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第4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合集下载

4层序地层学-海相碎屑岩层序

4层序地层学-海相碎屑岩层序

2)具陆棚坡折边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 (1)低位体系域 -盆底扇形成
盆底扇(Basin floor fan)是指沉积 在盆地底部或大陆斜坡下部的海底扇, 其形成与斜坡上的峡谷侵蚀以及陆棚暴 露地表发生河流回春下切作用密切相关。
由于陆棚部分或全部出露地表遭受剥蚀, 沉积物越过陆棚和大陆斜坡,通过深切 谷和斜坡峡谷以点物源的供应方式在盆 底形成盆底扇。
(2)海岸上超向下迁移至沉积滨线 坡折带向陆一侧并形成由进积到加积 准层序构成的陆棚边缘体系域。
二、具陆棚坡折盆地的层序地层样式
层序地层样式除了受4个因素 控制外,还受盆地类型的影响
1.具陆棚坡折边缘的Ⅰ型层序地层样式 1)具陆棚坡折边缘的盆地特点
1.具陆棚坡折边缘的Ⅰ型层序地层样式
1)具陆棚坡折边缘的盆地特点
分支河道截切深度 和充填物厚度接 近于下伏三角洲 泥岩沉积水深
缺少陆上暴露标志
分支河道与三角洲 平原及河口坝沉 积相伴生
第一节 被动型边缘盆地层序地层学
一、层序边界及识别标志 (4)相对海平面明显下降造成层序 界面处的古生物化石断带或绝灭。
东营凹陷纯11井古生物组合突变
第一节 被动型边缘盆地层序地层学
象 ;以及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的变化
一、层序边界及识别标志
地震反射终止关系
地震反射终止关系
满南地区形成的不整合面遮挡圈闭
东营凹陷地震反射剖面
第一节 被动型边缘盆地层序地层学
一、层序边界及识别标志
(8)层序边界上、下地层所含的地球 化学微量元素类型和含量、古地磁极性 和构造运动面、古气候和水深等方面都 有明显的变化,
Ⅰ型层序由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2)具陆棚坡折边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

层序地层学讲义-第四章

层序地层学讲义-第四章
在碳酸盐岩中,4个主要变量控制着地层分布模式的变 化和岩相分布,它们是:①构造沉降,它产生了沉积物的 沉积空间;②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它是控制地层分布模 式和岩相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Vail and Todd,1981);③ 沉积物的多少,它控制古水深;④气候,它是控制沉积物 类型的主要因素,其中降雨量和温度对碳酸盐岩、蒸发岩 的分布、对于硅质碎屑沉积的类型和数量是相当重要的。 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与构造沉降的结合产生了海平面 的相对变化。由于构造沉降相对于海平面的变化要缓慢得 多,因而用线性关系曲线表示。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形成沉 积物的可容纳空间。沉积的厚度主要受构造沉降作用控制, 沉积地层的分布模式和岩相分布则受控于海平面相对变化 速率,这一点表现为相对海平面曲线斜率的变化,它主要 受全球海平面升降控制(图4-1)。
二 、 沉 积 剖 面 和 相 带
第四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2)区域性进积滩和(或)台地
以进积型式为特征,其前缘 斜坡坡度为5º ~35º 以上。浅滩厚 度从几米到数百米,进积作用可 达数公里。这些浅滩表现为S形、 S~斜交形和斜交形进积型式。 层序内常见的演化是坡地或低角 度S形进积向斜交形进积的变化, 这很可能是由高水位期末海平面 下降引起的。
二 、 沉 积 剖 面 和 相 带
第四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二 、 沉 积 剖 面 和 相 带
(2)浅海陆 架相 该相 带通常由 从潮下的 骨屑泥状 灰岩和粒 泥灰岩到 似球粒或 骨屑的泥 粒灰岩和 粒状灰岩 变浅的准 层序组成。
第四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2)浅海陆架相
该相带通常由各种类型的灰岩构成向上变浅的准层序。 在正常的海水条件,动植物群就会很丰富,包括珊瑚、软 体、腕足、海绵、节肢、棘皮、有孔虫和藻类。生物扰动 作用很常见。这种环境分布在潮坪的向海一侧,水深一般 不大,最多10~20m。 陆架或台地内部相和潮汐相的地震显示一般都是席状 或楔形单元,具平行反射且底部表现为上超。在以碳酸盐 为主的相域中反射的连续性差,振幅低;在碎屑或蒸发盐 和(或)碳酸盐的混合背景中,则连续性好,振幅高。陆架 可以含有局部的碳酸盐岩隆,具有丘状地震形态。这种丘 形反射在底部有下超,在顶部为平行或削截。上覆层位表 现为披盖或上超。在块状~层状岩隆或礁岩隆中,反射的 振幅低、连续性差,而在成层性很好的碳酸盐沙滩沉积体 内,反射的振幅高、连续性好。

