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1课时平均数[仅供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拿出一盒零食,问同学们这盒零食有多少个,让学生们各自猜测一下,然后把所有同学的猜测加起来,得出平均数,再让同学们分别拿到相应的数量的零食。
2. 学习新知(30分钟)(1)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们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老师讲解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分、计算家庭各种开销的平均值等等。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老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选几道题目进行讲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手段:黑板、教具、多媒体八、教学资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1. 学生的态度: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合作意识是否良好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作业的评价和课堂上的测验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
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
其他同学做裁判。
学生进行比赛。
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
(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
比赛两次)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
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
(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
(板书)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
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平均数(一)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平均数(一) 西师大版教材版本: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如计算器、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特点?2. 学生回答:这些数据都是表示平均水平的。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平均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教师出示教材第1课时平均数(一)的例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1课时平均数(一)的例2,引导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汇报,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平均水平。
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教材第1课时平均数(一)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优秀课件10
年新增图书的平均数与前四年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
化?
增加
(3)请你预测一下2020年南湖小学会新增图书多少册。
920册
【提示】 答案不唯一,比2018年
的800册增加一些册数即可。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 数优秀 课件10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 数优秀 课件10
解 运 8.张悦同学的期末成绩单不小心被弄脏了,你能帮她
根 7.下面是南湖小学图书馆2014~2019年新增图书情
据 平
况统计表。
均
数
作
出
预
测 (1)前四年平均每年新增图书( 495 )册。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 数优秀 课件10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 数优秀 课件10
(2)2018年新增图书640册,2019年新增图书800册,六
A.有危险
B.没有危险
C.无法确定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 数优秀 课件10
5.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3)影影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青青所在班
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则影影和青青的身高相比,
( D )。
A.影影比青青高
B.青青比影影高
C.影影和青青一样高 D.无法比较
决用 问平
算出数学成绩吗?
题均
数
的
知
识
90×3-(85+91)=94(分)
答:张悦的数学成绩是94分。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 数优秀 课件10
《平均数》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 数优秀 课件10
9.贝贝和她的三个朋友一块儿吃饭,点的菜如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基础·开心园
一、我会选,在正确的方法后画“√”。 1.科技小组有9名同学,分成3个小组做标本,平均每人做多少个标本?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做标本个数 16 21 17
(1)(16+21+17)÷3 ( ) (2)(16+21+17)÷9 ( √ ) (3)(16+21+17)÷3÷9 ( )
基础·开心园
2.
(1)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 ( ) (2)小强的体重一定比小明重。 ( ) (3)小明的体重可能比小强轻。 ( √ )
基础·开心园
二、学校四年级5个班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各班植树的数量如下 表,求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班级 数量/棵
一班 37
二班 32
三班 39
四班 42
五班 35
拓展·训练营
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特征,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所以平 均每分钟投篮的个数可以是7.5。玲玲说得不对。
能力·闯关岛
1.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第一季度:(120+110+130)÷3=120(箱) 第三季度:(195+190+185)÷3=190(箱) 第三季度多 多190-120=70(箱)
2.分析一下第三季度销售量多的原因。 第三季度天气炎热。
五、我会做。 玲玲说得对吗?为什么?
(37+32+39+42+35)÷5=37(棵)
基础·开心园
三、下面是小飞同学星期一至星期五所花零用钱的情况。
星期
一二三四五
金额/元 2 15 5 3 10
他平均每天要花多少零用钱? (2+15+5+3&种饮料第一季度 销售量统计图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第一课时说课稿黟县洪星乡中心小学柯南辉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一、说教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因此,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结合实际情况,下面我说说学情: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知识。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这就要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课件、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学情认识,我制定了以下三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黑板、教学卡片、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小明有10本书,小红有8本书,请问他们两个人共有几本书?2.让学生利用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是183.继续问:如果小华、小刚和小明的书也都算进去,他们五个人共有几本书?4.让学生通过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
5.引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每个人平均拥有多少本书,我们该怎么办呢?二、展示(10分钟)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若干数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2.通过例题进行示范:a.例题1:小华家昨天挣了10元钱,小红家挣了8元钱,小明家挣了12元钱,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收入?b.例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的身高分别是120厘米、130厘米和140厘米,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3.强调求平均数的步骤:先求总数,再求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三、实践(25分钟)1.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组队完成以下问题。
a.问题1:小明上个月华达天气预报统计了每天的温度,结果如下:18℃、23℃、20℃、19℃、22℃。
请你们计算出上个月的平均温度。
b.问题2:在次实验中,小红、小华和小明分别测量了三个物体的质量,结果如下:30克、25克、35克。
请你们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平均质量。
2.让学生针对问题1和问题2,分别给出解法。
a.问题1的解法:先计算温度的总数,然后计算温度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b.问题2的解法:先计算质量的总数,然后计算质量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3.遍历每个小组,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法,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15分钟)1.让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完成练习。
a.问题1:小华昨天跑步的时间分别是8分钟、10分钟和12分钟,请你们计算出小华的平均跑步时间。
b.问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做了一道题,小明答对了8道题,小红答对了10道题,小华答对了9道题,请你们计算出他们的平均答对题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
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
3,1。
27 B.1。
61,6。
3C.6。
3,1。
61 D.1。
27,1。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小学数学_人教版《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出示学校社团活动小组活动时的照片)师: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众多的社团活动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环保小分组的同学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这是他们收集饮料瓶的成果?(课件出示图片)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组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2)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第一课时)(课件)
她们说得对吗?
