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中意境文论文

合集下载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论建筑摄影的用光特点一、光线的基本特性摄影的最基本特征是瞬间性,它能把稍纵即逝的瞬间精确地表现在照片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瞬间性,要用心观察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各种光线照射下的微妙变化,捕捉精彩的瞬间,使照片中的建筑和建筑环境不但真实,而且优美。

日出和日落时分是一天中天空色彩最具戏剧性变化的时刻,也是拍摄建筑逆光照的最佳时刻。

在强光的烘托下,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成了视觉的主要要素,而建筑的空间、质感、色彩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

白昼,在侧向绚丽的阳光照耀下,建物显得明亮,反差大,色彩比强度低的光线照射下更加鲜艳,从而能突出建筑的的外部特征,把建筑的三维空间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在强光下拍摄建筑要特别注意光照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阴影效果,要利用那些简洁,形状鲜明而整齐的阴影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

黄昏,所有景物都会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画面有一种在白天无法得到的气氛。

黄昏的阳光近乎水平且光线柔和,它不但能产生明显的阴影,增强建筑的立体感,还能显示出阴影部位的层次和材料表面的质感纹理。

用这种低角度光线来表现建筑时要特别掌握好拍摄的时机,过早则画面的气氛会不够浓重,过晚则要随时防止附近高楼大厦对阳光的突然遮挡而错失良机。

在拍摄现代城市建筑时还可以多留意一下玻璃幕墙对光的反射,也许会发现很多的创作机会。

幕墙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差异很大,黄昏时更是变幻莫测,拍摄时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把幕墙上的金色、银色等反射光利用起来,表现这种光影给建筑带来的神采。

1、光度。

光度就是光源的发光强度,发光的强度大我们就说光度强,反之,任何光源的强度都是从亮到暗,离光源近的地方光度强,离光源远的地方光度弱,光源的不同,其光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光源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光度。

光线的光度强时,被摄物体的影调表现为比较明亮、鲜明、反差较大,色彩鲜艳。

光度弱时,被摄物体的影调与光度强时表现的情况恰恰相反,影调看起来比较暗淡,反差也小,色彩也不够鲜艳。

浅谈摄影艺术中的意境

浅谈摄影艺术中的意境

浅谈摄影艺术中的意境作者:张铁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对于意境的描述,最好的方式是某一种形象,那么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直接的形象的艺术方式和意境之间似乎应该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艺术发展的趋势是形象化的,形象化也改变了在意境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由表层向意蕴的转化方式。

我们可以用禅宗的一个词汇来形容转化后的特点,叫做“直指人心”。

要在影视艺术的意境创造中扬长避短,就要把握意境内在的原则,主要是整体感、真实感、多义性、创造性。

影视艺术的发展让意境有了走进了人平常的生活的途径。

关键词:形象化;直指人心;整体感;真实感;多义性对于意境的描述,最好的方式是某一种形象,那么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直接的形象的艺术方式和意境之间似乎应该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意境这个概念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形成的,在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创造主要在于和谐地处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言外之意”和“象外之境”也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意境带来的直观的冲击力既是全新的,也是由艺术的渐进发展而来的,反映出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

那么这个趋势的方向也是更加地贴近生活本身,更加形象地反映现实和表现思想情感。

文字乃至文学一直以来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而影像而且将要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而艺术是在整个文化系统发展的制约中发展的。

意境是表层和意蕴的结合体,通过一种形象的方式来表现思想情感。

那么其中的表层部分在上述的渐进过程中经历了从文本层次到形象层次的过渡。

尽管这种过渡只是形式上的,但这种形式毕竟是被感知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最直接的。

也因此在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改变了由表层向意蕴的转化方式。

我们知道意境的创造依赖于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但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又似乎应该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归纳过程,而不是演绎的。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命题。

“境生于象外”,对于摄影艺术更要求创作者以更具体的客观世界为对象进行审美关照,然后以最恰当的构图,光线,乃至剪辑等手段加以表现。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同时 ,也 震 撼 了我们 的 心 灵 。
则摄 影作 品成 了简 单 的记 录 ,必然 有所 寄 藉。被 寄 藉 的东 西 ,原是 死 味 同嚼 蜡 ,淡 而 无 味。只 有 主观 感 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 , 情 的情和 客 观反 应世 界 的景 相结 合 就 变成 了 活 的 。 ” 才共 同构成 了摄 影艺术 的审美意境。 意境 中 的 “ ” 有 两层 含 义 : 情 摄影 史 上著 名 的摄 影大 师布 列松 有 是 摄 影者 自我 的审 美情 趣 、内在 过 类似 的论述 :照片 的线 条 、影调 修养 ,进 行摄 影 创作 时 想要 表 达 的

三、意境渗透着传统文化 在 中 国 的传 统 美学 中 ,意境 的
渊 源 颇 深 。唐 代 画 家张 彦 远 说 : “ 夫 象 物 必 在 于 形 似 ” , 东 晋 画 家 顾 恺 之最 早提 出 “ 以形 写 神 ” , 宋 人 范

