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讲义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之(三)——实词解释

文言文阅读之(三)——实词解释

四、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前提: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 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注意:此法要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在此句中,福充当句子的谓语。谓语 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所以解释时必 须处理成动词。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本意为身体,引申为‘亲自’。
三、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现代汉语不是无本之木。是由古汉语沿 袭发展而来,因而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 关系。有时我们可以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 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可以组词为“克服、“攻克”。等,联系 上下文比较,便知“攻克”比较合理。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及父卒 ②而伯夷、叔齐耻之 ③义不食周粟 ④左右欲兵之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 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 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 “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 王车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 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 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 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 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 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 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 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 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 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的实词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的实词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的实词总结生活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8、字:女子许嫁。

学习修养1、工:擅长。

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文言文实词讲义

文言文实词讲义

教育个宁波龙文性化辅导讲义(龙泉校区)学生:谢之烨教师:赵前伟课题: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文言文实词B 1、毕①完毕。

②竭尽③完全、全部、都①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忽然扶尺以下群响毕绝。

2、兵①兵器、武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短兵相接。

②军事、军队。

可汗大点兵。

兵贵神速。

兵不厌诈。

③战争。

兵连祸结。

兵连祸接。

④兵士。

上使外将兵。

3、比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比较、较量。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③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④并列,挨着。

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⑤勾结。

朋比为奸。

4、病①生病。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

②病情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

③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④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⑤担心、忧虑⑥毛病、弊病。

C 5、诚①诚心、真心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②表假设: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③确实、实在、实在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宜开张圣听。

6、池①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池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7、乘①chãng坐车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shâ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③趁着,凭着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④驾车、驱马拉车。

⑤追逐。

8、从①跟随,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②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③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参与⑤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9、次①临时驻扎和住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②编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③按顺序排列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④在排列上次一等10、策①竹制的马鞭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②用鞭子打,鞭策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④成编的竹简。

⑤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 或“认为……是……” 或“把……当作……”。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①渺沧海之一粟(以……为微小) • ②而耻学于师(以…… 为耻辱)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 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伴 侣、把……看作朋友) •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第四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 学生版讲义(需打印给学生)

第四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 学生版讲义(需打印给学生)

第四讲: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类型(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动①花香醉人。

②这项发明震惊了世界。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形容词使动①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②繁荣市场经济,缓解就业压力。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名词使动①齐威王欲将孙膑。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意动①我很奇怪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②渔人甚异之。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④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名词意动①他自小死了娘,奶奶最宝贝他。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③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名词作动词①我明天短信你。

②你忙吧,我论文去了。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名词作状语①他静静地目送她远去。

②明天手机联系。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④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⑥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⑧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⑨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含解析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一理解实词含义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

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

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

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见《高考必背》)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2022届新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六讲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教案

2022届新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六讲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教案

第十六讲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教案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5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一、“5类文言实词〞系统归纳〔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当实词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

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平时积累。

通假字的分类如下:[违背⑤通“暮〞,夜晚⑥通“授〞,传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越王勾践反国〔〕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女忘会稽之耻邪〔〕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答案]①“反〞通“返〞,返回②“坐〞通“座〞,座位③“女〞通“汝〞,你④“振〞通“赈〞,赈济〔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译文:[答案]〔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

【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坐卧即能仰头看到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优厚地对待宾客,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精讲(实词1-50)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区)

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精讲(实词1-50)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区)

大动干戈
【经典真题】
【经典真题】 19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 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介绍汉字习性的演变特点。
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 、简明 、连贯;③不少于40字 。(4分)
汉字字形演变表
【答案】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 弱 、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 。从“⻥”“⻥ ” 等字来看, 小篆以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 相关,象形性强, 笔画繁复;之后象形 程度减弱, 字形逐步简化。
(2)李陵曰 “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2024新课标II卷】 (1)吾求公数岁, 公辟逃我, 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 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 【2024全国甲卷】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 :“霸所以能自立者, 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 以此负汝。
①劝请;②互相劝酒;③你们这些人;④类;辈;⑤撰写;⑥连 、跟着 。相随属:接连出现;
⑦类 、辈, 指某一类人
比较学习 赴,如 ,适 ,往,之
“如”与“适”“之”同义 。“如+地点”=“适+地点”=“之+地点”
“赴”的意义是将身投入,往往指投入水火 。 “往”多不接宾语(不用时期用法有差异, 了解即可)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 【我有亲父兄】 “亲”,有血缘关系的
飞》 “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陵事亲孝】 “亲”,父母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取独
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彼之不死】
“之”,取独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 【迨诸父异爨】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文言文语法讲义(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语法讲义(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语法讲义第一部分文言实词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①一词多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④偏义复词。