有三筐桔子,平均每筐24个。 第一筐大于24个,第二筐大于 24个,第三筐小于24个。
我国不少城市规定:每名乘客可以免费带一 名身高不足120的儿童乘坐车、船。篮球运 动员姚明发现他女儿7岁时身高已知达到 160厘米,所以他建议把规定修改为160厘 米以下比较合理。
平均水平8
平均数变大
A:9米 B:37米 C:43米
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学以致用
大成小学校级田径队决定从明明和亮亮中选拔一人参加区级男子乙 组垒球比赛。
明明 亮亮
测试1 35米 42米
测试2 36米 40米
测试3 37米 43米
测试4 38米 41米
测试5 39米 9米
平均成绩 37米 35米
如果你是教练,你会选谁参赛?
移多补少
一 二 三四 五
次数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六天的跳绳水平
个数 5 8 9 6 12
8
(5+8+9+6+12)÷5=8(个)
次数 个数
一二三四 7 9 10 6
第七天的跳绳水平 8
(7+9+10+6)÷4=8(个)
活动二
次数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七天跳绳水平 个数 7 9 10 6
第五次她可能跳了几下?平均数会 发生变化吗?
学以致用
大成小学校级田径队决定从明明和亮亮中选拔一人参加区级男子乙 组垒球比赛。
测试1 测试2 测试3 测试4 测试5 平均成绩 明明 35米 36米 37米 38米 39米 37米
学以致用
大成小学校级田径队决定从明明和亮亮中选拔一人参加区级男子乙 组垒球比赛。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知识概述•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
•特征:平均数往往不是这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但它肯定在这组数的中间位置。
二、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
2.能够求解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够很好地将平均数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运算求解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2.归纳法:综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特征、以及求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
3.练习法:提供多种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平均数。
2.教师归纳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并讲解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3.教师提供多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求解练习。
4.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求解方法和答案。
5.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特征•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七、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自主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是否理解深入。
3.学生的练习结果是否正确,以及学习成果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探究法、归纳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
3.辅助教材:练习册、作业纸。
4.教案设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值等。
2. 讲解•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3. 操练•给学生提供几道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答。
•老师抽查学生的答案,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4. 深化•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平均分等。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课堂练习1.计算以下数字的平均数:12, 15, 18, 21, 24。
2.根据以下情景计算平均数:小明连续5天每天跑步的距离分别为2公里,3公里,4公里,5公里,6公里。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2.思考并记录生活中其他可以应用平均数概念的场景。
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概念的讲解。
同时,学生在操练中缺乏合作和交流,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讨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
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 预测数据的发展趋势 指导实际生活和工作,如平均工资、平均消费等
02
考试成绩:计算 全班学生的平均 分,了格,
了解市场的价格 水平
收入水平:计算 一个地区的平均 收入,了解该地
区的经济状况
身高体重:计算 一个群体的平均 身高和体重,了 解该群体的健康
平均数是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标准差是数据集中离散程度的度量。 平均数与标准差可以一起用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平均数与标准差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 平均数与标准差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质量控制、数据分析等。
平均数:表示一 组数据的中心趋
势
添加标题
方差:表示一组 数据的离散程度
算术平均数:将 所有数据相加, 然后除以数据的 个数
01
加权平均数:根 据数据的重要性 或频率,给每个 数据赋予不同的 权重,然后计算 平均数
02
几何平均数:适 用于处理增长率、 收益率等数据, 计算方法是将所 有数据相乘,然 后开方
03
调和平均数:适 用于处理速度、 效率等数据,计 算方法是将所有 数据相加,然后 除以数据的个数 的倒数和
汇报人:xxx
01
平均数的概 念
02
平均数的应 用
03
平均数的计 算技巧
04
平均数的性 质和特点
05
平均数与其 他统计量的
关系
01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值的平均水平的统计量。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指标,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小学数学 平均数(第1课时)PPT教学课件(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第1课时)
主讲人: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对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研究的?
平均数表示 什么意思?ຫໍສະໝຸດ 小英怎么求平均数?佳佳
平均数在生活中 有什么用?
东东
平均数和平均分 有关系吗?
轩轩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小英
佳佳
回收旧物,变废为宝
东东
轩轩
小英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2.下面是佳佳前两周跳绳情况统计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时间/分 33 31 28 29 40 35 35
时间/分 33 27 30 14 30 32 30
佳佳第一周完成计划了吗?第二周呢? 我计划一周平均
独立思考。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每天跳绳30分钟。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平均每组收集 多少个?
聪聪
学习建议: 想一想,试着解决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 矿泉水瓶。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小英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佳佳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东东
佳佳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2.下面是佳佳前两周跳绳情况统计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时间/分 33 31 28 29 40 35 35
时间/分 33 27 30 14 30 32 30
佳佳第一周完成计划了吗?第二周呢? 我计划一周平均
每天跳绳30分钟。
小英
佳佳
第一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某某}小学
小
学
数
学
学
习
资
料
教师:
年级:
日期: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例1主题图)
2.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你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
(假设每人收集的数量相同,这个数是多少)
师说明: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图: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
(2)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3)师边重复演示边归纳: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
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4)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
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和这个方法一样。
互相交流一下。
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6)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
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
(4)师说明: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哪一队的平均数大那一队的成绩就好。
所以我们要先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
(5)怎样求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呢?
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用课件展示: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19
(6)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7)师小结说明。
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有疑惑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后小组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例1: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①移多补少,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②列式计算:(先合起来再分)
(14+12+11+15)÷4
=52÷4
=13
例2:哪个队的成绩好?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19
答:女生成绩好。
总数÷数量=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
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计算得到的。
教学时,让学生小组
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移一移、说一说,再结合课件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得轻松,老师只起了“牵引”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