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2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彭丽一、教学目的《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一、历史分期:(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第一章“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1、旧剧改革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

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

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2)张厚载的观点(3)中间态度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3、评剧的历史二、说唱音乐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中国音乐近代史

中国音乐近代史

中国音乐近代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特征:1、戏曲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中国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题材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4、群众进步音乐运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流行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到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

谭鑫培:他号称“文武俱精,昆乱不挡”,善得采众长,改革创新,其所创的老生新腔悠扬婉转,韵味清醇,世称“谭派”,曾风云全国,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势,对后世的京剧各老生唱腔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洋音乐文化传入的途径:1、基督教音乐的加入基督传教士编印赞美诗集,如富善的《颂主歌》2新式军乐的建立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特点:1、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涵为反封建和反殖民的。

2、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和东洋的音乐曲调,并以单声部的齐唱形式出现。

3、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4、同样其作品也体现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作者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韵味。

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包括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3、还有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的。

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产生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冲击。

2、学堂乐歌全方位的为中国引入了西方近代音乐文化。

3、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包括体制、人才、教材)的基础。

2.4【音乐教学资源】新版音乐鉴赏-中国近代音乐(2)

2.4【音乐教学资源】新版音乐鉴赏-中国近代音乐(2)

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了解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中的国乐改进运动和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历史背景。

3.掌握《怀旧》、《光明行》和《思乡曲》这三首器乐作品的基本音乐结构和特点。

4.了解作曲家黄自、刘天华和马思聪在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

5.技能目标:6.能够分析音乐作品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7.能够通过聆听和欣赏音乐作品,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8.能够了解作曲家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所作的探索与努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9.情感目标:10.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珍爱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三首音乐作品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以及作曲家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的探索。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的创新精神和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以及将音乐作品与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2.教学环节:13.引入:通过简要介绍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14.分析音乐作品:依次分析《怀旧》、《光明行》和《思乡曲》这三首音乐作品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15.讲解作曲家:介绍黄自、刘天华和马思聪的生平和音乐成就,强调他们在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

16.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17.教师活动:18.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资料。

19.进行知识讲解和音乐分析。

20.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提供情感导向的引导和解释。

21.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2.学生活动:23.听取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24.聆听音乐作品,尝试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5.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6.参与音乐欣赏和情感体验活动。

27.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和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历史和背景。

通过情感体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1.1 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1.2 近现代音乐史的特点1.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第二章: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2.1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2.2 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2.3 代表性音乐形式举例第三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3.1 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2 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3.3 音乐团体与音乐节的兴起第四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1 近现代音乐家的生平与创作4.2 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3 代表性音乐家的作品分析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1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5.2 代表性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3 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创新第六章: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6.1 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6.2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与社会文化的关联6.3 社会文化变迁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第七章: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7.1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7.2 各地域音乐风格的特色7.3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交融与影响第八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8.1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8.2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作用与意义8.3 知名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介绍第九章: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1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事件与人物9.2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与内容9.3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与意义第十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10.1 近现代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2 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与方向10.3 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发展策略与展望这是剩下的五个章节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请随时告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2.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4.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5.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6. 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7.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8.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9.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0. 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在讲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时,需要重点关注近现代音乐史的社会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

“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

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2、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

“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

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3、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

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

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4、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

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5、毛主席诗词歌曲:是50、60年代前后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他是1958年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作曲家们纷纷为其谱曲而产生的。

毛泽东诗词容量大、内涵深,作曲家们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以真挚热烈的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所以这些歌曲品位较高。

