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篇二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四大制度要素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由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包括执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军事制度四方面的独特性,具有民主集中与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政治效率,选贤任能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合作参政与互相监督的政治合力,党管军队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的四大优越性,因而是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制度优势政治生态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自然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尽管区域、层级不同,但各类型的自然生态都具有若干基本的共同特征,如复杂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等。

对人类社会而言,除自然生态之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系指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政治决策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现状、政治发展环境、政治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

①正如自然生态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定条件下具备自我修复的机能一样,人类的政治生态也同样表现出生生不息、代代不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动态特质。

所谓“独特性”,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多样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独特性就没有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创造性、适应性,这是独特性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不断创造,才能不断适应;为了更好地适应,因而又需要不断地创造。

一国政治生态的面貌,与其民族构成、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等深层要素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在上述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尤其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的政治生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植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依托于中国国情独特性,孕育于中国发展独特性,凝练为中国制度独特性。

与自然生态按照自然法则的约束有序运行一样,中国政治生态按照中国政治制度的规则有序运行。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来源于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这两大主体的需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贴近群众的理论思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篇一《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内容提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来源于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这两大主体的需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贴近群众的理论思想,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倡导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实践价值[作者简介]冯国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上海201620以胡锦涛为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宽广的实践价值。

一、主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在动力实践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实践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之所以具有实践价值,是因为理论创建主体需要大众化的理论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这两大价值的生成。

这种价值生成来源于理论创建者和人民群众这两大实践主体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以胡锦涛为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表面上看其实践对象是理论的大众化,但作为主体的理论创建者,正是在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具有了直接经验,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基础,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

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简史的论文

中国政治简史的论文

中国政治简史的论文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数千年的政治变迁。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政治的简史,从古代到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古代时期中国政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以封建制度为主导,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

时期的政治结构具有集权特征,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此外,地方政府和官僚机构的建立为帝国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支持。

唐代的政治变革唐代被认为是中国政治的黄金时期。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均田制的实施。

这些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强大的王朝之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演变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的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明朝实行封建专制制度,但在其后的清朝时期,实行了军事封建制度和的统治体系。

清朝的政治结构主要依赖于官僚制度和地方政府的组织。

然而,这些制度在面临外部压力和社会问题时逐渐崩溃,为中国近代政治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和近现代政治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和革命的开始。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并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共和国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以马克思主义和为指导,强调群众参与和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政治结构由党政合一的体制主导,并采取了五年计划和大跃进等中央计划经济的政策。

此后,中国政治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逐渐走向现代化。

结论中国政治的简史展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帝制到现代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大事件。

这些政治变迁对中国社会和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中国政治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关于思想政治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活动为前提的,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以促进“人”的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为中心和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论文,仅供参考!思想政治论文篇一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悠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思想水平。

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内容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全面准确认识这些内容和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政治思想研究老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展示了独特见解。

[1]老子哲学以自然主义哲学为架构,以“道”为核心,崇尚自然,把自然状态作为其思想的逻辑前提,体现了自然主义色彩。

老子学说的发展有其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老子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建设具有很高价值。

一、道法自然的政治思想“道”是老子哲学基础和政治思想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道居于核心地位,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从“道”出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道,就不能抓住老子哲学系统的本体论。

老子的宇宙之道不是清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给“道”一个混沌难识的解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个迷离又含糊的宇宙本体论,只好“强之为名”,“字之曰道”。

[2]1、道的自然性自然主义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最高价值,老子以“道”为本体,认为“道”是一切事物存在价值的根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世间所有的万物都要效法自然,道也不例外。

道是最高的本体,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

王弼在《老子注》中写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是“道”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世间万物最普遍的原则。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论文——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摘要: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军阀统治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其发展历程。

军阀时期的统治中心是分散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

军阀统领和士兵的关系多半是靠军饷来维系的。

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明显,内政外交在军阀时期处理的也是十分混乱的,各派军阀在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与斗争,逐渐演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爪牙。

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

关键词:军—绅政权军阀士兵一、中国近代军阀的产生。

军——绅政权是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军阀的的产生原因及历程。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开始于北洋军阀时期,而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迫切的现实要求:(一)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开始丧失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日益得到激化,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则是这种矛盾激发的结果。

太平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将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实际战斗力削弱,转而清政府开始依靠汉族地方势力来与太平军对抗。

清政府号召各地的士绅组织地方武装即所谓的团练。

这样一来,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开始初步形成。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武装军队,采取先进的编制和战术整合军队,这使得日本军队在与清军作战中表现出巨大优越性,这正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军队综合实力对比的强烈,以及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他们也逐渐意识到有目的的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必要性。