到 有 限的摄 影 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做 到 情景 交

謇蠢鍪一 鋈蓄重
融 ,才 会 给摄 影作 品注入 灵 魂 ,才 会使 摄影 作 品超越 有 限 的方 寸具 有 更深 邃 的 内涵。欣 赏者 首 先被 画面 中被 摄对 象 所感 染 ,接着通 过 自身 的情 感经 验 ,最终 体 会到 摄 影 师的 画面意境 中的 “ ”。 情 如 著 名 的战 地摄 影 师 麦 凯瑞 在 阿 富汗 战争 时所 拍 摄 的照 片 《阿富 汗 少女 》,这就 是 一 幅最 简 单 的人 物 肖像 :一位 年 轻 的 阿富汗 少女 , 但是 这位 少女流 露 出来 的却 是 与她 年龄不相 称 的深沉 而又惶 恐的眼神。 了解 了照 片 的拍摄 背景 ,通 过这 双 眼 睛我们 就 能感 受 到战 争所 带 给人 类 的最 直 接最 惨痛 的伤 害 ,使 这位 还 处在花 儿 一般 年 纪 的少女 生 活颠 沛 流离 ,忍 受丧 失 亲人 的痛 苦 ,心 里 茫然又 疲 惫。摄 影 师 的拍摄 意 图 呼 之欲 出:反对 战 争 ,呼 吁和 平。 这样 照 片情 与景 之 间相 互 交融 ,其 所 营造 的意境 给作 品注入 了灵魂 的

摄影作品鉴赏800字

摄影作品鉴赏800字

摄影作品鉴赏探索光影与情感的交融摄影,作为一门捕捉时光的艺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将瞬间的美好定格为永恒,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驻足,回味那些被遗忘的细节。

在这篇摄影作品鉴赏中,我们将一同探索一幅摄影作品如何通过光影与情感的交融,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视觉体验。

这幅摄影作品名为《晨曦》,是一幅展现了清晨阳光与宁静乡村美景的作品。

在鉴赏这幅作品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摄影师如何运用光线和影调来营造出晨曦的氛围。

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静谧的村庄上,形成了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效果。

这种光线不仅突出了乡村的宁静与纯净,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除了光影效果外,摄影师还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构图来强化情感的表达。

在这幅作品中,摄影师选择了一个较低的角度,将清晨的阳光和村庄的景色尽收眼底。

这种角度不仅展现了乡村的广阔与宁静,还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感觉。

此外,摄影师还运用了对称构图,将画面一分为二,使得观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到画面中心,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在情感表达方面,这幅摄影作品成功地引发了观者的共鸣。

乡村的宁静、纯净与晨曦的温暖、朦胧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静的美好情感。

这种情感让观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也让人们对美好的事物产生了向往和追求。

此外,这幅作品还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清晨的阳光和美丽的乡村景色提醒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瞬间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珍惜。

这种感悟让我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好,感悟生活的真谛。

总之,这幅摄影作品《晨曦》通过光影与情感的交融,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令人难忘的视觉体验。

它不仅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纯净,还引发了观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时光的珍惜。

在欣赏这幅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与大自然和内心深处的和谐与平静。

这正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用镜头捕捉时光,用画面诠释情感,让美好永远定格在心间。

浅析意境在摄影审美中的体现

浅析意境在摄影审美中的体现

浅析意境在摄影审美中的体现一、摄影艺术中意境的内涵摄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而后随着摄影技术以及摄影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摄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摄影艺术通过图案组合、色彩搭配等元素运用,或者还原实景,或者二次加工,赋予拍摄画面以美感,并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从而传达创作者思想以及情感。

观赏者通过对作品的不同视角切入,一来可以体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二来还可以获得自身的感悟。

在摄影艺术中,意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意,指借助意识和创意,从艺术角度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结构及重塑,因为艺术创作过程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意识,因此摄影作品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看成是创作者情感的宣泄。

境,指超越主观艺术所呈现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后的思想表达,从而使其与人们的思想产生共鸣,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呈现一个不同的摄影世界。

摄影创作者通过摄影技术(镜头运用、景深大小、色彩冷暖、物体质感)将自身的创作意念注入到拍摄的景物中,传达当时的情境,表现自身的审美观念,进而使作品具有现实审美意义,最终达到与观赏者共鸣的效果。

二、意境之于摄影艺术的作用1.增强摄影作品中的审美效果在摄影艺术中,好的意境表现能够升华审美意境,从而增强摄影作品中的审美效果。

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决定了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摄影艺术中意境的表现为观赏者带去不同的艺术享受,提升了作品的审美艺术价值,有利于艺术作品的长久流传。

摄影意境基于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融合摄影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通过对客观景象的艺术加工,传递出摄影画面的艺术性和写实性。

而且,摄影意境深化了审美意象,并拓展了摄影作品的视觉空间和审美空间,给观赏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再者,摄影意境的传达体现了作品景中有情、情中蕴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增强了摄影作品的审美效果。