4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4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接受大量重力流沉积
深大洋环境
以远洋沉积为特征, 主要是从上覆水体中 缓慢沉降的细粒沉积 物
半深海相 沉积物也主要为泥质、浮游生物和碎屑三部分组成 水动力主要为洋流、风暴浪和等深流 无植物发育,生物以腹足类为主,生物扰动构造较发育 深海相
发育于大洋盆地,水深2000m以下,平均深度为4000m
底栖生物稀少。种类单调
沉积物也主要为软泥 ,陆源沉积物
海相学派的特点
1 强调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层序成因和相分布 的内在机制,可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地层对比。 2 将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 给、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层序产生的四大控制 因素。 3 对成岩作用的影响考虑较少。
被动大陆边缘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Atlantic-type continental margin) 定义: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 大陆边缘。 特点:拉张裂离作用显著,断陷盆地发育,缺乏海沟俯冲带,无 强烈的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的大陆边缘。 生成源于岩石圈拉伸所导致的上地幔物质上涌,减薄了的地壳。 实例:非洲边缘(北部除外)、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缘 等。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是现代正在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 。 活动大陆边缘(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Pacific type continental margin)。 定义: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强烈活 动的大陆边缘。 特点: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实例:安第斯、苏门答腊、亚平宁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等。
1) 具陆棚坡折边缘的盆地特点
(1) 存在着明显地形分异的陆棚、陆坡和盆地地形。 (2) 具有明显分割陆棚沉积物与陆坡沉积物的陆棚坡折,两 侧存在突然的浅水到深水的过渡。 (3) 具有倾斜的斜坡沉积地层样式。当海平面下降到陆棚坡 折带以下时,形成峡谷以及斜坡扇和盆底扇。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4(陆源碎屑岩)剖析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4(陆源碎屑岩)剖析
2.杂基成分: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 粘土矿物,亦见灰泥、云泥以及一些细粉砂级 碎: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等。
3.不同碎屑岩中,杂基含量不同。杂基含 量高是不成熟砂岩的特征。
(二)胶结物(Cement)
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 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胶结物成分主要有: 硅质(石英、玉髓、蛋白石) 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 铁质(赤铁矿、褐铁矿等) 硬石膏、石膏、黄铁矿 粘土矿物
燧石:稳定,抗风化能 力较强
⑦粘土岩岩屑
在碎屑岩中,碎屑成分与粒度分布具有 一定关系。
三、填隙物成分(Interstitial minerals) 碎屑碎屑颗粒间的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
(一)杂基(Matrix)
1. 杂 基 是 碎 屑 岩 中 的 细 小 的 机 械 成 因 组 分 ,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石英具有油 脂光泽,但只在 新鲜断口上表现 得明显。Biblioteka 在结晶岩中,深成中酸性岩浆岩、石英一
长石质片麻岩及片岩含有大量石英,这是碎屑 石英的主要来源。
不同来源的石英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石
英中所含包裹体及波状消光现象,结合颗粒大 小及形状等特征,有助于判断石英的来源。
来自深成岩浆岩的石英:来自中酸性深 成岩的石英,常含有细小的液体、气体包裹体, 或含锆石、磷灰石、电气石、独居石等岩浆岩 副矿物包裹体。矿物包裹体颗粒细小,自形程 度高,排列无一定方位。尘状气、液包裹体使 石英颗粒呈云雾状。
过去认为岩浆 岩中的石英很少见 到波状消光,但更 多观察表明:较老 的岩浆岩中的石英 常常也表现有明显 的波状消光。
来自变质岩的石英:片麻岩和片岩风化崩 解后,会产生大量的单晶及多晶石英。变质石 英表面常见裂纹,不含气液包裹体。大多数的 石英晶粒都具有波状消光。

