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的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详细资料大全

浮游生物详细资料大全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基本介绍•中文名:浮游生物•外文名:plankton•定义:生活于水中缺乏移动能力的生物•分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形态特征:体形细小,大多肉眼不可见•划分规则:按生活方式划分而不是按物种划分形态特征,名称由来,种类划分,分布特征,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季节分布,生态价值,生态意义,科学价值,渔业价值,发现案例,形态特征浮游生物体型细小,大多数用肉眼看不见,悬浮在水层中且游动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生物,称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按其生活方式而划分的一类生物群体,并非按物种划分。
名称由来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
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
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又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
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
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1891年E.H.Haecker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
1896年C.Schrter和O.Kirchner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
1917年E.Naumann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1961年J.M.Peres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
种类划分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
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

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洋中漂浮、随波逐流的微小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海洋科学研究中,浮游生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种类和分布研究进行探讨。
一、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海洋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动物性浮游生物和植物性浮游生物两类。
动物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鱼类卵等,它们通常只有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
植物性浮游生物主要指浮游植物,包括浮游硅藻和浮游钙藻等,它们的体积相对较大。
1.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复杂的群体之一,包括浮游软体动物、浮游甲壳动物、浮游水母、浮游类、浮游蠕虫、浮游发光生物等。
其中,浮游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浮游动物之一,也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浮游甲壳动物包括海洋浮游蟹、海洋浮游虾、海洋浮游蜂、海洋浮游糖虾等,其种类达数千种之多。
2.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包括浮游硅藻、浮游钙藻、浮游蓝藻等。
浮游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中种类最多、最丰富、分布最广的一类,其数量在海洋中的比例也最高。
一些硅藻如针状微藻、链条藻、菱形藻等,其产生的生物毒素不仅会对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二、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受到海洋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海水温度、盐度、养分、氧气和光照等。
在大洋深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而在近海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
同时,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1. 近海海域近海海域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繁殖区域,其物种数量和密度都比大洋深处要高。
在这些海域,浮游植物数量最为丰富,其次为浮游动物,包括浮游虾、浮游蟹、海洋浮游水母等。
2. 大洋深处大洋深处对浮游生物类型和数量都有较大限制,经常有一些特别的动物出现,在这些压力下生存及繁殖存在很大的难度。
(整理)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海洋中的瓶中船浮游生物

海洋中的瓶中船浮游生物海洋是地球上最辽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充满了各种奇特而神秘的生物。
而在这个广袤的蓝色世界中,有一类特殊的生物引人注目,那就是瓶中船浮游生物。
它们以其独特的生命周期和形态,为海洋中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色彩。
瓶中船浮游生物的全名为“艇形纲瓶中船动物门浮游生物”,归属于海洋浮游生物的一种。
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们的身体结构却异常美妙。
它们的身体一般呈透明色,扁平而后拉长,好像一艘瓶中的小船,在海洋中缓缓漂流。
瓶中船浮游生物有着极为独特的繁殖方式。
通常情况下,它们会产卵并孵化出孤立浮游态的幼体。
而这些幼体并不会马上成长为成熟个体,而是在海洋浮游中漂浮几个月的时间,靠微小的鱼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物,逐渐完成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当它们达到一定的体积并成熟后,才会逐渐沉入深海,完成其一生的使命。
瓶中船浮游生物的外形多样,大小不一。
从微小到巨大,都可以在海洋中找到它们的踪迹。
有的瓶中船浮游生物身体呈圆锥状,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几何形状;有的瓶中船浮游生物则模仿了珊瑚等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复杂而精美。
不论是哪种形态,都给人以惊叹和思考。
瓶中船浮游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同时,瓶中船浮游生物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氧源,通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海洋中众多生物提供了宝贵的空气。
随着科技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瓶中船浮游生物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科学家们通过对其基因组、生理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不仅揭开了瓶中船浮游生物的神秘面纱,还为人们进一步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尽管瓶中船浮游生物在海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令人遗憾的是,人类的环境破坏和过度捕捞等问题正对其造成严重的威胁。
这些美丽而脆弱的生物正悄然面临着种群减少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呵护这些瓶中船浮游生物的栖息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海洋中的神奇漂浮物水母

