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外斐氏反应胖达氏反应[精华]
![外斐氏反应胖达氏反应[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131051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9.png)
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定义]外斐氏反应: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外-斐氏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用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英文缩写]WFR[标本采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变形杆菌OX19、OX2、OXK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在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4周可达80%);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孕妇稍有增高。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J叮咬而传播给人。
发病季节多见于临床表现 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起病前3周内有野外接触鼠类活动或恙虫孳生环境史。
2.临床表现:突起畏寒,持续高热,伴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压痛、肝脾肿大。
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707e1a084a7302768e99398b.png)
肥达氏反应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项目名称]肥达氏反应这项化验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
[别名]伤寒杆菌凝集试验[英文缩写]WR[参考值]伤寒杆菌凝集价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A<1:80,B<1:80,C<1:80[临床意义]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
一般当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1:80时,才有诊断意义。
病程中应每周复查一次,如病人H与O的凝集价均高于参考值或较原凝集价升高4倍以上,则患伤寒的可能性很大。
若H凝集价高而O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伤寒、副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正常范围:0<1:80 H<1:160A、B、C均<1:80检查介绍:本试验(又称肥达Widal试验)可协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一般病人抗体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以后逐渐上升。
临床意义:O、H凝集价均有增高者可诊断伤寒;O及A、B、C(其中之一项)凝集价增高时,可诊断甲、乙、丙的某一种。
最有意义者系其凝集价逐渐上升并超过参考值。
三、肥达反应【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材料】1.患者血清1:10稀释2.伤寒杆菌O菌液、H菌液、甲、乙型副伤寒H菌液3.生理盐水、试管、吸管、56℃水箱等【方法】1.取清洁小试管32支,分成4排,每排8支,依次编号。
2.于小试管内各注入0.5ml生理盐水。
3.于每一排第一管内加入1:10稀释的患者血清0.5ml,用1ml吸管吹吸三次,混匀,吸出0.5ml注入第二管作对倍稀释,……依次稀释至第7管,弃去0.5ml,第8管为对照。
血清腺苷脱氨酶和肥达试验在甲型副伤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腺苷脱氨酶和肥达试验在甲型副伤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43c0e3feefdc8d376ee3226.png)
2 结果 2 1 甲型副伤寒组患者 血清 ADA活性较正常组 明显升高 .
(<O O ) P .1 ,而且升高的 比例 为 l0 0 %,与非伤寒发热组比较差异 也极其显著 ( <O O ) P . 1 ,正常对照组与非伤寒发热组 ADA活性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0 0 ) .5 ,发热对照组有 4 AD 例 A活性升高
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可以先有胃肠道症状 ,2 天后体温 ~3 升高 ,出现伤寒样症状 ,发热常于 3 天后达到高峰 ,热程 2 ~4 ~3 周, 中毒症状较轻, 临床表现及体征缺乏特异性 , 临床诊断较困难 ,
其特异性诊断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 从患者血液 、骨髓、尿液或者
肠道黏膜中分离 出细菌。国外报道 ,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 甲型副 对 伤寒患者的血清进行细菌培养 的阳性率为 7 %~9 , 3 7 但在我国 , 阳性率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 这可能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以及细菌 分离技术低下有关 。故寻求简便易行且有参考价值的诊断措施尤 为重要。本文显示 ,甲型副伤寒患者发病初期血清腺苷脱氨酶 即
应需 要 的 阳性 率 低 , 且要 在 一周 以后 才能 出现 明显 的 阳性 反应 , 有
约 1%的患者始终阴性 ,还有一定比例的假 阳性。土耳其一项研 0
究显 示 , 康 受试 者 中有 2 %肥达 试 验 阳性 口 有 相 关报 道 称 , 达 健 5 】 , 肥 试 验 阳性 率 的 高 低与 早 期 是否 使用 抗 生 素有 关 , 期使 用抗 生 素者 早
维普资讯
当代医学
20 年 6 08 月总第 1 2 4期
C ne o a y Me iie u e 2 0 ,I u o 1 2 ot mp r r dcn ,J n 0 8 s e N .4 s
【名称】肥达反应
![【名称】肥达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ec3e8232a5e9856a56126012.png)
【名称】肥达反应【英文名】Widal test【别名】肥达氏反应【概述】伤寒、副伤寒患者发病12天后血清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逐渐上升,至第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肥达反应,又称伤寒血清凝集试验,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以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及其增长幅度。
