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12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本】小学必背古诗词 目录

【部编本】小学必背古诗词 目录
2
课文1《古诗三首》
89
村晚
(宋)雷震
3
课文1《古诗三首》
90
游子吟
(唐)孟郊
16
日积月累
91
鸟鸣涧
(唐)王维
38
日积月累
92
从军行
(唐)王昌龄
54
课文9《古诗三首》
9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55
课文9《古诗三首》
9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54
课文9《古诗三首》
95
凉州词
(唐)王之涣
6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71
课文15《古诗二首》
27
绝句
(唐)杜甫
72
课文15《古诗二首》
28
悯农 (其一)
(唐)李绅
83
日积月累
29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113
日积月累
30
三上
所见
(清)袁枚
12
日积月累
31
山行
(唐)杜牧
13
课文4《古诗三首》
32
赠刘景文
(宋)苏轼
14
课文4《古诗三首》
33
夜书所见
日积月累
9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68
日积月累
97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韩非子·难一》
84
课文15《自相矛盾》
98
乡村四月
(宋)翁卷
106
日积月累
99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世说新语·言语》
108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一、词语巩固
祭台乃至熏香杭州亥时悲哀拘束
有恃无恐万马齐喑不拘一格
二、感知诗歌
1.《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的热切心情。

2.《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一首诗,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作者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期待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改革,抒发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根据内容填古诗。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这一首首诗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对国家统一的期盼;“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林升随国家命运的担忧;“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是龚自珍在呼唤革命,呼唤未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已亥杂诗》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已亥杂诗》优质课件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要使中国重新朝气蓬勃,就要依靠风雷激荡般的重 大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天公 重新振作,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以降下更多的人材。
诗词详解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国学诵读
描写爱国的诗词: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国学诵读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读这首诗,要读出诗人 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 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核心问题
“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 样的画面?
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 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 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延伸问题
诗词详解
诗的前两句: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 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 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 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诗词详解
自然界的统治者。 暗指当政者。
振作。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降下更多的人才。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诗意: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你是最棒的! 加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赏析答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赏析答案与教学反思)

12.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人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

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

复习古诗节奏。

(2 2 3)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2.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3.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

)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古诗三首》。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通过抒发对美景的赞叹,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壮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诗中表达了对亲情、怀旧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眺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描写瀑布的奔腾、声势恢宏以及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英雄壮丽情景的向往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思念和赞美之情。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语】《示儿》是写给儿子的临终遗言,《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己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启用人才。

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1《古诗三首》课件(共55张PPT).ppt

1《古诗三首》课件(共55张PPT).ppt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 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 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
《古诗三首》
图片忆童年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图片忆童年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
图片忆童年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
图片忆童年
浸:青山、落日倒映水 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 闪烁的美丽景象。
横坐在牛背上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曲调 随口
诗意: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 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没有曲调的乐曲。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 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
拓展积累
范成大为官期间,尽己 所能,兴除利弊,不遗余力。
退隐家乡后,十年时间, 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 流,他参与劳作,他将所见 所闻用诗的方式记录下来。
儿童频频出现在这六十 首田园杂兴中,他向世人展 示着未泯的童心。
交流诗评
作家钱钟书先生: 范成大是“中国
古代田园诗人的集大 成者。”
交流诗评
杨 万 里 一 生 作 诗 两 万 多 首 , 传 世 作 品 有 四 千 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代 表 作 有 : 《 晓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 《 小 池 》 《舟过安仁》等。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初寻儿童
童孙 稚子
牧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PPT课件

北定中原
告乃翁
深厚的爱国情

死元知——万事空 豁达的 感慨:悲不见——九州同 生死观
收统 复一
儿 嘱托:王师——定中原 强烈的
失中 地原
家祭——告乃翁 爱国情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的,是绝笔, 也是遗嘱。全诗主要写了诗人毕生的心事 和希望,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 无比渴望,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理解首句
1.诗人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 死去元知万事空
豁达
2.诗句中的“万事空”?是什么意思? 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万事空”的意思 是“什么都没有了”,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面对 死亡的释然与豁达。
品读第二句
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第二句中的“但” 字有什么作用?
“但”字一转,悲从中来。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是诗人的毕生心愿,而此心愿 至死未了,这怎么能让人瞑目呢?表现出 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古诗大意:
一座座青山一幢幢楼阁,这里的景致 是那么美好;西湖边上的歌声舞蹈何时才 能停止呢?暖洋洋的风吹得人昏沉沉、晕 乎乎的,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 家汴州了,早把先朝的故都、中原山河、 国家耻辱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品析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西子湖畔歌舞升平, 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 饮酒作乐。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理解诗题
题:题写。 临安:在今浙江 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邸:旅店。 诗题含义: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 上)的诗。
林升 生卒年不详,约
生活于孝宗年间(1163— 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 南宋诗人,主要作品有《题 临安邸》《长相思》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

《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

”配合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

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必背闯关表背诵内容语文园地一(必背)、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三首(必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秋天的雨(2自然段必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语文园地二(必背)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语文园地三(必背)`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语文园地四(必背)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古诗三首(必背)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湖、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语文园地六(必背)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语文园地七(必背)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大自然的声音(必背2、3自然段)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下册《12 古代诗歌三首》教学精品课件

