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秭归县茅坪中学汪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教材通过同一地区的三幅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优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出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迁移的潜在基础。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科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依据《地理新课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知识层面低的特点,本节课设计了情景导入,微课直观展示,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合作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即按“探、学、议、演、练”的思路进行,借助多媒体,循序渐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功能,彰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夯实“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认陆地的五种地形类型。

4.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山体模型为载体,让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观察等高线,总结等高线,这样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设计了四个环节:动手绘制,明白原理;观察分析,了解特点;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归纳小结,当堂演练。四个环

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中,认识到学习地理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

2.学习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探究学习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与山谷。

【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山体模型、彩笔、瓶子、竹签、白纸、分组牌、纸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目标

同学们刚刚看了图片,听了音乐,你能猜出老师来自哪儿吗?(秭归),这是老师家乡的照片,这是同学们枝江的照片。这两组照片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地形?(山地和平原)。在平面的地形图上我们该如何表示它们,又如何来辨别这不同的地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看地形图》。

教师交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组积分,赢星星,得积分,获奖励的方式进行。希望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看看哪些组能顺利进入前三名,得到老师的奖励。我们拭目以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

3.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过渡:等高线是如何绘制出来的?让我们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明白它的绘制原理。首先让我们来认识山体的各个部位,看图片,并结合课本P.39页的图2-49来认识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形态。接下来,我们来看动手操作的具体要求。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一)动手绘制,明白原理。

教师:超链接播放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各种地形部位。

学生:观看图片,并结合课本P.39图2-49,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组内指认,全班展示。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任务:绘制等高线。

2.分工:每一小组内五个同学分别负责描点、连线、固定和转动山体模型、协助其他同学。

3.描点技巧:山脊和山谷处必描,其它地方稀疏明了。瓶子不能提离桌面,始终要垂直并紧贴桌面。

积分办法:1-3名各得3分,4-5名各得2分,七分钟内能完成的得1分。

学生:阅读老师出示的内容。

教师:播放绘制等高线的微视频。

学生:观看微视频,了解做法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山体模型上动手绘制等高线。

过渡:你知道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有哪些特点呢?

(二)观察分析,了解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分析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等高线: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差。

我们可以类推:海洋中把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这就是等深线。

从概念中我们知道等高线的一个特点:等高线都是连续的、闭合的曲线。观察会发现等高线的另一个特点: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陡崖处除外)。

学生:分组观察,完成。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任何两点,海拔都;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等高线密集,坡,等高线稀疏,坡。

过渡:我们刚刚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那么,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将桌上的山体模型垂直的用力压下去。

教师补充: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坡度起伏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仔细观察并结合课本P.39图2-49,请同学们在模型上标注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教师:展示1-2个学生的作品。

过渡:在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又有什么特征呢?

(三)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探究一:山体不同部位与等高线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师:投影课本P.39图2-49。

学生观察讨论(结合课本P.39图2-39图2-49):

1.山顶处的等高线成什么形状,数值是如何变化的?

2.请说出鞍部的位置,并观察其两侧的等高线数值是否相等?

3.山谷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成凸状,从海拔数值大小的变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凸出的方向。

师生总结:用表格归纳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