【原理】人类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后,约经1~2周即可在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素),此种抗体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相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参加下可出现凝集现象。
肥达反应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常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试剂】(1)诊断菌液:生物制品研究所有商品供应。
一般包括伤寒沙门菌H、O,副伤寒沙门菌A、B。
用前按使用说明稀释至适当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含10亿菌体)。
但应注意有效期限,如出现自凝者不应使用。
(2)被检血清(可以不加温灭能)。
(3)生理盐水(8.5g/L)。
【操作方法】(1)准备4排小试管,每排7支,标明记号。
(2)另取中号试管1支,加入生理盐水3.8ml及被检血清0.2ml(吸注液应将吸管外壁拭净,注液时把吸管插至管底,以防过多沾于试管内壁)。
(3)用吸管将上述二者混匀(需用吸管连续吸注3次,吸时深入液面下,注时离开液面)使成1∶20的血清稀释液。
(4)吸取上述1∶2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1管。
(5)于上述中号试管内加入生理盐水2ml并混匀,此种血清经2倍稀释(由1∶20稀释成1∶40)。
(6)再吸取此1∶4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2管。
(7)如此连续稀释到各排第6管为止。
各排的第7管只加生理盐水0.5ml,不加血清,作为抗原对照。
此时各排第1至第6管的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20、1∶40、1∶80、1∶160、1∶320、1∶640。
(8)将前述的四种诊断菌液分别加于1、2、3、4各排的每一试验管及抗原对照管内,每管0.5ml。
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精)
![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精)](https://img.taocdn.com/s3/m/f14134374b73f242336c5f5e.png)
外斐氏反应[定义] 外斐氏反应: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外-斐氏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用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英文缩写] WFR [标本采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变形杆菌OX19、OX2、OXK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在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4周可达80%;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孕妇稍有增高。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J叮咬而传播给人。
发病季节多见于临床表现 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起病前3周内有野外接触鼠类活动或恙虫孳生环境史。
2.临床表现:突起畏寒,持续高热,伴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压痛、肝脾肿大。
肥达实验与外斐试验、临床应用、检测标本培养及临床意义
![肥达实验与外斐试验、临床应用、检测标本培养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90dea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4.png)
肥达实验与外斐试验、临床应用、检测标本培养及临床意义肥达实验1、病原体——伤寒杆菌(1)沙门菌属,G-杆菌,有鞭毛;释放内毒素致病(2)三种抗原: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抗原性较强,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抗原性不强有助于发现带菌者2、病原体——副伤寒杆菌3种病原体: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每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3、肥达反应(1)伤寒杆菌凝集试验(WR)(2)伤寒、副伤寒诊断参考(3)一种血清凝集反应,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4)“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4、结果判定:“有病无病先看O,是什么菌看H”(1)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80%(2)阳性结果:“O”抗体≥1:8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H”或其他鞭毛抗体≥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O”抗体(IgM)-出现早,消失快;“H”抗体(IgG)-出现迟,维持时间长(3)临床意义:(4)其他:假阴性:早期应用抗生素;营养不良者;抗体免疫功能缺陷者;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的幼儿假阳性:其他疾病,如血吸虫,败血症,结核,传染性肝炎,结缔组织病,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5、伤寒确诊(1)临床:发热+体征+血RT/肥达伤寒临床六大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2)确诊:发热+特异性抗体/病原学,病原学为诊断金标准外斐试验1、病原体—立克次氏体。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呈多形球杆状,Gram染色阴性,Giemsa染色紫色,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生物特性接近细菌,胞壁的脂多糖层有内毒素样作用。