海洋中的神奇漂浮物水母漂浮在海洋中的神奇生物——水母水母是一种神奇的海洋生物,身体柔软、透明,看起来像是一个漂浮着的气泡,非常迷人。
它们属于刺胞动物门,是一类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一、水母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水母的特征十分独特。
它们呈现出钟状、撑状或者伞状的身体结构,身体周围生长着触手,触手上布满了致命的刺细胞。
这些刺细胞能够释放毒液,对捕获的猎物进行麻痹和杀死。
水母并没有骨骼,因此可以自由地在水中漂浮。
水母的生活习性也十分有趣。
它们通常栖息在海洋的表层,靠着海流进行漂浮。
有些水母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形成壮观的水母群。
此外,水母也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晚变得更加活跃,利用自身发光的特点吸引猎物。
二、水母的繁殖方式水母的繁殖方式分为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发生在水母的成熟阶段,雌水母会释放卵子,而雄水母则释放精子,通过受精来产生幼水母。
而无性繁殖则是通过水母的生长周期中的一个过程,它们会产生称为“花蕊”的结构,花蕊具有繁殖的能力,可以释放出新的水母个体。
三、水母的生态影响水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被许多海洋生物当作食物源。
同时,通过捕食浮游生物,水母也能够控制浮游生物的数量,维持海洋生态的平衡。
然而,近年来,因为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水母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
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水母大量增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四、水母与人类水母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水母对人类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它们的触手上的刺细胞会释放毒液,对人体造成刺痛和皮肤过敏反应。
一旦被水母螫伤,应立即用海水冲洗创伤,并尽早就医。
另一方面,水母也被人类利用。
水母具有医学和科研价值,在药物研究、生物发光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此外,水母的美丽和独特性也使其成为观赏和摄影的对象,在旅游业中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水母作为一种独特的神奇漂浮物,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小学二年级关于水母的作文范文

【导语】水母(英文名称:Jelly Fish):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
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关于水母的作文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关于水母的作文范文篇一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两只小水母。
两只水母在水里翩翩起舞,透明的头和触手帮助它在水里若隐若现,仿佛是个隐形人一般。
我给它们取名字,一呼唤,两只水母都游来了,可它们一直转圈,看不清谁是谁,小家伙们都兴奋极了!水母们不喜欢阳光,却向往着灯光。
灯光一亮,它们就你推我顶,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水波荡漾着,水母嬉戏着。
当阳光射进瓶子,水母们的精神被驱散,个个伸着懒腰,一动不动地睡在瓶底像是在打呼噜。
刚才还兴致勃勃的水母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一只水母睡着了,另一只觉得没趣,就在这只睡着的水母头上绕了两圈。
不知是触手还是水波影响到了睡着的水母,它用头碰了一下吵醒它的水母,然后又埋头睡去。
吵醒它的那只水母委屈地用头顶着水面默默的绕着瓶子的边缘缓缓的游来游去,好像在排泄着自己的坏心情。
最有趣的是:水母们爱头顶头聊天。
晚上八点半左右,它们就会头顶头的说一会儿话,到九点,它们就不声不响的睡在水底。
好不快活!一觉起来,它们还是头顶头的好伙伴!水母是多么可爱、有趣啊!我喜欢水母!小学二年级关于水母的作文范文篇二今年的夏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北海旅游,北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北海有一个海洋之窗水族馆,里面有很多新奇的海洋动物和植物。
有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小丑鱼、黑白相间的海龙、海马、海蛇、小虾……五颜六色、千变万化的珊瑚、海葵、海星……,水族馆内潜水人员和鲨鱼玩耍的表演,一会儿漂浮,一会儿下沉,好看极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水母,水母是一种十分低等的动物,常常漂浮在海面上,随波逐流。
水母大多数是透明的,因为它们身体内95%都是水,水母的外形多种多样,有的像一把撑开的雨伞,有的像一枚硬币,有的像一顶帽子……,十分漂亮。
海洋浮游生物的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因素关联

海洋浮游生物的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因素关联海洋,这个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阔领域,充满了无数的生命奥秘。
其中,浮游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联。
浮游生物,顾名思义,是那些在海洋中随波逐流、无法自主游动的微小生物。
它们个体微小,却数量众多,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植物主要是一些单细胞藻类,如硅藻、甲藻等;浮游动物则包括了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食物链传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季节的更替,给海洋带来了明显的环境变化,而浮游生物也随之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波动。
在温暖的季节,光照时间长、强度高,海水温度上升,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充足的光照为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使其能够大量合成有机物。
同时,温暖的海水也加快了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促进了种群的增长。
因此,在春夏季节,我们往往能观察到浮游植物数量的显著增加。
与之相对应,浮游动物的数量也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
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当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时,为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所以,在浮游植物繁盛的季节过后,浮游动物的数量通常会随之上升。
然而,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候因素在海洋浮游生物的季节性变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首先是温度。
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浮游生物的生理过程,包括代谢率、生长速度和繁殖周期等。
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当温度超出其耐受限度时,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可能会受到抑制。
例如,某些冷水性的浮游生物在冬季更为活跃,而暖水性的种类则在夏季占据优势。
光照也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因素。
光照的时长和强度不仅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还会影响它们的垂直分布。
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域,浮游植物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快速生长;而在光照较弱的深层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则受到限制。
水母生活习性

