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冯世纶教授:入门经方前必须要明确的六个问题

冯世纶教授:入门经方前必须要明确的六个问题

冯世纶教授:入门经方前必须要明确的六个问题胡希恕经方医学一、什么是经方中医学源远流长,是5000多年华夏文明的瑰宝。

经方作为其中一支重要的理论体系,备受推崇。

但自西晋王叔和用《黄帝内经》注释《伤寒论》后,对经方的理解和应用受到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经方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近年来,随着业内人士的弘扬和学术界的大力倡导,经方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出现了经方热潮。

但何为经方?即便是业内人士,也很难说得清楚经方的概念和定义,古今文献也是莫衷一是,到底什么是经方呢?经方的起源通过文献及考古考证,经方起源于距今10000年到5000年的上古神农时代。

20世纪80年代在河北省蔚县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适应自然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应用八纲概念,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体会并领悟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自然有白天、黑夜,有四季,有寒热、温凉的不同,其实就是阴阳的变换。

人体也有相应的变化:冬季为了防寒,人们会把房屋建成坐北朝南,并在屋内新建火炉取暖。

夏季为了防暑,会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

显然当时已经认识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寒热阴阳之理。

渐渐的人们发现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对疾病的治疗,如着凉淋雨后,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可以通过某些治疗方法得到缓解。

比如火烤、熏烤或热熨皮肤,喝热汤或热粥,并盖上棉被,或用生姜葱等煎汤热服,或煎汤熏洗等方法使皮肤出汗,从而得到治愈。

病位分表里:外感疾病初起多在表,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如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来发汗解表。

但是人们会观察到,病由表入里后,不能再用发汗来治疗,而应该用治里的方法。

在八纲看来,里证分阴阳、寒热、虚实、里实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在长期和疾病斗争的治疗过程中,人们逐渐总结了经验,代代相传直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才以文字记载的形式出现。

《神农本草经》就是其中的代表,并在汉代得到补充完善而成书,也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

冯世纶经方医案

冯世纶经方医案

冯世纶经方医案冯世纶教授,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

现任主任医师、教授。

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系统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

其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冯师治耳鸣耳鸣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伴有其它症状,病人主诉较为痛苦,但西医检查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对于脏腑辨证来说,对于耳鸣病人的耳鸣程度较为关注,从而发展了从耳鸣如潮和耳鸣如蝉来辨。

对于经方辨证来说,耳鸣离不开六经。

耳鸣的治疗同样不能够脱离六经辨证。

如:姜某,女,50岁,耳鸣月余,咽不干,不苦,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后不适。

无头晕,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桂枝15g茯苓15g苍术12g炙甘草6g清半夏15g三剂水煎服林泉按:临床分析耳鸣,常见于少阳热扰或太阴水饮上冲。

此案无明显热象,除外少阳证。

《伤寒论》中有“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

此案口中和,腹胀,为太阴里虚寒的表现,虽无水饮上冲的头晕,但从耳鸣来看,仍属于水饮上冲导致的耳鸣。

六经属太阴水饮,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证。

冯师治“起则头眩”82岁老妪患起则头眩,到某大医院急诊,查CT、B超、心电图等未见异常,而静脉输入丹参等药,同时给服多种中成药、西药,花去二千多元,得到的结果是起则扑地,头破血流,无奈找中医诊治,我仅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判定为苓桂术甘汤方证,给服一剂效,三剂愈。

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是有关《伤寒论》的科学内涵值得探讨。

冯师用生姜冯师对于表证,常用麻黄、桂枝解表,但对于津液已伤的不用麻黄桂枝,恐更伤津液,而是常用生姜来替代麻黄、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伤正。

因为药房多不备生姜,所以冯老每次都淳淳嘱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为18g左右。

某患者于一周前由于调摄不甚出现发热、恶寒,自测体温39.2℃。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黄连阿胶汤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黄连阿胶汤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是治疗阴虚火燥、动血伤津的代表方。

