我院外科就诊,收治入院后,外院活检 病理标本送病理科会诊,会诊意见为:低级别上皮内 瘤变,肠化++。 患者家属商议后决定暂不考虑手术治疗,回当地医院 门诊门诊随访。
诊疗经过 就这样,5年过去了……
2010.12 患者自觉上腹疼痛加重,再次赴我院就诊,予 以胃镜复查:
2010.12.31 外科收治入院 行腹部CT平扫+增强:
诊疗经过
2011-01-04 患者行全麻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毕I式吻合 (D2淋巴结清扫): 术中见肿块位于胃窦近大弯侧,侵及浆膜,胃周可及 数枚肿大淋巴结。
手术标本
胃窦,腺癌II-III级,累及浆膜,淋巴结(-)
病例2
• 女,35岁 • 既往健康 • 主诉:便血1天,就诊于外院 • PE:无殊
早期胃癌的大体分型
进展期胃癌的大体分型
Borrmann分型
Linitis plastica: 弥漫浸 润型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肿 瘤生长方向不是向胃腔突出而 是向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浸润,最终使胃粘膜皱襞消失、 胃腔变小、胃壁全层增厚、变 硬,坚如皮革。
转移
• 直接蔓延 • 淋巴结转移 • 血液播散 • 腹腔内种植
Virchow淋巴结 Krukenberg瘤
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的症状
无症状
50%

(内科学上课的胃癌

(内科学上课的胃癌

概述
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 瘤的95%以上
世界上第二位高发的恶性肿瘤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仅10% 男女比例 2 :1 多发生于55~70岁之间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进行性发展的
过程 相关癌基因:ras 、 bcl-2 相关抑癌基因: p53 、 APC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C 、 MCC 相关生长因子: EGF 、 TGF-
胃癌
(gastric carcinoma)
洪万东
温医大附一院消化科
讲授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 2. 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 3. 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讲授主要内容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标准 治疗
概述
胃部肿瘤,不论良性或恶性,大多源于 上皮。在恶性肿瘤中,大部分是腺癌 (adenocarcinoma),即通常所称的胃癌 (gastric cancer)。
进展期胃癌Bormann分型
进展期胃癌(Ⅰ型)
胃癌
进展期胃癌(Ⅰ型):胃体后壁球 形隆起,表面糜烂不平、伴出血
进展期胃癌(Ⅱ型) 胃癌
进展期胃癌(Ⅱ型):胃角巨大癌性溃疡, 基底不平、厚苔,周边环堤样隆起
进展期胃癌(Ⅲ型)
胃癌
进展期胃癌(Ⅲ型):胃角类圆形溃疡, 基底不平结节状,病变向周边浸润
膜内癌。
内镜下治疗 粘膜下剥离术(ESD)
化学治疗:是手术治疗的补充及姑息治疗作 用
①不需要化疗:早期胃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灶 ②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疗效好 ③单一药物化疗:只适合于早期需要化疗的患者或 不能承受联合化疗者
其他疗法:营养、免疫、基因、中医中药等

内科学(第9版)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六章 原发性肝癌

内科学(第9版)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六章  原发性肝癌
A:CT平扫,肝右叶一团块状混杂低密度影,边界欠清;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C:增强扫描门 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D:MRI,T2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中央区域信号更高,病灶边 界较清;E:D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F:T1WI,病灶为较低信号影,其内有斑点状较高信号影;G:增强扫描动脉期,病 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H: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I:DSA,动脉期显示动脉拉直、扭曲、移位和肿瘤血管湖。
肝癌( HCC )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起源 肝细胞 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病理类型 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癌 HCC-ICC混合型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
90%
内科学(第9版)
二、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
疗的机会 早期肝癌常常症状隐匿,诊断困难。对肝癌高危人群(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以及乙肝、丙肝患
者)应每6~12个月行超声和AFP检测,筛查有无HCC发生的早期征象。如有阳性改变,应进一 步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
内科学(第9版)
五、HCC 的BCLC分期与临床治疗策略
五年生存率:50~80%
内科学(第9版)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满足下列三项中的任一项,即可诊断: 1.具有两种典型影像学(超声、增强CT、MRI或肝动脉造影)表现,病灶>2cm 2.一项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病灶>2cm,AFP>400ng/ml 3.肝脏活检阳性 具有这些典型临床表现的HCC,诊断难度不大,但因其常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基本丧失根治性治

内科学课件:胃癌(TC)

内科学课件:胃癌(TC)

