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和称谓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古人的名字和称谓

古人的名字和称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名和字的关系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以正 体,字以表德。” •1、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 1 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 此能起解释的作用 •2、名与字所取的含义正好相反 2 相对 •3、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 3 由此及彼,
• 古人字加衬字,如“子”、“甫”,或写作 “父”。比如带子字的,子产(公孙侨)、子犯 (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 (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 (端木赐)、子长(司马迁)、子桓(曹丕)、 子孝(曹仁)、子廉(曹洪)、子布(张昭)、 子明(吕蒙)、子义(太史慈)、子龙(赵云)、 子翼(蒋干)、子安(王勃)、子厚(柳宗元)、 子固(曾巩)、子昂(赵孟頫)。带甫或父的, 比如孔父嘉;鲁国公子翚字羽父;王安石,字介 甫;“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字中加排行。常用孟仲叔季幼(雉、少),或伯 仲叔季,比如东吴孙坚的儿子,孙策字伯符,孙 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此外如曹 操字孟德,马超字孟起,姜维字伯约,陆逊字伯 言,公孙瓒字伯圭,郭淮字伯济,司马懿字仲达。 还有“马氏五常”的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
六、敬称和谦称
• 国君称陛下、万岁、圣上、圣 驾,皇太子、亲王称殿下,三 公、郡守等卿相称阁下,将军 称麾下,一般人称足下 • 一般的敬称:君、公、君侯、 相公、明公、子、卿、官人、 员外
• 谦称:天子自称朕、寡人、孤;一 谦称:天子自称朕、寡人、 般人自称则称臣、 在下、下官、 般人自称则称臣、仆、在下、下官、 下走、鄙人、鄙夫、后学、小人、 下走、鄙人、鄙夫、后学、小人、 小可、小生、不才、不肖、不佞、 小可、小生、不才、不肖、不佞、 不敏、牛马走、 女子则称妾, 不敏、牛马走、愚;女子则称妾, 年龄大的称老身, 年龄大的称老身,老年男人还有自 称老夫、老朽,僧人自称老僧、 称老夫、老朽,僧人自称老僧、贫 僧、老衲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古代谦辞【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

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

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中国古代称谓1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

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

“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

引申为孳生、繁衍。

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

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基本称谓1、称名2、称字(1)字的来历。

(2)字与名间的关系。

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还有谥号(人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如“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蒲松龄的书室号为“聊斋”,蒲松龄被称为聊斋先生;梁启超的书室叫“饮冰室”。

5、称绰号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有哪些基本称谓【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人姓名字号的由来

古人姓名字号的由来

古⼈姓名字号的由来古⼈的姓名字号,究竟是怎么⼀回事?古⼈的称谓很复杂,穷其⼀个⼈的姓名字号,⼀般可能有五个:⼩名、⼤名、字、⾃号、谥号。

⽐如,司马相如的⼩名就叫狗⼉。

能⾃⼰做主的字和⾃号,理论上可以⽆限多,那就说不清究竟有⼏个名字了。

(⼀)关于名名,会意。

甲⾻⽂字形。

从⼝⼣。

本义是⾃⼰报出姓名和起名字得意思。

古⼈幼时命名,这个必须由长辈定。

成年(男20岁、⼥15岁)取字,这个由⾃⼰定。

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万⼀成了孤⼉呢?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也是可以给⾃⼰取名的。

有《乐府诗集》说:“秦⽒有好⼥,⾃名为罗敷。

”⼀般说来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当然,毫⽆关联也未尝不可?下⾯我们要说这个问题。

(⼆)关于字字,也叫表字,就是别名。

别名是⾃⼰取的,因为古代名⼀定得长辈取,⾃⼰不满意怎么办?那我⾃⼰给⾃⼰取⼀个别名。

⽐如杜甫,字⼦美,所以你与杜甫见⾯的时候,⼤叫⼀声“杜⼦美”,他肯定很⾼兴。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礼貌,更是表达⼀种尊敬。

同理,称司马相如为司马长卿,司马迁为司马⼦长,李⽩为李太⽩,杜甫为杜⼦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瞻,苏辙为苏⼦由,等等。