层序地层学概论

层序地层学概论

• 层序地层学研究已经应用于建立和研究各种资料库, 除了利用地震反射参数之外,各种不同沉积环境的 露头、测井和岩心等资料也被用来建立高分辨率的 层序地层数据库(H.W.Posamentier等,1991)。
• 4. 综合性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跨越多门学科
(地球物理学、地层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 矿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计 算机技术、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等)的综合性学 科, • 它不仅囊括了地震地层学的全部理论和方 法,而且结合了测井信息、露头资料、钻井取 心和岩屑资料的沉积学研究成果,吸收了物理 沉积学、油气勘探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 的最新成果,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油气资 源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Sloss( 1963)等人
将北美克拉通前寒武晚期至全新 世地层划分成以区域不整合面为 边界的六套地层层序
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
概念基础
概念萌芽阶段(1948-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

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 《地震地层学》为标志
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
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观点 应用地震资料及钻测井资料预测和 确定盆地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 区域分布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 三大理论体系和四大方法体系
三、层序地层学带来的新思维
• 层序地层学分析最根本的是提供了一种划分地层、 预测地层展布的方法。层序地层学基于全球海平 面变化,提出了在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地层的分 布样式及其内部的成因联系,将海平面变化周期 内的地层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位 体系域,建立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层序地层模式。
著名沉积地质学家曾允孚(1999)把层序地层学 列为当代沉积学的第一大进展。 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徐怀大教授(1993)把层序地 层学的贡献归纳为五个方面: 1.消除了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单位三 重命名的混乱现象,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 的地层学概念。 2.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 3.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 4.提高了地质学家的预测能力,已经成为油气勘 探的有力工具。 5.把地质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

层序地层学讲义

层序地层学讲义

层序的划分
I类层序 高位体系域 海进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 II类层序 高位体系域 海进体系域 陆棚边缘体系域
Vail的划分方案:两个不整合面或与其相对应的整合 面为层序的边界
体系域的划分
高位体系域
海进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盆底扇
低位体系域—斜坡扇
低位体系域—进积楔状体
凝缩段
国内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是以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地层的地震地层 学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理 论及研究方法由于它的可实践性已被国内外石油地质家 所接受,但如何将以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盆地层序研究为 基础,强调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层序成因和相分布内在机 制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应用于地层形成发 育与海平面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或根本不存在联系的内陆 盆地中,是国内外地质界普遍关注并正在实践的一个重 要课题。国内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引入并得到了蓬勃发展,大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建立 了一整套适合于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体系


下新组


馆陶组


统 沙上

沙 始
沙三
三 沙


三 新
街 系







下 二


亚 段





电位 曲线
岩性 电阻率 剖面 曲 线
下 T6
沙沙 四四 段上
T2
古生物及 相对丰度
Huabeinia obscura Pseudocandona ovata
Camarocypris ovata Ilyocyprimopha jinanensis

层序地层学-第5章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第5章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五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2 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1)层序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暴露、 溶蚀等特征
(2)斜坡前缘的侵蚀作用 (3)淡水透镜体向海的方向运动 (4)上覆地层的上超和海岸上超的下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所以充分利用 测井和岩芯资 料对层序格架 综合分析显得 尤为重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2 区域性前积滩和台地背景
第五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区域性前积滩和台地以具有前缘斜坡的前积结构为特 征。前缘斜坡的坡度变化向上从 5度—35度 。前积滩 的厚度从几米到数百米,前积距离可达数公里。它们 呈 “S”型、“S"型—斜交型和斜交型前积模式。层 序内的一种常见演化方式是从缓坡或低角度“S”型前 积到斜交型前积。这可能是高水位结束时海平面下降 引起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五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3)淡水透镜体向海的方向运动
•2)混合白云化和高盐度白云化 伴随I型界面形成期间,可发生不同规模的混合水白云化和 强烈蒸发作用而引起的白云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3 浅海孤立台地背景
第五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浅海孤立台地作为一种大型、较厚的垂向加积三复合建造,在 远离区域性盆地边缘缓坡或 台地处出现在巴哈马晚第三纪和中 新世 Terumbu台地就是这样的例子。 拉张盆地中的地垒式断块常常诱发孤立台地的发育。这些断块 可以作为沉积浅海碳酸盐岩的场所.而泥质深水沉积 物局限在 地堑内。孤立台地通常具有陡峭的边缘,那里可能是台地的面 临开阔海洋的一侧。