三、化学治疗
1、早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者,术后一般不需 要化疗。 2、手术治疗的补充:术前、术中、术后 3、姑息治疗作用 常用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阿霉 素、顺铂、依托泊苷等
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疗效好 介入化疗可减少化疗的副作用
其他疗法:营养、免疫、基因、中医中药等
四、其他治疗
1、生长抑素及COX-2抑制剂能抑制胃癌 生长,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2、营养、免疫、基因、中医中药、介入 等
预后和预防
胃癌的预后直接与诊断时的分期有关。迄 今为止,手术仍然是胃癌的最主要治疗手 段,但由于胃癌早期诊断率低(10%), 大部分胃癌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 生存率约7%~34%。
预防 ①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根除幽门螺杆菌。
③积极治疗癌前疾病。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胃 癌
(gastric carcinoma)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疾病诊断
和治疗方法。 2、熟悉病理改变、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3、了解容
1、一般讲述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2、详细讲述病理分类 3、重点讲述典型胃癌的临床表现 4、详细讲述胃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5、重点讲述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6、结合临床重点讲述各种治疗方法 7、一般讲述预后和预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X线检查:局部胃壁僵硬、皱襞中断,蠕 动波消失,凸入胃腔内的充盈缺损,恶性溃疡 直径多大于2.5cm,边缘不整齐,可示半月征, 环堤征。
诊断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加病理活检。早期 诊断是根治胃癌的前提。
对下列胃癌的高危患者应及早和定期胃镜检查: 1、男性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呕吐
或黑粪者 2、良性溃疡但胃酸缺乏者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 4、胃溃疡经正规治疗2月无效 5、大于2cm的胃息肉 6、胃大部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残胃癌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残胃癌_课件模板
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其确诊率在90% 以上。
内科学疾病部分:残胃癌>>>
诊断:
残胃癌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残胃癌
与复发性胃癌相鉴别,因胃良性病变 而作过胃大部切除或胃次全切除、胃肠吻 合术者,胃内再发生的癌均称残胃癌。但 因胃癌而作胃大部切除或胃次全切除、胃 肠吻合术者,术后再发生胃癌则有残胃癌 和复发性胃癌之分,一般以术后5年为界 限,发生于术后5 年以内者多考
3.胃手术后的疤痕、甚至不吸收缝线 的刺激,亦可能是残胃癌发生的因素之一。
总之,胃手术改
内科学疾病部分:残胃癌>>>
病因: 变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胃更多 地暴露于致癌、促癌物的作用之下,当机 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残胃癌即可发生。
内科学疾病部分:残胃癌>>>
症状及病史:
残胃癌症状_残胃癌有什么症状
内科学疾病部分:残胃癌>>>
简介:
胃癌占胃癌的0.4%~5.5%。残胃癌的发生 率与首次手术方式有关。胃次全切除术后 作毕氏Ⅱ式和单纯胃空肠吻合术者比毕氏 Ⅰ式者更易发生残胃癌。残胃癌的好发部 位是吻合口,但亦可弥漫发生于整个残胃。
内科学疾病部分:残胃癌>>>
病因:
残胃癌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残胃癌
1.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后,胃 呈低酸或无酸状态,加以胃泌素分泌下降 使保护性粘液减少,胃粘膜逐步萎缩。而 胃手术后的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反流更损 害胃粘膜,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 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乃是残胃癌发生的重 要原因。
2.胃手术后
内科学疾病部分:残胃癌>>>
病因:
胃酸减少,有利于细菌在胃内的生长繁殖。 细菌毒素及胆汁被细菌分解的代谢产物, 可有促癌作用。而含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 更能促进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在这些致 癌、促癌物的作用下,胃粘膜可能癌变。

《外科学》人卫第9版精品课件—胃癌(案例分析)

《外科学》人卫第9版精品课件—胃癌(案例分析)