其中黄连黄芩同用,可清心除烦,可解火邪引起的心下痞闷。

白芍、阿胶、鸡蛋黄可滋阴润燥、凉血解毒,配合黄连黄芩有清上滋下、交通心肾的作用。

先生总结本方的运用指证是:因为虚热内扰而表现心中烦悸、睡眠不安,或手足心发热、久痢脓血、失血等证者,皆可使用。

神经官能症关某,男,45岁。

素有神经官能症,每年都发作一两次,持续时日不等。

这次发作已近七十天,日甚一日,家人及其本人都很苦恼。

诊时证见:神清语乱,词不达意,舌质光红,舌面无苔,脉弦细数。

问其所苦,不能说明。

后由家人代述,方知近日由于家事不顺,病人情绪被扰,痼疾复发。

又因治疗不当,病人更加烦躁,所以病情恶化。

近几天,饮食减少,睡眠不安,甚至整夜不眠,白天做事则神不守舍,经常不能完成手中的工作。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坐不了几分钟。

并自觉屋室狭小,欲奔走于外。

结合上述症状,先生辨为火邪内扰、心肾不交,予黄连阿胶汤泻火除烦、交通心肾。

黄连 10克、黄芩15克、白芍20克、阿胶15克、鸡蛋黄3个冯老师根据仲景原书所载,嘱咐患者把阿胶烊化最后兑入。

鸡蛋黄需待药液稍凉后搅匀倒入,目的是,不可使其过熟,以确保疗效。

结果:上药只服十剂就基本正常了。

两个月后其病再次发作,转用甘草泻心汤而收功。

体会:神经官能症,临床上颇为常见。

病症表现千姿百态,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

这例病人能够收到良好的疗效,主要是方证辨的准。

仲景方中与黄连阿胶汤作用相似的方剂还有栀子豆豉汤、猪苓汤、三黄泻心汤。

四个方剂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治疗火邪内扰所引起的心烦、不眠、如狂等神经症状。

但栀子豆豉汤主要治疗火邪郁于上焦、扰乱心胸而导致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一般并未伤及心肾津液,所以只用栀子、豆豉两味清清宣散胸间的郁热即可,如果加入阿胶等品,反添滋腻,不利于郁热的宣散。

猪苓汤虽然也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但因其病机是热与水结、伤及阴血,所以一定会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淋漓尿血等证。

冯世纶教授讲经方治疗银屑病(二)

冯世纶教授讲经方治疗银屑病(二)

冯世纶教授讲经方治疗银屑病(二)(接上文)下边一个病例啊,讲一个用五苓散治疗牛皮癣患者的。

病人是一个70岁的男性。

2015年3月16日初诊,他是身起红斑伴脱屑、瘙痒间断发作1年余,加重一周来就诊的。

他是在2015年2月26日到2015年3月11日在北京一个三甲医院,皮肤科住院了十三天。

诊断是白疕红皮病,第二个就是前列腺增生,第三个高脂血症。

医院主要以时方治疗,用那个中药方剂是以凉血解毒为主,同时还用了雷公藤多甙片调节免疫,多虑平镇静止痒。

针对其他疾病的对症药物还包括非那雄胺片控制前列腺增生,阿托伐他汀降血脂,还有外用的中西医药物治疗。

后来他的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来的,找我来看来了。

他来诊的时候症状是什么呢?头面、躯干、四肢弥漫红色浸润性斑块,上覆少量银白色鳞屑。

下半身比较重。

全身皮肤增厚粗糙,瘙痒明显,口干比较轻,不口苦,双小腿皮肤绷紧感,双踝肿,白天尿频尿急,夜尿3到5次。

吃饭还可以,大便干,一日一次,午后身热,体温37.5摄氏度左右。

舌苔白,脉沉弦滑。

这个我们辨六经是什么?根据他的这个症状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合桂枝加荆防,荆芥防风白蒺藜生苡仁败酱散证,具体用药: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生薏仁30克败酱草15克泽泻18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猪苓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第二诊 2015年3月23日,腹部红斑明显消退,这个见效比较快,身痒也明显减轻。

夜间背部有点微痒,午后身热没有了,体温仍是37.5摄氏度左右,夜尿4到5次,少了一些。

大便也不干,口干,汗出少,舌苔白,脉沉弦滑。

症状好转,然而基本症状没有变,所以我们在上方加了一个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就是赤豆当归散。

第三诊是3月30日,腹部红疹红斑消退了,周身红肿也消了,脱屑也减轻了。

后背前胸瘙痒好了,踝部小腿痒得明显,午后发热没有了。

体温正常,口干已经好了,大便正常,尿频尿急明显,夜尿三到四次,一次比一次减少,所以这个吧,我们一看他的症状,就是六经证没有变,还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所以还是吃上边的方子。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