因创作的时间集中,数量多,且又多数歌曲较有影响,它同“文革”时期创作的同类歌曲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问答题: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答:1、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传播西方音乐,对新音乐的形式、普及、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一】、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古歌(八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二、西周春去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2、音乐机构-春官3、乐舞(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5、说唱音乐《成相篇》6、乐器(八音、曾侯乙墓编钟、)7、乐律(十二律、三分损益)8、音乐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相和大曲)4、百戏(击鼓说唱俑)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6、歌舞戏7、乐律(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三、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3、音乐理论(八十四调、二十八调)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四、宋元时期1、音乐特点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八调)7、音乐论著五、明清时期、1、戏曲(明朝四大声腔和清朝四大声腔)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3、器乐(古琴、琵琶)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二】近代音乐史一、传统音乐新发展二、戏曲发展-梅艳芳三、说唱音乐1、大鼓2、弹词四、民歌1、内容改变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五、器乐1、社团2、地方乐种3、流浪艺人4、华彦钧六、学堂乐歌1、定义2、内容3、创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历史意义七、音乐教育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八、代表人物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九、20世纪40年代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2、马思聪3、江文也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民族器乐(二)
民族器乐活动历来在民间是有市场的,群众 基础很好。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活动、民 间民俗活动中。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 因,民国时期政府并不重视这样的音乐及其 活动,这些音乐家地位及其低下,自生自灭, 无人问及。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丝竹音乐。这个乐种在江 南发展势头最好。
代表人物:华彦钧
30-40年代抗日歌咏活动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
史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 抗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 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育 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亲 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1.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1)模仿古琴泛音技巧 (2)模拟自然声响 (3)运用小提琴功法 2.对民族器乐的改进和发展 (1)对二胡教学争取地位 (2)改变教学体系 (3)编写《南胡练习曲》47首 (4)对二胡的改制,如弓法、音质等。 (5)改进记谱法。
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 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 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 中华艺术大学。先后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 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音乐 学院任教。 作品特点: 抒情易唱、旋律优美 代表作品: 《飘零的落花》、《中华儿女》、《长城谣》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内容摘要
同时,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还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各种音乐流派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例如,中国民族乐派、新潮音乐、 摇滚乐等。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也体现了中国音 乐家们在创新和探索中的不断追求。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著作。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 展历程,展示了中国音乐在历史变革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 史和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音乐发展历程,包括古代音乐文化的特 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品等。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 对中国古代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目录分析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 历程。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音乐与 社会文化的关系等。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有全面的了解。
精彩摘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音乐家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 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有 西方音乐的现代感。”
精彩摘录
“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成为了抗日宣传的重要武器。许多抗日歌曲成为了 经典之作,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
精彩摘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这些摘录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一部分精彩内容,这本书还有很多 值得一读的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程和 成就,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和发展。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章节题库](第2章 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圣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章节题库](第2章 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圣

第2章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一、选择题1.近代西方音乐最早传入中国的途径是()。

A.学堂乐歌B.铜管乐队C.专业音乐教育D.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答案】D【解析】在我国各地建立的教会(包括其教堂)及其所建立的各种学校(如上海的徐汇公学)中,西方音乐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平时做礼拜、唱圣诗的范围,教会还在一些宗教节日举办专门的音乐会,演唱许多著名的宗教音乐作品(如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

一些教会学校(如上海的清心女塾)中均设有音乐课,甚至开设了“琴科”。

当时这些“琴科”培养了不少喜爱西方音乐的中国男女青年,有些人后来还进一步出国在音乐学习方面进行了深造。

2.()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A.学堂乐歌B.铜管乐队C.专业音乐教育D.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答案】A【解析】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和发端,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使“集体歌唱”(过去没有集体合唱这种形式)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石和发端的作用。

3.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军乐文献是()编写的《军乐稿》。

A.赫德B.袁世凯C.梁启超D.李映庚【答案】D【解析】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直隶正定府知府李映庚,在袁世凯的指令下完成了一套四卷的《军乐稿》。

其中辑录了包括“兵歌”、“将歌”、“工歌”三大类十四种用于军中各种场合的军歌和少量的军乐。

军歌部分共有五十六首,分别填于二十个不同的调子,其中以提供士兵习唱的“军中散曲”数量最多。

这些军歌的曲调大多取自原军中的“鼓吹乐”曲调及民间流传的“吹打乐”牌子曲。

不过,李映庚所编的这套军乐实际上后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其中既有其内容的陈旧,也有其音乐不适合士兵演唱的原因。

