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英雄主义情结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莫言是中国著名作家,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华人,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同时也呈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在莫言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备受关注,可以说是其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比如《红高粱家族》中的少奶奶阿兰,她风情万种、深具魅力,成为了全村男人的梦中情人。
在《生死疲劳》中,主人公小朱是一个天真、善良、可爱的男孩,他的坚持和追求成为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蛙》中,主人公史铁生则是一个善良、心智成熟的青年,他的性格特征清晰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和深度。
比如在《光荣与梦想》中,作者通过讲述三个老兵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在《檀香刑》中,主人公拐子三和他的对手檀香刑都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人物,他们身上展现的人性弱点和缺陷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
另外,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呈现了人性的不同面向。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其中的人物形象富有民间色彩,充满了浓郁的土地气息。
在《丰乳肥臀》中,主人公祝福与他的家人剖析了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家庭的内部结构和人际关系。
总体而言,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小说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国文化和人性的重要手段。
这些人物形象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深度,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莫言的小说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并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解读《红岩》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怀
解读《红岩》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怀简介《红岩》是中国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山城红岩校务会议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故事围绕着秦仲容和韩会师这对英勇的青年夫妇展开,他们以自己的信念坚守着正义和民族利益,用生命捍卫了抗日救国运动。
本文将深入解读该小说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怀。
英雄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是指为了崇高理想和道德价值而勇于奉献、无私奋斗的品质。
通过小说《红岩》,我们可以看到秦仲容和韩会师等人身上所展示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
首先,秦仲容作为一个学者,在面对投降主义浪潮时选择站出来,公开反对,并且毅然加入抗战队伍。
从他的行动中可以看到他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次,韩会师是一位年轻的女革命家。
她将自己的命运紧密地与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毅然决然加入了红岩校务会议并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
她无私、勇敢、不畏牺牲,展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在危机中表现出的勇气与担当,对正义事业的坚守和投入,都凸显了英雄主义精神在《红岩》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情怀民族情怀是指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充满热爱、关心和忧虑,并为此付诸行动的情感状态。
该小说通过秦仲容等人的经历,传递出浓郁的民族情怀。
首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局势。
秦仲容深知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暴和压迫,因此他选择站出来反对投降主义,并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
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感到高度责任感,并以自己的行动来捍卫民族尊严。
其次,韩会师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家,她也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了热爱。
毅然加入红岩校务会议的她,将学校办成抗战的堡垒,为培养英才、保卫祖国尽力而为。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小说展示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与担当。
总结《红岩》是一部富有英雄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怀的小说。
其中的秦仲容和韩会师等角色代表了抗日时期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们在危险和压力面前从不退缩,并以自己的行动捍卫着正义与民族利益。
通过解读《红岩》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怀,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和民族事业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解读莫言《讲故事的人》(一)
解读莫言《讲故事的人》(一)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做了一个演讲,题目叫《讲故事的人》。
从网上拿到文章后,仔细读了读,觉得写的质朴真诚,有很多值得说和值得想的事情。
于是打算跟学生讲一讲。
结果一脚踏进这个泥潭,就拔不出脚来了。
这样哩哩啦啦,讲了好几天。
中间也有被打断,也有自己气馁,今天终于讲完了。
现在把讲课的内容,择其主要写下来,以作纪念。
一,母亲对莫言的影响。
莫言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为母亲迁坟的故事。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故事。
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是唯一能够被广大百姓接受和信奉的就是祭祖。
这是周王朝留给我们对于土地的民族情感。
在这个故事里,莫言讲到他的母亲的骨殖已经融为泥土。
于是,在新的坟墓中,莫言埋葬的其实一捧泥土。
莫言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