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

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

需指出的是,图2— 8所示的是Ⅱ型不整合沉 积作用与全球海平面缓 慢下降的关系。当全球 海平面快速下降产生I型 不整合时,广泛的河流 沉积中止是以河流回春 和下切作用为标志的。 因此,当相对海平面重 新开始上升时,这些深 切河谷(可能相当深)就 会被河流沉积和/或河 口湾沉积所充填,所以, 深切谷充填物在某些地 方覆盖在I型不整合面上。
控制陆棚可容空间的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海平 面变化,更重要的是相对海平面变化。它与局部地 区的构造下沉或上升有关。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决 定了是否产生可供沉积物堆积的新空间,如相对上 升使空间增大,下降则减小。因此,即使在全球海 平面稳定时期抑或下降期间,局部地区由于地壳下 沉,抑或下沉速率大于海平面下降速率,均可造成 相对海平面的继续上升,并增加新的可容空间。由 于相对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水体深度,同时受到全 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和沉积物补给三种因素的 联合控制,因此,可将其视为三种控制因素的函数, 对沉积地层的产出形式有直接影响。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4、可容纳空间
全球海平面、相对海平面 及水深的基本含义
作为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沉降作用函数的海平 面相对变化对可容纳空间及沉积作用影响
5、不同类型边界关系及年代地层意义
上超 为水平地层对原始倾斜面(如层序界面)的超覆尖灭,或者是原始的倾斜地层对原 始倾角更大的斜面,向其倾斜上方作超覆尖灭。 下超:是原始倾斜地层对原始水平面(或倾斜面)在倾斜下方作底部超覆,亦可定义为 层序内地层对下界面的向盆地方向的超覆。 顶超:是层序顶界的超失。原始的倾斜地层及原始斜坡沉积之上,均可出现此种接触 关系,它是海平面相对静止的标志。

朱筱敏-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朱筱敏-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理论体系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1.层序地层学定义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 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 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 间相互关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2.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
◇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 简称LST)是指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 最老的体系域;
◇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 慢上升时期形成的,顶界为首次海泛面;
◇在具有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 低位体系域由盆地扇、斜坡扇和低位前积 楔状体以及河流下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
层序地层学-1 Sequence Stratigraphy
朱筱敏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层序地层学就是根据露头、 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 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 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 地层学分支学科。
Embry T-R旋回
Vail 层序地层学
Galloway 层序地层学
Cross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
谢 谢!
1)整合 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
沿此界面没有陆上和海底侵蚀作用的证据, 也不指示存在重大沉积间断。
整合可包括沉积作用缓慢、在很长地 质时间内仅沉积很薄沉积物的界面。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整合和不整合
2)不整合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 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 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与之相对 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
准层序(Parasequence) 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 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 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 序列。

经典层序地层学资料

经典层序地层学资料

谢谢!

米级。

序 划 分
位 体
时限3-8万年
系 域
单砂层到单泥岩层级别的旋回。
形成层序的驱动机制
一级海平面变化形成一级层序,普 遍解释为与超大陆的增生和裂解有 关。当超大陆拼合时,洋脊体积最 小,而洋盆体积达峰值( 如二叠纪的 Pangea 时期) ,导致全球海平面降低; 而当超大陆裂解时情况正好相反, 洋脊重新开始扩张,海水再一次向 陆架边缘迁移。
以层序界面属性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层序 级别体系
准层序 准层序: 以海泛面界,连续整合的小旋回

四级层序


(准层序组)
级 层 序 内

为一个完整旋回地层

体 系
细-粗-细


(或从粗-细-粗)