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

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

《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

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

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

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

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

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少阳眩晕赵某,男,29岁。

经常头晕,诊为早期高血压,眼底示初期脑动脉硬化。

血压波动于150/100—130/95之间。

现见头昏头晕,失眠且睡眠多梦,常反复颠倒而难于入睡,睡着有乱梦纷纭,时觉胸闷,目涩。

舌淡,苔白薄,脉软,口微干,饮食二便尚可。

与当归芍药散调理:川芎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茯苓12克,泽泻18克,苍术9克,生石膏60克。

七剂后,头晕有所减轻,仍失眠,多梦,现胸闷、目涩、时有恶心,此少阳头晕,与小柴胡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草6克,生石膏60克,半夏10克,生龙牡各15克,红枣4枚,生姜10克,党参10克。

七剂,头晕已,胸闷恶心除,睡眠有好转,与丸药调养之。

按:贵在目涩、恶心显露方证。

少阴身冷恶风案冯世纶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七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脚心凉减轻,自诉现夜间可光膀入睡。

两膝、肩关节仍有紧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茯苓12g炮附子15g 生白术15g 防己10g 薏苡仁18七剂水煎服【案】: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

正如大论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1、太阳风燥(荨麻疹)郑某,男,21岁,2006年7月6日初诊。

颈部及上肢泛发红色皮疹1年余,经西医打针输液未愈,现在多阴天或着凉时发作,有时运动后汗出亦发,且汗出则瘙痒更甚,诊见口中渴,舌淡苔白,切脉细滑、寸浮,冯老认为病虽一年多,但病位仍然在表,且有汗出加重的表现,所以当属太阳夹燥,与桂枝加荆防汤合当归赤小豆散: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地炭12克,槐米10克,生姜12克二诊,三剂后皮疹退而未已,瘙痒大减,服药后口中和,无内热之象,苔白脉细,仍宗前法,与桂枝加荆防汤合当归赤小豆散: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蛇蜕5克,槐米10克,生姜10克结果:服药七剂,诸证皆平。

按:桂枝加荆防汤取法于麻黄桂枝各半汤,鉴别的关键是后者多无汗、瘙痒、面部隐隐赤热,而本方多见汗出恶风或汗出后瘙痒明显。

体会:荨麻疹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而且容易复发。

该患虽经西医常规治疗,但疗效不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重视整体调节,而整体调节恰恰是中医的一个特点。

本案由于表现为营卫不和,汗出痒甚等症状,所以从方证辨证来讲,正符合桂枝加荆防的治疗范围,冯老临床常合用苡仁败酱散或当归赤小豆散等方,则疗效更优。

值得一体的是冯老经常根据患者“口中和”否?来判断内热的有无,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2 太阳夹饮咳嗽(气管炎)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

曾引外感后乏力,便干在我处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

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病在表,属太阳夹饮,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醇醇告戒,反复辨证。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1)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1)

【新提醒】冯世纶经⽅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1)⼆、半夏厚朴汤类⽅证半夏厚朴汤:半夏⼀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姜五两,⼲苏叶⼆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三、夜⼀服。

折现代量:半夏130,厚朴45,茯苓60,⽣姜75,苏叶30。

⽔1400ml,煮取800ml,每次200ml,每⽇4次。

⽅解:此⼩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之品,并以⽣姜、苏叶温中化饮解表,故治外邪⾥饮证胸满闷、恶寒⽽见咽中如有炙脔者。

如以苏⼦代苏叶治疗寒性咳嗽更良。

原⽂解读:《⾦匮要略.妇⼈杂病》第5条:妇⼈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咽中如有炙脔,指咽中如有炙⾁黏着,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觉的⼀种神经症,多指咽喉部位病变,为外邪⾥饮所致,故以本⽅治之。

⽅证要点:本⽅是外邪⾥饮的太阳太阴合病证;以痰饮⽓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为主证。

本⽅证不限妇⼈,男⼈亦多有。

本⽅的应⽤不不限于此证。

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的,可活⽤于不定的神经症均有良效。

胡希恕⽤本⽅治⼀⽼妇⼈,经常眩冒,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能进⾷,⼝⾆⼲燥,与本⽅加⽣⽯膏获速愈。

