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区别;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3、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培养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陆地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展示图片)这些地表形态如何在地图上呈现出来呢?请看地形鸟瞰图和平面地图,说出它们的缺点。

看来这两幅图都不理想。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看地形图。

展示图片。

[讲授新课](出示教学目标)(师)在这幅图上,这些带有数值的、封闭的曲线是等高线和等深线。

(展示模型)这是一个山体模型,通过测量能测出某点的海拔,现在我们找几个海拔相同的点,如海拔为100米的点。

我们把这些相同的点连成线,就组成一条曲线,这就是等高线。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200米、300米、400米、500米等等的等高线。

把这些等高线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得到由多条等高线组成的图。

(生)观察、讨论,交流意见。

师引导点拨(结合模型、课件演示,以及学生观察和讨论的情况,总结等高线的特点)总结:1、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2、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我们在这种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既可以清楚地读出各地的海拔,还能够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的陡缓。

像这种由等高线组成的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同样道理,我们还可以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叫等深线。

(点击出示)有了等深线就可以判断海底的深度和起伏。

等高线地形图(过渡)知道了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那么,不同的地表形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地形图上准确识别。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地形图的成图过程。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绘制方法;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不平坦,起伏不断,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准确地表示在平面地图上呢?教授新课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利用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等高距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然后,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和山地模型,说出缓坡与陡坡等高线形态上的区别(等高线稀疏是缓坡,等高线密集是陡坡)。

3、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所以分层设色地形图诞生了。

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然后让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对照高程表,从图上找出五种地形类型。

总结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4、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部位让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也观察山地模型,由学生从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出各种地形部位的名称,并说出其等高线特征,师生互动,最后得出结果。

山顶:等高线中高周低,呈很小的闭合曲线。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评一致性导学案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评一致性导学案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评一致性导学案一、教材概况1.教材来源:本节课来源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2.教材分析:“学看地形图”是本章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要求的“区分地形类型”、“估算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判断坡度的陡缓”及“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这四个学习内容都在本节教学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首先通过一幅陆地地形示意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地形形态。

4.学业质量要求:学习后,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形的基本状况,以及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够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选择适当的实例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这里指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1.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及视频讲解,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综合思维)2.通过制作山地地形模型及临摹等高线,初步学会制作地形模型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地理实践力)3.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学会区分各类地形的特征及应用(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1.学习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其应用。

2.学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四、学习达标评估活动1.完成导学案中的“保卫平型关——初识等高线”,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描述地势特征及坡度陡缓。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能力目标:1.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识别各种陆地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情感目标:1.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自己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平时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中的“学看地形图”部分,是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极限特工3》中跳伞、滑草及玩滑板的部分)同学们,视频中所体现的是什么地形呢?(学生:山地)那视频中的主人公做了哪些极限运动呢?(学生:滑草、滑板、跳伞……)那在做这些危险运动之前,他需不需要提前做些准备呢?如果需要的话,他需要提前了解些什么信息?(学生:海拔、坡度、天气、路线……)在准备的过程当中,桑德的助手给他准备了两幅地形图,如果你是桑德,你会选择哪一幅图呢?(课件展示地形图及等高线地形图)大家看右边这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你们能说出这一幅图要怎么看吗?(学生:不知道)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怎么看等高线地形图。

新课讲授:首先大家拿出地理填充图册,打开24页,完成下面的这幅图,请大家用圆滑的曲线,把数值一样的点,也就是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看看能得到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等高线的概念是什么呢?(学生: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等高线。

)在陆地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会得到等高线,那等深线要怎么得到呢?(学生:在海洋里把深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

)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呢?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是一定的,我们把它称作等高距。

3.2.2学看地形图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学看地形图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结合地形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2.结合地形观察,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平原、高原、盆地等陆地基本类型的图片。

设问: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新知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过渡:有一种地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各地地形,海拔高低、面积大小非常清楚。

学习等高线地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等高线。

板书:1.等高线和等深线讲述: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定义。

播放:视频《何为等高线地形图》辅助学生理解。

提问:等高线有哪些的特点?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学生:读教材图3-31,分组讨论。

明确:①同图等距,同线等高;③等高线都闭合,除陡崖外,不相交,不重叠。

③线密坡陡,线稀坡缓。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判断地表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判断山体的部位。

其中,掌握判断山体部位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来学习这些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状特征。