4.被誉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提倡音乐教育最早者之一人”的是()。

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 ·121中国近代音乐史所讲述的是哪一个阶段的音乐历史? 这段音乐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2 ·122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是如何发展的?3 ·123近代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民族器乐音乐是怎样发展的? 有哪些突的代表人物?4 ·124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戏曲艺术家? 他们对当时的戏曲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5 ·125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6 ·126广东音乐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哪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7 ·127“新音乐”一词的含义都有哪些?本书所说的“新音乐”指的是什么?其发展脉络如何?有哪些特点?8 ·128“学堂乐歌”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和创作方法是怎样的?“学堂乐歌”的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何重大意义?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代表性的音乐家和乐歌作品产生?9 ·129“五四”运动前后在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哪些新型音乐社团及音乐教育机构?它们都开展了什么活动?10·130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建于何时何地?谁为它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1·131在我国专业音乐建立之初,有哪几位音乐家各自在什么领域做出了贡献?各有哪些作品及著作?12·132二胡是怎样从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走向舞台的?谁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3·133著名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是谁?他还有些什么作品了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14·13420年代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创作方式又是怎样的?——————————————————————————————————15·1353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是谁?有哪些主要作品?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了哪些功绩?16·13630年代,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师生都有哪些创作及论著,对当时音乐界有何影响?17·137左翼革命音乐组织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他们都开展了哪些革命音乐活动?18·1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歌名是什么?它的曲作者是谁?他对我国革命音乐事业做出了什么突出的贡献?他还有什么作品流传于世?19·139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怎样形成发展的?在这场运动中有哪些著名的抗战歌曲产生?20·140《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谁?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技术上有哪些特点?作曲家当时还创作了哪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21·141著名小提琴曲《思乡曲》的作者是谁?他的小提琴音乐主要有哪些特色?他的小提琴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22·14240年代,在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创作中有哪些优秀的作品出现?它们的作者是谁?23·143在中国近代音乐家中有一位著名的台湾籍作曲家,他是谁? 有哪些重要的作品?24·144解放区的音乐事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哪些突出的代表性作品产生?25·145什么是秧歌剧?缺歌运动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重要的作品?26·146歌剧《白毛女》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有哪些作曲家参加了创作?艺术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它对我国新歌剧创作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121中国近代音乐史所讲述的是哪一个阶段的音乐历史?这段音乐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中国近代音乐历史大致指本世纪初叶直至1949年这40多年的音乐历史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音乐史概论

中国近代音乐史概论

中国近代音乐史第一章名词解释1.《中国男儿》:学堂乐歌。

石更作词,辛汉作曲。

符合当时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总的革命要求。

2. 沈心工:我国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作品大多是为儿童缩写,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

3. 李叔同:我国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学绘画,旁攻音乐。

留日期间还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它的乐歌作品大部分都是咏物写景的抒情歌曲,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4. 曾志 :我国音乐教育家,早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并自学绘画及音乐。

留学日本后,就开始致力于普及音乐,编写乐歌和音乐著述。

简答1.简述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答: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明初。

在戊戌变法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

留学日本的人士组织了音乐社团进行音乐演出。

2.举例说明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及其音乐特点?答:内容:为实现富国强兵,如沈心工的《黄河》,《中国男儿》等。

反封建宣传妇女解放,如《缠足苦》。

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如《体操--兵操》。

写景抒情,如《送别》。

特点: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曲调,如《中国男儿》:也有中国曲调,如《祖国歌》:还有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沈心工的《黄河》。

3. 概述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乐歌编写上的异同?答:相同点:沈心工和李叔同都是音乐教育家,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他们对乐歌的填写都有像但的水平,都留学日本均独创作多声部音乐。

不同点:以钢琴伴奏的沈心工的歌词浅显易懂,李叔通的歌词生动秀美。

第二章名词解释1. 梅兰芳: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对旦角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创立了“花衫”。

《天女散花》《抗金兵》等。

2. 周信芳:是京剧老生行当的艺术家。

发扬梅派精神,形成刚健铿锵的《宋教仁》《四进士》等。

3. 程砚秋:是京剧旦行当的艺术家。

创立了“程派”对唱腔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 郑觐文: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回眸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中国近代音乐的传播与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优。

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

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

这种民族音乐民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此外,各种琴谱、琵琶谱的编定、出版也多了起来。