政治思想论文范文

政治思想论文范文

政治思想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政治思想论文,供大家参考。

政治思想论文范文一:荀悦政治思想简论摘要:荀悦基于儒学体系,以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为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把政治内涵规划为六个程式,而政治运作的过程正是这六个程式的落实过程。

具体说来,可分为君臣关系、德刑关系、重民和明制思想等四个层面。

从中不难探知法儒、道儒思想的融合,反映了东汉末年思想合流的倾向。

关键词:东汉荀悦政治思想荀悦是东汉末年颍川名士,自小学综儒史,才华出众。

长成后,因宦官用权,托病隐居,得以体察民生痛苦,并对政治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曾任秘书监侍中,“侍讲禁中,旦夕谈论”[1],对汉献帝产生很大影响。

为匡救时弊和给献帝以政策指导,他作《申鉴》5篇和《汉纪》30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

其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许多概念和观点都沿袭了儒学,但受两汉思潮流变的影响,对其又有所改造,从而呈现出独特性。

一政治思想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理想、理论、方针、政策,是人们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的精微的理性思考和深刻的哲学透视,理论基础是思想者的哲学观念,理论框架也受其哲学思想的统摄和支配。

因此,要了解荀悦的政治思想,首先要明了他的政治哲学。

荀悦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从观念形态到现实的政治实践存在着四个层面,即“天”、“性”、“道”、“人”。

这是荀悦思想演绎的基本脉络,是其哲学思想从观念形态落实到现实人间的思维过程。

“天”是世界的本源和主宰;而“天”对人的映射形成“性”,人之“性”是“天”赋予的,是“天”对“人”的规定性;“道”则是“天”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的衍化和复活,集中体现在人活动中。

这样,“人”及“人事”便作为其哲学理念衍化程式的最后一环和终极目标而受到极力关注。

[2]无论是“天”、“性”还是“道”,作为纯哲学理论的范畴,只是隐存于政治思想里的一种支配力量。

在荀悦设置的理论框架中,哲学理论在政治思想中的实现、实施,必处于两种境态中,即行为的伦理规范和具有通变思想。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2)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2)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2)民主政治论文范文篇二:《民主化的陷井——关于民主化的几点思考》摘要:去年大陆出版了一本由何清涟女士撰写的著作《现代化的陷井》,该书探讨了中国改革和制度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受其题目的启发,笔者在这里想就“民主化的陷井”一题谈几点看法,请学者专家和各方有识之士指正,也希望能对从事中国民主化事业的朋友有所启发。

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八九”也已过去十年了,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历史的机缘,但都因种种内外的因素而丧失了在中国推动民主政治的可能。

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外,能否从历史的行动者的角度,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出一些我们应该汲取的教益和面向明天的启迪,这也许是我们在这世纪末纪念那些中国民主运动的先驱者最好的方式;否则,所有的纪念都将失去其最终的意义。

一、权力的饥渴和权利的热望顾名思义,民主化过程就是将先前存在的不民主的政治权力重新分配,确立民主的游戏规则,以此来规范权力的产生、更迭及监督的过程。

[1] 这里,笔者不拟加上“权力的运作”这一项。

在民主的权力运作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混乱的看法,以为权力的运作也要以“民主的方式”来进行。

不仅中国人对民主化抱有这种极成问题的看法,在其他国家、包括那些传统的民主国家中,同样也可能存在这种模糊的看法,这种看法是民粹主义式的民主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观念。

在从集权专断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时,普遍存在着一种“权力的饥渴”现象。

由于以往在集权体制下的历史和政治生活经验,人们对权力的能量以及它所具有的利益含量,形成了强烈的印象,一旦这种集权体制开始崩溃或进入转型期时,社会中的那种对权力占有的“饥渴”,就会以超常的规模爆发出来,于是,争夺政治权利的竞争者会急剧增多。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论休养生息,凝聚国力,它不如道家。

论富国强兵,驭民行政,它不如法家。

论阵前拼杀,庙堂运筹,它不如兵家。

论内政外交,谋国划策,它不如纵横家。

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汉代始儒家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过世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二)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儒家思想讲究礼仪廉耻,提倡“礼治”“德治”“人治”,宣传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再加上切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同时有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慰藉,更方便人民归顺统治者,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奠定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开端和基础。

此后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封建等级尊卑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更是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推崇,长期沿用深化。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