板书:3.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讲述并展示图片: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分布,中间高,四周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

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读图3-33,完成教材中相关任务。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存在自己的不足,那就是高低起伏不够直观;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等。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它来“化个妆”,上个色,这就变成了另一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图。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坡面图的对应关系、铺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土豆),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②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讲授新课
(一)自学
结合图3.38完成p33活动,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
③等高线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三)等高线
导 学 过 程
批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教师:(多媒体播放个典型地形的风景图片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板书)
2、学生: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a和点b,估算这两点的高程。(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铺助线,将点对应到坡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
学生:培养学生目测与估算的能力
(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课件展示)
1、山顶: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

2.3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5.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动画认识等高线的相关特点及海拔高度。

2.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的制作原理及坡度陡缓。

3.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来表示五种山体地形部位与等高线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并能够通过地图加强对地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地理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性,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还未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听不懂而焦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简单动手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PPT演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八百里狮驼岭遇到太白金星化身报凶,悟空为知虚实探山,路遇巡山小妖小钻风,他口中念叨:大王叫我来巡山~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小钻风一起巡山,看看山中是什么样子。

[新课教学]课件展示两幅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语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在本节内容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地图。

观察同一座山的不同表现方式,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信息,结合上节所学知识比较海拔地势的差异并总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有大面积的平坦部分;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陡峭;山地较高,500米以上,坡陡沟深;丘陵较低,崎岖不平;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教案标题:学看地形图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学生能够解读地形图中的地貌特征和地理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地貌特征的解读和分析。

3.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或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手册。

3. 地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示一张地形图,并向学生解释地形图的定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法,并让他们猜测一些常见符号的含义。

探究(15分钟):1. 分发地形图样本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观察地貌特征和符号表示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和解释地形图中的符号,帮助他们理解每个符号的意义和用途。

3. 让学生尝试解读地形图中的地貌特征,并提出问题或观察结果。

讲解(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观察和问题,向他们解释地形图中的地貌特征和地理信息。

2. 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山脉等符号,并解释其代表的意义。

3.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

练习(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手册,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地形图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3.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并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或资源。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让他们运用地形图解读地理环境。

2. 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地形图,加深对地貌特征和符号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使用地形图进行地理研究或项目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设计意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

3、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4、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办法:实验、观察、讲解、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末,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英国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他们说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

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侵略的英国军队。

这些图画的真是“蝴蝶”吗?其实他们画的是地形图,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当我们去爬山的啥时候,是否想过哪个坡陡,哪边坡缓,哪边爬山容易,哪边难?如果看看等高线地形图,就明白了。

学习新课: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视频,然后大家总结绘制原理: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请学生根据视频讲解总结弄清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相邻各点的连线。

等高距: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差环节三:想一想得特征M对照刚刚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想一想,请总结等高线的特征:①同一等高线上任意一点的高度都______;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______。

《学看地形图》说课稿

《学看地形图》说课稿

《学看地形图》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时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课本37—39页的内容。

这节内容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要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地形图上准确识别。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地形图的成图过程。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判读方法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能力,我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1、学生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不久,已有知识储备不足,加上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要注意引导,循序渐进,联系生活实际,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2、教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实践练习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驱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讲述:地球的表面不平坦,起伏不断,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准确地表示在平面地图上呢?(二)教授新课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利用媒体进行演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易于理解)利用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等高线的概念(即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曲线)。

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等高距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学看地形图》微课程设计

《学看地形图》微课程设计

际生活 中的应 用。学生在平 时的学 高 线地 形图的相关知识 ,最 终要 归 高线 的原理 ,另 外 ,用直观 图 、动
习中以知识 的记 忆为主 ,缺乏对 问 纳 出关于地形 图的规律 ,将 其运用 画展 现 了各 种 地形 在 等高 线地 形