再次,西洋音乐传入中国时,当时一些要求效法欧美,富国强兵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倡导了这一运动,如梁启超、沈心工、李书同等。

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如《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这些乐歌又不仅流传于学校,而且广泛影响到社会各界。

这些乐歌多借用外来曲调填词,也有少数根据本国曲调填词,还有少数创作曲调。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如“北大音乐研究社”、“中华美育社”、“国乐改进社”。

而专业音乐教育最初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创建国立音乐院,这是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堂乐歌【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学习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意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乐歌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

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名词解释】、个人作品名称易出【选择题】。

)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名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沈心工的乐歌所涉题材极其广泛,作品大多沿袭了日本乐歌的风尚,多用欧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谣填配歌词,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谣的曲调。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2、李叔同(【名解】其作品【选择】)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与民族认同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音乐在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音乐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体现在音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中国近现代音乐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音乐与时代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开始与本土音乐融合 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开始走向世界,如《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受到苏联音乐的影响,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开始多元化发展,如摇滚、流行等音乐形式开始流行
未来展望与趋势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跨界融合: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电影等跨界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数字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音乐发展的趋势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音乐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
谭盾:黄河》
音乐贡献与影响
聂耳:创作 了《义勇军 进行曲》等 经典歌曲, 被誉为“人 民音乐家”
冼星海:创 作了《黄河 大合唱》等 经典歌曲, 被誉为“人 民音乐家”
贺绿汀:创 作了《牧童 短笛》等经 典歌曲,被 誉为“人民 音乐家”
谭盾:创作 了《卧虎藏 龙》等经典 电影配乐, 被誉为“电 影音乐大师”
音乐创作特点
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注重民族音乐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创新音乐形式,推动音乐发展 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
代表作品赏析
聂耳:《义勇 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黄 河大合唱》,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二)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二)教学设计(表格式)
歌出发,一路走到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些经典的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中熠熠生辉。当然,还有更多的经典作品等待着我们去探究,期待同学们能够继续探究并分享心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
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二)
教学目标
1.以问题为引领,对四首“学堂乐歌”进行领略式的感受与学习,继而逐步深入学唱个别作品,体验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剖析音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欣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部分经典作品片段,以音乐性话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与听辨,在探究中了解整部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C.了解“鱼咬尾(连锁)”在作品中的应用。
D.完整演唱《竹马》。
(4)分组讨论并总结学堂乐歌的艺术特点以及宣传与教育的作用。
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1.巧用“同曲异词”,自然过渡到《东方红》。
(1)教师播放《东方红》《工农兵联合起来》,学生听辨哪首作品是在学堂乐歌的旋律上重新填词而成的。
(2)演唱《工农兵联合起来》第一乐句,体验不同歌词给音乐带来的变化。
③对比两首歌曲在旋律创作方式上的不同,继而了解其文化成因。
(3)欣赏《竹马》《夕歌》
①这是两首以民间乐曲曲调填词而成的乐歌,学生聆听并说一说这两首乐歌表现的是哪一个群体的生活,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②这两首乐歌歌词的语言方式偏向于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③学唱《竹马》,体验乐歌。
A.学生随教师识读节奏。
B.学生随教师识读乐谱。
3.提炼本课时作品的思政元素,注重音乐的人文性,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受作品承载的历史厚重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讲授课内容:下编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1840——1990)第一章中国近代音乐(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第三节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教学目的: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品欣赏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

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

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

“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

第二节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1西洋音乐的传入背景“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

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

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

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绿汀创作的《森吉德玛》和马可创作的《陕北组曲》是很好地运用西洋交响音乐技法和鲜明民族风格来表现我国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歌(话)、舞剧、秧歌剧音乐概述歌剧是一种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

我国的歌剧艺术在发展中借鉴了我国宋、元以来的戏曲形式和西洋歌剧之所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延安“秧歌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像《白毛女》等一批歌剧作品,把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儿童歌舞剧我国的歌剧创作,最早出现的是黎锦晖以儿童歌舞剧为主的一批作品。

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月明之夜》、《小羊救母》、《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可怜的秋香》等;黎锦晖简介黎锦晖因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工作和推广“国语”活动,把自己的热情和关注投入到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活动中。

