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12《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2. 学习诗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难点:学习诗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
诗人创作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师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题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重点字词修辞手法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
诗人创作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五上《古诗三首》优质课件(第二课时 己亥杂事)
①自然界的统治者 ②暗指当政者
振作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诗意: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 要拘泥一种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根据这两句诗想象诗人与天公对 话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气魄。
根据下面的提示,朗读古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风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起解诗题
己亥杂诗
己亥年 组诗
写于己亥年的组诗
一起解诗意
朝气蓬勃 的局面
依靠 沉寂无声 终究 悲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表面含义:中国大地上朝气蓬勃的局面,依 靠的是风雷的激荡。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终究是 一种悲哀。
结合注释想象“万马齐喑” 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 气势很大,“万马齐喑”则让人感到有 些压抑。那么多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 没有一个发出声音。
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 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 受当局排挤,48岁愤然辞 官南归。
朗读《己亥杂诗》,做到读准字 音,读通诗句。
学认字
hài
己亥
shì
恃强凌弱
yīn
万马齐喑
sǒu
抖擞
听录音,再次朗读古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兴办教育事业
培养人才
积极纳谏
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课后作业
1.认真练习本课生字。 2.背诵《己亥杂诗》。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局面“可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此处的“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界 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风雷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村居》、《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意。
(3)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巩固练习:学生代表上台背诵古诗,全班同学点评。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5. 课后作业布置:熟读成诵,积累古诗中的优美词句。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题:村居、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3. 诗句解析:重点解析每首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4. 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积累古诗中的优美词句。
七、作业设计1. 课后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家长监督孩子背诵古诗,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拓宽知识面。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朗读感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生字词、古诗描绘的景象。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描述三首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诗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2.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4.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3.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5.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重点内容:古诗的诗意、情感、朗读与背诵方法。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学生课后自行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 古诗解析: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解析和情感体验。
3.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三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与想象,体味两首诗晴雨变化的景象。
2.对比学习,体悟苏轼“拟人”手法的妙用,提升分析对比等高级思维的发展。
3.链接人生经历,在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比较中感受两首诗的关联,感悟“拟人”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过程:1. 借助注释、诗配画等手段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抓住动词、比喻的不同写法,感悟诗歌不同的意境。
(重点)3. 在品词鉴赏中感悟两位诗人豪放、悠闲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
(难点)板块一、印象苏轼1.借资料,认识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2.导入课题。
板块二、印象西湖(一)揭示诗题识西湖1. 齐读诗题,了解西湖。
2. 解析题意。
师:两首诗题完全相同,你读懂了什么?出示预习单:两首诗对比图谱,交流谈发现。
小结:同样写饮酒,同样写山水,同样是有晴有雨。
但是读来却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诵西湖(1)多形式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认识新词(“潋滟”“空蒙”),感受叠韵连绵词的读音特点。
(2)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借助注释理解“重冈”指的是群山。
(二)对比异同赞西湖1.整体感知西湖。
(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总相宜)(2)《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首诗呢?(板书:君不会)2.小组谈论:同写西湖的晴雨天,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总相宜”,感受到“君不会”,用笔画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紧扣拟人方法。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潋滟”“空蒙”,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
B.补充“西施”背景材料,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比喻的妥帖。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第4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赠刘景文》课件
特点:深秋的景色 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 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 出勃勃的生机。
课文讲解
思考: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 时这句诗?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 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 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 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 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 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课文讲解
思考:此诗为什么在开头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 展示深秋的画面?
为了强调和突出 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 橙黄橘绿之时。
课文讲解
前两句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 什么情意?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 独立的品格。
课文讲解
要求:1.读后两句,理解意思。 2.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
特点?
诗意:别以为一年 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 住,最美的景是在这橙 黄橘绿的时节啊!