不过,你要是称赵匡胤为赵元朗,不知道后果如何。

(三)关于号号⼜叫别号、表号。

这⾥有两种情况:第⼀种是字号(⾃号)。

⾃⼰给⾃⼰取个⾃称。

可能很多⼈就纳闷了,怎么还取?“字”不是⾃⼰给⾃⼰取的名么?⾃⼰给⾃⼰取了“字”,还意犹未尽,或者说这个“字”,表达不完我⾃⼰对⾃⼰的评价,那我就取个号。

所以,⼀般只⽤于⾃称。

⾼⼤上的说法是,以显⽰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其实就是⾃⼰对⾃⼰的评价,那意思是我就这这么⼀个⼈。

既然是⾃⼰夸⾃⼰,理当所然,见⾯称对⽅对⼈称号也是⼀种敬称,意外之意,你认同他⾃⼰对⾃⼰的评价,⼈家当然⾼兴了。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号六⼀居⼠,苏轼号东坡居⼠,陆游号放翁,李清照号易安居⼠,陶潜号五柳先⽣,⽩居易号⾹⼭居⼠,李⽩号青莲居⼠,杜甫号少陵野⽼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l、谦称、敬称、贱称(1) 谦称①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寡人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予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不毂(gǔ)、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

例如:齐侯日:“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毂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②臣子自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触龙说赵太后》)③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才”、“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不佞(nìng)】同“不才”。

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古代文人雅号大全

古代文人雅号大全

古代文人雅号大全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号是文化人士常用的一种称谓,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是一个象征着个人品味、才华和修养的标志。

这些雅号多数取自于文人的喜好、兴趣或者自身的特点,每一个雅号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古代文人雅号的世界吧。

一、山水雅号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号中,山水元素是非常常见的。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对山水的热爱和崇拜。

比如,杜甫的雅号"草堂山人",意味着他在山中修行,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苏轼的雅号"东篱"则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雅号不仅仅是文人的自称,更是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

二、花鸟雅号花鸟元素也是古代文人雅号中常见的一种。

文人们常以花鸟的形象来象征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比如,唐代文人王之涣的雅号"花间派士",他以花间派的画风来表达自己的独特审美观。

而明代文人徐渭的雅号"鹤林玉露",则以鹤和玉露来象征他高雅的品味和清新的气质。

三、诗词雅号由于古代文人对诗词的热爱和追求,许多雅号也与诗词相关。

比如,唐代文人杜牧的雅号"牧之",寓意着他在田园间写作诗词。

而宋代文人陆游的雅号"贞白居士",则表达了他对诗词的执着和追求。

这些雅号不仅仅是文人的自称,更是他们对诗词艺术的热爱和致敬。

四、历史典故雅号古代文人雅号中还有一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

这些雅号常常取自于历史上的名人、典故或者古代文化经典。

比如,唐代文人白居易的雅号"乐天堂主",寓意着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明代文人杨慎的雅号"鹤洲居士",则取自于《庄子》中的典故,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五、自然万物雅号古代文人雅号中还有一些与自然万物相关的。

这些雅号常常取自于动植物的名字,表达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比如,唐代文人王之涣的雅号"青莲居士",寓意着他像莲花一样高洁纯净。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古代称谓词

