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PPT课件
整体感知课文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
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 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 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 【参考答案】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
实战演练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 ”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 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第13课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 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 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研讨写作特色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 ,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整体感知,研讨写 作特色
中考在线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 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 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 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 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 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 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 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 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怡情yíqíng :使心情愉快。
2.练达 liàn dá: 干练通达。
3.枝节zhījié: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4.统筹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5.藻饰zǎo shì: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6.狡黠jiǎo xiá: 狡猾;诡诈。
7.诘难 jiénàn : 诘问,为难8.涉猎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
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9.聪颖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10.滞碍zhìài : 不通畅。
11.要诀yào jué: 关键的窍门。
12.劝诫quàn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13.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15.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6.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17.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8.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dà: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19.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读书总有好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统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 举了哪些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
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 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句段品读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 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 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 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 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忘 食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 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相关介绍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 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 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 贬义。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 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 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部编九下语文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对于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以及对于文学修辞手法的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中的名句,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7.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1 短文两篇 谈读书
《谈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出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培根的《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风格平易流畅,文笔紧凑老练,说理透彻锐利,警句迭出。
本文不像前面学过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两篇都有中心论点,本篇的观点很多,并不集中,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
它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属于“随笔”。
所谓随笔就是随便写,那就很难有一个集中的观点了。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
课文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4篇议论文课文:《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基本认识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结构和议论文语言特色。
关于读书话题的文章已阅读了练习册上的三篇:P81《小议传统读书教育》(记诵、朗读、学养)、P84《读书三境界》(吞、啃、品)、P90《读书杂谈》(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各式各样的图片引入眼球,并成为时尚,也是造成全民阅读水平降低的“罪魁祸首”因此,回归读书时代刻不容缓,尤其是提倡中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今天我们就来谈读书这个话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狡黠xiá 咀嚼jǔjué 诘难jié nàn 滞碍zhì à 睾肾gāo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轻鄙阐证2、成语:高谈阔论、大而无当、寻章摘句、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味同嚼蜡、吹毛求疵3、修辞方法:排比、比喻、对比(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课内文段阅读【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谈读书)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是《读书有三到》和《论语》。
这两篇短文分别阐述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以及读书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短文内容,分析短文结构,领悟短文主旨,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字词的理解困难,对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也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解短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短文内容,把握短文结构,理解短文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读书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读书态度和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短文内容,把握短文结构,领悟短文主旨。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以及对短文主旨的深入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受短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
3.讲解: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解释短文中的难点。
4.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短文主旨。
5.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
6.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短文标题、作者、主要内容、结构和主旨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7.作者谈论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没有用,不加分析, 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所以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课外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山东滨州中考改编) 张久珍
①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 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 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熟悉的村庄、竹林、河流……都在不停地向车后退去,渐渐成了他眼中的遥远 之物。 B.我们是关注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C.统编本语文教材除推荐了12本必读名著外,还推荐了《猎人笔记》《长征》 《围城》《泰戈尔诗选》等自读名著。 D.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榜样是一 面旗帜,鼓舞斗志。 【解析】D.引号后的句号误用,应将句号放在后引号内。
4.(四川乐山中考)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 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 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 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1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 沛”“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 盖不断迈进”三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1)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
(2)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
(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
精读第一层后,回答问题。
(1)读书有哪些好处?
预设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预设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预设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此处运用对比论证。“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
“诘难作者”“尽信书上所言”“只为寻章摘句”,这样的读书态度会有怎样的坏处?
这是三种错误的读书态度,即一味在书中挑刺或完全接受书中观点或断章取义地曲解。这会使我们陷入钻牛角尖、死读书和片面化的境地,使我们不能真正获取书中的东西。句中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年 ),英国哲学家、作家。作品风格是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代表作品:《新工具论》《随笔》《伟大的复兴》等。
马南邨,原名邓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作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代表作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等。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1961 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集成书。
狡黠 诘难
xiá
jié
liàn( )达 要ju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
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自主 探究
感知整 体
作者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作了哪些论述?