⼜本⽅开胃进⾷,消胀⽌呕,⽤于胃病的机会亦多。

他如伤风、咳嗽适证加桑⽪、⽠蒌、橘⽪、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胡希恕认为,半夏厚朴汤合橘枳姜汤治疗梅核⽓感胸中满闷⽓憋,咽喉⽓塞满,喉中感觉⼲,还⽼是发痒,咽喉⽼是不利落,憋的慌,两⽅合⽤效果好。

本⽅是降逆化痰的代表⽅,后世⽤于梅核⽓。

冯⽼多⽤于痰饮⽓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分显著。

此外,冯⽼以苏⼦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咳喘、咽喉不利,疗效可靠。

读后感悟:本⼈⽤此⽅治疗以下⼏种病:1、感冒后遗留的寒饮咳嗽,咽痒;2、慢性咽炎见胸满、咽堵、异物感;3、慢性胃炎所致的上腹胀满、纳差;4、合橘枳姜汤治疗咽异感症所致的胸中满闷⽓憋,咽喉⽓塞满,喉中感觉⼲,还⽼是发痒,咽喉⽼是不利落,憋的慌。

临床验案录:1、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草汤⽅证幼⼉感冒案薛某,男,4岁,2011年10⽉6⽇诊。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五苓散方证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五苓散方证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五苓散方证五、五苓散方证: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折现代量:猪苓13g,泽泻19g,白术13g,茯苓13g,桂枝8g。

上五味,杵为散,以白米汤和服5-6g,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按:以上量作煎剂亦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为佳。

方解:本方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之性,为方中的主药,以解其烦渴,并与猪苓为伍兼清里热。

复用桂枝不但解外,而且能降气冲,使水不上泛而下行,五味配伍,解外利水,故治脉浮发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其适应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床验案录:1、五苓散方证:慢性前列腺炎案:李某,男,51岁,2011年4月4日诊。

既往有慢性前列腺炎史,初诊时偶有滑精、身痛、腰腿痛、小便频数,经服二加龙骨汤加苍术、茯苓后,未见滑精、身痛、腰腿痛减轻。

刻下症见:晨起口干不欲饮,腹部有3个脂肪瘤,白天干活易出汗,小便频,量少,起夜1—3次,舌暗苔白,脉沉弦紧,两关力大。

辩六经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辩方证为五苓散方证。

桂枝10,茯苓12,猪苓12,泽泻6,焦白术10。

7剂,水煎服。

日1剂。

结果:吃药前3天滑精,出汗、尿频均减。

按:易出汗舌暗苔白、脉沉弦紧为表虚、郁热在表,迫津外出,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口干不欲饮、小便频量少、夜尿频为里有停饮。

《伤寒论》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此患为太阳表虚兼有心下停饮,小便不利(小便频、量少)的五苓散证。

临证冯老多以外有汗出、上有口干、下有尿频或尿不利,认为是外邪里饮的五苓散证而投五苓散,每收佳效。

读后感悟:前列腺炎而见“外有汗出、上有口干、下有尿频或尿不利”的,为外邪里饮的五苓散证,用五苓散而有佳效。

冯老对五苓散证独特领悟和见解,好案!小便灼热案:孙某,男,28岁,2011年9月12日诊。

冯世伦老师医案精选规范

冯世伦老师医案精选规范

冯世纶老师医案胁痛案左某女75岁退休2007年3月7日来诊左胁下痛发作连背2天,伴见短气、心下满,嗳气、时吞酸,口干甚、口苦,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

舌暗,苔白腻中剥,脉细弦既往有冠心病史30年及胃溃疡病史辨证论治左胁下痛、嗳气、口干甚、口苦、脉细弦符合少阳七证;心下满,吞酸,苔白腻为饮逆;舌暗、病久见胁痛为瘀血;问:患者有口干甚、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是否合并阳明病?答:也有可能,但患者气短、苔剥、脉细提示里津虚可能性大,不明朗,先观察。

治疗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

此胁痛连背应是冠心病心绞痛不典型表现。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 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6g七剂2007年3月13日二诊胁下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亦轻,短气、嗳气、时吞酸,舌暗淡、苔少,仍口干苦,大便日一行,不需再吃芦荟以通便。