古代称谓词

古代称谓词一.对他人的尊称1.令尊:别人的父亲.2.令堂:别人的母亲.3.令爱:别人的女儿.4.令兄:别人的兄长.5.令妹:别人的妹妹.6.令正:别人的妻子.7.贤阁:别人的妻子.8.跨灶:贤能的儿子.9.府上:别人的庭院.10.贤契:称学生.11.高足:别人的学生.12.令郎、令嗣:别人的儿子.13.令婿、令倩:别人的女婿.14.伉俪、佳偶:称人夫妇.二.谦称1.家父、家严、家君:自己的父亲.2.家母、家慈:自己的母亲.3.家兄:自己的兄长.4.舍妹:自己的妹妹.5.犬子、豚子:自己的儿子.6.寒舍、舍下、草堂:自己的家.7.拙荆、拙内、荆室、山荆、内子、内人、内助:自己的妻子.三.别称1.季父:叔父2.门生、受业:学生3.家子:长子4.庶子:妾生子5.嫡子:妻生子6.良人、郎君:丈夫7.细君:妻子.8.寒窗:学校.9.同窗、同门、同砚:同学10.东床、坦腹、东坦、娇客:女婿11.泰山、父人、外父:岳父12.泰水、外姑:岳母古代称谓1.古人称呼的感情色彩:古人称别人的字宋号、斋号、谥号,表尊称;称官号、爵名、籍贯表尊称;兼称几项(一般顺序是:官名+地名、姓名字号)也表尊称.2.古人表尊敬的词语有:陛下,枉(委屈)、奉(敬受)、惠(恩待)、伏、伏惟(恭顺)、请(情愿)、秤(恭敬地).3.古人表谦虚的词语有:寡人(我)、窃(私自)、辱(承蒙)、猥(辱)、谨(恭敬)、愚(我)、妾(我).4.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加、封、授.5.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罢、黜、夺、免.6.表示提升的有:升、擢、迁、晋.7.表示降职的有:谪、出、迁谪、左迁、放、贬.8.表调动的有:调、徙、出、改、迁、放、移.。

古人名字称呼

古人名字称呼

古人的名字称呼法古人,尤其是文人、学问家、政治家,名字称呼有多少,说法不一。

据初步统计有23种,分述如下。

自称1.名:婴儿生下三月后取“名”,古人大多是称名的,如司马迁、诸葛亮、岳飞等都是名。

2.又名:古人的名有的不止一个。

如明代小说家,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凌濛初,又名凌波。

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原名采,在一次岁试中由于文字游戏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改名人瑞,又名喟。

3.字:古人也有不大称名,以称字为主的。

古人男到20岁,女到15岁才有字。

如屈原、管仲等都是称字的。

至于他们的名屈平、管夷吾反而不太为人所知。

4.改名:南朝梁文学评论家刘勰,出身士族,家贫不曾婚娶,晚年依傍佛门,后改名慧地。

北宋词人柳永,原名三变,中年以后改名永。

宋初散文家柳开,早年慕韩愈、柳宗元之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元”,后自以为能“开圣道之途”,改名“开”,字“仲涂”。

清初爱国学者顾炎武,初名绛,清兵破南京,他有复明之志,改名炎武。

5.化名:化名是一种需要。

如为避难异乡坚持斗争,顾炎武化名蒋山佣(蒋山,今南京紫金山)。

6.号:古人的名和字是由长辈取的,而号是由自己取的,往往带有取号人的主观意愿。

如苏东坡、郑板桥、曹雪芹用的都是号。

7.自称、别称、自署、别署:这些都是古人在名、字、号以外的称谓。

“称”是在口头上说的,“署”是写在笔下的,有点类似今天的笔名。

自称:唐陈陶自称三教布衣;贾岛自称碣氏山人。

别称:宋朱熹别称紫阳、考亭等。

自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清代吴趼人,自署我佛山人。

别署:《老残游记》作者清代刘鹗别署洪都百炼生;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别署鉴湖女侠。

他称1.郡望:魏晋至唐时每郡的显贵称“郡望”,又名地望,意为世居某地为人所仰望。

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字退之,河南安阳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当时郡望属河东郡,故世称柳河东。