在这里其实帮我提供了一个线索,在下文中,他所说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他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对他的影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对他的影响。
换言之,其实,演讲的第一部分,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他的影响。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他摔碎暖壶,而获得的母亲的原谅和拥抱。
在这里,母亲给他的是爱与关怀,是怜惜理解与宽容。
第三个故事,有一句话特别动人:“儿子,那个打我得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个我觉得是承袭上边那个宽容的故事,继续讲中国传统的“恕”道,只是不同的是,上一个用爱宽容错误,这一个用悲悯宽恕仇恨。
看守麦田的人,那时不是他本身,而是被某种权力异化的人;而老去的人,或许也不是他本身,而是饱经生活沧桑,吃进生活的苦,也同样承受着悔恨折磨的老人。
所以,讲报复放在后边这个老人身上是不可理解的,于是这里讲宽恕。
——人所受的苦不同,世上最大的惩罚来自于时间洗涤过后内心的悔恨和煎熬。
理解第四个故事,首先要想一句话:“蹴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还有另外一句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这是中国儒家传统故事中的两个,讲的是乞丐本身也有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质的食物。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Overview1.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3.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4.主题深度解读5.结语:《红高粱》的时代意义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莫言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全球认可。
•乡土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小说巧妙地将魔幻元素融入现实背景,创造出既神秘又真实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红高粱》的历史地位•文学新高度标志: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红高粱》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高峰,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
•社会变迁反映:作品通过描绘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生动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巨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
•深远文学影响:《红高粱》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人性、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主要情节概述•九儿的命运轨迹:九儿的一生充满爱恨纠葛,她与家族、民族的抗争紧密相连,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家族与民族的交织:作品中家族纷争与民族危机相互映照,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高粱地的隐喻:高粱地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生命力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农民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关键人物剖析•九儿:展现了女性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与对抗逆境的勇气。
•余占鳌:作为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性格复杂多面,体现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实面貌。
•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角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与挣扎。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生动质朴的民间语言:运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乡土文化的原生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写作风格浅析莫⾔⼩说写作风格“创作者要有天马⾏空的狂⽓和雄风。
⽆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 ——莫⾔在当代作家中,⼩说家莫⾔虽然来⾃于民间,但⽏庸置疑,莫⾔是中国当代⽂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
莫⾔以语⾔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著称。
在20多年的创作⽣涯中,他⾃觉秉承⾃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
《红⾼粱》《红蝗》《檀⾹刑》《蛙》等作品为当代⽂坛作出了巨⼤的贡献,本⽂便以《红⾼粱》《檀⾹刑》为例浅析⼀下莫⾔⼩说写作风格。
莫⾔的故乡在⼭东⾼密县,他在那⾥⽣活了⼆⼗多年。
这⾥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说《⽩狗秋千架》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的⼩说,其中以中篇⼩说《红⾼粱》和长篇⼩说《檀⾹刑》影响最⼤,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
这两部⼩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化⼼理世界。
⼩说中的⼈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艺术上,莫⾔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以⽿⼀新的陌⽣与惊奇之感,给⼈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莫⾔在与⼤江健三郎的⼀篇名为《寻找“红⾼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密东北乡?应该是⼀个开放的概念,⽽不是⼀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个⽂学的概念,⽽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的⼩说构筑了⼀个充满⽣命活⼒与野性的乡⼟世界——⾼密东北乡,对民间进⾏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的⼩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量运⽤反讽、⿊⾊幽默等技巧,给⼈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红⾼粱》中的余占鳌与《檀⾹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匪习⽓,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修铁路会破坏风⽔,他在组建农民军时⾃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念咒语,装神弄⿁。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体现的乡土文学特点和价值。
