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合集下载

(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

(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

(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进一步进行鉴赏。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进一步进行鉴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数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备栏正文(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题解: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大意: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二、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2.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

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诗文的背景,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字词,推测画面,感受诗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文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深入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的基本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停顿。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字词,推测画面,感受诗意。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和心得体会的质量。

3. 知识点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关键字词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训练目标:了解线索的作用和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做到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训练重点:确定的线索训练题目: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熟悉的人和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来写,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学案、制作多媒体训练时数:二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导入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

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

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

二、知识链接先请大家阅读课本81页的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自由阅读。

学生自由谈收获。

师归纳:①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②线索的作用:它能把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线索必须与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的中心意思。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三、例文赏析微微的笑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把我的衣服淋透了,啊,真冷!如果能有一把伞为我遮会儿雨该多好,哪怕一分钟,可这是不可能的。

我望着从我身旁匆匆走过的人们。

车也和我作对起来,等了快十分钟了,还不来,透过串串珠帘,我焦急地向远方望去,雨雾中,白茫茫的一片,车还没有来……忽然,我觉得雨停了,抬头一看原来在头上支着一把漂亮的花阳伞,洁白的底子上,有一朵朵红色的小花,伞的中心还向两旁扩散着一个个美妙的圈圈,别提有多好看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1、学生看图片。
2、了解作者情况。
3、自读写作背景。
自学
展示
解疑合探
5–10分钟
1、依据时间、字句数、内容这三个标准对本首诗分类。
2、读一读:
①听读: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②自己练读。
③齐读。
3、译一译。
①指名学生分联翻译。
②出示参考译文。
4、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4、给古诗分类,并复习律诗的特点。
1、背诵、默写古诗。
2、填空。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
②诗中写环境幽静(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③写美丽的山水使人心灵愈加沉静的句子是___,____。
④表达诗人追求清净隐逸思想的诗句是,。
14、背诵、默写古诗。
15、指名学生填空。
教学心得
④尾联: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2、依据格式总结本诗的中心。
9、分联赏析诗句。
10、掌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2、掌握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13、填空,小结中心。
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8–10分钟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了解作者: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案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目标:1. 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歌,并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图片、诗题和字数,激发学生的兴趣。

核心活动:3. 学生朗读整首诗,教师解读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并记录下来。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6.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拓展活动:7. 学生个人思考:学生个人反思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8. 诗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与《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关的诗歌。

9. 诗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创作,或者将其分享给其他同学。

总结回顾:10.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的重要性。

11.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与《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关,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否能够充分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歌文本。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展示的记录表。

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诗歌创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与《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关的诗歌,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文学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诵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 常建的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常建及其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朗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文的初步理解。

3.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互评、自评,提高朗读能力。

4. 图文并茂(1)教师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感悟,与诗文相结合。

5. 深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书写课后感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之情,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介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文本分析:解读诗歌的,理解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境和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 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比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背诵、读后感、诗歌分析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破山寺后禅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资料。

3. 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主题相近的诗歌资料。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适用于一节课,时长为45分钟。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课题: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共1课时)年级学科:七年级下语文主备人:仇彦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有关常建的经历、与本诗有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分钟)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常建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直为后人传诵。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走进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朝阳,陶冶性情!二、出示并解读目标(2分钟)1、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4、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三、诗歌赏析(28分钟)1、解读。

(5分钟)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是“写”的意思。

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板书)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和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

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184页⑤)(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训练目标:了解线索的作用和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做到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训练重点:确定的线索训练题目: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熟悉的人和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学案、制作多媒体训练时数:二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导入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

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

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

二、知识链接先请大家阅读课本81页的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自由阅读。

2、学生自由谈收获。

师归纳:①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②线索的作用:它能把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1)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2)以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线索必须与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的中心意思。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三、例文赏析微微的笑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把我的衣服淋透了,啊,真冷!如果能有一把伞为我遮会儿雨该多好,哪怕一分钟,可这是不可能的。

我望着从我身旁匆匆走过的人们。

车也和我作对起来,等了快十分钟了,还不来,透过串串珠帘,我焦急地向远方望去,雨雾中,白茫茫的一片,车还没有来……忽然,我觉得雨停了,抬头一看原来在头上支着一把漂亮的花阳伞,洁白的底子上,有一朵朵红色的小花,伞的中心还向两旁扩散着一个个美妙的圈圈,别提有多好看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2)
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2.这首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课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型
欣赏
课时
1学习ຫໍສະໝຸດ 目标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诗。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动衬静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

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清幽寂静的氛围,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等,并能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以及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提问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内涵。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宁静的山寺禅院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然后提问:“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出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介绍作者常建。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诗,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小组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4、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深切体会诗词意境.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意境。

教学难点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常建苦心孤诣为我们构建的“另一个世界”吧。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教学设想: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整体感知。

破山寺指江苏常熟兴福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语文】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语文】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2)品读情感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作者寄情山水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3)品味语言(投影)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