2.增强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良好的意境进行烘托。

论当代景观摄影中的意境美

论当代景观摄影中的意境美
至此当代西方摄影领域中分离出了一个重要门类景观摄影它主张以一种冷静的理性的受众方式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思考而创作以自然景观为拍摄对象但通过人为的二次创作为主要途径和载体透过摄影师人为的自然景观超越时空的重新组合其最终目的是表达摄影师对社会环境变化而引发的深度思考
259
l!茎塾叁型兰!!茎室!!!!!!垡!圭塑塑型苎查亘窒垫!!至篁!塑璺篁!!!塑I"1 ARTS一
HUNDRED SCHOOLS IN
文章编号:1003—9104(2014)06—0259—02
论当代景观摄影中的意境美
刘虹弦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要:文章从中国画与景观摄影中的“意境美”关联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古典 美学中“留白”和“意境美”审美特征的分析,结合景观摄影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和创作途径的 分析,将景观摄影技术与意境美表达进行对接,从而对"-3代景观摄影的内涵表达有所借鉴。 关键词:景观摄影;留白;虚实;摄影创作;意境;摄影作品;审美特征
在我国古代美学范畴中最早提出了“意境”概念是唐代诗人王 昌龄,在他所作的《诗格》中就有这样的论述“意境、物境、情 境”的三境之说,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国维进一步总结 了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在他所作的《人间词话》就 有:“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 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 一,不足以言文学”的论述,由此可见古诗词中是把意境作为 衡量诗歌艺术的美学标准。 “意境”之美随后在中国画中的发挥更为淋漓尽致,尤其 是在山水画中提倡追求所画景物的“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山水本来是自然景观的一种物化形态,是真实可触摸可感受 的风景,而画面上追求的“远”即可突破画面有限的山水自然 形态描绘的界限,使观者的眼睛、思想、心理延伸到“远处”;同 时在时空上也有纵深感,正是“意境美”所说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可以说,“远”就是中国画最精髓总结,“意境” 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众所周知,形式美是中国画的最显著特点,不受时间、空 间的限制的构图则是中国画意境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中国画 也强调空间透视的关系,运用独具特色的画面“留白”从而达 到中国画的意境表达。“留白”是中国画的意境最直观的表达 形式,“留白”给人以超越除了描绘自然景物之外的想象空间。 自然景物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注重通过水墨布局、墨 色相融的韵味,留白能产生意境和想象的空间。“留白”即“空 无”,有别于西方油画中的“白”,油画中的受光部也需要 “白”,但需要通过厚画法进行描绘,而中国画中的“白”即是

论风光摄影中的意境

论风光摄影中的意境

风光摄影中的意境某某风光摄影中的意境意境,是我国独创的古典美学范畴,始见于中国诗词和中国画论,但现在已经被用的相当普遍了,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国各类艺术共同的美学范畴。

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追求的审美理想。

中国摄影艺术中的意境,是摄影艺术作品中将摄影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互渗的艺术境界,以及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和它们可能触发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

摄影艺术意境,实际上包容了摄影作品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韵悠长、味之无极等含义。

意境在风光摄影中最能充分的表现出它的精髓。

中国风光摄影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而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也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摄影艺术意境至于其它摄影艺术形象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品格。

风光摄影艺术意境的品格是意境品格在风光摄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风光摄影艺术意境的品格主要体现在缘情、真实、自然、含蓄四个方面。

缘情,就是通过客观景物,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感受。

它是摄影艺术意境最重要的品格,这是由于意境中饱含着摄影艺术家丰富的情感,意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情怀。

摄影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在作品的景物中。

照片中的艺术形象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其中已注入了艺术家的情意。

著名摄影家陈勃先生说:“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流露,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摄影家凭借着真挚的情感,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并收获艺术的成果。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感情的深爱,会比偶然的拾趣得到更完美更深刻的艺术收获。

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如果没有作者的感情,即使触到再好的景,也不可能拍出诗情画意的作品。

感情虽然是抽象的,但却有助于艺术家形象的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正是艺术家最真诚的感情的结晶。

”真实,就是如王国维所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以其所见者为真,所知者深也”。

它是意境最鲜明的品格。

摄影论文1500字

摄影论文1500字

摄影论文1500字篇一:摄影方面论文浅谈摄影中蕴含的感情【摘要】:摄影是一种艺术,一种同样包含感情的艺术。

摄影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信息时代的生活也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摄影已经成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表现手段。

在摄影创作中,个人的自我感受是整个创作过程中影响与评定所创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每张照片中都隐藏着感情,或明显或含蓄。

【关键词】:摄影感情相机光线【正文】: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摄影更是一种表达体系,是摄影者传递内心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就像人们用语言来说话、用文字来书写、作家用小说来传递自己的观点、画家用画笔描绘生命的色彩、歌手用歌声传递内心的情感。

摄影师用的只有相机去捕捉生活那点点滴滴的美,那偶尔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摄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长盛不衰,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感情,有些摄影师用的还是傻瓜机,因为那种相机用了有感觉,更能表达出感情,这是科技产品无法替代的。

比如影片《午夜巴塞罗那》中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拍摄用的相机就是老式的相机,并且拍的照片那么的有感觉。

通过影片也可以发掘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看着克里斯蒂娜在暗房里洗出来挂在墙上的一张张照片,那么的有艺术感。

想要拍出有感情的照片,洗照片也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暗房自己亲手洗,这个步骤你可以理解为和照片的一种交流;感情的一种酝酿。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已成定论,无论你怎样创造想象,如何自由发挥,都不能超脱“几分之1秒”这一时间限定,使摄影这门艺术有了它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像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可以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意识。

但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人的因素才是决定的因素,在摄影创作中,毫无例外地要遵循这种艺术转换规律,即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性灵转换成摄影的语言,才能使得摄影艺术的过程成为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互为关联、制约的审美过程。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论文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论文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论文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论文早期,当摄影技术刚诞生时,人们还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把客观事物用影像固定并保存起来的实用性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更新,市场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体积更小,更加精密的照相机。

同时,伴随着感光材料的出现,摄影才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摄影才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当摄影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与人们的现实审美产生关系,摄影美学也就随之诞生。