水母生活习性
水母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生物,它们在海洋中漂浮着,似乎没有固定的生活方式。
然而,水母却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性,让人们对它们充满好奇。
首先,水母是一种浮游生物,它们没有自己的运动方式,而是依靠海水的流动
来移动。
这使得水母的生活方式非常随意,它们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在海洋中自由漂浮。
水母的浮游生活方式也使得它们成为了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它们可以捕食各种小型海洋生物,如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其次,水母有着独特的生殖方式。
水母的生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有性
生殖,另一个是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阶段,水母会释放出精子和卵子,然后在海水中受精。
受精后的卵子会发育成一个叫做水螅的幼虫,这个幼虫会在海洋中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发育成成体的水母。
而在无性生殖阶段,水母会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这使得水母的数量可以迅速增加。
最后,水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水母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存,它们可以在热带海域和温带海域中生活,也可以在深海和浅海中生存。
水母对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也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使得它们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活。
总的来说,水母的生活习性是非常独特的,它们的浮游生活方式、独特的生殖
方式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得它们成为了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水母的研究也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第一章浮游动物

第三节 轮虫 ROTIFERA
轮虫(rotifers)是一 类小型、具具完全消 化管、假体腔、前端 具纤毛头冠的低等后 生动物。 头冠纤毛摆动时犹如转 动的车轮,故称为轮 虫。
一、轮虫的主要特征
1. 两侧对称,不分节,有时具假分节; 2. 三胚层,具假体腔; 3. 前端具一个带纤毛的头冠或称纤毛冠,或特化成两个轮盘; 4. 消化管完全,咽特化为咀嚼囊,咀嚼囊内有可动的咀嚼器,由
1、体制:辐射对称 2、两个胚层:其体壁由内外两胚层和中胶层组成。水螅水母中胶层薄,钵
水母中胶层厚。 3、具一个消化循环腔:有消化、排泄、循环功能。 4、腔肠动物有两种基本形态: • 水螅型 polyp: 呈圆筒状,适应固着生活。 • 水母型 medusa: 适应浮游生活,呈伞状。 多数既有水螅型也有水母型,有的只有水螅型(水螅),有的只有水母型
二、单巢纲轮 虫的生活史
三、各种轮虫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四、轮虫生物学
习性分布:生活于淡水、海水、潮湿土壤、以及其它动、 植物体表等多种环境中。 多数轮虫呈世界性分布。 常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耐受力(休眠阶段)。 淡水水体常见的浮游动物,鱼类的重要饵料。
触角(两对) A1 (antennule):第一触角或称小触角 A2 (antenna):第二触角或称大触角 大颚M (mandibula):一对具齿状突起的几丁质板,有咀嚼功
能,有时具颚须。 小颚:第一小颚(M1, maxillula)、第二小颚 (M2, maxilla))
扁平,呈叶片状。具有摄食和呼吸功能。
(二)外部形态
1. 身体分节、分部
•头部:主司感觉、摄食 •胸部:主司支持、运动 •腹部:主司生殖、代谢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2