一、乡土生活的真实再现《红高粱》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农村的真实场景。
小说以毛娘家庭为主线,娓娓道出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家族变迁,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追求幸福的坚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高粱的独特风貌和农村人的朴实形象,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
二、历史背景下的乡土抗争《红高粱》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小说中毛娘与日军的斗争,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
小说以乡土民间为舞台,将乡土文化与抗日斗争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民众抗争精神的赞颂和对侵略者的鞭挞。
同时,通过展现红高粱作为象征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对家庭、人民、土地的热爱以及民族自尊心的萌发。
三、宗族观念与世代传承《红高粱》以毛娘家族为线索,讲述了家族成员的兴衰起伏和世代相传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毛家宗族的细致描绘,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小说中的后代们也不断反叛、追求自由与独立,展现了作为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民的坚持与变革。
四、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红高粱》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切入点,揭示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诱惑与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忠诚、善良的人物,也有自私、残忍的人物,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善恶的界限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红高粱》通过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山东农村的生活场景,并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乡土抗争的描写,展现了乡土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宗族观念与后代追求自由的对立也呼应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小说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读莫言小说红高粱有感
读莫言小说红高粱有感读莫言小说红高粱有感【篇1】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写作目的也很明确。
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述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无边无际的高梁地红成洋的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之后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不仅仅如此,《红高梁》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莫言在写作《红高粱》时就痛感现代都市中人性的龌龊和生命力的萎缩,转而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个性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
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能够透过其所描述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那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浅析莫言《檀香刑》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莫言《檀香刑》中的人物形象《檀香刑》被认为是“21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其中钱丁、孙丙等人物相互交织,使得整个故事饱满生动。
本文就《檀香刑》中五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角色展开分析。
一、矛盾知识分子——钱丁在钱丁身上体现了极其明显的矛盾性。
首先,钱丁一直在两个有“冰火”差别的女人中徘徊。
钱丁的夫人是大清重臣之后,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知书达理,有助于钱丁的仕途,一直与钱丁相敬如宾,是封建社会所追捧的贤妻形象。
孙眉娘在戏班子里长大,美艳动人,从未接受过三从四德的教育,能满足钱丁最原始的情感冲动。
在女人选择问题上,夫人和眉娘不可以兼得,到底是做坚守封建婚姻礼教的卫道士还是追求自由恋爱的先驱者呢?钱丁一直处于犹豫矛盾的状态。
其次,钱丁作为一个地方官员,直接见证了民间的疾苦,见证了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
他在上任之后宵衣旰食,勤谨办事,努力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在德国人在高密东北乡制造的骇人惨案发生之后,他不辞劳苦连夜去找知府大人,为民请命。
但是深受封建士大夫教育的他在面对上级官员的施压、面对丢掉官职的风险时,又显得摇摆懦弱,缺少抗争到底的勇气,最后选择屈服,并捉拿了孙丙,甚至一度把捉拿孙丙当成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直到在孙丙等待死亡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为孙丙唱猫腔的戏子们的惨死、看到夫人的遗书之后,他才最终下决心刺死孙丙,让德国人和袁世凯的美梦落空。
在整个纠结的过程中,钱丁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可以选择像同榜的刘光第一样舍生取义,也可以选择像莱州知府之流一般顺势而为,但是他都没有,在两者之间夹缝中不断摇摆注定了他的悲剧性。
二、戏子英雄——孙丙孙丙是一个充分体现被动性的人物,他被动的反抗体现着当时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安逸、守旧的农耕文明意识。
当斗须失败、失去了唱戏的“资本”——胡须之后,他出于软弱求稳的意识,听从了女儿的劝告,选择了拿着钱丁赏的银子回到自己的老家,与小桃红结婚生子,开茶馆过起四平八稳的幸福生活。
浅谈莫言小说叙事的民间立场
岌谈莫言,卜口I说叙事的民间立场口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教科室胡守贵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的作家之一.莫言在近三十年的创作中.始终坚持着底层民众感触的历史与现实。
坚守着他小说叙事的民间立场。
他小说的内容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感性化风格的追求中。