摄影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摄影艺术的审美本质与审美特征;摄影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摄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等。

一、摄影艺术中的美学在意识形态中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来看,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设想的'物化过程,是摄影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审美过程,在意识形态中的体现具体如下。

1.超前的思想意识。

摄影美学主要是研究客体的内在属性,从哲理上把握其美学特征,再通过一定的手法将其物象化,换言之,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感性思想到理性的飞跃产物。

因此,摄影者思想意识的超前体现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摄影艺术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才情,以超前的思想意识用审美观念、审美标准以及审美能力对客体进行大胆的想象,创造新观念、新形式的摄影作品。

2.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的融合。

不难发现,摄影艺术家们选择的创作对象以人、物、景居多,而这些客体事物所呈现的状态也各不相同,摄影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凸显出他们的特征与差异。

美国著名的现代摄影家N.西福曾说过,摄影者在拍摄之前就应当先将拍摄客体在脑海正进行预审美规范,进行构思,然后将个人构思与客观事实互相融合,最终创作出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摄影艺术作品。

3.意识形态发展的启示。

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反映,而意识形态则是艺术活动规律的体现,两者互为体现,互相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摄影艺术中影响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提升精炼,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识。

摄影艺术的视角 作文(精选3篇)

摄影艺术的视角 作文(精选3篇)

摄影艺术的视角作文(精选3篇)第一篇:摄影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摄影无处不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摄影已经成为很多人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每天都有大量的照片被拍摄并分享到社交平台上。

然而,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远远不止这些。

摄影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按下快门,更重要的是传达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镜头捕捉瞬间的美丽,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美好。

摄影师们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下这些场景,让观者感受到他们所经历过的情感和思考。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头摄影,记录了城市的喧嚣与孤寂;风景摄影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人像摄影则捕捉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多样。

每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摄影师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摄影艺术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不仅需要具备拍摄技巧,更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感积累。

通过摄影,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美丽,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人、事、物。

摄影,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第二篇:摄影与艺术摄影,是一门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独特学科。

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摄影师需要不断探索与尝试,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独特的作品。

摄影艺术讲究构图、光影、色彩等元素的运用,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来表达摄影师的视角与情感。

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摄影师可以通过调整光线、角度、焦距等来营造独特的氛围,让观者产生共鸣或思考。

艺术本身是无限的,摄影艺术也同样如此。

摄影师们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运用滤镜、修图软件等工具,将作品推向更高的艺术高度。

同时,摄影还具有时代性和个人风格的特点,不同时间、不同摄影师的作品都会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趋势和情感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摄影艺术的视角是多元而独特的,它既需要摄影师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更需要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摄影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探讨

摄影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探讨

摄影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探讨在众多发展元素中,意境是文学、艺术领域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词语。

在摄影艺术中,意境的表达更加直观,它指的是摄影师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具备强大生命力的空间形象。

伴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人们对欣赏美、创作美、发现美的水平逐渐增强,摄影意境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很多摄影师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的表达中来,注入更加真实的思想,在迎合公众需求的同时,使意境摄影的发展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摄影艺术中意境的表现价值顾名思义,意境之美在于独特的寓意和深刻的境界。

就摄影艺术本身而言,作品必须要具备独特的意境,才能在嘈杂纷乱的社会环境中,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在观众的心中引起深深的共鸣,给人带来视觉美和心灵美的双重享受。

在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对意境的说法历来不够统一,但是就摄影而言,通过摄影师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能够将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继而寄托设计师的情感,营造出情景交融、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情景。

二、摄影艺术中意境的表现形式对于摄影艺术而言,它之所以能够给人们以形态上的美感,主要是因为它在意境的表达上,进行了组合式的搭配手法,通过线条、影调、线条、色彩等不同的元素,能够开启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分析如下:(1)艺术空间的表达意境。

对于摄影艺术而言,画面中艺术空间的表达需要一定的层次性,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语言,我们也将这种空间意境称之为“深远感”。

通过在二维画面上定格多维空间的方法,将影调和线条相互配合,实现出具体的艺术空间表达。

但从摄影艺术空间上看,影调的使用对意境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如果影調的空间较暗,那么表示被拍摄和事物之间的距离相对近一些。

反之,色调越亮,那么表示空间的距离感在拉长,景物和拍摄者之间的距离更近。

这种艺术空间上的递进,能够实现远近、长短、深浅的相互中和,使摄影作品空间中的长短距离更加适应观者的审美需求,具备深刻的画面艺术美感,给人引人入胜的感觉。

探究摄影艺术中的意境表现

探究摄影艺术中的意境表现

34艺术论丛探究摄影艺术中的意境表现许嘉蕾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精神追求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逐渐显现出来,这就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

摄影艺术可以给人们以视觉上和心理上巨大的享受。

所以说,摄影艺术中意境的表现被越来越多的摄影艺术者赋予更大的艺术价值。

为了达到更高的摄影技能,摄影艺术者不仅仅只拥有过人的拍照水平还需要在意境的构图和思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这样摄影艺术中的意境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在作品中赋予丰富的情感和优秀的对光线、色彩和构图等是将意境进行体现的重要途径。

本文中就摄影艺术中意境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它的形式和相关的问题及怎么提高意境的措施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摄影艺术;意境表现;创新;精神追求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精神追求不断提升,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美的追求也得到了提高。