一、名词解释:浮游生物:是指栖息于水域中,行动能力微弱,全受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水生生物。
浮游植物:是营植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动物:是营动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幼虫:营浮游生活的幼虫,形态上千姿百态,与成虫迥然不同,有的种类还包括许多个幼虫阶段或时期,变态后营底栖性的爬行生活或附着生活或底埋生活,也有少许种类营钻孔生活和寄生生活等。
永久(终生)性浮游生物:是指终生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
阶段(季节)性浮游生物:是指只在其个体发育中的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经过变态以后,成体便改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的浮游生物。
暂时(偶然)性浮游生物:是指原非浮游种类,仅因海况变化、生殖季节等原因有时会短时期的营浮游生活的种类。
浮游生物学:是研究浮游生物及其在水域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科学。
赤潮:在海洋浮游生物中,有许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度密集在一起,从而引起海水变色地现象,称为“赤潮”。
原核生物:无真正细胞核的生物。
相连带(接合带):硅藻的壳边。
壳环(带):上下相连带的总称。
壳环面:壳环带的面。
壳套:壳面向相连带弯转部分。
贯壳轴(壳环轴):连接上下两壳面中心点的线。
纵沟(壳缝):在壳面上沿纵轴的一条裂缝。
管纵沟:在菱形藻和双菱藻里,呈管状的纵沟。
拟纵沟:羽纹硅藻目的部分种类壳面上无纵沟和结节,但壳面花纹集中两侧排列,中间空白很像纵沟。
节间带(间生带):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是壳环面细胞壁的一些特殊构造。
隔片:某些硅藻节间带的细胞壁向细胞内部伸展成片状。
复(增)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间接分裂之后,细胞形状逐渐缩小,到了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将不再继续分裂,而吸水扩大形成增大的孢子。
休眠孢子:当水中营养盐缺乏,水温突然变化,光照不足等情况下,圆心硅藻目的许多种类进行细胞分裂之后,原生质收缩到中央,然后产生厚壁,并在上下壳上分泌了很多突起和各种棘刺,即为休眠孢子。
不同海域浮游动物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海域浮游动物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浮游动物是指体形小而轻盈,可以随着水流漂浮的动物群体。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能够为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等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不同的海域中,浮游动物的种群特征却存在巨大差异。
本文将探讨不同海域浮游动物种群特征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
一、北极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北极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甲壳类动物、水母、海藻等。
其中,浮游甲壳类动物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们能够为大型鱼类、鸟类和海豹等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
同时,在北极冬季,这些甲壳类动物会漂浮到了海底,成为了海底生态系统的基础。
二、热带海域的浮游动物热带海域的浮游动物主要有浮游动物群、浮游软体动物和浮游植物。
这些生物的种类丰富,但数量往往并不是很多。
这是因为热带海域中的浮游动物受到了温度和养分的限制。
在这样的海域中,养分通常会集中在浅海区,浮游动物也因此聚集在这个区域。
三、大洋中部的浮游动物大洋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区,但却是全球最大的浮游动物聚集地之一。
这里的浮游动物数量和种类极其繁多,其中许多动物并未被发现。
这些浮游动物的聚集是由于它们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迁徙而来的。
大洋中部水域的大洋漩涡、深层水流等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对浮游动物的分布和迁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浮游动物的影响因素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1、温度: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水温高的地区,存在着较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体。
2、水域深度: 水域深度也与浮游动物的分布有关。
近岸浅海区通常能找到丰富多样的浮游动物群落。
而深海区则相反,浮游生物数量较少,种类也相对单一。
3、养分含量:浮游动物需要养分进行成长和繁殖。
养分含量越高,浮游动物数量也越多。
总之,不同海域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异极大,其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是更好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并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步骤之一。
蜉蝣浮游900字

蜉蝣,浮游_900字
蜉蝣,浮游
蜉蝣,又称为水蚤,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淡水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它们身体微小,只有几毫米长,但数量庞大,是水生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蜉蝣的生活方式与人类有很大的不同。
它们不需要工作、不需要上学、也不需要考试。
它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边漂浮一边吃东西,简单而自由。
但是,它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难题。
蜉蝣的生命周期很短,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它们需要不断地寻找食物和进行繁殖。
由于它们身体微小,所以它们需要大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
它们通常会吃一些植物的碎屑和浮游生物,但当食物供应不足时,它们也会互相捕食。
这也是为什么在水生食物链中,蜉蝣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另外,蜉蝣还有着独特的繁殖方式。
它们不需要交配,雌性蜉蝣会产下数百个卵,然后卵和雄性精子在水中自然受精。
这种繁殖方式虽然简单,但也意味着蜉蝣的后代数量非常庞大,而对于水生生态系统来说,这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除了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外,蜉蝣还有着一些其他的用处。
在科学研究中,蜉蝣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模型生物,用于研究一些基础生物学问题。
在医学研究中,蜉蝣可以被用于测试某些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蜉蝣还被用于水质监测,因为它们对水中污染物非常敏感。
总之,虽然蜉蝣在人类生活中不太起眼,但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重视蜉蝣的存在,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浮游生物的测定常识

