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9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93张PPT)
振作精神。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人的遗嘱。
2.《题临安邸》中的“题”是_题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
走近作者
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 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南宋孝宗朝(112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攻占。然 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取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求和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乐,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到杭州, 他看中了杭州的水光山色,想在此安身终老,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借以表达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愤恨,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
应该是“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 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痛心没能看见全国统一。
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 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 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 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 句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最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最新】

学完了两首古诗,我们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在同 一时代背景下写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让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思考两首古诗有什 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诗题
交代了写诗的时间。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品诗文
批判现实
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 改革。
书写指导
xūn
部首: 灬
结构: 上下结构
组词:熏陶 熏染 熏鸡 利欲熏心 造句: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书写指导: 平撇稍短,第二笔横宜长,中间“口”扁宽。
书写指导
háng
部首: 木
结构: 左右结构 组词:杭州 苏杭
造句: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书写指导: “木”捺变点;“木”与“亢”的两横基本持平。
万马齐喑究可哀
对现实的不满
不拘一格降人材
对未来的憧憬
爱国热情
层次梳理
己亥杂诗
恃风雷
社会现状
死气沉沉
究可哀
热烈期盼 重抖擞 不拘一格 降人材
改革现状 爱国热情
主旨概括
《己亥杂诗》通过揭露封建专制统 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期待杰出人物 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 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诗人强烈的 爱国热情。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12课古诗三首诗意

12课古诗三首诗意

12课古诗三首诗意《古诗三首》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包含了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这三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首先,《观沧海》是曹操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描绘了曹操在海边看到的大海和天空的景象,表达了曹操的豪情壮志和胸怀天下的抱负。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角,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山岛的高耸,形象生动。

接下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海边的景象,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最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敬畏和豪情壮志。

其次,《次北固山下》是王湾的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描绘了王湾在北固山下看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角,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则描绘了江面的宽阔和船帆的高悬,形象生动。

接下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最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诗。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钱塘湖畔看到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自由的心情。

诗中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角,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和自然的魅力。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这三首诗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同时,这些诗歌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感悟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五上古诗三首12课笔记

五上古诗三首12课笔记

五上古诗三首12课笔记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的笔记,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三首诗的注释、译文和赏析:
1. 《示儿》
注释:
示儿:给儿子看。

但:只。

九州:指中国。

陆游:宋朝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译文:
我告诉儿子,我死后不要悲伤,只是祭祀时一定要把这壶酒洒在地上。

但要记住,我们的土地应该是完整的,收复中原一定要等到河水变清的那一天。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决心和悲愤之情。

通过描写儿子祭奠的场景,诗人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2. 《题临安邸》
注释:
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市。

邸:旅店。

林升:南宋诗人,字云友,号平山居士。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西湖边的达官贵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何时才能收复失地呢?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讽刺和愤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通过描写临安城的繁华和奢靡,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己亥杂诗》
注释:
己亥:年份(1839)。

龚自珍:清代诗人、思想家。

译文:
我辞去官职,像离别一样悲愤,只留下忠贞的心在报国无门。

即使死去也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我要化作一抔黄土守护这片土地。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忠心的思考,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慨。

通过描写自己辞官和爱国之情,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建议您查阅教辅或原教材进一步核实信息。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题临安邸
题写
旅店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停止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 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背景资料
南宋偏安
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 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经历了“富平之战”, 金虽战胜但金军主力留驻西北,南宋得以立足江南。
示儿
[ 宋]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七言古诗 时,一般每句的节 奏划分是二/二/三。
一起解诗题
示儿
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诗人给儿子的遗嘱。
一起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倒装句
同“原”, 一切事情 本来。 诗意:本来就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北定”点出作者对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宋朝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 人侵占的地区。
王师北 定中原日, 家祭无 忘告乃翁。 你们的父亲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诗意: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
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陆游的诗句:
53岁写的《关山月》: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
恢宏奇特的想象
爱国
课堂演练 一、下面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陆游的《示儿》,是写给后代看的遗嘱。 B. 《题临安邸》的作者,深情地歌颂了临安风光。 C.《己亥杂诗》是中的“恃风雷”,说明作者害怕
社会变革。
二、你从《题临安邸》中学到了什么?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 戒奢以俭
不能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五年级上册12课 古诗三首 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 古诗三首 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一、课文主题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都是经典的爱国诗篇。

二、古诗解析
1.《示儿》
(1)作者:陆游,南宋文学家,被誉为“小李白”。

(2)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3)名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深深的遗憾和对国家的忧虑。

即使死后,也无法看到国家的统一。

(4)诗意: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充分表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2.《题临安邸》
(1)作者:林升,南宋诗人。