2、病原体——变形杆菌(1)G-杆菌,无荚膜,有鞭毛(2)三个菌株:X19,X2,XK(3)三种抗原: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抗原“K”3、外斐反应(1)变形杆菌O抗原凝集反应,(WFR)(2)变形杆菌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4、结果判定(1)感染后5-12天出现抗体,至数月后基本消失(2)阳性结果:普氏立克次体:OX19凝集价≥1:160或病程中上升4倍以上,阳性率70-80%莫氏立克次体:OX19凝集价低滴度升高,阳性率70-85%(进一步诊断依赖于补体结合试验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恙虫病:OXK凝集价≥1:160或早晚期双份血清效价上升4倍以上,最早第4天出现阳性,3-4周达峰5、临床意义其他立克次体病:洛杉矶斑点热、立克次体痘、战壕热、Q热:(—)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OX19、OX2(+),OXK(—)6、其他假阳性:变形杆菌性泌尿系感染;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布氏杆菌病;严重肝病;妊娠(轻度升高)肥达试验widal test1、正常效价。
肥大式反应实验报告
![肥大式反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d9dd4a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1.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肥大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理解肥大式反应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肥大式反应(Widal reaction)是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针对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的特异性抗体。
该实验基于凝集反应原理,通过检测血清中抗O和抗H抗体的效价,来判断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结构,包括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表面抗原(Vi抗原)。
其中,O抗原和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可用于肥大式反应的检测。
当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时,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现象的强度,可以判断抗体效价的高低。
三、实验器材1. 试剂:生理盐水、患者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伤寒杆菌O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
2. 器材:水浴锅、冰箱、小试管32支、试管架、记号笔、移液枪。
四、实验过程及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生理盐水、患者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伤寒杆菌O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分别准备好。
2. 分组编号:取清洁小试管32支,分成4排,每排8支,依次编号。
3. 加入试剂:用移液枪各注入0.5ml生理盐水至每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
4. 加入血清:在每支试管中加入0.5ml患者血清,作为实验组。
5. 加入抗原: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相应数量的伤寒杆菌H菌液、伤寒杆菌O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使每支试管中的抗原浓度保持一致。
6. 混匀:轻轻振荡试管,使试剂充分混合。
7. 观察结果:将试管放入水浴锅中,37℃恒温孵育30分钟。
观察试管中是否有凝集现象,记录凝集结果。
8. 结果分析:根据凝集现象的强弱,判断抗体效价。
抗体效价越高,凝集现象越明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无凝集现象。
2. 实验组:患者血清与相应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表明患者体内存在特异性抗体。
肥达试验目的和意义
![肥达试验目的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f5fb0e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1.png)
肥达试验目的和意义肥达试验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有伤寒以及副伤寒的存在,对于疾病的确定有较大帮助。
但由于这种试验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不广泛,所以很多人对此都不够了解。
为了避免病情的混淆和耽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最好多学习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伤寒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它对身体的影响比较大,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如果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疾病,那么千万不要耽误病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肥达实验,这样能够有效的诊断病情,而且还可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肥达实验是将伤寒杆菌的抗原与患者的血清做试管凝集试验,用这种方法来测定患者的血清中是否有伤寒抗体的存在,从而以此来诊断病情。
当伤寒杆菌的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就会发生凝集反应,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观察凝集物的多少来判断患者体内的抗体有多少,以协助和诊断治疗。
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患者不能以此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我们还应该进行其他的检查,然后再根据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这样才能够尽快的明确病情,从而尽量避免的误诊和混淆。
患者在进行肥达实验之前,应该听从医生的嘱咐,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并且要调整心态,不要过于的焦虑和紧张。
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正规的流程进行操作,以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感染了伤寒杆菌,那么千万不能耽误病情,应该听从医生的嘱咐,积极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以尽快改善自己的症状,缓解自己的病情,这样才能尽量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肥达试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种试验能够有效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杆菌,对于诊断疾病有一定帮助。