(二)定量测定
浮游植物数量 (个/L) <3×105
3×105~ 5×105 ( 或1×106 )
>5×105 ( 或> 1×106 )
> 1×106 ( 或≥10×106
营养类型 贫营养 中营养 富营养 重富营养
五、用浮游生物评价水质的优点
1.实验容器小
2.取材方便
3.生长快、繁殖快
4.可以在合成的培养基中培养 5.和环境接触密切,对环境污染物反映 的时间短 6.具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可以提供品 系均一的后代
7.微型生物基本上是世界性分布 8.可以储存、易保存、要求的空间小 9.浮游生物与其它水生群落相比,对废水
的耐受能力差别不大 10.从数量上,重量上,在水生态系中占优势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莱哈衣藻
四足十字藻
截断十字藻
四角盘星藻 二形栅藻
三角四角藻
斜生栅藻
狭形纤维藻
针形纤维藻
2.浮游动物
(1)原生动物
纤毛亚门 肉鞭亚门
植鞭纲 动鞭纲 根足纲 辅足纲
大 变 形 虫
毛板壳虫 僧帽斜管虫
放
天蓝喇叭虫
射
太
阳
虫
球形砂壳虫 有肋楯纤虫
(2)轮虫 主要形态结构
头冠 咀嚼囊 排泄系统:一对原肾管
1.定性样的采集 水面下0.5m
浮游动物文档

浮游动物1. 简介浮游动物,又称为浮游生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微小生物。
它们通常无法自己主动游动,而是随着水流的推动在水中漂移。
浮游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环境中,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微小的生物对于海洋或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2. 分类浮游动物有广泛的物种多样性,根据它们的形态、生活方式和生态习性,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光合作用生物,主要包括藻类和浮游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氧源。
浮游植物在食物链的底层,为浮游动物提供养分。
2.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无脊椎动物。
它们通常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根据体型和形态的不同,浮游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铁甲虫、放射虫、桡足类等。
这些浮游动物在水中进行摄食,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
2.3 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指在一定水域内共同生活的浮游动物的集合体。
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可以反映水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可以了解水域的水质和环境变化。
3. 重要性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3.1 光合作用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水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氧源。
光合作用还能够固定大量的碳,通过海洋碳泵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2 食物网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水中摄取浮游植物、细菌和有机碎屑等有机物质,同时也是其他生物如小鱼、甲壳动物和鸟类的主要食物。
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组成可以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结构和稳定性。
3.3 水质监测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可以了解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
一些特定的浮游动物物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生物指标。
因此,浮游动物在水域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生物[新版]
![浮游生物[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ec2e6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6.png)
浮游生物00姓名:唐雅琴学号:3110100568 指导老师:王岩00摘要:近年来,随着近海调查的普遍开展,海外和深海调查及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也有了好的开端。
由于浮游生物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重要性,这门学科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把它列为海洋、生产等高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由于浮游生物在生态系统,尤其在食物链、生产力、能源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它是海洋生态系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综合调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
00浮游生物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类群,既包括植物(主要是单细胞藻类),又包括动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它们不论在种类是上或数量上都占明显优势,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00关键词:浮游生物生物形态适应性分布环境关系渔业海洋污染00一、定义00不论在海洋或者湖沼中,浮游着各种生物,除了极少数体型较大、肉眼可见的种类以外,它们多数是个体微小,必修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而且由于缺乏甚至完全缺乏行动器官,运动能力十分弱,有的只能随波逐流地浮游在水面上,或悬浮在水中作极微弱的浮动,因此称为浮游生物。
00包括两大类,分别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而如果按生活环境来分,可分为淡水浮游生物、河口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按垂直分布来分,分为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按浮游时期长短来分,为永久性浮游生物、阶段性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
00二、重要性00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但分布广、种类多,而且在数量上超过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很多经济水生生物(鱼类、贝类等)的饵料基础。
因此,它在渔业上具有重大意义。
有些浮游动物如水母类的海蜇和甲壳类的毛虾等都是富有营养的海产品,已成为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对象之一。
此外,浮游生物的重要性还表现在: 很多浮游生物,特别是水母类、海鳟类等可以作为水团或海流的生物性指标。
这对水文学工作者探索海流的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帮助。
硅藻、有孔虫、放射虫等死后的外壳大量沉积在海底,成为海洋底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浮游动物名词解释