(2)主题:讽刺南宋统治者沉溺于享乐,忘记国家仇恨。

(3)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诗以景生情,讽刺统治者沉溺于歌舞升平,忘记国仇家恨。

(4)诗意:全诗讽刺意味强烈,反映出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已亥杂诗》
(1)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2)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3)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以落红自比,表达了作者愿为国家和社会献身的精神。

(4)诗意:全诗感情深沉,寓意深远,充分表现了龚自珍的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

三、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古诗的鉴赏方法,如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等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

部编五上语文《12 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五上语文《12 古诗三首》课件

12 古诗三首
感受诗歌意象
这时,我们不能不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为什么还在流浪, 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意象感受,不但有 助于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悟诗 歌蕴含的意蕴。 运用:《示儿》想象“悲”(九州不同是什么样子?)表达作者什么情 感?《题临安邸》“醉”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 情?
12 古诗三首
理解词语
【元】 【但】 【九州同】 【王师】 【中原】 【家祭】 【乃翁】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同“原”本来。 只。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12 古诗三首
我会写
12 古诗三首
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 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 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 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 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 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 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 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 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12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示儿》。(重点)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
12 古诗三首
诗的后两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本诗四句中的核 心,只有这一句才最能反映出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 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其他句子虽也体现出诗人的这 种心情,但算不上是“最能表现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诗 句”。

古诗三首五上12课三首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五上12课三首古诗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1.《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2.《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3.《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的12课《古诗三首》通常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由著名的古代诗人创作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第一首:《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他在诗中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的内容深沉而感人,充分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首:《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表现出自然景色的优美。

同时,诗中蕴含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观点。

第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以李白的挚友孟浩然的离去为主题,表达了李白深深的怀念和惜别之情。

诗中描绘的景象开阔壮观,情感真挚深沉,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韵味。

这些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化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件
2024/9/2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 国的传统社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成就。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多遭 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 中国人民也进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 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清 帝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2024/9/2
龚自珍(1792.8.22—1841.9.26)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 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禁除 鸦片。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著名诗作《己亥 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作于 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 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 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 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 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陆游的情感:对祖国执着、深 沉、热烈、真挚的爱,对收复失 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林升的情感:
面对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 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的 所作所为,林升触景生情,心 中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 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 外屈膝投降的愤怒。
2024/9/2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生平事迹亦不详。生活在南宋孝宗 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事见《东瓯诗存》卷 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2024/9/2
清明上河图——见证北宋繁华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中 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 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 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 经济情况的写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古诗三首》,包括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西林壁》和清代诗人学者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赏析】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

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

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

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

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以下是三条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第 12 课《古诗三首》笔记的诗句及出处意思: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可是出自陆游的《示儿》呀!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当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你想想啊,陆游在临终前还心心念念着国家的统一,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呀!就好像你一直渴望得到一个特别珍贵的东西,那种期盼和执着,不正是和陆游一样吗?比如你一直梦想着考个全班第一,是不是也会时刻想着这件事,并且努力去实现它呢!
2.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林升《题临安邸》里的名句呢!它说的是暖洋洋的风把游人都吹得陶醉了,简直就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哎呀呀,这多形象啊!就好比一个人沉迷于享受,都忘记了自己原本该做什么了。

就像有些同学,沉迷于玩游戏,都忘记要好好学习了!这可不行呀!我们得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被那些表面的美好迷惑了双眼,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呀!
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可是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喊出的心声呀!意思就是我希望上天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哇塞,这就好像我们在渴望有个超级英雄来拯救世界一样!龚自珍多希望能有更多有才华的人来为国家效力啊!比如在班级里,我们不也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同学来一起努力,让班级变得更好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三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学习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感知··———
示 —儿
这首诗写出了陆游临
[宋] 陆游
死 去/元 知/万 事 空 ,
终时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嘱 托。朗读时,语速宜慢,
但 悲/不 见/九 州 同 。 语调低沉,前两句要读出
王 师/北 定/中 原 日 , 无奈与遗憾,后两句要读
家 祭/无 忘/告 乃 翁 。 得语重心长。
——·诗意解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注释 【山外青山】青山之外还有青山,形容山很多。 【休】停止、罢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翻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人
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到什么 时候才会停止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翻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人
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到什么 时候才会停止呢?
——·诗意解读·——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暖风】暖洋洋的春风。这里还指当时人们在西湖边
花天酒地的淫靡之风。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翻译 暖洋洋的春风吹的这些游人醉醺醺的,他们忘乎
——·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前两句抓住了临安城的特征, 写出了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虚假繁荣的太 平景象;后两句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 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不满。
——·结构梳理·——
虚假的
青山 楼外楼 荒淫
题 临
繁荣景象
歌舞 几时休
腐化 极大的愤慨
安 邸 淫靡的
深统 情一
嘱托
家祭无忘告乃翁 遗愿
嘱祖 托国
题 临 安唐 邸李