题 深入探究 的意识 ,因此掌握看图 到实 际生活 中。②学习任务是根 据 图中的特征 ,有 利于学生在 课前 自
12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tougao4@chinaitedu.CR l微课程评优
中间低的为山谷 ,反 之,则为 山脊 , 点 出下一位学 生来展示任务二 ,如 馈可 以得知学 生的学 习效果 ,对 不
掌 握 这 种 方 法 无 需 记 忆 等 高 线 的 凸 出方 向,也可轻易辨别。
应的任 务 。
建议是为帮助学生学习给出较为有 生要学 会看地 形图,就必须 了解它
● 设计
效的学习方 式。本节 内容 要求学生 是怎样的曲线,是如何绘制的。因此
1.自主 学习任务 单 的设计
会看地 形 图,针对不 同的地 形 图, 教师 可用Flash动画播放等高线地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 教师可通过比较法对比分析找出它 形 图是如何 绘制的,顺势引出等高
微课程评优 l tougao4@chinaitedu.cn
· 初中地理
学看地形图 微课程设计
沈飞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中学
● 分 析
算 海 拔 与相 对 高 度 的方 法 ;最 后 学 习任务单 的配套学 习资源 ,它 的
学 看地形 图 是湘教版地 理 了解等高线疏密代表的含义 ,并学 产 生在 自主学 习任务 单之后 ,要根
何 选择合适 的登 山路线 (此题较为 简单 ,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原理)。然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海口九中 林慧君)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海口九中 林慧君)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世界地形
课题
世界地形
学看地形图(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道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初步学会阅读地形图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
重点
难点
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山谷与山脊的判断
给予评价,捕捉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
通过让学生对比山体实体和绘制成的等高线地形图,实现物体实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进而让学生分析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点,实现图文转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以致用,让学生落实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是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地理。
师生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板书:
小组合作,按照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对比山体实体和绘制成的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点。
学生畅所欲言。
运用所学知识,读图整体感知各类等高线地形图的优缺点。
学以致用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纸上练兵习题。并说出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
师生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创设一个生动、诱人的情景吸引学生,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中国风景图片,给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塑料泡沫山体模型
学生准备
塑料泡沫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在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仅陆地上,就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气势磅礴的高原,起伏和缓的丘陵,以及群山环抱的盆地。在海洋底部更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等海底地形。如何把这些高低不平的地形准确的表示在地形图上,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看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2)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2)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学看地形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形象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方法迁移的潜在基础。

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同时限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水平,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对话、读图分析、合作探究、flash模型直观展示等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计导学案,讲练结合,及时巩固进行随堂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并结合乡土实际,设计野外实践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考试说明要求:1.在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在地图上识记世界重要地形区的分布与名称。

了解世界著名山脉(系)的分布概况。

3.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

3、能通过地形图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4、通过多媒体、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形图上区别山脊、山谷。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模型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红河谷》谈感受,突出地形图的重要性,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学看地形图过渡: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绘在平面图上呢?这就用到等高线(理解概念、强调海拔高度)。

[电脑演示]“等高线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学生观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一、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结成线。

举一反三:解释等深线过渡:有了等高线我们就可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二、等高线地形图[电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解说,使学生明白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熟悉等高线地形图。

[解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说出图中等高距。

合作探究:等高线的特点:①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②同一地图上的等高距相等;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过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那密到重合,会是什么地形呢?引导:等高线重合后形成近乎垂直的陡坡,即陡崖。

坡度起伏最大的地形是山地,陡崖是山体的一个部位,在山体模型上认识一下其它部位的名称和特征。

让学生利用山体模型或自己的手,认识山体各个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是怎样显示山体各部位的?通过景观图、实物图、地形图、模型的比较认识陡崖的特征。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docx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docx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是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首先通过一幅地形鸟瞰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 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判别山体的基本部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和观察山体模型,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通过观察山体模型,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三、教法简介: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生活处处有地理”周末Jack跟着爸爸来到长沙县某山调研,来到目的地后,Jack 正回忆着地理课上老师说的山体的基本部位,爸爸拿出了张手绘的等高线地形图,Jack看着眼前的山脉,再看看爸爸手中的地形图,好奇的问:爸爸你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地形图的呢?在听Jack爸爸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想想办法来帮Jack解开这个谜团吧。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①用彩色泡沫板制作一座山体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山体部位。

②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制山体模型,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介绍自己使用的等高距,展示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图拆开山体模型,在黑板上临摹出每一个等高面的轮廓,叠加在一起,形成等高线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课题:学看地形图教师:王江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地形图上准确识别。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地形图的成图过程。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绘制方法;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土豆、小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荆轲刺秦的故事,让学生发现地图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导出地图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本课将讲述地图中最重要的一种-----地形图。

教授新课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利用土豆模拟山脉及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等高距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然后,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和山地模型,说出缓坡与陡坡等高线形态上的区别(等高线稀疏是缓坡,等高线密集是陡坡)。