此饮瘀去而里津虚亦显上方加白术18g七剂,药后胁痛消失而有吞酸,继续调理。

师生问答1、问:患者苔白腻,但有微黄,为何不写苔黄腻?答:此苔基本是白的,但上面浮有一层黄,可以认为是白腻浮黄,对辨证意义不大。

2、问:用桂枝茯苓丸为何去丹皮加红花,它与桃核承气汤有何区别?答:沒什么深意,丹皮凉而红花微温而矣,虑其里有虚。

后方所主之瘀实证比前方更甚。

3、问:二诊大便已通,何以仍用白术生津通便?答:二诊中可看到苔腻减而见少苔、舌偏淡、口干,且患者常有大便不畅,此属里虚津亏,予白术以生津利饮4、问:如果知患者素里亏,此次虽沒什么症状,能否先加补药,如参麦饮?答:这不行,违背经方辨证原则。

方证是相对,现有是证则用是药是方,无则不可。

按:此患者为不典型心绞痛,末服西药,只二诊便将病情控制。

非一般所谓中西结合,尚末看病人已想要开参麦饮、血瘀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流可比。

辨证是中医之魂。

痹证案高某男61岁已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少阳眩晕赵某,男,29岁。

经常头晕,诊为早期高血压,眼底示初期脑动脉硬化。

血压波动于150/100—130/95之间。

现见头昏头晕,失眠且睡眠多梦,常反复颠倒而难于入睡,睡着有乱梦纷纭,时觉胸闷,目涩。

舌淡,苔白薄,脉软,口微干,饮食二便尚可。

与当归芍药散调理:川芎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茯苓12克,泽泻18克,苍术9克,生石膏60克。

七剂后,头晕有所减轻,仍失眠,多梦,现胸闷、目涩、时有恶心,此少阳头晕,与小柴胡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草6克,生石膏60克,半夏10克,生龙牡各15克,红枣4枚,生姜10克,党参10克。

七剂,头晕已,胸闷恶心除,睡眠有好转,与丸药调养之。

按:贵在目涩、恶心显露方证。

少阴身冷恶风案冯世纶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七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脚心凉减轻,自诉现夜间可光膀入睡。

两膝、肩关节仍有紧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茯苓12g炮附子15g 生白术15g 防己10g 薏苡仁18七剂水煎服【案】: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

正如大论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冯世纶:六个方证学会(天花粉)这味滋润强壮的经方用药

冯世纶:六个方证学会(天花粉)这味滋润强壮的经方用药

冯世纶:六个方证学会(天花粉)这味滋润强壮的经方用药导读:栝楼根(天花粉)是一味滋润强壮药,经方用栝楼根以生津止渴、润燥解痉,主治在阳明,如栝楼牡蛎散方证,但配伍适证药,可治疗六经各证。

经方用栝楼根主要见于6个方证,本期和大家一起通过这些方证来体会其药用特点。

药物基本知识栝楼根(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根,《神农本草经》称栝楼根、地蒌;《图经本草》称白药;《雷公炮炙论》称天花粉、蒌根;《中药志》称天花粉、乌瓜根、大圆瓜根;《本草纲目》称瑞雪;《重庆堂随笔》称天瓜粉。

栝楼桂枝汤方证【组成】栝楼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啜热粥发之。

【仲景论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解析:栝楼根,性味苦寒,《神农本草经》谓:“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可见是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以治桂枝汤证而身痉挛拘急者。

牡蛎泽泻散方证【组成】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商陆根(熬)、葶苈子(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份。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小便利,止后服。

【仲景论述】《伤寒论》第395条: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场泽泻散主之。

解析:牡蛎、栝楼根润燥止渴,余皆逐水利尿之品,故此治里热水肿、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栝楼牡蛎散方证【组成】栝楼根、牡蛎(熬)等份。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仲景论述】《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7条:百合病,渴不瘥者,瓜蒌牡蛎散主之。

解析:栝楼根润燥止渴,牡蛎咸寒解烦热,故治里热津伤而渴、或胸腹动悸不安者。

栝楼瞿麦丸方证【组成】栝楼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炮)一枚,瞿麦一两。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大青龙汤证(1)冯世纶医案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大青龙汤证(1)冯世纶医案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大青龙汤证(1)冯世纶医案冯世纶医案一、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一、大青龙汤类方证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折现代用量:麻黄90,桂枝30,甘草30,杏仁16,生姜45,大枣十枚,石膏40。