——·走近诗人·——
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 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生活在南宋 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 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 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
林升(1106年 邸》。 ~1170年)
——·创作背景·——
陆游(1125年 代表作品:《示儿》《关山月》 -1210年) 《书愤》《钗头凤》等
——·创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 尖锐的时代。由于个人经历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 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 下了爱国的种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 忘被敌人霸占的中原领土,热切的盼望着国家的统一, 因此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们。
笔顺:
xūn

音序: X 结构: 上下 偏旁: 灬 笔画数: 14 组词: 烟熏火燎 利欲熏心
笔顺:
háng

音序: H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 8 组词: 苏杭 杭州
笔顺:
hài

音序: H 结构: 独体 偏旁: 亠 笔画数: 6 组词: 亥时 辛亥
笔顺:
shì

音序: S 结构: 左右 偏旁: 忄 笔画数: 9 组词: 恃才傲物 有恃无恐
——·创作背景·——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 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 ,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就诞生了315首《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 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 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 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 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会认字·——
nǎi xūn hài shì yīn sǒu
乃 熏 亥 恃喑擞
——·会写字·——


音序: J 结构: 上下 偏旁: 示 笔画数: 11 组词: 祭奠 祭祖 祭坛
笔顺:
nǎi

音序: N 结构: 上下 偏旁: 乛 笔画数: 2 组词: 乃至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 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 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 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 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 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九州风气恃风雷, 力量,比喻尖锐 猛烈的改革。
万马齐喑究可哀。 既点出了死气沉沉
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 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死寂, 令人窒息。
的局面,也写出了 改变这一局面的有 效途径。
——·诗意解读·——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不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降】降生。
12.古诗三首
——·新课导入·——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意思是说多读诗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有 才气、有灵气,下面我们做个小互动, 一起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吧!
碰到下面的情景时,你会用什么诗词名句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吗?
赞美朋友之间的 深厚友情时,我 会说……
当我们在思念故 乡或亲人的时候, 可以吟诵……
——·初读感知·——
己亥杂诗
[清] 刘禹锡
九 州/风 气/恃 风 雷 , 万 马/齐 喑/究 可 哀 。 我 劝/天 公/重 抖 擞 , 不 拘/一 格/降 人 才 。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 诗,诗人借题发挥,用祈 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 般的改革。朗读时,前两 句深厚低沉、后两句振奋 激昂。
——·诗意解读·——
若想表达爱国之情, 我会低吟……
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用最简练的 语言赞美了友情、亲情、爱国之情等 等人间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着 诗人的作品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忧国之 心吧!
——·教学目标·——
1 会认“乃、熏”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 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古诗。默写《示儿》。
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兼职把这临时避难的杭
州当成了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熏”“醉”二字用得精 “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
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 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
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 州当成汴州,辛辣的讽刺
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里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
跃然纸上。
穷的隐忧。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 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不要拘于一种
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不拘一格降人才。
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 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
的强烈愿望。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 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 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暖风 游人醉
无尽的隐忧 醉生
精神状态 杭州 作汴州 梦死
己 亥 杂清 诗龚
自 珍

——·走近诗人·——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思想启 蒙的先驱。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 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 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1792 代表作品:《己亥杂诗》(组诗,多咏怀 年~1841年) 和讽喻之作。)著有《定庵文集》等。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注释 【九州】中国。 【生气】生机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究】终究,毕竟。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翻译
秋夜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 样能振奋人心的思想言论。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 政治局面,实在是太可悲了。
比喻新兴的社会
——·初读感知·——
题临安邸
[宋] 陆游
山 外/青 山/楼 外 楼 , 西 湖/歌 舞/几 时 休 。 暖 风/熏 得/游 人/醉 , 直 把/杭 州/作/汴 州 。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 杭州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朗读时,前两句用质问的 语气,语调激昂;后两句 语气愤慨,读出讽刺、不 满与愤恨之情。
——·诗意解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注释 【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翻译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就什么事也没 有了,只是仍很悲伤不能亲眼看到国家统一。
——·诗意解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整体感知·——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全诗紧紧围 绕一个“悲”字,写出了他临终之时面对 祖国不能统一的情景所做的殷殷嘱托。表 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 的爱国情感。
——·结构梳理·——
毕生 死去元知万事空 深深
殷收 切复

心事 但悲不见九州同 遗恨
希失 望地
,,

盼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 最后
注释 【王师】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方。 【乃翁】你们的父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 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时可
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 思 考 ·— 诗—人临终最 “悲” 的是什么?最 “盼” 的
是什么?从中表现了什么?
——·结构梳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