他创编的十几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大多都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黎锦晖的作品基本上是由自己编写脚本及歌词,他善于通过儿童的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

例如,在《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作品中,他以“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向儿童诉说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在《月明之夜》里则通过“嫦娥下凡”的故事宣传了人间生活要比神仙世界更加幸福美好,从而反对了封建迷信;在《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作品里则表达了只要勇敢、机智、团结就可以以弱胜强的思想;在《小小画家》里则批判了封建的、反科学的教育制度,宣传了个性解放思想;而在《最后的胜利》这部作品中,作者则力图通过儿童歌舞剧这种艺术形式直接对北阀战争进行了歌颂。

其CN作《麻雀与小孩》,竟发行到18版之多,可见当年流传的盛况。

他的《可怜的秋香》、《小小画家》等作品,也都普遍流传在当时中小学生中,在对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给以“美”的影响和培养儿童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影响。

《麻雀与小孩》是他的CN作《小小画家》艺术性最强思想性最强的作品要属《可怜的秋香》。

30年代的中国歌剧作品有《洪波曲》(任光作曲)、《农村曲》(向隅等作曲)、《郑成功》(郑志声作曲)、《荆轲》(陈田鹤作曲)、《军民进行曲》(冼星海作曲)、《松梅风雨》(张肖虎作曲)、《面包》(沈醉了作曲)、《天鹅》(邱望湘作曲)、《上海之歌》(张昊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观音》、《孟姜女》、《杨贵妃暮景》(均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 Aapoh 作曲)、《红梅阁》(沙梅作曲)、《白毛女》(马可、张鲁等作曲)、《赤叶河》(高介云、梁寒光等作曲)等。

这些歌剧的音乐在吸收西洋歌剧特色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道路方面,在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和斗争等方面,在吸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方面都作出了一定探索。

特别是进入40年代以后,在延安秧歌剧创作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等歌剧,为我国歌剧艺术的真正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秧歌与秧歌剧秧歌也叫“社火”,是流传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在民间喜庆节日时演出,俗称“闹秧歌”。

秧歌有“过街”、“大场”、“小场”之分。

过街秧歌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其表演随着音乐的变化而作出一些简单舞蹈和队形变化;大场秧歌是在秧歌表演的开场和结束时表演的集体歌舞;小场秧歌则是在大场秧歌打开场子之后,表演者在表演场地中表演一些带有情节的歌舞和歌舞小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着各自不同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一场规模很大,影响深远的群众性秧歌运动。

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秧歌运动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

1943年,以延安“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活动,在秧歌基础上加进了有具体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中央领导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内容的“秧歌剧”。

“秧歌剧”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风格简朴,民族风格十分强烈,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对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比较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兄妹开荒》(安波)、《动员起来》(延安枣园文工团)、《减租会》(鲁艺文工团)、《牛永贵负伤》(周尔复、苏一平)、《刘顺清》(翟强编剧,张林移作曲)、《货郎担》(刘炽编曲)、《周子山》(水华、王大化等编剧,马可、时乐濛等编曲)、《夫妻识字》(马可)等。

《兄妹开荒》简介歌剧《白毛女》《白毛女》简介《赤叶河》简介此外,这一时期出现的小歌剧——《过翻身年》(罗正、邓止怡)、《光荣灯》(张隶昌、陈紫等)、《火线爱民》(张锐、余苹等)也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新歌剧的产生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新歌剧开创了中国歌剧的新格局和新程式,不仅在借鉴西洋歌剧之所长和继承我国传统戏曲程式方面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在解决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和使音乐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发展,以及在音乐的戏剧性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借鉴。

不仅如此,新歌剧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话剧、舞台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话剧、舞台剧开始在中国艺术舞台上出现,许多剧目中重要段落和重要角色在这一时期多用歌曲来为剧情和角色服务,因此创作体裁和形式也是多样的。