03 辅助检查
(2)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WBC 5.7X109/L,HB:98g/L. ALB: 35gl/L,电解质正常. CEA:12.3ng/mL, CA19-9: 25.6U/mL.便潜
血(+)。
(3)腹部增强CT检查
胃窦部小弯侧胃壁增厚性改变,可见强化,胃壁僵硬,胃腔略变窄,长度约3.5cm,累及胃壁全层,浆膜面毛糙,与 肌层分界不清,胃角处粘膜可见一凹陷改变,基底宽2cm,表面欠光整,增强期表面可见强化,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 未见受累。胃周脂肪层清晰,沿胃小弯侧可见数枚淋巴结,最大直径1.3cm,幽门上可见一枚直径约0.8cm淋巴结。 肝脏形态正常,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腹盆腔未见积液征象。
(2)病史收集后,应进行哪些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应重视外科专科查体。重点检查有无贫血、腹部情况,有无腹部压痛,有无腹部包块。早期病人多无明显体征, 晚期病人可出现上腹部质硬固定的包块,且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如出现腹水,可表现为移动性浊音阳性。应注 意锁骨上淋巴结情况,尤其是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应常规进行肛门指诊,部分病人可于直肠前凹扪及肿块。 应尽早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必要时使用超声内镜检查。纤维胃镜的特点是能够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并可以对可疑病灶嵌取小块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方法。为提高诊断率,应对可疑病变组织活 检4-6处,且不应集中一点取材。 胃癌病人入院后需进行系统检查,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并为病人做好术前准备。血常规中应注意血红蛋白水平, 有无贫血,贫血是否与潜在的消化道出血有关(便潜血)。如贫血程度重(<90g/L),可考虑术前输血以改善贫 血。通过血清白蛋白水平了解病人的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过低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应予以术前补充。 术前有电解质异常者应及时纠正。癌胚抗原(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在部分胃癌病人中可见升高。 腹部增强CT可作为目前胃癌术前分期的首选方法。阅片时应关注胃癌病变范围,侵犯胃壁的深度、局部淋巴结转 移情况和有无来自肝脏,腹膜和盆腔的远处转移,对病变作出初步的分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展期胃癌伴有远处转移或伴有梗阻者:姑息性手术,保持消化道通 畅。
• 内科学(第9版)
化疗
四、胃癌的治疗
早期胃癌:不伴有任何转移灶者,术后一般不需要化疗。 进展期胃癌: 术前化疗可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术后化疗; 常用5-FU、替加氟、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或卡铂、亚硝脲类、 足叶乙甙等。联合化疗多采用2~3种联合,以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内镜下 肿瘤分期
X线钡餐检查或胃CT平扫
高度疑诊 胃癌
阴性 其它检查
早期分型: 隆起
平坦 凹陷
进展期分型: 隆起 局限溃疡 浸润溃疡 弥漫浸润
组织病理: 乳头状腺癌 管状腺癌 黏液腺癌 混合型腺癌 肝样腺癌 腺鳞癌 髓样癌 印戒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未分化癌
癌细胞分化程度
高分化 中度分 化 低分化
手术治疗
支架植入:不能手术的贲门癌或幽门区癌所致的贲门或 幽门梗阻,可行扩张、放置内支架解除梗阻,暂时改善生活质量。
早期胃癌:胃部分切除术;
进展期胃癌如无远处转移: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 胃切除范围可分为近端胃切除、远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 切除后分别用Billroth-I、Billroth-II及Roux-en-Y式重建消化道连续性。
M:远处转移情况;M0:无远处器官受累; M1:有远处器官受累。
• 内科学(第9版)
三、胃癌的诊断
上腹部饱胀不适、上腹痛、早饱、食欲减退、体 重减轻、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咽下困难, 或原因不明的消瘦、乏力、贫血。
能耐受胃镜检查
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
胃镜+电子 染色+活检
阴性 其它检查
病理确诊 为胃癌
患者教育
饮食 避免 粗糙、浓烈、高盐、过热、烟熏、腌制食品、吸烟、酗酒 鼓励 新鲜蔬菜、水果、绿茶
心理健康 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减轻压力
根除幽门螺杆菌:具有胃癌高风险因素患者
胃镜随访和治疗: 中重度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残胃 胃息肉(腺瘤)、胃粘膜巨大皱襞症
肌层
胃癌分期 早期 侵及肌层 深达浆膜或浆膜外 远处转移
预后
5年生存率 90%-95% 术后50%-60% 术后<20% 0
• 内科学(第9版)
二、胃癌 TNM 临床分期
N0
N1
N2
N3
M1 (合并任何N期)
Tis 0
--
--
--
T1 IA
IB
IIA
IIB
T2 IB
IIA
IIB
IIIA
T3
IIA
IIB
超声内镜: 了解病变在胃壁的浸润深度 胸腹CT: 了解有无淋巴或远处转移
内镜 / 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放/化疗
• 内科学(第9版)
四、胃癌的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内镜治疗
下的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指征:局限在黏膜内及黏膜
肿瘤切除后,应尽可能 清除胃的Hp 感染。
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病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癌。
m1 m2 m3 sm1 sm2 sm3
胃上皮
黏膜固有层 黏膜肌层
黏膜层(m) 黏 膜 下 层 ( sm )
平坦
凹陷 早期胃癌的胃镜下分型
早期胃癌的概念,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 1. m1~m3(无论有无淋巴转移,本文采用) 2. m1~m3(无淋巴转移) 3. m1~sm3(无淋巴转移) 4. m1~sm1(无淋巴转移)
第六章
胃癌
作者 : 黄志寅、肖 雪、唐承薇
单位 :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重点难点
掌握 早期胃癌的概念、诊断及治疗
熟悉 胃癌的病因、临床表现
了解 胃癌的病理、发病机制、进展及晚期治疗
• 内科学(第9版)
一、胃癌 的概念
隆起
早期胃癌(early stage of gastric cancer)
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IIA IIIB
T4a IIB
IIIA IIIB IIIC
T4b IIIB IIIB IIIC IIIC
T:原发肿瘤情况。Tis:原位癌;
T1: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以上;
T2:浸润到肌层;T3:浸润到浆膜层;
T4a:浸润至腹膜脏层;T4b:浸润至临近器官。
-IV IV IV IV IV
N:淋巴结转移情况 N0:无淋巴结受累 N1:1或2个淋巴结受累 N2:3-6个淋巴结受累 N3:7个以上淋巴结受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