2.住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县人,世称王临川。

古人的名字

古人的名字

古人的名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

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

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

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

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

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

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

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

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

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

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

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

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社会交往中,称呼自己一方的亲 属时,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 为谦称词。“家”和“舍”称呼自 己一方在世的亲属,“家”,专指 比自己辈分大或年长的亲属, “舍”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 家人。“先”和“亡”专指已经故 去的亲属,“先”用于比自己辈分 高或年长的家人,“亡”专指比自 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
• 同一称呼在不同时期不是同一人。
• 春秋时期,国君的女子或夫人称呼: 以排行加己姓,如孟子、仲子、伯姬、 叔姜、季妫;以丈夫氏加己姓,如赵 姬,栾祁;以女子国名加己姓,如齐 姜、陈妫、秦嬴、郑姬;以丈夫国名 加己姓,如秦姬;用丈夫谥号加己姓, 如庄姜、宣姜、武姜。
三、古人的号
• 1、出自古语
晋代的葛洪,自号抱朴子,取 《老子》“怀素抱朴”
二、名和字的关系
•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以正 体,字以表德。”
• 1、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 此能起解释的作用
• 2、名与字所取的含义正好相反 相对
• 3、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
• 古人字加衬字,如“子”、“甫”,或写作 “父”。比如带子字的,子产(公孙侨)、子犯 (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 (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 (端木赐)、子长(司马迁)、子桓(曹丕)、 子孝(曹仁)、子廉(曹洪)、子布(张昭)、 子明(吕蒙)、子义(太史慈)、子龙(赵云)、 子翼(蒋干)、子安(王勃)、子厚(柳宗元)、 子固(曾巩)、子昂(赵孟頫)。带甫或父的, 比如孔父嘉;鲁国公子翚字羽父;王安石,字介 甫;“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2、庙号是天子死后在祖庙里牌 位上写的号。一般原则是祖有 功而宗有德。汉代以前,不是 每个天子都有庙号。
• 3、年号是封建社会天子即位以 后为了纪年而起的名号。年号 始于汉武帝,一般认为汉武帝 第一个年号建元就是年号称呼 的开始
六、敬称和谦称
• 国君称陛下、万岁、圣上、圣 驾,皇太子、亲王称殿下,三 公、郡守等卿相称阁下,将军 称麾下,一般人称足下
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出 自《庄子·人间世》“我朝受命而 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 2、情趣类: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 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 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 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 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 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 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 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
• 一般的敬称:君、公、君侯、 相公、明公、子、卿、官人、 员外
• 谦称:天子自称朕、寡人、孤;一 般人自称则称臣、仆、在下、下官、 下走、鄙人、鄙夫、后学、小人、 小可、小生、不才、不肖、不佞、 不敏、牛马走、愚;女子则称妾, 年龄大的称老身,老年男人还有自 称老夫、老朽,僧人自称老僧、贫 僧、老衲
中国古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常识 古人的名字和称谓
古人的名字和称谓
• 一、古人名字概说 • 二、名和字的关系 • 三、古人的号 • 四、官职郡望及其它称谓 • 五、谥号和庙号、年号 • 六、敬称和谦称
一、古人名字概说
• 《礼记·檀弓》: “幼名,冠字。”孔颖达 疏曰:“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 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 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 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 对方的亲属时,常使用令、尊、 贤等敬称。“令”,就是善、好、 美之意,不受对方辈分和年龄的 限制。
• 令爱、令嫒,“嫒”易误为“媛” • “尊”和“贤” 用于称呼对方
亲属时,有严格的辈分和年龄区 分。即“尊”用于称呼对方叔父 以上的亲属,“贤”则用于称呼 对方叔父及以下的亲属
• 字中加排行。常用孟仲叔季幼(雉、少),或伯 仲叔季,比如东吴孙坚的儿子,孙策字伯符,孙 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此外如曹 操字孟德,马超字孟起,姜维字伯约,陆逊字伯 言,公孙瓒字伯圭,郭淮字伯济,司马懿字仲达。 还有“马氏五常”的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
• 春秋名字连称,字在前,名在后。比 如孔父嘉,叔梁纥,百里孟明视
四、官职郡望及其它称谓
•1、以官职称呼,可分为两 类:一种以所任官职称呼, 一种是称呼他做官的地方 •2、以郡望、住地来称呼 •3、按照排行称呼
五、谥号和庙号、年号
• 1、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 位的人死后,根据他的一生 主要行为而起的称号。 如“辟土服远曰桓”、“经 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 曰景”、“克定祸乱曰武”、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 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 炀”
•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许嫁,笄(jī)而字。”
• 《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 臣名。”
• 《左传·桓公六年》
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 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 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 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 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 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 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 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 “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