五级层序
、 五
侵 体
准层序:相当于五级层序,

时限3-8万年。单砂层到单


泥岩层级别的旋回,层厚为
三级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很可能是板块 内部水平压力的周期性变化或地球大地水 准面的变形作用。
三级以下旋回( 层序) 在显生宙岩石序列中发 育广泛。很可能是( 亚) 米兰科维奇旋回引起的 气候周期性变化形成的。
一至三级旋回发育的频率低,持续时间长,故 统称为长周期旋回( 层序) ; 相反,三级以下旋 回发育的频率高、持续时间短,故统称为短周 期旋回( 层序)
雾迷山组白云岩夹泥质或粉砂质条带
高位体系域( HST)
高位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 变化高位和下降时期。当上升 速率小于沉积速率时, 就产生了 正常海退。因此, 沉积趋势和叠 置方式是由加积和进积过程的 混合作用所控制的。

(完整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资料在线作业答案

(完整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资料在线作业答案

第一次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B2. A3.A4.D5. 对于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下面说法最准确的是:DA、同相轴对比B、波组对比C、波系对比D、以上各方法的综合对比6. 包络线解释方法主要适用于_____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AA、波组对比B、标志层对比C、不整合界面对比D、波系对比7. 按地层产状特征可以将不整合分为_____AA、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B、削蚀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C、超削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8. 区域不整合是不整合一种,它属于不整合的__ _分类中的一种。

CA、地层产状特征分类B、成因分类C、按分布范围分类D、按剥蚀期次分类9. 发散上超的特征是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是一种生长不整合。

对于发散上超的成因下面论述正确的是_ __BA、向盆地内部物源供应增大引起的B、由于差异构造沉降造成的C、湖平面上升造成的D、差异盛压实形成的10. 从成因上看,削截是地层沉积后再被削蚀,退覆则是盆地边缘抬升时还发生有沉积作用,形成生长不整合。

在形态特征上主要区别在于____AA、界面下的地层是否向盆内楔形增厚B、界面以下地层是否发生剥蚀C、界面下的地层是否发生退覆D、界面以下地层在盆地边缘抬升时是否还发生有沉积作用11. 三级层序是层序地层研究的关键,典型三级层序一般以______为界面,并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

BA、区域不整合面B、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C、区际不整合面12. 典型三级层序表现为一个完整沉积旋回,它通常包括___个体系域DA、1个B、二个C、3个D、四个13. 构造层序的界面一般与______界面面相对应。

AA、区域削截面B、局部削截面C、区际性削截面D、整一面二、多选题14. 地震剖面显示方式有以下几种:ABCA、波形显示B、波形加变面积显示C、波形加变密度显示15. 地震资料解释几乎涉及所有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领域,主要包括:ABCDA、地层学B、构造地质学C、沉积学D、石油地质学16. 整一界面是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地震反射界面。

地质大《层序地层学》教学大纲

地质大《层序地层学》教学大纲

《层序地层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适用专业:资源勘察工程、地质学总学时:32学时理论教学:26 大作业:6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任务与性质层序地层学是八十年代以来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地学分支学科,它是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并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科学。

层序地层学强调在沉积盆地分析过程中首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并将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置于构造格架、海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的复合制约和整体的统一格架中,因而能有效的揭示地层格架中岩相三维配置的关系,能有效的阐明生、储、盖的配置规律,提高地质家的理论和实际预测能力。

本课程将全面、系统的介绍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成因模式,探讨层序地层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介绍层序地层学应用前景和成功实例。

本课程作为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和地质学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要求学生已学习过《地层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思路和方法,理解利用层序地层学进行等时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言2学时介绍层序地层学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4学时介绍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层序、准层序、准层序组、体系域等层序地层学研究领域所涉及的一些概念。

第三章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4学时介绍层序地层的两种基本类型,即I型层序和II型层序,两种层序的边界特征、内部组合特征、体系域构成等内容。