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沫,纳诸药,煮取600ml。

温服200ml,取微汗,汗出多者,用炒热的米粉扑之。

一次服后汗出的,剩余的药不再服。

若再服,就会使汗出过多而亡阳,见恶风、烦躁、不能睡眠。

解词:温粉——指炒热的米粉。

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并证。

方中麻、桂、杏、姜、草、枣皆辛温发汗,石膏配于辛温发汗药中,当显辛凉解表作用。

但仲景原意是指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方证要点:本方是太阳阳明合病方证,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证,其主证是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恶寒、身痛、脉浮紧、周身水肿、脉浮、恶风。

临床常见于急慢性病,如各种感染发热,感冒、鼻炎、肺炎、肾炎、脑炎、风湿等。

胡希恕先生指出:临床上见恶寒、无汗,可在葛根汤或大青龙汤中选择应用,若见口渴、烦躁则用大青龙汤,如兼见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

此方治肾炎水肿适证用之,多取良效。

读后感悟:胡希恕先生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喜用葛根汤和大青龙汤,并将二方适应证进行鉴别,指出:1、大青龙汤与葛根汤,都特别恶寒:无烦躁的用葛根汤;有烦躁或口舌干的,用大青龙汤。

2、大青龙汤麻黄要量重,要能发出汗才可。

3、大青龙汤用的及时、对证,可治疗重症肺炎。

验案:1、大青龙加苍术薏苡败酱草桔梗汤方证感冒盗汗案:齐某,男,4岁,2006年6月8日诊。

冯世纶教授讲中医(12月19日)

冯世纶教授讲中医(12月19日)

冯世纶教授讲中医(12月19日)冯老师12月19日讲课文字整理稿今天和同学们讨论17条到20条条文,一共4条,还是关于桂枝汤的。

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条看起来很简单,就是说酒客不能吃桂枝汤,表面上是这么说的,所以有的同学提出来了:“‘酒客病’三个字的意思是:酒客病(如温病)指一个病种还是指酒客生病呢? ” 实际上是指的后者,是酒客得了病了,喝酒的是酒家,“酒客”是指酒家的意思,“客”是家的意思,指经常喝酒的人,叫“酒家”,前边有“衄家不可作桂枝汤”,“衄家”就是经常出血的人,不光是鼻子出血,吐血,下边月经出血,呕血叫“衄家”。

酒客和酒家的意思是一样的,是指经常喝酒的人,有了病了,一般来说不要给他用桂枝汤,给他用了以后,就呕,呕吐,实际上是古代积累的一个经验,为什么呢?后边有人给加注了,说: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桂枝汤是甘的,热的;甘代表热的,甘温的。

桂枝汤就是甘温的,不喜欢甘温的一些药,因为经常喝酒的湿热重,湿热重的病人,当然喝甘温的药不合适,,大意是这么个意思。

当然条文里边也做了解释了,不是说绝对的经常喝酒的人,“酒客”不能用桂枝汤,“酒客”内热比较重,出现的症就不是桂枝汤证,不在表了已经在里了,里热有了表证,应该是太阳阳明合病,这时用桂枝汤当然不合适了,宜表里双解,用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类的方子。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酒客有没有出现桂枝汤证的时候呀,也有。

要看他的症状,如果这个酒客没有湿热的症状,得病以后就表现一个桂枝汤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不过这里说的是大多数的酒客,有这么个规律,内热比较重,得了病以后表现的就不是单纯的桂枝汤证,太阳阳明合病,所以就不好用桂枝汤。

后边又问:“有的是要若是前者,那么其内外证是什么呢?” “酒客”他的外证就不是桂枝汤证了,因为他里头有了湿热了,他不可能有桂枝汤证了,内外都病,外邪里饮了,或者外邪里热,单纯的外证,也不好说是什么,一般的不会是桂枝汤证。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甘姜苓术汤方证:甘姜苓术汤方: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折现代用量:甘草30,白术30,干姜60,茯苓60。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苓、术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不利。

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

故本方治腰以下冷痛之肾着症。

方证要点:本方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腰冷重、小便自利为主证,用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尿床等证均有验。