3、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所以分层设色地形图诞生了。

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然后让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对照高程表,从图上找出五种地形类型。

总结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4、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部位让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也观察土豆制作模型,由学生绘制出模型的地形图,从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出各种地形部位的名称,并说出其等高线特征,师生互动,最后得出结果。

学看地形图说课稿范文

学看地形图说课稿范文

学看地形图说课稿范文学看地形图说课稿范文【教材分析】《学看地形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

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貌,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

地形图的判读为以后学习地形基本特征奠定了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它等值线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观看动画、动手找点连线画轮廓,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4、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其中目标2和目标3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缺乏空间和立体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中要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此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学看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

如果还是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确定了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其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户外登山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老师也喜欢登山,可这次在登山探险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请大家帮我解惑释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快速、直接的问题导入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引入新课,从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秭归县茅坪中学汪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教材通过同一地区的三幅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优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出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迁移的潜在基础。

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科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依据《地理新课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知识层面低的特点,本节课设计了情景导入,微课直观展示,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合作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即按“探、学、议、演、练”的思路进行,借助多媒体,循序渐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功能,彰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夯实“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认陆地的五种地形类型。

4.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山体模型为载体,让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观察等高线,总结等高线,这样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设计了四个环节:动手绘制,明白原理;观察分析,了解特点;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归纳小结,当堂演练。

四个环
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中,认识到学习地理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

2.学习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探究学习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与山谷。

【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山体模型、彩笔、瓶子、竹签、白纸、分组牌、纸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目标
同学们刚刚看了图片,听了音乐,你能猜出老师来自哪儿吗?(秭归),这是老师家乡的照片,这是同学们枝江的照片。

这两组照片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地形?(山地和平原)。

在平面的地形图上我们该如何表示它们,又如何来辨别这不同的地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看地形图》。

教师交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组积分,赢星星,得积分,获奖励的方式进行。

希望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看看哪些组能顺利进入前三名,得到老师的奖励。

我们拭目以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

3.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过渡:等高线是如何绘制出来的?让我们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明白它的绘制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山体的各个部位,看图片,并结合课本P.39页的图2-49来认识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形态。

接下来,我们来看动手操作的具体要求。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一)动手绘制,明白原理。

教师:超链接播放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各种地形部位。

学生:观看图片,并结合课本P.39图2-49,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组内指认,全班展示。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任务:绘制等高线。

2.分工:每一小组内五个同学分别负责描点、连线、固定和转动山体模型、协助其他同学。

3.描点技巧:山脊和山谷处必描,其它地方稀疏明了。

瓶子不能提离桌面,始终要垂直并紧贴桌面。

积分办法:1-3名各得3分,4-5名各得2分,七分钟内能完成的得1分。

学生:阅读老师出示的内容。

教师:播放绘制等高线的微视频。

学生:观看微视频,了解做法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山体模型上动手绘制等高线。

过渡:你知道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有哪些特点呢?
(二)观察分析,了解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分析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等高线: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差。

我们可以类推:海洋中把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这就是等深线。

从概念中我们知道等高线的一个特点:等高线都是连续的、闭合的曲线。

观察会发现等高线的另一个特点: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陡崖处除外)。

学生:分组观察,完成。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任何两点,海拔都;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等高线密集,坡,等高线稀疏,坡。

过渡:我们刚刚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那么,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将桌上的山体模型垂直的用力压下去。

教师补充: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坡度起伏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仔细观察并结合课本P.39图2-49,请同学们在模型上标注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教师:展示1-2个学生的作品。

过渡:在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又有什么特征呢?
(三)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探究一:山体不同部位与等高线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师:投影课本P.39图2-49。

学生观察讨论(结合课本P.39图2-39图2-49):
1.山顶处的等高线成什么形状,数值是如何变化的?
2.请说出鞍部的位置,并观察其两侧的等高线数值是否相等?
3.山谷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成凸状,从海拔数值大小的变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凸出的方向。

师生总结:用表格归纳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过渡:我们学习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辨认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又如何
在地形图中辨认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呢?
探究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出示:比较课本P.38图2-46“等高线地形图”和图2-47
“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
1.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足,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优势?
2.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的原理是什么?
3.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以下表格中的内容。

教师出示:
演练一:拳头上的等高线
方法: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

要求:在拳头上指出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演练二:读“等高线地形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提示。

四、总结成绩给予奖励
数星星,发奖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