书写着底层民众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幻觉中的种种辉煌与苦难、坚忍与挣扎.以及他们生存中的种种生理和心理诉求.关键词:莫言:小说叙事;民间立场莫言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受到好评。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er高粱家族》。
{er高粱家族》的乡野传奇及英雄演义,外加瑰丽的文采及奔放的情色想象。
将莫言的写作推向第一个高峰。
但在一片叫好声中,莫言并未原地踏步,重复依然熟悉的题材风格。
《红高粱家族》之后,他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更推出了一部部扎实的长篇:《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四十一炮》、(er树林:}、《檀香刑》、《生死疲劳>等。
这些作品有的光怪陆离,有的激愤沉郁,广泛的题材。
亦庄亦谐、亦真亦幻的叙述,使得莫言的创作无法用“寻根”或“先锋”等几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
从《红高粱家族:》奠言营造了自己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开始.到摆脱文学王国的束缚.把目光投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历史和地域空间。
莫言不断用自己的文字书写着心中的块垒。
在他的写作中一直坚持着底层民众感触的历史与现实.坚守着他小说叙事的民间立场。
莫言早期创作的《红高粱》系列,是他对于民族的骁勇血性的那种理想状态的寻找。
显然。
那一时期他要像福克纳一样。
不断叙述他所建构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这些图景。
来源于他童年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
以及他的丰沛的感觉和想象。
他把笔伸向“历史”,在这片充满野性活力的生活场景上,叙述先人在过去年代的生活,他们(“我爷爷~我奶奶”)生命的奔放热烈和无所拘束的传奇性经历。
浅谈莫言小说创作中的“长篇胸怀”
2016.9shi dai lun tan时代论坛一何为“长篇胸怀”?这并非笔者的创造,这个概念出自莫言在2006年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的一篇名为《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文章。
在文章中,莫言从创作者的角度系统阐释了他本人关于长篇的长度、密度、难度的一些看法,并盛赞长篇是一种伟大的文体。
莫言独爱长篇那种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认为“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莫言的“长篇胸怀”是否重构起了当下社会的“宏大叙事”呢?是否符合“史诗性”小说的标准呢?笔者认为他的每部作品可能并未完美的展现“史诗性”品格,然而他作品中展现的理想性、深广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这都是宏大叙事所追求的,而且在当下社会去追求古典意义上的史诗也是不切实际的。
接下来,笔者将从莫言的文本出发,探讨莫言一直以来在“长篇胸怀”上的追求,对“宏大叙事”的向往和开拓,以及其作品对“史诗”品格的追随和背离,从文本之中考察其创作的是非得失,力求给予其“长篇胸怀”更为细致而客观的解读。
二莫言将故乡留给他的苦难记忆和压抑结合传奇志怪故事转化为一种“狂欢”性质的情感宣泄,破除了一般意义上进步与落后、野蛮与文明、古老与现代的传统二元对立,将乡村从五四以来“被启蒙”的文学传统中解放出来,着力于以“狂欢”形式表达古老的东北乡土中那种善恶杂糅的真实生命,“宣泄出‘极端仇恨’与‘极端热爱’的强烈情绪”,塑造了独特的文学地理世界———“高密东北乡”,正是在这片闭塞粗犷的土地之上,草莽流寇杀人越货,泼辣女子敢爱敢恨,坚韧农民负隅顽抗,形成了莫言式的“农民英雄主义”,这也正是莫言的“理想生命体”。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之中,莫言的“农民英雄”又表现为两种生命体,一种是野性的强力生命,寄托了莫言酣畅淋漓的“大精神”;一种是坚韧的民间生命,他们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寄托了莫言的“大悲悯”。
所谓野性的强力生命指的是发端于余占鳌的草莽英雄,凛然赴死的罗汉大爷、放荡不羁的司马库、慷慨就义的孙丙皆属此行列。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莫言凭借着在当代文坛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宠儿。
从80年代至今,不断走近民间是莫言小说创作风格总的发展趋势。
细观莫言的所有重要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到处都洋溢着民间特征。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一)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二)传奇式的叙事手法(三)狂欢化的状态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
莫言认为,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在高密的祖辈们,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
比如祖辈们为了引诱敌方的火车入海用青豆、小麦铺路,为了袭击德国鬼子用大粪做武器等,这些在正统们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为,作者却用狂欢式的口吻描述了出来,并且丝毫没有嘲笑之意。
2、狂欢式的叙述语言巴赫金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时提出了关于小说的复调理论。
他认为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独立的,也正是这种不同价值的声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复调。
[2]在所谓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拥有双重身份,他不只是议论的对象,同时也要发表意见。
莫言的很多小说就是用这种复调的形式来创作的。
在表现作品叙述语言的狂欢的同时,莫言还将大量的俗语、民间歌谣、还俚语等方言式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
这样的运用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形态,把传统的语言抛到了脑后,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冲击力。
(四)敢于审丑丑,在莫言小说中占据着不小的篇幅,其中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这与作者从小在民间的苦难经历息息相关。
苦难的民间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于一切痛苦、丑陋以及凄惨的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近乎麻木。
其二,这与作者身为老百姓的民间立场相关。
莫言用老百姓的身份,使得丑能够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二、莫言小说的民间艺术特色(一)乡音谚语、俗语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语言精华,它往往指的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方言。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民间故事言说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民间故事言说莫言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其小说风格独特,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要特点,而在其作品中,民间故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