摄影艺术是一种通过不同的图案、色彩、构图等给人们心理上、精神上冲击的艺术表现形式。

摄影艺术中审美意境的体现需要对美学情感进行融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摄影艺术中意境的重要性。

人们对意境的解释有很多,但是每一种意境都需要情和景的相互结合,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现象。

但是摄影艺术中,需要摄影艺术者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注重色彩、光照和构图等美学因素,还要加入自身丰富的情感,是摄影艺术中意境的美更好地体现出来。

一、摄影艺术中意境的发展是怎么样的摄影艺术最早起源于法国。

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这就是摄影艺术来源。

摄影艺术中意境的发现和体现对广大的摄影艺术家非常重要。

在摄影艺术中,意境价值主要是通过“意”和“境”表现出来的。

人们通过创意、意图和意识对艺术进行解释和重塑。

在实际的摄影艺术中,摄影师要敢于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拍摄技巧上,使在摄影作品上将客观世界的各种形象都可以展现出来从而是每一个摄影师都具有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拍摄作品,这个过程,主要就是意的表现。

摄影艺术中的美与意境

摄影艺术中的美与意境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通过镜头捕捉和记录现实世界中的美与意境,向人们传递独特的情感与思想。

它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结合,通过光线、构图、色彩等元素,将瞬间凝固,展示给观者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摄影艺术中,美是一个普遍而又抽象的概念,它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界、人类生活和各种事物的审美感受。

美可以展现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中,如日出日落、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也可以展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如人物肖像、街头风景、日常生活场景等。

美是多样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

而摄影通过捕捉这些美的瞬间,将其凝固在照片中,使其不再逝去,为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意境则是摄影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摄影艺术家通过选择拍摄的主题、光线的运用、构图的安排等手法,传递自己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情感。

意境的表达可以是情绪上的,比如快乐、哀愁、宁静等;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比如探讨社会问题、表达艺术家的观点等。

无论是何种方式,意境都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在摄影艺术中,美与意境是相辅相成的。

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外在表现,还要有深刻的意境。

美可以吸引观者的注意,而意境可以引起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一幅具有美而又有意境的摄影作品,不仅令人愉悦,更能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一幅以落日为主题的照片,它通过光线、色彩的变化,呈现出大自然中一种壮丽的美景。

同时,这幅照片也通过图像中的细节,展示出作者对于落日背后的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如人生的短暂、世事的变幻、光明与黑暗的对比等。

这种作品既具有美的外观,又有深刻的意境,令人驻足观赏,并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摄影艺术中的美与意境是一对相伴相生的夫妻,它们共同构成了摄影作品的内在品质。

没有美的表现,意境将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意境的衬托,美将会变得空洞无物。

因此,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或摄影艺术家,要在追求美的外表的同时,也要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使作品更具有人文关怀与内涵。

论摄影创作的意境之美

论摄影创作的意境之美

论摄影创作的意境之美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摄影也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在很多的艺术展示中,摄影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给人们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作用,使人们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不一样的享受。

由此,意境也就成为摄影艺术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本文就摄影艺术中的创作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一定的看法。

关键词:摄影艺术;意境表现;问题;对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来的物质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以致于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高涨,对于摄影艺术也不断有新的看法。

摄影艺术是通过对作品使用不同的图案、色彩、及景象等,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一些美好的感受。

摄影艺术的意境具有独特性,要想塑造一个比较美的意境,还需要情感美学的加入,进而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场景。

在摄影艺术中,意境的表现对于摄影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摄影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一、摄影艺术中意境的发展内涵摄影艺术涉及到审美,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美学艺术,产生于国外,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地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摄影艺术的意境是摄影爱好者所追求的,他们对于摄影艺术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意境的“意”是一个框架,是利用不同的创意,使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被艺术化的事物进行形象的重新塑造。

而在摄影艺术作品中,是摄影者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及客观看法和摄影作品相结合,进而使客观的事物被艺术化而展现在作品上,由此展现出来的摄影作品才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此过程就是在所谓的“意”的作用下呈现出的摄影作品。

其次,是“境”,在摄影艺术中,“境”的表达就比较抽象,能够呈现出实物所传达不了的东西,打破了实物的局限性。

和“意”不同的是,“意”的主观性比较强,而“境”却是主观上比较客观的思想。

摄影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通过镜头所拍出来的世界相结合并呈现出来,使“意”和“境”不断的相互作用,进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摄影世界,在此人们可以感受它所具有的想象力、感召力,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论述摄影技术与照片意境的营造

论述摄影技术与照片意境的营造

论述摄影技术与照片意境的营造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数码相机产业的发展,也为这些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晒自己作品的平台互联网,尤其在自媒体微博、微信和QQ等智能手机软件的问世之后,几乎人人都是摄影师。

照片上传到网络后会有好友的评论,这就使得摄影爱好者对照片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质量的摄影照片既要记录景物某一个瞬间的画面,又要让这个画面表达出某种或者情愫,这就需要营造出特定的意境来实现。

一、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浅析摄影技术决定了一张照片的基本质量,对于同一个景观进行拍摄,在不同的摄影师手里会拍出不同的味道,这就充分说明了摄影技术于摄影的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每一张好照片的背后都有很多的元素在支撑,一张好照片的用光、构图、曝光控制等技术层面都是为其创意和灵感服务的。