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 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 “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 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 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 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 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 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夜书所见》 《赠刘景文》
学习
《赠刘景文》
引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北 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 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 。
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共8张PPT)
作
资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 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元日》《梅花》 等存世。
解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苔:青苔。 畦:读qí,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闼”读tà,小门。“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想象画面:茅屋因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一丝青苔,院内一 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小溪流围绕着绿油油的 农田,两座青山好像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眼前。
悟诗情
暗示了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 于生活乐趣;清静脱俗,浑厚勤劳。
一水 两山
护田 排闼
将绿绕 送青来
作者还运用了对偶的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拓展延伸
结合诗文,想象画面,在感悟诗境的基 础上,将《书湖阴先生壁》一诗写成散文诗 或诗配画。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简介背景
题唐代 名写曲。 书湖阴先生壁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常跟 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便是 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 这里的环境风景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要求题 写在院中墙壁上(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 谐相处,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五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己亥杂诗)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己亥杂诗》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的“亥、恃、擞”3个会认字,“亥、恃、哀、拘”4个会写字。
2.学习《己亥杂诗》,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题目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己亥杂诗。
(提示:不要把“己”写成“已”,注意“己”和“已”的区别,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3.指名读诗题后全班齐读诗题,解释诗题。
(1)读了诗题,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亥”两个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时出示:“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农历的干支纪年,即1839年。
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的途中所作,他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2)你们知道1840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这是他的日记体组诗中的第220首。
4.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搜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虽然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学生平时缺少此类知识的积累,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提示学生书写时的易错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地读顺诗句,掌握朗读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释诗题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自己所画的竹石 画而题写的。
竹石:根扎在岩石缝中的竹子。
知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 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 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 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 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 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 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词意我知道
立根:扎根,生根。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 原:原本,原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暗喻
艰苦的环境。
磨:折磨。 击:打击。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诗意我来讲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牢牢地 扎在岩石缝中。历经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 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诗情我能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中的竹其实 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 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总结写法
《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在表达上有 什么相同之处?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 际上是在写人,诗人都是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这类诗就是咏物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江南春》课件(共18张PPT)
自然景物 人文景观
晴朗之景 烟雨之色
在朗读前两句诗时,应该 用柔和舒缓的语调,读出江南 春景欢快、明朗的感觉;
读后两句时,语调可稍稍 低沉,读出蒙蒙细雨的缥缈只 感。
读完这首诗,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广阔的江南大地上,黄莺在欢快地鸣唱,遍 地的红花映衬在绿叶之间,河边的村庄,山下的, 酒店的旗子在风里飘着。南朝时候造起的许多寺 院,如今还有数不清的楼台掩映在迷漫的烟雨中。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绿树映衬着红花,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还有那酒旗在迎风飘扬。
明诗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大意: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 掩映在迷漫的烟雨之中。
明诗意
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 的特点?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 的词语画出来。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丛丛绿树映衬着簇 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还有那酒旗在迎风 飘扬。
18
古诗三首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02
江南春
你知道哪些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
江南春
(唐)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文
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 称他为“杜紫薇”“杜樊川” 。
杜牧诗歌成绩尤高,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
2. 生字、新词的学习。
3. 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
3. 朗读与感悟:学生自读《古诗三首》,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4. 理解与赏析:讲解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5.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讨论诗人的情感。
6. 背诵与描绘: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描绘诗中的画面。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其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生字、新词;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中的画面。
3. 收集其他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检查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 课件
精读感悟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 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 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 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帮寄 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解题
题临安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书写。这里指书写在墙壁上的诗文。 临安:南宋的京城,今杭州。 邸:旅店、客栈。 书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理解词语
临安: 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 ,建都于临安。
理解词语
九州: 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 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 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shì): 依靠。 万马齐喑: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没有声音。 天公: 造物主。 抖擞: 振作,奋发。
理解词语
降:降生,降临。 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究:终究、毕竟。 重:重新。
理解诗意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 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 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 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 更多的人材。
三年级语文下册_《古诗三首》优质课件(第二课时)
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梅雨时节不能出去玩耍,多烦恼啊! 现在阳光明媚,梅子熟了,溪水潺潺, 小朋友们,快放飞心情,跟随诗人一起 去浙江《三衢道中》游玩吧!
三衢道中
曾几(jī),自号茶
山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风 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 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 著有《茶山集》。
绿 阴 不 减 来 时 ·路 ,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上扬。声音延长, 读出意犹未尽充 满期待的感觉。
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吧!(课后第2题)
梅子(黄了)的时候,诗人乘(小舟)沿着 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 (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 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 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_________小__溪__泛___尽__却__山__行___。____________