但我们要综合分析检查结果,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判断病情,从而尽量避免病情的耽误和混淆。
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ada5ef72f60ddccdb38a05a.png)
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9-01-09T15:35:04.0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蔡利群李凤[导读] 若效价逐渐上升则其诊断价值更大,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摘要】目的:探讨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的诊断中的应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应用肥达反应和血培养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细菌学培养阳性13例,阳性率为43.33%,进行肥达反应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76.67%;细菌学培养与肥达反应均为阴性6例,占20.0%。
30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13例(43.33%),第2周18例(60.0%),第3周22例(73.33%),4周23例(76.67%)。
结论:伤寒的诊断不能只依靠肥达反应,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伤寒;肥达氏试验;阳性率;意义【中图分类号】R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46-02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起病较缓,体温阶梯性上升,5~7日达高峰,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病程第6~12日出现玫瑰疹,数量少。
白细胞数减少,肥达反应阳性,血及骨髓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采用凝集反应检测方法对血清标本中的“O”及“H”抗体[1],即肥达反应有助于伤寒的临床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以发热入院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 26.5±2.5岁。
其中儿童10例,成人20例;发热时间为9~26天,平均时间10.5±2.5天;体温为38.3~41.5℃。
伤寒、副伤寒血清学诊断(一)肥达(Widal)试验方法:试管法步
![伤寒、副伤寒血清学诊断(一)肥达(Widal)试验方法:试管法步](https://img.taocdn.com/s3/m/dc3b1125482fb4daa58d4b62.png)
2.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RPR)
方法:病人血清+RPR抗原(活性炭结合类脂质Ag) 观察凝集颗粒或絮片 结果判断:阴性 无黑色凝集 阳性 明显黑色凝集颗粒或絮片 临床意义: 1.梅毒 某些麻风、SLE、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 出现USR假阳性。
2 抗HAV-IgM的检测 抗体捕获ELISA法 方法:抗人μ链包被 +待检血清(含抗HAV-IgM) +HAAg +HRP-抗HAV-IgG+酶底物 测定OD492 。 结果判断: 待测标本吸光度值 ————————≥2.1阳性 阴性对照吸光度值 临床意义:发病4周后,几乎全部患者抗HAV-IgM 为阳性,用于甲肝诊断。 检测抗HAV-IgG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四、梅毒血清学检查
1. 未灭活血清反应素试验 (unheated serum reagin test, USR) 玻片凝集法 方法:病人血清和脂质抗原(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 醇混合物)各一滴 玻片上 混合振动4min 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 (阴性) 无凝集 + (弱阳性) 小凝集块 ++~+++(阳性) 中或大凝集块
第八部分 传染病的免疫学检测
一 、伤寒、副伤寒血清学诊断 (一)肥达(Widal)试验 方法:试管法 步骤:试管编号稀释病人血清+菌液混匀, 放 置16-20小时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 : 以出现++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 凝集抗体的效价
正常值: O≤1:80;H≤1:160 临床意义: 1. “O”和“H”均高于正常值,可考虑为伤寒; 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长4倍以上确定诊断。 2. “O”抗体(IgM)出现较早, “H”抗体 (IgG)出现较晚 3. 病程第2周以后,大多出现阳性反应,一般以 第3、4周阳性率最高,病愈后,可持续数月。
肥达试验——精选推荐
![肥达试验——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c93a90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e.png)
中文名称:肥达试验英文名称:Widal test定义:一种试管凝集反应,用于检测沙门杆菌感染。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抗原、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应用免疫(二级学科);免疫学检测和诊断(三级学科)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 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但其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带菌者。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抗O及抗H)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检查抗体的肥达试验是一种间接诊断试验,故对结果的判断要综合分析。
肥达试验阴性,亦不能排除患伤寒的可能。
如有些伤寒患者,肥达试验始终阴性。
应用肥达反应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其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临床变现和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
机体患伤寒、副伤寒,一般于发病后1—2周内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并且随着病程延长而效价渐升,此时即可为阳性,第4周可达峰值,以后又逐渐降低。