摄影技术与照片意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画笔和思绪的,照片意境是摄影师的思绪表达,摄影技术是画出作者情绪的画笔。

因此,摄影技术对照片作品的质量有决定性作用,优秀的摄影技术能够营造出预期的照片意境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摄影艺术是借助光影的变化在二维平面上记录真实的视觉形象,通过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体验、理念、想象等。

摄影1/ 5艺术的评价依据是其照片作品的意境表达,一部优秀摄影作品中,或者拍摄出景观的惊艳,或者拍出暖暖的人文关怀,或者拍摄出历史的厚重,但绝对不是简单的景物拍摄。

摄影意境的表达方式,即照片作品意境的营造又源于作者的灵感捕捉,摄影师的观察能力和文化底蕴直接影响其观察世界的视角,最后影响了其作品主题的甄选。

二、摄影技术与照片意境的营造方法摄影技术与照片意境的营造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以景观摄影为载体来讨论照片意境的营造方法。

首先摄影师要确定自己作品的主题,即要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然后要充分借助摄影技术的力量来表达作品主题;最后要对照片进行美化处理,即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来调整照片的对比度和锐度以及进行适当的剪裁等等。

浅谈摄影意境

浅谈摄影意境

浅谈摄影意境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 意 '与属于客观范畴的' 镜 '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 意 ' 是情与理的统一,' 镜 ' 是形与神的统一。

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中国文化中,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谈到意境,不得不说说中国绘画,在人类的绘画史上,传统中国绘画将 ' 气韵生动 ' 的艺术境界作为作品的第一审美要求,最有意味的是它是一种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东方绘画,要求绘画中的文化含义大于绘画本身的意义,注重作品气息,为此,它以国家名字冠名_____ '中国画 '。

中国画艺术家将表现对象,以诗人的思考方式,在心中 ' 迁想妙得 ' 成诗的艺术形象。

他们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如西方绘画中,以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安格尔等为代表的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表现的写实主义的绘画理念; 如莫奈、德加、雷诺阿及凡 . 高等为代表的以光学为游戏所表现的前后印象主义的绘画理念 ; 又如以马蒂斯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以二度空间、三度空间的理论所创作立体主义理念 ; 还有如毕加索、米罗、克利、康定斯基等现代艺术家以物体运动和现代空间科学为理念的各种当代表现主义绘画。

相比较而言,中国画艺术家基于大文化背景下的思考理念,就高出一筹。

浅谈艺术摄影中意境的营造

浅谈艺术摄影中意境的营造

浅谈艺术摄影中意境的营造摘要:西方学者对摄影史的研究伴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就已经开始了,时至今日已经渐趋成熟,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

正如一部西方摄影著作中所说:“现今,摄影史的撰写本身已拥有一部历史。

”而在中国清代,1844年广东人邹伯奇发表了摄影著作《格术补》、《摄影之器记》,并且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标志着中国现代摄影技术的正式诞生。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批评关注的核心,是中国诗文化内在精蕴,在中国源远流长,一般认为意境理论在唐代全面形成,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意境;摄影;摄影家素质;表现手法1序言意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艺术原则与审美范畴,无论是在诗歌、音乐、美术,还是近代戏剧、电影中,意境都是艺术家们普遍的追求,如古代的文艺理论“滋味”说,“神韵”说,把艺术最精彩的部分概括为意境。

2摄影与意境论2.1摄影简论西方学者对摄影史的研究伴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就已经开始了,时至今日已经渐趋成熟,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

正如一部西方摄影著作中所说:“现今,摄影史的撰写本身已拥有一部历史。

”(1)第一阶段:发明者争论史。

在摄影术发明最初的五十年中,西方摄影史主要围绕摄影术的真正发明者而展开,被誉为摄影发明人的法国人塔尔伯特就曾撰文说明自己发明摄影的过程,并且与英国人达盖尔发生围绕谁是发明者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2)以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购买了其摄影法专利,并将这项革命性的发明公布与世,宣告摄影的诞生。

第二阶段:科技进化史。

随后摄影史进入主要讲述摄影技术的发展,他们将与摄影有关的物理、化学、机械等科学技术按照时代顺序编写成摄影的历史。

(3)第三阶段:摄影艺术史。

1937年纽约现代博物馆摄影部负责人比芒特.纽霍尔撰写出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摄影史《摄影史:从1839年至今》。

这是第一步摒弃了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写作模式,将摄影史以文化与摄影美学的线性变化为主,开辟了一条新的编史模式。

艺术摄影创作中色温与意境的应用论文

艺术摄影创作中色温与意境的应用论文

艺术摄影创作中色温与意境的应用论文艺术摄影创作中色温与意境的应用论文通常来讲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均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意境,而其思想意境则建立在丰富语言形式基础上,而关键的语言形式就包含了色温语言,所谓色温语言与纪实色温有着较大的不同,摄影中色温更是多样化视觉艺术方面的良好展现。

于创造艺术摄影过程中添加多样化色温语言一方面能够将摄影家艺术技能良好展现,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展现摄影家生活阅历以及艺术修养和智慧文化等等。

一、色温概述在艺术摄影工作当中包含众多创造艺术美的元素,其中色温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工具元素之一。

在艺术摄影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良好的彩色图片进行光线的应用,就需要关注到色温这一元素。