第四章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碎屑岩层序地层学4学时介绍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样式及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第五章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4学时介绍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样式及与油气勘探的关系第六章层序地层学主控因素分析3学时探讨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气候和物源对层序形成的控制作用第七章层序格架内油气成藏组合3学时探讨层序格架内油气生、储、盖层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关系,阐明层序格架内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的相关要点: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层序、准层序等),每年基本都可能考;2、河流相沉积特点和模式(重点是曲流河和辩状河)3、三角洲相沉积特点(陆相、海相、扇三角洲)4、沙质海岸沉积特点;5、在实际地震剖面上识别层序界面(识别方法);6、储层方面研究的内容和方法7、生物礁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尽量多看一些书,扩大知识面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10=10)01、层序地层学:02、层序:03、体系域:04、准层序:05、首次海泛面:06、凝缩层:07、I型层序:08、陆棚坡折带:09、低位体系域:10、并进型沉积: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5×1=5)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10×1=10)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I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15×1=15)五、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10×1=10)六、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

(10×1=10)七、你认为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0×1=10)八、露头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一,15×1=15)九、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二,10×1=10)十、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15×1=15)注:从五、六、七题中选作二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任课教师:干微(2017年)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地幔、地核】,洋壳与陆壳的年龄及各自分布范围;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部层圈、地核】;各层圈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

●大洋地壳:分布面积,年龄,厚度,地貌类型,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陆地壳:分布面积,年龄,类型(时代、构造特征),物质组成,不同构造区域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地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单元。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说的演变历史●地球收缩、地球膨胀、地球波动假说及各自的主要论据。

●地槽-地台学说:地槽-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地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地槽概念的演变;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构造运动性质的基本认识。

●大陆漂移假说:产生过程,主要论据,动力学机制。

●海底扩张: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

●洋脊分段特征及其连接部位震源机制解的差异与转换断层的发现●地震分布型式与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形成●现今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的划分第四章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

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主要依据现代岩石圈板块划分;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

●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增生型、汇聚消减型(洋-陆、弧-陆、洋-弧、洋-洋、陆-陆)、走滑守恒型。

●板块构造运动学欧拉定律与欧拉极,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三个板块之间的三连点及其演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热点轨迹);现今板块构造运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

●板块构造动力学模型:作用在板块上的各种力及其对板块运动的影响(促进、阻碍)。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旋回式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 或无沉积作用面) 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 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学科,是地层学的分支学科。

——就是根据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曲线对比的共同点:1、突变界面2、沉积旋回3、沉积背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层序地层学的萌芽阶段——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建立了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地质基础,包括以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动力地貌学为依据建立的一些层序、旋回及均衡剖面理论等。

1、地质学的核心-地层学;地层学的核心——国际地层表(或国际地质年代表)成了讨论任何与沉积地质学有关问题的准绳和尺度。

2、国际地层表的根本问题:①地层表中各代、纪、世、期的命名没有反映出各地质时代的地质特征和它们内在成因联系,存在人为的主观因素。

部分“系”是两分的,部分“系”是三分的。

②地层划分指南中提出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是一个三元分类系统。

没有把此三元分类系统统一到带有纵向成因演化特征的“年代地层单元”这一最根本的客观标准上3、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首先得益于“层序”概念的提出。

1)Hutton (1788)首次指出“不整合面”是区分隆起、剥蚀和沉积旋回的物理界面。

2) Lyell和Agassiz(1835,1840)提出的冰川理论中就初步讨论了海平面变化与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3)Suess (1906)发展了冰川理论并进一步讨论了海平面升降与沉积物上超和下超之间的关系。

4)Chamberlin (1909)论述了地壳运动控制了世界范围内海平面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Chamberlin 是当代层序地层学的先驱。

4、层序的概念:“层序是以主要区域不整合为边界的地层集合体”二、地震地层学形成发展阶段——孕育阶段(1977-1988)1、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1) 精确定年方法:同位素年代定年;古地磁测量定年;超微生物分带定年2)板块构造理论发展成熟——深海钻探计划(ODP)的实施(1)地球物理和盆地分析方法去分析地壳的垂向升降、横向伸缩以及各种构造活动、(2)火山活动、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规模(3)不同板块演化阶段和不同板块部位发育不同沉积类型组合3)古地理背景研究古沉积: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古水深:沉积岩性、古生态学、特殊矿物古气候:孢粉组合、沉积岩性以及颜色古水温和古盐度: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包裹体4)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学家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能够反映地下地层形态、岩性、物性、流体性质的不同维数的图像。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2、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资料总的地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对应于海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临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翼拐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组成。