浮游动物名词解释浮游动物(zooplankton)float to top down, floating animal,是指栖息在海水表层,有机体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0。
5~500μm之间的小型多细胞动物,是海洋生物最大的类群,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可利用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主要部分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都具有繁殖快、易变态、易衰老、易被海浪淘汰等生命活动特点。
ion size=3000~7000mm,生理分类是营漂浮生活的单细胞动物,常称为无脊椎动物,其身体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具有二胚层的细胞,具有原始的运动能力,常见的种类有单细胞动物中的草履虫、黏管虫,原生动物中的眼虫和鞭毛虫,多细胞动物中的变形虫、粘体虫以及单细胞的甲藻和轮藻。
此外,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也具有细胞壁,但细胞内没有细胞器,属于原生动物门。
浮游生物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生活方式异常复杂。
许多浮游生物生活在动荡不定的海水中,依靠摄食和有机碎屑的输入而生存,因此它们是一些随波逐流、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生物。
一、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功能fluid morphology=turgid,浮游动物以多细胞的形式占绝对优势,如果按体积计算,则占绝大多数,由于其食物种类繁多,且范围广泛,因而种群密度大。
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已成为海洋生物的主体,占据食物链的顶端,起着关键作用,在海洋食物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海洋生物的主体,占据食物链的顶端,起着关键作用,在海洋食物链中起着关键作用。
浮游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表层到万米深海都有它们的踪迹。
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均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存在,特别是初级生产者,约占海洋生物总量的90%左右。
浮游生物 生物类群

浮游生物生物类群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类群,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广泛参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海洋浮游生物观测已成为海洋生态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和海洋生物资源评价研究的热点领域。
如果你看过海绵宝宝,相信你肯定不会对这个经常制造麻烦的小家伙感到陌生。
没错他就是痞老板!但你可能有所不知,痞老板的原型其实就是浮游生物。
在英文原版动画片中,他被直接称作为PLANKTON,也就是浮游生物。
当然,他的外观无法完全代表浮游生物,因为它们的种类实在太多了。
而且在现实中,浮游生物可比痞老板守规矩的多!水向哪里流,它们就向哪里去。
浮游生物,顾名思义,指的是因为个体过于弱小,完全无法在海水急流中掌握自己的活动,只能被动跟随洋流活动的小型水生生物。
现在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浮游生物吧!01水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浮游生物的个体普遍偏小,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因此,个体偏大、泳姿优美的水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游泳生物。
其实,水母也是浮游生物的一员。
它们通过钟罩形的身体有节奏的收缩来游泳,但游泳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很容易被水流冲走,和磷虾一样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
02海绵宝宝这里的“海绵宝宝”不是美国动画片《海绵宝宝》的主角,而是指多孔动物海绵的幼体实胚幼虫。
成体的海绵定居在海底,是一种底栖生物,而实胚幼虫却是一类浮游生物。
当海绵的精子和卵子相遇后,发育就会在海绵体内进行,受精卵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个体微小、生有鞭毛的球形细胞团被释放到水中形成浮游生活的幼虫。
在大多数海绵中,它们被称为“实胚幼虫”,这些小小的流浪者们携带着“父辈”的基因,被水流带着游动,直到接触到海底并定居长成为一个微型海绵。
03磷虾浮游生物种类众多。
蓝鲸喜欢吃的磷虾(KRILL)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浮游生物。
虽然名字带有“虾”字,但磷虾并不是虾。
体型由0.16到6公分不等,成体也仅有2克重。
它们单独隶属于甲壳纲的磷虾目,成群结队随着洋流飘动,“随波逐流”,是典型的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生命之源