在其小说中,民间故事常被插入其中,成为其叙事的组成部分,拥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在小说中,莫言描绘了女主人公阿香的命运,让其在家族重男轻女和农民起义的背景下展开一系列生动的故事。
其中,阿香的成长经历和人物性格深受民间故事的影响。
例如,小说中阿香所听到的老故事《连理枝》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间故事。
连理枝,在中国民间传统中,代表着恋人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
在红高粱家族中,阿香的命运与这个故事有着奇妙的联系。
阿香与雨时两人相爱,却因为家族的重男轻女和雨时的身份差异而受阻。
然而,他们依然相信彼此的爱情,并最终在一起。
这种同情和温情的爱情,正如连理枝一样,深深影响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
《丰乳肥臀》则是另一部代表作,同样富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元素。
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吴妈妈艰辛的一生,通过她的经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艰辛生活。
在小说中,莫言将一系列民间故事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小说更具有文化特色和价值。
在小说中,莫言讲述了一个叫做“三十六个英雄救生长”的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兄弟在荒山野岭里遇到了一只豺狼,但最终得到了36个英雄的相助,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和小说中的主线情节息息相关,是表达了对于坚韧不屈、勇敢拼搏、勇于挑战困难的态度与信念。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还讲述了一个关于“忍”与“不忍”的寓言故事。
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她忍受了种种不幸和艰辛,最终获得了幸福和自由。
而在这个故事中,莫言明确地反映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忍”与“不忍”,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痛苦和压抑。
总的来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民间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趣味性和文化色彩,更是体现了民间文化智慧和人生哲理。
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英雄主义情结
身 农 民 , 母 亲 耕种 三 亩 薄地 度 日。后 来 他 刺 杀 了与 母 亲 有 染 的 与
在 山 东 文 学 史 上 , 了 以《 斋 志 异 》 代 表 的描 写 鬼 狐 花 妖 除 聊 为 的 神 怪 传 奇 外 , 山 好汉 代 表 的英 雄 传 奇 一 直是 民 间津 津 乐 道 的 梁 对 象 。东 汉 以后 , 于 国 家政 治权 力 中 心集 中在 黄河 中游 和长 江 由 下 游 一 带 . 东 地 区 的 官 方 文 化 和精 英 文 化 的支 配 力 减 弱 , 间 山 民 文 化 得 以 繁 荣起 来 。由于 山东 作 家 纷纷 转 向俗 文 学 创 作 ,以 歌颂 “
关键 词 :莫 言 ; 间英雄 主 义 民 中图 分 类 号 :1 64 I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7 — 12
泰 ’ ‘ 要 官 , 人 放 火 受 招 安 ’ 他 们 的美 好 愿 望 ; 皇 帝 轮 流 。 若 杀 是 ‘ 做 , 年 到 我 家 ’ 他 们 的最 高理 想 。 ,《 高梁 家族 》 明 是 ”5 红 中余 占鳌 出
文 学 界 ・ 学 评 论 文
论莫言小说 中的民间英雄主 义情结
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
任 新 时 期 文 学 乃 至 2 O 世 纪 文 学 的 整 体 视 野 下 观 照 80年 代 文 学, 重新 闸释莫 言 红 高梁家 族 的文 本 特 征及 其价 值 ,具 有 重要 意义 。 1 , 黄 子 等人 85年 9
莫 占的 历 史观 是 小 说 创 作 的 基 础 , 他 埘 历
事 传 奇 化 、人 物 塑造 英 雄 化 。 莫 言 小 说 的英 雄 主 义给 新 时期 文 学 注入 了强 者 的 本质 。
[ 关键 词 ]莫 言;小说 ;历 史观 ;英雄 [ 中图分类号 ]I 0 4 7. 2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 1 7 4 2 ( 0 ) 2 0 6 - 3 卜 3 6 2 1 0 - 0 7 0 6 0
人
公 的理 解 是 其 历 史观 的 重 要 方 。 他 阅 读 史 记 ・ 项 刑 本 纪》 有 过 这 样 的感 慨 : “ 英 战 斗就 是文学 进展 的各个 阶段, 人们 不止 住
一
高 境 界、 最 人乐趣 。 中 国如 果 要选 战 神 ,非 他莫 属 。不 必 为 他惋 惜 , 帝 m 1 r几百 个 ,项 荆 只 何一 个。 然 , 我 们 也 要 感 谢 刈 邱 , 住 楚 汉 战 争 的 J 历 史 舞 台 人
on H e o s o o n’ No es r im fM Ya s v l
YAN h ih n T S u s e g , ANG n we Ho g i
(. i rtr c o lS a d n r l nv ri , ia . 5 0 4 C ia j Lt aueS h o, h n o gNo ma iest Jn n 2 0 1 , hn . e U y 2 Ltr tr t l g , hh z nv ri , hh z, 3 0 3 Chn ) . i aue l e S ieiU iest S ie i8 2 0 , ia e Ar Co e y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民间传奇,高密东北乡如何走向世界?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民间传奇,高密东北乡如何走向世界?一、《红高粱家族》最大的特色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在“我爷爷”“我奶奶”扎根的高密东北乡,在红高粱大地中,找到了被遮蔽的民间历史,用不同于以往抗日小说的家族叙事和民间话语,不仅风靡全国,而且走向世界,被翻译为英、日、西等20多种文字。
2012年,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正是带着他遍地高粱的“高密文学王国”,让全世界认识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二、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1923年到1976年,高密东北乡我爷爷、我爸爸以及我自己三代人的家族史,并在1938年8月到1941年4月间抗日游击的故事中达到高潮。
我爷爷余占鳌是小说主要人物,他出身贫寒、父亲早丧,在抬轿的过程中,他遇到新娘戴凤莲,两人相互吸引。
刚满十六岁的戴凤莲,因为漂亮,又有一双难得的小脚,被高粱酒作坊的财主单廷秀看重。
而戴家人因为单家答应送一头黑骡子作为聘礼,就将女儿许配给了单廷秀得麻风病的独生儿子。
成亲当天,戴凤莲握着剪刀彻夜不敢闭眼。
很快,戴凤莲三天回门的日子到了,余占鳌先是与戴凤莲在高粱地野合,后杀了单家父子,使得戴凤莲成为新的一家之主。
后来余占鳌化身作坊帮工,正式和他住在一起,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后来还生下儿子豆官。
好日子没过几天,日本人来了。
恋儿为保护女儿而被日军蹂躏,女儿也惨死了。
罗汉大爷被鬼子捉去修筑胶平公路,他本有机会逃跑,但为了救东家的两头骡子又折返回去,结果被发现。
第二天,被鬼子残忍地剥皮示众。
罗汉大爷被残酷虐待而死,使戴凤莲不报仇不得安宁;而恋儿母女的惨死,也让余占鳌愤而组织乡亲自发抗战,准备联合国民党冷支队在胶平公路墨水河桥头伏击日军汽车队。