一般以“O”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和“H”在1/160或以上为阳性。
O抗体主要是IgM,出现较早;H抗体主要是IgG,出现较晚。
根据此特点,肥达试验结果有如下诊断价值:二者均超过正常值,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二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
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一般间隔1—2周复查,若抗体效价比前次结果增高2—4倍,则具有诊断价值。
直接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肥达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656d5cd428ea81c758f578ee.png)
试剂与器材
1、标本: 待测人血清。 2、试剂: 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水(NS),伤寒杆菌“H” 抗原和“O”抗原,副伤寒甲“H”抗原、副 伤寒乙“H”抗原的诊断菌液(40亿个菌/ml), 分别用N.S稀释成10亿个菌/ml 的悬液(1:4 150ul+450ulNS)。 3、器材: 恒温水浴箱、微量血凝反应板、 试管架、试管、吸管等。
结果判断
观察反应板每孔底部有无凝集物,凝集 物颗粒的大小、形状。 1、阴性结果:血清中无抗体存在,未能与菌 体产生凝集反应。因此菌体自然下沉集于 孔底成点状。 2、阳性结果:血清中有相应抗体与菌体抗原 产生凝集反应,可见凝集物均匀分别散于 孔内。
临床意义
1、正常:H<1:160、O<1:80,甲< 1:80、乙<1:80 2、伤寒:H>1:160、O>1:80 3、副伤寒:H>1:160、O>1:80、甲> 1:80、乙>1:80 4、恢复期H凝集效价成倍增高
直接凝集试验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 肥达反应 (Widal test) test)
微量血凝反应板法
试验原理
将已知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和 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乙 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作为诊断菌液 与受检人待测的已稀释的血清在微量血凝 反应板内反应,根据各反应孔内的凝集现 象出现与否,来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 应抗体以及抗体的效价,判断待测血清中 相应抗体水平的高低。
操作步骤
1、稀释血清(1:10稀释):取EP管1支,做好标记,加入N.S 450ul,加血清50ul ,混匀备用; 2、 稀释菌液(1:4稀释):取EP管4支,分别标记好H,O,甲,乙, 加入N.S 450ul,加菌液150ul,混匀备用; 3、编号:拿一块反应板标记好一份待测标本号和操作者姓 名,于反应板的第 一排各孔标以H,O,甲,乙。 4、加样:每份标本共4排4孔。各列先分别加入100ul(2 滴)N.S从第1孔至第4孔。再加入已稀释好的待测血清 100ul(2滴)至第1孔,混匀后吸出100ul(2滴)至第2孔, 以此类推稀释至第4孔弃去100ul(2滴) 。 5、加菌液:于各排各孔中分别加入对应的1:4稀释菌液 100ul(2滴) ,此时各列每孔的血清稀释度应该依次为 1:40,1:80,1:160,1:320。 6、 轻轻混匀1min,加盖(贴上封口纸),37℃水浴,过夜, 次日观察结果。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思考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dbeaa8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a.png)
一、实验背景肥达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细菌的抗体。
该方法在伤寒、副伤寒等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肥达试验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以下是对肥达试验实验报告的思考。
二、实验原理肥达试验的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实验中,将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若发生凝集反应,则说明血清中存在相应的抗体,从而辅助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相应的细菌。
三、实验操作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生理盐水、患者血清、伤寒杆菌O菌液、伤寒杆菌H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小试管、移液枪等。
2. 血清稀释:将患者血清按照1:20倍的比例进行稀释,混匀后分别装入5支试管,再依次稀释至1:40、1:80、1:160、1:320倍。
3. 菌悬液稀释:将伤寒杆菌O菌液、伤寒杆菌H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按照1:10倍的比例进行稀释,混匀后分别加入各支试管。
4. 加入对照: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和0.5ml已稀释好的菌悬液,混匀后放入37℃水浴箱中培养12小时。
5. 观察结果:观察各试管中的凝集情况,若出现凝集现象,则说明血清中存在相应的抗体。
四、结果分析1.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抗体效价较低,不足以与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2. 若血清中的抗体效价较高,则说明患者可能感染了相应的细菌。
3. 伤寒杆菌O抗体和H抗体的效价均较高,提示患者可能患有伤寒。
4. 若仅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较高,而H抗体效价不高,则可能是伤寒发病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
5. 若甲型副伤寒杆菌H抗体或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较高,则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副伤寒。
五、实验思考1. 肥达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a86ea6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4.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2. 理解肥达试验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3. 学会通过肥达试验结果分析,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二、实验器材1. 试剂:生理盐水、患者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伤寒杆菌O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