龙源期刊网
浮游生物——生命之源
作者:
来源:《小学科学》2017年第07期
我们看不到它们,也听不到它们——不过浮游生物却代表着海洋的生命基础。
它们由上亿微生物构成,随波逐流,不论是贻贝还是蓝鲸,都以它们为食。
浮游植物由无数微生藻类构成,它们需要阳光,所以只能在海洋的表层生长。
其数量与水中漂浮的营养成分有密切关系,而这些营养成分的丰富程度,又取决于环境温度以及潮水的冲刷。
海底沉积的浮游植物残骸有助于形成沉积岩。
浮游动物很大一部分是微小的虾。
磷虾就是蓝鲸的主要食物来源。
浮游动物还包括众多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如螃蟹、海胆、海星等)。
因此,我们可以把浮游动物的生活区看作是一个奇特的“流动托儿所”,为许多种动物生长提供了环境。
海洋中的食物链
食物链就是“谁吃谁”的游戏。
食物链总是从植物界的生物开始,因为只有它们的生长不用消耗其他生物。
由于有叶绿素,植物能够利用太阳光和氧气为自己制造养分。
动物的办法则很简单——就是把其他生物吃掉。
因此,在大海里,海藻就代表了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
尤其是數不清的微生藻类,它们构成了浮游植物群落。
许许多多的鱼类和甲壳类以这天赐的资源为食。
而鱼类和甲壳类反过来又有可能被掠食者吃掉。
有了掠食者,食物链才完整了。
如果人类想要维持好自己在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位置,就应当尊重食物链的平衡。
浮游生物中的“巨人”
浮游生物并非仅仅由微生物组成,它们会聚集起所有随波逐流的生物,其中也会有一些体型惊人的大家伙。
水母就是其中之一,有的水母直径可达1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波逐流的浮游动物
海洋中的浮游动物是一类浮游生活的无脊椎动物。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所以均在海洋中随波逐流,漂移不定。
如原生动物的鞭毛虫,有一根或许多根鞭毛作为运动器官;肉足虫以伪足伸缩运动;纤毛虫以纤毛抖动而行。
一些大型浮游动物如海蜇,借肌肉环的收缩,使降落伞状的身体运动;高等甲壳类的对虾等,以游泳肢、尾扇作为活动器官。
尽管它们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但都不像鱼类或鲸类那样自由而迅速地在水中游动或变换方向,甚至逆流而上。
浮游动物不能像浮游植物一般进行自养生活,它们必须摄取其他生物,如浮游植物或更小的浮游动物,作为延续生命的食料。
浮游动物捕食能力较弱,其摄食方式主要是形成水流来滤食食物。
如纤毛虫的纤毛的摆动产生水流收集食料;镖水蚤以触角的摆动产生水流摄取小型生物;糠虾的胸肢摆动和鳃肌的节奏性收缩,产生水流进入鳃腔滤食食料。
浮游动物的另一种摄食方式是捕取食物。
它们借助伪足或触手,对附近的其他小型生物进行捕食,以触手上的刺胞或粘胞将动物杀死或粘住,然后送入口中吞食。
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比浮游植物复杂得多,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甲壳类、毛颚类、被囊类和各种浮游幼虫。
其中挠足类种类繁多,数量惊人且分布广泛,显得最为重要。
为了使大家对各类浮游动物有个大致的了解,现简介如下:
原生动物
这是动物界里最原始和最低等的一类单细胞动物,约有3万种。
原生动物一方面具有一般细胞所具备的基本结构,即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即完整的新陈代谢的生理机能。
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都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原生动物门在海洋中生活的重要纲有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
鞭毛纲通常身体长鞭毛,并以鞭毛作为运动器。
鞭毛的数目较少,有1至4条或稍多,少数种类则具有较多的鞭毛。
有些鞭毛虫体内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有的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水中呈溶解状态的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还有的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作为营养来源,这种营养方式称吞噬营养。
光合营养也称自养,而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也称异养。
常见的鞭毛虫有甲藻、角甲藻、鼎形虫、夜光虫等等。
其中夜光虫尤为特殊。
细胞较为大型,直径1毫米左右,肉眼可见,分别有一条细长的触手和二条鞭毛。
在春季繁殖期间,遍布于海水表面的夜光虫由于受海浪波动的刺激,经常闪闪发光,蔚为壮观。
纤毛虫周身生着许多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器。
纤毛的结构与鞭毛相同,不过长度较短,数目较多,运动时纤毛的摆动很有节奏性,如车轮虫游动时极像转动的轮子,旋转而行。
自由生活的纤毛虫,
大部分为浮游生物的组成成员,是鱼类可口的饵料。
但是,寄生的纤毛虫会对鱼类造成很大的危害,病鱼的死亡率极高。
肉足虫通常身体裸露,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叶状伪足,如变形虫和表壳虫等;丝状伪足,如有孔虫、球房虫等;根状伪足,如太阳虫,放射虫等。
多数肉足虫自由生活,作为鱼类的饵料。
少数肉足虫寄生鱼体的表面而危害鱼类。