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下册《12  古代诗歌三首》教学精品课件

学法小结
托物言志 学方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 法,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 念,表现自己的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的“志”与 “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 , 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学法小结
1. 选择一个能够寄托志向的生动具体的事物,然后进行 具体描写。
品读释疑
4. 这两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
用武之地,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 场景色,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品读释疑
5.赏析三四句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时将要。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
品读释疑
(一)品析《马诗》
读学指导
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再读古诗, 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读诗时,要抓住“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两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创设的辽阔雄 浑的意境;抓住“金络脑”“踏清秋”,体会诗人渴 望受到重用,期盼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最后,有感 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品读释疑
2.赏析一二句诗。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千 锤 万 凿出深山,烈火焚烧 若 等闲。 平常。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能从 深山中被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当作是 平常的事。
品读释疑
这两句写的是石灰的烧 制过程,石灰石要变成石灰, 须经过千锤万凿的开采和熊熊 烈火的焚烧。歌颂了它不畏艰 难、从容不迫的精神品质。
驰骋疆场, 建功立业
结构主旨
托物 石 灰 吟
言志
石灰 做人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1.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他的诗以绝妙之笔,抒发胸臆,被后人传颂不衰。

其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元日》等。

2. 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

其代表作品有《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深刻,被誉为“诗史”。

其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等。

二、重点词语解释:1. 泊船瓜洲:停船靠岸,在瓜洲的渡口。

2. 京口:今江苏镇江,非首都的京城口岸。

3. 间隔:隔绝,隔断。

4. 照我还:返照我,即照我回到家乡。

5.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6.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以驱逐恶鬼。

7. 屠苏:一种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风俗。

“过年”即新年。

8. 千门万户曈曈日:千家万户喜气洋洋的太阳光。

9. 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用新的桃符替换了旧的。

桃符,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像或写字在上面,作镇邪厌魅用。

古人习惯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

三、古诗内容及主题思想:1. 《泊船瓜洲》写出了春夜喜雨的景象,突出了春雨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诗中描绘了春雨悄然而来的惊喜,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 《元日》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欢乐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新年到来的喜悦和祝福。

诗中通过燃放爆竹、喝屠苏酒等习俗,展现了古代中国过年的独特文化。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了诗人身居异乡,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诗中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场景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四、课堂问题及讨论:1. 这三首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你感受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3. 试着分析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意境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021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课件

2021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课件

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 孤村不自哀,
尚思 为国戍轮台。
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 民泪尽胡尘里,
南 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
[宋]陆
理解诗人

对收复失地、
死去/元知/万事 平定中原的坚
空, 但悲/不见/九州
同。
定信心,读出 诗人的悲伤和 盼望。
背诵、默写《示 儿》。
第二课 时
12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示儿 [宋]
陆游
背景介绍
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 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 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 难以收复。
示示 儿
给儿子 看
给… 看…了看诗题,你又会提出哪 些诗问人题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 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会认 字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 为什么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 息告诉他? 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 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 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 但并未绝望。
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
53岁写的《关山月》:遗民忍 死望恢复,
几处今 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早岁那知 世事艰,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不是他 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 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歌的大意。
杭州西湖的景色虽然美丽,可是 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沉醉,过着纸醉金 迷的生活,暧洋洋的春风把南宋权贵 们吹得醉生梦死,简直是把杭州当作 了汴州!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这种情感应当用怎样的 语气来表达?
南宋都城,即 今浙江杭州。

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己亥杂诗

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己亥杂诗
“风雷”喻指社会的变革;“天公”即指 造物主,又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悟诗情
拓展提高
3、赏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这一传诵久远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 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 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 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 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 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 呼唤未来。
只有狂雷炸响 般的巨大力量才能 使中国大地发出勃 勃生机,
新知讲解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万马齐喑:所有的 马都沉寂无声。比 喻人们沉默不语, 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诗的大意: 然而社会政局毫无 生气终究是一种悲 哀。
新知讲解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
知作者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 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 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 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他以 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 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 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 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 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 请而写的祭神诗。
己亥杂诗
新知导入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 绝句,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 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 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 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 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导入语
新知导入
读古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新知讲解
古诗今译:
要使这么大的中国重新 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 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 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 的人才。

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一起解诗题
题临安邸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点它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 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 这里指的是达 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 官显贵。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京城。
~~~~~~~~~~~
简直。
诗意: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 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示儿
互动课堂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七言古诗时, 一般每句的节奏 划分是二/二/三。
一起解诗题
示儿
一起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龚自珍 号定庵。近代
思想家、文学家。由于 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 排挤,48岁愤然辞官南 归。有《龚定庵全集》。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乃父 熏香 己亥 恃宠而骄 抖擞
多音字
不拘一格降人才。

投降派是没有好下场的。
祭乃 熏 亥恃哀擞拘
祭乃 熏 亥 恃 哀 擞拘
谜语识字:
察无头 祭
千里黑 熏
jì 不要少写一“点”。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首首 爱国诗人谱写的乐章,这不仅仅是文学财 富,更是不朽的精神!
12 古诗三首
陆游 南宋诗人。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 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 主义精神,
林升 字云友,又名梦屏,
南宋诗人。温州横阳亲仁 乡荪湖里林坳人,是一位 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 《东瓯诗存》卷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山县第五完全小学电子备课教案模板
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
杭州吗?(不是)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7.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