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讲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讲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姿,委婉动人。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注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解: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即中秋之夜。

2.杜郎中:即杜元颖,时为中书令。

3.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4.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5.鸦:鸦雀,指树上的鸟儿。

因为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鸟儿也已经栖息,所以庭院显得特别寂静。

6.冷露:秋天的露水。

7.尽:都。

8.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9.落:在。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中秋之夜,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人,而自己的这份秋思又会落在谁那里呢?
整首诗的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后两句抒情,通过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全诗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白树乌鸦在心房,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晚,月亮上挤满了人,我不知道秋思是谁的房子。

赏析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

它写了中秋节的月光和渴望月亮的感觉,并展示了一幅孤独,冷清和安静的中秋节夜晚的画面。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月圆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将读者带入一个明月当空、远方悠远、思想深邃的意境。

结尾的离别思绪委婉动人。

简介
《十五夜望月》的是王建,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

王建出生寒微,一生穷困潦倒。

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同情百姓疾苦,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

代表作有《古从军》、《望夫石》、《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一、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衍生注释: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鸦: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冷露:清冷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

庭院中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人人都在仰头望月,不禁让人思考那怀人的愁绪会落在谁家呢。

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后两句抒情,通过“不知秋思落谁家”的问句,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韵味无穷。

四、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唐朝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善于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

看着那明亮的月亮,我不禁想起了王建的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转头问妈妈:“妈妈,你说这秋思会落在我们家吗?”妈妈笑着说:“傻孩子,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哪来的秋思呀。

”一、原文:《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二、衍生注释:十轮:形容月亮圆缺的次数很多。

霜影:指月光。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树。

羁人:旅人,漂泊在外的人。

素娥:即嫦娥。

玉蟾:传说月宫中的蟾蜍。

三、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明月照在庭院的梧桐树上,而漂泊在外的人独自在角落里。

后两句诗人想象嫦娥未必没有惆怅和遗憾,月宫中有清冷的玉蟾和孤独的桂花。

诗中通过描写中秋月,表达了羁旅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借嫦娥的传说增添了一份忧伤的氛围。

四、作者介绍: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在宋初词坛上有重要地位。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我一个人在外地,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满是惆怅。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我不就像诗里说的那个羁人吗?真希望能快点回家和家人团聚啊。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中秋节前后的十五晚,是一年一度的月圆之日。

这一天又称为"中秋",人们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共度欢乐时光。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五夜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爱侣相会的时刻。

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一起吟唱《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表达对家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表达了对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注释:十五夜望月天上人间玉箫金管弄华年。

嫦娥应怨天,下碧空如水月如圆。

嗟余听韶,经瑟顾影随风烟。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月色迷。

娥眉长啸,媚尽春城。

月台花榭日当午,行歌乐舞今已后。

汉使移星殷不改,星移斗转飞环。

人事往来苦雁字,西风著意怨,因何之。

注释:1.天上人间:指在这个十五的夜晚,仿佛人间与天上相接。

2.玉箫金管弄华年:指玉箫、金管这些华美的乐器在演奏,象征着年轻时光的美好。

3.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她应该是嫉妒凡间的人们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月光。

4.听韶:古代乐器,与瑟一同出现,表现音乐之美。

5.洞房:新婚之房。

6.舅姑:新婚夫妇拜会亲友。

7.妾发初覆额:新娘发髻初次整理,象征着初为人妇。

8.娥眉长啸:古代女子唱歌的方式,用来表达欢乐。

9.月台花榭:指月台上的凉亭,与花园相辅相成。

10.汉使移星殷不改:指古代汉朝的使臣移动星宿的方向,其灵活自由。

这首《十五夜望月》通过描绘家庭团聚,新婚的喜庆,和音乐的美好,让读者感受到了中秋的浓浓文化氛围。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人们可以共同品味这首诗的美感,同时也可以表达对亲人和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愿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十五夜的晚上,都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爱人的深情,和月光的神秘魅力。

第二篇示例:【十五夜望月原文及注释】原文:中秋之夜,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明亮的月光。