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4、凝缩层:又称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以沉积速率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湖)相沉积地层层段(沉积速率小于10-100mm/万年),是在相对海面上升到最大、水域扩大最大时期(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部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组成5、超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上升时,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盆地边缘陆地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

6、退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下降时,部分海(湖)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水或湖水面积相对缩小,即海(湖)退。

在地层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由于水体面积越来越小,在盆地边缘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地层面积,从而形成了退覆现象。

7、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8、基准面旋回:地层基准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不变的界面,它在变化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向基准面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或者下降旋回,这种基准面的一个上升或下降的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海相沉积层序的级别及形成机制

海相沉积层序的级别及形成机制

Ξ海相沉积层序的级别及形成机制李 儒 峰(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北京 102200)摘要 以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为佐证 ,分析了不同级别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形成机制和 构成的沉积层序 ,相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大地构造环境相似的不同板块被动大陆边缘 ,会构成级别和 数量相同 、沉积记录相似的沉积层序 。

在大地构造背景不同 (古地理位置 、沉积物供给等方面差异) 的板块之间 ( 板 块内部) ,会构成沉积层序数量相同 、但沉积层序内容不同 ,或者沉积层序数量和内容都不同的沉积层序 。

前两种 情形是沉积记录全球同时性的客观反映 。

主题词 海平面 ;变形 ;韵律层 ; 沉积层序 ;成因 ;石炭纪 ;黔南地区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T E 111 . 3作者简介 李儒峰 ,男 ,1962 年生 ,1995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获理学博士学位 . 现为石油大学 ( 北 京) 博士后 ,从事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 .对较低 。

因此 ,总体上石炭纪是显生宙海平面逐渐下降 的 时 期 ( 图 1 ) , 其 沉 积 为 大 层 序 ( megase 2quence ) 1 所记录 , 相当于 Sl o s s 层序 ( m egacycle ) 的引 言运用层序地层分析建立了一个具有旋回性 、成 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 。