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

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三)谈谈我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官方思想的看法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流传几千年而不衰,汉武帝只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最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最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思想强调人是不平等的,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天赐的、是应该的,是要维护的,人们都得遵守这种等级制度,要忠于君主,要以忠君为美德。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论文关键字:问题思想史近代政治研究思想社会思潮思想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状况与未来(1200600514 曾燕200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 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五四”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

本文是一篇探讨思想史研究问题的理论,全文主要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状况展开论述,兼论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亟待实现的突破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近现代发展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奇特的模式: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种种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五四”之前的思想史主要包涵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

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于近代思想史多有论述,但不以“思想史”命名。

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思想史著作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而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则是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大北书局1935年)。

检视“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

⑴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1. 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2)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2)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论文篇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摘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自觉调整人才培养任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诞生以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实践中,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我们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回顾党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党的不同的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的发展和时局的变化制定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使人民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需要我们全民族共同去抵御,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认清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社会。

在和平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新中国发展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凝聚民族向心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背离党的路线方针。

有了这个原则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不会没有了方向。

二、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说,它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去进行,同时又必须同各个时期、各条战线的具体任务相结合。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二零一三年四月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2)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2)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2)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仁…‘义‘信…‘孝”是维系我们民族的纽带。

简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论证了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并给出了二者结合的措施和实施办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

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

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

自我规训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自我规训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自我规训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自我规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自我规训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在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中的体现。

通过对这些思想流派中对自我规训的不同态度和方法的比较,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于个体内在修养和行为规范的重视。

总结了自我规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对于个体自律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对个体自我规训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自我规训、中国政治思想史、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启示、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自我规训的研究也变得愈发迫切和重要。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各种流派对自我规训的理解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自我规训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自我规训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自我规训的概念及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演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自我规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古代政治体制的构建和运行,也对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对自我规训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自律的传统,为当代社会治理及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深入研究自我规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促进社会治理理念的更新和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自我规训的概念自我规训是指个体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以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自我规训的概念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自我规训的思想。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切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推进工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传统思想更是浓缩了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其中不乏穿越古今对今天大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1. 心学的主要内容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并不足以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因此对其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看来,朱子以格天下之物而达诚自家意的目的,显然是徒劳的。

因为其格的后果只会析心与理为二,使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不能统一。

另外,王阳明认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这种支离割裂的学术之弊必然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有以学术杀天下的危险。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

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以本体之正去其心之不正。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内容提要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而在之后的数百年,儒家学说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孟子;异同;儒家思想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之异同一、孔子学说(一)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

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

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

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

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

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

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

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

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二)孔子学说的着作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

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着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

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

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

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

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1、《春秋》。

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二零一三年四月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

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

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

义利观。

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

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

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生于孟子之后,不仅继承了儒家传统,更融合了其它哲学传统,如道家、法家和墨家(庄子,商鞅,墨子等)的思想,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使之为己所用。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以礼为本、德法并举、德主刑辅、礼义教化与法律强制相辅相成,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创新发展。

1.3确立正统地位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

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

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

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他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这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

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王道之纲”。

这些理论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1.4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粗糙的儒学已经不能再控制人心了。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许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为了振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究,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是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了宋代,出现了实质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①理学。

他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礼”呢?方法是“格物致知”。

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由此诞生了实质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②心学。

陆九渊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也”,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认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产生矛盾。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了人们奋发立志。

陆王心学是天理与人道的和谐统一,是儒学的社会化生活化,是发展是弘扬,由士大夫阶层走向了民间,所以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儒家哲学的生活社会中的落实。

1.5明清时期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风气。

在商品经济下社会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有识之士发起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

李贽③提反对孔孟学说和极力鞭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思想权威,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万物皆生于二”,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李贽的思想冲破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

王夫之④系统的批判了宋明理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黄宗羲⑤从根本上否定了沉浮的伦理纲常,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包括言论自由。

顾炎武⑥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

明清时期的批判,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6近现代儒学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国内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不少仁人志士认为,中国应当采取变法以图强国。

然而,传统的被统治者改造的儒家思想又成了变法图强的一大障碍。

在当时,要进行变法,就必须从思想上破除“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迷信,打击“恪守祖训”的封建政治势力,辩明变法的合理性,解放人的思想。

近代儒学最终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戊戌时期维新派开始对孔子和儒家政治思想作正面的清理和公开的批判,孟子的“民为贵”思想为中介,论证儒家的仁政、王政、不忍人之政,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治制度近之”。

对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了公开批判,在维新派的笔下孔子成了限制人们思想自由的蟊贼。

他们认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大弊端在于维护封建政治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1.7打倒孔家店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

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面对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2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政治思想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民本”思想。

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