①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课时小结 《不求甚解》是新闻工作者马南邨写的一篇驳论文。他针
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然后列举陶渊明、普列汉诺夫、诸葛
学情 诊断
写作背 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专栏。1961年,我国处在暂时困难时期, 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 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 用马南邨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 栏。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 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 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主 探究
初步感知
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竖靶子),然后加 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 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为驳论文。
自主 探究
初步感知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是 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 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无论是 驳论据还是驳论证,都是为了驳论点。
(2)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 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论证的 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3)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 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而生动地阐述了读书 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第5~8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全面阐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给出读书建议。
合作 探究
整体感知
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话?
人们之所以曲解了陶渊明的话,是因为犯了断章取义的 错误,只从前一句去理解,而忽视了后一句,没有把两 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样的理解从方法上来说就 是错误的。
自主 探究
初步感知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是: 竖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合作 探究
整体感知
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竖靶子,提出观点——盲目地 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追根溯源,分析陶渊明的 读书态度,阐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合作 探究
B.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不要吹毛求疵,要多鼓励,给他 们一些自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 地向老师请教。
D.听着高校长的高谈阔论,与会者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为高校长的无私付出点赞。
课时小结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 很多警句对我们很有启发,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
短文两篇
课时目标
1. 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为阅读 议论文打下基础。
2. 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 点。
3. 能理解、背诵文中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 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将正确的 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检测小结 第8段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 太滞”如何理解?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 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可能就能融会贯通, 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想起来便豁然开朗了。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检测小结
作者的读书建议是什么?
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
合作 探究
整体感知
好读书为什么重要?
只有好读书才能用心读书,并重视理解书中的内容,达 到会意的阶段,只有能会意才可能“求甚解”。
合作 探究
整体感知
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主张?
陶渊明的读书主张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要虚心,不能骄傲自负; 其二,不能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合作 探究
②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 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③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 咀嚼消化。
自主 探究
感知整 体
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
使人准确。
⑤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 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下面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 读好书,是需要咬文嚼字的,一个词,一句话,细细品味, 有时会满口余香,令人叫绝。
B.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傲骨,没有一点狂妄自大的本事,这样 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C.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 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学情 诊断
情境导 入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谈读书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以哲学家的眼光, 思考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 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 彻,文字隽永。 主要作品: 《随笔》《新工具论》《论科学的增进》以 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3)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 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 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 本层第一句指出读书要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 迷信书本和寻章摘句。
(2) 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用不同的方法来读。
①句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②③④句是论述读书方法的; ⑤句是论述读书的作用。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请根据以上分析,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倾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 读书、讨论、作文各有其作用。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一些缺陷。
(1)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 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 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合作 探究
B. 藻饰(zǎo) 怡情(yí) 幽居(yōu) 吹毛求疵(cī)
C. 滞碍(zhì) 统筹(chóu) 统筹(chóu) 孜孜不倦(zī)
D. 聪颖(yǐng) 练达(liàn) 涉猎(liè) 寻章摘句(zhāi)
检测小结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妹妹做出的饭菜味同嚼蜡,毫无味道。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怡 情 ( yí )
练达( liàn )
聪颖( yǐng )
滞碍( zhì ) 狡黠(jiǎo xiá ) 诘难( jié )
吹毛求疵( cī) 味同嚼蜡( jiáo )
藻饰( zǎo )
寻章摘句( zhāi )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诘难:诘问,为难。 狡黠:狡诈。
合作 探究
理解文本
作用
正面论述:三种目的 反面论述:三种倾 向 重 要 作 用 : 明 智 之 士 读 书 、 用 书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读法不同 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
塑造精神
弥补性格缺陷
学要 会多 读读 书书
检测小结
下面各组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xiá A. 狡黠(jié) 诘难(jié) 傅彩(fù) 味同嚼蜡(jiáo)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开卷有益( juàn ):读书必有所得。
劝诫(jiè )
狂妄自大( wàng ):极端的自高自大。
要诀( jué )
自主 探究
初步感知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
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是 怎样看的呢?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 全不应该对其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 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将“修剪移接”比喻 “求知学习”,这是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语言形象生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理解文 本
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 如何修剪移接。
(2)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 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 学使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