2. 器材:水浴锅、冰箱、小试管32支、试管架、记号笔、移液枪。
三、实验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的抗体水平。
该试验基于凝集反应原理,通过观察患者血清与已知抗原的凝集程度,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
四、实验过程及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有试剂和器材准备齐全,确保实验环境整洁、无菌。
2. 血清稀释: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然后加入0.25ml患者血清,混匀。
将混合液依次加入下一支试管,稀释倍数为1:20。
以此类推,至第五支试管,稀释倍数为1:320。
最后,将所有稀释液加入第二排试管,稀释倍数为1:40,直至1:320。
3. 菌悬液稀释: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然后加入0.3ml菌悬液,混匀。
4. 空白对照: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和0.5ml菌悬液,混匀。
5. 凝集实验:将稀释好的血清和菌悬液按照1:1的比例混合,加入对应的试管中,共32支。
将所有试管放入37℃水浴锅中,培养12小时。
6. 观察结果:观察各试管中的凝集程度,记录结果。
五、结果分析1. 伤寒杆菌H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H抗原的抗体。
凝集程度越高,抗体效价越高。
2. 伤寒杆菌O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O抗原的抗体。
凝集程度越高,抗体效价越高。
3. 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和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相应杆菌的抗体。
4.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
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精)
![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精)](https://img.taocdn.com/s3/m/dace3bcbd0d233d4b14e699b.png)
外斐氏反应[定义] 外斐氏反应: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外-斐氏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用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英文缩写] WFR [标本采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变形杆菌OX19、OX2、OXK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在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4周可达80%;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孕妇稍有增高。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J叮咬而传播给人。
发病季节多见于临床表现 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起病前3周内有野外接触鼠类活动或恙虫孳生环境史。
2.临床表现:突起畏寒,持续高热,伴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压痛、肝脾肿大。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5d4d9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4.png)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对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体水平,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这些病原菌。
二、实验原理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
当人体感染这些病原菌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肥达试验就是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 O 抗原、H 抗原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的 H 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定量凝集反应,根据抗体的有无及效价高低,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三、实验材料1、诊断菌液伤寒沙门菌 O 菌液伤寒沙门菌 H 菌液副伤寒沙门菌甲 H 菌液副伤寒沙门菌乙 H 菌液副伤寒沙门菌丙 H 菌液2、患者血清3、生理盐水4、小试管、吸管、刻度吸管、移液器5、恒温箱四、实验步骤1、准备试管取 5 排小试管,每排 7 支,分别标记为“伤寒O”“伤寒H”“副伤寒甲H”“副伤寒乙H”“副伤寒丙H”。
2、稀释血清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 05ml 生理盐水。
用移液器吸取 05ml 患者血清加入第一支试管中,充分混匀后吸出05ml 加入第二支试管,依此类推,直至第 6 支试管,从第 6 支试管吸出05ml 弃去。
此时,各试管中的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0、1:20、1:40、1:80、1:160、1:320。
3、加诊断菌液向每排的各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诊断菌液 05ml。
具体为:第一排各管加入伤寒沙门菌 O 菌液;第二排各管加入伤寒沙门菌 H 菌液;第三排各管加入副伤寒沙门菌甲 H 菌液;第四排各管加入副伤寒沙门菌乙 H 菌液;第五排各管加入副伤寒沙门菌丙 H 菌液。
4、摇匀加菌液后,用振荡器将各试管充分摇匀。
5、孵育将所有试管放入 37℃恒温箱中孵育 18 24 小时。
五、结果观察与判断1、观察结果取出试管,观察管底有无凝集现象。
出现凝集者为阳性反应,液体澄清透明、管底无凝集物者为阴性反应。
肥达试验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肥达试验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33278e33d4b14e8424681d.png)
实验报告二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小;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一般间隔1~2周复查,若抗体效价比前次结果增高2~4倍,则具有诊断价值。