(一)一词多义古代汉字较今天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这给我们现在阅读文言文带来很大困难,是学习的重点。

学习时,抓住课本来理解实词的意义,也可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帮助自己总结每个词的常见义项,再培养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字义的能力。

做课外阅读题时也要以理解课文中学过的多义词为重点。

附录:初中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1.备bâi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2.薄bï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3.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4.次cì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5.策câ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6.当dāng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③将要。

“今当远离”(同上)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⑥抵挡。

“锐不可当”7.道dào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道义。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实词及翻译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实词及翻译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实词及翻译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与点也。

(《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

(《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

(《魏公子列传》)(责备)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魏公子列传》)(遗憾)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12、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刺客列传》)(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归附)(遗憾)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22、孔子贫且贱。

(《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过秦论》)(发扬,发展)(功业)2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上课讲义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上课讲义
橘逾淮为枳(六下)
29
亲戚
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虚词简表
序号
例词
词义
例句
出处
1

①助词。起某些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②到……去、达到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寡助之至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2

介词。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吕氏春秋》两则(六下)
11

获得,讨取(招致)
(开辟)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橘逾淮为枳(六下)
12

离开
委而去之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13

处理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氏春秋》两则(六下)
14

进入,与“出”相对
入楚则盗
橘逾淮为枳(六下)
15

善于,擅长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橘逾淮为枳(六下)
16

趟水过河,渡,渡过
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两则(六下)
17

(草木)生长,出生,诞生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橘逾淮为枳(六下)
橘逾淮为枳(六下)
18

胜利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19

老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六下)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螳螂捕蝉(六下)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讲义)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讲义)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讲义)闽侯职专语文组程峰清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⑴.[名词+宾语(名词或代词)]解说:动词后面才可带宾语,而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宾语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十分愤怒,用蹄子踢它)③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就想乘便把这次出门的事告诉你)⑵.[副词作状语+名词]解说:状语只能修饰动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副词作状语后面的名词往往被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二月草已芽.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③秦师遂东.(秦国军队就向东进发)⑶.[能愿动词+名词]解说:能愿动词(能、可等)不能与名词结合,所以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夫珠玉盒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yì)。

(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饥饿的时候不可以吃,寒冷的时候不可以穿)⑷.[名词+名词]解说: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存在并列、修饰等关系,那么第一个动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左右欲刃.相如。

(秦王左右的人想杀死蔺相如)(“刃”本来是名词“刀刃”,这里用作动词“杀”)②腰.白玉之环。

(挂着白色的玉环)(“腰”本来是名词“腰部”,这里用作动词“挂着”)⑸.[介宾词组+名词]或[名词+介宾词组]解说:介宾词组不能与名词结合,作它的状语或补语,所以介宾词组前面或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②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鹪鹩在密林里筑巢,只不过占一根树枝)⑹.[动词+而+名词]或[名词+而+名词]解说:连词“而”常用来连接动词,很少用来连接名词。

所以如果连词“而”的一端是动词,另一端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罍.而歌者(拿着酒杯唱歌的人)(“罍”本是名词“酒杯”,这里用作动词“拿着酒杯”)⑺.[所+名词]解说:特殊指示代词“所”不能与名词结合,而可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以“所”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考点23古诗文阅读—文言文实词(讲义)(原卷版)

考点23古诗文阅读—文言文实词(讲义)(原卷版)

考点23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实词(讲)一、必备知识[试题特点]《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自2015年起,全国新课标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此考点,但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从阅读到理解到答题,自始至终都涉及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

特别是文言文翻译,更是与理解实词含义密切相关。

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和浙江卷都有考查实词的释义,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

除此外,上海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设置的是加点字词的直接释义,两小题两分。

《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考生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一定要在牢牢掌握这120个实词的基础上,领悟理解实词含义的一般方法,以求收到闻一知十的奇效。

翻译文言句子往往将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设置为得分点,其中重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解题指津1]通假字:据音悟义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

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

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通“性”,其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文言文实词讲解

文言文实词讲解

文言文实词部分考情分析:1、文言文实词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6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教学目标】1:掌握课本上文言文里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3.能根据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小升初考试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需要学习掌握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难点: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教学过程】文言实词有下列特殊情况,一般是考这些内容。