色温的应为名称直译为color temperature①。

就是以发射光线的主体作为参考物,观察其谱线状的发射光线,然后在寻找黑体放射出的谱状光纤,掌握两者最优的契合点,并观察确认此时光线的温度,即为色温。

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人体生物感官能够观察到的光线类型有七种,在光谱中出现的色彩可能存在轻重的差异,其中包含有过多的蓝色,或者是过多的红色,这种色彩上的差异需要有色温的专业测量刻度进行划分。

二、色温特点与艺术摄影应用1.色温特点。

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拍摄场景的时间、空间、温度、光照情况都会对照片的色彩产生影响。

比如,就是在色温较低的情况下,照片整体会呈现偏向橙红色的色调;而在色温较高的时候,照片的整体色调就会向蓝色偏移。

对于室内摄影来说,灯光也是色温的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室内的'灯光是由普通的家用灯泡发出的,照片的色温较低,照片就会偏向于黄色和红色;而在荧光灯的照射下,照片的色温较高,颜色会更多地倾向于蓝色和青色②。

2.色温在艺术摄影中的应用。

色温影响着观看者对于照片的整体感觉。

所以,如何保持色温的平衡,是每一味艺术摄影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调整照片的色温,要从拍摄场景光线的色温与相机的色温设置两方面入手。

只有这两个数值保持一致,照片才会显示拍摄对象的真实颜色;如果这两个数值不一致,则说明照片没有反映拍摄对象的真实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摄影艺术中的意境摘要:对于意境的描述,最好的方式是某一种形象,那么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直接的形象的艺术方式和意境之间似乎应该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艺术发展的趋势是形象化的,形象化也改变了在意境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由表层向意蕴的转化方式。

我们可以用禅宗的一个词汇来形容转化后的特点,叫做“直指人心”。

要在影视艺术的意境创造中扬长避短,就要把握意境内在的原则,主要是整体感、真实感、多义性、创造性。

影视艺术的发展让意境有了走进了人平常的生活的途径。

关键词:形象化;直指人心;整体感;真实感;多义性对于意境的描述,最好的方式是某一种形象,那么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直接的形象的艺术方式和意境之间似乎应该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意境这个概念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形成的,在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创造主要在于和谐地处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言外之意”和“象外之境”也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意境带来的直观的冲击力既是全新的,也是由艺术的渐进发展而来的,反映出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

那么这个趋势的方向也是更加地贴近生活本身,更加形象地反映现实和表现思想情感。

文字乃至文学一直以来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而影像而且将要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而艺术是在整个文化系统发展的制约中发展的。

意境是表层和意蕴的结合体,通过一种形象的方式来表现思想情感。

那么其中的表层部分在上述的渐进过程中经历了从文本层次到形象层次的过渡。

尽管这种过渡只是形式上的,但这种形式毕竟是被感知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最直接的。

也因此在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改变了由表层向意蕴的转化方式。

我们知道意境的创造依赖于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但艺术的创作过程本身又似乎应该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归纳过程,而不是演绎的。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命题。

“境生于象外”,对于摄影艺术更要求创作者以更具体的客观世界为对象进行审美关照,然后以最恰当的构图,光线,乃至剪辑等手段加以表现。

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选择“象”,宗炳给我们提供了选择的方法,就是“澄怀”。

“澄怀”就是“心斋”是一种“坐忘”状态的延续和保持,要求创作者能够用融于自然的灵魂去关照审美对象。

“澄怀”,又是一个过程,是清除杂念的过程,更深层的含义就是把抽象思维暂时放下和隐藏的一个过程。

所以“澄清之怀”和“未澄则清之怀,是有本质不同的。

而这种隐藏是暂时的,也是必须的,是要等待客观形象的刺激而被激发的,这种被激发的就是意境的内蕴,而激发它的就是意境的表层。

而在摄影艺术中,光线、构图等创作手段更多的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首诗这样表现人生的平和与恬淡“松下问童子,严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用影像简单地记录下来,那么这种意境就大打折扣。

对于诗歌,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了隐隐约约心理画面。

审美者观看摄影作品时,清楚地感受到了具体的画面。

这就是造成意境丧失的原因。

语言文字的表意能力强,但是表象能力相对于画面是差很多的,所以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接受的信息是很不完整的片段。

而且这种片断不是固定的,是经过创作者和欣赏者两次加工形成的。

这两次的加工就留下了形象中最精华的部分,最能表现意蕴的部分,从而很容易刺激欣赏者抽象思维的生发,从而达到一种共鸣和领悟。

艺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和结果。

影视艺术更直接的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它的这一特点又造成了对意境的创造过程中会带有大量的冗余信息这样一个结果,这就形成了由表及里转化的障碍。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怎样排除冗余信息。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构图来删截多余的信息,可以通过光影的变化来加强主体信息的传达,可以通过长焦距镜头和大光圈来突出主题等。

首先我们要清楚,意境不是简单的类比。

我们肯定见过很多这样的照片:两棵树的枝叶向一起靠拢或者两棵缠绕在一起的某种植物,标题为“吸引…‘拥抱”之类的。

这样的作品就是简单的类比。

只是用树来象征人,是停留在表层的意义的转化。

而不是深入人灵魂的意味的创造。

我们可以用禅宗的一个词汇来形容意境的这一个特点,叫做“直指人心”。

就是说当我们接触到意境的表层的时候,马上就会刺激到灵魂深处的某种情感或者是思想,是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的结果,就是一种感觉。