1939年八月初九,一切准备就绪,戴凤莲送14岁的儿子豆官,跟着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伏击日本人,为罗汉大爷和乡亲们报仇。
开枪时手抖个不停的豆官,却在无意中和余占鳌一起打死了日军首领。
之后,在余占鳌和豆官去县城买子弹的时候,鬼子扫荡了村庄,疯狂报复。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悄然出现,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这批作家的典型代表就是韩少功,他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寻根文学”当中的乡野文化寻根是其典型的流派,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如《红高粱》系列作品。
对我感触最深的当属《红高粱》,就以《红高粱》举例,在分析其人物形象和民族内涵同时,同时结合作者人物性格背景,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莫言曾经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认为,这段话不是简单的空谈,而是他对乡村灵魂的把握,对乡村自我精神的抒发。
在人物形象方面,《红高粱》在人物塑造上竭力表现民间状态的草莽英雄,抛弃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内容,这样就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人性张力。
例如,文中“我爷爷”余占鳌在开篇一出场便显示了土匪头子兼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杀人越货”又除暴安良,作者始终让人物停留在未曾雕琢过的原始的农民心理上。
而奶奶戴凤莲的形象更是突破了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造型,热情果敢,充满情欲野性,可求人性自由与本能的满足。
在追求的过程中反抗传统封建礼教,张扬具有反抗色彩的生命意识。
在细节描写上,高粱地里火焰般的野合,一手掌管烧酒坊的魄力以及奔向天国之际的那段生命的宣誓,桩桩件件都是浓烈感人,激情奔放。
浓墨重彩的“民间叙事”
浓墨重彩的“民间叙事”作者:孙旭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红高梁》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浓墨重彩的“民间叙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主要体现在莫言对酒神精神的书写和叙事语言等方面。
关键词:莫言;民间叙事;酒神;象征色;民间文化《红高梁》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彰显出作者莫言作为一个民间文化浸洇者和承传者所具有的执着的民间立场、诡异而锐利的民间思维和朴素而由情率性的民间情感[1]。
本文结合民间文学理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拟对小说《红高梁》进行探究。
酒神精神的歌颂民间叙事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作品中人物形象与相关文化因素的探求有助于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诺斯洛普·弗莱指出:“原型”是指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
[2]小说《红高梁》中,莫言透过情节、隐喻和象征等手段揭示了余占鳌等人物形象的“酒神”原型。
《红高梁》叙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程,以及“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余占鳌是一个“土匪”出身的抗日者,无论当轿夫、退劫匪还是打日本,他都一马当先,身上洋溢着一股无所畏惧的霸气。
戴凤莲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温柔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她充满野性与生命强力,蔑视清规戒律,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和爱情。
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为葡萄树和葡萄酒之神。
酒神的象征来自希腊酒神祭,在此种秘仪上,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性欲。
尼采认为,这是为了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3]所谓“酒神精神”,就是指“人们以原始本能的放纵化入忘我之境,在歌舞酣醉的迷狂中忘记人生的苦难,求得人生的解脱”[4],这也是一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但与日神精神却是相对的。
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
他们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抹了一道酥红。
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
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中女姓人物形象王才摘要: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以红高粱地的“红”为女性主义背景,通过“我”的奶奶这一乡土女性在性别意识上,社会性别角色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追求女性权利与幸福的伟大女性形象。
在原始,充斥蛮力的红高粱地里的女性主义沿袭了母系社会时期的女性主义,追求自由与幸福,大胆热烈,充满生命力量与激情。
《红高粱》是莫言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曾获多个奖项。
关健词:《红高梁》野性;女性主义;生命力;孕育一、前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突出在语言独特、风格多样,大部份作品都围绕女性人物形象展开,甚至可以说莫言小说的成功与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不无联系。
本文笔者粗浅的探究了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以中篇小说《红高梁》为例,着重概述了莫言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创作鲜明,来分析了莫言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时,针对作家莫言在不同创作时期刻画善变的女性形象,浅析自己的观点。
二、探究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1、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验。
作家莫言自幼家境贫寒,据《莫言研究资料》中记载:其少年生活的记忆受政治歧视以及贫困生活的影响惨痛多于快乐,故乡山东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苦难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礼教规范束缚在作家心灵留存的烙印自然体现于他所著的作品当中。
2、作者历来对女性持有的崇拜心理。
莫言曾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是女性崇拜者,因此,作品中的女性通常具有在苦难环境中抗争生存的坚强坚忍品质。
3、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莫言对母亲有着深切的依恋,认为给自己无尽关爱的母亲用瘦弱的双肩坚强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母亲在莫言心中的形象伟大坚强。