本方是胡希恕先生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尿频的效方,但前提是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

冯老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是“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

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

冯老常以本方治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

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

临床验案录:1、肾着汤方证:少女尿床案:宋某,女,13岁,2006年11月4日诊。

尿床已达5年,曾用六味丸、肾气丸、缩泉丸无效,又用针灸及西药均无效。

现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且多数情况下不知道,大脑对此好像无反应,根本不受控制。

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证,辩方证为肾着汤方证。

茯苓15,干姜15,苍术15,炙甘草6。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

上方加生白术15,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尿床,腰部变温,大便调。

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痊愈。

按:本患属阴寒水湿内停而见腰部冷重感。

阳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

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

津液虚竭,肠道失润故便秘。

故用肾着汤。

读后感悟:本方治遗尿尿频属太阴里虚寒者,疗效极佳。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4)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4)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4)4、桂枝加苓术附加防己汤方证足跟凉痛案:杨某,男,52岁,2011年3月29日诊。

因受凉致双足跟凉痛,无汗,口中和,腰微酸,眼花,二便可,舌淡苔白,脉弦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少阴太阴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桂枝加苓术附加防己汤方证。

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苍术15,附子15,茯苓12,防己10,生姜15,大枣4枚。

6剂,水煎服,附子同煎。

日1剂。

结果:足跟凉痛减轻。

按:足跟凉痛、腰微酸、口中和、右寸浮为少阴表证;眼花(目眩)、舌淡苔白、脉弦数提示里有痰饮上犯,寒饮郁而化热。

故用桂枝加苓术附汤解表温阳,利水除饮,加防己清热利水止痛。

读后感悟:足少阴肾经走足跟,故足跟凉痛为少阴表证,少阴中风的主方是桂枝加附子汤,胡希恕治疗少阴痹证喜用桂枝汤加术附,又加茯苓是因本案尚有太阴挟饮上犯。

用桂枝汤加附子治少阴表证的足跟凉痛,加苓术是为化太阴饮邪以治眼花。

本方治足跟凉痛的经验值得借鉴。

关于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本方证可理解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合方,或桂枝汤、真武汤的合方。

是冯老基于对仲景外邪内饮证治思想的深入解读并结合多年临症经验所拟定的治疗外邪内饮的有效方。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方证属于过汗后阴阳两伤而表未解者,仍属太阳病。

冯老认为,本条应解读为,由于误汗,“使太阳表虚证还未解而陷入阴证少阴病”。

同时指出:“桂枝汤治太阳病即表阳证,桂枝加附子汤治少阴病即表阴证”。

并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为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见于《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对本条的理解,冯老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中说:“本条原文是正确的,此病的主要矛盾是小便不利,水伴冲气逆于上,故心下满微痛;里气阻塞,表失通透,故形如桂枝汤证而无自汗出,这种情况治疗时,必须以茯苓、白术利其小便,同时再以桂枝去桂汤以解外,这样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解”。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桂甘龙牡汤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桂甘龙牡汤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桂甘龙牡汤展开全文九、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类方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龙骨、牡蛎各二两。

折现代用量:桂枝15,炙甘草30,龙骨、牡蛎各30。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龙、牡而成。

即用桂枝甘草汤龙、牡以治疗外邪内饮的躁烦惊悸。

而本方以惊悸、烦为主。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读:太阳表证,应治以汗法,若用火疗治疗,使邪不得外出,且伤损津液。

火疗后如表不解仍应用桂枝汤治疗,但又误用下法更伤津液,使邪热入里而呈太阳阳明合病,致患者烦躁不安,宜桂甘龙牡汤治疗。

此烦躁,既有表不解之烦,又有亡阳即津伤里热上扰致烦躁。

方证要点:本方证是太阳阳明证,其辩证要点是桂枝救逆汤轻者,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寸脉独浮、胸满、兼痰饮、亡阳欲发惊狂之烦躁为主证。

本方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烦等,呈现外寒内热证。

冯老的医案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本方方证。

1、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龙牡而成。

因此,可理解为桂枝甘草汤证与龙、牡证的合方证。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辩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龙、牡皆敛汗涩精、镇惊安神,故龙、牡证为汗出过多、遗精失精、烦躁、惊悸、惊恐、失眠等。