这一点可以说是画面形式的一个优势,直接的视觉刺激省略了由文本层次到形象层次的过渡,更为“直”的指向人的灵魂。

而语言文字就几乎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画面的冲击力的优势。

在过去没有机的时候,禅宗大师也坚持“不立文字”的原则,采用棒喝的方式来启迪智慧,这一棒一喝就是两种性质相同的意境创造。

我们上边说到对审美对象的有效合理的选择才能克服画面的弱势方面,那么这种选择要把握什么原则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就是整体感。

所谓的整体感就是一组画面或者镜头要表达同一种思想的时候要注意其统一性。

让接受者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的,被生硬放在一起的。

这种整体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画面内容的统一,一个是画面意义的统一。

比如,有天你外出看到了万物繁衍茂盛,顿时感到生命之美,想用一组画面来表现生命的延续,这时可供你选择的有很多:有参天的大树,有摇曳的小草,有欲滴的花朵,有歌唱的百灵,有慈祥的老者,有天真的顽童,呵护的母亲等等。

那么此时大树、小草、花朵这样一组(都是植物)植物就可以构成画面内容的统一;小草、顽童、百灵就可以构成茴面意义(充满新的生命力)的统一。

老者和鲜花在一个画面中构成一种感叹“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疑惑;母亲和顽童在一个画面中表现了人类生命之美延续的奥秘。

将这两个画面放在一起就构成了画面内容的统一和意义的连贯。

如果我们把花朵、百灵、母亲放在一起就显得有些不协调。

那么我们在拍摄的时候那些突出那些省略就很明了了。

当然这算不得深刻的意境的创造,只是用来说明意境的整体性特征,以抛砖引玉。

第二点就是真实感。

表现真实感某些方面是影视艺术的一个强势,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再现功能。

但我们这里谈的真实感决不仅仅是再现客观事物的外表情状,而是有另一个方面的含义,就是要体现审美对象的内在的“理”。

不是要阐释逻辑意义上的规律,而是在直接的审美关照中把握事物的内在情感。

从整体上来观照客观事物,就会发现其本身都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而且和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这种内在情感就是和人的思想情感相联系的方面。

如果说诗歌意境的传造中音韵和意义的配合是关键的难点,那么在影视艺术的意境创造中这种难点就转化为外表情状和内在的“理”之间的配合。

比如用一个人被捆在一个大的鸟笼里来表现人精神的压抑就是一种很生硬的手法,因为不符合真实感,只能是很低级的象征手法。

那么如果我们通过光源的变化将人放在一个鸟笼的巨大投影里这样从表情层次上就高明的多。

但是毕竟人工雕琢的痕迹过重,因为人和鸟笼这两个意象是很明显被人为放在一起的,所以在意象的选择上是要充分地考虑到真实感的因素的。

如果我们把鸟笼换成四面耸立的高墙或者石壁,再选择俯视的角度,选择低沉的或带有强烈刺激的影调等等,真实感就会增强很多。

第三点是多义性。

有这样一张照片:前景是一个架着双拐的小男孩的背面,男孩面向的是用慢门表现得动感十足的奔走的人们,背景是城市街道旁的房屋。

有人从中感到悲哀,有人感到冷漠,由于性格、生活经验、思想情绪等等的差异,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启示。

这种多义性现象在影视艺术的的意境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多义的产生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意境是在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审美感兴中产生的,是瞬间性的,没有推理的过程,所以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创作者在接受每一次新的刺激中也可能会引起新的内蕴的感受。

所以创作对象本身首先是多义的,又加上接受者差异地因素,这种多义性就更加的明显。

第二个原因是影视艺术意境中的所特有的,那就是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信息。

在影视的创作中,作者的感悟是完全通过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的,这就给欣赏中的多义造成了最大的可能性。

而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在表现内蕴的时候带有更多的雕琢的痕迹,使欣赏者在相对强烈的方式的引导下产生共鸣或领悟,这样产生多义的机会就减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义性是摄影本身的一个特点。

最后就是创造性。

因为创作者的每一次审美感兴都是具体的、唯一的,具有不可重复性。

因此,产生的审美意境也必须是新鲜的、独创的。

当然,在艺术创作的历史使很多事物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比如月亮的相思,松树的坚毅,金鱼象征人的精神,铁轨代表平衡的状态,笼子表现压抑的情绪等等。

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创作局限于这些,就无法创造真正的深刻的审美意境。

创造可以是画面的新奇,也可以是意蕴上深刻。

新奇的画面可以给人更强烈的刺激更容易引起思想情感;深刻的意蕴则让人绕梁三日,回味无穷。

但更多的情况下丽者是相互作用和转化的,所谓“意到深处平亦奇”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但创造是在一定的法则下进行的。

毕加索说“创新是对艺术的扼杀,没有创新只有变化。

”其实这里的“变化”就是指在有序中去创造,而不是突兀的毫无理由的改变。

在影视意境的创造中把握上述的四个方面,充分灵活的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就能够有较为成功的作品。

意境是中国之美的结晶,是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人独特的智慧。

生活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是人的存在方式。

影视艺术的发展让意境有了走进人平常的生活的途径。

人类去发现和创造,用灵魂去感受,用智慧来表达。

做的好了,生活就成了深刻的艺术。

基金项目:文章写作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数字化语境中摄影的审美嬗变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9ys306。

参考文献:[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李江树.象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张铁(1970.1-),男,汉族,湖南湘潭人,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