所以,母亲的一生对莫言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其他很多作品里的女性形象都能发现他母亲的影子。
三、莫言在《红高粱》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作家莫言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角度形象的刻画出各种不同类型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男性主义和夫权主义的批判否定。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
他的小说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三个故事分别是《红高粱家族》、《蛙》和《丰乳肥臀》。
这三个故事各具特色,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是《红高粱家族》,这个故事以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小说中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以及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和遭遇,莫言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让人感同身受。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弱点和坚韧。
其次是《蛙》,这个故事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依然坚韧不拔地生活着。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是《丰乳肥臀》,这个故事以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依然坚韧不拔地生活着。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命运起伏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社会变革和人性的复杂,以及女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莫言的这三个故事各具特色,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和20世纪历史的深刻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阅读莫言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莫言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和历史的意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英雄主义情结巴俊玲(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当代山东作家莫言继承了民间英雄主义传统,创作出了有浓烈个人风格的草根英雄形象余占鳌、孙丙等。
他大胆地改造了传统的英雄心理模式,尽力发掘出人物的强悍生命力,笔下的民间的英雄人物身上有着明显的游民性,忠义本色与齐鲁民间英雄传统一脉相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民间的本色英雄。
关键词:莫言;民间英雄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047-02在山东文学史上,除了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描写鬼狐花妖的神怪传奇外,梁山好汉代表的英雄传奇一直是民间津津乐道的对象。
东汉以后,由于国家政治权力中心集中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一带,山东地区的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支配力减弱,民间文化得以繁荣起来。
由于山东作家纷纷转向俗文学创作,“以歌颂山东江湖豪杰和绿林英雄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山东民间广为流传。
”〔1〕到了隋末唐初,“乘见‘山东豪杰’之语,此‘山东豪杰’者乃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之集团,常为当时政治上两方争取之对象。
”〔2〕相应地,描写隋唐“山东豪杰”传奇人生的小说层出不穷,最负盛名的是《说唐前传》。
到了《水浒传》,梁山好汉们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于民间英雄的渴望,水泊梁山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地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讲话》中指出的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唯一的创作道路,民间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实践。
山东文学中,政治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化形态融合为一体。
“十七年”时期,山东作家创作英雄主义题材作品时,往往将共和国理想和民间英雄们的江湖生活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红色经典小说。
曲波的《桥隆飚》讲述了草莽英雄桥隆飚率领“飚字军”逐步走上人民革命道路的过程。
与桥隆飚的思想改造过程相比,读者们更倾心于江湖英雄们逍遥自在的绿林生涯。
非山东籍作家如杜鹏程、吴强等的作品缺乏民间英雄主义的支撑,着重歌颂解放军将领和人民子弟兵杀敌报国的豪情,作品的史学价值明显大于文学价值。
六十年代山东文学中,英雄们纷纷过滤掉了身上的“杂质”,演变成为忠于党和国家的高大完美的人民英雄形象。
到了莫言的小说,英雄形象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民间英雄不再高大无比,也没有很高的阶级觉悟,他们被还原为平民英雄的原生形态。
”〔3〕莫言褪去了英雄们身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外衣,使他们重新焕发出“人”的生机。
莫言的这种转变来自他在故乡受到的民间英雄主义的影响。
“在民间口述的历史中,没有阶级观念,也没有阶级斗争,但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非凡体力的人才能进入民间口述历史并被不断地传诵,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提高。
在他们的历史传奇故事里,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一个人,哪怕是技艺高超的盗贼、胆大包天的土匪、容貌绝伦的娼妓,都可以进入他们的故事,而讲述者在讲述这些坏人的故事时,总是使用着赞赏的语气,脸上总是洋溢着心驰神往的表情。
”〔4〕在继承民间英雄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莫言创作出了有明显个人风格的草根英雄形象。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英雄余占鳌、孙丙等人身上有着明显的游民性。
1919年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以大量的篇幅谈到了中国的游民文化问题。
“游民是在主流社会失去容身之地的人。
他们所托命的空间称作江湖。
不过这个‘江湖’与文人学士‘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江湖’是完全不同的,那里风波险恶,一饱难求。
他们朝不保夕,因此轻生忘死,所追求的只是‘大称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有朝一日能‘发迹变泰’。
‘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5〕《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出身农民,与母亲耕种三亩薄地度日。