桂甘龙牡汤证即桂枝甘草汤与龙牡证并见者。

2、本方的组成和证治皆与桂枝救逆汤相似,即都是桂枝甘草汤加龙牡,都治疗外邪内热的躁烦惊悸。

不同的是,救逆汤有蜀漆、姜、枣,因痰饮重而见发狂,而本方证痰饮轻以惊悸烦为主。

3、因本方治外邪内热的烦躁惊悸,若内饮盛,常加苓术,即常有与苓桂术甘汤合用的机会,因苓桂术甘汤也治外邪内饮的虚烦。

若内饮兼血虚而呈血虚血瘀水盛者,冯老常与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合用,泽泻为利小便之捷药,朱丹溪有“泽泻行水之功尤捷,服此未有不小便多者”。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耳鸣案: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

7剂,水煎服。

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

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

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则补肾”为主要治法。

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

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

《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

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咳嗽案: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

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

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

《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

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

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

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

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

因里证分阴阳,里热
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

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

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

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

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

再细读其内容,看《伤寒论》第97条、第147条、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经辨证理论。

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恰亦相吻合。

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

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

由于方证积累的丰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质大白于天下。

明确了六经,即明确了用药原则,即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
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

但具体治疗用药还要清楚方证对应理论。

认识方证对应
汉以前只用八纲辨证,亦能大多做到方证对应,而使病愈,但对于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却无能为力。

六经辨证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临床用药更具体化,真正做到方证对应。

临床治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则药到病除。

辨方证,比辨六经要难,胡希恕先生曾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


经方的方证名,反映了经方方证的对应关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其组成为: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其适应证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此即单纯的少阴表证。

本方的组成,实为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阳病而变为治少阴病。

再看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

药味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同,只是麻黄增加一两,其适应证变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即两方皆治少阴,但麻黄附子汤因水气重,故重用麻黄,使其方证对应。

相类的方证,还有小半夏汤方证和生姜半夏汤方
证……这些方证名立,与其证严格对应,其对应不仅是药味,而且包括剂量。

实际方证之难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必对每味药有清楚认识。

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是认识到桂枝有解表,并治上冲作用。

故当太阳病,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确桂枝有降冲作用。

这里不称桂枝汤加减,而称桂枝加桂汤,即反映了经方的方证辨证,不但要求药味对应,而且要求药量对应,即桂枝汤原有治上冲作用,今上冲症明显,适应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称为桂枝加桂汤方证。

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因原是外邪内饮证,误用桂枝汤治疗,外邪内饮不解,且发汗后表更虚,此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解表,并加茯苓白术利饮,使表解饮去而证解。

既要明了生姜有解表作用,且与桂枝不同;还要明了茯苓白术有利尿祛饮作用,此为方证对应。

由方证探索经方用药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

深刻说明经方治病以方证为主,用药以方剂为主。

因其很少论述单味药作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很难直接了解各单味药的作用,但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须要据证加入对应药物。

仅靠仲景原书记载的方药,尚不能完全达到与证对应。

仲景书中有许多条文举例说明,当某方证出现某证时,要加减对应的药物。

而要对常用的每味药有所了解,必须要通过以方证类药,即通过方证药规律来认识每味药的药性特点。

不少人对此做过探讨,如通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和麻黄酒醴汤方证类证,认识到麻黄不但能发汗解表,还能祛湿治黄疸,再遇黄疸时,可适证用麻黄祛黄;通过白虎汤方证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类证,可知人参能止渴,石膏能清热而无止渴作用,因热盛津伤口渴时,用人参而不用石膏,而因热烦躁时适用石膏;又通过理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等类证,可知人参治里虚寒的心下痞,临证凡遇里虚胃脘胀满时可用人参……
认识经方用药,还可参考《神农本草经》,以证选药。

后世、近代出现的新药,据其药物性味特点,以八纲辨证辨药,皆可应用于辨证中,发展经方方证。

掌握经方方证,认识经方用药,临证遇到诸如《伤寒论》所记载的方证,或未见记载的方证,皆可做到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临床得心应手。

经方用药,与经方方证一样,皆是祖辈历经世代总结的经验,经历了实践考验,疗效可靠。

也应看到,经方用药传承过程中遭遇困境、误导等原因,药味有限。

疾病千变万化,后世不断发现的新药,有待融入经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