在这一方面重要的歌曲有《湘累》(郭沫若的诗剧《湘累》插曲,陈啸空作曲)、《梅娘曲》、《告别南洋》、《春回来了》(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聂耳作曲)、《饥寒交迫之歌》(话剧《饥饿线》,聂耳作曲)、《码头工人歌》、《前进歌》(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茫茫的西伯利亚》(田汉的话剧《复活》,冼星海作曲)、《新编九一八小调》(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插曲,吕骥作曲)、《参加八路军》(活报剧《参加八路军》插曲,吕骥作曲)、《炸桥》(诗剧《岁寒曲》,舒模作曲)等。

电影音乐我国的有声电影音乐从30年代起步,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大发展。

由于电影音乐能紧密配合剧中情节,所以传播速度快,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和欢迎。

这一时期突出的电影音乐作品有黄自为影片《天伦》写的主题歌《天伦歌》、任光为影片《渔光曲》写的主题歌《渔光曲》、为影片《空谷幽兰》写的插曲《大地进行曲》、赵元任为影片《都市风光》写的主题歌《西洋镜歌》、聂耳为影片《大路》写的主题歌《大路歌》、插曲《开路先锋》、为影片《飞花村》写的主题歌《飞花歌》、为影片《桃李劫》写的主题歌《毕业歌》、为影片《新女性》写的主题歌《新女性》、为影片《风云儿女》写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插曲《铁蹄下的歌女》、为影片《逃亡》写的插曲《塞外村女》、贺绿汀为影片《十字街头》写的插曲《春天里》、冼星海为影片《夜半歌声》写的主题歌《夜半歌声》、为影片《青年进行曲》写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为影片《壮志凌云》写的插曲《拉犁歌》、为影片《最后一滴血》写的插曲《江南三月》、陈歌辛为影片《渔家女》写的主题歌《渔家女》等。

这些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在剧情中起到了很好的喧染和烘托作用。

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作曲家们的群体创作,有几部电影音乐或插曲是几位作曲家共同完成的。

《天伦歌》是黄自1936年为影片《天伦》写的“主题歌”,影片通过反映孤儿的痛苦生活,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以“服务牺牲”的精神来实现“大同博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但主题歌那纯朴优美的曲调和真挚动人的感情,加上多段体的结构,使这首作品流传很广;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任光的电影音乐创作不仅是成功的,并且是独树一帜的。

任光简介任光音乐创作的第一首成功作品就是1934年为影片《渔光曲》所写的主题歌《渔光曲》(安娥词),这首作品也因参加莫斯科展出获奖而驰名国内外。

在这首作品里,任光用“ 内容的现实,节调的哀愁,曲调的组织化”和委婉、抒情的旋律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被剥削、受压迫真挚同情,刻画出一幅朴实动人的渔民生活景象,具有鲜明民族风格。

这首作品也体现了他前期的创作特点——偏重于抒情、委婉,带有很强民歌风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在《月光光》(安娥词)、《采菱歌》、《采莲歌》等作品中看到类似特点。

他在后来为电影《空谷幽兰》所创作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大地进行曲》则突破了委婉、抒情风格,而向着雄壮、坚毅的性格方向发展。

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聂耳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是杰出的,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聂耳简介聂耳的音乐创作从1933年8月起聂耳发表第一首音乐作品起到1935年7月近两年时间里,聂耳共创作了37首歌曲。

在民族危机关键时刻,聂耳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革命斗争,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音乐,开一代新创作乐风,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聂耳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为电影和话剧、舞台剧配乐,并且是一位多产、创作成功率极高的作曲家。

他先后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歌曲,这些歌曲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

其中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为影片《桃李劫》创作的《毕业歌》等以其进行曲的速度和坚毅、果敢的气魄鲜明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决心和热情。

《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的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带有呐喊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尽管歌词用散文式的自由体写成,但聂耳还是创造性地把它谱成了一首传遍中国和世界的民族解放的革命战歌,这首歌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以其巨大的号召力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正因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

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时又一次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中,描写我国工人思想、感情、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也占有一定比重,如《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痛苦生活,更对埋藏在他们内心中强烈愤怒和仇恨,以及他们迫切要求自由解放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力量做了生动地描绘,在他的笔下,“中国工人阶级已不再是一群消极的被压迫者,而是中国革命的先锋,是新社会的缔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