后来他刺杀了与母亲有染的天齐庙和尚,在逃亡的途中开始了自己的游民生涯,混迹于三教九流。
游民文化“以尚游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计,疾恶官吏,仇视富豪为其特色。
”〔6〕余占鳌在脱离了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后,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度日。
余占鳌身上有着强烈的游侠风范,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当花轿遇劫时,余占鳌沉着冷静,主动上前制伏了土匪。
当他知道花轿中的美貌女子要嫁给麻风病人时,夜入单家用那柄短剑刺杀了单氏父子,挽回了她的悲剧命运。
余占鳌原打算只杀新郎单扁郎,单老头当日给轿夫们赏钱时的倨傲和吝啬激起了他对有钱人的仇恨。
此时他想的是“积德行善往往不得好死,杀人放火反而升官发财”。
〔7〕这是典型的游民意识。
而刺杀单家父子,既满足了余占鳌用暴力主持正义的心理,又使得他成为日后单家烧酒锅实际上的男掌柜。
只有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富于主动进攻精神,他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强烈的帮派意识是游民社会的重要特征。
“以结拜为起点的游民帮派是游民帮派意识的基础,帮派意识有强烈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甚至影响他们正确地判断极为普通的是非曲直。
”〔8〕余占鳌在击毙“花脖子”后,就离开烧酒作坊,过起了打家劫舍的土匪生活。
小土匪们纷纷前来投奔,余占鳌领导的土匪帮进入了高密东北乡土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占鳌拉起一支半是农民半是土匪的队伍,加入抗日大潮。
国共两党都想收编这支有着相当实力的抗日力量,余占鳌却拒绝受制于人。
墨水河伏击战后,几乎全军覆没的余占鳌转投黑眼的铁板会,再次入匪帮。
熟读“三国”、“水浒”的五乱子直呼余占鳌为“主公”,向其献计。
余占鳌要在高密东北乡地区打出“铁板国”的旗号,然后一统天下。
乱世之中,“皇帝轮流做”的思想是深植于余占鳌的头脑中的,这种意识也注定了这支队伍的江湖游民气。
余占鳌领导的铁板会有着自己长远的发展目标,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鱼肉百姓的基础上的。
铁板会为了敛财,强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对百姓变相盘剥。
余占鳌为戴凤莲出大殡就是靠这种不义之财,而且抢夺了前清秀才的珍贵棺木。
在余占鳌心中,一切是非曲直是以自己帮派的利益为标准,不惜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恶劣行为。
他一方面显得英雄豪迈,一方面也欺压良善,全然不觉得有何矛盾而于心有愧。
余占鳌身上体现出来的突出的复仇意识也是游民的特征。
中国人本来是注重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的,反对极端复仇主义。
“而脱离了主流社会的游民则不愿意接受中庸之道”,他们“是把复仇当作美德的,而且,睚眦必报。
”〔9〕极端复仇意识一直贯穿着余占鳌的行为始终。
当他知道母亲与大和尚有私情时,明明知道和尚对他们母子是有真情的,却碍于礼教,必须为生父复仇,洗去耻辱。
戴凤莲被土匪“花脖子”所劫,余占鳌苦练“七点梅花枪”,智闯文学界·文学评论47··文学界土匪帮,杀了“花脖子”。
与恋儿偷情,本来余占鳌是对戴凤莲心怀愧疚的,但遭到辱骂和痛打后,他心中只剩下报复心理,断然带恋儿出走。
而当自己的女人戴凤莲投奔了黑眼后,余占鳌又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去找黑眼决斗。
1939年冬天,爱妻惨死,儿子受伤,家园被毁,病魔缠身,余占鳌几次想拔枪自杀。
对于日本人不共戴天的仇恨最终战胜了怯懦,他置生死于不顾,奋勇杀敌。
余占鳌身上的游侠豪气、帮派意识和复仇精神都是中国社会里特有的游民文化的典型特征。
《檀香刑》中孙丙作为猫腔戏班班主,是走江湖的游民阶层。
妻子小桃红无端受辱,孙丙一怒之下打死德国技师,导致德国人血洗马桑镇。
二十天后,加入义和拳的孙丙归来,发动民众抗德。
着白袍、披银甲的孙丙自称是岳飞附体,他身后跟着的两名虎将分别代表齐天大圣孙悟空和天蓬元帅猪悟能。
习拳之日,人人都选了心目中最敬佩的天地神仙、古今名将作了自己的附体神灵,孙丙的麾下一时聚集了天下的英雄豪杰。
“在农民起义或游民骚乱中,游民和其他被压迫阶层的人们高举着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自己的象征,涌入运动的洪流。
这时他们好像演戏一样认真地扮演着分配给自己的角色,有了戏曲中英雄人物的支撑使他们能够摆脱畏惧,勇敢地去面对各种危险。
”〔10〕正是这种表演英雄的欲望支撑着孙丙从一介草民成长为抗德运动的领袖人物。
大闹德国人的筑路窝棚后,孙丙竟然用戏文上学来的知识打败了朝廷武右卫军的进攻。
为了保护乡亲们的性命,他主动牺牲自己。
朱八率人夜入囚牢前来搭救,他拒绝逃走,身受酷刑仍然坚强不屈,终于演完了人生大戏。
戏曲中光芒四射的英雄人物唤起了孙丙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使他逐渐从平庸猥琐的外壳中挣脱出来。
当他表现出指挥若定、慷慨赴死的一面时,已经从受人鄙夷的对象演化为万众拥戴的英雄。
孙丙的英雄之路正是游民社会英雄崇拜的表现。
莫言笔下的英雄们野性十足的生命力最能激荡我们的心魂,令人心向往之。
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压抑人的生命意志的冲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
莫言塑造的这批蛮勇之士,在一片肃静的天地中冲杀出来,纵情生死,野性十足。
由于儒家道德文化无视人的肉体欲求,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英雄大都视女色为祸水的。
《水浒传》中众好汉英雄威武,个个身怀绝技,练得一身好功夫。
但对于女人,他们普遍持漠视是甚至仇视的观点。
当矮脚虎与扈三娘完婚时,众人非但不来相贺,反而耻笑其好色。
在那些英雄们眼中,女人尤其是美女只会像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之类做出伤风败俗的勾当。
宋江说:“但凡好汉犯了‘溜骨髓’三个字的,好生惹人耻笑”,〔11〕这是古代英雄们共同的心声。
而莫言大胆地改造了传统的英雄心理模式,尽力发掘出人物的强悍生命力,以他们的野蛮气质,点燃整个民族的青春火焰。
当花轿中的戴凤莲激发起了余占鳌的怜惜之情后,他藏身于戴凤莲回门的途中,直接挟持了戴凤莲,二人随即在高粱地里野合。
男女之大防,礼教的规范,全部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生命本能的冲动。
莫言说:“小说中爷爷和奶奶的‘野合’在当时是弥天的罪孽,我之所以用不无赞美的笔调渲染了这次‘野合’,并不是我在鼓吹这种形式,而是基于我对封建主义的痛恨。
”〔12〕封建道德在规范社会的同时,也成为了人性的枷锁。
因而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提倡青年之野性。
莫言要将野蛮人的新鲜血液注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中,从而弘扬生命意志。
他在奔放的情欲中发现健全的人性和生命本身的活力。
高密东北乡的儿女们最能喝酒最能爱,余占鳌经常喝得烂醉,戴凤莲也整日满脸酡红、一身酒香。
喝血酒时,余占鳌和戴凤莲都是一饮而尽,冷支队却以不胜酒力为借口只喝了半碗,显示出孱弱的模样。
莫言致力于讴歌中华民族的酒神式精神,为生命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
生命内在的能量让人们敢于正视苦难与不幸,并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获得生存的狂喜体验。
“任何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英雄,都敢于战胜或是蔑视不是一切也是大部分既定的法则。
”〔13〕戴凤莲正是蔑视人间的道德和说教,敢做敢为,爱得如火如荼,恨得心神俱碎,生得自由自在,死得辉煌壮烈。
戴凤莲死时,向苍天申诉,“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