肉足虫中的有孔虫是古老的动物,从地质史上的寒武纪到现代都有它们的踪迹,而且数量巨大。
目前海底约有35%被有孔虫的壳沉积的软泥所覆盖,据统计每克泥沙中竟有五万个左右有孔虫的壳!
腔肠动物
为辐射对称、具有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的消化腔及原始的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
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腔肠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水螅纲一般个体小,生活史过程中有固着的水螅型和漂浮的浮浪幼虫阶段,最后变为水母型。
水螅纲的动物有钩手水母、僧帽水母等。
钵水母纲大多数是大型的水母类,形状很像打开的降落伞,如一种钵水母伞部直径可达2米,触手长30米。
最为我们熟悉的莫过于海蜇了,海蜇生活于水深10~20米泥质海底的海洋中,是沿岸浅海暖水性大型水母,适宜生长温度16~20℃,从盐度5‰到30‰都可生存。
海蜇游泳能力差,往往顺流移动,一般在早晨、傍晚或阴
天时漂浮于水面,受强光照射或大暴雨、大风浪时则沉入水中。
海蜇也有浮浪幼虫阶段,终生以硅藻、桡足类、原生动物、浮游幼体和小鱼虾为食。
海蜇没有眼睛,但借助于神经系统,遇到敌害的危威时能迅速逃避,溜之大吉。
海蜇是营养价值丰富的海产品,每公斤海蜇皮含蛋白质123克,脂肪1克,糖37克,无机盐650克,还有微量的维生素 b1、B
2和尼克酸。
因其味香肉脆,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常见的海蜇种类有海蜇、口冠海蜇、黄斑海蜇等,从南到北沿岸都有出产,其中以浙江、福建、江苏三省产量最高,占全国渔获量的85%左右。
但近年来资
源减退,野生海蜇愈来愈匮乏。
为此,辽宁省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海蜇进行了人工繁殖并获成功,将幼体放流于海洋中,使之得以增殖。
珊瑚纲与前二纲不同,只有固着生活的水螅型,没有自由生活的水母型,并且构造复杂。
它们多生活于浅海和暖海的底部,我们熟悉的珊瑚礁就是由珊瑚的骨骼形成,大量的珊瑚骨骼可堆积成岛屿,如我国的西沙群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岛,南太平洋的斐济群岛等。
珊瑚骨骼也是理想的装饰品。
许多人把珊瑚骨骼经过艺术加工,摆放在家中,颇有点儒雅的风度。
甲壳纲
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的纲。
甲壳纲已知的种类超过了
3万种,多数动物水生,具有两对触角,三对摄食用的附肢。
甲壳动物体外披几丁质外骨骼,故称甲壳类。
人们熟知的有龙虾、对虾、螃
蟹、蚤、剑蚤等。
甲壳纲中的挠足类在浮游生物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比起硅藻来毫不逊色。
挠足类、端足类、糠虾、磷虾等是水域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们以硅藻等浮游植物为食,同时又作为经济鱼类、虾类,尤其是中上层鱼类及其他鱼类幼鱼阶段的主要饵料。
浮游甲壳类的分布和变动状况又可作为探索鱼群的位置和寻找渔场的线索。
我国常见的浮游甲壳类有蜇镖水蚤、拟镖水蚤、真刺镖水蚤、虾等。
这些甲壳动物是鲇鱼、鲱鱼、沙丁鱼以及小?鲸等鱼类和鲸类的主要饵料,鱼群常常追逐它们而游动。
所以从上述甲壳动物的丰欠程度,也可判断鱼群的大小或种类,给捕获鱼群提供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南极海域的南极磷虾,虽然被称之为“虾”,实际上为一种小型类虾甲壳动物,成体一般4.5~6厘米,最大个体体长9厘米。
与一般小虾不同之处是指状鳃裸露于背甲之外,胸甲上有一清晰可见的颈沟,前端略凸,在背中线上有脊。
南极磷虾栖息于海水上层至250米的水域,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白天栖息于50~6 0米处,夜间浮于表层。
集群性强,群体大。
据比较保守的估计,南极磷虾生物约有50~60亿吨左右,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毛颚动物
又称箭虫,身体略透明,体长不超过4厘米。
毛颚类由于头部两侧有成排的颚毛,故得此名。
毛颚动物种类不多,仅50余种,但数量很大,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分布极广,是水生高等动物可口的饵料。
我国常见的毛颚动物有百陶箭虫、强壮箭虫和肥胖箭虫。
被囊动物
这是一群以单体或群体生活的低等脊椎动物,也称尾索动物。
被囊动物世界性分布,常见种类有海鞘、尾海鞘、菊海鞘、樽海鞘、萨尔帕等。
当被的渔获量造成不良影响。
浮游幼虫
我们都知道青蛙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有变态发育的现象,幼体阶段是蝌蚪,然后再演变成四条腿的成蛙。
海洋中的许多低等动物也是如此,它们一生中也有变态发育的过程,经过浮游幼虫阶段,再变为成体。
浮游幼虫在海洋浮游生物中,特别是在近岸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是鱼、虾、贝类幼体的主要饵料之一,在海洋食物链中意义巨大。
许多无脊椎动物及脊索动物都有浮游幼虫阶段。
例如,海绵动物的两囊幼虫,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挠足类的无节幼虫,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等等。
这些幼虫的出现都有各自的周期性,满足了鱼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