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

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

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鸟声潭影,正写其幽静。

鸟性之悦,人心之空,都出于人之主观感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静中之动,愈见其静。

不过,声静还是表象,心静才是意境,故万籁俱寂之中又有万念俱寂的意思在;闻钟磬之声亦仿佛听佛法而有所警觉。

三、当堂训练(围绕目标、注重实效、独立完成)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四、揭题示标(简明扼要、具体实用、操作性强)今天我们学习诵读欣赏。

板题释题《登岳阳楼》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2021年《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1年《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In addition to being grateful, it is not enough. You must put your hands together and lead your employees with a devout heart like Buddha.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设计1【自学指导】1、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籁lài磬qìng【朗读课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

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

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之前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对有故事情节的《木兰诗》《陌上桑》相对兴趣浓厚些,至于写景的就有为学习而学习的倾向了;这段时间欣赏学生的日记,有些替无话可说的学生着急呢,所以萌生了把《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与写景结合起来的想法,姑且试试看哈。

写在这里的,已经是教学实录了,绿色字迹部分是课堂上临时调整的环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掌握生字:籁磬;(2) 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2) 通过观察、想象、欣赏、思考和表达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音韵美;(2) 感受自然美。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1,目标2(2),目标32、难点:目标1(2),目标2(2)课时安排1课时(早自习)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秀英(学生),你昨天在日记里描绘了早晨的景色,很美!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秀英念自己的日记。

提问:你觉得这样的早晨美不美呢?美在那里呢?(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其中作者的见解不错:早晨的光与影的变幻很神奇,早晨给人新的希望。

(教者点拨)给予发言的学生鼓励或适当的肯定。

今天,让我们追随常建的目光,来欣赏一下破山寺后禅院的早晨。

板书课题及作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简介作者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曾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三、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教者点拨)语速要比平时说话和朗读白话文舒缓些;磬,念qìng,有后鼻音。

(学生活动)3、男生齐读。

有位学生把“但余钟磬音”读成了“但余钟磬声”。

(教者点拨)提出学习要求:学习要认真仔细。

提问:“音”是什么意思呢?回答:声音。

提问:我们现在一般说“读书声”,不说“读书音”,为什么作者在这儿不说“钟磬声”,而说“钟磬音”呢?(学生活动)思考,不由自主的跟周围的同学交流,有人举手,回答:(成玉)因为“林”“深”“心”“音”声音差不多。

2016届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3苏教版

2016届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3苏教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2.朗读训练。

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1)点名读,并加以点评。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3.品味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课题: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共1课时)年级学科:七年级下语文主备人:仇彦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有关常建的经历、与本诗有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分钟)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常建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直为后人传诵。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走进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朝阳,陶冶性情!二、出示并解读目标(2分钟)1、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4、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三、诗歌赏析(28分钟)1、解读。

(5分钟)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是“写”的意思。

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板书)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和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yí)尉的小官。

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2、听读。

(3分钟)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

④齐读。

句子停顿: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译读。

(5分钟)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4、背读。

(5分钟)①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呢?(清晨)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轻松、远离尘世,寄情于景)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

(5分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步步有景,景物都有幽雅、宁静、安闲的特点,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当时的氛围和作者的心境。

(学生朗读)6、赏读。

(5分钟)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

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四、总结学习方法(3分钟)通过以上学习过程,我们今后学习诗歌可以采用这样的过程:1、解读。

(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查阅相关资料)2、听读。

(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下载资源)3、译读。

(翻译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查阅工具书)4、背读。

(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5、悟读。

(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6、赏读。

(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妙)五、小结(2分钟)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的情怀,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作业设计:1、熟读、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补充资料:1、诗歌基础知识①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

2、把诗改写为写景散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散文诗清晨,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柔和地照耀着寂静的古寺。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高大苍翠的古木遮掩着小路,使小路长长的,深深的,给人极幽深的感觉。

朝阳丝丝缕缕地从叶间穿透下来,点缀出斑斑点点的金光,给小径蒙上了一层灿烂的光辉。

小径深处,花木繁盛,一座座禅房掩映其中。

禅房,树木,繁花相映,各成其趣。

山色风光,是那么美好,鸟儿在山林间欢悦地鸣叫,展翅飞翔。

一潭清澈见底的潭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繁茂的花木,古朴的禅院,还有我。

见着这空得透底的潭,听着这欢悦婉转的鸟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风光都迷蒙了。

渐渐的,心底一片空灵,万籁之声俱寂,耳边缭绕不绝的是寺院传来的洪亮悠扬绵长的钟磬之音:一声声震响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底形成回声;一声声,荡气回肠,渐又绵长悠远,牵引我的心走向这空……3、诗歌赏析(联想和想象)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意思。

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

即为下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

用“初”形容“日”,给人新、美的感觉。

“林”: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

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

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

这明艳灿烂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

“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空”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

表明诗人在透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一“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

“悦”是“空”的前奏,“空”是“悦”的结果。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声。

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事皆空的境界。

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

诗人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

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达到了永恒。

4、诗句理解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