1、通假字2、词类活用、古今异义3.4一次多义,知识点后面会详细讲解,我们先看下怎么做这类文言文实词的试题。

【方法指导】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4.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推断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推断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一.字 形
花容失色,谁之过?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 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 猜出与“见”有关,能够解释为“拜见”。
【字形分析法】 中文中花旳形容声失字色占,谁80%之,过形?声字旳形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 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种狡猾旳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 武成帝经常当面夸奖他说:“这是一种聪明旳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 可见“黠儿”为褒义
小试牛刀
1.旦日不可不花蚤容来见失项色王,谁之过?
“蚤”:跳蚤。无法了解。蚤—通“早” 2.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复”—通“覆”,覆盖 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擒拿,捉拿。
4.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从”—通“纵”,放纵,放任
小试牛刀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通“僵”,僵硬 6.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裁”通“才”,仅仅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中断 8.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穿着 9.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信”通“伸”,伸张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名)绳之”,你 能精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用绳子捆,引申为
制裁、约束、抓住
2.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 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 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你能推 断出“殛”旳意思吗? 杀死、诛杀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推断技巧”讲义导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河川的流水,因而发出感叹。

有同学说孔子可以哦,还会轻功啊站在河川上感慨,这就闹笑话了,这里的上不是“位置在高处的,和下相对”,而是“侧、边”之意。

如果不懂文言文很容易闹笑话,混淆古今,就会误解古文。

比如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里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不是池塘生出了春草,而是池塘的堤岸长出了春草。

现代汉语里“塘”作为一个单音词使用的义项已经消亡,往往指水池,如水塘、荷塘、鱼塘等。

而塘的本义是“堤岸,堤防”。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重点讲解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技巧。

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

知识定位:《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方面的要求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考试围为常见文言实词,高中阶段的常见文言实词有300个;二是考试方向为考查实词的语境义,而非是让同学们对实词死记硬背。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

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本次讲课我们就为同学们讲解一下推断实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文言实词是高考中一定会出现的考点,从2015年开始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了翻译之中。

【2018年高考•全国U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

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狱、辄”等词平时练习出现频率都很高,属于得分点,“狱”为古今异义字,“文理”也是古今异义词。

描写阅读文言文的词语

描写阅读文言文的词语

描写阅读文言文的词语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第一部分:(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 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逍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Fen2(4)(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6 否 (1)(尊君在不《世说新语》)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17 夫 fu1 (1)(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夫齁声起 பைடு நூலகம்口技》)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太守归而宾客从《醉翁亭记》)
28 过 (1)(过王而行《橘逾淮为枳》)
(2)(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有过之而无不及)
29 号 二声读音。(1)(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四声读音。(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6)(锐不可当)
10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不足为外人道也)
11 得 (1)(得而腊之为饵《捕蛇者说》)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12 定 (1)(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口技》)
(2)(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志》)
21 富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2)(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22 更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3)(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3 固 (1)(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使楚》)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24 故 (1)(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50个文言实词一般在课外文段中考查。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组词法”是基本方法,如2009年第12题的“具”组词为“具有”。
(二)文言文实词大串烧
1比 (1)(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陈涉世家》)
2鄙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新课标中心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年 级:课次数:
学员编号: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邓倩
课 题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掌握初中教材150个文言实词含义及用法。
重点、难点
文言实词的不同含义及用法。
考点及考试要求
考纲: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内容
一知识点:
(一)文言文实词中考概况:
(2)(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中国古代神话四则 山海经 海内经》)
13 伐 (1)(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3)(扰龙伐蛟,登龟狩麟《黠鼠赋》)
14 犯 (1)(义兴中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皆暴犯百姓《周处》)
(2)(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15 分 fen1(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5 察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6 彻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7 乘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陈涉世家》)
(4)(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30 好 (1)(余幼好书,家贫难治《黄生借书说》)
31 还 (1)(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32 患 (1)(且人患志之不立《周处》)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 兵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行收兵《陈涉世家》)
4 病 (1)(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橘逾淮为枳》)
8 从 (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2)(小惠未遍,民弗从业《曹刿论战》)
9 当 (1)(当之无愧)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4)(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从2006年恢复全市统一阅卷以来,中考文言文的命题思路已基本固定,只有2009年伊始又增加了课内古诗文理解的内容。“2010年上海市中考考试手册”中语文学科的有关“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生要重点系统掌握一般文言文中常见的90个左右实词,如兵、道、顾、好、见、举、具、俱、论、名、去、少、师、食、使、亡、为、行、形、徐、许、易、余、远、止、走、卒、作等,关键是系统掌握所有意义,如“兵”在整个初中阶段有三个义项,一是兵器,二是士兵,三是军队,要把相应的例句记牢,在课外延伸运用中再逐一落实。有些生僻的会解释即可,如鄙、彻、极、竭、遽、决、虑、漫、戚、涉、施、恃、汤、徙、贻、狱、御、周、坐等。
(4)(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25 顾 (1)(顾野有麦场《狼》)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6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7 归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Fu4 (4)(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18 扶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19 拂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3)(以手拂之《活版》)
20 负 (1)(至于歌者负于途《醉翁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