(2)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_________绿__阴__不___减__来__时___路__。_____________
(3)梅子变黄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_________梅__子__黄__时__日__日__晴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借助图画和关键词背一背这首诗。
背诵指导(课后第1题)
梅子黄时 日日晴 , 小溪泛尽 却山行 。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 四五声。
快来做一回小诗人吧。如果你和诗人同 行,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儿
学写字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梅溪 泛 减
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xī
左窄右宽。右部紧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文化内涵,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对古诗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古诗意境的深入领会和感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PPT课件,包含古诗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知识。
3. 录音机及古诗朗诵录音带。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简要复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感受古诗的韵律。
-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分析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涵。
- 感悟意境: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美点,分享个人理解和感悟。
- 朗诵展示:每组选取代表朗诵古诗,其他学生评价并给予建议。
4.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古诗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 拓展活动:布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古诗或诗人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包括:- 课题:《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诗句及关键词- 诗句意思简述- 古诗意境及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本节课学习的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画。
3. 搜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了古诗的内涵和美感。
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以庐山瀑布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能够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 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进行简单的解释。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3.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
2.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文本资料。
3. 学生学习用具,如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瀑布的景象。
- 提问学生对庐山瀑布的了解和感受,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句-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的诗句,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并逐渐独立朗读。
3. 理解诗句- 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互动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
5. 背诵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句的背诵,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 学生独立背诵诗句,并逐渐熟练掌握。
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主要包含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古诗赏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2. 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同时教师进行指导。
3. 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4. 赏析: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以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古诗赏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会写“晓”1个生字。
2.通过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和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感受作者对生活地仔细观察。
4.通过注释、生活实际或表演,能够将诗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插图、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和小孩子的天真无邪。
教学难点:通过注释、生活实际或表演,能够将诗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杨万里两首古诗:以下两首诗都是杨万里的古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都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相同点吗?(DOK2级)《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相同点:七言绝句,内容与儿童相关
2.谈话揭题
(1)以上两首诗都是与儿童生活有关。
第一首诗描写暮春时节儿童捕蝶的快乐,第二首诗则描写了两个小雨童以伞当帆的的场景。
两首诗都描写除了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
(2)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小孩子玩冰)(质疑环节 DOK1级)
疑问:小孩子怎么玩冰?为什么玩冰?发生在什么时候?(早晨)
重点讲解“晓”,尧字第一笔是横不是撇。
(3)接下来我们就带着问题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初读古诗,疏通生字,了解大意。
上节课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习古诗?谁可以回忆一下?
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演诗景——想画面——悟诗情
(1)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插图或日常生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DOK2级)
合作要求:
①四人一小组,确定小组分工,集体讨论。
②一人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③一人进行诗意的解读,要求语句连贯,尽量内容说完整。
④一人根据诗意说感受,要求有理有据。
⑤一人在以上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小结:就在这样一个早晨,小孩子将冻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当做银钲。
提在手中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声音,就像玉磬的声音,但忽然间就发出了
像水玉破碎的声音。
三、品读欣赏,深入理解。
1.作者诗题即为《稚子弄冰》,那么这个稚又表现在哪里呢?(DOK2级)
思维图: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
(板书: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
(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
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板书: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2.这样一个充满稚气的画面,请大家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看看能不能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将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表现出来。
(DOK3级)
小组合作要求:
①小组内选出组长,担任导演一职。
②两名同学担任两名小孩的角色,一名担任旁白。
③表演贴合诗意,语言动作来源于诗中。
④旁白可以根据诗意对当时的场景进行想象和渲染,演员适当添加语言动作使剧情连贯。
2.全班汇报表演,教师选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对表演和旁白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价。
(1)表演是否认真,表情动作是否符合人物性格。
(2)旁白对于背景,环境和声音等描述是否具有代入感,起到渲染的作用。
3.现在让我们在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基础上将这首诗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想象诗中的画面。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稚子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试着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
4.根据刚才想象的画面,将诗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并将诗中你认为最为精彩的画面做重点描述。
同桌互相说。
预设:(1)学生不会想象画面,对诗意进行合理的渲染,可能会出现直白翻译的情况。
(2)重点画面描述不够具体。
方法:(1)教师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想象。
例:你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早晨?小孩子怎么发现的?小孩还会会干些什么?怎么干?冰碎了之后他们什么反应?
(2)教师通过插图,帮助学生捕捉和想象画面。
(3)教师引领学生练习生活实际,例:你能不能想一下如果你是小孩,你会想什么?干什么?
(4)引导学生确定重点画面: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受到儿童的天真无邪?
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两个满脸稚气的小孩一边哈着手一边嬉闹着,突然看到院内盆中冻着的冰块,正烦恼于洗脸可怎么办,其中一个孩子灵光一现,遂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冰块掉在地上,滴溜溜地乱转。
两个孩子怎么拿也拿不起来,于是想到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
两人将冰块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听着冰块经过敲打发出的悦耳声音,玩得不亦乐乎,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就好像玉磬发出的悦耳声响。
正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
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两个小孩惊呼一声,面面相觑,不一会儿便又发现了新的玩趣,将这件事忘在脑后。
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天真稚气,童年生活的快乐,接下来请大家回忆我们这节课是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的?
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演诗景——想画面——悟诗情
2、今天我们通过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贪玩和天真,也看到了一副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
如果同学们对杨万里的诗句还有兴趣可以课下搜集,和同学们进行分享。
星级评价(自主探究星):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解诗题宋代:杨万里
明诗意
演诗景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钲
想画面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练习:
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1)“脱”的意思是()
A.脱落
B.取下
C.脱离、逃离
(2)诗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
分层作业:
基础:查阅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杨万里的诗。
提高:根据课上的学习,展开想象,请将上面你所积累的诗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