15夜望月古诗的意思翻译

15夜望月古诗的意思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却不知道这时候哪户人家怀着秋思。

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诗句鉴赏

十五夜望月诗句鉴赏

十五夜望月诗句鉴赏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朋友的深深思念。

首先,诗人在诗的开头“庭地白树栖鸦”,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夜的美丽景象。

月光洒在庭院中,地面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银霜,树上的乌鸦在月光下安静地栖息,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氛围。

接下来,“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通过“冷露”和“桂花”这两个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美丽和寂静。

冷冷的露水悄然无声地浸润了庭中的桂花,这里的“桂花”可以理解为人,它代表着诗人的朋友或者家人。

这一句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以一种普遍的视角,写出了中秋之夜人们共赏明月的情景。

然而,诗人又以“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句表达出了他对离别亲友的深深思念和忧虑。

这种忧思并不仅仅是对个人亲友的思念,更是对普天下离别的人们的深深关切和同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深情的情感,描绘出了中秋月夜的美丽和寂静,表达出了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深深思念。

同时,它也展现出了诗人对普天下离别的人们的深深关切和同情,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十五望月,读古诗,要理解它的意思,并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古诗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作者是谁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作者简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又名《十五夜望月》,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歌,它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开篇,以抒情结篇,想象丰美,意味无穷。

该诗为七言绝句,收入《王司马集》。

15月望夜古诗意思

15月望夜古诗意思

15月望夜古诗意思: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朝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院子里的白地上有树,黑鸦栖息其中,冷露渐渐地湿润了花朵。

今夜月色清晰,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却不知道秋思悄然滑落在哪个人的心间。

【注释】
1.“中庭白地有树栖鸦”: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夜色中萧瑟的环境,更加突出了孤独
的感觉。

2.“无声湿花冷露霞”:冷露湿润了花朵,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季节
的变化和冬日的寒冷。

3.“今夜明月照人望”:月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这里的明月清晰明亮,照耀着所有的
人,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

4.“谁家秋思在心嘉”:诗人在描写夜景和月色之余,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季节的变化和
人类情感,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了夜色的萧瑟和寂静,自然景色和人类情感相得益彰。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才华。

在表现季节和人类情感方面,诗歌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融合和平衡,使人对于生命和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意思和诗人情感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意思和诗人情感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意思和诗人情感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月夜的景色,以及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

月光洒在地上,银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庭院,给人一种安静而神秘的感觉。

树上栖息着鹊鸦,它们仿佛也被这美丽的月色所吸引,静静地欣赏着。

秋露无声无息地打湿了桂花,香气四溢,增添了中秋夜的韵味。

然后,诗人写到人们都在仰望明月。

这不仅展示了人们对中秋月的喜爱和欣赏,也透露出诗人的心情。

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他的思绪随着月光飘向远方,希望能与亲人们团聚。

最后,诗人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结束这首诗,提出了一个问题:秋思落谁家?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诗。

诗人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

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

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
《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
一、导入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家庭团聚的温馨气氛而闻名。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唐代诗人王建写下了《十五夜望月》,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首诗感受中秋之夜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简介
王建(约,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他擅长乐府诗,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近人,风格独特。

三、解析诗文
1. “庭地白树栖鸦。


“庭地白”描述了中秋月夜下庭院的地面上洒满了月光,一片洁白。

而“树栖鸦”则指乌鸦在树上安静地栖息,暗示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2.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露”指的是秋天的露水,“无声”则形容这种自然现象的静谧。

“湿桂花”则暗指桂花在秋夜的露水中更显得清新,同时也可能暗示桂花的盛开。

3. “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这是中秋节之夜,人们都在抬头赏月。

4. “不知秋思在谁家。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疑问的方式表达出中秋之夜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五、艺术特色
1. 写景细腻:诗人通过对庭院、月光、乌鸦、冷露、桂花等景物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中秋月夜的美丽和宁静。

2. 含蓄深沉: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景色和提问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

这种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六下十五夜望月笔记

六下十五夜望月笔记

六下十五夜望月笔记①主要内容:《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一幅安静、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②作者简介:王建,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

王建擅于乐府诗,与张籍友善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十五夜望月》《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