六、教师评价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沉淀反应实验日期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掌握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其用途。
二、实验器材器材:电子天平、锥形瓶、200ml量筒、药匙、称量纸、水浴锅、微波炉、洗耳球、玻片、移液管、任务二:打孔1.待琼脂板凝固后在琼脂板中间部分打四个孔,孔径3mm,孔距10mm。
在左上角打一个孔作为标记。
用胶头滴管吸去空上废液。
提示:(1)打孔时要小心,勿使琼脂层脱离载玻片或琼脂板底层开裂,以免加样时顺裂缝或底部散失。
一旦出现裂缝或脱离现象,可向孔内滴加少许温琼脂加以弥补或将琼脂板在火焰高处来回通过几次补底。
(2)在琼脂板左上角打上标记孔,有助于确定正负极方向和样本上样位置,通常情况下,有标记孔侧,放置于正极端。
任务三:加样1.如下图所示加样,用移液枪每个孔加10微升对应液体:C:人待测血清;D:人阳性血清;E:抗人血清抗体/诊断血清提示:(1)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pH条件下,由于带电荷量的多少及分子量大小不同,在电场中以不同的速度作定向移动。
在pH8.6的缓冲液中,多数蛋白质抗原物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移动,而其抗体大多为Y球蛋白,等电点较高,带负电荷较少,且分子量较大,电泳速度慢,受电渗作用影响向负极移动。
(2)加样时勿使样品外溢或在边缘残存小气泡,以免影响扩散结果。
(3)抗原、抗体的量应相接近时容易出现沉淀带,反之不易发生,如抗原过多,可造成假阴性结果,可通过稀释抗原加以解决。
任务四:正确放置琼脂板至电泳槽1.向电泳槽中加入约2/3体积的pH8.6 0.05mol/L巴比妥溶液,将加好样的琼脂板放入电泳槽,有标记孔的一侧放在正极端。
肥达试验
![肥达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11e4b97b10661ed9ac51f31d.png)
肥达实验
原理:用已知的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以测定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步骤:
1、取两块洗净晾干的20孔凹窝塑料板,分成4组,2排/每组用
蜡笔做好标记。
用微量移液器于每组的1—8孔内加入生理盐
水,然后在每组的第1孔内加入已经稀释成1:10的病人血清,
吹打混匀后吸出至第2孔,在吹打混匀后吸入至第3孔,如此
稀释到第7孔,吸出弃去,第8孔不加病人血清,作为对照孔。
同法滴2、3、4组一次作对倍稀释。
2、于第一组各孔内加入伤寒杆菌“H”液,同法于第2、
3、4组
各孔依次加入伤寒“O”、副伤寒甲、乙菌液;,
3、加完菌液,振荡摇匀,置56℃温箱30—60min,取出观察结果,
记录凝集价,并做出判断。
结果判断
以能出现++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
++++ 完全凝集,上层液体澄清,细菌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
+++ 大部分凝集,上层液轻度混浊,凝集块沉于官底
++ 部分凝集,管底仅有少量凝集块上层液体较澄清。
,
+ 小部分凝集,管底有小量凝集块,上层液体较混浊。
—无凝集现象,管底液体呈均匀混浊。
结果:
1 2 3 4 5 6 7 8 血清最低稀释
度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对照伤寒“H”++++ ++++ +++ ++ + - - - 伤寒“O”++++ ++++ +++ ++ ++ + - - 副伤寒甲- - - - - - - -
副伤寒乙- - - - - - - -。
肥达实验的实验报告
![肥达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6dc9d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f.png)
肥达实验的实验报告肥达实验的实验报告引言:肥达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科学实验,旨在探究肥达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反应物的质量变化,验证肥达定律的准确性,并探究实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和分析,并对实验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进行讨论。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肥达定律,即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实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反应动力学的规律,并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原理:肥达定律是由法国化学家肥达于19世纪提出的,它表明在给定温度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即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物浓度的倍数变化与反应速率的倍数变化相等。
根据肥达定律,可以得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式:v = k[A]^m[B]^n,其中v表示反应速率,k为速率常数,[A]和[B]分别表示反应物A和B的浓度,m和n为反应物的反应级数。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天平、烧杯、试管、移液管等。
2. 实验组织:将实验参与者分为若干组,每组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反应物溶液制备。
3. 反应物浓度的调整:按照实验计划,分别制备不同浓度的反应物溶液,确保每组实验条件相同。
4. 反应过程观察:将反应物溶液倒入试管中,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观察反应的进行,并记录下反应物质量的变化。
5. 数据记录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质量变化与时间的曲线图,并计算反应速率。
6. 结果验证: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验证肥达定律的准确性,并分析实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我们得到了质量变化与时间的曲线图。
曲线呈现出一定的斜率,表明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我们发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这与肥达定律的预期结果一致。
局限性与改进:本实验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测量误差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9-01-09T15:35:04.0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蔡利群李凤