地层格架的几何形态 主要受周期性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控制 。

影响海平面 变化的因素不同 ,导致了海平面变化周期的差异 ,进 而在沉积层序 (旋回) 上表现出不同的级别 。

不同学 者对海平面变化周期和沉积层序级别的划分和命名 也有所差异1 ~3 。

本文对不同级别全球海平 面 变 化旋回形成机制和构成的沉积层序进行研究 。

A bsaro k a 4Kaskaskia 和 70Ma 5 。

持 续 时 期 约 为 Lo wer 一级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及形成机制第一级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成因被认为是构造 2海平面变化所致 (大洋盆地体积变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2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Ⅰ型层序模式
最大海泛面:以退积到加积式准层序
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
密集段
高水位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SB1
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转移、 没有削蚀和下 陆架边缘体系域 切谷。微弱的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二、具有陆棚坡折的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
1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特点
2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Ⅰ型层序模式 3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Ⅱ型层序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SB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三、首次海泛面识别标志
2 首次水进面为进积型准层序组(复合型准层序组)与退积型 准层序组的分界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2 最大水进面为与达最远位置上超点对应的反射界面,该 界面之上具有一系列前积层的下超现象
mfs
坡折带背景下层序关键界面在 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新西兰东海岸地震剖面,据 Loutit et.al. 1988)
ffs
坡折脊
S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6 地震剖面上的上超和削截
英39 英36 英10 1250 SBy3 SBn1 SBy1 1250
时间/ms
SBqn3 1500 SBqn2 1500
SBq4 1750 1750
一、Ⅰ型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1. 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
2. 层序界面附近因水体变浅或曝露形成的大 段紫红色泥岩 3. 层序界面上下生物化石的断带 4. 层序界面上下沉积相错位及深切谷 5. 层序界面的明显测井响应 6. 地震剖面上的上超和削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1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层序上倾方向向陆一侧的、分布范围较小的陆上暴露或不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2
海岸上超向下迁移至沉积滨线坡折带向陆一侧,并形 成由进积到加积准层序组构成的陆棚边缘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层序 (以EXXON模式为例)
海进体系域
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
可容空间减小 HST TST 可容空间增大 LST
时间
Ⅱ型层序边界
低位体系域-斜坡扇
可容空间低
Ⅰ型层序边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低位体系域-盆底扇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低位域
盆底扇:沉积在盆地底部或大陆斜坡下部的海底扇,其形成与斜坡 上的峡谷侵蚀以及陆棚暴露地表发生河流回春下切作用有密切关系
斜坡扇:指位于大陆斜坡中部或底部的重力流沉积体,是在海平面 下降晚期或上升早期形成的 低位前积楔:在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进积到加积准层序 构成的楔形体 深切谷:因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 流体系及其充填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三、首次海泛面识别标志
1 首次水进面为与坡折脊附近上超点对应的反射界面
mfs
坡折带背景下层序关键界面在 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新西兰东海岸地震剖面,据 Loutit et.al. 1988)
ffs
坡折脊
TSB、SB、 SSB Y23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岩相特征
SP
电性特征
RT TSB SSB SB
界面
岩相特征
SP
电性特征
RT
玄 武 岩
TSB SSB SB G80 TSB SSB SB
油 页 岩 、 白 云 岩
层 序 界 面
三 角 洲
SP
RT SP
SSB W65
RT MLFS
SSB W65
生 物 灰 岩 油 页 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美国怀俄明州粉河盆地深切谷(Wagoner等199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海平面下降,侵蚀 海 低水位体系域 高水位体系域 ( 湖)进体系域
坡折带
下切河谷充填
海(湖)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湖)砂岩 陆架和陆坡泥岩及薄砂岩 盆底扇和有堤河道砂岩 密集段沉积
100FT 100FT SP RES
高 程
SP
RES
时间
I 型层序界面 准层序
低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楔,前积 低水位体系域 盆底扇、斜坡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A 无远物源注入的低位体系域进积碎屑复合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B7
SB L22 SP SB RT SB TSB--构 造 层 序 界 面 SSB-层 序 组 界 面 SB-层 序 界 面 PLFS-初 始 湖 泛 面 MLFS-最 大 湖 泛 面 SP-自 然 电 位 RT-电 阻 率 曲 线 N13
图 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盆地的特点
1) 存在明显地形分异的陆棚、陆 坡和盆地地形 2) 具有明显分割陆棚和陆坡沉积 物的陆棚坡折 3) 具有倾斜的斜坡沉积地层样式 4) 存在能够形成深切谷并向盆地 输送沉积物的、足够大的河流 体系 5) 具有足够大的可容空间将准层 序保存下来 6) 海平面下降幅度足以使低位体 系域在陆棚坡折或在其外侧不 远的地方发生沉积
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
密集段
高水位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SB1
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转移、 没有削蚀和下 陆架边缘体系域 切谷。微弱的加
海平面相对静止或 稍有上升期间形成
积或进积准层序。
削蚀、上超、海岸上超向 下转移、下切谷、浅水相 覆盖深水相、土壤层。 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形成
初始海泛面:以从低 水位进积到海侵的退
1. 强调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层序成因和相分布的内在 机制,可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地层对比。
2. 将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气 候变化作为影响层序产生的四大控制因素。 3. 经典的层序地层学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 屑岩盆地。同时,在不同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 层序的体系域构成存在差异,如: 具陆棚坡折的沉 积盆地、具缓坡边缘的沉积盆地、具生长断层边缘 的沉积盆地
第二节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模式
一、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模式的特点 二、具陆棚坡折的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 三、具缓坡边缘的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 四、具生长断层边缘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一、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模式的特点
海平面相对静止或 稍有上升期间形成
积或进积准层序。
削蚀、上超、海岸上超向 下转移、下切谷、浅水相 覆盖深水相、土壤层。 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形成
初始海泛面:以从低
水位进积到海侵的退 积为特征
低水位体系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盆底扇(basin floor fan)、斜坡扇(slope fan)、低位前积楔(lowstand prograding wedge)和深切谷(incised valley),在哪?
最大海泛面:以退积到加积式准层序
积为特征
低水位体系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 海洋地质与资源教研室 辛仁臣
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1) 低位域
A. 无远物源注入的低位体系域进积碎屑复合体 B. 低沉积速率的低位体系域进积碎屑复合体 C. 具有低-中等沉积速率的低位体系域进积碎屑 复合体 D. 具有非常高的沉积速率的低位体系域进积碎屑 复合体 E. 低位域和低位楔的属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