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

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③字词解释: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④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⑤诗句赏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第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却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①②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④不知秋思落谁家。Fra bibliotek十五夜望月
注释排难: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②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③尽:都。④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押韵朗诵: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 字仲初,生于颖川(今河南 许昌),唐朝诗人。著有 《新唐书∙艺志文》《郡斋读 书志》等。
白话诗意: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点拨理解: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 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中庭地白树栖鸦”,全句无一字提高人,而使人处处想 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点承拨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才去了忽然宕的写法,从作者的一个 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

《十五夜望月》知识点

《十五夜望月》知识点

一、大声朗读五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朗读节奏划分】: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话都是二二三的节奏。

全诗押a韵,韵脚是花、家。

二、作者简介:王建(767----830),字仲初,唐代诗人。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

三、重点字词意思: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成白霜。

4、栖qī:歇、休息。

(组词:栖息)4、冷露:清冷的露珠。

5、湿:打湿。

6、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四、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栖息着鸦鹊。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五、品读: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洁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鹊、清冷的露珠、润湿的桂花。

2、诗的前两句写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怅然的心情。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不能换成“在”,因为:“落”字给人以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4、《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别离思聚、望月怀人的感情。

六、拓展1、《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杨万里《竹枝歌》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哪些古诗词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

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十五夜望月》赏析

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十五夜望月》赏析

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十五夜望月》赏析我国自古以来关于中秋节的诗句非常多,一些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小学频道提供了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供大家阅读和鉴赏。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3、栖: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十五夜望月讲解

十五夜望月讲解

十五夜望月讲解
1 什么是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即指农历八月十五日在
月亮满月被誉为“中秋”。

中秋节最大的乐趣就是赏月,可以说,十
五夜望月已经成为一种礼仪了。

古代,十五夜望月,人们会在家里吃
月饼,喝茗荷,吟诗作对,或者举家出游,一起赏月、赋诗、夜宴。

2 它的由来
十五夜望月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距今1400多年前
的南朝宋之前。

据《禹贡》记载:“八月十五每日,颂明月礼。

”从
这段古老的文字可以看出,十五夜望月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3 它的含义
赏月文化,就是对自然月光期望、礼赞、赋诗、赋歌、表达敬意、传播美感等思想艺术活动的总称。

十五夜望月是向自然表达敬意,表
达对家乡、朋友和世界友好的一种表达,也本质上体现出我国古老的
文化传统,展现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4 它的后续
十五夜望月在当今社会中更充满生机,人们可以不同方式把自己
的想法表达出来,比如将十五夜望月升华为一种文化,将它用在服装
作品中、图形作品中、街头艺术中,它也在活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精
神价值。

5 总结
十五夜望月,是中国人民悠久文化遗产,是文化古老精神的一种缩影,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当今社会,创造性的将其运用到了时下的流行文化中,传播文化的理念以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得到充分的体现。

十五夜望月 赏析

十五夜望月 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诗,叫《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先来看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人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庭院,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色的霜,原来是月光照在地上。

树上栖息着乌鸦,在这寂静的夜晚,冷露悄悄地打湿了桂花。

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咱们眼前啦?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明明,在一个中秋的夜晚,他走出家门,来到院子里。

看到地上白白的一片,还以为是下雪了呢,仔细一看,原来是明亮的月光。

抬头一看,树上的乌鸦都安静地睡着啦。

一阵凉风吹来,他闻到了桂花的香气,才发现桂花被露水打湿了。

再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可有意思啦,今天晚上月亮这么明亮,大家都在抬头望着月亮,可是不知道这深深的秋思会落在谁的家里。

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思念,而是通过这样的疑问,让咱们感受到了他的心情。

比如说,咱们在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

也许有的人在外地没办法回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家人,心里就会有思念。

这时候就像诗人说的,不知道这思念会落到哪一家。

这首诗啊,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但是用简单的语言就把中秋夜的景色和人们的心情写得特别生动。

同学们想想,如果咱们也在这样的夜晚,是不是也会有很多的感触呢?整首诗从写景到抒情,过渡得特别自然。

先让咱们看到了安静美丽的月夜,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人们的思念之情。

通过欣赏这首诗,咱们能感受到诗人的细腻情感,也能体会到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希望同学们以后再读这首诗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

大家说,这首《十五夜望月》是不是很棒呀?。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解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解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解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而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这首诗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