[导读] 若效价逐渐上升则其诊断价值更大,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目的:探讨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的诊断中的应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应用肥达反应和血培养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细菌学培养阳性13例,阳性率为43.33%,进行肥达反应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76.67%;细菌学培养与肥达反应均为阴性6例,占20.0%。
30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13例(43.33%),第2周18例(60.0%),第3周22例(73.33%),4周23例(76.67%)。
结论:伤寒的诊断不能只依靠肥达反应,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伤寒;肥达氏试验;阳性率;意义
【中图分类号】R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46-02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起病较缓,体温阶梯性上升,5~7日达高峰,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病程第6~12日出现玫瑰疹,数量少。
白细胞数减少,肥达反应阳性,血及骨髓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采用凝集反应检测方法对血清标本中的“O”及“H”抗体[1],即肥达反应有助于伤寒的临床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以发热入院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 26.5±2.5岁。
其中儿童10例,成人20例;发热时间为9~26天,平均时间10.5±2.5天;体温为38.3~41.5℃。
1.2 方法
按常规进行血培养、粪培养和肥达反应,每隔1周进行肥达氏反应复查。
肥达反应的方法空腹抽血2ml,凝固后离心沉淀。
吸取血清0.15ml注入已有生理盐水11.85ml的三角烧瓶内充分混合,吸出7.5ml注入第1排10个康氏管内,每管0.5ml。
即是1:80,余下2ml弃去。
另吸取5ml生理盐水加入三角烧瓶内充分混合后吸出5ml加入第2排10管中,每管0.5ml,即成1:160,再吸生理盐水5ml加入三角烧瓶内混合后吸出5ml注入第3排10管的各管内0.5ml,即成1:320。
在每排的第1管、第6管内加入100亿/ml O菌液0.05ml混匀。
第2管、第7管加同样单位的H菌液;第3、第8管加甲菌液;第4、第9管加乙菌液;第5、第10管加丙菌液各0.05ml;这样就形成了两套。
(1~5管的1套,6~10管的第2套)。
1套离心2000r/min,沉淀5min,观察结果。
1套放水浴37℃20h,观察结果[2]。
2.结果
30例患者细菌学培养阳性13例,阳性率为43.33%,进行肥达反应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76.67%;细菌学培养与肥达反应均为阴性6例,占20.0%。
30例伤寒患者不同培养结果与肥达反应试验阳性情况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11例,肥达反应阳性10例,阳性率90.90%;粪培养阳性1例,肥达反应阳性1例,阳性率100.0%;血粪培养双阳性1例,肥达反应阳性1例,阳性率100.0%;培养阴性17例,肥达反应阳性11例,阳性率64.70%;30例患者,肥达反应阳性23例,阳性率76.67%;
30例患者中不同病程中肥达反应试验阳性情况,细菌培养阳性13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7例(53.85%),第2周11例(84.61%),第3周13例(100%),4周13例(100%)。
细菌培养阴性17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6例(35.29%),第2周7例(41.18%),第3周9例(52.94%),4周10例(58.82%)。
30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13例(43.33%),第2周18例(60.0%),第3周22例(73.33%),4周23例(76.67%)。
3.讨论
伤寒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血培养是确诊的证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1年;肥达反应应用已知的伤寒杆菌菌体“O”、鞭毛“H”抗原,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鞭毛(“A”“B”、“C”)抗原5种[3],通过血清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
本试验于病程第1周为阴性,从第2周开始出现阳性,第3周阳性率约为50%,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
评价肥达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伤寒流行区的正常人群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故“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辅助诊断意义。
肥达反应必须动态观察,一般每周检查一次,如凝集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则其诊断意义较大。
因“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半年左右转阴,“H”抗体出现迟,但可持续阳性达数年之久。
若只有“O”抗体上升,而“H”抗体不高,可能是发病早期;若“H”抗体上升而“O”抗体不增高,可能是不久前患过伤寒或接受过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或因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4]。
总之,肥达反应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每周复查1次,若效价逐渐上升则其诊断价值更大,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施铁明,吴佩芬.756例伤寒血肥达氏反应的临床分析[J]. 苏州医学,2004(2):84-85.
[2]金法祥,李水法.肥达反应对伤寒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4):141.
[3]刘锦光,许岸高.肥达反应对伤寒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00(4):301-302.
[4]王贵美.伤寒杆菌H抗原检测、肥达反应与细菌培养对伤寒诊断的对照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